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陈霆研究生论文

2023-03-08 09:4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陈霆研究生论文

1) 罗志昌,张松:“发展中的医疗监护系统”,《中国医疗》2002年10月2) 罗志昌,张松,杨益民,李旭雯:“光电容积脉搏波描记法原理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世界医疗器械》vol6,no.9,2000.93) 罗志昌,张松,杨益民,李旭雯:“微循环容积脉搏血流特征信息的研究”,《北京生物医学工程》,vol20,no2,2001.64) 刘静纨,陈建慧,罗志昌:“人体微循环弹性腔模型与模型参数估计”,《北京生物医学工程》,vol20,no2,2001.65) 刘静纨,陈霆,罗志昌:“微循环容积脉搏血流信号的频率特性分析”,《北京生物医学工程》,vol20,no3,2001.96) 赵征,陈建慧,杨益民,罗志昌:“甲襞微循环显微图象与指端容积脉搏血流相关规律的实验研究” 《北京生物医学工程》,vol20,no3,2001.97) 杨益民,李旭雯,罗志昌,张松:“应用光电容积脉搏波法研制新型血流参数监护系统”,《世界医疗器械》vol7,no.5,20018) 张松,杨益民,罗志昌,:“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监测系统的研制”,《中国医疗器械信息》vol7,no.5,2001

表示庐山的诗句有哪些

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2、阮籍推名饮,清风坐竹林。孟浩然《听郑五愔弹琴》

3、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4、腰悬竹使符,心与庐山缁。韦应物《郡内闲居》

5、飘零委何处,乃落匡庐山。白居易《庐山桂》

6、已知归白阁,山远晚晴看。贾岛《寄白阁默公》

8、范蠡常好之,庐山我心也。王维《送张舍人佐江州同薛璩十韵》

9、星般大县儿难弃舍,晚入庐山社。曹德《三棒鼓声频题渊明醉归图》

10、索落庐山夜,风雪宿东林。白居易《宿东林寺》

11、若看山下云深处,直是人间路不通。杜荀鹤《题庐岳刘处士草堂》

12、去年上巳洛桥边,今年寒食庐山曲。宋之问《寒食江州满塘驿》

13、庐山正南面,瀑布古来闻。江为《瀑布》

14、身出草堂心不出,庐山未要勒移文。白居易《别草堂三绝句》

15、远公遁迹庐山岑,开士幽居祇树林。李颀《题璿公山池》

16、山行非有期,弥远不能辍。谢灵运《登庐山绝顶望诸峤》

17、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李白《望庐山瀑布》

18、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

19、庐山两道士,各在一峰居。韦应物《寄黄、刘二尊师》

20、笑别庐山远,何烦过虎溪。李白《别东林寺僧》

21、庐山去咸阳,道里三四千。白居易《庐山桂》

22、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徐凝《庐山瀑布》

23、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24、庐山竹影几千秋,云锁高峰水自流朱元璋《庐山诗》

25、花映新林岸,云开瀑布泉。张继《江上送客游庐山》

26、高人往来庐山远,隐士往来张长公。李颀《送刘四赴夏县》

27、庐山逢若士,思欲化黄金。储光羲《升天行贻卢六健》

28、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李白《望庐山五老峰》

1、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川故人》

2、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李白《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3、算阴晴,浑似几番,渭城故人离会。吴文英《永遇乐乙巳中秋风雨》

4、鼋鸣而鳖应,兔死则狐悲。明田艺蘅《玉笑零音》

5、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杜甫《羌村三首》

6、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做两家春。白居易《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

7、情于故人重,迹共少年疏。白居易《咏老赠梦得》

8、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9、山将别恨和心断,水带离声入梦流。罗隐《魏城逢故人》

