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田径训练论文文献

2023-03-07 18:1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田径训练论文文献

浅谈田径运动员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训练

论文关键词:田径运动员 身体素质 心理素质 训练

论文摘要: 在田径运动中,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对运动完成的质量和能否取得比赛的好成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在田径运动训练时,既要加强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训练,又要加强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训练。   一、身体素质的训练   1.力量素质训练。力量素质是人体最基本的身体素质,是进行一切体育活动的基础,各种体育活动都是由肌肉收缩和舒张而产生的力量牵拉骨骼进行运动,跑、跳、投等运动均离不开力量素质。力量素质好,必然地对身体控制能力强、关节的稳定性好,在运动过程中疲劳出现得较晚,可以大量减少损伤的发生,因此它在预防运动损伤中起着关键作用。短跑、跳远及跨栏运动中易发生股后肌群拉伤,这主要是由于股后群肌肉力量本身就很弱而在训练中常常又得不到到重视造成的,因此,在平时的训练中,加大股后群肌肉的力量训练,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股后群肌肉损伤。   2.平衡能力训练。机体的平衡主要是由前庭分析器来控制,如机体的位移、起伏、旋转、加速及空间位置等。而肢体的平衡则主要由本体感受器来控制,如完成动作过程中肢体的位置的控制;跑步时虽然路不平整,但也不会摔倒,也会扭伤踝关节,这正是由于本体感受器的精确控制。但是在受伤特别是关节或肌健受伤后,由于一些解剖关系发生改变,如组织的撕裂、破坏本体感受器装置及其功能也会被坏,从而失去了对肢体位置的.精确控制,极易造成再次损伤,而这一环节易忽视,,因此,在训练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平衡能力的训练,一旦出现损伤,除了进行功能性恢复训练,一定还要进行平衡能力恢复的训练。   3.耐力素质训练。田径运动损伤中慢性损伤和劳损最为多见,尤其是中长距离项目更要注意。有的损伤虽然不至于让运动员停止训练,但正由于大多数运动员都在此种情况下坚持训练,所以在长期训练积累后会出现难以痊愈的慢性损伤和劳损。中长跑时因膝关节长时间反复曲伸, 髂 胫束因此而来回地前后滑动,与股骨外 髁 之间反复磨擦,易导致膝外侧疼痛征候群等,还会引起胫腓骨疲劳性骨膜炎甚至骨折;马拉松运动员常发生膝外侧疼痛综合征,胫前肌 腱 鞘炎及足趾挤压伤。现代研究表明,系统地关节和肌肉力量耐力训练对减少这些损伤非常有效。在耐力训练的结束期还会出现的肌肉酸痛、僵硬现象,这可能是由于疲劳提高了肌肉感受系统(肌梭)兴奋性,从而使被劳损的肌群处于较长时间酸痛或僵硬状态,这种僵硬如不能及时的消除,就可逐渐积累发展成为慢性软组织损伤。因此,在每次耐力训练的结束期应做一些调整活动以放松肌肉,如:提踵、转体走、放松摆臂、踢腿等使心跳、呼吸趋于平静,使血液向全身分散,这对预防慢性运动损伤大有裨益。   4.灵敏和协调性训练。灵敏、协调素质都是较复杂的运动素质,是运动技能和各种素质在运动活动中的综合表现。大脑皮层运动动力定型的完善和神经过程灵活性是完成运动技能,动作协调稳定而且高度自动化,在活动中表现为灵活而省力。在环境条件突然发生变化时,还需要创造出新的动作来适应新的条件。这就要求神经中枢的机能活动性和分析综合能力高度发展,迅速对情况作出判断,当机立断地完成新的动作。在田径运动中,上肢和下肢的不协调、主动肌和被动肌的不协调、呼吸和用力不协调及人体和器械不协调等都是造成肌肉拉伤的重要原因。灵敏和协调性的改善可提高应激和自我保护能力,从而有效地减少运动损伤,例如,在跳远、跳高、撑杆跳等项目落地过程中,虽出现不正常的落地姿势,但如果灵敏协调性较好,可以很快调整过来,以安全的姿势落地。   5.柔韧素质训练。柔韧素质训练是预防田径运动损伤的重要素质。柔韧性包括关节活动的幅度及跨关节的肌肉、韧带、肌 腱 、皮肤的伸展性。关节活动幅度小,肌肉伸展性差是导致运动损伤的一个重要原因。加强柔韧性练习,可以提高关节肌肉的灵活性,提高中枢神经系统调节对抗肌的协调性及紧张和放松的能力,从而减少运动损伤。柔韧素质训练一定要动静结合,如果静力练习时间过长,被拉长的韧带、肌肉恢复时间又不足,不仅不能达到练习的目的,而且还可能引起关节松脱或肌肉松弛,因此,在柔韧练习中必须要辅以摆腿、踢腿等动力性练习。此外,在平时训练中柔韧和力量一定要结合进行,尤其是在力量训练之后更应采用专门的牵拉练习来帮助肌肉疲劳的恢复。   二、心理素质训练? ?   1.自我认识。自我认识是主观自我对客观自我的认识与评价,自我认识是自己对自己身心特征的认识,自我评价是在这个基础上对自己作出的某种判断。正确的自我评价,对个人的心理生活及其行为表现有较大影响。如果个体对自身的估计与社会上其它人对自己客观评价距离过于悬殊,就会使个体与周围人们之间的关系失去平衡,产生矛盾,长期以来,将会形成稳定的心理特征自满或自卑,将不利于个人心理上的健康成长。   2.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成份和主要标志,是在认识自己的行为和活动的基础上产生的,是通过社会比较而实现的。由于我们自我评价能力不高,往往不是过高就是过低,大多属于过高型。因此,要提高我们的自我评价能力,你就应学会与同伴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做出评价。你还应学会借助别人的评价来评价自己,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评价自己。?   3.自我体验。自我体验是主体对自身的认识而引发的内心情感体验,是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所持有的一种态度,如自信、自卑、自尊、自满、内疚、羞耻等都是自我体验良好的自我体验有助于自我监控的发展。   4.自我监控。自我监控是自己对自身行为与思想言语的控制,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发动作用,二是制止作用,也就是支配某一行为,抑制与该行为无关或有碍于该行为进行的行为。进行自我认知、自我体验的训练目的是进行自我监控,调节自己的行为,使行为符合群体规范,符合社会道德要求,通过自我监控调节自己的认识活动,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 朱丽萍,吕金江.重视高校体育课田径教学[J].楚雄师范学 院学报,2006,(3).   [2] 李雪峰.素质教育在高校田径教学中的运用[J].运城学院学 报,2007,(2).   [3] 范军.高校田径专修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对策[J].湖北体育科 技, 2009,(5).   [4] 路宪法.陕西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教学现状与改 革探究[J].科技信息,2010,(3).

