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冰雪奇缘研究论文

2023-03-06 17:0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冰雪奇缘研究论文

(此文含剧透。请先去观赏《冰雪奇缘》之後再阅读)

迪斯尼的最新电影“Frozen”好评如潮,其中歌曲 “ Let It Go ” 是影片一大亮点。不信的话—— 维基 看看,一如往常那是种简单背景搜寻的好地方。我还在和自己辩论:Elsa是不是我最爱的喜欢的迪斯尼角色,以及 “Let It Go” 是不是我最爱的士尼歌曲——时间会证明一切,但目前我的答案都倾向“是”。在我的Google搜索历史中,有著诸如 “Let it go太棒了” 和 “Frozen Let it go分析” 的搜寻记录,但目前仍无满意的结果。於是我决定自己来写这一篇。

有关於 “Let It Go” 的书写已经有很多,并已形成一种典型的意见:认为这首歌曲是关於“解放”或“培力”,是关於Elsa找到真正的自我,而且那是从充满恐惧与束缚的生活中解脱以後的欢腾庆祝。尽管大致上这一切都是对,但要是分析停留在那,就会错过了歌曲真正的深度和幽微之处。是的,这首歌是关於培力,但也是包含了悲剧,愤怒,痛苦,以及自我欺骗在其中,而且那样的成分更多。那并不是Elsa在标榜著她的自我认同和魔力——正好相反,在歌曲的结尾部分,她处於濒临失去自我的极大危险中。这首歌的确带她走出低谷,但也却把她推上了一个有湿滑斜坡的高耸绝壁,她处在掉入 绝望谷底 ,以及滑出 道德边界 的危险。这首歌的潜力不只在於它如何正面地鼓舞人心,而是它如何完美地贴合整体叙事,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发展出Elsa深具魅力,让人产生共鸣(compelling, relatable)的人物性格

(在此,附上相关 视频 和 歌词 ——後文将会经常引用)

首先,来考虑这首歌被安置在电影里的位置。Elsa刚从自己的加冕晚宴中脱逃,同时也刚让Arendelle陷入永恒的冬天。这首歌曲本身标识著 第一幕 的结束。可这故事才刚要开展,所以这不可能是Elsa角色发展的终点——实际上它只是开头部分的结束(the end of the beginning),而且这首歌的主要功能是在奠定Elsa必须经历的冲突——在故事结束前她必须面对的心魔。事实上,接下来的故事发展,很大程度地是在否定反转她歌里最得意的那几句歌词。想一想接下来这几段:

Elsa唱了好几次,“Let the storm rage on”(就让风暴肆虐吧),这是指她内心的风暴(在整首歌的过程中,天气可说大致稳定)。她也唱到,她现在自由了。她试图说服自己可以和内心的漩涡共处。可是,就在下一幕 “ For The First Time In Forever (Reprise) ” 里头,Elsa终於面对她为Arendelle带来的问题,那进一步把她逼向绝望,并唱出 “Oh, I'm such a fool, I can't be free / No escape from this storm inside of me”(噢,我以为的自由原是愚不可及/无法从这内心风暴中逃离)。所以才不过一幕,她就收回了曾说过的话。她,事实上,还未得到自由,而且也没能和她心中的狂乱风暴和平共处。

在 “Let It Go” 里,接在“Let the storm rage on”後面的是"The cold never bothered me anyway"(反正寒冷从来奈何不了我)——这句歌词许多人记得住,因为它被唱了两次,而且是以截然不同的形式,加上还是整首歌的最後一句。当然,从字面上来看,身为冰雪女王的Elsa的确不受低温困扰。但若从另一层意义来体会 “寒冷”的话,她还是相当畏惧的。无法控制的魔法施放仍然是故事里一大问题,况且在完成冰宫以後,她也一直要到影片的最後,才终於再次能够快乐地施展魔法。 (译注:作者这里的寒冷可能指的是魔法)

