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审计实务论文模板

2023-03-05 07:0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审计实务论文模板

审计实证研究硕士论文

我国的法律环境和证券市场的发展程度与西方国家存在着巨大差异,在此情况下,适合于西方经济条件下的审计师选择信号传递理论在中国是否依然成立,目前尚缺乏充分的证据,我国关于此方面的研究也很少。以下是审计实证研究硕士论文,欢迎阅读。

摘 要:随着实证思想在审计理论研究中的渗透和贯彻,实证审计学的研究将会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我们要理解审计,必须把它放入现实中,并观察审计是怎么运行的。解析运行中的各种现象,是需要审计事实(审计主体行为的集合)的,而审计事实的取得要通过收集各种资料并对资料进行 分析 。这就需要借鉴实证法了。本文把审计风险与实证法相结合来对审计风险相关 内容 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审计风险;重要性

实证审计理论研究内容涉及若干个课题。笔者仅就作为 现代 审计理论的一项重要研究成果———审计风险的实证研究做一探讨。这个课题的研究包括三个大的方面:对重要性概念的实证研究;建立分析审计风险的模型;确定重要性概念的内容。

一、对重要性概念的实证研究

审计重要性直接决定着审计工作开展的范围、审计检查的内容、采用的审计 方法 和必须实施的工作步骤,直接决定着审计工作质量的高低。因此,对重要性概念的认识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方面的研究可以采用实证的方法:

1.市场研究。即研究公开财务信息对股票价格的 影响 。根据市场对某项财务信息的反映来确定它是否重要。但是在市场研究中,我们不能肯定市场反应来自某种特定的信息,因此要设计有控制的实验来调查某一财务信息变量的市场反应,从而确定其重要性。

2.实验研究。实验通过使用假想的数据,了解实验对象针对这些数据的相应对策,这些变量是根据诸如净收入的百分比、事项性质、流动资产的百分比、盈利趋势等来安排的。实验对象可以是审计师、财务人员和一般百姓,这样可通过对统一财务变量进行不同的数据实验来确定该财务变量的重要界限,而且还可以发现在 社会 中哪些事项是相对重要的。

3.对审计实务的描述性研究。主要是对 会计 师事务所的实务指南的描述,以及法院对一些自身建立的判决结果。研究证明,绝大多数会计师事务所是具有重要性的定量化依据的。美国学者Lee在1984年的一项研究中描述了30个大的英国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程序中有关重要性的内容,结果仅7个没有。

二、建立分析审计风险的模型

《独立审计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将审计风险定义为:“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随着审计风险影响范围的扩大,审计风险也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前者一般是指会计师事务所承担的 法律 责任以及遭受损失的可能性,而后者是指审计行业因审计风险而可能遭受的损失,一般表现为因审计失败而引起的中介市场份额的减少或业务范围的受限。本文要讨论的是狭义的审计风险。因而建立的模型是 目前 审计职业界普遍使用的由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1983年提出的审计风险模型,该模型认为审计风险由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三要素组成,由于审计过程中三要素的存在,未能揭示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漏报给审计关系人造成客观损失,其可能性(审计风险)用P表示。P=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审计主体总是希望将P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并以此估计检查风险。如果审计主体高估固有风险、控制风险,若再主观上将检查风险控制在一个较低水平,会产生误拒风险,这时必须扩大审计范围,增加审计程序,来尽量降低检查风险;反之,若低估固有风险、控制风险,而主观上又将检查风险控制在一个较高水平,将产生误受风险和道德风险,可能发生在审计过程中未查出重大错报和漏报,或有意减少审计程序和审计成本,此时审计人员应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并将审计风险降到可接受水平。根据上述模型,审计主体在确定可接受的审计风险时,首先要评估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在此基础上推算可接受的检查风险。

审计风险能直观反映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及可能产生的后果。但在 应用 该模型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模型可以扩展;(二)模型并不唯一;(三)模型可以定量、定性或定量定性结合使用;(四)模型具有主观性。

三、确定重要性概念的内容

在市场 经济 环境中,审计人员面临的信息资料多如牛毛,在成本———效益的原则下,支出和时间是非常重要的,审计人员总会把记忆力集中在重要的经济业务、会计事项甚至舞弊和差错等方面,而不会与鸡毛蒜皮的事纠缠不休。为此,人们提出了重要性概念,并对它加以规范和补充。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对重要性的定义是:“如果信息的错报或漏报会影响使用者根据会计报表采取的经济决策,信息就具有重要性。”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对重要性的定义是:“一项会计信息的错报或漏报是重要的,旨在特定环境下,一个理性的人依赖该信息所做的决策可能因为这一错报或漏报得以变化或修正。”我国独立审计准则对重要性的定义是:“重要性指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等会计资料中出现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由此可见,各国对重要性的认识是基本一致的,也就是说,可以这样来定义重要性:信息的错报或漏报可能影响到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决策即为重要性。

在审计过程中,需要运用重要性概念的情形有二:

①是在确定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时,重要性被看作审计所允许的可能或潜在的未发现错误或漏报的程度,即审计人员在运用审计程序以检查 会计 报表的错报或漏报是所允许的误差范围。

②是在评价审计结果时,重要性被看作是某一错报或漏报(或汇总的错报或漏报)是否 影响 会计报表使用者判断和决策的标志。而且,在实际工作中对重要性作初步判断时要结合以往的审计经验,并同时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 企业 规模及特定的环境。企业规模的大小对重要性的判断有重要影响。一般来说,规模大的企业,重要性的绝对数较大,相对数较小;反之,其绝对数较小,相对数较大。同样,不同企业面临不同的环境也会影响重要性的判断。如某一金额对某个企业会计报表来说是重要的,而对另一个企业来说就可能是不重要的。而且,对某一特定企业来说,重要性还会因时间的不同而有所改变。

2.有关法规对财务会计的要求。财务会计法规越来越要求企业必须采取更加稳健的会计政策,以断绝企业粉饰财务报告的路子。如果有新的财务会计法规需要企业去实施,那么这些法规的目的无外是为了真实反应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因此,当有关法规对被审计单位存在特别的要求,或者企业存在可由管理当局自主决定处理的会计事项时,审计人员应从严确定审计重要性水平。

