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犯罪人具有不同的犯罪心理,女性犯罪人除具有一般犯罪人所具有的犯罪心理和犯罪因素外,还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女性犯罪心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 要 提及女性,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善良、温柔、贤淑,然而古往今来都不乏“坠落天使变恶魔”的 故事 。在现代社会,女性已不仅仅停留在传统的“妻子”“母亲”“女儿”的角色,她们正逐步走出家庭,走向社会。然而,女性在取得成就和地位的同时也出现了违法犯罪日趋增多的问题。也许是无知让她们误入歧途,也许是物欲让她们坠入深渊,也许是畸爱让她们迷失方向,每一起女性犯罪都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背后都有她们特殊的心理过程。本文在近年来女性刑事案件办理的基础上,着重研究女性犯罪特点及犯罪心理,希望能为预防女性犯罪提供思路。
关键词 犯罪 情感 心理
中图分类号:D9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 编号:1009-0592(2013)11-283-02
一、基本情况
从案件类型来看,女性犯罪罪名较为集中,主要为侵财型犯罪(盗窃、诈骗),故意伤害、性犯罪和毒品犯罪。据统计,上述四类犯罪约占我市女性犯罪案件总数的50%以上。女性由于体力上明显弱于男性,心理上胆小怕事,因此多实施轻体力、隐蔽性的智力型犯罪,较少实施杀人、抢劫等严重暴力犯罪。同时,女性属于弱势群体,多为被保护对象,因此社会上对女性的警惕心理容易降低,女性更为容易得到他人的信任,并且女性也善于利用该性别优势,因而女性实施诈骗等侵财犯罪活动与男性相比容易得手。
从受 教育 程度来看,女性罪犯多集中于小学、初中 文化 。文化程度是影响犯罪机率的重要因素之一。文化教育对个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常情况下,文化程度低则认识水平也相应较低,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不足,导致性格偏激、狭隘,遇事容易感情用事,易采取片面的方式解决问题。同时,受教育水平与法律意识水平成正比,低文化水平人群多不懂得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甚至不知自己的行为已触犯法律。再者,受教育程度低者过早地离开校园步入社会,因认知水平有限,不能明辨是非,容易受到他人的唆使、欺骗和利诱而走上犯罪道路。最后,文化程度低导致找工作受限,迫于生计,也有女性走上盗窃、卖淫的犯罪道路。
从犯罪频率上看,女性罪犯基本为初犯,累犯和再犯的几率较小,累犯的情况主要发生在盗窃、诈骗、贩毒案件中。
二、女性犯罪特点
(一)情感犯罪居多
女性是天生的情感动物,感情细腻、丰富、敏感,且多为感情的理想主义者,但是女性控制感情的能力明显不足,情绪稳定性差。司法实践中发现,许多女性暴力犯罪的动因源于情感问题,她们的恋爱观、婚姻观、家庭观发生了扭曲,犯罪对象也多为她们感情的倾注者(如丈夫、情夫,近年来针对第三者的暴力犯罪有增多趋势)。当女性对某人倾注了感情,做出了牺牲,换来的却是冷漠、打骂、背叛、甚至抛弃时,女性往往会产生愤怒、嫉妒、仇恨心理。该些负面心理如没有畅通的排解 渠道 ,累积到一定程度后,在强烈刺激下,仇恨的洪水就会冲破理智的闸门,从而产生残酷的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等报复行为。
(二)加害者受害者难分
在很多案件当中,女性犯罪嫌疑人既是加害者,也是受害者,两者之间存在转化过程。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我国女性在受到伤害后(例如家庭暴力、丈夫婚外情等),通常会委曲求全,希望以此挽回感情,但现实又常事与愿违。当负面情绪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会转化为强烈的报复仇恨嫉妒心理,在该心理的驱使下,部分女性实施了暴力犯罪。另外,一些青少年女性在本应茁壮成长的年纪,因缺少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的关爱和正确引导,走上犯罪道路;再如一些被性侵害的女性,因无法承受来自社会、家庭的压力,自暴自弃,最终身陷囹圄。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法律上,她们的行为侵犯了法律所保护的法意;但情感上,她们本身也是受害者,有“情有可原”之处,社会应当弥补对她们缺失的关爱。