10、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孟浩然《过故人庄》

11、寒笛对京口,故人在襄阳。刘昚虚《暮秋扬子江寄孟浩然》

12、肝胆一古剑,波涛两浮萍。韩愈《答张彻》

13、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结交在相知,骨肉何必亲。汉乐府民歌《箜篌谣》

14、以文常会友,唯德自称邻。祖咏《清明宴司勋刘郎中别业》

15、君子忌苟合,择交如求师。贾岛《送沈秀才下第东归》

16、前年伐月支,城上没全师。张籍《没蕃故人》

17、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李白《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18、邂逅淇南,岁寒独在,故人襟抱。王恽《水龙吟送焦和之赴西夏行省》

19、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20、人生结交在始终,莫为升沉中路分。贺兰进明《行路难五首》

21、落日见秋草,暮年逢故人。李端《江上喜逢司空文明》

22、故人早晚上高台。舒亶《虞美人寄公度》

23、故人何在,烟水茫茫。柳永《玉蝴蝶望处雨收云断》

24、但东望、故人翘首。戴复古《贺新郎寄丰真州》

25、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李白《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26、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孟浩然《留别王侍御维》

27、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8、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戴叔伦《客夜与故人偶集》

29、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30、以文常会友,唯德自成邻。祖咏《清明宴司勋刘郎中别业》

31、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李白《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32、少年乐新知,衰暮思故友。韩愈《除官赴阙至江州寄鄂岳李大夫》

33、玉楼深锁薄情种。秦观《桃源忆故人玉楼深锁薄情种》

34、交心不交面,从此重相忆。白居易《伤唐衢二首》

35、人生交契无老少,论交何必先同调。杜甫《徒步归行》

36、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曹植《赠白马王彪》

37、伤心故人去后,冷落新诗。李邴《汉宫春梅》

38、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川故人》

39、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黄庭坚《品令茶词》

40、少年乐新知,衰暮思故友。韩愈

41、故人相望若为情。陈克《临江仙四海十年兵不解》

42、不知来岁牡丹时,再相逢何处。叶清臣《贺圣朝留别》

43、巴山重叠相逢处。张先《渔家傲和程公辟赠》

44、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铃声。蒋捷《声声慢秋声》

45、应难奈,故人天际,望彻淮山,相思无雁足。史达祖《八归秋江带雨》

46、故人何不返,春华复应晚。柳恽《江南曲》

47、故人书报,莫因循、忘却莼鲈。辛弃疾《汉宫春会稽秋风亭观雨》

48、相逢秋月满,更值夜萤飞。王绩《秋夜喜遇王处士》

49、过眼年华,动人幽意,相逢几番春换。王沂孙《法曲献仙音聚景亭梅次草窗韵》

50、何处相逢,登宝钗楼,访铜雀台。刘克庄《沁园春梦孚若》

51、响必应之与同声,道固从至于同类。骆宾王《萤火赋》

52、同门为朋,同志为友。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陆龟蒙《别离》

53、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罗隐《魏城逢故人》

54、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李益《喜见外弟又言别》

55、友如作画须求淡,山似论文不喜平。翁照《与友人寻山》

56、就解佩旗亭,故人相遇。吴文英《扫花游西湖寒食》

57、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58、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59、坐上客恒满,樽中饮不空。孔融《诗》

60、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白居易《同李十一醉忆元九》

61、人生结交在终结,莫为升沉中路分。贺兰进明《行路难五首》

62、相逢清露下,流影湿衣襟。袁枚《夜过借园见主人坐月下吹笛》

63、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戴叔伦《客夜与故人偶集》

64、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65、长安故人问我,道寻常、泥酒只依然。辛弃疾《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

66、世路知交薄,门庭畏客频。杜甫《从驿次草堂复至东屯茅屋二首》

67、故人在其下,尘土相豗蹴。苏轼《送顿起》

68、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69、前经洛阳陌,宛洛故人稀。王维《送魏郡李太守赴任》

70、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71、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逢入京使》

72、已过才追问,相看是故人。吴伟业《遇旧友》

73、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柳恽《江南曲》

74、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75、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孟浩然《岁暮归南山》

76、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李白《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77、面结口头交,肚里生荆棘。孟郊《择友》

