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篆刻论文范文

2023-03-07 02:22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篆刻论文范文

篆刻艺术的欣赏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而最具传统的中国书画又以诗、书、画、印“四绝”著称于世。其中的印,即印章堪称中国艺林的一株灵草,方寸之间、气象万千。经过历代的流传和文人墨客的继承发扬,如今它已形成为一门篆刻艺术,由于其有独特的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我们这里所讲的“印章”,不是诸如个人私印或单位用的公章等具有实用意义上的工艺学概念的工具,而是基于诗、书、画、印,具有精神取向的艺术欣赏的篆刻符号。是人们感悟艺术美的一种形式,因而篆刻作品作为一门艺术受到世人钟爱。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丰富和多样化,人们对精神生活有了更高的要求。如何理解和欣赏篆刻艺术作品,感悟篆刻作品的内在精神美,笔者认为可从下面几点入手:一、深入浅出、溯流求源   印章一道,始于殷商,兴于秦汉、盛于明清。篆刻印章的鉴赏,简言之,宋元以前以时代论风格,明清以后以流派论成就,重在个人风格。作为篆刻艺术欣赏的前提,我们应遵循“深入浅出、溯流求源”的法则。我们所欣赏的篆刻艺术,从表面上、视觉上感受到的是一枚枚朱红的印迹。然而它却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渊源,它集中表现了中国书法、印学学理、特殊的材质等诸多内容,而后由特殊的人枛枛有着较高的传统艺术修养以及印学修养的人充当主体,使这种形式变成了一种纯粹的审美行为。透过印章的表面,体现出中国艺术家博大精深的审美精神与审美情感,幅射着中国艺术之魂。所谓深入浅出,就是要先从识别中国古文字起,特别是识别篆书字体、结构,观摩陶器花纹枛枛铜鼎器铭文枛枛秦砖汉瓦、封印枛枛竹简枛枛碑文古玺等作为提高欣赏能力的知识积累,培养艺术欣赏的兴趣。因为印章的出现,最初并非因为可爱好玩,而是因为有用。从殷商交换的凭证,到秦汉时代政治权力的标志,它的功能是实用的。唐宋之际,收藏风兴起,于是出现了签藏印、斋馆别号印等,印章似乎跻身于审美领域了。印章发展到明清之际,形制日趋完善,但篆与刻还是有分工的,明代文彭的出现,起到主导由艺术家代替匠人的作用,自篆自刻,跳越了艺术创作的龙门,悠然腾身于诗、书、画之间,在操作上完成了从篆到刻一气呵成的直接创造;在性质上实现了从实用到赏玩的价值转换,从此,篆刻以纯艺术的身份参与到我国的审美历史中。可以这样认为,印章的历史,始于殷商;印学的历史则始于明代的文彭。文彭之后,我国的艺术领域中才有了一个新的独立学科枛枛印学,方才有众多的痴痴耕石的篆刻家,使印章这古老之树春意盎然。  既然篆刻进入到艺术领域中,那么它的艺术价值就必须具有欣赏性,即“可爱玩”。一方好印必定要“耐玩”才行。而“耐玩”的东西不仅要美,更要有“气味”。绘画求“气韵生动”,而印将“气”、“韵”都落实到“味”上。具体的讲落实到篆与刻的两个过程之中,我们欣赏一方印章,不在乎是闲章还是官印,不在乎是吉语印还是鉴藏印,关键在于:印文、章法、刀法这些要素,因为由此可见到作者的天赋与修养功底。  综上所述,我们得知篆刻的欣赏要从溯流求源入手,即从了解,认识汉印开始。一般来讲,自刘邦兴汉至魏晋、南北朝这个时期,流传下来的印章从风格到采用的字体,无论形式、内容变化都不大,根据近代印人的习惯,就形而论,一概视为“汉印”。汉印的艺术风格和特征表现在:1、逐渐取消了印的界格;2、印文使用了形体屈满、方正、线条平直、变化有致的缪篆。通过笔画的申张、盘回、增减、挪移、穿插、变形等不同的处理设计,把印面上没有界格的大小、长短和方园不等的印字,根据印的不同形状调理得非常妥贴。3、在一方印章中篆法是表现章法的主要组成部分,使汉印成为肥不臃肿,瘦不枯槁的形态。展现出一副布局严谨、布白匀称、虚实均衡、气势雄壮的构图。通过掌握上述汉印的特征,增加了欣赏水平,最后归纳为鉴赏三部曲,即书法、刀法、章法。概括的讲,欣赏篆刻作品,章法是关键、书法(指篆书)是基础,刀法是技巧。优秀的篆刻作品,首先在视觉上给人的印象是章法即朱白分布,文字结构与整个印文的会意贯通。从其中可以透射出作者的审美观和创造才能。可以说是“方寸之间,气象万千”。篆刻家的艺术素养及悟性跃然纸上。这样的作品,其章法、书法、刀法所蕴含的内质就高,风格也就传统、独特,形式上也就耐人寻味,因而有着源源不竭的生命力。二、超凡脱俗,返璞归真   在艺术发展史上,无数事实表明,智者对美的感悟力都是相近的。在基本掌握了篆刻作品的欣赏能力之后,如何深刻理解篆刻作品的功力及内涵就摆在了我们的面前。由于“诗、书、画、印”被称为中国艺术的四绝,所以对印章的欣赏就要扩大提高理论水平,即不但要从印章的表面形式探讨技法、章法,还要借鉴,学习其它艺术的欣赏方法,如观摩书法、绘画、雕塑、音乐、文学等,要阅读这些诸如“篆刻学”、“汉印文字徵”之类的专业书籍,藉以提高个人的艺术修养素质,达到超凡脱俗、返璞归真的境界。所谓超凡脱俗,就是在欣赏印章时注意到作品的情感空间;是浑厚、雄壮还是萧散、悲切,是紧张凝重还是轻松、自由。能够看出作品由疏缓到急促的流变,由外到内的、骤然的、活动点与静态块面的波动,而最终归向原始情感。沃尔特·佩特曾说“所有的艺术都在不断地向着音乐的境界努力”。当时间形式由远近不同的跳跃,表现为有规律的节奏;空间形式由粗砺与优雅、不安与宁静的组合演变为对称、呼应的节奏,我们的美的感受则极为自然地由对音乐的感受移向对装饰趣味的感受。它不但唤起了视觉的欲望,更激发了大脑思维的欲望,从而触发引导读者的艺术想象。这样的作品就达到了“取精用宏、印外求印”的新境界,完成了“追摹古人得高趣,别出新意成一家”的创作过程。这一最终结果也就是篆刻艺术在进行冷静的思考后,通过艰难的风格蜕变周而复始,返璞归真的历程。  综上所述,篆刻艺术的欣赏,已经涉及到了印章艺术的实质,并以汉印为例,分析了构成汉印艺术的一些基本特征,使人们认识到篆刻何以具有深厚质朴美的原因所在,完成了印章的审美过程。总之,篆刻艺术作为一门专门艺术受到世人越来越多的关注,得到国内外众多爱好者的欣赏,为了便于理解和欣赏,现将篆刻艺术作如下归纳,作为共同的探讨。  仔细写印,结构严紧。疏可跑马,密不容针。方中有园,运刀稳准。外柔内刚,绵里藏针。肥不臃肿,瘦中有筋。宁拙勿巧,浑厚圆润。快狠奏刀,痛快漓淋。不加修饰,自然天真。小玺神定,巨印雄浑。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有关篆刻论文的参考文献