(三)多团伙作案,女性在其中扮演从属性角色
在封建社会时期,儒家思想要求女性“在家从父、嫁夫从夫,夫亡从子”,因而女性不具有独立的社会地位,这主要是由其生理、心理特点所决定。现代社会,女性仍对男性表现出强烈的依附性。女性多以共同犯罪的形式出现,同时她们一般不是主犯,多带有胁从、被教唆、帮助犯的特点。
三、女性犯罪心理
女性犯罪多由于安全需求(如人身安全、生活稳定以及免遭痛苦)、情感与归属需求(如爱情、婚姻)、尊重需求(如成就、地位)未被满足而实施过激行为,以致触犯刑律。以下着重分析几种常见的女性犯罪心理。
(一)嫉妒、仇恨、报复泄愤心理
相比较男性,女性一般承担更多的家庭职责,投入在家庭建设上的时间和心血也更多,因此女性对于婚姻家庭的期望和重视程度远超男性,一般表现为希望婚姻延续、家庭幸福。但现如今婚外情现象日益蔓延,使得部分家庭陷入情感危机;家庭暴力现象仍屡禁不止,为女性犯罪埋下不定时炸弹。
1.家庭暴力
封建时期男子凌驾于女子之上,认为可以对妻子随意打骂,该种思想至今仍有残余,尤以农村为甚。执法机关一般不插手普通家庭纠纷、居委会村委会不管也是常态,这也导致女性在家庭暴力中长期处于无助境地。加上性格懦弱、经济不独立,以及“家丑不可外扬”等传统思想的影响,妇女受到家暴后常选择默默忍受,这又进一步助长了丈夫的暴力倾向。当仇恨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后,性格偏激者会产生“鱼死网破”的复仇心理,此时琐碎的小事就会触动“情绪的扳机”,用她们特殊的方式发泄对婚姻的不满,因此我们看到弱女子身上会发生意想不到的大案。
2.婚外情
除了家庭暴力外,夫妻之间的不忠实也是造成女性犯罪的重要原因。当今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正在弱化,诱惑因素逐渐增多,一些人产生了扭曲的婚恋观,对家庭不负责任,纵情过度,男性在该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心理学上认为女性的原则性、精神性较强,对婚姻的期望值也高于男性,因此一旦婚姻家庭出现变化,女性极难接受变故,心理极易发生扭曲,会不惜一切代价捍卫自己的原则,以求精神上的慰藉。此类案件中,被害者多为丈夫或情夫,但近年来“原配怒杀小三”的恶性犯罪增多,影响恶劣。杀死情敌固然存在一时激情冲动犯罪的因素,但更多的是对扫除障碍、恢复原有家庭生活的向往。同样的,作为第三者的女性,也会因为被冷落、抛弃而产生仇恨心理,或是出于为自己的感情扫除障碍的目的,采取极端的 方法 解决感情问题。 (二)逞强斗狠心理
心胸狭窄、小心眼也是女性的标签之一。心胸狭窄的女性自我排解情绪的能力普遍差,极易产生争强好胜心理。平日细小的邻里矛盾、家庭纠纷如没能及时化解,容易形成积怨以致达到不可调和的程度。例如我市2011年发生的一起恶性杀人案件,邻里间因琐事产生纠纷,长期不合。案发当日,母亲、儿子、儿媳、女儿、女婿共同商议如何报复,并积极准备作案工具。傍晚在家门口遇到被害人一家后,儿子、母亲、女儿、儿媳分别持匕首等工具共同打击手无寸铁的被害人,最终造成三人死亡、一人重伤、数人轻伤的严重后果,最终上述几人均以故意杀人罪定罪。这种因邻里纠纷而导致的恶性凶杀命案并不多见,而全家人一起作案更是罕见。双方多年的恩怨,难解的怨气,酿成了一个人间惨案。该案件三名女性罪犯的犯罪动机外表上看只是个“气”字,其实质是心中没有法制观念,因为某些微小利益受到侵犯或者受到损害便放纵宣泄,逞强斗狠,走上犯罪道路。
(三)铤而走险心理
在现代社会,女性在继续相夫教子责任的同时,也部分地承担起了家庭供给,更有单亲妈妈等群体几乎需要独自供养家庭。然而,女性在就业、待遇等方面极易受到歧视及不公正待遇。部分女性无一技之长,无固定职业及住所,缺乏生存能力,为生计容易为财而铤而走险,实施盗窃、诈骗、色情卖淫等违法犯罪活动。
(四)爱慕虚荣、急功近利心理
随着商品经济的迅猛发展,“投入最小、利益最大”的功利性也潜移默化着民众的价值观,女性爱攀比、好嫉妒的性格特点更加剧了这种现象。当现实与理想无法平衡时,部分女性迷失方向,有的走上盗窃、诈骗、贪污、受贿的不归路,有的贪婪地出卖肉体换取不义之财;有的甘愿做第三者,埋下犯罪隐患。心理学研究分析,女性的意志力弱于男性,在具有同样的接触钱财物的情况下,女性更容易为贪婪所侵袭。并且,女性的认知系统较为薄弱,很多时候都是以自己的低级需要和直接 经验 为标准,因此很容易被小恩小惠所诱惑,从而沦为他人的犯罪工具。
(五)自暴自弃,放纵心理