体育硕士论文选题参考文献350篇(2)

  [161]王立国. 东北滑雪产业发展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162]王晓毅. 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163]张国栋. 中华武术现代传承困境研究[D].西南大学,2011.

  [164]王沂. 我国京津地区城市新建住宅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65]张晓琳. 中美竞技体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比较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66]刘盼盼. 中国体育产业结构的演进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67]赵志英. 高等体育院校体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与培养[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68]张辉. 我国布局城市校园足球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69]牛奔. 北京奥运会志愿服务对加速构建中国志愿服务体系的影响[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70]张连成. 控制内容及控制方式对运动员自控损耗的影响[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71]吕韶钧. 舞龙习俗与民族文化认同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72]薛原. 生命化教育视野下中学体质健康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173]王岩. 我国学校体育伤害事故致因模型及其预防[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74]常志利.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质量保障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75]曲新艺. 学校体育教学问题的教育生态学诊断[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76]王迪迪. 学校体育安全风险管理探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77]詹国勇. 中国高尔夫产业竞争力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78]任定猛. 五人制足球训练比赛理论体系构建与技战术训练应用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79]侯学华. 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价值定位与推广策略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80]周桂琴. 振动训练对网球运动员上肢运动能力的影响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81]李晨峰. 我国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政策与实践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82]胡法信. 中国女子篮球职业联赛运动员体能训练理论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83]曾庆涛. 我国体育教师评价体系研究[D].河南大学,2011.