[1] 周晓毅. 源远流长的印章与篆刻艺术[J]. 百科知识, 1996,(11)
[2] 梁景惠. 篆刻浅谈[J]. 中文自修, 2005,(10)
[3] 黎伏生. 印章·篆刻艺术审美初探[J]. 文艺研究, 1987,(02)
[4] 黄惇. 古代印论研究方法札记[J]. 文史杂志, 1992,(04)
[5] 纪伟基. 取精用宏 铁笔纷披——浅谈篆刻艺术的出新[J]. 书画艺术, 2000,(05)
[6] 赵宏. 文彭对篆刻艺术的中兴之功[J]. 书法世界, 2004,(02)
[7] 岐山. 当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耳——钱振亚篆刻印象[J]. 书画艺术, 2006,(02)
[8] 刘江. 但视其印知其人——刘泽荣及其篆刻艺术印象[J]. 新闻天地, 2006,(08)
[9] 盛东涛. 削玉镂冰手 挥刀斩云根——陆昱华的篆刻艺术[J]. 书画艺术, 2008,(04)
[10] 高石农, 陈荣杓. 篆刻艺术东传日本及其影响[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1980,(01)
[1] 石磊. 篆刻浅说[J]. 师范教育, 1992,(11)
[2] 李澍周.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成立周年活动综述[J]. 美术观察, 2007,(12)
[3] 谢紫妮. 篆刻的前世今生[J]. 甘肃教育, 2008,(13)
[4] 田正前. 文明的艺术 深刻而高雅——陈文明的书法和篆刻艺术及教育[J].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2010,(07)
[5] 徐文景. 方寸之间 乾坤无限——品评马士达先生的篆刻艺术[J]. 人民论坛, 2011,(03)
[6] 高石农, 陈荣杓. 篆刻艺术东传日本及其影响[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1980,(01)
[7] 徐鸣. 方寸天地见功力——许炯的篆刻艺术[J]. 艺术百家, 1997,(04)
[8] 余巨力. 韩登安篆刻艺术浅述[J]. 书法艺术, 1997,(04)
[9] 陈道义. “自成一家始逼真”——刘江先生及其篆刻艺术[J]. 书法之友, 1999,(12)
[10] 纪伟基. 取精用宏 铁笔纷披——浅谈篆刻艺术的出新[J]. 书画艺术, 2000,(05)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0 条
[1]彭志远. 我有我法与西方现代艺术的比较中解读齐白石的人生态度[J]. 才智, 2008,(10) .
[2]胡晓明. 妙手丹青难留春——论惜春的形象刻画[J].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1,(01) .
[3]张宜书. 花鸟画的民俗内涵及艺术特征[J].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02,(01) .
[4]孙子威. 文学——“庄严的谎话”(续)[J]. 理论与创作, 1993,(06) .
[5]邹强. 梦意象形式美学特征研究[J].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 2008,(02) .
[6]张宜书. 土级·俗极·美极——谈齐白石的绘画艺术[J]. 美与时代, 2003,(11) .
[7]杨正发. 试论齐白石花鸟画的写意精神[J]. 美术大观, 2010,(11) .
[8]王福才. 八大山人大写意绘画的符号性[J]. 齐鲁艺苑, 2006,(01) .
[9]林锦镇. 自然与心象的轨迹——对写意中国画的思考[J].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02) .
[10]陈再乾. 论中国花鸟画写生尺度[J]. 艺术探索, 2009,(05) .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4 条
[1]陈健毛. 吴昌硕“与古为新”绘画创作论的美学解读与文化观照[D]. 广西师范大学, 2005 .
[2]张欣. 明代晚期景德镇民窑青花瓷器写意性绘画特征探析[D]. 汕头大学, 2007 .
[3]王福叶. 论“三言二拍”对唐传奇梦意象的借鉴与发展[D]. 曲阜师范大学, 2010 .
[4]崔垚. 浅析中国当代“写意油画”[D]. 西安美术学院, 2010 .

