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文章前章前言写作应该包括研究综述提自论文研究范围研究观点
1.研究综述
写作毕业术论文定要研究综述叫综述报告研究综述梳理本论文研究象历史现状发展趋势并且些研究作评价确定自研究逻辑起点别研究基础自要做探讨
审阅位论文研究综述存问题主要表现:于简略缺少析评价列别研究论著没任何析列篇目代替自综述研究综述占整论文半内容综述代替自观点论述
2.研究观点
前言除写作研究综述外要陈述自研究观点自本论文要讨论问题提观点涉及论文观点关键词作界定自范围讨论问题使用观点做使自观点明确重点突别看明白避免讨论范围关键词歧义位论文析同于术期刊析术论文般遵循两种程序逻辑析性程序:析综合二系统综合性程序:综合析综合我认采用系统综合性程序具高屋建瓴提纲挈领作用综合性程序前综合前言研究象看作综合体自观点进行总体描述析综合基础各部按照章节进行观点探讨每析结都反馈层综合综合论文结语部总结全文研究概括自论文观点
般文期刊或者论文前言提自研究观点需要进步整体阐述自研究内容自论述内容做系统总体描述种总体描述相于论文摘要便于读者目握自论文论述观点论述内容文进入第章论述做准备许同说我已经论文摘要谈自研究内容必前言再谈论述内容两者同前言属于位论文文文应该自研究内容做综合描述读者看摘要要看文前言自研究内容做总体描述错让读者解论文总貌机增加读者解论文观点困半找观点读者看明白许愿意或者耐烦看
中国外卖行业的最终结果——沦落为廉价餐饮的销售平台。
首先,现在外卖平台的配送费都不高,基本在每单6元钱左右。配送费不高的原因在于,消费者的消费能力有限。如果你点一个30元的餐饮配送需要30元,你认为消费者(正常情况)会买单吗?而配送费用不高,也就决定了配送的体验不好。你看饿了吗、美团那些骑手的保温箱就知道。是蓝色的?是黄色的?不——是黑色的!
其次,外卖行业的性质,决定了它需要尽可能多的商家入驻,这样才有可能吸引更多的消费者用他们的平台。基于这个原因,他对入驻商家的要求必然就不高(虽然不断的整顿)。而商家的目的当然是为了赚钱,一波一波的优惠背后就是食材质量的不断下降。还有一点很关键,有的商家事实上已经是只做线上销售,这样的商家整体的投入会比传统的餐饮业低很多,这样一来更不害怕口碑等等的问题。
第三、外卖骑手的素质也决定了整个外卖行业的未来是没有希望的。闯红灯、逆行、超速是常见的,也有盗窃、强奸等等恶性事件。表面上是棋手的问题,实际上是外卖平台管理的问题。根本上来说,是外卖平台根本不想在骑手这方面多花钱,原因还是因为中国整体的消费能力不高,更本支撑不起更好层级的外卖消费(这里所说的是大众消费)。
第四,无论你在餐饮实业做的多好,当你外卖依靠其他平台(美团,饿了吗),你的命运,至少来说你的外卖命运就掌握在别人手里(给不给流量他说的算),你就得按他的规则办事。
所以,麦当劳肯德基这样的洋快餐,那么注重成本的情况下,宁愿多花钱选择自己员工配送而不是选择外卖平台。
外卖行业仍然在日新月异的发展中,因为智能手机的普及和懒人经济的发达,而且城市人口流动频繁,很多人都是租房子住,所以对于外卖的需求仍然会进一步增长。
但在行业发展趋势中,却并不一定是每一个商家都能从中获益,饿了么和美团外卖,包括美团点评下面的点评家的外卖,其实仍然在靠补贴吸引用户,对于平台来说补贴的程度较大,而广告费和抽成收入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上。对于商家来说,尤其是小型的外卖商铺,美团饿了么这种平台的抽成对于他们的利润损害较大,所以很多商铺都在筹划将自己的用户聚拢到自己的平台上自己掌握数据,如开发自己的app,或者是小程序,用各种福利来吸引用户注册,当然,对于比较大的餐饮店铺来说这个决策是更加有利的。名气不大的店还是需要在平台上刷脸引起注意,来吸引更多的用户。
外卖行业在促进懒人增量.却不说:食品安全忧虑.(倒腾程序多了.隐患也增加).君不闻.吐口水.加尿.加屎的.人心难测.更影响餐饮的营运成本.多了几道剥削的管道.这是那门子创新?这基本就是拦路抢劫.亳无意义.[祈祷][祈祷]