  [184]吴明华. 长株潭城市群体育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

  [185]陈元欣. 综合性大型体育赛事场馆设施供给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

  [186]程林林. 新中国体育体制及利益格局演化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

  [187]单曙光. 对篮球比赛技术统计规范和分析评价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7.

  [188]肖谋文. 我国群众体育政策的历史演进及过程优化[D].北京体育大学,2007.

  [189]张庆如. 啦啦队运动的文化诠释及体育赛场啦啦队活动的组织运行模式[D].北京体育大学,2009.

  [190]赵升. 我国城市群众足球运动发展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9.

  [191]汪流. 我国体育社团改革与发展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8.

  [192]周文军. 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动力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

  [193]胡永红. 有效体育教学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

  [194]张瑞林. 我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

  [195]温搏. 当代武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D].福建师范大学,2009.

  [196]崔秉珍. 论中国武术的国际化发展[D].上海体育学院,2009.

  [197]李可兴. 生成性体育教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

  [198]杨慧馨. 中老年人太极拳健身运动处方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1.

  [199]王艳. 我国区域优势体育产业选择与培育发展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1.

  [200]汤立许.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分层评价体系及发展战略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1.

  [201]邹志春. 上海市青少年体质指标体系的初步建立与应用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1.

  [202]范冬云. 广州市大众体育公共服务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1.

  [203]谭朕斌. 篮球运动基本规律及发展特征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0.

  [204]李艳翎. 经济体制转轨时期中国竞技体育运行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0.

  [205]李卫. 中国竞技体育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1.

  [206]刘爱杰. 耐力性竞速项目专项运动素质的整合[D].北京体育大学,2001.

  [207]何仲恺. 体质与健康关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1.

  [208]陈钧. 中国篮球职业化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1.

  [209]杨铁黎. 关于职业篮球市场的基本理论和我国职业篮球市场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1.

  [210]李春雷. 对中国竞技田径运动可持续发展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1.

  [211]朱琪林. 我国足球运动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1.

  [212]王斌. 手球运动情境中直觉决策的实验研究与运动直觉理论的初步建构[D].北京体育大学,2002.

  [213]陶志翔. 持拍隔网对抗项群男子单人项目基本单元竞技过程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2.

  [214]刘卉. 上肢鞭打动作技术原理的生物力学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2.

  [215]袁运平. 我国高水平男子百米跑运动员体能训练理论体系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2.

  [216]梁栋. 可持续发展理论原则与转型期我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2.

  [217]陈琦. 从终身体育思想审视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D].北京体育大学,2002.

  [218]徐霞. 社会性体格焦虑的测量及其与身体锻炼之间关系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

  [219]白喜林. 中国竞技篮球发展战略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3.

  [220]肖淑红. 中国体育产业价值链管理模式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3.

  [221]潘迎旭. 我国排球运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3.

  [222]王慧琳. 大众传媒体育信息影响我国大学生体育生活的实证与理论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3.

  [223]刘海元. 中国大学竞技体育的发展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3.

  [224]肖林鹏. 中国竞技体育资源调控与可持续发展[D].北京体育大学,2003.

  [225]池建. 美国大学竞技体育管理体系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3.

  [226]叶庆晖. 体育赛事运作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3.

  [227]黄亚玲. 论中国体育社团[D].北京体育大学,2003.

  [228]李士英. 中国武术散打市场化运作模式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3.

  [229]杨剑. 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效益互动模式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

  [230]倪依克. 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D].华南师范大学,2004.

  [231]陈作松. 身体锻炼对高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

  [232]王健. 运动技能与体育教学[D].福建师范大学,2004.

  [233]许永刚. 中国竞技体育制度创新中政府与垄断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2004.

  [234]曹景伟. 面向2008年奥运会我国优秀皮划艇(静水)运动员科学选材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

  [235]郭永波. 篮球文化的理论框架构建[D].北京体育大学,2004.

