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曾侯乙研究论文

2023-03-08 10:2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曾侯乙研究论文

曾侯乙编钟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州擂鼓墩一号战国墓,是迄今为止最宏伟壮观、声律最为齐备、铸造最精良的编钟。钟体铭文有“曾侯乙作持”字样,表明是由曾国国君乙制作、享用,因而得名。编钟出土时非常完整,连铜木结构的钟架、挂钟构件、演奏工具都伴随出土,钟悬于架上,演奏工具置于旁边,让我们可以想见下葬时乃至演奏时的原貌。编钟共 65件,全由青铜铸造,以形态可分为钮钟、甬钟与镈钟三类,被分为3层8组悬挂在钟架之上。钟体表面铸有铭文,除形体较小的钮钟为素面无纹饰外,甬钟与镈钟都有繁缛绮丽的花纹,极为精美。经过检测,每座钟都能发出2个乐音,以错金铭文标注音名于敲击部位,经历2000多年的岁月仍能进行正常演奏,其音乐性能之优秀不由得让人们为之惊讶。
古代文献《世本》《吕氏春秋》提到黄帝时已能制作钟,但估计只是木钟或陶钟。商代西周时期才开始出现青铜镈钟、甬钟、钮钟等。虽然将钟按照音列编列悬挂即可称为编钟,但将以上三种钟编列成组、配合使用,形成类似曾侯乙墓这样的编钟组合,则要晚到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周公“制礼作乐”,在周人的祭祀、燕享、大射、军礼等诸礼当中,都要用到“金奏之乐”,编钟作为“众乐之首”尤其受到周人的重视,进而形成一套完整钟乐制度。进入春秋战国,礼崩乐坏,诸侯纷纷效仿并且僭越钟乐制度,使得青铜编钟的发展步入极盛时期。异常精美且规模宏大的曾侯乙编钟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铸造出来的~

我看曾侯乙编钟历史小论文

曾侯乙,生卒年不详(据考古发现推定,他大约生于公元前475年,卒于公元前约433年),史籍并无其人记载。是中国战国时期南方小诸侯国曾国的国君。出土文物表明,曾侯乙生前非常重视乐器制造与音律研究,兴趣广泛,同时也是擅长车战的军事家。
: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指出周朝在随国、曾国都封有同姓诸侯。1979年,在随州市郊义地岗季氏梁一座春秋中期的墓葬出土两件铭文铜戈,器主季怡为曾国公族,曾穆侯之子西宫的后人。根据铭文,季怡自称“周王孙”,证明曾侯本是周王的宗支。谭维四据此推断,曾国为姬姓封国,作为其国君的曾侯乙与周天子同姓毋庸置疑。

曾侯乙墓的文章在哪里发表

曾侯乙墓的文章在知网>期刊>哲学与人文科学,以及头条>百科等都有发表。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