女性的心理承受能力普遍不如男性,因此在遇到挫折、创伤后容易颓废,产生消极厌世情绪,进而“破罐子破摔”走上犯罪道路,该种情况在性犯罪中多见。对于性过错,社会对女性的批判明显多于男性,在强大压力面前,一些女性不敢、不愿、甚至不能通过正常途径维护自身权益,继而产生自暴自弃心理,沦为卖淫女,进而极有可能演变为组织卖淫、强迫卖淫者。
(六)无知、盲从心理
该种情况多发生在未成年女性,该群体在世界观和价值观未完全形成时即接触社会,从而误入歧途。
女性犯罪虽然在绝对数量少远低于男性犯罪,但其上升势头明显,其对于家庭、社会的影响不容小觑。通过对女性犯罪心理的分析,针对不同的犯罪心理,设计不同的应对策略,可以为预防和减少女性犯罪提供思路。笔者倡导在社会上多些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多打温情牌、亲情牌,及时对负面情绪进行疏导、化解,从而从源头上减少犯罪诱因。当然,女性犯罪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减少和预防女性犯罪同样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从女性自身、家庭、社会多管齐下,将保障女性权利的制度真正落到实处。
摘 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提高,女性越来越多的参与到社会各类事务中来,但是与此同时也导致女性犯罪的比例逐年上升,严重影响到了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基于此,本文主要针对女性犯罪者进行了心理分析,并提出了几点防范措施。
关键词 女性犯罪 心理分析 防范措施
作者简介:瞿业,六盘水市广播电视大学。
中图分类号:D9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12-240-02
在家庭和社会之间存在着一条重要的维系纽带,那就是女性,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其心理特征相对于男性来说,最突出的在于富于更多的情感,因此女性的神经系统兴奋程度更高,在受到刺激时很容易产生各种敏感的反应。基于此,女性的犯罪现象要比男性少很多,不过一旦女性成为罪犯,将会造成极为严重的情节。最近几年以来,女性犯罪行为逐渐增加,阻碍到了社会的稳定发展,因此研究女性犯罪心理,提出并落实有效的防范措施成为了现阶段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女性犯罪的主要类型及特点
(一)女性犯罪的主要类型
(1)暴力犯罪。相比于男性来说,女性暴力犯罪的现象要少很多,不过随着妇女文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在社会活动中的参与范围越来越大,女性暴力犯罪行为也在逐渐增加,特别是现阶段女性故意伤害及杀人犯罪等问题愈加严重,而被伤、被杀对象则主要为丈夫,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和被动性。(2)财产犯罪。相关调查资料表明,女性财产犯罪的概率也有上升的趋势,主要表现为盗窃、贪污及诈骗罪等,该类犯罪是女性犯罪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类型。(3)性犯罪。在整个女性刑事犯罪案件中,性犯罪的比率最为突出,并且严重腐蚀到了社会的正常有序发展。其主要特点为流动性、隐蔽性及依附性等,主要表现为聚众淫乱、引诱或容留妇女卖淫罪等。
(二)女性犯罪的具体特点
(1)女性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具有被动性。虽然目前社会发展中强调男女平等,但是由于男权主义仍然在家庭关系中广泛存在,家庭暴力问题的频繁发生导致很多妇女无法再继续忍受虐待,一部分女性并没有通过法律形式维护自身权益,最终走上了犯罪的道路。(2)女性犯罪的主体具有年轻化、高文化程度的特点。有调查研究发现,女性犯罪的特点越来越趋近于男性犯罪,尤其是青少年的犯罪在逐年增加,而且女性犯罪存在年轻化的特点。(3)女性犯罪的手段具有明显的欺骗性。由于性别差异,女性在实施犯罪的过程中通常都不会直接采用暴力手段,而是通过诈骗、投毒以及盗窃等方式来达到犯罪目的。(4)犯罪行为具有一定的依赖性。由于女性受到生理条件的局限,在体力上弱于男人,因此在社会中是一类较为弱势的群体,所以很多女性犯罪人多会为男性犯罪人进行踩点或者为其提供更多的犯罪工具,犯罪行为具有明显的依赖性,经常会出现在一些团伙犯罪当中。
二、女性犯罪心理的形成因素分析
(一)家庭因素
