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精神分析论文题目

2023-03-07 07:1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精神分析论文题目

精神分析心理学在了解人心、人性真相方面有其特长。而精神分析对其主要的研究方向和方法,不同的精神分析学者有不同的观点,但是对通过挖掘人的潜意识来研究并治疗心理病态的观点却普遍保持一致。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精神分析心理学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精神分析理论中的积极心理学思想》

摘要:精神分析和积极心理学在理论上看似乎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心理学理论,但是仔细比对其中的观点,不难发现,在精神分析理论中同样蕴含着积极心理学的观点。

关键词:精神分析;积极心理学;比较分析

在20世纪末,塞里格曼在指出了心理学发展的不足之处的同时,首次提出了“积极心理学”的概念。同时,蒂纳等人共同提出了有关积极心理学的三大主要研究内容:积极情感体验、积极个人品质、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从此,积极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的积极品质的一门学科以其强劲的发展趋势对社会上的各个学科产生影响,并且受到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的关注。

在积极心理学产生之前,在社会上影响最大的心理学理论是精神分析理论,它作为当时心理学理论中占有非常重要地位的流派,对当时乃至现在的心理学都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其不光对20世纪的心理学,甚至对整个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精神分析对其主要的研究方向和方法,不同的精神分析学者有不同的观点,但是对通过挖掘人的潜意识来研究并治疗心理病态的观点却普遍保持一致。因为精神分析的研究对象大部分是精神类疾病或者神经症的患者,故而曾有人戏称精神分析是“研究病态的心理学理论”。表面上看,似乎精神分析的观点与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没有交接之处,但是通过梳理两种理论的内涵,发现二者之间的相同之处。

一、阿德勒理论中的积极思想

积极情绪是一种具有正向价值的情绪,它能激发人们产生接近或者接近倾向的行为的情绪。如人在高兴的时候,是很愿意多做事情或者帮助别人做一些事情的,反之,如果人在悲伤或者气愤的时候,可能不愿意做事情和不愿意帮助他人。由此可见,高兴是一种积极的情绪,而悲伤或者气氛则是一种消极情绪。积极心理学的观点认为,积极情绪具有缓解心理紧张状态的效果,积极的情绪体验可以控制生理状态的平衡。

精神分析学家阿德勒最广为人知的作品就是著名的《自卑与超越》,在书中他阐述了自卑是人生之具有的,只是程度不同而已,这种自卑感来自于儿童与成年人对别之后产生的无助感,个体为了摆脱这种状况,便会想尽办法去追求补偿,按照自己能接受的方式来实现人生的价值。如果个体可以一直持续状态,便会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合理的办法来摆脱这种感觉。无论谁都不会长时间地遭受自卑的“光顾”,同样,自卑也一定会使个体采取某种行动,来缓解个体的紧张状态。由此可见,阿德勒的思想关于自卑的论述和积极情绪中的功能是很相识的,根本都是消除人的紧张状态。作为内驱动力的自卑情结,能激励人积极的克服前进中的障碍,不断超越,赢得自信。所以可见自卑在这里也可看做是一种积极的情绪,是在精神分析中具有消除紧张状态的积极思想。

二、埃里克森理论中的积极思想

积极人格是积极心理学的另一个研究对象。积极心理学理论中强调研究积极人格特质和在其形成过程中各种因素的交互中用产生的影响。积极心理学的观点认为,对于人格的研究既要消除人格问题,同时也要能促进良好人格的发展。积极心理学认为是在人的生理机制、外部行为和社会文化因素三者共同的作用下而形成的积极人格品质,但是更加的强调社会因素对人的影响。积极心理学强调人格是外在活动的结果,在一定的生理机制作用下内化成为个体稳定的心理特质。埃里克森给人格定义了许多积极方面的特性,如希望、爱、诚信等,艾瑞克森认为凡是人格特质中具有这些特征的都是健康的人格,健康的人格会对人生发展中产生的问题以建设性的方式加以解决。艾瑞克森认为,积极人格品质的形成是在遗传和社会因素双重作用下形成的。他在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理论中,提出在人生不同的发展阶段因为受到遗传和外部环境的影响,会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冲突,而这些不同阶段的冲突逐渐形成了人在不同人生阶段的人格品质的任务,而人格积极品质的形成就是冲突积极解决的结果,反之就会形成消极的人格品质。如,人格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即0-1岁的时期,在这个阶段儿童对父母的依赖性很大,如果父母可以满足婴儿的基本需要,便可以使婴儿产生基本的信任感,这种信任感有利于婴儿形成希望这一积极的人格品质;反之,如果婴儿在此阶段没有得到应有的信任感,婴儿就有可能形成多疑这一消极的人格品质。而积极心理学理论中,关于积极人格的特征和人格形成同艾瑞克森有很大的一致性,可见在艾瑞克森的理论中是蕴含着积极心理学思想的。