也就是在一线城市还可以
1.逃不开的成本问题
人的天性并不是懒惰,而是成本收益关系,否则不能解释为什么求偶、养育下一代、选择居住地等的时候人类并不懒
配送成本。我们看东京和曼哈顿这些城市,确实外卖是很发达的,但是即使是美国和日本,多数城市的业态也不是外卖压过厨房的。
美国人确实不喜欢自己做饭,但这并不等于这些人叫外卖。开车几公里出去吃饭是很平常的,住在低密度地区的人,人力成本和送外卖小哥差不多了:按照机会成本计算,总是叫外卖让别人开车过来,低密度居住区是不经济的。
中国呢?长期来看不做饭会压过做饭,这是经济发展必然的趋势,毕竟多数中国人是没有外卖习惯的,不要用大城市做例子,还是强调一下本文说的是全国范畴。但是不做饭不代表叫外卖,经济学上如果自己出去吃的各类成本高于外卖,那自己去就比较合适。一线城市可以做到,可惜目前多数中国城市乡镇都到不到这个标准。
来个简单的比较:
--商家:堂食顾客是要占用场地的,所以外卖部分本身包括的房租摊薄就变成商家部分毛利了,但是呢平台费要支出,所以只要这部分能增加流水和利润就可以了。
--顾客:多付出外送费了
--平台:流水抽成
--送餐员:工资+业绩提成
也就是说,顾客如果采用外卖,失去了在场地消费的机会成本,外加支付了外送费;同时节省了时间。可惜三线城市以下,目前节省的时间太有限了:这部分人吃饭的交通距离和等待成本很低。
我对河北比较熟悉,石家庄很多人都是要午睡加上回家吃饭的,到了廊坊沧州,回家也就是十分钟。节省的时间远小于外卖付出的费用,午餐晚餐外卖毛利之低,养不活外卖小哥的。虽然三线城市提成和利润是按比例缩水,但是基本工资是没法如提成一般大幅伸缩的。
我们可以观察到的是三线以下,一线城市意义上的外卖是不好进去的。活的好的都是高毛利的蛋糕、水果、酒。也许小城市未来中午,人们就不回家吃饭了,也开始吃吃快餐、下馆子。但是形成外卖的压倒性优势,世界其他地方是没见过的。
2关于调研的
我本人之前就是写行业研究报告的,也是CFA。高票答案做的工作以前也涉猎过,我在这里希望探讨的是:作为研究员,这篇文章对于解释外卖和自己做饭这一问题,力度不够大。
首先是调查对象,百度、美团、饿了么加起来的活跃用户不超过两亿,这里面还包括不活跃的和刷单的。 选的调查对象一定是用外卖的,一下子全国百分之七十以上的人就被排除了;我们写报告如果选择的就是本来会用外卖的,当然数据显示大家生活被外卖app改变了。这个问卷去四线城市做一下试试?对吧 。
其次是意愿。有钱人当然不愿意做饭,但是有钱人的比例很小。用条形图给人最大的错觉就是好像收入分布是平均的。实际上全国最富的1千万人都每天不做饭,不好意思,他们也对市场贡献不大,当然要是假设他们天天点麻辣大龙虾盖饭,也成。
第三。外卖行业仍在补贴。很难区分人们对外卖的依赖到底是因为方便还是因为省钱。多数人看到品牌餐饮用外卖比堂食便宜,当然是继续用下去。如果不能从数据角度挖掘出人们选择持续用外卖是不是因为补贴或其他什么原因。那么互联网方便性的这个理由,并不稳固。
很多互联网报告给投资人和公众的幻觉就是形式一片大好,实际上相当创业企业死就死在这种氛围里了。如果讨论的是全 社会 的趋势,建议更随机地挑选对象,并且告诉甲方:在调研的时候有多少人是直接拒绝的。
最后,关于 科技 发展
确实诚如有些朋友提到的,自动送餐成熟的话,外卖的成本会大幅下降。我倒不想反驳这项技术,只是认为如果自动驾驶可以的话,届时是不是食品科学、物理空间也会有很大变化,大家直接买来某种自加热产品说不定比现有餐厅还要美味;又或者说人们也许会更喜欢让自动驾驶 汽车 把自己带到餐厅;再比如ar、vr技术也许会彻底改变饮食。
所以假设其他工业和 科技 不变,凭空认为只有自动驾驶能突飞猛进,显然对投资是不负责任的。二十年以后的事情,就要把握 科技 大趋势。到时候外卖是不是压过厨房,那是另外一个故事。
目前外卖替代的不是厨房,替代的是各大类配送服务。凡事用外卖公司数据和自己做饭说事情的,都小看这些公司的野心了。
外卖市场已经发展很久了,从早先的多家平台共同竞争,发展到现在,已经只剩下两家巨头——饿了么和美团,那么最后鹿死谁手呢?
