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马拉之死毕业论文

2023-03-06 13:23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马拉之死毕业论文

可以参考一下,,,,

Jean paul Marat(让.保罗.马拉)作为法国大革命中雅戈宾派的领导人之一,为了革命工作他常常躲在地窖里,染上了湿疹。为此他每天得花几个小时躺在浴缸里,一边治疗,一边处理公务或进行写作。右翼保皇党分子夏洛帝·柯黛以申请困难救济为名,潜入浴室,将其杀死在浴缸里。

在画面上表现的是马拉被刺杀在浴缸里的情景,匕首抛在地上,鲜血从马拉的胸口流出,他的左手仍握着便笺,脸上露出愤怒而痛苦的表情。构图中无情的水平线只用无力下垂的右臂做突破,似乎失去任何挽救的希望。上半部分空无一物,空旷而幽深,从左侧射入的光线,照亮着马拉的身躯和面部,具有纪念碑似的立体感。画面上没有繁多的色彩,也没有复杂的缩短法,力求单纯,大卫用他的画笔唤起人们单纯质朴的感情

《马拉之死》油画的赏析

马拉之死》是法国新古典主义画派奠基人雅克·路易·大卫于1793年创作的画布油画,现收藏于比利时皇家美术馆。

《马拉之死》刻意营造了一个属于穷人的空间。在封闭狭小的陋室里,马拉倒在浴缸中,一手握着笔,一手握着染了鲜血的信,油画的上半部笔触松散凌乱,可能是一面墙,也可能只是含糊不明的空间,代表着永恒的虚无,但那个充当书桌、粗糙平实的木箱,仿佛在诉说着马拉的美德。

《马拉之死》创作于法国历史上动荡,血腥,也是伟大的变革时期。路易十六治理下的法国当时正处于一场危机中,这一波灾难的导火线照例是金融危机, 法国因资助美国争取独立而洋洋得意,但财政上的拮据又迫使国王向人民增税。

《马拉之死》画中的人是被仁慈、正直和无私的爱国情怀所美化的人,皮肤的色调如同冰冷的石头,马拉身上的伤口醒目、细致,如同十字架上耶稣身上的伤口,而马拉此时似乎也有着耶稣般的感召力,整幅画弥漫着悲凉的美感。

似乎有宗教崇拜的意义,有着超强的说服力,镇定而坚毅的遗容好像表明马拉并没有死。画家塑造了一位已经死去但仍永远活着的英雄。又为马拉的手上的信笺,填上动人的内容。这样的艺术创造,为的是打造一个圣徒般的马拉,引起不明真相的观者对刺杀者的痛恨。

该画作用笔结实有力,以写实的笔法刻画雅各宾派领袖马拉遇刺身亡。暗淡沉郁的画面充满了悲剧色彩,表述的是一个撼动人心的历史瞬间,反映了一个真实的具有激情与理想、流血与死亡的大革命时代。在营造马拉“圣徒”形象的技巧方面,大卫画的马拉整体姿态。

特别是下垂的胳膊,巧妙地将观画者的感受与耶稣基督下十字架的印象联系了起来。作为一个天主教国家,耶稣基督下十字架时的形象,通过各位知名或不知名的画家,存在于天主教世界的各个角落,拉斐尔等大画家都有过类似的表达。

雅克·路易·大卫(Jacques-Louis David,1748年8月30日-1825年12月9日)是法国画家,古典主义画派的奠基人,艺术教育家,学生有新古典主义代表人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让·巴蒂斯特·卡米耶·科罗等。画风严谨,技法精工。

扩展资料:

19世纪法国现代派诗人、评论家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认为《马拉之死》没有迂腐平庸之处,既有一种柔和的的情调,同时又有一股动人心魄的力量。该画作是一出触目惊心的戏剧。一种非常强烈的表现力使得该幅作品成为现代艺术的奇迹之一。

1893年《马拉之死》油画才被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博物馆收藏。现收藏于比利时皇家美术馆。1982年,《马拉之死》随法国250年画展到中国北京展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马拉之死