(1)一部分女性在家庭成长的过程中形成了明显的人格缺陷。相关部门研究发现,在一些家庭关系比较紧张,甚至是在一些关系破裂家庭中成长的孩子,性格都存在冷漠、阴郁等特点,而很多少女为了逃避家庭带来的不愉快,过早的在社会中游荡,想要从中寻找更多的安慰,不过由于其在社会中接触了很多不良因素,最终导致犯罪心理的形成。(2)家庭暴力可以说是家庭美满生活的腐蚀剂,同时也破坏社会稳定发展的一颗定时炸弹,很容易造成婚姻的破裂,子女在此时会受到严重的伤害。而在农村,发生家庭暴力的概率要比城市高很多,由于农民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特别是在这些家庭中的女性没有直接的经济收入,地位较低,受到丈夫的打骂是经常的事情。一部分男性由于受到男权主义的影响,认为丈夫永远要比女性地位高,可以随便打骂妻子,甚至于一些女性觉得在遭受到暴力虐待之后是一种家丑,难于对外人启齿,因此一旦这种伤害超出妇女的忍耐底线,她们都会直接通过伤害或者杀害的方式来反抗丈夫,从而形成犯罪。
(二)社会因素
(1)社会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我国传统的观念中存在“男尊女卑”的思想,而且儒家文化中推崇女性要“三从四德”,千百年来压制着女性的自由发展,导致很多女性的心理遭受到长期以来的压制。(2)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观念遭到了彻底的颠覆,逐渐开始塑造现代新型女性,导致很多女性产生了强烈的“高消费”欲望,很多女性的“拜金”行为明显,她们为了获得更多的金钱和财富最终走上了犯罪的道路。(3)外界传媒的不良诱导也是女性形成犯罪心理的重要原因,尤其是一些黑色反动的、黄色淫秽的文化传播,直接影响到了女性正常人格的塑造和形成。
(三)个人性格因素
从女性犯罪心理形成的自身因素来看,通常可以分为不良心理、变态心理以及精神疾病症状等三个大类。其中不良心理主要表现为情绪遭受长期的压抑而变得暴躁,产生较强的报复心,还包括较强的贪婪欲望及明显的自私心理等。另外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进一步刺激了社会的整体消费水平,一些妇女为了贪图享受、为了获得更多的物质利益,逐渐产生了严重的贪婪心态,导致其愈加爱慕虚荣,使得其为了尽可能的满足自身产生的畸形需要,不惜采取犯罪手段来谋取利益。此外,还有一部分女性在刚开始时通常都处于被害状态,但是由于不懂得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身权益,维权意识淡薄,逐渐在后期从被害者的身份转化为害人者,伴随着其强烈的报复欲望最终发生犯罪行为。
(四)个人生理因素
在女性犯罪中最为常见的类型为性犯罪,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女性个人生理因素的影响。首先,与男性相比,女性的青春期变化要早一到两年,体内的雌性激素分泌量多于男性的雄性激素,因此会过早的对异性产生更为敏感的体验。其次,生物学上认为,当女性在处于月经期、怀孕期以及绝经期等各个生理周期时,会直接对其生理状况及心理状况产生影响。除此之外,一部分女性还会由于植物神经的紊乱,导致大脑皮层失调,很容易产生心烦易怒的情绪,一旦受到不良刺激,将会大大增加女性犯罪的几率。 三、女性犯罪的防范措施
(一)加强女性心理知识的教育力度
女性犯罪会直接影响到一个家庭的正常生活,并且会给社会的稳定发展造成极大的危害,需要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 反思 。因此,应该将加强女性心理知识的教育力度作为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首先,要加强对女性进行 心理 健康知识 的教育力度,通过开设一些专业课程及相关讲座等,推广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可以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橱窗等各类型的宣传媒介,营造女性心理健康知识教育的良好氛围。另外,还要加强女性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咨询及治疗机构的建设,在市场机制的促进下,促进女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并不断扩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队伍。要充分的认识到,女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离不开人的努力,因此提高教育团队的素质也是一项重要工作,在保证数量的同时,针对现有的教育工作人员,大力开展相关的专业知识及必要技能的培训工作。最后,还应该不断完善女性心理健康的测评制度。通过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及财力,积极创造条件,做好女性心理健康测评工作,不断的从信息反馈中寻找问题、改正问题,确保心理教育工作具有更强的针对性。