  [236]金宗强. 我国优秀排球运动员专项体能评价体系与诊断方法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

  [237]刘庆山. 体能训练基本理论与我国高水平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

  [238]陆作生. 我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运营模式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

  [239]任弘. 体质研究中人体适应能力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

  [240]宋玉芳. 奥运会志愿者管理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

  [241]王庆伟. 我国职业体育联盟理论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

  [242]张剑利. 职业体育联盟及其相关法律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

  [243]石岩. 我国优势项目高水平运动员参赛风险的识别、评估与应对[D].北京体育大学,2004.

  [244]王凯珍. 社会转型与中国城市社区体育发展[D].北京体育大学,2004.

  [245]张晓蓬. 中国乒乓球队战术训练水平定量诊断方法及实践效用[D].北京体育大学,2004.

  [246]夏祥伟. 研究生体育锻炼与健康问题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

  [247]黄爱峰. 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

  [248]罗林. 休闲体育的认识深化及在我国的发展研究[D].苏州大学,2005.

  [249]赵晶. 我国篮球训练与竞赛组织系统的优化配置研究[D].苏州大学,2005.

  [250]张新萍. 对2008北京奥运会后中国体育改革走向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6.

  [251]李颍川. 北京2008年奥运会志愿者的组织模式与评价体系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6.

  [252]张惠红. 体育课程资源系统理论及其在高校体育课程中运用的实证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

  [253]符明秋. 重庆市城市居民生活方式及体质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06.

  [254]钟志勇. 蒙古族传统体育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

  [255]崔英锦. 朝鲜族传统游戏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

  [256]尹博. 运用跨理论模型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改变的实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257]叶乔波. 退役运动员生存与发展理论实践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7.

  [258]吴华清. 基于DEA的奥运会相关效率评价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

  [259]陈家起. 体育教学的生命解读[D].南京师范大学,2007.

  [260]张文静. 体育教学价值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

  [261]陈晴. 清末民初新式体育的传入与嬗变[D].华中师范大学,2007.

  [262]龚波. 我国职业足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04.

  [263]余守文. 体育赛事产业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D].复旦大学,2007.

  [264]吴燕丹. 生命关怀视野下调适性体育课程的理论与实践[D].福建师范大学,2007.

  [265]余道明. 体育现代化理论及其指标体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

  [266]方千华. 竞技运动表演论[D].福建师范大学,2007.

  [267]张细谦. 体育课程实施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

  [268]程文广. 近代以来中国体育思想及体育教育发展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

  [269]黄莉. 中华体育精神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

  [270]李印东. 武术释义[D].北京体育大学,2006.

  [271]刘建和. 论运动技术的序列发展与分群演进[D].北京体育大学,2006.

  [272]刘明胜. 中国竞技女子足球运动可持续发展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

  [273]罗旭. 我国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理论构建与运行机制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

  [274]苗治文. 当代中国体育公共政策分析[D].北京体育大学,2006.

  [275]曲淑华. 中国青少年田径运动训练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

  [276]唐峰. 中国足球管理体制改革的理论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

  [277]王松涛. 有氧运动对心血管自主神经平衡状态的影响[D].北京体育大学,2006.

  [278]张庆春. 中国青少年足球训练理念实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

  [279]张兴林. 我国不同位置优秀排球运动员比赛负荷及专位素质特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

  [280]郑婕. “体教结合”培养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

  [281]黄俊亚. 竞技性艺术体操成套动作编排理论及应用模式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5.

  [282]李今亮. 乒乓球运动员接发球判断的思维活动特征[D].北京体育大学,2005.

  [283]宋会君. 体育教师专业化之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5.

  [284]王建国. NBA制衡机制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5.

  [285]王莉. 职业体育联盟的产业组织分析[D].北京体育大学,2005.

  [286]熊焰. 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参赛变异及其成因与对策[D].北京体育大学,2005.

  [287]叶伟. 我国徒手格斗项目(散打)优秀男子运动员核心竞技能力评价体系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5.

  [288]张勇. 现代篮球战术体系的系统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5.

  [289]钟宇静. 开发中国乒乓球市场的基本理论与实践[D].北京体育大学,2005.

  [290]陈兰波. 我国优秀篮球运动员的成长与培养[D].苏州大学,2006.