3.审计项目。对于不同的审计项目,要有不同的重要性标准。审计人员应对数额高、波动幅度大、会计报表使用者比较关心的项目,从严制定重要性水平。

4.错误的.性质。如果错误的性质严重,即使错误的金额较小,也应看作是重要的错误。例如,现金短缺800元,如果短缺是由于盘点差错引起的,则属于不重要错误;如果短缺是由于出纳监守自盗引起的,则属于重要错误了。因为故意的错误说明管理不善,而管理不善往往隐含着更严重的 问题 。可能引起严重后果的错误,是要看作重要错误的。

5.会计报表各项目的性质及相互关系。会计报表项目的重要程度是有差别的。一般而言,会计报表使用者更关心流动性较高的项目,审计人员应对此从严制定重要性水平,由于会计报表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因此在制定重要性水平时,必须考虑这种相互联系。

6.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的评估结果。由于被审计单位建立的内部控制存在固有的限制,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必须注意内部控制对审计的影响。如果内部控制比较健全,可依赖程度高,可以将重要性水平定得高一些,以节省审计成本;反之,应把审计重要性水平定得低一些,以保证审计的质量。由于重要性与审计风险呈反方向关系,如果审计风险评估为高水平,则意味着重要性水平较低,此时应收集较多的审计证据,以降低审计风险。

参考文献 :

[1]葛家澍等著。会计大典。第十卷,1999年。

[2]石爱中等著。审计 研究 ,2002年。

[3]罗伯特。K.莫茨(美国)等著。审计 理论 结构,1990年。

[4]财政部。审计,2004年。

审计费用的研究在国外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Simunic(1980)首次构建了审计收费定价模型,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了1977年美国377家上市公司的包括审计费用在内的数据,考察了可能影响审计收费的10大因素,发现上市公司的资产规模是决定审计收费的最重要因素,虽然我国对于审计费用的研究起步较晚,但也涌现出许多成果,大部分都集中于影响因素的研究。本文的目的就是以 Simunic 模型为基础,建立一个检验我国上市公司审计收费影响因素的回归模型,并据此对我国审计收费影响因素及其含义进行判断和分析。

一、研究假设和模型设计

(一)研究假设

根据上文的文献回顾,学者们大都认为被审计单位的规模是影响审计费用的最主要因素,在美国,公司规模对审计收费的解释力度可以达到50%以上,这种影响力在我国市场中也是不容忽视的。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条件下,上市公司的规模越大,其经纪业务和会计事项就越多,建立的内部控制体系也会更加复杂,其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也可能越高,注册会计师需要相应地增加内部控制测试范围和实质性测试范围,这必然会导致审计工作量的增加和审计费用的提高。据此,我们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在其他条件相同的前提下,被审计的上市公司规模与审计费用正相关。

审计风险一直被认为是影响审计费用的重要因素。审计风险越高,会计师事务所发表审计意见后面临的被证监会和证券交易所处罚的可能性就越大,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就越大,审计费用也就越高,

本文选取了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流动比率、资本负债率、净资产收益率等作为审计风险的衡量指标。其中,我们预测存货周转率与应收账款周转率与审计费用负相关,因为存货与应收装款愈多,注册会计师进行盘点和函证的工作量越大,占用的审计资源就越多,审计的复杂程度更高,审计风险也会相应增加。同时,我们预测流动比率、资本负债率与审计费用负相关,两者越高,公司的偿债能力越强,偿债压力越小,审计风险也就较小,审计费用相应较低。净资产收益率与审计费用负相关,以为该指标越低说明公司面临的管制风险越大,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越大,审计风险增加,审计费用就相应的增加。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2:在其他条件相同的前提下,聘请“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对上市公司进行审计,审计费用相对较高。

二、研究样本与实证结果

(一)研究样本

本文以公布2007年至2010年年度财务报告的深沪两地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总体,数据来自于CCER经济金融数据库,数据分析软件为SPSS。为了确保研究的意义和精确性,在选择2007年至2010年的数据为样本时,我们进行了如下剔除:

1.为了体现数据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剔除了披露不规范、不完整的上市公司数据(例如未披露审计费用)

2.剔除了从CCER经济金融数据库收集不到的有关审计和财务数据的上市公司。

3.为了体现一般审计费用规律,剔除了被ST、PT的上市公司。

4.剔除了金融类上市公司。

根据以上标准,我们共筛选出4748组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数据。

(二)实证结果

1.描述性统计

a.存在多个众数。显示最小值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审计费用的均值较大,而标准差为0.073,说明取对数后的审计费用在各上市公司之间的差距较大;总资产取对数后均值为21.548,数值也很大,说明我国上市公司的规模较大;ROE的均值较小,但极大值8.935,极小值-8.944,可见ROE在我国上市公司间的差距比较明显,我国上市公司的盈利水平存在比较大的差距。在我们分析的所有数据中,获得标准无保留意见的财务报告占79%,说明大部分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都得到了注册会计师的肯定;而聘用“四大”作为审计事务所的上市公司只占到5%,说明大部分上市公司为了以较低的审计费用获得令自己满意的审计意见,通常会聘请“四大”以外的会计师事务所对其进行审计。

2.相关性分析。我们选择了与审计费用相关的八个变量就他们对审计费用的影响程度进行研究,列示了各变量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及其显著性,其中剔除了Big4与Opinion两个品质型变量。

3.主成分分析。我们将数量型数据进行标准化,利用SPSS对上述8个解释变量进行主成分分析,对于初始特征值,前五个变量的累积解释程度达到了93.067%,而进行旋转后的变量成分解释程度有所降低,但是前五个变量仍然能够达到87.561%。旋转成分矩阵的结果并不十分理想,不能筛选出我们需要的数据。

三、研究结论及不足

本文对影响审计费用的因素进行了初步探讨,通过上面的实证研究,我们发现上市公司规模、审计风险、审计会计师事务所以及审计报告意见是影响审计费用的主要因素,他们对审计费用的决定作用不容忽视,其中上市公司规模和审计事务所的作用更加明显。“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收费相比我国国内的其他会计师事务所而言要高很多,这不利于我国国内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