(二)加强女性思想水平的认识程度
一方面,要重塑妇女的传统观念。中国儒家文化自古以来推崇女性应该“三从四德”,限制了女性的自由发展。随着新时代发展过程中带来的变化,女性婚姻遭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一大部分女性犯罪就是因为在处理家庭婚姻矛盾时发生的,因此如何正确解决家庭矛盾已经成为了这些女性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所以,现阶段我们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倡导女性自尊、自立、自强的精神,在遭受到家庭暴力的破害时,在面对社会中出现的各种诱惑时,一定要保持冷静,通过正确的方式来维护自身权益。另一方面,一部分女性的生活态度过于消极,而改变这些女性的思考方式也是一个重要任务,帮助女性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确立新的生活目标,有利于降低女性犯罪行为的发生。
(三)对女性犯罪个体进行心理治疗
针对女性犯罪个体,目前最重要的工作是进一步加快相关心理矫治机构例如劳教所、戒毒所以及监狱等的建设,同时要做好犯罪个体的心理治疗工作。由于现阶段在刑罚执行的过程中,很多机构没有深刻的认识到心理治疗的重要性,严重缺乏专业的心理治疗人员,针对这种状况可以加强与大专医学院校以及医院等的合作力度,配合社会力量来做好女性犯罪个体心理治疗工作。另外,我们要不断的更新和借鉴现阶段心理科学的相关知识与原理,根据我国女性犯罪个体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应用,尽可能的起到改善女性犯罪心理治疗的效果。在这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女性犯罪个体的心理治疗并不是特殊的治疗,其与一般心理治疗的本质是一样的,在治疗过程中我们不应该把她们当作犯人来看待,而是应该将其作为病人,尊重她们的人格,与他们友好沟通,建立融洽的治疗氛围,增强她们的自我整合能力,改变她们的心理结构,使其逐渐对其生活方式感到满意,从而改善女性犯罪个体的心理状态。
四、 总结
总而言之,女性犯罪需要得到社会各界长期的关注。本文主要针对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女性犯罪心理进行了分析,因此女性犯罪的预防措施难免会受到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实际研究工作中一定要更加全面、更深层次的进行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够切实的预防并减少女性犯罪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魏颖.试论女性犯罪的成因及预防控制.法制与社会.2009(8).
[2]肖兴政,郝志伦主编.犯罪心理学.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
[3]吴海燕.女性犯罪的特点、原因与对策.中外企业家.2008(2).
[4]王海燕.女性犯罪心理研究现状及趋向.政法学刊.2005(1).
[5]王金玲编.社会转型中的妇女犯罪.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
[6]王骏.新时期女性犯罪原因论.鄂州大学学报.2004(1).
浅谈女性犯罪心理论文相关文章:
1. 关于变态犯罪心理学论文
2. 浅谈青少年犯罪论文
3. 大学犯罪心理学论文
4. 论少数民族大学生犯罪心理与预防论文
5. 试论犯罪心理痕迹在命案现场勘查中的作用论文
如果一篇文章象一张网,则题目就是纲,纲举目张,就是说看了论文题目,就能窥见全篇论文的实质和精华所在,也可以说题目对论文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刑法学硕士论文题目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刑法学硕士论文题目(一)
1. 罪数认定的新标准与吸收犯概念的重构
2. 间接正犯概念的否定性清理
3. 《刑法修正案(九)》对危险驾驶有新的更严格规定