  [291]刘希佳. 我国高水平单项体育赛事组织结构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07.

  [292]刘燕舞. 论城市发展与体育产业的推进[D].华南师范大学,2007.

  [293]李红艳. 户外运动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

  [294]何劲鹏. 学校体育课程体系生命化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

  [295]范秦海. 对我国优秀田径教练员知识结构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

  [296]石振国. 基于休闲理论的体育课程建构[D].南京师范大学,2008.

  [297]刘旻航. 我国现代体育课程改革的文化审视[D].南京师范大学,2008.

  [298]杨小明. 体育教学中的道德教育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

  [299]杨少雄. 传统武术技击模式演进与现代化发展[D].福建师范大学,2008.

  [300]李捷. 北京市群众体育政策执行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

  [301]邢尊明. 我国大型体育赛事优化管理理论与实证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

  [302]刘伟. 我国体育可持续发展系统及评价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

  [303]林顺英. 论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教学质量保障[D].福建师范大学,2008.

  [304]全浙平. 河北省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之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5.

  [305]林剑峰. 上海市商业性体育健身俱乐部发展现状及对策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306]刘文. 山东省业余网球运动开展状况的调查及前景展望[D].华东师范大学,2006.

  [307]王成军. 山西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研究[D].山西大学,2005.

  [308]赵珂刚. 山东省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

  [309]陈铁龙. 论啦啦操的发展[D].湖南师范大学,2006.

  [310]李遵华. 我国高校啦啦队竞赛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

  [311]张红玲. 当今乒乓球运动技战术发展趋势[D].北京体育大学,2006.

  [312]高守东. 安徽省网球运动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7.

  [313]钱俊伟. 拓展训练引入高校体育课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

  [314]胡亚斌. 八位世界优秀男子职业网球选手的技战术特征[D].北京体育大学,2005.

  [315]吴迪. 我国大型体育赛会志愿者发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

  [316]陈安勇. 竞技健美操成套动作中过渡与连接动作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

  [317]辛静. 我国 跆拳道 运动发展现状研究[D].西南大学,2008.

  [318]张丹. 我国竞技篮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8.

  [319]闫秋霞. 武汉市中学阳光体育运动的社会保障与个人自觉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8.

  [320]沈柳红. 广西高校竞技啦啦队运动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

  [321]张玲玲. 我国高校啦啦操发展现状及训练内容体系的构建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8.

  [322]冯加付. 我国青少年网球运动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8.

  [323]任平. 武汉市健身俱乐部健身私人教练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8.

  [324]任朋达. 长春市城区小学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8.

  [325]李春艳. 江苏省高校网球运动开展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

  [326]唐克己. 山东省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

  [327]花玲云. 北京市高校开展啦啦操运动现状与对策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09.

  [328]徐勤荣. 中小学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现状和对策[D].首都体育学院,2009.

  [329]史明. 核心力量练习对提高普通本科生足球运动员快速力量的实验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9.

  [330]王艳芳. 大型体育赛事对城市品牌的打造[D].厦门大学,2009.

  [331]刘冬梅. 美国大型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成功 经验 的案例分析及其对我国的启示[D].华中师范大学,2009.

  [332]曹磊. 我国社区体育俱乐部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与发展阶段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

  [333]张艳辉. 湖北省普通高校网球运动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6.

  [334]王玲玲. 我国普通高校健美操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的理论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6.

  [335]徐昱玫. 大型体育赛事的竞赛组织探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

  [336]黄松峰. 完善我国竞技体育人才“体教结合”培养模式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

  [337]胡邦晖. 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338]张祥彪. 上海市拓展训练开展现状及高校体育引入拓展训练课程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339]赵燕. 规则导向下竞技健美操集体项目成套动作编排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

  [340]卢晨曦. 中美竞技啦啦队文化层面的比较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

  [341]于亚南. 我国技巧啦啦队运动的发展趋势与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

  [342]周志辉. 世界优秀 羽毛球 男子单打选手的技战术特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2.

  [343]王朋涛. 我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3.