78、竹边荷外再相逢,又还是、浮云飞去。赵以夫《鹊桥仙富沙七夕为友人赋》

1、一茎孤引绿。双影共分红。杜公瞻《咏同心芙蓉诗》

2、占断人间六月凉,期月鸳鸯浦。辛弃疾《卜算子(荷花)》

3、莲子不可得,荷花生水中。孟郊《乐府三首》

4、自是荷花开较晚,孤负东风。幼卿《浪淘沙极目楚天空》

5、游女带花偎伴笑,争窈窕,竞折团荷遮晚照。李珣《南乡子乘彩舫》

6、菡萏新花晓并开,浓妆美笑面相隈。刘商《咏双开莲花》

7、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王维《山居即事》

8、十万琼珠天不惜,绿盘擎出与人看。王月浦《荷花》

9、若耶溪边天气秋。采莲女儿溪岸头。秦观《词笑令》

10、酒盏旋将荷叶当。欧阳修《渔家傲花底忽闻敲两桨》

11、晚日照空矶,采莲承晚晖。风起湖难渡,莲多采未稀。萧纲《采莲曲》

12、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白居易《池上》

13、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14、晓开一朵烟波上,似画真妇出浴时。杜衍《咏莲》

15、当轩对樽酒,四面芙蓉开。王维《临湖亭》

16、绿塘摇滟接星津,轧轧兰桡入白苹。温庭筠《莲花》

17、雷雨过、半川荷气,粉融香浥。范成大《满江红》

18、靓妆玉面映波光,细袖轻裙受风举。程安仁《西湖夏景》

19、长江春水绿堪染,莲叶出水大如钱。张籍《春别曲》

20、重重青盖下,千娇照水,好红红白白。苏东坡《荷花媚荷花》

21、庭前落尽梧桐,水边开彻芙蓉。朱庭玉《天净沙秋》

22、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盛唐诗人王昌龄《采莲曲》

23、白莲种山净无尘,千古风流社里人。黄庭坚《东林寺》

24、渌萍与荷叶,同此一水中。孟郊《乐府三首》

25、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杜甫《为农》

26、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晏殊《破阵子春景》

27、芙蓉老秋霜,团扇羞网尘。李白《中山孺子妾歌》

28、不会频偷眼,意如何秋宵秋月,一朵荷花初发。欧阳炯《女冠子》

29、移舟水溅差差绿,倚槛风摆柄柄香。郑谷《莲叶》

30、波面澄霞,兰艇采香去。高观国《祝英台近荷花》

31、骤雨过,似琼珠乱撒,打遍新荷。元好问《骤雨打新荷》

32、莲子已成荷叶老。李清照《怨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

33、乘彩舫,过莲塘,棹歌惊起睡鸳鸯。李珣《南乡子》

34、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刘颁《雨后池上》

35、涌金门外凉生早,无数荷花斗娇好。湛道山《荷花》

36、共倒金荷家万里,欢得尊前相属。黄庭坚《念奴娇断虹霁雨》

37、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白居易《采莲曲》

38、笑艳秋莲生绿浦。晏几道《蝶恋花笑艳秋莲生绿浦》

39、前后红幢绿盖随。欧阳修《采桑子荷花开后西湖好》

40、看取莲花净,应知不染心。孟浩然《题大禹寺义公禅房》

41、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

42、朱槛月明中,清香为谁发。苏辙《菌萏轩》

43、无奈荷花不应人,背立啼红雨。张孝祥《卜算子》

44、春水徒荡漾,荷花未开展。孟郊《乐府三首》

45、移舟水溅差差绿,倚槛风摇柄柄香。郑谷《莲叶》

46、新荷跳雨泪珠倾。周邦彦《浣沙溪翠葆参差竹径成》

47、雾柳暗时云度月,露荷翻处水流萤。张元干《浣溪沙》

48、名莲自可念,况复两心同。杜公瞻《咏同心芙蓉》

49、一夜雨声凉到梦,万荷叶上送秋来。陈文述《夏日杂诗》

50、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袂空中举。李白《采莲曲》

51、吴主山河空落日,越王宫殿半平芜,藕花菱蔓满重湖。薛昭蕴《浣溪沙》

52、着破荷衣,笑西风吹我,又落西湖。赵汝茪《汉宫春着破荷衣》

53、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王昌龄《采莲曲二首》

54、绿塘摇艳接星津,轧轧兰桡入白萍。温庭筠《莲》

55、笑隔荷花共人语,烟波渺渺荡轻舟。秦观《词笑令》

56、霞包霓荷碧,天然地,别是风流标格。苏东坡《荷花媚荷花》

57、有意十分开晓露,无情一饷敛斜阳。范成大《州宅堂前荷花》

58、荷叶田田青照水,孤舟挽在花阴底。欧阳修《渔家傲》