结束语:同时,本文在研究中也存在一些局限性:第一,本文并未考虑审计事务所变更和上市公司子公司数量对审计费用的影响。以前的学者上市公司子公司数量会影响审计复杂程度,从而影响审计费用。本文认为,审计的复杂程度可以通过上市公司规模或者周转率等财务指标衡量,因此未进行考虑;第二,没有考虑上市公司行业在审计费用方面的区别。这些因素可能对本文的研究结果带来一定的影响。

求一篇完整的论文范文

浅析内部审计风险的形成与控制 论文编号:KJ030 字数:8126,页数:11 内 容 摘 要 审计风险概念的引入,最初源于民间审计机构和人员被诉讼案件的不断增多。如今,审计风险已成为审计理论体系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审计实务已发展到通过评价审计风险制定审计战略计划的风险基础审计阶段。就内部审计而言,从1983年内部审计制度开始建立至今,我国内部审计工作取得了巨大发展,企业内部审计对企业完善公司治理,加强内部控制,改善经营管理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内部审计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松弛,其产生的原因有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的原因。主观方面主要有内部审计机构在设置上缺乏独立性,人员素质不高,审计程序方法不合理等,客观原因有法律规范的不完善以及环境方面的差异等使得内部审计风险错综复杂。基于以上原因,本文提出了控制的措施,以使得内部审计更有效率,更大限度地规避风险。 关键词:内部审计,内部审计风险 成因 大纲 一、 引言 1 二、 内部审计概述 1 三、 内部审计风险的含义 1 四、 内部审计风险的基本特征 2 五、 内部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 3 六、 内部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4 参考文献: 8 参考文献: 1.财政部注册会计师考试委员会办公室,《审计》,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年。 2.刘明辉、孙坤、徐平,《审计》,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 3.陆兰丹,“当前企业内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中国内部审计》,2004年第9期。 4.王晓霞,“企业风险审计”,《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 年。 5.胡春元,《审计风险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年。 6.郑修强,“浅议内部审计风险”,《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年第10期。 7.刘 莉,“企业内部审计风险分析与规避对策”,《商业会计》,2008年第12期。 8.刘国峰,“现代企业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煤炭经济研究》,2007年第3期。 9.陈火文、刘杰,“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现状分析”,《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年第4期上。 10.叶毅斌,“论国家审计风险的成因及其防范”,《时代经贸》,2008年1月第90期。 11.陈思瑶,“国外风险导向审计对我国的启示”,《当代经济》,2008年8月上旬刊。 12.刘立云,《审计风险与控制》,中国审计出版社,2007年。 13.汪寿成、刘明辉,“论现代审计学的风险概念体系”,《会计之友》,2008年7月下。 14.张烨、侯雯静,“基于内部审计风险管理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探析”,《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5年6月。 15.林图,“在国企改制进程中发挥内部审计作用”,《审计与经济研究》, 2005年01期。 以上回答来自:

满意请采纳

学审计实务专业的毕业论文怎么写?题目怎么弄

毕业论文的写作要求、流程与写作技巧

广义来说,凡属论述科学技术内容的作品,都称作科学著述,如原始论著(论文)、简报、综合报告、进展报告、文献综述、述评、专著、汇编、教科书和科普读物等。但其中只有原始论著及其简报是原始的、主要的、第一性的、涉及到创造发明等知识产权的。其它的当然也很重要,但都是加工的、发展的、为特定应用目的和对象而撰写的。下面仅就论文的撰写谈一些体会。在讨论论文写作时也不准备谈有关稿件撰写的各种规定及细则。主要谈的是论文写作中容易发生的问题和经验,是论文写作道德和书写内容的规范问题。

论文写作的要求
下面按论文的结构顺序依次叙述。

(一)论文——题目科学论文都有题目,不能“无题”。论文题目一般20字左右。题目大小应与内容符合,尽量不设副题,不用第1报、第2报之类。论文题目都用直叙口气,不用惊叹号或问号,也不能将科学论文题目写成广告语或新闻报道用语。

(二)论文——署名科学论文应该署真名和真实的工作单位。主要体现责任、成果归属并便于后人追踪研究。严格意义上的论文作者是指对选题、论证、查阅文献、方案设计、建立方法、实验操作、整理资料、归纳总结、撰写成文等全过程负责的人,应该是能解答论文的有关问题者。现在往往把参加工作的人全部列上,那就应该以贡献大小依次排列。论文署名应征得本人同意。学术指导人根据实际情况既可以列为论文作者,也可以一般致谢。行政领导人一般不署名。

(三)论文——引言 是论文引人入胜之言,很重要,要写好。一段好的论文引言常能使读者明白你这份工作的发展历程和在这一研究方向中的位置。要写出论文立题依据、基础、背景、研究目的。要复习必要的文献、写明问题的发展。文字要简练。

(四)论文——材料和方法 按规定如实写出实验对象、器材、动物和试剂及其规格,写出实验方法、指标、判断标准等,写出实验设计、分组、统计方法等。这些按杂志 对论文投稿规定办即可。

(五)论文——实验结果 应高度归纳,精心分析,合乎逻辑地铺述。应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但不能因不符合自己的意图而主观取舍,更不能弄虚作假。只有在技术不熟练或仪器不稳定时期所得的数据、在技术故障或操作错误时所得的数据和不符合实验条件时所得的数据才能废弃不用。而且必须在发现问题当时就在原始记录上注明原因,不能在总结处理时因不合常态而任意剔除。废弃这类数据时应将在同样条件下、同一时期的实验数据一并废弃,不能只废弃不合己意者。

实验结果的整理应紧扣主题,删繁就简,有些数据不一定适合于这一篇论文,可留作它用,不要硬行拼凑到一篇论文中。论文行文应尽量采用专业术语。能用表的不要用图,可以不用图表的最好不要用图表,以免多占篇幅,增加排版困难。文、表、图互不重复。实验中的偶然现象和意外变故等特殊情况应作必要的交代,不要随意丢弃。

(六)论文——讨论 是论文中比较重要,也是比较难写的一部分。应统观全局,抓住主要的有争议问题,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进行论说。要对实验结果作出分析、推理,而不要重复叙述实验结果。应着重对国内外相关文献中的结果与观点作出讨论,表明自己的观点,尤其不应回避相对立的观点。 论文的讨论中可以提出假设,提出本题的发展设想,但分寸应该恰当,不能写成“科幻”或“畅想”。