  [344]毛荣建. 青少年学生锻炼态度—行为九因素模型的建立及检验[D].北京体育大学,2003.

  [345]张玲. 《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及其开发与利用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

  [346]杨新新. 滨州市广场舞开展现状的调查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14.

  [347]刘君. 城镇广场舞运动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探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348]刘莹. 石家庄市广场舞的开展状况调查与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4.

  [349]祝菁. 普通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可持续发展研究[D].山东大学,2009.

  [350]林莹晓雪. 我国啦啦操运动发展现状及策略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0.

中长跑训练过程中不适生理反应与应对措施论文

中长跑训练过程中不适生理反应与应对措施论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肯定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是一种综合性的文体,通过论文可直接看出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和专业基础。你写论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下面是我整理的中长跑训练过程中不适生理反应与应对措施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摘要: 中长跑训练作为大负荷,高体能的训练方式,在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中运动员会经常出现身体机能不适的生理反应。只有正确的认识身体机能的生理反应,运动员才能采取正确的保护措施,提前预防,减少损害。因此,将探讨中长跑训练中身体机能出现的反应及减缓该症状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中长跑;身体机能;生理反应;处理对策;

一、前言

中长跑运动是体育教学和训练的基本内容之一,是一个需要综合考虑运动员速度和耐力的训练项目,其成绩优异与否一方面取决于运动员的先天性素质,健康的体魄是一个运动员成功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后天训练也是提高其运动成绩的重要手段。训练时,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往往会采取高强度,高负荷的训练方式,运动员不可避免的会在训练中出现一些身体机能不适的生理反应现象。如果没有及时的针对这些生理现象做出处理,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可能会随之而降,甚至可能导致伤病的出现,影响其运动水平的提升。在传统的中长跑训练中,教练员更重视的是训练的强度与运动员的运动负荷,过于片面的认为训练任务才是第一位的,从而忽略了对运动员的保护以及对运动员心理上的疏导。对运动员来说,虽然中长跑训练对其身体机能的提升帮助较大,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运动员总是出现逃避,畏难等情绪。所以在中长跑教学中教练要把握运动员心理状况及其身体机能生理反应,针对性地给出专业意见,不仅有助于教练员采取相应的队员保护措施,帮助运动员提高成绩,还能培养其迎难而上、刻苦拼搏的良好品质。

二、中长跑训练过程中身体机能容易出现的不良生理反应

(一)“极点”

中长跑中“极点”出现的时间节点与运动员的身体条件、运动水平紧密相关。通常来说,身体条件好、运动水平高的队员可能不出现“极点”,或者出现的较迟,且持续时间短。身体条件差、运动水平低的队员出现“极点”的时间早,且持续时间长。当运动员的身体内部器官活动满足不了肌肉活动的需要,造成体内供氧不足,从而累积了大量乳酸之类的物质时,这些物质就会造成呼吸循环系统失调,从而刺激大脑皮质,使运动中枢神经系统受到抑制,于是人的动作变得缓而无力,协调性下降,这就是“极点”的形成。“极点”出现后常常伴随以下症状:血压上升、呼吸急促、四肢无力、心慌、头晕。这是肌肉活动与内脏活动暂时不协调的一种正常的生理反应。

(二)胸部胀痛和肋下刺痛感

中长跑训练中出现胸部胀痛和肋下刺痛感的现象是常见的。此现象是由于训练时呼吸方法不规范,使胸腔,肺部肌肉过度紧张和疲劳而引起收缩,刺激了相应的神经感受器,从而引起胸部两侧及肋下胀痛。同时也可能是由于前期准备活动不够充分,所以身体在高强度负荷出现不适应的症状。此外,此现象的出现可能与天气因素有关,如果气候环境过度干燥或者过于寒冷时,运动员也可能会出现胸部胀痛和肋下刺痛感。

(三)肌肉酸痛

肌肉酸痛是初练者常遇到的现象,也可以叫做“过肌肉关”。练习者由于长时间的激烈运动,负荷量过大,导致了供氧系统的渐不协调,使肌肉中的乳酸含量过高,增大了肌肉渗透压,从而使得肌肉内含水量增多,导致肌肉变的僵硬无力,弹性下降。而水分进一步向肌纤维内渗透,造成肌肉膨胀,使神经受压迫刺激,从而引起肌肉酸痛感。