59、御柳如丝映九重,凤凰窗映绣芙蓉。温庭筠《杨柳枝》

60、薄妆桃脸,满面纵横花靥。欧阳炯《女冠子》

61、败荷零落,衰杨掩映,岸边两两三三,浣沙游女。柳永《夜半乐冻云黯淡天气》

62、玉雪窃玲珑,纷披绿映红。吴师道《莲藕花叶图》

63、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李白《渌水曲》

64、水阔雨萧萧,风微影自摇。徐娘羞半面,楚女妒纤腰。钱惟演《荷花》

65、一番荷芰生池沼,槛前风送馨香。尹鹗《临江仙一番荷芰生池沼》

66、玉惨花愁出凤城,莲花楼下柳青青。聂胜琼《鹧鸪天别情》

67、荷叶晓看元不湿,却疑误听五更风。江万里《荷花》

68、秀樾横塘十里香,水花晚色静年芳。蔡松年《鹧鸪天赏荷》

69、牙床角簟藕花香。苏庠《浣溪沙书虞元翁书》

70、夕阳倒影射疏林,江边一带芙蓉老。陈霆《踏莎行晚景》

71、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卢照邻《曲池荷》

72、谁于水面张青盖,罩却红妆唱采莲。欧阳修《荷叶》

73、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李商隐《暮秋独游曲江》

74、胭脂雪瘦薰沉水,翡翠盘高走夜光。蔡松年《鹧鸪天赏荷》

1、故国梅花归梦,愁损绿罗裙。孔夷《南浦旅怀》

2、纷披乍依迥,掣曳或随风。李世民《咏兴国寺佛殿前幡》

3、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夏日绝句》

4、只有所南心不改,泪泉和墨写《离骚》。倪瓒《题郑所南兰》

5、终是圣明天子事,景阳宫井又何人。郑畋《马嵬坡》

6、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辛弃疾

7、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8、烈士之爱国也如家。葛洪《抱朴子外篇广譬》

9、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塞上曲二首》唐.戴叔伦

10、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

11、使臣将王命,岂不如贼焉。元结《贼退示官吏》

12、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陆游

13、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忍泪失声问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范成大《州桥》

14、一身救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宋陆游《夜泊水村》

15、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屈原《国殇》

16、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17、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屈原《国殇》

18、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唐李白《古风》(十九)

19、天时地利与人和。刘过《西江月堂上谋臣尊俎》

20、缟素酬家国,戈船决死生!胡笳千古恨,一片月临城。夏完淳《即事复楚情何极》

21、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林升《题临安邸》

22、国破山河落照红。朱敦儒《减字木兰花刘郎已老》

23、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李白《清平调?其三》

24、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嗟险阻,叹飘零。秋瑾《鹧鸪天祖国沉沦感不禁》

25、无限伤心夕照中,故国凄凉,剩粉余红。夏完淳《一剪梅咏柳》

26、丈夫不报国,终为愚贱人!陈恭尹

27、一时今夕会,万里故乡情。杜甫《季秋苏五弟缨江楼夜宴崔十三评事、韦少府侄》

28、蜀魂飞绕百鸟臣,夜半一声山竹裂。林景熙《冬青花》

29、宫中羯鼓催花柳,玉奴弦索花奴手。苏轼《虢国夫人夜游图》

30、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李煜《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