《马拉之死》油画的赏析

马拉之死》是法国新古典主义画派奠基人雅克·路易·大卫于1793年创作的画布油画,现收藏于比利时皇家美术馆。

《马拉之死》刻意营造了一个属于穷人的空间。在封闭狭小的陋室里,马拉倒在浴缸中,一手握着笔,一手握着染了鲜血的信,油画的上半部笔触松散凌乱,可能是一面墙,也可能只是含糊不明的空间,代表着永恒的虚无,但那个充当书桌、粗糙平实的木箱,仿佛在诉说着马拉的美德。

《马拉之死》创作于法国历史上动荡,血腥,也是伟大的变革时期。路易十六治理下的法国当时正处于一场危机中,这一波灾难的导火线照例是金融危机, 法国因资助美国争取独立而洋洋得意,但财政上的拮据又迫使国王向人民增税。

《马拉之死》画中的人是被仁慈、正直和无私的爱国情怀所美化的人,皮肤的色调如同冰冷的石头,马拉身上的伤口醒目、细致,如同十字架上耶稣身上的伤口,而马拉此时似乎也有着耶稣般的感召力,整幅画弥漫着悲凉的美感。

似乎有宗教崇拜的意义,有着超强的说服力,镇定而坚毅的遗容好像表明马拉并没有死。画家塑造了一位已经死去但仍永远活着的英雄。又为马拉的手上的信笺,填上动人的内容。这样的艺术创造,为的是打造一个圣徒般的马拉,引起不明真相的观者对刺杀者的痛恨。

该画作用笔结实有力,以写实的笔法刻画雅各宾派领袖马拉遇刺身亡。暗淡沉郁的画面充满了悲剧色彩,表述的是一个撼动人心的历史瞬间,反映了一个真实的具有激情与理想、流血与死亡的大革命时代。在营造马拉“圣徒”形象的技巧方面,大卫画的马拉整体姿态。

特别是下垂的胳膊,巧妙地将观画者的感受与耶稣基督下十字架的印象联系了起来。作为一个天主教国家,耶稣基督下十字架时的形象,通过各位知名或不知名的画家,存在于天主教世界的各个角落,拉斐尔等大画家都有过类似的表达。

雅克·路易·大卫(Jacques-Louis David,1748年8月30日-1825年12月9日)是法国画家,古典主义画派的奠基人,艺术教育家,学生有新古典主义代表人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让·巴蒂斯特·卡米耶·科罗等。画风严谨,技法精工。

扩展资料:

19世纪法国现代派诗人、评论家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认为《马拉之死》没有迂腐平庸之处,既有一种柔和的的情调,同时又有一股动人心魄的力量。该画作是一出触目惊心的戏剧。一种非常强烈的表现力使得该幅作品成为现代艺术的奇迹之一。

1893年《马拉之死》油画才被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博物馆收藏。现收藏于比利时皇家美术馆。1982年,《马拉之死》随法国250年画展到中国北京展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马拉之死