(七)论文——结语或结论 论文的结语应写出明确可靠的结果,写出确凿的结论。论文的文字应简洁,可逐条写出。不要用“小结”之类含糊其辞的词。

(八)论文——参考义献 这是论文中很重要、也是存在问题较多的一部分。列出论文参考文献的目的是让读者了解论文研究命题的来龙去脉,便于查找,同时也是尊重前人劳动,对自己的工作有准确的定位。因此这里既有技术问题,也有科学道德问题。

一篇论文中几乎自始至终都有需要引用参考文献之处。如论文引言中应引上对本题最重要、最直接有关的文献;在方法中应引上所采用或借鉴的方法;在结果中有时要引上与文献对比的资料;在讨论中更应引上与 论文有关的各种支持的或有矛盾的结果或观点等。

一切粗心大意,不查文献;故意不引,自鸣创新;贬低别人,抬高自己;避重就轻,故作姿态的做法都是错误的。而这种现象现在在很多论文中还是时有所见的,这应该看成是利研工作者的大忌。其中,不查文献、漏掉重要文献、故意不引别人文献或有意贬损别人工作等错误是比较明显、容易发现的。有些做法则比较隐蔽,如将该引在引言中的,把它引到讨论中。这就将原本是你论文的基础或先导,放到和你论文平起平坐的位置。又如 科研工作总是逐渐深人发展的,你的工作总是在前人工作基石出上发展起来做成的。正确的写法应是,某年某人对本题做出了什么结果,某年某人在这基础上又做出了什么结果,现在我在他们基础上完成了这一研究。这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样表述丝毫无损于你的贡献。有些论文作者却不这样表述,而是说,某年某人做过本题没有做成,某年某人又做过本题仍没有做成,现在我做成了。这就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样有时可以糊弄一些不明真相的外行人,但只需内行人一戳,纸老虎就破,结果弄巧成拙,丧失信誉。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还是不少见的。

(九)论文——致谢 论文的指导者、技术协助者、提供特殊试剂或器材者、经费资助者和提出过重要建议者都属于致谢对象。论文致谢应该是真诚的、实在的,不要庸俗化。不要泛泛地致谢、不要只谢教授不谢旁人。写论文致谢前应征得被致谢者的同意,不能拉大旗作虎皮。

(十)论文——摘要或提要:以200字左右简要地概括论文全文。常放篇首。论文摘要需精心撰写,有吸引力。要让读者看了论文摘要就像看到了论文的缩影,或者看了论文摘要就想继续看论文的有关部分。此外,还应给出几个关键词,关键词应写出真正关键的学术词汇,不要硬凑一般性用词。

提供一些审计实务专业的毕业论文题目,供参考。

1.关于CPA信任危机问题的思考
2.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管理体系研究
3.论会计师事务所的全面质量管理
4.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控制研究
5.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研究
6.现代企业内部审计发展趋势研究
7.审计质量控制
8.论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审计
9.我国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0.论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
11.论审计风险防范
12.论我国的绩效审计
13.萨宾纳斯――奥克斯莱法案对中国审计的影响
14.审计质量与审计责任之间的关系
15.经济效益审计问题
16.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
17.我国电算化审计及对策分析
18.浅议我国的民间审计责任
19.试论审计抽样
20.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21.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审计
22.论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制度的构建

审计风险及其控制研究论文提纲

浅析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审计风险;防范;控制世界银行官员对亚洲部分银行的调查报告表明:亚洲发生金融危机的责任一半在于会计。各国的会计信息失真与舞弊行为的发生大大增加了审计的风险,因此,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已经成为审计界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以下从审计风险的形成原因人手,谈谈如何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审计风险主要包括狭义和广义两层含义。狭义的审计风险是指在审计活动中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而使审计工作中存在错误从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或审计人员作出错误审计结论而造成损失的概率。包括误拒风险和误受风险。误拒风险是指将正确或无重大错误的被审事项指为错误而形成的风险。一般情况下这类风险很少发生,在实务中一般不予考虑。误受风险是指将有重大错误的事项指为正确而形成的风险。相对于误拒风险,该类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要大得多。因此,在审计实务中,审计人员特别注重对误受风险的控制。广义的审计风险不仅包括狭义的审计风险。而且还包括经营风险。它是由于第三者的控告而承担的风险。l审计风险的成因分析了解和探究审计风险的成因。有利于更好的从源头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的形成。从而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效率。审计风险的形成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

浅析审计风险的原因与防范方法

审计风险;独立性;沟通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因此,防范审计风险是审计人员永恒的主题。它既是审计机构信誉和质量的保证,也关系到审计人员的自身利益。在我国当前经济生活中,企业的改革和发展离不开审计。做好审计工作的关键,应对审计风险的成因及预防方法有所了解并尽可能防范和避免审计风险,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审计事业的发展。一、审计风险的成因(一)形成审计风险的客观因素1.审计机构建立模式不合理。审计机构独立性不强,影响审计工作权威性。2O世纪8O 年代中期,在政府的推动下,我国内部审计逐步发展起来。但其行政性太强,企业内部人员一方面要受国家审计机关的业务指导,对本单位进行监督检查;另一方面又要受本单位行政领导,工资福利由本单位解决。业务工作的“外向性”与行政待遇的“内靠性”,使审计人员很难进入角色。久而久之,审计便失去了权威性和独立性。独立性是审计工作的灵魂,不能有效保证审计机构和人员在组织上的独立性、在业务工作中的自主性和权威性,就不能保证审计质量和规避审计风险。2.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和企业间竞争的不断加剧,企业环境中的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加,导致不确定经济业务的产生,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业务量随之增加。