首先,外卖市场很大, 不太可能出现完全垄断性 ,就像阿里在电商界一样,它没有唯一性,这与腾讯有很大区别,社交具有相对唯一性,大部分人都用微信交流的时候,你就很难用其他的。但是外卖市场不一样,只要你准时送餐,只要一点小优惠,自然会有很多人倒头,也就是说,外卖行业的 客户粘性不高 。
其次,美团最近也要上市,也是不缺钱的主,饿了么背后是阿里;阿里强在资金题量大,支付宝入口,而美团则是这个领域的传统强者,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二者目前都没有完全击败对方的硬实力,在资金实力方面,饿了么并没有太大劣势。
再次,虽然饿了么的市场份额要低于美团,考虑到饿了么已经收购了百度外卖,也就是说美团和饿了么实际上没有多大差距。这还是早先的数据,自从阿里收购了饿了么以后,介入了支付宝,饿了么的市场份额还有一定的上涨。
最后,就服务来说,二者也没有太大的区别性,这种竞争态势还将会继续很长时间。因为这个市场够大,任何一方都不会轻易认输,如果哪一方做的不好,就可以随时引入新的资本和管理层,然后重新打价格战,吸引客户,没有尽头的。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外卖市场也是很大的,一家独大的可能性有,但不会只有一家,目前外卖占据最大市场份额的是美团,但美团也有很强劲的对手饿了么!
美团曾经是阿里系的一员大将,最终倒戈腾讯,拥有腾讯这个大靠山比较好办事,阿里为了阻击美团,反攻腾讯也扶植了一个小弟饿了么,在支付宝开放一级入口重点扶持后,饿了么的成长速度很快,市场份额节节攀升,对未来美团势必会有一定的影响,但是也并不是说以后的市场就一定是这两家,移动互联网时代,很多东西变化很快,就像在电商领域,阿里和京东如此掌控的情况下,拼多多还能做大一样很多东西充满着变数,但对消费者来说,越是竞争激烈,越是受欢迎。
这个外卖市场也足够大,一家独大,或者两家争霸的可能性都有,但是即使市场份额做的再大,没有把主要的精力用来改善产品或提高服务,都会失去消费者的,做对了消费者自动会用脚来站队的选择谁的,这就是得民心者得天下永恒不变的道理!
美团外卖现在就是要好垄断,威胁迫商家签所谓的战略合作协议,其实就是独家协议,交2000的押金,不签的就把原来的15个点升到20-26个点,不听话的就下线降排名画小配送范围。我就想问问这样的流氓企业能做到多少年
外卖行业比较有特点的就是快速,快速消费,之前点了一份11块钱的小面,味道真的非常不错,不过我是很少点外卖的,不会因为其它原因,我家冰箱里面的东西是在是太多了,不仅仅有各种牛肉,羊肉,牛奶,红酒,酸奶,而且也是通过外卖购买的,所以我对外卖的了解就是未来外卖会取代一切消费品类模式,而下面的店面将以体验店的方式实现,说实话,我很少去那些体验店,最多也只是去看看电影,而最近我甚至连电影也不出去看了,而我的消费方式全部都是快递,除了出差住酒店外,我基本不去外面的店里买东西,而那些店基本上也都有外卖,随着中国人的消费能力提高,未来的日用品消费基本全部在外卖中实现.
我做了3年美团外卖站长,作为业内人士我说一下不同的看法.
1.趋向多元化.外卖作为方便人们生活的重要渠道,随着需求多样化,未来不止送餐,现在已经开始送花,送药品,送菜和生鲜等,未来越来越多的生活场景会纳入外卖中去.
2.外卖和快递行业合二为一.四通一达还在混战的同时,殊不知美团和饿了么却在布局快递物流行业,四通一达能送的,我美团也能送,同样是配送,为什么不扩大一下业务范围呢.
3.短期内难形成巨无霸垄断.