31、荆山长号泣血人,忠臣死为刖足鬼。李白《鞠歌行》

32、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戚继光《马上作》

33、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崔道融《西施滩》

34、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35、余亦赴京国,何当献凯还。孟浩然《送陈七赴西军》

36、归来报名主,恢复旧神州。岳飞《送紫岩张先生北伐》

37、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38、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清秋瑾《对酒》

39、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屈原《国殇》

40、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宋陆游《示儿》

41、契阔死生君莫问,行云流水一孤僧。无端欢笑无端哭,纵有欢肠已成冰。晏殊和尚

42、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

43、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张祜《宫词故国三千里》

44、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就义诗》

45、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易水歌》

46、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诉衷情。陆游

47、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草笑平生。戚继光《马上作》

48、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鹧鸪天》

49、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岑参

50、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臣残阳。宋李纲《病牛》

51、吴王事事须亡国,未必西施胜六宫。陆龟蒙《吴宫怀古》

52、但将千岁叶,常奉万年杯。赵彦昭《奉和元日赐群臣柏叶应制》

53、山川勤远略,原隰轸皇情。张九龄《奉和圣制送尚书燕国公赴朔方》

54、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

55、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

56、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秋瑾《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

57、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戴叔伦

58、一身之利无谋也,而利天下者则谋之;一时之利无谋也,而利万世者则谋之。胡宏

59、契阔死生君莫问,行云流水一孤僧。苏曼殊

60、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陆游《关山月》

61、奏恺乐,归皇都,班爵献俘邦国娱。何承天《战城南》

62、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63、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唐王昌龄《出塞》