最重要的是,与众人隔离的“寒冷”,其实一直是她心中最深处的困扰。请回想她在歌曲结束时的行为,在唱完最後一句 "The cold never bothered me anyway" 之後:她转身猛地关上了新城堡的大门,一如她在Arendelle所作所为。她仍然用著加冕仪式前的方法来处理问题:她以为只要把在别人排除在外——要是那还不足够的话,只要她保持的距离够远够绝够孤独——那她就会没事。但这其实与电影的中心思想截然相反——她真正需要的是被爱的温暖拥抱,而非被孤寂的寒冷困扰。所以在她真正放弃这诡诈,且幽微的歌词/主张以前,影片是不能完结的,她也只在结束前的高潮才做到了这点。在那以前,Elsa一直在自我欺骗。

歌曲中的另一个自我欺骗,是当她说 “You'll never see me cry”(你永远不会看到我哭泣)的时候。无论是这句还是 “the cold never bothered me anyway”,都是一些人们在试图自我安慰时候才会说的话,真正做得到的人往往没必要特别说出口。理所当然,我们在影片的最後看见Elsa抱著Anna哭泣,那是Elsa爱她的最佳见证。再一次,透过否定这句歌词和扑簌的眼泪,她终於成为了想要成为的自己。是透过在片末高潮拒绝,而非拥抱“Let It Go”里头那些歌词的讯息,Elsa才终於找到了认同并且接纳了自我。

其他的例子俯拾即是。Elsa唱了 “here I stand, and here I'll stay”(我在此立足,并从此停留),以及 “I'm never going back”(我绝不回头)。不过当然,她还是回去Arendelle了。最後她离弃了那座冰宫(但维持了新装和发型)。她唱到:“That perfect girl is gone”(那完美女孩已不复返),但在影片最後,她确实在地成为了自己内心期盼的完美女孩——能够全面控制魔力,并且还受到妹妹和人民的爱戴。她唱到 “the past is in the past”(过去已成过往),但是她的最终救赎是透过与妹妹的关系而来,而那是源自Elsa最深沉的过去。

歌词的部分最後再说几句,试想想歌名本身,不断重复的 “Let It Go”(放开手),她究竟放开了什麼?首先也是最明显的,是指Elsa放开她对自身力量的限制,去“see what [she] can do / to test the limits and breaking through”(看看【她】能够做什麼/去测试和突破极限)。这是歌曲中的正面元素,但不幸也是绝大多数听众紧抓住,甚至排除了当中其他元素的部分。自我培力明显是件好事。你若仔细留意Elsa演唱时的表情,就会发现只有围绕这段歌词的几十秒她是真心地快乐。自我培力,虽说是好事,但是也不无危险,就像紧接的歌词所所揭示:“No right, no wrong, no rules for me"(没有是非,不问原则)。

说真的,说出这种话以後没成为坏蛋的角色有多少?就歌曲叙事意义而言,或许这是最浅显的歌词了。而那正是她“放开”的第二件事:她的是非观,压在她释放魔法之上,那个当个 “好女孩” 的规则与限制。目前看来很清楚,过去她受制於一些压抑和妨碍她的规则,但须知那也是为了其他人的安全著想。她是要放得多开?只有某些特定的规则吗?还是全部?一切良善的价值观?我们不会晓得,但她唱的那 “No right, no wrong, no rules for me” 应该敲响了观众脑中的警铃。“Let it Go”原初的设定为一首 反派之歌 ,迪斯尼试图在观众的心目中保留Elsa可以是反派的可能性。演到这里,我们应当要为Elsa的灵魂感到担忧,而她的接下来的角色发展,正是关於她如何从这危机中获得救赎。

Elsa还 “放开” 了与人为伴的期盼与欲求。这是 “Let It Go” 的第三层含义。如果上述 “Let It Go” 的第二层含义表达出Elsa的良善遭受侵蚀,那麼这第三层意义就是希望受到了侵蚀。第二层含义将Elsa推向邪恶,而第三层含义将她推向绝望。第二层含义可能导致恶行,第三层含义可能导致悲剧。她已经决定要远离一切所爱,并且尝试说服自己那样也很好。

再看一次Elsa唱著 “Let It Go” 时的脸部表情吧,特别是我上述已经提过的那些歌词部分。打开视频,用高清观看,然後在关键时刻将播放速度降到0.25。或是参考我的 Let It Go:Elsa脸部表情研究 。注意她脸上表情几乎是逐格在迅速变化。她快速的在疏离、痛苦、幸福、真诚的微笑、被痛苦压垮的双眉、愤怒、决绝,以及各种这些情绪的混合中变换。当中某些最负面的情绪是出现在Elsa唱出那些几句最得意歌词的时候。动画师,词曲作者和歌手非常出色地将上述这些浓缩在这精雕细琢、细腻繁复的歌曲中——只可惜许多人只简单地将之视为一首正面的,带来力量的歌曲。