百度外卖黯然离场,但饿了么和美团都不是赢家
2014年5月20日,百度外卖正式上线。彼时O2O方兴未艾,行业震动。
2015年6月30日,李彦宏在百度糯米“会员+”战略发布会上,放出了“百度账上还有500多亿现金,先拿200亿元来把O2O做好”的豪言。
2017年8月21日,《第一财经》报道,百度外卖将被饿了么收购,最快于本周公布,包含手机百度、百度糯米等流量入口总共作价8亿美元,上述交易完成后,百度外卖将独立运营一年左右。
仅仅两年,彼时豪情付笑谈,今朝轻贱难言苦。
和无数消失于互联网浪潮的企业一样,百度外卖似乎也终将归于遗忘和抛弃。更为悲哀的是,相比绯闻频出时还带有些许搅动市场的波澜,如今尘埃落定倒是像一场少了意外的落幕戏剧,讨论寥寥。
可能是饿了么这个归宿,因为两者“嫁娶”缺乏深度的商业想象空间,因而在美团、顺丰等一众绯闻对象中显得相对平淡,甚至可以说仅凭这场交易,并不具备改变任何一方现状的价值。
当然,不管归于何处,被排除在前景之外的只有百度外卖,作为在AI道路狂奔的百度战略性丢弃的一颗棋子,相比较百度其他产品的种种负面争议,其发展多多少少带着命途多舛、生不逢时的意味。
黯然离场,外卖的血雨腥风和百度再无关联
由三足鼎立进入双雄争霸,卖身饿了么的百度外卖确实给市场格局带来了直观影响,也由此引来一个明显的疑问,就是老二老三“联吴抗曹”能否撼动老大的行业地位。
据第一财经分析认为,一旦得到阿里更多支持的饿了么拿下了百度外卖,不仅缩小与美团外卖的差距,这也意味着外卖市场的一场最终排位赛即将展开。不过与之持相反意见的业内人士甚多,他们则认为,百度外卖现在的市场份额太低,与饿了么也有业务重合,其实际价值远不如想象的大。
最重要的是,在互联网上,老二老三联合击败老大的例子似乎闻所未闻。
而在这点上,不得不提及市场份额的问题,因为这场交易之后,舆论对于两者之和是否超过美团外卖一事,展开了完全不同的论述。
比如,比达咨询发布2017年第一季度外卖市场数据报告显示,饿了么的市场份额已经达到36.5%,位列第一,美团外卖位列第二,市场份额达到33.0%,百度外卖位列第三,市场份额达到17.3%。同时,艾媒咨询发布的2017上半年中国在线餐饮外卖市场研究报告也显示,饿以41.7%的份额保持领先。
按照这份数据来看,饿了么似乎不存在超越美团外卖的问题,进而百度外卖的价值更是微乎其微,那饿了么收购百度外卖,难道只是为了稳固在外卖市场的第一位置?这听起来和普遍认知不甚相同。
与之相反,TrustData在2017年5月发布的报告显示,美团外卖、饿了么、百度外卖的月度覆盖率分别是1.23%、0.97%和0.20%,而且美团本身多次强调其市场份额早已超过50%,照此来讲,饿了么和百度外卖加起来也没有超过美团。
不得不说,即使各家数据统计肯定会存在某些差距,但是能得出完全相反结论的实在太少,或许只能用数据来源不同来解释。其中统计之时是否将美团APP、大众点评APP等超级流量入口,算入美团外卖的销售额至关重要。
总而言之,百度外卖的高端用户和技术优势对饿了么的价值几何、是否能缩小与美团外卖的差距,而美团将如何守住甚至突破现有地位、是否能形成绝对优势,这些问题都将关乎未来外卖市场的演变或者最终定局。
只是,对百度或者百度外卖而言,所有一切终将是别人的热闹。
如今,这个直面迎上、试图打响异军突起战斗的士兵,虽然也曾汇聚掌声与鲜花,但最后仍沦为指挥部战败的牺牲品,从此远离热血抛洒、埋藏黄金的战场,这不免是一种莫大的遗憾。
而百度,曾经宏图大志的布局半途而废,仅剩无处安放的终究也归属他人,唯有以战略性取舍来维持受损的尊严,于大局而言可能是种解脱,但不可否认,百度外卖无疑已经是不复存在,而且是作为一个败品。
除此之外,百度从第一梯队掉队的差距越发拉大,现在外卖市场再次进入阿里和腾讯的争斗,百度在该领域的存在却随着外卖业务的出售,无缘于这场最后的排位赛,其中缘由或许更值得深思。
金汤勺也难逃生于百度乱世之秋的悲哀