64、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欧阳修

65、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唐李百药《元景安传》

66、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张祜《宫词故国三千里》

光学发展简史的萌芽时期

中国古代对光的认识是和生产、生活实践紧密相连的。它起源于火的获得和光源的利用,以光学器具的发明、制造及应用为前提条件。根据籍记载,中国古代对光的认识大多集中在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大气光学、成像理论等多个方面。1、对光的直线传播的认识 早在春秋战国时《墨经》已记载了小孔成像的实验:“景,光之人,煦若射,下者之人也高;高者之人也下,足蔽下光,故成景于上,首蔽上光,故成景于下……”。指出小孔成倒像的根本原因是光的“煦若射”,以“射”来比喻光线径直向、疾速似箭远及他处的特征动而准确。 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描写了他做过的一个实验,在纸窗上开一个小孔,使窗外的飞鸢和塔的影子成像于室内的纸屏上,他发现:“若鸢飞空中,其影随鸢而移,或中间为窗所束,则影与鸢遂相违,鸢东则影西,鸢西则影东,又如窗隙中楼塔之影,中间为窗所束,亦皆倒垂”。进一步用物动影移说明因光线的直进“为窗所束”而形成倒像。2、对视觉和颜色的认识 对视觉在《墨经》中已有记载:“目以火见”。已明确表示人眼依赖光照才能看见东西。稍后的《吕氏春秋·任数篇》明确地指出:“目之见也借于昭”。《礼记·仲尼燕居》中也记载:“譬如终夜有求于幽室之中,非烛何见?”东汉《潜夫论》中更进一步明确指出:“夫目之视,非能有光也,必因乎日月火炎而后光存焉”。以上记载均明确指出人眼能看到东西的条件必须是光照,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认为:光不是从眼睛里发出来的,而是从日、月、火焰等光源产生的。这种对视觉的认识是朴素、明确、比较深刻的。颜色问题,在中国古代很少从科学角度加以探索,而着重于文化礼节和应用。早在石器时代的彩陶就已有多种颜色工艺。《诗经》里就出现了数十种不同颜色的记载。周代把颜色分为“正色”和“间色”两类,其中“正色”是指“青、赤、黄、白、黑五色”。“间色”则由不同的“正色”以不同的比例混合而成。战国时期《孙子兵法·势篇》更指出:“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可见这“正色”和“间色”的说法,与现代光学中的“三原色”理论很类似,但缺乏实验基础。清初博明对颜色提出”五色相宣之理,以相反而相成。如白之与黑,朱之与绿,黄之与蓝,乃天地间自然之对,待深则俱深,浅则俱浅。相杂而间,色生矣”(《西斋偶得三种》)。这里孕育了互补色的初步概念,虽未形成一定的颜色理论,但从半经验半思辨的角度看也实在是难能可贵的。3、光的反射和镜的利用 中国古代由于金属冶炼技术的发展,铜镜在公元前2000年夏初的齐家文化时期已经出现。后来随着技术的发展,古镜制作技术逐渐提高,应用范围逐扩大,种类也逐渐增多,出现了各种平面镜、凹面镜和凸面镜,甚至还制造出被国外称为魔镜的“透光镜”。1956~1957年河南陕县上村岭1052号虢国墓出土过春秋早期的一面阳燧(凹面镜),它直径7.5厘米,凹面呈银白色,打磨十分光洁,背面中心还有一高鼻纽以便携带,周围是虎、鸟花纹,图1是它的镜背及剖面图。镜的利用为光的反射的研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使中国古代对光的反射现象和成像规律有较早的认识。这方面的记载也较多。关于平面镜反射成像,《墨经》中记载:“景迎日,说在转”。说明人像投在迎向太阳的一边,是因为日光经过镜子的反射而转变了方向。这是对光的反射现象的一种客观描写。关于平面镜组合成像,《庄子·天下篇》中记载:“鉴以鉴影,而鉴以有影,两鉴相鉴重影无穷”。生动地描写了光线在两镜之间彼此往复反射,形成许许多多像的情景。《淮南万毕术》记载:“取大镜高悬,置水盆于其下,则见四邻矣”。其原理和现代的潜望镜很类似。对凸面镜成像的规律,在《墨经》中有所叙述:“鉴团,景一,说在刑之大”。