4. 刑法人格界定问题思考
5. 食品安全刑法保护制度的缺陷与完善
6. 经济犯罪中被害人过错的认定与适用
7. 《刑法修正案(九)》死刑改革的观察与思考
8. 从业禁止适用范围探究
9. 假释听证制度改革
10. “医闹入刑”后完善医患纠纷解决机制的思考--医方医疗过错的自我评价与告知机制的构建
11. 基于中越边境拐卖妇女犯罪的国际警务合作机制研究
12. 浮出水面的窝案
13. 未成年人不应构成毒品再犯--基于对刑法356条规定的反思
14. 论英国刑法学中的犯罪故意概念--兼论犯罪故意概念对我国刑法立法的反思
15. 完善行贿罪立法--兼论《刑法修正案九》行贿罪新规
16. 农村教师对中小学生性犯罪的启示与思考
17. 浅析我国减刑、假释程序的完善
18. 贪污受贿犯罪起刑数额小议
刑法学硕士论文题目(二)
1. 《刑法修正案(九)》关于涉恐犯罪规定的学理置评
2. 启动刑法全面修订之探讨
3. 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权益刑事保护研究
4. 网络借贷的刑法规制--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为切入点
5. 股票配资案中非法占用保证金的行为定性
6. 论刑法中不合理的“性别标签”
7. 从刑法修正案九(草案)看死刑制度的存废
8. 罚金刑相关替代制度分析及我国罚金刑的完善
9. 我国刑罚体系之适应性调整研究
10. 爱钱如命的贪官
11. 城市拆迁过程中的职务犯罪的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12. 论假冒注册商标罪中“相同商标”的界定
13. 男性应被纳入我国强奸罪的保护对象
14. 刑法因果关系问题研究
15. 罪刑相适应原则研究
16. 探析持有型犯罪的证明责任问题--以主观罪过证明为视角
17. 论正当防卫限度--以南宁男子见义勇为案为例
18. 对刑事司法解释溯及力问题的探讨--以“秦某某网络造谣案”为例
19. 以没收财产偿还犯罪分子所负债务问题研究
20. 论刑法学命题的妥当性
21. 从绝对到相对:晚近德、日报应刑论中量刑基准的变迁及其启示
刑法学硕士论文题目(三)
1. “抗震英雄少年”沦为囚徒
2. 非法拘禁案中案
3. 女企业家智斗绑匪
4. 就这样“被酒驾”
5. 网游达人叫板运营商
6. 中银巨贪亡命泰国
7. 基于我国的传统与现实试谈婚内强奸
8. 论信用卡催收中的法学问题
9. 刑事立法发展与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契合
10. 我国着作权刑法保护的相关问题研究--以网络技术为研究视角
11. 女性经济犯罪犯因性分析及预防对策
12. 盗窃未遂法律适用问题探讨
13. 论“碰瓷”行为的刑法定性
14. 通过死缓限制减刑的死刑控制
15. 任人唯“钱”的组织部长
16. 医院内的“塌方式”腐败
17. 迷失在权力旋涡里的区委书记
18. 贪污罪之弹性定罪模式考量--以《刑法修正案(九)(草案)》为范本
19. 群体性事件中网络谣言犯罪研究--以社会敌意为视角
20. “问题豆芽”案的刑事法治报告
猜你喜欢:
1. 浅谈刑法学硕士毕业论文
2. 刑法学硕士论文
3. 刑法硕士毕业论文
4. 刑法专业毕业论文
5. 有关刑法研究生毕业论文
刑法学毕业论文题目:
1. 论犯罪的基本特征和本质特征
2. 我国犯罪成立理论的体系性特点及其缺陷
3. 论犯罪成立要件与犯罪构成要件的异同
4. 犯罪本质特征新说
5. “犯罪客体不要说”之检讨——从比较法的视角考察
6. 关于犯罪客体的若干问题思考
7. 论法益侵害说与规范违反说之争
8. 社会危害性与刑事违法性的关系的新解读
9. 论刑法中的人身危险性 10. 试论不法侵害的认定
11. 现代刑法中报复主义残迹的清算
12. 我国法治视野下刑罚目的的理性选择
13. 报应主义与目的主义之对峙及调和
14. 论刑法中危害结果的概念
15. 论刑法中的行为对象
16. 试析刑法中行为对象与犯罪对象
17. 刑法中的因果关系和客观归责论
18. 论犯罪构成的情节要求
19. 关于刑法情节显著轻微规定的思考
20. 我国刑法中犯罪概念的定量因素
21. 我国刑法第13条但书研究
22. 论定罪情节与情节犯
23. 刑事政策视野中的情节犯研究
24. 量刑情节适用的若干问题研究
25. 论刑法适用中的隐性不平等:以刘海洋案为视角的考察
26. 罪刑法定原则与刑事司法
27. 罪行法定原则下的刑法解释及其发展趋势
28. 罪刑法定原则在实践中的得与失
29. 罪刑法定原则与社会危害性的冲突
30. 善待罪刑法定原则
31. 罪刑法定与自由裁量权
32. 犯罪“故意”的学理分析
33. 从主观要件中对“明知”的认定问题的探讨
34. 明知必然发生能否放任?