诚求帮我翻译一篇关于篆刻的英语作文,急用,明天要交

When foreigners negotiate, or register in certain areas of China, they may be surprised at Chinese' special fondness and preference for seals. To Chinese, seals are an art of deep cultural roots, which combines the essence of both calligraphy and engraving and inspires generations to study, to appreciate and to collect.

It is believed that seals came out as early as 8,000 years ago after our ancestors could make pottery wares and had private property. They were assumed to make marks on their own possessions to prevent theft. When the first dynasty was established, the king began to use seals to empower and to show lordly credits. Only the king's special seal was then called 'Xi', which represented the highest authority. The first emperor of China, Qin Shi Huang, had his 'Xi' made out of the invaluable and beautiful jade 'Heshi Bi'.

Then followed the local governments who needed seals for similar function. Simultaneously private seals were carved in a variety of auspicious characters and vivid animal patterns. Gradually the sphragistics came into being. Now many collectors' favorites are of that kind.

The heyday of seal history was during the Ming (1368-1644) and Qing (1644-1911) Dynasties when the feudal arts flourished. As wash paintings thrived, artists stamped their seal on the 'xuan,' a special kind of high quality paper used for painted scrolls in order to identify themselves and to add interest. Various sects of carving were erected by noted seal cutting sculptors.