三、霍尼理论中的积极思想

积极心理学理论中强调将注意力放在当下和积极的方面,强调培养人的积极力量,并提倡用积极的视角对个体的心态和行为作出解释,并通过激发个体的内在的潜力和积极品质来使个体发展成为心理健康的人。而经典精神分析中的理论强调关注过去的经历对现在的影响,强调对过去的回顾和反思。强调对过去的释怀而走出目前的状态而成为心态和行为正常的人。积极心理学强调现在,关注当下,精神分析强调过去,关注曾经。但是随着精神分析的发展,尤其是新精神分析理论的诞生,使很多理论与积极心理学的观点不谋而合。精神分析学家霍尼的神经症治疗理论同积极心理学的观点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一致性。霍尼指出,神经症是因为人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因为社会文化中的各种冲突形成的,而造成的一种心理状态的失调。她认为人天生就有一种自我实现自我潜在能力的建设性力量,而神经症的患者是因为这种力量被压抑了,如果帮助病人发现并运用这种力量,就可以帮助其摆脱神经症的困扰,所以,霍尼提出神经症治疗的关键是发现和运用来访者身上的积极力量,通过自我“修复”完成对自身问题的处理,达到心理健康的状态。从这两种理论的阐述中,可以看到是有很大的一致性的,由此可见,积极心理学在霍尼的精神分析理论中也是有体现的。

精神分析和积极心理学表面上看是观点及其不同的两种理论,但是经过比对可以发现,继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理论之后,新精神分析学派等学者也从不同的角度和视角来研究人的心理现象,这其中包括积极视角。但是由于经典精神分析和弗洛伊德的影响,在某些方面抑制和压抑了在精神分析中找寻积极方面的观点,因此也就忽略了其中的一些积极观点。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精神分析心理学论文

论文题目:1)对发展心理学的认识2)新旧精神分析学的关系3)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现状及发展

从灰姑娘的来访看经典精神分析和新精神分析的区别灰姑娘去见分析师,因为她和王子的婚姻有问题。
传统上,经典精神分析可能探讨性本能压抑,探讨他的未得到解决的婚姻中的俄狄浦斯情节。因而这个分析师将从不同的防御机制和自我(ego)和本我(id)之间的结构冲突中,分析灰姑娘的问题。
客体关系治疗师的眼光,将会注意到灰姑娘忍受的早期在母亲方面的心理丧失,可能这种丧失引起灰姑娘运用分裂的心理防御机制:她理想化了一些女人(仙女教母)和看见一些“完全坏”的女人(后母);她也理想化了自己的“白马王子”,虽然她对他只有短时间的了解。婚姻建立在这样被扰乱的对自我和对他人的内部意象上,就会产生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导致她以后迟早会看到,“王子”,作为一个带有瑕疵的真实的人的一面。在客体关系理论中,问题将集中于灰姑娘的内部世界和真实世界的人与情景之间的差异。

运用自体心理学理论的分析师会趋向于体验,即在治疗中灰姑娘自己具有的体验。这种体验显示对治疗师的移情。分析她的移情,可能透露出她贫瘠的自体需要被一个强大的、理想化的客体所肯定,来增强她的自尊,不管那是幻想的仙女教母、王子或治疗师。她需要和理想化的王子融合是出于对美好感觉的希望。出于她内部的空虚和愤怒的感觉,,灰姑娘要么理想化她的治疗师,要么就像观察她后母一样观察治疗师。

68拉康与精神分析

雅克.拉康,1901-1981,法国精神分析学家。

他在1919年进入法国巴黎大学进行精神分析和哲学的学习,他的博士论文题目是:《偏执狂以及它与个性的关系》,我们中国人读这种学科的人估计很少,能写这种论文的人可能更少了,但是,西方人很多人就是对这种东西感兴趣,我想这的确是体现了他们的科学精神。

拉康对弗洛伊德的新解释,被称为法国精神分析文化思想的主要基石,他的学派被称为法国最大的精神分析学派,但是,他却在1980年宣布解散他的学派。拉康主要通过研讨班的形式来宣传他的思想,宗派性强,语言难懂。

他的主要著作是文集,对西方现代哲学有兴趣的话,可以看一下每一个哲学他的代表作, 比如尼采的《悲剧的诞生》,《强力意志》,《查拉图斯拉如是说》,叔本华的《作为意志表象的世界》,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萨特《存在与虚无》 ,当然这些著作可能大多数是读不懂的,但是如果你感兴趣,这些著作读完以后,那你对生活和思想将会有一个新的认识,真的是别有洞天。