审计风险浅析

它贯穿于活动的所有环节,即只要有审计活I决策探索2007.4.下动的地方。就一定有审计风险与之相伴。由于环境或业务的复杂性从而对被审计单位的情况了解不透彻、不全面以及对管理人员的信任度过高而仓促签订了审计业务约定书。所有这一切都会形成审计风险,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加大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二)审计风险的表现形式1.审计抽样风险。抽样风险是目前审计工作中常用的方法。从理论上讲,抽样风险所选取的样本,应该具有代表总体的性质。但在实践中由于各种主观原因,造成样本能在多大程度上代表总体尚不能确定。尤其是当前我们大多是采用判断抽样的方式,由于部分审计人员经验和知识不足,抽样误差很大,可能存在审计取证不完备、审计检查不全面、审计意见和结论不准,出现了错误判断为正确或将正确判断为错误的情况,形成存伪风险或弃真风险。2.审计处理处罚风险。审计机关有权对被审计单位违纪违规的行为进行处理处罚。但是,若依法应该处理处罚而没有处理处罚,或者审计处理处罚没有法律依据或依据不当,或者应由其他有关部门处理处罚,而审计机关直接实施了处理处罚,都会产生审计处理处罚风险。3.审计证据取舍风险。审计证据在审计活动中举足轻重,审计结论需要审计证据来证实。在审计过程中,审计证据从数量和质量上都无统一标准,往往靠审计人员来主观判断,从而产生了主观的偏差。