The title, "Father of Seal Engraving" definitely belongs to Wen Peng, the son of Wen Zhenming, one of China's most famous calligraphers and painters. The charm of Wen Peng's engraving lay in the dainty mellowness of the cut and the elegant, flying characters. Although a master of his craft, what makes him the 'Father of Seal Engraving' was his ingenuity in introducing a longer lasting more durable material for seals. One day, the story goes, Wen Peng met an old man selling stones for women's headdress. The man was having a difficult time selling the stones; potential buyers had all proposed unreasonably low prices. When Wen Peng saw the stones, it suddenly occurred to him that they could be used as seals. He bought the stones at a high price, helping the old man out of his predicament. When he returned home, he cut the stones with great strength, producing the most delicate of seals. The first stone seal emerged. Until that time, seals had been made of bronze or pottery.

Another noted seal engraver was He Zhen of the late Ming Dynasty. He used the graver steadily and neatly with strength and vigor, and the curves of each character were quite clear and harmonious. His works stopped the vogue of affectation and influenced the engravers of the Qing Dynasty.

The genre of seal is greatly determined by the strength and speed of wrist and hand. Seals, like a person's character, are distinctive from each other. A sanguine seal engraver makes deft and buoyant strokes while a sober person makes careful and neat ones.

Seal carving also requires choice materials like metal, jade, animal teeth and horns, pottery, bamboo, fruit-pits, and stones. A good material should feel slippery, smooth, cool at first but warm after a second; when cut, it should have certain flexibility. Qingtian stone, Tianhuang stone, Balin stone and 'chicken's blood stone' (Jixue shi) are all first-class materials among stones used for seal cutting. Tianhuang stone features its translucency; 'chicken's blood stone, the red dapples.