1.早年曾把精神分析看作一门独立的实证科学,但后来强调它是一门人文学科,有着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他对弗洛伊德进行了重新理解,他认为弗洛伊德理论里面还应该有一些科学的东西在里面,他的差别是早年将其看成了类似自然科学的科学,但后来将它看成了人文。

2.人的欲望是一客观事实,这一事实既不能被还原为外界事物的可欲性,又不能被归结为人的生理本能。

欲望是一种文化现象,没有形成欲望的那些文化条件,人就不会有恰当的可欲对象。

你说,我一定要做一个明星,这个欲望可以达到吗?

那你首先你得有一个欲望的条件,你说你长得那么丑,然后又想要做一个明星,这个欲望你想一下之后就灭掉了,当然,现在看来有些丑的也能当明星,比如像葛优,好多男星我看丑一点反而能当明星,如果不丑的话,当明星反而有点困难。

但是女孩相对来说,基本上都是漂亮的,这个世界我看也有点古怪,男的喜欢漂亮的,女的喜欢有钱的不管美丑,有点美女和野兽的感觉。

现在人的欲望要高得太多了,欲望是一种文化现象,中国人有中国人的欲望,美国人有美国人的欲望。你的欲望可能在美国人一看的话,你的欲望怎么那么低啊。当然,现在中国人的欲望已经不比美国人低了。包括现在女孩打的手机,都要比美国人好多了,他们现在有的手机还是很烂很差的,我们这里更新换代很快。我以为他们很先进,但他们的贫富不均也是很大的,他们现在有的电视机还是凸面的,我们现在这里还有凸面的电视机吗,他们有的还在看两块钱一盘的录像带(国外版权保护得厉害),你说中国还有这种现象吗,没了。

3.精神分析的方法是人文科学的结构分析。

4.精神分析是“语言治疗”,精神分析的对象只有一个,那就是病人的语言。尤为重要的是索绪尔的语言分析的方法也适用于对精神病人语言的分析,因为“下意识的语言一样有结构”。

也就是我针对你语言的分析,就知道了你语言的结构,从而也就可以治疗你的疾病。

1.儿童在六个月左右之后,心理状态进入镜像阶段。镜像阶段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

六个月的小孩让他站在镜子面前,他有什么感觉,他知道镜子里的那个人就是他,然后一个小猫也让它让在镜子面前,它没感觉只会很惊恐的样子冲着镜子里的猫叫。

可是六个月的小孩就会知道,他和镜子里的是一样的,这是人类特有的一个心理现象。

2.镜像阶段的欲望反映出人类的特殊性,人类欲望与动物欲望不同之处在于,人想要得到他人的承认。

尤其是小孩,小孩和母亲的关系是什么关系?

小孩往往把他和他的母亲当作不可分割的,他们之间的关系,就像小孩和镜子的关系一样,小孩和镜子里的小孩是同一回事,小孩和母亲他也看作是同一回事。母亲就是一面镜子。

当然,母亲对小孩也是有这种感觉,如果一个小孩和母亲的关系割断了以后,那真让人撕心裂肺。父亲的关系,当然也悲伤,但父亲和小孩的关系远远没有母亲和小孩的关系那么密切。

3,镜像阶段的特点是主体与客体、自我与他人在想象中等同。

儿童:镜像=儿童:母亲

(主体):(客体)=(自我):(他人)

这里面主体已经没有了,主体被同化了,自我也没有了,也被同化了。也就是说母亲如何对待孩子,母亲是什么性格,都将严重的影响到孩子的一生。

4.因为这种想象中的等同,拉康把镜像阶段的心理状况称为想象界。

1.强调俄狄浦斯情结的象征意义。

2.自我与可欲对象的完满结合由于他人(父亲)的出现而被切断,自我因此成为主体,可欲对象成为客体,两者建立起象征关系,同时,主体与他人也建立起象征关系。

在恋母情结中,小孩子与母亲的关系,这种关系完全就是等同的关系啊,母亲的欲望也是我的欲望,两者是联结在一起的,但是突然一看还有第三个人存在着,还有一个讨厌的父亲存在着,父亲的存在导致了自我因此成为了主体。

我和母亲这种割不断的关系同镜子一样贴在一起了。有了父亲这样一个人的存在以后,而且在小孩意识到父亲的存在以后,他才意识到,原来我和母亲还是有区分的。还有另外一个人,我怎么办,这时候我才意识到我这个主体的存在。

我就是我,这个“我”字就代表了我,是分开的,本来是分不开的。

3,那么,象征关系的建立是把自我与可欲对象的完满结合留在下意识的结果。

象征关系,就是父亲出现了,恋母情结解散了,解散了以后,我和母亲独立了,独立了以后但是还有自我和可欲对象,那种和母亲完满结合的那种状况到哪里去了呢?