“Let It Go” 在告知观众Elsa极有可能陷入邪恶与绝望的同时,也让她维持一个被充分同情的角色。她的自我培力,虽然一方面是好事,但同时也处於成为恶人或是陷入绝望的边缘。这使得观众既能够感受到她的心情,可同时我们也对她产生警惕并她感到担忧。谁没试过那种只要抛开他人和道德束缚,就能变得更加强大的想法呢?谁没感受过那种明知自身实力,却又无能为力的处境呢?而谁又没因为上述想法而感觉自身灵魂摇摇欲坠呢?由於以上种种原因,尽管只是一个拥有超凡能力的人类,Elsa是《冰雪奇缘》中最真实,最能让人产生共鸣的角色。

在通过 “Let It Go” 设定了这绝佳角色以後,接下来的影片就是关於Elsa如何避开这些人格崩坏的危机而最终成为一个善良的人,并当之无愧地成为作为迪斯尼最好的电影之一的女主角。有好几次她在危机边缘——她在驱逐访客和入侵者时,差点成了坏人。她以为Anna已死的时候,曾一度陷入绝望。但还好透过Anna的深情和其他人的帮助,她最终得到了属於自己的幸福结局。

我认为,如果你只单纯地把 “Let It Go” 当成是一首激励人心的歌曲,那无疑夺走了Elsa复杂刻画的绝大部分。你把她糟蹋成为一个扁平的角色。如果歌曲是完全积极正面,如果她的灵魂在歌曲结束时不是处在崩坏边缘,那她的角色就会失去发展的能动性。她就只会是一个善良,强大,对周围环境做反应的人。那她就不会在影片最後,彻底地成为一个和影片中段完全不同的人。要成为一个有血有肉的角色,Elsa的自我培力必须同时也带来危机。

因为在现实生活正是如此。我们早已听说 “能力越强,责任越大”。我们早已听说 “谁都能在逆境中挺得直,但你想要测试一个人的性格,就给他权力”。我们都知道 “权力会腐化”。不幸的是,我不常在许多最近得到培力的组织中感受到这种情感。总是有许多人侃侃而谈,个人培力是多麼的积极正面而且带来进步。可是却没多少人对这些人说,能力并不是正义或特权,而一种神圣的力(sacred charge),当用来行善与为善。

感谢主让我们有了Elsa这个完美地上述论点,而且深具魅力的人物。也感谢你迪斯尼,为我们带来了为我们带了了美好的歌曲,无以伦比的角色,以及一部绝佳的影片。

----------------------------------------------------------------------

2014/01/20注:我写了一个短暂的替代结局来说明Elsa离荒凉和灭亡有多近。她就真的只差毫秒之遥。你可以 在此 阅读。请当心——这是个黑暗,悲惨并搭配了图的故事。

2014/02/03注:此外,请看我的 Let It Go:Elsa脸部表情研究 。有许多Elsa的图哦!

2014/02/21注:这是一篇 词曲作者的访谈 ,当中提及“Let It Go”是Elsa的危机时刻,她正与内心的黑暗搏斗。他们的想法与我的相当一致。

---------------------------------------------------------------------

原作:NaClhv    翻译:阳冰

来源网址: An analysis of "Let It Go" in Disney's "Frozen"