35. 违法性认识在我国犯罪成立中的地位
36. 违法性认识在故意犯罪中的地位
37. 复合罪过形式理论之合理性质疑
38. 判断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时不应考虑主观要素
39. 论刑法适用解释
40. 司法解释之刑法谦抑性的背离
41. 狭义刑法解释若干问题探析
42. 刑事政策在刑法有权解释中的功能
43. 中国刑法司法解释体制演进过程之检视与反思
44. 论司法解释的法律监督
45. 我国刑法立法解释性质问题初探
46. 刑法有权解释主体辨析
47. 间接故意犯罪的中止
48. 犯罪中止若干问题思考
49. 论犯罪预备行为的处罚范围
50. 论我国刑法中犯罪未遂立法的缺失、成因及其完善
51. 结果加重犯基本理论研究
52. 结果加重犯刑事责任根据及其合理性问题探讨
53. 论我国刑法中共同犯罪人分类的完善
54. 共犯的停止形态研究
55. 共同正犯的若干问题研究
56. 实行过限问题研究
57. 共谋共同正犯问题研究
58. 片面共犯若干问题思考
59. 过失共同犯罪若干问题思考
60. 共同过失与共同犯罪
61. 过失犯的构成要件构造及其适用
62. 激情犯基本理论研究
63. 过失危险犯基本问题研究
64. 中国刑法上的新类型危险犯
65. 论危险犯的危险状态
66. 危险犯犯罪形态研究
67. 刑法中的危险及其判断:从未遂犯和不能犯的区别出发
68. 数额犯中“数额”概念的展开
69. 犯罪数额研究
70. 不纯正数额犯略论
71. 单位犯罪若干问题研究
72. 关于“单位累犯”问题的思考
73. 单位犯罪自首制度初探
74. 论单位犯罪停止形态
75. 论单位犯罪主体消亡后刑事责任之承担
76. 试论单位犯罪的主体结构——“新复合主体论”之提倡
77. 论单位实施自然人犯罪的刑事责任
78. 单位共同犯罪的几个疑难问题探究
79. 关于被害人承诺的若干问题思考
80. 事后承诺与阻却犯罪成立
81. 被害人的宽恕与死刑适用
82. 被害人承诺成立要件比较研究
83. 建立“受害人谅解”相关制度的设想
84. 刑事和解的理论基础及其在我国的制度构想
85. 试论刑法中的被害者过错制度
86. 被害人有过错的故意杀人罪的死刑裁量研究
87. 试析刑事被害人权利保护立法之不足
88. 对弱势群体中犯罪现象的观察与思考
89. “亲亲相隐”刑事立法化之提倡
90. “不认为是犯罪”司法适用中的几个问题
91. 对不能犯处罚的理论基础及现实意义
92. 论未遂犯的处罚范围
93. 《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若干问题思考
94. 论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刑事立法的若干规定
95. 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及其制裁的新理念
96. 青少年违法犯罪原因浅析
97. 完善对未成年人保护的刑事司法制度
98. 将未成年人责任规则扩大适用于青年人
99. 身份犯研究
100. 共同犯罪与构成身份新论
101. 论胁从犯不是法定的独立共犯人
102. 吸收犯之生存空间论
103. 论想象竟合犯——兼与法条竟合犯相区别
104. 再论牵连犯
105. 我国刑法溯及力若干问题研究
106. 完善我国刑法空间效力立法的思考
107.我国刑法属人管辖权存在的缺陷和立法完善:兼论海外华侨的刑法保护
108. 浅析刑法条文中涉及的暴力犯罪
109. 刑法上的不作为研究
110. 不作为犯罪的行为性
111."重大"道德义务应当成为不作为犯罪作为义务的来源
112. “见死不救”行为定性的法律分析
113. 刑法因果关系研究——兼评不作为犯的因果关系
114. 论不作为犯罪中的先行行为
115. 先行行为可以为犯罪行为
116. 法益状态说——作为犯与不作为犯的区别标准新探
117. 论作为犯罪客体的法益及其理论问题
118. 针对网络犯罪之认定探讨——兼评刑罚相应立法的完善
119.网络中虚拟财产的法律性质及其刑法保护
120. 计算机犯罪之犯罪客体再研讨
121. 论我国网络犯罪的界定:兼论我国网络犯罪的立法现状
122. 论计算机网络犯罪
123. 试论网络共同犯罪
124. 关于网络空间中刑事管辖权的思考
125. 论“黑哨”的立法定性
126. 我国刑法中无限防卫权的再思考
127. 我国刑法未设立无限防卫:对新刑法第二十条第三款的定性
128. 论正当防卫与防卫过当的界限
129. 论“假想防卫”
130.业务过失犯罪研究
131.依命令之职务行为正当化研究
132.论家庭暴力中的正当防卫
133. 刑法竞合论 死罪、死刑与期待可能性
134. 论死刑的具体适用——兼对新旧刑法中的死刑适用作一比较
135. 论死刑罪名与死刑限制
136. 试论死刑适用应设年龄上限的合理性
137. 死刑不引渡原则探讨——以中国的有关立法与实务为主要视角