百度外卖的机遇曾经来源百度,而如今惨淡收场自然也就和百度牵扯甚多,尽管在2015年的“航母计划”中,外卖业务已经从中拆分并获得融资,但无论是发展方向还是模式改变,无疑百度才具有最终决定权,毕竟抛开200亿投入是否定到账的问题,百度外卖曾烧过的钱主要还是从百度获取。
2014年错失移动互联网转移时机后,李彦宏有感于搜索业务的“极致”,将眼光放在了更为宏大的战略愿景之上。逐步对人工智能、大数据、语音图像识别以及餐饮、旅游、教育等细分领域进行广泛布局,冠以“构建生态”之名,并为此打造了可能触及筋骨的“航母计划”,希望借此缩小与阿里、腾讯的差距。
在这一过程中,百度外卖实现了内部孵化和独立拆分等重要节点,总的来说当时受益于市场的风起云涌,其步伐相对稳定而迅速,值得一提的就是百度定制的高端化路线,极大地避开了竞争者对高校人群的激烈争抢。从以后的发展状况来看,这点也基本上确定了百度外卖的主要定位,也是如今商业价值所在,换句话说,如果没有这部分白领客户,百度外卖的甩卖价格估计还要大打折扣。
不过也正是基于市场对百度外卖高端定位的认可,才越发显示出如今的落魄,很大程度上和百度高层的决策失误不无关系,尤其是2016年百度遭遇多事之秋,很大程度上给正值上升期的百度外卖一记重击,也就此决定了命运走向。
2016年06月,李彦宏在接受采访时谈到是否会放弃百度外卖的问题,表示“如果真的做不过,就不做,该做的决断也要做。”这句话距当初声称豪掷200亿的意气风发仅仅一年时间,彼时百度外卖虽有份额下降趋势,但远没到一无是处、决断抛弃的地步。背后只能是前段时间发生的一系列负面事件,促使百度重新调整企业发展方向,百度外卖也就成了多余之物和不良资产。
当然在这件事尘埃落定之时,曾有过一年的缓冲期来证明这项业务的价值,起码用户数据有利于技术的成熟,但现实是这一年百度外卖越发弱势、无力回天。
百度的负面触及企业声誉的核心,这种难以消弭的黑点似乎成了用户对所有百度产品恶语相向的理由,甚至是高校毕业生选择百度就业都能备受谴责,可见其影响之深远,而这种情绪某种程度上也转接到百度外卖上。另一个层面,更为直观影响百度外卖取舍的,就是内部不协调的斗争和管理层架构改革,频繁的变动、出走早已证实出售是唯一可选之路。
由“航母计划”的业务重点转变为边缘产品,百度外卖经受市场考验的同时,其实更多的是终结于自己人手里。同时百度外卖的失败还暴露了百度孵化生活服务性产品的羸弱,是战略投资还是全盘把控,这点无疑要向腾讯和阿里的方式考靠拢。
百度外卖映射了并购的畸形状态
百度外卖卖予饿了么,对百度而言无疑是一次失败的尝试,不仅映射出其近两来尴尬的处境,还使百度把控线下布局的能力备受质疑。不过从整个外卖市场的角度出发,百度外卖的消失及其给格局带来的变化,于未来和过往都具备一定的参考价值。
表面来看,百度外卖并入饿了么对商家和消费者的不利影响较弱,一则,百度外卖的合作商家本身数量较少,而且并不依赖于这一流量入口。二则,消费者对于外卖由哪家负责配送其实不甚在意,百度外卖并入饿了么也并不意味着对中高端用户的服务就会变差。
尽管如此,还需要考虑长远利益,这点由美团对商家越发强硬的态度,可以推断一二。虽说百度外卖在市场上的存在感逐渐减弱,但三极格局无论如何也可以作为一种震慑和威胁,如今一方消失,也就意味着话语权更加集中,这对于商家并不是一个好消息。
尤其是如果百度外卖和饿了么的结合并没有带来突出效应,从而使得美团的绝对优势进一步确立,那么平台对于商家的威压很有可能转嫁到消费者身上,届时按照王兴现在就表现出的强势风格,相信即使是置身竞争之外的普通用户也会有所感受。
当然这只是推测,毕竟背后还有阿里和腾讯的干预。不过,除了这些可预见的变化,其实经由百度外卖掉队进而淘汰,不免引申出对行业状态的某些思考。
比如,百度自身的影响和选择或许是百度外卖沦落至此的主要原因,但是两强合并、提前结束战斗的外部环境,可能很大程度上致使百度外卖的某些优势,还没来得及尝试就消散于新美大的庞大体量之中,对百度和整个市场来讲,其实可以算作是某种损失。