*本文为个人凭兴趣翻译分享。若转载请告知并保留原网址和译者署名。

*对翻译内容有意见前辈朋友,欢迎指教。

求英语毕业论文题目,文化与翻译方向,急~

英语论文中文化和翻译一般 每个都是自己单独的题目,我可以给你推荐两个:针对每个方向

传播学视角下电影《冰雪奇缘》字幕翻译研究

归化与异化视角下的电影字幕翻译——《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为例

功能对等的视角下《红高粱家族》中方言的英译研究

从翻译美学的角度研究奢侈品广告汉译

TED演讲字幕翻译中的遣词用字分析--以文化类主题为例

翻译伦理视角下政府工作报告的英译

文化方向,个人感觉文化不好写。。。仅是个人感觉

浅析不同文化背景下中美高等教育体制差异

从清明节和万圣节的对比看中西方人的性格差异

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以《士兵突击》和《阿甘正传》为例

墓志铭中的中美价值观差异——以中美作家墓志铭为例

英语写作网

《冰雪奇缘》是如何通过修订获得成功的

《冰雪奇缘》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冰雪王国里,故事主角是姐妹俩,她们是王国的两位公主。
妹妹安娜专横且易怒,她满心憧憬着与英俊的汉斯王子即将到来的婚礼。姐姐爱莎爱忌妒、内心邪恶。她受到诅咒,无论碰到什么都会变成冰,她因此失去了继承王位的机会。她逃离皇宫,躲进建在高山上的一座冰雪宫殿里,一心想要复仇。
随着安娜婚礼的临近,爱莎和尖酸刻薄的雪人雪宝密谋抢夺王位。他们试图绑架安娜,但那位风度翩翩的汉斯王子阻止了他们的计划。盛怒之下,满心仇恨的爱莎下令让一支由雪怪组成的军队进攻城堡。虽然人们击退了入侵者,但发现安娜公主心脏的一部分被她邪恶的姐姐冻成了冰,汉斯王子也失踪了。
电影的后半部分以安娜寻找汉斯王子为主线,安娜迫切期待王子的吻能够治愈她的心脏。这时,爱莎准备再次发起进攻,然而,雪怪却失去了控制。最后,安娜和爱莎意识到,逃生的唯一方法就是并肩战斗。两姐妹合力打败了雪怪,并明白了合作好于敌对。她们重归于好,安娜被冰冻的心脏也复原了。这片土地又恢复了祥和宁静,每个人都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好,故事梗概讲完了。这听上去像是一个魔改版的《冰雪奇缘》,是吧?不过请不要误会,这不是我魔改出来的,刚才这些情节,其实出自《冰雪奇缘》最早的原始版本。
这个原始版本甚至已经基本制作完成了,迪士尼本来已经准备让这个版本上映,可就在第一次内部试映会上,这个版本被大泼了一盆冷水——参加试映的观众看完片子后反应非常冷淡。我相信你听完情节也会感觉有种说不出来的不对劲,是吧?至少水准跟后来我们看到的那个最终版本相去甚远。
就在那次试映会之后,迪士尼高层下定决心,要求剧组全面修改创意,重新构思一个故事。但是,这时离影片预定的上映时间只剩下十几个月,这么一点时间对于一部动画片的制作来说是非常紧迫的,迪士尼动画大片的制作周期通常是4-5年。
但后来的结果我们都看到了,就在短短的十几个月时间里,剧组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务,把一个很平庸的故事改编成了后来的《冰雪奇缘》,打造出迪士尼近些年来最成功的一个IP。所以,我们后来看到的《冰雪奇缘》其实才是一个“官方魔改”的版本。
那么在那段时间里发生了什么呢?美国科普作家查尔斯•都希格在《高效的秘密》这本书详细记载了迪士尼“官方魔改”《冰雪奇缘》的这段历程,他还从中总结出了提升创新效率的三种举措。
在开启魔改工作之后不久,首先找到第一个突破点的,是剧组里一位叫詹妮弗•李的女编剧。詹妮弗•李是在魔改工作开启之后才加入剧组的。在看完原始样片之后,她最强烈的一个感受是姐妹俩的关系特别不真实。詹妮弗有个姐姐,小时候她们父母离异,姐妹俩就分开生活了。后来在詹妮弗20多岁的时候,她的男友溺水身亡。姐姐知道妹妹的遭遇后,来到妹妹身边生活,两个从小疏远的姐妹这时才重新亲密起来。