法国大革命的马拉

让·保尔·马拉(Jean-Paul Marat) (1743~1793) , 法国政治家、医生,法国大革命时期民主派革命家。
1783年弃医从政,1789年大革命爆发后,马拉即投入战斗。他创办的《人民之友》报(初称《巴黎政论家》),成为支持激进民主措施的喉舌。曾几度停刊,到1792年 9月21日出版近1000期。马拉以惊人的毅力同政治迫害、贫困与疾病作斗争,几乎独自承担撰稿、编辑、出版等全部工作,被誉为“人民之友”。他猛烈抨击当权的君主立宪派的温和政策,要求建立民主制度,消灭贫富悬殊的社会状况,反对富有者的统治,尊重穷苦人的地位。马拉是科德利埃俱乐部和雅各宾俱乐部的重要成员。在1792年8月10日巴黎人民起义中,他成为巴黎公社的领导人之一,随后又当选为国民公会代表。主张进行改革,实行累进所得税。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建立后,《人民之友》报改名为《法兰西共和国报》。他激烈反对吉伦特派的统治。1793年4月初,马拉以雅各宾总部主席的身份向全国发出组织控诉运动的通令,1793年被吉伦特派交付法庭审讯,后被宣判无罪。1793年6月雅各宾派取得政权之后,马拉强调要建立革命专政,用暴力确立自由。1793年7月13日马拉在巴黎寓所被一名伪装革命家的吉伦特派支持者夏洛蒂·科黛刺杀。马拉之死震动了整个法国。7月16日,巴黎人民为马拉举行了庄严的葬礼,国民公会决定给他以进“先贤祠”的荣誉(雅各宾派倒台后被迁出)。马拉撰写的大量政治、文学和科学著作,死后辑为《马拉文选》、《马拉通信集》等出版。
1743年5月24日出生在瑞士纳沙泰尔州布德里小镇的一个撒丁移民家庭。他从小就从当中学教师的父亲那儿接受到良好的教育,学习过拉丁文和希腊文,能说法语、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并有比较扎实的化学、医学、写作和绘画的功底。
1759年中学毕业后,他先后在图卢兹、波尔多和巴黎等地攻读医学。
1765年去了英国,先后在伦敦、纽卡斯尔等地学医。
1776年,他在苏格兰的圣·安德鲁斯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后回到巴黎,担任了王弟阿图瓦伯爵(即未来的法国国王查理十世)的私人卫队医生。马拉属于受到启蒙思想熏陶而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有着探求科学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强烈欲望。作为医生,他以在慢性淋病和眼病方面的研究而著称,先后发表了一些关于这些方面的医学论文。他也试图在自然科学和哲学方面进行研究,先后发表了《关于电的特性的研究》、《关于电疗的论文》,受到卢昂科学院的奖励。
1784年他出版了《光学基础知识》一书;
1785年,翻译和评注了《牛顿光学原理》。
1793年7月13日马拉被刺杀身亡,终年50岁。马拉死后被国民公会授以烈士葬礼,遗体被送进先贤祠,但不久后又迁出。
参考:
望采纳!谢谢~

法国夏绿蒂一一她刺杀革命领袖马拉是为了阻止暴力与杀戮

1789年7月14日,法国大革命爆发,巴士底狱被攻陷了。

1793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六被送上断头台,此举招来了全欧洲封建君主的愤怒与指责。

这些国家的君主组成了反法联军,发誓一定要扑灭法囯大革命,为路易十六报仇雪恨。

反法联军步步紧逼,法国内部的保皇党人也群起响应,一时间法国混乱不堪,物价飞涨,民不聊生。

原以为革命成功就能过上好日子的老百姓大失所望,他们心中的怒火越来越强烈。

由于不满吉伦特派的“软弱”政策,主张极权统治的雅各宾派在暴力群众的支持下发动了政变,建立了专制统治。

雅各宾派上台后,推出恐怖政策,宣布用极端的暴力镇压内外敌人。

雅各宾派的首领罗伯斯庇尔主张,只要有反革命嫌疑,而嫌疑犯不能证明自己没有反革命,那么就可以将随时把他们送上断头台。

在这样的政策下,法国没有了法律,贵族、教士乃至于无辜的民众纷纷被送上了断头台。

每天都有无数的人死于断头台无头,这其中有很多人都是以“莫须有”的罪名枉死的。

那些处死的人像牲口一样,随便用车拉走,扔到乱石岗上草率地处理掉了。

在革命恐怖的环境之下,一个名叫马拉的街头政治领袖起到了关键作用。

此人原本是个有名的医生,后来受到革命思潮的感染,凭借着雄辩的口才成为了革命群众的领袖。

马拉虽然是一名革命者,但他也是一个极端的暴力分子。

马拉做过医生,却嗜杀成性,他认为解决法国问题的唯一方法就是杀死更多有问题的人。

马拉在报纸上大肆宣扬自己的暴力与杀戮。

法国很多有暴力倾向的人借此肆无忌弹,凡是在他们看来有嫌疑的人,不用详细调查,只凭感觉就可以判处死刑。

昔日的革命者成了暴徒,他们四处屠杀“卖国贼”。

这些所谓的革命者他用刀砍,用枪打,甚至用大炮处决犯人。

在当时的法国,成千上万的无辜者死于非命,这其中甚至包括 “化学之父” 拉瓦锡。

“化学之父” 拉瓦锡之所以被处死,仅仅因为他曾否决过马拉的一篇论文。

马拉看到这一切,十分的开心,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保住革命果实。

只不过在当时的法国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支持这种暴力革命的。

在众多反对人中,有一个女孩子,她的名字叫 夏绿蒂·德·科黛 。

夏绿蒂和其他同龄女孩子不同,她对恋爱与女工毫无兴趣,相反对政治十分的上心。

夏绿蒂曾在自己的日记中写道一一

法国大革命时期,夏绿蒂是吉伦特派的成员,她十分支持较为温和的革命运动。

而当雅各宾派的成员上台后,恐怖的杀戮让夏绿蒂不寒而栗。

夏绿蒂知道被暴徒们所屠杀的,大多数都是无辜者。

这个年轻的姑娘不明白,为什么要如此的暴力……

后来,夏绿蒂听到了马拉对于暴力疯狂地鼓吹,她终于明白为什么革命者会变成暴徒。

“不能再这样下去了,我要阻止这一切!”