而且这种竞争形势下,饿了么这么早投身阿里,除了稳定的资金和流量支持,话语权、管理权受制于人未免也是一种不易的割舍。
纵观近两年的重大并购案,市场份额叠加和优劣互补效应的作用发挥,只是其次,消灭竞争才是促成合并的关键出发点,事实上这与过往情形有实质性区别,也由此带来了不少隐患。比如,缺少互补价值很容易导致合并一方无奈出走,这在几起并购案中基本上成了既定事实,且不说合并效应能不能实现,其中流失的人才算是市场和企业共同的损失,而这绝不是简单一句优胜劣汰就能解释得了。
再者,资本操纵的合并很多情况是罔顾创始人的意愿,一方面资本方可以借由合并赚的盆满钵满,从而进一步加固在互联网创业中的主导地位,而另一方面,没有被淘汰出场的创始人要在不能完全掌控自身企业的前提之下,一力承担所有合并之后的负面效应,其中滋味想必比当初创业时的满腔热血更为辛酸。
除此之外,摆脱长久消耗战、驱动企业走向良性竞争,也是合并事宜的重要考量,但现实是,如果某一方借此已经形成垄断地位,对于其他势力来讲只是不公平的竞争环境罢了,尤其是对一个历经竞争洗礼的企业来讲,竞争力的丧失实则是一种潜在威胁。
物竞择天、优胜劣汰在商业中尤为残酷,不过对于众多用户来讲,那些曾经进入生活、或者有幸变革生活方式的服务体验,或多或少会成为回忆,而于企业自身,用最俗套的话来讲,失败检验真理,挫折激发变通,百度外卖若是对百度有某种警示,或许也是最大的价值。
一则“为做研究,送半年外卖的北大博士后已将论文发表”的消息引起了广大网友的关注。这位北大的博士后在2018年花费了5个半月的时间送外卖,并根据自己送外卖期间的心得以及对平台和劳动者的观察,最终完成了自己的论文。
该北大博士后的论文的研究主题还源于他的好奇心,在确定论文主题时,博士后有过这样的思考:成千上万的骑手在大街小巷里穿行,是怎样做到秩序井然的?于是北大的这位博士后以资本是如何管控劳动者,劳动者又是如何反抗资本为核心,发表了一篇关于外卖平台的论文。
为了让自己的论文能够写得下去,博士后选择送外卖,只有切实的来到外卖平台,才能够清楚平台和劳动者之间的关系,因为平台的内部机制和劳动者的反应会告诉这位博士后一切。
面对镜头时,博士后提到了这样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外卖骑手来到大学门口给学生们送外卖,平台根据路程的长远以及骑手的平均时间制定了相应的时间限制,超过这个时间,平台即可判定这位骑手超时,随即扣除骑手相应的佣金。
渐渐的有些骑手发现,大学设立了不同的门,他们从北门进入便可缩短自己的派送时间,而平台方也立即根据骑手的平均派送时长对平台之前规定的时间限制进行相应的调节,强制性的约束骑手只能从北门派送。平台对骑手派送时间的压榨,便是平台管控劳动者的一种方法。
而这些内幕只有身为骑手才能够明确,北大的这位博士后为了写好自己的论文,亲自尝试送外卖5个半月,也足以证明他的坚持和毅力。
这是对论文的一种负责,所以论文才是一篇有价值的论文。
疫情对身体素质的大考,让一样人人皆有的武器备受瞩目——那就是免疫力。
种种证据表明,免疫力较低的中老年人在这次疫情中更容易“中招”,发展为危重症的速度也更快。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曾言:“每天都有人问我这个药有没有效,那个药有没有效,其实最有效的就是我们自身的免疫力。”
免疫力是人体自身的防御机制,是人体识别和消灭外来侵入的任何异物(病毒、细菌等),并处理衰老、损伤、死亡、变性的自身细胞,以及识别、处理体内突变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的能力。
人体免疫力与遗传因素有关,但情绪、睡眠、饮食、运动等也会影响免疫系统功能。免疫力无法短期内提高,从某种意义上讲,它就是每个人生活习惯的镜子。如果说生死面前,所有的事情都是小事,那么病毒面前,免疫力无异于你身上自带的盔甲。我们该如何爱惜这套盔甲、加固这道个体健康的防火墙呢?