经说中进一步解释说:“鉴,鉴者近,则所鉴大,景亦大,其远,所鉴小,景亦小,而必正”。它说明了凸面镜只成一种像,物体总成一种缩小而正立的像,对凸面镜成像规律作了细致描写。关于凹面镜,《墨经》记载:“鉴洼,景一小而易,一大而正,说在中之外、内”。说明当时已认识到凹面镜有一个“中”(指焦点和球心之间)。物在“中”之外,得到比物体小而倒立的像,物在“中”之内,得到的是比物体大而正立的像,这种观察是细致而周密的。《淮南子·天文训》记载:“阳燧见日则燃而为火'。这说明中国古代已认识到凹面镜对光线有聚作用。《梦溪笔谈》中也有记载:“阳燧,面洼,以一指迫而照之则正,渐远则无所见,过此遂倒”。此处不仅述了凹面镜成像的规律,还提出了测凹面镜的焦距的一种粗略方法,发现成正像和倒像之间有个分界点。《梦溪笔谈》又说:“阳燧面洼,向日照之,光皆聚向内,离镜一、二寸,光聚为一点,大如麻菽,着物则火发,此则腰鼓最细处也”。作者(沈括)把聚光点形容如芝麻和豆粒那么之小,又把它称作“碍”,用“腰鼓最细处”形容地比喻光束的会聚,十分贴切。4、对大气光学现象的探讨 大气光学现象是中国古代光学最有成效的领域之一,早在周代由于占卜的需要,已建立了官方的观测机构,虽然他们的工作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但是对晕、虹、海市蜃楼、北极光等大气光学现象的观测与记载是长期、系统而又深入细致的,世所罕见。《周礼》中记载有“十煇”,指的是括“霾”和“虹”等在内的十种大气光学现象。到唐代对它的认识更加细致、深入。《晋书·天文志》中明确指出:“日旁有气,圆而周布,内赤外青,名日晕”。此处不仅为晕下了定义,而且把晕按其形态冠以各种形象的名称,如将太阳上的一小段晕弧叫做“冠”;太阳左右侧内向的晕弧叫做“抱”等等。另外在《魏书·天象志》中对晕也有记载。除此以外,在宋朝以后的许多地方志中也记载有大气光象,还出现了关于大气光象的专著及图谱,其中《天象灾瑞图解》一直流传至今。殷商时期,就出现了有关虹的象形文字,对虹的形状和出现的季节、方位不少书有所记载,如《礼记·月令》指出:“季春之月……虹始见”,“孟冬之月……虹藏不见”。东汉蔡邕(132~192)在《明堂月令》中写道:“虹见有青赤之色,常依阴云而昼见于日冲。无云不见,太阳亦不见,见辄与日相互,率以日西,见于东方……?这些记载虽然是很粗浅的,经验性的,但它却是关于虹的确凿记录。魏、晋以后,对虹的本质和它的成因逐渐有所探讨,南朝江淹说自己对虹“迫而察之”,断定是因为“雨日阴阳之气”而成。唐初已认识到虹的成因,”若云薄漏日,日照雨滴则虹生”,明确指出“日照”和“雨滴”是产生虹的条件。后来,张志和在《玄真子·涛之灵》中明确指出:“背日喷乎水,成虹霓之状'。第一次用实验方法得出人工造虹,到南宋时,蔡在《毛诗名物解》中,对这一种更有发展:“今以水喷日,自侧视之则晕为虹”。不仅重复了《玄真了》中的实验方法,而且更进一步指出了观察者所在的位置。在国外对虹的成因作出解释的是在13世纪,因此我们对虹成因的正确描述比西方早约600年。关于海市蜃楼,中国古代也早有记载,如《史记·天官书》:“蜃气象楼台”。《汉书·天文志》:“海旁蜃气楼台”。《晋书·天文志》:“凡海旁蜃气象楼台,广野气成宫阙,北夷之气如牛羊群畜穹庐,南夷之气类舟船幡旗”。这是对海市蜃楼的如实描写,但当时并不了解其成因和机理。到宋朝苏轼对它才有较正确的认识,他在《登州海市》中说:“东方云海空复空,群山出没月明中,荡摇浮进生万象,岂有贝阙藏珠宫”。此处明确地表示海市蜃楼都是幻景,蜃气并不能成宫殿的思想。到明、清之际,陈霆、方以智等人对海市蜃楼作了进一步探讨,陈霆认为海市蜃楼的成因是:“为阳焰和地气蒸郁,偶尔变幻'。方以智认为“海市或以为蜃气,“非也”。张瑶星认为蓬莱岛上的蜃景是附近庙岛群岛所成的幻景,后来揭暄和游艺画了一幅如图2所示的“山城海市蜃气楼台图”,图上右方是左方楼台的倒影。文中记载了登州(即蓬菜)海市,并说:“昔曾见海市中城楼,外植一管,乃本府东关所植者。因语以湿气为阳蒸出水上,竖则对映,横则反映,气盛则明,气微则隐,气移则物形渐改耳,在山为山城,在海为海市,言蜃气,非也。”这一气“气映”说是对当时海市蜃楼知识的珍贵总结。极光是一种瞬息变幻、绚丽多彩的大气光象,中国处在北半球,故观察到的只能是北极光。早在二千年前,中国就对北极光人加以观察,并有所记载,《竹书纪年》中记载:“周昭王末年,夜清,五色光贯紫微。其年,王南巡不返”。此文虽如实地记录了北极光出现的时间、方位和颜色,但把王南巡不返(卒于江上)联系起来,说明当时对北极光还没有正确的认识。