急求毕业论文关于审计报告的

FRIENDS OF ACCOUNTING
税务与审计
一般认为,审计报告是审计实践工
作的总结和审计结论的重要载体,也是
审计应用过程最终的环节,审计报告理
论是审计应用理论体系重要的组成部
分之一。实际上,审计报告理论最终回
到审计信息理论,用以指导审计信息处
理和认证,提高审计信息的有用性,从
而使审计应用理论体系形成一个完整
的理论系统。
一、审计报告概念
(一)报告的概念
查《新华字典》,报告是指:①把事情
或意见正式告诉上级或群众;②用口头
或书面的形式向上级或群众所做的正式
陈述。两种解释的共同点在于“正式”,
但有差异。第一个解释的重点在于
“(正式)告诉”,即信息的传递过程,
是动词,第二个解释的重点在于“(正
式)陈述”,即信息本身,是名词。报告
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标准,比如按性质
分为实验报告、调查报告、会议报告
等,按职业分为医疗报告、司法报告、
审计报告等,按照作用力层级分为人
大报告、中央政府报告、地方政府报
告、民间报告等。报告在本质上是一
种信息组织形式,即借助于一定的媒
介或载体将相关信息按照一定的标准
和格式传递给特定的信息使用者。报
告的主要作用在于组织相关信息,向
特定的信息使用者传递。“审计报告”
是审计人员发表审计意见的载体,显
然应该从“报告”的第二种解释中派
生出来,“审计”一词是对报告范围和
内容的限定。
(二)审计报告的概念
1.我国新审计准则对审计报告的
定义
2006 年2 月15 日发布、2007 年
1 月1 日正式生效的《中国注册会计师
审计准则第1501 号———审计报告》将
“审计报告”定义为,是指注册会计师根
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规定,在
实施审计工作的基础上对被审计单位财
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的书面文件。
2.国际审计准则对审计报告的定义
国际审计准则称之为审计报告书,
审计人员从取得的审计证据中归纳出
各种结论,应予以检查和评价,在此基
础上形成审计报告书,审计报告书应
包括对财务信息的用书面清晰明了的
表达的评语。
3.其他定义
莫茨(Robert.K Mautz) 和夏拉夫
(Hussein A.Sharaf)在《审计哲理》(The
Philosophy of Auditing)一书中提出,
审计报告是审计人员的报告,具有标准
和简要的格式,并从公允表达和充分披
露的角度对审计报告原则进行了探讨,
认为审计报告旨在对企业经营活动和财
务状况的可靠性进行鉴证。
弗林特(David Flint)在《审计哲学
与原理导论》(Philosophy and Principles
of Auditing) 一书中将报告(Reporting)
定义为:用于表明审计人员所持
的观点或报告,包括对一个公司开展审计
后形成的相对简要的意见陈述,还包括对
公司管理进行审计后形成的相对广泛的
报告。审计报告对于各利益相关者而言具
有重要的经济后果。弗林特对报告的定义
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审计报告即
是我们常说的“审计报告”,广义的审计报
告还包括“管理建议书”等。
中国审计体系研究课题组专家认
为,对于民间审计而言,审计结果最终主
要表现为审计报告、管理建议书和内部
控制报告。审计报告是比较常见的“审
计结果”。所谓审计报告,是指审计人
员按照审计准则的要求,在实施了必要
的审计程序后出具的,用于对审计事项
发表审计意见的书面文件。审计报告
是审计意见的载体,在信息传递中具有
重要的作用。审计报告可以用作被审
计单位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证明文件,
也可以作为被审计单位的利害关系人
决策的参考资料,它还能反映审计人员
工作的业绩。
蔡春教授从审计信息论的角度出
发,认为审计报告过程生产的审计信息
主要是有关整个受托经济责任实际履行
状况的信息,也就是审计人员以从审计
调查过程获得的各种审计证据和做出的
各种审计判断为基础,而对受托经济责
任的实际履行状况所作的总结性说明,
它以审计意见的形式反映于审计人员提
出的各种报告之中,如审计报告和致管
理当局函。以财务报表审计为例,一份标
准的审计报告一般应包括以下审计信
息:审计的范围、依据和标准、运用的方
法与程序和审计师的意见。其中,审计师
的意见是最重要的信息。
文森特·M·奥赖利等在《蒙哥马利
审计学》中提出,会计师的审计报告是审
计工作中所有努力的正式成果,其所讨
论的内容是在审计那些根据公认会计原
【摘要】审计报告理论是审计应用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开展审计报告理论比较研究,有助于拓宽研究视野、加深对审计报告
的认识,从而推动我国审计报告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文章利用比较的方法,主要从审计报告的概念、种类、要素、国家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等
方面加以研究。
【关键词】审计报告; 审计报告理论; 比较研究
重庆理工大学财会研究与开发中心
鲁东大学
王海兵
刘亚莲
审计报告理论比较研究①
① 感谢课题组李孝林教授、陈丽蓉博士、梁刚副教授、李歆副教授对本文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101
会计之友2010 年第3 期下
FRIENDS OF ACCOUNTING
表1 非标准审计报告的影响因素及意见表达
变形的类型报告方式
需要在无保留审计意见中加入说明性质语言的情形
部分根据其他审计人员的报告形成审计意见在介绍段和意见段之间加入说明性语言
偏离审计人员认同的权威文告加入说明段描述并判断该偏离
前任审计人员对以前年度比较报表的审计报告没有提交在介绍段加入说明性语言
财务报表与管理层报告的其他信息之间存在重大不一致
加入说明段描述不一致的情况(审计人员还应当考虑是否要拒绝出具审计报
告或者撤回审计)
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和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要求的补充信息
的例外情况
加入说明段描述该情况
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疑问在意见段之后加入说明段(允许无法表示意见但不是必要的)
会计原则的应用缺乏一致性在意见段之后加入说明段
审计人员希望强调某些事项加入说明段
需要偏离无保留意见的情形
审计范围受到限制
在范围段做保留(“除了”……),在意见段之前的单独段落描述审计范围限
制,根据情况和重要性发表保留意见(“除了”……)或者无法表示意见
偏离公认会计原则
在意见段之前的单独段落描述该偏离;根据其重要性发表保留意见(“除了”
……)或者发表否定意见
———资料来源:《蒙哥马利审计学》(原书第12版)文森特·M·奥赖利等著,刘宵仑等译,中信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版。
税务与审计
则编制的财务报表后做出的报告,那些
报告(被称为审计报告或者审计师报告)
的相关规定都反映在审计准则公告中。
审计报告提交给被审计企业本身、其董
事会或股东们,以解除受托审计责任。
综上所述,《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
则第1501 号———审计报告》和中国审
计体系研究课题组对审计报告的定义具
有代表性,不仅强调审计报告是发表审
计意见的书面文件,而且突出了发表审
计意见、出具审计报告应该以审计工作
的实施为前提,全面反应了审计报告的
工作过程和成果形式。两者界定具有
一致性,但也有一些差异。审计准则对
审计报告的定义较为抽象,直接涉及到
审计主体、审计客体、审计标准和审计
程序,而中国审计准则体系课题组的定
义则更为具体化。总之,以上定义能涵
盖其他有关审计报告的概念及作用的
提法。特别地,审计报告的作用对于不
同的经济主体而言,具有不同的作用,
比如:对于审计人员和审计机构、委托审
计单位、投资者和债权人等,具体作用各
不相同,鉴于审计报告对会计信息起着
“认证”的作用,两者“绑定”在一起才能
真正起作用,所以审计报告的作用最终
通过会计信息并与之一起得到发挥。从
这种意义上讲,审计报告的基本作用应
定位于“决策有用性”。
二、审计报告种类
(一)审计报告分类
审计报告的分类标准很多,按照审
计主体分为政府审计报告、民间审计报
告和内部审计报告;按照审计意见分为
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保留意见审计报
告、否定意见审计报告和无法表示意见
审计报告;按照篇幅长短和详细程度分
为长式审计报告和简式审计报告(长式
审计报告一般应用于内部审计和政府审
计,简式审计报告一般应用于民间审
计);按照格式是否标准分为标准审计报
告(当注册会计师出具的无保留意见的
审计报告不附加说明段、强调事项段或