永远积极,同时放松
2020年2月28日,经过20多天治疗终于痊愈的“清流哥”,从方舱医院出舱,转至隔离点,并于3月13日回家。
这位因在病榻上捧读《政治秩序的起源:从前人类时代到法国大革命》而走红网络的年轻人,打破了国人对新冠肺炎患者的刻板印象——他没有愤怒、忧虑、崩溃,而是泰然自若、以“读”攻毒。
不少网友被他的良好心态感染,表示“看到他静静读书的样子,心里多了一份安宁”,也有网友认为“他看的不只是一本书,还是另一种生活状态”。
其实,不烦不乱、能正能静的心态就是一种坚不可摧的免疫力。
一方面,心理免疫力的强弱,与时代不无关联。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让人们在物质上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满足,但与此同时,巨大的外在压力和诱惑,也在刺激人们的欲望,制造人们内心的冲突。
风靡全球的“生活事件压力量表”显示,不仅离婚、分居、亲人去世这样的“坏事”会给人带来压力,结婚、假期这样的“好事”也会给人造成压力。再加上就业、住房、养老等一口口“高压锅”,人们在精神上难免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置身于时代和社会的滚滚洪流,生活、学习、事业、情感等压力无法避免,烦也不行,乱亦无用,只有面对它、接受它。
另一方面,不烦不乱、能正能静的心态来自接纳和处理压力的能力。压力之下,人容易产生消极情绪,所以人们倾向于认为压力不仅有害而且可怕,应当想方设法消除。不过畅销书《自控力》的作者凯利·麦格尼格尔在TED演讲中说:“研究人员花了8年时间追踪18.2万个死亡案例,发现美国人过早离世的原因并不是压力本身,而是认为压力有害的这个想法。”
她的研究显示,压力本身并不是敌人,如何看待压力才至关重要。比如,如果把压力视作身体在帮助人准备迎接挑战,身体就会信任这一判断,相应的压力反应就会更健康。“所以我身为健康心理学家的目标也改变了,不再想要帮人们摆脱压力,而是让人们更善于处理它。”凯利·麦格尼格尔说。
这意味着,在面对压力、接受压力之后,调整个体对待压力的态度,处理压力,进而放下压力,对外界有接纳,对自己有要求,把压力当助力,就可能与压力和睦相处,增进情绪与心理的免疫力。
好睡让血液干净
疫情紧急之时,有人深夜不眠,不断刷新网页,不肯遗漏任何动态。他们的睡眠防线似乎被新冠病毒攻破了。
脆弱的睡眠并不单单发生在疫情时期。事实上,当我们体验着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带来的便利和先进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顺天应时的生活已跟我们渐行渐远。某种意义上讲,睡眠的缺失就是我们为现代生活付出的代价。
马修·沃克在《意识、睡眠与大脑》一书中写道:“100年前,美国只有不到2%的人每晚睡眠时间不足6小时。现在,几乎有30%的美国成年人是这样。”
中国人的睡眠也不容乐观。《2019国民健康洞察报告》(下称《报告》)显示,公众对睡眠重要性的打分高达9.5分(满分10分),但对自己的睡眠满意度只有6.7分。其中,年轻人的满意度低于老年人的。
满意度低,是因为不少人都有自己的睡眠烦恼,虽然这些烦恼可能并不相同。
有的人苦于没空睡。快节奏的生活压缩了人们的休息时间——晚上九十点钟才能到家,让睡一个好觉变得有些奢侈。
有的人贪玩不想睡。在他们看来,睡觉是很重要,但睡前这段不属于工作、不属于家庭,只属于自己的时间更为重要。在这个时间段里,公众号要读、抖音要看、游戏要打、影视剧要追、微博要刷……睡前时间总是“余额不足”,以至迟迟舍不得关机闭眼。
有的人发愁睡不着、睡不好。他们明明很困,但翻来覆去就是难以入睡,或者睡眠时间不够长,或者无法一觉睡到天亮,容易在夜间醒来,等等。中国睡眠研究会2016年公布的睡眠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成年人失眠发生率高达38.2%,超过3亿中国人有睡眠障碍,且这个数据仍在逐年攀升。
睡不好,身体就会很受伤——整日疲惫、注意力不集中、工作效率低下、情绪不稳定,等等。
2019年11月,波士顿大学科学家首次拍下大脑在睡着后的自我“洗脑”过程:血液周期性流出大脑——脑脊液趁机涌入——清除毒素(包括可致阿尔茨海默病的β-淀粉样蛋白),并且这种“清洗”活动只在睡觉时才能实现。该研究还证实,大脑衰老与睡眠期的脑波活动有关。