夏绿蒂决定为民除害,单身匹马,刺杀马拉。

1793年7月11日,夏绿蒂买了把菜刀,找到马拉的居所。

夏绿蒂很顺利地进了马拉的家,,她看到马拉正泡在浴缸里工作,而浴缸里装满了药水。

原来马拉身患严重的皮肤病,只有泡在药水里,身体才会舒服点。

夏绿蒂对马拉谎称自己是来揭发叛徒的,说完之后,她将“叛徒”的名单交给马拉。

马拉接过纸后,用眼睛扫了扫,对夏绿蒂说一一

夏绿蒂听了后,怒不可遏,她突然抽出了菜刀,对着马拉的要害部位用力地刺去。

马拉毫无防备,他中刀后,鲜血喷涌,很快便死去了。

夏绿蒂并没有逃跑,她己经准备好了。

不久之后,夏绿蒂被闻声而来的警察带走。

在行动之前,夏绿蒂除了带着小刀,随身还带来了针线。

因为细心的夏绿蒂料想自己被抓时,衣服一定会被扯破的,到时候自己可以用针线补好。

夏绿蒂受到审之前,被关进了死牢里。

在死牢中,夏绿帯受到了暴力群众的轮流侵犯,这场面简直惨不忍睹。

在审判的时候,夏绿蒂面对法官,一直高昂着自己的头,她一直坚持刺杀马拉是为了救国,此次行动完全是自己单独策划,并无外人指使,与马拉也没有个人恩怨。

夏绿蒂毫无悬念地被判处死刑,并送上了断头台。

在行刑前,暴徒们仍羞辱着她……

那些暴徒撕开夏绿蒂的衣裳,让她露出了雪白的肌肤。

夏绿蒂面对野蛮的侮辱,仍表现得不卑不亢,神情平静。

刽子手准备执行死刑了……

夏绿蒂依然一脸坦然,无惧无畏。

一名叫皮埃尔·诺特莱特的男子亲眼目睹了夏绿蒂的最后时刻,她的形象深深地印入皮埃尔的脑海中,久久无法消除。

这是皮埃尔在后来的回忆中所说的话。

夏绿蒂最终被斩下了头颅。

那些被暴力宣传冲昏了头脑的群众依然不肯放过她,他们争先恐后地冲上断头台对夏绿蒂的尸体拳打脚踢。

但是不久后,法国人民再也无法忍受雅各宾派的野蛮屠杀,他们发动政变将推翻了雅各宾派。

崇尚暴力杀戳的雅各宾派首领罗伯斯庇尔等杀人也被送上了断头台。

当罗伯斯庇尔等人在签署死刑令的时候,他们是否想到自己也会被送上断头台呢?

有人认为马拉是英雄,也有人认为马拉是魔鬼。

也许有很多时候,英雄与魔鬼只有一步之遥吧!

法国著名画家大卫是马拉的崇拜者,他把夏绿蒂刺杀马拉的一幕,用画笔表现了出来。

由此创造出一幅不朽的名画一一 《马拉之死》

在画中的马拉面目清秀,一身正气,惨遭不测。

不过有许多人都觉得画家是在美化马拉,其实马拉本人十分的丑陋。

夏绿蒂刺杀马拉究竟是救国还是阴谋?

她说自己非常地讨厌暴力,可结果自己却用了暴力……

这个世界真的很奇怪….…

作者简介一一婉儿(婉㚥):一个喜欢读书,痴迷历史的女子,爱写文章的小女子。什么是好文章,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写文章就是写自己想说的话,想写的事。这就是我,一个尘世中的俗人,何愁深谷空,幽兰自飘香。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