结果是留到下意识里面了,因为自我的主体已经建立起来了。

拉康所说的象征规律是用符号象征可欲对象的做法,象征不是意指,而是代替。

就是用能指代替所指,什么叫能指代替所指呢?

比如一个小孩,他在玩一个玩具车,嘴里向妈妈说着,走,过来,这意味着我和母亲已经切断了关系,母亲已经有另外一个词来代替了,于是同我个人就离开了,这样就区分了我和母亲是不同的两个人。

4.能指对所指的代替是适用语言的前提,没有这种代替,人的心理行为将像想象界的儿童一样,身体和器官与他人乃至外界事物处于直接等同的关系。

也就是说精神病患者,实际上永远处在等同的那个想象界里面。

比如说,你一说到牙齿,精神病患者有可能就会感觉到,牙齿在脱落,你明明打了他,他反过来硬说是他打了你,精神病患者乱在什么地方?

乱在他实际上没有主体,他和别人是合一的,在逻辑上他搞不清楚了,你说是谁打了谁吧,他搞不明白,就是说他处在一个想象界当中,没有和外界事物切割开来。

1.语言的象征意义,要用下意识中的欲望来说明。

“下意识是语言的全部结构”。

2.一个人学会了“我”以及其他人称代词的意义,标志着他进入了语言,进入了文化和社会。

“自我是抗拒治疗的中心”。

你说我的时候,实际上已经离开了想象界,你最小的孩子的时候,他那个我是什么我,他没有概念的,我是镜子里的我,还是自我的我,我和母亲是分不清楚的,但是,你学会了“我”字,就代表你的主体开始独立了。

精神病最大的问题,就是还处在想象的自我当中。

3.人在意识的深处有与他人认同和得到他人的承认的欲望。

这是人类共有特征,我们不管哪个人,在哪个阶段,总希望有人表扬他,得到他人的承认,认同,哪怕只有一个人,他就会有坚定走下去的勇气。

但是,在拉康看来的话,这还是处于想象的结构。

包括读书也是一样,你说读书的意义是什么?

我觉得对好多人的意义可能是为了证明自己更牛,一个符号,你看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你说这个“生”是什么意思?

符号,目的是为了得到他人的承认。好多女孩一看,说研究生以下不嫁,你说研究生就是那么重要吗,硕士那么重要吗,可是符号啊。

因为在一些人的骨子里面,通过这些符号,就可能得到他人的承认。

虽然你已经是自我了,但是人经常要否定自我。又回到儿童阶段那个时候了,虽然你长大了,但是你还是在不断的否定自我,他觉得象征界和想象界是这样一种关系。

4.意义的所指是下意识的欲望,语言的符号功能只能由能指来承担。

能指符号的一连串的联结和转换就是转喻的过程。

比如说,我们用老虎,来比喻勇敢的人,用虎皮比喻老虎,再用斑斓的颜色来比喻虎皮,以至于一个人穿上斑斓服装就有了勇敢的人的象征意义,我们有意识的去理解语言的意义,只是能指符号的无穷转喻,至于它们的象征意义,即他们的所指,那是在下意识层次的欲望运动中生成的。

他把能指和所指分成了两个部分,他认为上面是能指在流动,下面是所指。中间隔了一个屏障。

所指是下意识的欲望,能指是转喻,所指是隐喻。

5.他认为,能指的流转与所指的流动虽然发生在两个彼此分离的层次,但它们却是共时的、同构的。

就是你看,能指在变化,所指也在变化,这两个东西是同构的,能指是语言的东西,所指是下意识的东西。

但是中间,分号的分离,表示能指和所指永恒的分离。也有反常和例外的时候,那就是所指从下意识注入到意识之中,成为语言的隐喻。

表面上是因为胖而去跑啊跑,而潜意识里是在想着杀死迪克。

转喻和隐喻是这么一种复杂的关系,这个转换的过程中,从理查德到胖,是能指的转喻,但是,减肥是隐喻,杀死迪克这是下意识造成的。所以,这么一连串的对话,和下意识是连在一起的。

这是拉康结构主义的思想,他的思想最突出的就是语言是下意识的结构,这个结构是同构的,就是可以根据一个人的语言来分析一个人的下意识结构,也可以分析出一个人的动机。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