是的,就像机器用一段时间需要检修一样,睡眠就是人体免疫系统的“系统维护”时间,如果总是贪黑、熬夜,大脑里的“垃圾”就会堆积。不要指望在周末睡个懒觉就能偿还一周内欠下的睡眠债——《意识、睡眠与大脑》明确指出:睡眠不同于信用卡,被剥夺的睡眠无法补偿。
吃出免疫力
疫情期间,不少人的厨艺突飞猛进,一个个微信朋友圈餐饮大厨、烘焙大师横空出世。
在微博这样的公共舆论空间,有关“吃”的话题也是独领风骚。“吃”之炙手可热,一方面让人欣慰于美味和烟火气;另一方面,“吃”里的健康问题也耐人寻味。尼尔森社媒研究显示,网友们讨论疫情结束后最想吃什么时,火锅、奶茶、炸鸡、蛋糕、烤肉这些高热量和高糖分食品高居榜单前五位。
在情绪的压力下,高热量、高糖分食物打败医生、营养学家苦口婆心推荐的清淡饮食其实不难理解。研究显示,在应对压力时,人体会分泌更多皮质醇。作为一种糖皮质激素,皮质醇是人体的一种应激激素,或者叫压力激素,当人体处于压力、害怕、恐惧、焦虑等状态时,身体就需要皮质醇帮助释放氨基酸、葡萄糖和脂肪酸,给身体充当能量,维持正常的生理机能。
不过皮质醇让人爱恨交加。如果皮质醇水平长期偏高,它的负面效应就会显现,带来血糖升高、食欲增加、体重上升等问题。换言之,当人面对压力时,在皮质醇的作用下,炸鸡酥脆的外壳就会格外诱人,甜香绵软的蛋糕变得让人难以拒绝,而少油、少糖、少盐、不辛辣的清淡饮食则不会让人那么愉悦。
更沉重的是,高热量、高糖分食品并不只在疫情期间才攻陷我们的餐桌,外卖族、甜食党、消夜派的规模在平常日子里就很可观。以外卖为例,尽管高油、高盐、高糖炮制下的重口味是餐饮外卖人人皆知的秘密,但把饮食托付给外卖的人仍然随处可见。《2018—2019中国在线外卖行业研究报告》显示,2018年中国外卖用户高达3.58亿人,每天大约有5700万份外卖被顾客吃下肚子。
此种饮食方式问题多多。2019年4月,《柳叶刀》发布全球饮食领域首个大规模重磅研究——195个国家和地区的饮食结构造成的死亡率和疾病负担。这项统计时间跨度近30年的大型研究发现:全球近20%的死亡案例是饮食问题导致的。中国因为饮食结构而导致的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癌症死亡率,位居世界人口前20大国中的第一名。
不得不说,国人在吃这件事上,吃出了文化、吃出了创意、吃出了心情、吃出了机会,但距离吃得健康、吃得营养、吃出免疫力,仍然道阻且长。以饮食上最该讲究的“节制”二字为例,“若要百病不生,常带饥饿三分”等养生谚语虽广为流传,但暴饮暴食仍大有人在。
少吃的硬道理其实有一定科学依据。2020年2月28日,中国科学院等研究团队在美国权威期刊《细胞》在线发表研究成果,称超过1/2的衰老细胞和1/4的衰老基因能被“七分饱”逆转。通俗点说,少吃能够减肥延寿。
这篇以18~27个月的大鼠(相当于人类的50~70岁)作为动物模型的论文显示,实验组(“七分饱”组)的大鼠对比对照组(吃喝随便组)的大鼠体重降了1/3,血糖水平没有变化,而且实验组大鼠不管是中位寿命还是最长寿命,都要比对照组大鼠寿命更长。
虽然人类是否适用这一规律尚不明确,但“人到中年不得已”,《细胞》的提醒还是需要参考。
运动战胜惰性
疫情期间,很多人无法外出健走,也不能在健身房锻炼,只能宅在家中,郁闷着“床以外的地方都是远方”。
生命在于运动。大量循证医学数据表明,规律的体育活动能够预防和治疗高血压,预防结肠癌和冠心病,缓解心理压力。从这个角度讲,运动其实是缓解不适的良药,是抚慰疲惫生活的糖果。
医学研究已经证实,中度的有氧运动就能增强免疫力。有运动习惯的人,其感冒次数会比不运动的人少。即使感冒了,身体不适的时间也会比较短。
不过在运动这一点上,公众的重视程度和现状落差最大。前述《报告》指出,人们普遍认可运动对于健康的重要性,评分达9.2分,半数以上的人甚至认为运动的重要性为满分10分,但人们对自身运动状态的满意度只有5.5分,仅有不到1/3的人认为自己的运动现状及格。
不运动的理由当然各式各样。“没时间、伤膝盖、跑不动”都不失为自我安慰的好借口,不过很有可能,医生会在未来的某一天用“挺严重、还能治、费用高”来“恐吓”你。当你觉得因工作而累得没精神、没力气,很可能这恰恰是在提示你需要建立规律运动的习惯,对抗自己的惰性、战胜自己的“懒癌”。
如果说走到生命最后,是健康决定我们能否体面离场,那么健康,就是对我们坚持良好生活习惯、提升自身免疫力的犒赏。它既没有“跨越式”的捷径,也不是每餐沙拉、每天健身、每晚早睡、每日好心情的苦行,而是向着健康付出点点滴滴但又持之以恒的行为改变。
一个个身心健康的人,才能汇聚成一个健康的中国。愿健康成为我们民族画像的重要元素。
(摘自《瞭望》2020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