詹妮弗说:“这也是这个电影剧本一直困扰我的地方:两姐妹,一个是坏蛋,另一个是英雄,这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兄弟姐妹被迫分开各自长大,不是因为一个善良、另一个邪恶,而是因为身处困境。后来,她们意识到对彼此的需要,又团聚在一起,这是我想通过这部电影表达的想法。”
结果,詹妮弗从自己的亲身经历里领悟到的这些东西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这就主导了剧本修改的方向。接下来的一个月,《冰雪奇缘》团队把重点放在了思考安娜和爱莎两姐妹的关系上。
事实上,迪士尼的创意哲学是很鼓励工作人员根据自己的情感设计卡通人物和故事情节的。只不过在《冰雪奇缘》的原始剧本里,他们没能贯彻这一点。
事实上,从自己的情感和经历里挖掘创意的灵感,这是创新活动里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史蒂夫•乔布斯也提过类似的说法:“如果你问那些有创造性的人是怎么做到的,他们会感到惭愧,因为他们并没有‘做’,只是看到了很多,再把自己的经历结合起来,形成新的东西。他们之所以能够这样做,是因为他们比其他人有更丰富的经历,或者能更深入地思考自己的经历。”
我们平时经常会把“艺术来源于生活”之类的话挂在嘴边,但其实我们自己在进行创作的时候很容易忽略自己的生活对创作的影响,我们会首先想到怎么搞出一些乍一看起来更加炫酷或者冲突更剧烈的东西。《冰雪奇缘》的编导们一开始犯的可能就是这种错。但是,那些能真正打动人心的创意,一定是呼应着创作者内心身深处的某种召唤的。
迪士尼公司动画部总裁爱德•卡特莫尔是这么说的:“……我们花大量时间鼓励人们更加深入地挖掘内心的想法,倾听真实的声音,通过电影中的人物把这些思想表达出来,魔力就会产生。”
所以,我们得出的第一条关于创新的启示就是:真实的生活经历与内心真实的情感是创新最重要的推动力,遇到创作瓶颈的时候,你应该问一问自己:我内心深处的召唤到底是什么。
好,我们接着说《冰雪奇缘》的魔改历程。前面说到,《冰雪奇缘》的魔改任务最要命的一点,就是时间非常紧迫。这给剧组所有创作者都带来了相当大的焦虑。那么,焦虑对于创作来说是好是坏呢?可能没法一概而论。过度的焦虑可能会限制一部分创作者的思路,但是焦虑有时候对有些创作者又是有好处的。认知心理学家加里•克莱恩研究发现,大约有20%的创造性突破都是在焦虑的驱动下产生的,很类似于《冰雪奇缘》这种情形。
心理学家把这种刺激创新的压力和焦虑感叫做“创造性绝望”(creativedesperation)。其实,很多好创意都是在创作者几近绝望的心情里突然冒出来的。
比如《冰雪奇缘》那首脍炙人口的主题曲《随他吧》就是片子的两位词曲作者在绝望之中突然灵感爆发写出来的。负责操刀《冰雪奇缘》里歌曲创作的是一对夫妇——鲍比•洛佩兹和克里斯汀•安德森–洛佩兹。他俩是百老汇大神,曾经轰动一时的音乐剧《摩门经》就是他俩的作品。
在《冰雪奇缘》的魔改任务下达之后,这两位大神也陷入了极度焦虑中。有一天,他俩带着想死的心情去公园散步,丈夫随口问了妻子一句:“如果你是爱莎,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妻子忽然领悟到,如果你天生与众不同,那你无论如何解释,其实都很难被人理解,所以爱莎没必要为自己的不完美而辩解。想到这里,她就即兴地哼出了一段歌词,那就是后来《随他吧》那首歌的副歌部分。一首名曲就这样在重压之下被创作出来了。
在这里,我们可以得出提高创新效率的第二条启示:焦虑和恐惧有时候会逼迫我们从过去没有尝试过的角度解决问题,所以创新过程中的痛苦往往是值得的。有时候,创作者甚至应该主动为自己创造一些压力来激发灵感。比如说,作家可以随手指定一件身边的物品,要求自己在规定时间内围绕这件物品写出一篇某种类型的小说。
那我们继续说《冰雪奇缘》的魔改历程。在魔改任务启动的7个月后,剧组已经完成了最终版本里2/3的内容,爱莎和安娜姐妹的关系被改造得更合情合理,她们的性格也被改造得更加讨人喜欢,雪宝也从原来的怪物摇身一变成了非常可爱的角色。
这时,剧组卡在了影片的结局上。他们设计了很多种结局,但都感觉不满意,并且再也提不出更好的创意了。