(四)运动中的腹痛

腹痛一般分为功能性和器质性两种,通常有胃肠痉挛,肝脾瘀血,腹直肌痉挛等症状。

1、胃肠痉挛

运动过程中胃肠痉挛的发生多与饮食有关,具体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比赛前吃得过多或离比赛时间过近吃食物、吃或喝的食物不正确(冷饮以及一些不易消化的食物)。饮食不当而引起的疼痛多为隐痛、胀痛、甚至绞痛。此外,空腹训练或吸入大量冷空气,也可能造成胃肠痉挛。

2、肝脾区疼痛

运动初期肝脾区疼痛主要是由于前期缺乏准备活动且开始时运动过猛所致,在内脏功能还未提升到适当的水平时就增加了运动强度,导致肝脾充血,引起疼痛或胀痛。此外,剧烈运动时,由于呼吸方法不正确,频率太快,使得呼吸肌疲劳,也可引起肝脾区疼痛。同时,又因为呼吸肌疲劳及痉挛减轻了对肝脏的润滑作用,也能造成疼痛。

3、腹直肌痉挛

腹直肌痉挛多发生在运动过后,特征明显,发生于表面,用手触摸可以了解具体情况,这种现象主要是由运动时身体出汗量大,造成体内盐分不足,水盐代谢不平衡所引起的。

(五)疲劳性骨膜炎

疲劳性骨膜炎多发于腓骨,趾骨,胫骨和尺桡骨等部位。该现象是由于锻炼方法不恰当,跑跳训练过于密集,超负荷运动,例如在一段时间内过于频繁地进行后蹬跑、跨步跳、高抬腿跑等练习,或因场地太硬,以及跑跳的姿势不正确,脚落地的'动作不规范,没有缓冲,造成小腿肌肉在胫、腓骨的附着点过度牵拉骨膜而导致的疲劳积累。该现象易发于刚参加训练或训练强度猛增的人。

三、对不适生理反应采取的相应措施

(一)调整呼吸节奏

面对“极点”所造成的不良生理反应,教练员除了需要不断鼓舞队员的士气以外,还需注意提醒队员调整好呼吸和跑的节奏,有意的抬高头部加深呼吸,使肺部多吸氧气,多排二氧化碳,减轻代谢产物对运动员的呼吸中枢和血液循环系统的刺激,从而克服“极点”,减轻不适感。随着运动水平的提升,“极点”出现时间就会推迟,持续时间也会缩短,生理反应会逐渐减弱。若在运动前补充一点糖分,也能减轻头晕恶心感。在一次学校运动会上,有一名男同学在参加3000米赛跑,跑到八分钟之后,感到胸闷无力,呼吸困难,嘴唇发白,想要放弃比赛,这时班主任让他调整好呼吸,适当减速,待不适减轻时,再加速,最后他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这个案例说明极点是可以克服的,只要方法得当,坚持过后,将会越跑越轻松,有利于提高耐力。

(二)避免在气候恶劣的条件下进行训练

运动过程中如果有胸部胀痛和肋下刺痛感时,应适当减慢速度,加大呼吸深度,也就是多做腹式呼吸,是呼吸肌得到放松,并抵压疼痛部位,这一现象就会逐渐缓解,此现象的出现还可能与环境气候有关,如天气过度寒冷或气候干糙,大雾天训练等,教练员应找出根源,引导队员对症解决处置。比如寒冷天训练时多用鼻腔呼吸,减少冷空气对肺部和器官的刺激,干燥天训练前少喝点饮料,注意训练中的间隔时间,尽量避免在雾天或沙尘天气做大强度训练。

(三)合理安排运动量

为了预防以及缓解肌肉酸痛,运动员应该合理安排运动量,由小到大、循序渐进进行训练。此外,要注意在运动前进行放松,尤其要多做下肢的放松。同时,推拿按摩也有利于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队员之间可以相互进行搓揉、按摩来放松,再加上热敷,可以帮助消除肌肉内的乳酸及其他代谢产物,从而减缓运动员肌肉僵硬、酸痛不适的反应。