求传统文化,民间艺术论文,

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元素看现代设计

摘 要: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体现了中华民族自身所特有的精神内涵和表征文化。在当今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形势
下,传统文化艺术元素变为视觉形象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具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中国绘画、书法、篆刻及传统
图形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丰富了现代平面设计表现形式和表现语言,增强了现代艺术设计的感染力,体现了现代
设计的历史厚重感的同时也体现了设计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彰显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融合时代特色,对提高现
代平面设计的艺术价值起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传统文化;艺术形式;视觉形象;现代设计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先辈
在漫长的岁月中向往美好、追求光明而上下求索的
精神沉淀,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生命线[1]。传统
的文化价值对于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国度来说是
巨大的资源,不仅体现为一种历史怀旧情结、历史
记忆和寻找可以安慰、表现和确认自身历史性的东
西,而且也体现为一种传统的人文精神和价值体系
及展示某种能够体现自我、民族和国家身份的文化
形象。
文化是设计理念产生之源泉,背离传统文化的
设计必然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然而,单纯地
拷贝或间接地挪用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又将丧失
艺术的感染力。因此,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
代设计的关系,将传承民族文化与发展中国特色的
现代设计有机地融合,使其在现代设计中更为广泛
和深入的应用,是当今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认识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文思想的意向载体,它
所追求的和谐、节制、朴素和含蓄的思想是与中国
传统的人文、自然、哲学观一脉相承的,是基于儒、
道、释三家互补交融、兼容并蓄观念的注解。中国
传统文化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独特的智慧、意境和
精神,印证着中华民族内在的积养、品行和操守。
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广泛而丰富,如传统的哲学思
想、古典文学、书画艺术、民间艺术、园林、建筑、音
乐、戏剧、饮食、茶道等等[2]。这些都是中国当代设
计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资源。
中国现代设计师中,有人由于缺少传统文化知
识,面对庞杂的设计资源往往会不知所措,或张冠
李戴,或随意发挥。下面就以利于感知的物质属性
将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进行归类。(1)建筑:
华表、庙宇、古塔、寺院、园林、民宅(四合院、窑洞
等)、长城、天安门、牌坊、亭、檐、木雕、砖雕、石雕
等。(2)生活用品:炊具、食器、灯具、雨具、计时器、
货币、化妆用具、学习用品、服饰用品等。(3)生产用
具:衡器、农具、运输工具、渔具、木制工具、制陶工
具、冶炼工具、织绣工具等。(4)文娱用品:戏剧用
品、体育用品、博弈用具、书法、印章、国画、宠物用
具等。(5)民俗用品:荷包、门神、年画、剪纸、风筝、
脸谱、对联、中国结、中秋月饼等。(6)宗教礼仪用
品:神器、神像雕塑、壁画、祭祀用品、占卜用品等。
(7)人格化的自然:昆仑山、五岳、长江、黄河、井、黄
土地、五针松、竹子、牡丹、梅花、莲花、葫芦、寿桃、
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等[3]。(8)其他:兵器、刑具
等。
传统文化元素的这些可视形象或是人类为了
生产生活创造的用具和用品,或是因无知和恐惧制
造的怪异物品,或是志趣把玩的用品,或是借物抒
怀的自然景象……在历史长河中都渐渐演变成中
国人精神特质的典型形象,把它们作为我们视觉传
达的图形语言,有着极强的民族个性。因此,追寻
中国传统文化印迹,从中寻找智慧的启迪,汲取丰
富的营养,才能不断充实中国现代设计艺术宝库。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
沉淀五千多年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犹如一座
巨大的宝库为现代设计者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素材。
(一)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
1.中国画技法的再现
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线条和墨色作为中国绘画
的语言表现了我们民族绘画语言独有的审美特征。
中国绘画的线条充分发挥了中国毛笔、水墨及宣纸
的特性,具有丰富的笔墨技法变化趣味,具有东方
特有艺术美感。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就是一个
传统绘画技法与现代设计思想完美结合的经典设