任何修饰性用语时,该报告称为标准审
计报告)和非标准审计报告;按照国家所
属法系分为英美法系审计报告和大陆法
系审计报告,等等。鉴于审计报告的作用
集中体现于注册会计师所出具的审计意
见上,所以按照审计意见分类是最为常
见的分类。审计报告是否是标准审计报
告或非标准审计报告也对审计意见产生
影响,按照格式分类也很常见。实践中通
常采用按照审计意见和审计报告格式的
混合分类。
(二)审计报告意见类型
文森特·M·奥赖利等在《蒙哥马利
审计学》中讨论了标准的审计师报告(常
常被称为无保留或“干净”的审计报告或
意见)、发布审计报告时需要特别注意的
事项以及对偏离标准报告的处理。下表
是标准审计报告的主要变形(非标准审
计报告)。
我国的审计报告意见一般包括四种
类型: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否定意见
和无法表示意见。②注册会计师在出具审
② “无法表示意见”本身不属于审计意见,但广义上讲,也可以作为一种特殊的审计意见。
102
FRIENDS OF ACCOUNTING
表2 我国出具审计报告应考虑的因素及意见表达
出具加说明段或修正语的无保留意见报告的决策
需要发表带说明段或修正语的无保留意见报告的两种情况
重要程度
不重要重要
1.不确定事项影响客户会计报表无保留意见无保留意见(加说明段)
2.对客户持续经营能力有重大怀疑无保留意见无保留意见(加说明段)
需要偏离无保留报告的三种情况
重要程度
不重要
重要,但不影响会计报表整体的
公允表达
很重要,以至影响会计报表整体
的公允表达
1.审计范围受限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无法表示意见
2.会计报表编制偏离公认会计准则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否定意见
3.审计不独立无法表示意见(不管重要性如何)
注:情况2 中若注册会计师认为现行会计准则会产生误导,应出具修正语的报告。
情况3 中审计不独立在任何情况下都是重要的,应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
———资料来源:李雪著,《审计理论研究》,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
税务与审计
计报告时,必须正确地选择审计意见的
类型。以上四种审计报告的审计意见中,
大部分报告要素是相同的,唯一不同的
地方在于审计意见段。从无保留意见开
始,保留意见、否定意见的否定成分在逐
渐加深,无保留意见和否定意见是两个
极端,而保留意见介于无保留意见和否
定意见之间。无法表示意见严格上讲不
属于审计意见,但由于也能对外传递特
殊的信息,所以也可以视同为一种特殊
的“审计意见”。审计报告除了上述四种
基本类型外,注册会计师还可以出具带
强调事项段的审计报告,具体情形如下:
当存在可能导致对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
大疑虑的事项或情况、且不影响已发表
的意见时,注册会计师应当在审计报告
的意见段之后增加强调事项段对此予以
强调;当存在可能对会计报表产生重大
影响的不确定事项(持续经营问题除
外)、且不影响已发表的意见时,注册会
计师应当考虑在审计报告的意见段之后
增加强调事项段对此予以强调;除上述
规定的两种情形外,注册会计师不应在
审计报告的意见段之后增加强调事项段
或任何解释性段落,以免会计报表使用
人产生误解;注册会计师应当在强调事
项段中指明,该段内容仅用于提醒会计
报表使用人关注,并不影响已发表的意
见。此外,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意见应合理
保证会计报表使用人确定已审会计报表
的可靠程度,但不应被认为是对被审计
单位持续经营能力及其经营效率、效果
做出的承诺。由于审计测试的固有限制
和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固有限制,审
计意见的作用还是具有局限性。注册会
计师只对被审计单位特定时期内与会计
报表有关的所有重要事项发表审计意
见,并不对被审计单位的全部经营活动
发表审计意见,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
也不允许其对被审计意见的未来事项做
出鉴证。
可见,我国注册会计师在出具审计
报告时,把“需要在无保留审计意见中加
入说明性质语言的情形”高度精炼成“不
确定事项影响客户会计报表”以及“对客
户持续经营能力有重大怀疑”两种情况,
根据重要性程度决定所出具需要发表带
说明段或修正语的无保留意见报告审计
报告意见的具体类型。另外,我国把充分
的审计独立性视为出具恰当审计报告的
一个基本前提,在缺乏独立性时,注册会
计师不能表示审计意见,这是对奥赖利
所提出的“需要偏离无保留意见的情形”
的重要补充。
三、审计报告要素
(一)审计报告的要素
1994 年,国际会计师联合会下属的
国际审计实务委员会对1983 年颁布的
13 号国际审计准则指南《关于会计报表
的审计报告》进行了修订,新的报告包括
下列要件:标题、收件人、导言段、范围
段、意见段、日期、地址、签名。该模式的
特点是要素非常齐全,其格式同美国的
审计报告基本一致,均属三段式。美国审
计报告已经在某种程度上扮演了国际标
准的角色。另外,该模式还兼具协调英美
模式和大陆模式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意
见表达方面,即“真实与公允地反映”和
“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地反映”,以及“符
合国际会计准则或相关国际标准”(并且
符合相关法律或法规)。
2006 年2 月15 日颁布、2007 年1
月1 日正式实施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审
计准则第1501 号———审计报告》规定,
审计报告应当包括标题、收件人、引言
段、管理层对财务报表的责任段、注册会
计师的责任段、审计意见段、注册会计师
的签名和盖章、会计师事务所的名称地
址及盖章、报告日期九个要素。
(二)与国际审计报告要素的主要
区别
我国审计报告要素与国际审计报告
的主要区别在于:国际审计报告使用合
适的标题如“独立审计人员报告”,我国
的审计报告标题统一规范为“审计报
告”;国际审计报告在导言段区分会计责
任和审计责任,我国审计报告将会计责
任和审计责任单独作为两个要素予以区
分,置于引言段之后;注册会计师的责任
段包含了国际审计报告中“范围段”的内
容。我国审计报告对国际审计报告的构
成要素进行了拆分和整合,如表3 所示。
103
会计之友2010 年第3 期下
FRIENDS OF ACCOUNTING
③ 审计公告制度也存在于民间审计,例如上市公司强制审计及审计报告公示等。但考虑到商业秘密等原因,审计公告制度一般不适
用于内部审计。
表3 中国审计报告和国际审计报告的报告要素比较
审计报告存在较大差异的审计报告要素
国际审计报告
导言段
确认被审计会计报表;说明管理当局责任与审
计人员各自的责任
范围段
提及国际审计准则或相关的国
家审计准则或实务;描述审计
人员的工作
中国审计报告
引言段
说明被审计单位的名称和财务报表已经过审
计,并包括下列内容:指出构成整套财务报表的
每张财务报表的名称;提及财务报表附注;指明
财务报表的日期和涵盖的期间
管理层对财务报表的责任段
应当说明,按照适用的会计准
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编制
财务报表是管理层的责任
注册会计师的责任段
应当说明,注册会计师的责任是在实施
审计工作的基础上对财务报表发表审
计意见,注册会计师按照中国注册会计
师审计准则的规定执行了审计工作
税务与审计
我国审计报告要素与国际审计报告
要素存在着一些差异,这些差异是在借
鉴国际审计报告要素的基础上形成的。
如表3 所示,国际审计报告的导言段
其实是对所有主要要素的一个综合说
明,而我国审计报告则没有这样一个总
括性的导言段,只有一个过渡性的引言
段。所以,国际审计报告的导言段和我
国审计报告的引言段存在本质的区别,
前者在结构上属于总分式,后者在结构
上属于并列式。国际审计报告的导言
段被拆分和细化为引言段、管理层对财
务报表的责任段,以及注册会计师的责
任段。国际审计报告的范围段则并入
注册会计师的责任段,对审计责任进行
了明确而具体的界定。这种调整符合
中国的语言表达习惯,而且有利于清晰
界定审计对象、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
强化审计人员和被审计单位的责任意
识,蕴含了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降低
了审计人员的诉讼风险,而且对于责任
的严格区分从法理上巩固和提升了审
计准则的法律地位。
四、国家审计结果公告制度
民间审计和国家审计均需要出具审
计报告,但两者存在重大区别。一方面,
国家审计机关对被审计单位出具的审
计意见书和做出的审计决定从广义上
讲也属于审计报告的范畴。民间审计
不涉及审计决定,国家审计一般附有审
计决定,即审计机关按照规定的程序,