(四)运动前避免吃得过饱或饮水过多

运动中出现腹痛时,应先减速深呼吸,调整呼吸与运动的配合,同时按压疼痛部位,一般来说可减轻疼痛,若疼痛仍不减反增,就应立即停止运动。为了避免运动时腹痛,在运动前应避免吃得过饱或饮水过多。刚开始时,运动不能过猛,当内脏器官功能提高到相应水平时,再增加强度。冬季训练要注意用鼻腔呼吸,降低冷空气对胃肠道的刺激。夏季训练前喝杯盐水,以降低排汗过多造成的盐代谢紊乱,可以减轻或避免运动中腹痛的发生。

(五)注意训练场地的选择

在运动训练中如果出现膝关节、踝关节或者小腿疼痛红肿时应及时调整训练计划,同时注意对运动场地质地的选择,尤其在冬天不要让队员在质地比较坚硬的水泥地面上做一些诸如“后蹬跑、跨步跳、蛙跳”等素质练习。训练场地不规范,队员在运动中脚与地面缓冲不够充分就极易造成运动损伤。练习后坚持热水洗敷,并对疼点进行按摩,同时配合医药治疗,休息时小腿部垫高,促进血液回流,严重时停止训练几天,这样就会减轻症状,坚持一二周会使症状消失。

(六)正确跑步的技巧

跑步时,要注意让头与肩保持稳定,目光直视前方,下颚略收且不要低头。双手微微握拳,大小臂屈成直角,自然地前后摆动,摆动时需注意幅度,往前不露肘,向后不露手。与此同时,跑步脚落地时要注意让脚尖先接触地面,之后再渐渐过渡到整个脚掌,从而保护运动员的脚踝、膝盖,预防骨膜炎的发生。跑步时,要注意发力方式,学会用大腿带动小腿,膝关节要朝向脚尖。脚部需放松,不能缩紧脚趾,当脚抬高至距离地面10厘米左右时就可放下。而落地时要注意前脚掌不要太过发力,以免致使腿部肌肉发达。同时,在跑步时运动员最好保持抬头挺胸的姿态,这有利于改善其呼吸循环系统。跑步时的呼吸一般采用鼻吸嘴呼,而当体力不支时可以采用嘴吸嘴呼方式。

总而言之,面对中长跑训练中出现的各种生理反应,教练员应加强队员的心理辅导工作,减轻队员的恐惧感,尽量减少心理反应对运动训练造成的影响。教练员也应该经常对队员讲解各种生理反应现象的生物学依据,科学的处理不同问题。运动员在运动前应多做准备活动,让身体先适应训练强度。运动员应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在训练中协调好正确的呼吸方法及动作,及时纠正错误,并做好训练结束后的放松活动,尽快恢复疲劳。首先可以通过使用合规合法的药品来减轻运动员的疲劳感。其次,可通过水疗法来放松肌肉,如桑拿、蒸汽浴,都可加快人体新陈代谢,缓解肌肉酸痛。再者,也可利用一些物理刺激手段促进体内循环,减轻运动员疲劳感。最后,教练还可利用相关措施帮助运动员快速恢复运动损伤。

四、结语

科学的进行中长跑训练,应该要正确的认识训练中身体机能的生理反应。本文结合笔者多年来体育教学经验,详细阐述了中长跑训练中身体机能的生理反应与处理对策,能够使运动员更好的了解自己的身体机能,减少损害的发生,从而取得优异的成绩。同时,也能为教练员提高训练的有效性而提供科学依据。

五、参考文献

[1]王辉军.浅谈中长跑训练[N].发展导报,2017-11-14.

[2]王跃波.巧用学生心理进行中长跑教学[N].中国体育报,2014-04-11.

[3]田野.运动生理学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袁作生,南仲喜.现代田径运动科学训练法[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

[5]张书海.中长跑运动员训练后的恢复方法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2016,(11).

[6]许巍.中长跑训练中大学生运动员身体机能的监督和恢复[J].咸宁学院学报,2012,(32).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