做过周期比较长的创造性项目的人对这种情况都不会陌生。随着团队成员对自己角色的适应,大家会越来越陷入之前形成的思维习惯里,很难再从不同的角度审视自己的作品。尤其是在前期已经取得丰富的成绩时,大家就更舍不得从之前的习惯里走出来了。这时候,团队需要新的刺激。
在这种局面下,迪士尼的高管决定提拔之前立下关键功劳的女编剧詹妮弗•李成为影片的副导演。这种改变可以说是“不大不小”,他们没有引入新成员,这样就不会对团队造成太大的冲击;同时呢,詹妮弗变成副导演之后,有了更大的决策权,这又给原来的创作体系带来不小的扰动。
迪士尼高管希望做出这种不大不小的调整之后,就可以改变创作停滞不前的状态。他们这番操作,实际上是借鉴了生物学领域的“中度干扰假说”。
什么是“中度干扰假说”呢?20世纪50年代的时候,美国生物学家约瑟夫•康奈尔对生物界的一种现象产生了巨大的好奇。什么现象呢?他发现,生物多样性的分布非常地不均衡。比如说,在澳大利亚的海岸线上,有的海域生物多样性非常高,在很小的范围内聚集着几百种珊瑚、鱼类和海藻,但在旁边不到1/4英里远的类似海域里,生物多样性却非常低——在那里只有一两种珊瑚和植物。澳大利亚的热带雨林里也有类似的现象,有的区域生长着几十种树木、苔藓、菌类,但仅仅在一百米开外的另一片森林里每类植物却只有一个品种。生物多样性差别这么大的原因是什么呢?
康奈尔后来的研究发现,原因在于环境的扰动程度不同。当环境非常稳定,没有任何意外的干扰时,那么最终就只有极少数最适应环境的物种脱颖而出,霸占所有资源,其他物种就没什么机会了。如果反过来,环境非常不稳定,随时都有大风大浪大灾难,那也只会有极少数最顽强的物种能生存下来,最后稳定存活的物种也十分稀少。只有在环境的扰动不大不小——比如森林里偶尔有小范围森林大火把一些大树烧毁,或者海洋里每隔一段时间有一次中型的风暴——在这种中度干扰的条件下,生物多样性就会增加。因为中度的干扰既削弱了强势物种的优势,又给其他物种的发展保留了机会,这就带来了物种的繁荣。
那么,人的创意当然并不等同于生物的繁衍,但是有理由相信,类似的规律在促进创意的多样性方面也是存在的。有时候激发创造力最好的方式也许就是引入中等程度的干扰:烧掉几棵大树,留出空间让阳光照射进来;激起一点风浪,打碎一片珊瑚,为新珊瑚的成长腾地方。
迪士尼高管为《冰雪奇缘》加入的中度干扰后来果然收到了效果。被提拔为副导演的詹妮弗开始以新身份的视角重新思考情节,她更加注重整合团队的意见。在这个过程里,影片作曲克里斯汀的一封邮件给了她灵感,她想到了把狭义的“男女之爱”扩展为“姐妹亲情之爱”的想法——爱娜为了姐姐牺牲自己,完成了最后的真爱举动——最后不是王子的吻,而是姐妹情深破解了魔法的诅咒。一个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完美结局就此构思完成。
就这样,《冰雪奇缘》剧组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务,成就了一部传奇经典。
那我们来总结一下帮助《冰雪奇缘》剧组突破创意障碍的那三个关键举措——
第一个举措是,挖掘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把自己的情感和经历融入到创作之中。
第二个举措是,直面“创造性绝望”,在焦虑中激发创意。
第三个举措是,引入“中度干扰”,激活创造灵感。
最后我想补充一点,尽管科学家对如何激发创造力已经做了很多研究,尽管大家在市面上也能找到很多讲如何提升创造力的书,但是我们必须还是得承认,创新仍然是一个挺神秘的活动。就像之前说的“审美标准”,我们目前只找到了一些促进创新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它们,你就很难创新。我们今天列举的这些举措就是这样的“必要条件”。但我们还没搞清楚创新的“充分条件”是什么,我们不知道做了哪些事,就一定会有创新。

“冰雪奇缘”表达的主题及思想内涵是什么?

“冰雪奇缘”表达的主题及思想内涵是:

冰雪奇缘表现了哪些主题?

女王ELSA控制不住自己的魔法,害怕伤害到别人的孤单内心世界,她宁可当一个冰雪皇后,也不愿到王国里。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