对北极光的形状、颜色不少书都有详细的描述,并绘有彩色极光图,这些都是研究北极光的极好史料。5、关于成影现象的认识 日常生活中,在光线照射下,影随时随处可以见到,它引起人们的注意,并探究其形成的规律。立竿见影是中国古代最早被注意的问题,后来用此方法测影定向,并应用于确定墓穴和建筑物的方位上。这套方法在周代已发展很精密,据《考工记》记载,当时有“土方氏”使用圭表,“典瑞氏”管理土圭,“匠人”则使用土圭辨定方位进行建筑,并指出在测表影之先,要使地面保持水平,使表竿保持垂直,这说明当时已认识到投影的长度和光源位置有关,而且也和物体的斜度有关。《墨经》中对成影的讨论更加深入,通过实验明确指出:表秆在地面上投影的粗细长短,是随木离光源的远近、木的倾斜度以及光源的大小变化而变化的规律。中国古代对光的认识除以上所述外,还有其他一些方面,如折射现象;天然晶体的色散;明清时期,光学从西方传入后,还有了光学仪器的制作等等,但这些认识是零散的,定性的,绝大多数都只停留在对光学现象的描写和记载上。值得提出的是宋末元初的赵友钦(13世纪中叶至14世纪初叶),在《革象新书》的“小罅光景”中,描写了一个大型光学实验,在地面下挖了两个圆阱,圆阱上可加放中心开有大小、形状不同孔的圆板盖。通过它可进行只有一个条件不同的对比实验,对小孔(大小和形状)、光源(形状和强度)、像(形状和亮度)、物距、像距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将两块圆板上各插1000多支蜡烛,放在阱底或桌面上作为该实验的光源。通过实验确认了光直线进行的性质,定性地显示了像的明亮程度与光源强度之间的关系,并涉及光的照度和成像理论。他所采用的大型实验方法很有特色,是中国历史上记载的规模最大的实验。还有值得提出的元代郭守敬(1231~1316)曾巧妙地利用针孔取像器〔“景(影)符”〕解决了历来圭表读数不准的问题。一般圭表因太阳上下边沿投影在影端生成半影,因此读数比较模糊。正如《元史卷48》所说:“表短,……所谓分、秒、太、少、半之数,末易分别……表长,……影虚而谈,难得实影”。郭守敬在建河南登封观星台时除用水平沟使圭面保持水平外,在表上加一横梁,在圭上加一可移动的“景符”)即在约宽2寸和斜铜时上扎一针孔,以“楮(即斜)竿”调其倾度以迎晶光。这样,太阳针孔像“仅如米许,隐然见横梁于其中”,细如发丝,误差可达0.1毫米。郭守敬的观测结果之精确令拉普拉斯为惊之叹。郭守敬的改进是在实际测量、反复试验中创造,并且带有定量意义,可惜这种创造只是凤毛麟角,很少有人继承下来。西方光学萌芽及发展从墨翟开始后的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构成了光学发展的萌芽时期,在此期间光学发展比较缓慢。罗马帝国的灭亡(公元475年)大体上标志着黑暗时代的开始,在此之后,欧洲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科学发展缓慢,光学亦是如此。除了对光的直线传播、反射和折射等现象的观察和实验外,在生产和社会需要的推动下,在光的反射和透镜的应用方面,逐渐有了些成果。克莱门德(Clemomedes)和托勒密(C.Ptolemy,90--168)研究了光的折射现象,最先测定了光通过两证介质免时代入射角和折射角。罗马哲学家塞涅卡(Seneca,前3--65)指出充满水的玻璃泡具有强大功能。从阿拉伯的巴斯拉来到埃及的学者阿尔哈雷(Alhazen,965--1038)反对欧几里德和托勒密关于眼镜发出光线才能看到物体的学说,认为光线来自所观察的物体,并且光是以球面形式从光源发出的;反射和入射线共面且入射面垂直与界面,他研究了球面镜与抛物面镜,并详细描述了人眼的构造;她首先发明了凸透镜,并对凸透镜进行了实验研究,所得的结果接近于近代关于凸透镜的理论。培根(R.Bacon,1214--1294)提出透镜校正视力和采用透镜组构成望远镜的可能性,并描述了透镜焦点的位置。阿玛蒂(Armati)发明了眼镜。波特(G.B.D.Porta,1535--1615)研究了成像暗箱,并在1589年的论文《自然的魔法》中讨论了复合面镜以及凸透镜和凸透镜组的组合。综上所述,到15世纪末和16世纪初,凹面镜、凸面镜、眼镜、透镜以及暗箱和幻灯等光学元件已相继出现。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