138. 关于社区矫正若干问题的思考
139. 行刑社会化及其理论基础探讨
140.试论非监禁刑及其执行体制的改革
141.保安处分的理论与实践
142.保安处分在防治未成年人犯罪中的运用
143.大陆、台湾刑法中保安处分制度比较
144.大陆与台湾刑事责任年龄之比较
145.教唆犯罪的理论与实践
146.论未遂的教唆的可罚性
147.陷害教唆若干问题研究
148.间接正犯研究
149.论转化犯
150.我国刑法中的转化犯及其价值趋向
151.转化犯与结果加重犯——兼论刑讯逼供的立法完善
152.犯罪集团首要分子的刑事责任
153.原因自由行为理论的困境与诠释
154.期待可能性事由在刑法规范中的具体适用
155.认识可能性与期待可能性
156.特别自首若干问题思考
157.对“以自首论”的理解和适用
158.余罪自首成立要件解析
159.单位累犯、数罪累犯及未成年人累犯问题
160.论量刑中减轻处罚和免除处罚的适用
161. 论剥夺政治权利刑内容的改革
162. 附加剥夺政治权利执行期间重新犯罪如何处罚
163.减刑制度的理论与实践
164.我国假释制度的理论与实践
165. 论我国的缓刑制度及其立法完善
166. 论累犯制度的立法完善
167. 论我国短期自由刑的改进
168. 浅议我国刑法中的财产刑
169. 刑法中没收财物之分类研究
170.论赦免的刑事政策意义
171.论死刑缓期执行变更为死刑立即执行若干问题探讨
172.论数罪并罚的根据:兼论我国数罪并罚制度的缺陷及其完善
173.论酌定从轻情节
174.刑法中关于保护国有资产的立法不足与完善 175.惯犯问题研究
176. 初犯的刑法学界定 177.论刑法中的严格责任
178. 紧急避险限度条件的追问—兼论为保全自己生命而牺牲他人生命的行为 179. 浅析避险过当中的几个问题 180.论对向犯
181. 《刑法修正案(五)》的立法缺陷及理解 182. 《刑法修正案(六)草案》评析 183. 刑罚与损害赔偿之关系新探 184.论事实错误案件的归责原则 185.重复评价禁止与想象竞合犯 186.论未遂犯与不能犯之区别 187.自救行为论
188.过失实行行为研究
189.试论诱惑侦查在我国的法律规制
190. 论刑法中的被胁迫行为
191. 论刑法中的威胁行为
192. 沉默权的立法思考
193. 醉酒人的刑事责任
194. 关于刑法第17条第2款的思考
195. 以“严打”为视角审视刑事政策的趋势
196. 有关安乐死的立法问题的几点思考
197.事实上的非犯罪化与期待可能性——对安乐死出罪处理的路径及其法理解
读
198. 浅谈刑讯逼供产生的原因及现实对策
199. “严而不厉:为刑法修订设计政策思想 200. 女性犯罪原因及预防
浅析交通事故逃逸罪的具体认定
当前未成年人犯罪的调查与思考
论我国刑事判例制度的建设
论刑法的解释
论扩张解释与类推解释的界限
论我国犯罪构成的模式
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研究
大学生犯罪的刑罚研究
单位犯罪若干问题研究
论期待可能性理论及其在我国的借鉴
不作为犯若干问题研究
罪过的若干问题研究
间接故意若干问题研究
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辨析
疏忽大意的过失与意外事件 犯罪中止基本问题研究
犯罪未遂基本问题研究
正当防卫研究
论无过当防卫
紧急避险的认定研究
共同犯罪的认定
论共同犯罪中的实行过限问题
教唆犯若干问题研究
论牵连犯的定罪与处罚
论死刑理念及中国死刑立法
论刑罚理念的转变
论刑罚的预防功能
社区矫正制度研究
行刑社会化问题研究
累犯制度研究
缓刑若干问题研究
自首问题研究
罚金刑研究
资格刑研究
假释制度研究
论前科消灭制度(与罪犯的再社会化)
持有型犯罪若干问题研究
交通肇事罪若干问题研究
论合同诈骗罪
信用证诈骗罪研究
有组织犯罪问题研究
论洗钱罪
我国著作权刑法保护的立法检讨
论绑架罪
抢劫罪研究
盗窃罪若干问题研究
诈骗罪若干问题研究
侵占罪探究
贪污罪疑难问题研究
受贿罪共同犯罪问题研究
挪用公款罪的若干疑难问题研究
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若干问题研究
渎职罪若干问题研究
论犯罪原因、犯罪预防系统
刑罚的预防犯罪价值
试论改革开放后犯罪的新特点
论市场经济对犯罪的影响
论有组织犯罪的治理对策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特点与防治对策
暴力犯罪的特点、原因与防治对策
贪污犯罪的原因、特点与预防
贿赂犯罪的原因、特点与预防
计算机犯罪特点、原因与防治对策
女性犯罪的原因与防治对策
当代大学生犯罪之剖析
对当前我国职务犯罪现象的几点思考
流动人口犯罪的特点与控制
智力、气质、生物因素与犯罪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