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对审计报告进行审
定后,对被审计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
财政、财务收支行为给予处理和处罚
的决定。另一方面,上市公司的民间审
计结果必须向社会全面公开,而国家
审计的审计结果是否公开及公开的程
度,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国家审计署自
2003 年开始发布审计公告,并从2007
年全面推行审计结果公告制,所有审
计和专项审计调查项目的结果,除涉
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及其他不宜对
外披露的内容外,凡是财政财务收支
的单位在接受了审计后,审计结果将
完全公开。本节对审计结果公告制度
的概念、实施背景、不同国家审计结果
公告模式进行了比较研究。
(一)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概念及实
施背景
审计公告制度主要针对政府审计而
言③。审计结果公告,是指国家审计机关
主动或依据相对人的申请向社会公
开,或通过其他方式使行政相对人和
利益相关者知晓审计机关对政府及其
经济组织审计结果的一种制度安排
(张立民,聂新军,2006)。审计结果公
开是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促
进依法行政的得力手段,审计结果全
面公开是一种必然趋势。
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在国外早已实
行,但在我国起步较晚。《审计机关公布
审计结果准则》(2001 年审计署公布令
第3 号)于2001 年8 月1 日起施行,审
计署于1996 年12 月16 日发布的《审
计机关通报和公布审计结果的规定》(审
法发〔1996〕362 号)同时废止,这标志着
我国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进入了法制
化、国际化轨道。在2003 年12 月第一
次进行了审计结果公告———防治“非典”
专项资金和社会捐赠款物的审计结果,
在我国是第一号审计公告。2004 年、
2005 年、2006 年又陆续公告了几项重
大的、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的审计结果,
审计结果公告制度也慢慢地走向规范化
的轨道。2003 年,国家审计署制定公布
了《审计署2003 至2007 年审计工作发
展规划》,提出今后五年中国将积极实行
审计结果公告,逐步规范公告的形式、内
容和程序,力争做到所有审计和专项审
计调查项目的结果,除涉及国家秘密、商
业秘密及其他不宜对外披露的内容外,
全部对社会公告。
(二)不同国家的国家审计结果公告
模式的比较研究
由于各国的政治经济法律环境的不
同,审计体制有所不同,各国国家审计结
果公告制度也因此存在较大差异。当前
世界上国家审计体制主要存在四种模
式,即立法模式、独立模式、司法模式
和行政模式。(1)立法型审计体制是指
审计机关隶属于立法部门,完全独立于
政府,直接对议会负责并报告工作。这
种模式是目前世界审计制度的主流,其
中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是
属于比较典型的立法型审计体制的国
家。(2)在独立模式下,审计机关超然
独立,向公众负责。实际运作中,审计
机关倾向于对立法部门报告工作。其
104
FRIENDS OF ACCOUNTING
表4 中、美、法、德国家审计公告制度特点的比较
国家审计模式审计职能审计结果公告范围(审计范围)
审计结果公告
批准机关
审计结果公告方式
审计结果公告的
法律依据
美国立法检查、评价和报告
联邦政府各部门及其所属企事业
单位
政府责任署和议会
通过媒介对社会公
众公开,公众也可以
向审计机关索取审
计报告
《美利坚合众国宪
法》、《预算和会计
法案》
德国独立检查、评价和报告
政府部门、联邦法院、议院和总统
直属机构
联邦审计院和议会
通过新闻发布会对
社会公众公开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基本法》和《联邦审
计院法》
法国司法
检查、报告和一定
的处罚
行政事业单位及国有企业审计法院和议会
通过出版公共审计报
告对社会公众公开
《法兰西共和国宪
法》和《审计法院法》
中国行政
检查、评价、报告、
处理
各级政府的预算执行、决算,国有
及国有控股企业、政府投资为主
的建设项目,经济责任以及社保
等有关基金等审计
本级审计机关及本
级人民政府
有选择地通过媒介
对社会公众公开《审计法》
税务与审计
特点是政府审计机关独立于立法权、司
法权和行政权之外,并不直接拥有处理
权和直接进行最终审判权,而只是采取
批判态度,根据自己在审计过程中发现
的问题和收集的资料,向立法部门提供
信息,以等最后的裁决。采用独立的政
府审计模式的代表国家有日本、德国和
印度。(3)司法型审计体制是指审计机
关除具有审计职能外,还拥有一定的司
法权限,显示了国家对法治的强化。其
特点是政府审计拥有司法权,审计官员
享有司法地位,从而强化了政府审计职
能。这种审计模式被法国、意大利、西
班牙、希腊、塞内加尔、阿尔及利亚、巴
西等西欧和南美一些国家广泛采用,因
此,通常又称为大陆模式。这些国家设
立审计法院,享有最高法院的某些特
权,可以对违法或造成损失的事件进行
审理并予以处罚。④行政型审计体制
是指审计机关在体制上隶属于国家行
政系列,是国家行政机构的一部分,在
行政首长的领导下开展工作,以行政首
长交办的事项为首要任务,突出行政权
威和行政手段,特别强调行政处理处
罚,以行政权力作为推动审计工作的主
要力量。与“立法模式”、“独立模式”和
“司法模式”相比,“行政模式”的政府
审计机构独立性较缺乏,其活动带有明
显的行政色彩。目前采用行政审计模
式的国家主要有中国、俄罗斯、瑞典
等,前苏联、东欧原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的国家也曾采用这种模式。
审计公告制度已经是国际通行的
惯例,大部分国家关于审计公告的理
念是一致的,都认为审计是一种监督
制约机制,只有增强公开性,才能更好
地发挥审计监督与立法监督、舆论监
督和社会监督等协同作用,才能使审
计公告制度真正成为实行民主监督的
机制。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不同的审计
体制决定了政府审计的独立性,因此
各国的政府审计结果对外公告也存在
较大差异。表4 就各种不同审计体制
模式下审计职能、审计公告范围、审计
公告批准机关、审计公告方式和审计
公告法律依据等方面对审计结果公告
制度进行简要的直观比较。
国家审计在我国又叫政府审计,我
国的国家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属于行政审
计模式,亟待纳入法制化轨道,与国际
惯例接轨。随着审计工作的不断发展,
审计监督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也越来越受到各级党政领导的重视和
社会各界的关注。政府代表国家管理
国有资产,政府各部门开支也是从公
共财政中支出,全体纳税人都有权利
对此进行监督。国家审计机关及时将
有关审计结果向社会公布,可以提高
审计工作的透明度,推进社会主义民主
和法制建设,充分发挥审计监督作用。
总之,国家审计公告制度提高了政务透
明度,维护了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对于
发扬民主政治、构建人本与和谐社会具
有重大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1〕 R.K Mautz,Hussein A.Sharaf.The
Philosophy of Auditing.英文影印本.
〔2〕 David Flint,AICPA.Philosophy and
Principles of Auditing,2002.
〔3〕〔美〕尚德尔.审计理论〔M〕.汤云为等
译.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1992.
〔4〕 文森特·M·奥赖利等. 蒙哥马利审
计学(第12 版)〔M〕.刘宵仑等译.北
京:中信出版社,2007.
〔5〕 中国审计体系研究课题组. 中国审
计体系研究〔M〕.北京:中国审计出
版社,1999.
〔6〕 萧英达.比较审计学〔M〕.北京:中国
财政经济出版社,1991.
〔7〕 蔡春.审计理论结构研究〔M〕.大连: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8〕 李雪.审计理论研究〔M〕.青岛:中国
海洋大学出版社,2004.
〔9〕 秦荣生.注册会计师审计报告中的
若干理论问题〔J〕.中国注册会计
师,1998(12).
105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