计。会徽中奥运五环蓝、黑、红、黄、绿的典型颜色
组成五角星形状,以中国手工艺品的“盘长”方式环
扣在一起,在表现元素上采用了中国绘画的笔迹,
暗含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用绘画笔迹组成的“同心
结”或“中国结”,寓意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团结、合
作和交流[4]。中国绘画元素及其表现技法在平面
设计中的应用,丰富了现代平面设计的表现形式和
表现语言,开拓了平面设计的创作思路。
2.中国画意境的再现
中国绘画艺术在美学上重于营造意境,意境一
般从虚灵的空间即画中之无形处(留白处)产生。
中国画的留白之虚与笔墨之实交相辉映,虚虚实
实,相辅相成,使绘画作品达到通体皆灵的完美境
界。在现代图形设计中,为了便于形象的传播,加
深读者记忆,要求设计简洁、集中、概括又意味深
长。中国传统艺术中空白、虚形的表现方式已体现
在许多现代设计师的作品当中。陈幼坚设计的“前
卫新形象设计公司”标志中运用了中国画的技法,
让观者展开想象的翅膀:红色的圆使人想起冉冉升
起的太阳,上部的“一”就是太阳上空的云彩。这种
图形之间奇妙的组合,在全神贯注于一个物形的同
时又能注意到之外的空白处,使观众全面领略图形
所要传播的信息,是现代图形创意的亮点。
艺术和设计是相通的,从中国画的空灵意境到
图形设计的负空间、虚拟形,再到建筑设计的简约
含蓄,看不出有什么本质的不同[5]。艺术家和设计
师擅长于找出一个共同的着力点:把中国传统绘画
的审美内涵作用于现代设计,增强设计的艺术感染
力,使之带有无尽的韵味和悠远的意境。正如王国
维所说:“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
也。气质、神韵,末也。有境界而二者随之矣”。
(二)书法篆刻艺术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
1.书法艺术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
宗白华先生说:“中国书法是一种艺术,能表现
人格,创造意境。不像其他民族的文字,停留在作
为符号阶段,而是走上艺术美的方向,成为表达民
族美感的工具,具有丰富的艺术内涵和各具个性的
视觉美感,并形成了完美的审美意识。”把书法融入
到设计中,丰富了视觉表达语言,提高了文化品位,
更符合千百年来形成的民族审美文化定式。
书法能使简约的线条生成繁复丰富的气韵之
美。这种美是书法艺术形式美的灵魂。而书法线
条之间的抽象之美,通过用笔的急缓、润涩、顿挫,
产生音乐般的律动,洋溢在字里行间,演绎出千变
万化、千姿百态的视觉艺术形象。平面设计中有不
少成功的作品正是借鉴了这种用笔和书体形态,才
增添了设计作品诗一般的意境,较高的文化品位与
民族特色,为平面设计注入了新的血液。靳埭强设
计的招贴《山》、《云》、《风》就是中国书法元素在平
面设计中应用与创新的一个成功范例。作者用浓、
淡墨变化的字迹来组成整个画面的形式,采用空白
的底色,精心安排了水墨的浓淡变化,而且匠心独
运将其字融合了甲骨文、如意纹、书法。这组招贴
设计,让观众强烈感到中国书法艺术的文化魅
力[3]。2010年亚运会会徽设计以草书构成申亚城
市“广州”二字,点线富于动感,传达了强烈的现代
城市精神、人文精神和亚运精神。草书流畅飞动的
艺术特征在这里得到充分发挥,使标志图案舒展、
自由、活泼、灵动,体现了时代的节奏与动感。这件
标志作品堪称运用汉字书法表现形式设计的成功
之作。
2.篆刻艺术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
篆刻艺术是中国传统的视觉形象语言,其外部
特征与内在意蕴完美结合,显示了鲜明的民族特
色,代表着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
篆刻的艺术形式以其自身显著的特征,如:色
彩、式样、造型、结构等。各元素经过几千年的发展
和沉淀之后,成为现代平面设计艺术创作中的灵感
源泉,在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起着重要作用。如
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就是印章艺术在平面设计
中运用较为成功的范列之一。这个设计之所以成
功,其中最大的原因在于它体现了中国特色,寓现
代于传统之中,“中国印”代表浓重、深厚的中国意
蕴。印章本身的特性成为设计的一部分,它是一种
诚信的象征与表现,与奥运精神相结合,体现了中
国的独特文化,并恰如其分地象征着中国式的承
诺。该标志图案通过单纯、简洁的图形语言,准确、
生动地向人们传达出奥运信息,鲜明醒目,给人以
深刻的中国印象。所以,把中国传统的文化引入到
我们的设计中,使之自然融合,对提高现代设计的
价值起着重要作用。
(三)传统图形在现代设计中应用
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文明发展过程中创造
了丰富多彩、极具民族特色的图形。从原始时期的
洞窟岩画起传统图形演变出多样又统一的格调,带
有浓郁的东方民族特色。我们的传统图形正是在
这样的文化背景中形成的,它不仅仅是对日常生活
的装饰,也绝不是一个简单的物质化、对象化的图
示,在这些朴素的图形背后有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和祝福;有着无形的宇宙观;有着更广阔、更生动的
人生感悟[6]。比如吉祥图形,在我国明清以来是非
常盛行的,“形必有意,意必吉祥”,百事如意以柏
(百)、柿(事)、如意三种素材所组成,比喻事事称心
如意;“和合二仙”源出于唐代人物,是我国传说中
象征相爱的神,一持荷花一持宝盒,借荷(和)、盒
(合)之形寓意象征合家团圆、婚姻美满之意。这一
类还有寿星、连(莲)年有鱼、五子登科等等,这些都
体现着中国农耕文明下的民生愿望,也是中国传统
文化中中庸思想的体现。再如太极图的格律是一
种阴阳对立、相互转化的世界观、物质观,可概括为
宇宙观[7]。它体现了道家哲学思想中天人合一的
自然观念,太极图的内敛、封闭轮回、平衡完满、和
谐稳定的特征又使它可以延伸到如万字纹、回纹以
及中国很多文化图形中。
传统图形是借助于用一定的物象来表达一定
的精神内涵与情感特征。对传统图形的应用并非
拘泥于完整的形式沿袭,而是着眼于创新。将传统
图形的深厚内涵和完美形式与现代设计理念结合
起来达到“古为今用”,进而充分展现出独特的中国
文化风采。例如,中国联通公司的标志,采用的就
是源于佛教八宝中八吉祥之一的“盘长”的造型,盘
长纹样的“同心结”,回环贯通的线条,象征着中国
联通作为现代电信企业的井然有序、迅达畅通以及
联通事业的无以穷尽,日久天长。上下相连的
“心”,形象地展示了中国联通的通信、通心的服务
宗旨,将永远为用户着想,与用户心连着心的服务
理念。LOGO中的中国红,是蕴含着中国人几千年
情结的颜色,代表热情、奔放、有活力。象征快乐与
好运的红色增加了企业形象的亲和力并给人强烈
的视觉冲击力,与中国联通“创新、活力、时尚”的企
业定位相吻合。水墨中的黑则是最具包容与凝聚
力的颜色,是高贵与稳重的象征,红色和黑色搭配
具有稳定、和谐与张力的视觉美感。水墨黑字体中
中国红的双“i”是点睛之笔,既像两个人在随时随地
沟通,体现了“让一切自由连通”的品牌精神,又在
竖式组合中巧妙地构成了吉祥穗造型,强化了联通
在客户心中吉祥的形象。这种吉祥寓意的完美使
用,使得该设计不仅增加了企业的亲和力,更增添
了丰富的文化气息。
中国传统图形追求和谐、节制、朴素和委婉的
思想与中国传统的人文自然观、哲学观一脉相承,
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思想内涵和文化趣味。向
往艺术生活,讲究内敛恬静,平淡天真的境界,正是
传统图形被关注的重要原因之一。传统图形中蕴
含的人文情趣、精神关怀使现代设计的意蕴不仅仅
停留在物态设计上,而是更多地指向人与人之间
递关怀的主题。
三、对传统文化艺术元素现代再设
的思考
对传统文化艺术元素的现代再设计应是一种
现代化的转型,而决不应是生硬地照搬,简单的挪
用或是随心所欲的组合。我们一方面要提高自身
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水平,另一方面要结合现代设计
语言、现代设计概念,从传统元素中取其形态然后
再利用现代构成手段如打散、切割、错位、变异等方
法,将这些提取的造型元素再进行新的设计重组,
这样设计出来的作品不仅能够保留传统艺术的
韵而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现代人生活节奏加快,导致设计势必要配合当
今简约生活原则及时代风尚潮流,倾向简约的个
性。我们可把一些繁杂、细腻的中国传统艺术,根
据需要,保留图形的韵味予以简化创新,融入于
代设计。中国人民银行的标志设计即是成功的一
例。设计师以春秋战国时的货币之一———布币与
汉字“人”为造型元素,标志基本形态为向心式的稳
定三角形。三个布币向心组合形成基本形与中心
负形均为人”字,众多的“人”就有了“人民”的意义
该造型动静结合、方中寓圆、简洁大方。
传统文化艺术元素的再设计要有新意、有现代
感,还必须在理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将传统艺术元
素的神韵提炼出来,重新与现代形态相结合,以新
的视觉形象彰显一个民族的创新活力[8]。中国典
型的传统图式———太极图以S形的骨式结构体现
了对立统一、永恒运动、周而复始、生生不息的意
象。根据这个意象设计出的凤凰卫视中文台台标,
文化底蕴深厚,体现了现代媒体的特色。借凤与凰
的吉祥安康寓意,预示东西方文化,传统与现代文
化的历史性整合重组。图形简洁凝练,极富动感。
凤尾和凰尾突出开放的特点,表现出凤凰卫视“开
拓新视野,传播新感受,记录新生活,创造新文化”
的理念。
四、结束语
在现代设计作品中,往往存在着对传统文化所
产生的一种亲近中的陌生,亲近是由于传统文化中
历史的积淀引发的,而陌生则是由于缺乏时代的印
记产生的。因此,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元素的运用
一定要把握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结合现代的审美
情趣和社会文化状况,对传统文化艺术元素进行消
化吸收和深层次的再设计,使其既不失民族传统
性,又不乏现代设计的时代感。设计主体也只有在
深入领悟传统的艺术精神、充分认识来自现代西方
的各种设计思潮的基础上,兼收并蓄,融会贯通,寻
找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才能打造出民族的、符合
新时代的、同时又能够为国际社会所认同的现代设
计。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元素形式多样,内涵丰富,
流传久远。在现代设计中运用传统元素为平面设
计的符号,表明中国的现代设计在往民族化的方向
上发展。这不是一种表面上的搬用与模仿,也不是
停留在对“形”的简单的挪用和堆砌上,而必须对其
中的观念性意义、文化内涵予以领悟和把握,同时
吸收现代设计理念,适应现代审美习惯,扩展设计
思维空间,在造型、表现手法、精神内涵等方面对传
统文化艺术元素加以改造、提炼、运用与创新,形成
特有的、民族化的设计艺术,做到继承与创新相结
合。

参考文献:
[1] 唐德阳.中国文化的源流[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
1994:16.
[2] 李学英,舒彤.中国传统图形赏析[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
社,1994:16.
[3] 杭间,何洁,靳棣强.岁寒三友[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5.
[4] 赵炬宇,赵强.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平面设计[J].艺术探
索,2006,20(4):84-85.
[5] 柳燕子.含蓄的力量———由中国传统艺术表现形式谈现代设
计[J].咸宁学院学报,2005,25(2):137-138.
[6] 顾林,龚继先.中国民间艺术[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
社,1992:18.
[7] 张蓉,韩鹏杰,陆卫明.中国文化的艺术精神[M].西安:西安
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4.
[8] 殷玲玲.谈传统图形在现代设计中的表现[D].苏州:苏州大
学,2007.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