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奥林匹克论文文献

2023-03-05 06:4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奥林匹克论文文献

奥林匹克精神论文篇3:《试论奥林匹克精神与法律》
【摘要】奥林匹克精神和法律都是几千年前人类的思想的精华和智慧的结晶,看似两种不同的文化,启示蕴含了人类对公平和正义的追求。笔者从两者的定义、两者对正义和对权利的比较中,得出了结论。

【关键字】奥林匹克精神法律正义权利

【正文】

奥林匹克的口号是:“更高,更快,更强”追求的是人类实体意义上的个性,而法律是对于人类权利的保障,因此,法律有着人类形式意义上的共性。两者之间看似的对立的,实际上两者之间互相补充,大同小异。

《奥林匹克宪章》指出,奥林匹克精神就是相互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精神。奥林匹克精神对奥林匹克运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首先,奥林匹克精神强调对文化差异的容忍和理解。奥林匹克运动是国际性的运动,它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世界上文化间的各种差异及由此引发的各种问题。来自各国的运动员、教练员、体育官员以及观众生有不同的肤色,穿着不同的服装,说着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进行不同的宗教仪式,用不同的行为方式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这些种族的和文化的差异,又常常由于各国间在政治体制、经济制度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冲突而强化。

从一定意义上讲,四年一度的奥运会将世界上所有的体育文化集中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于是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尤为引人注目。奥林匹克精神强调相互了解、友谊和团结,就是要形成一种精神氛围。在这种氛围中,人们可以摆脱各自文化带来的偏见,在不同文化的展示中,看到的不是矛盾与冲突,而是人类社会百花齐放、千姿万态的文化图景,从而使文化差异成为促进人们互相交流的动因,而不是各自封闭的藩篱;使矛盾成为互 相学 习的动力,而不是互相轻视的诱因。也只有在这种氛围中,人们才能打破各自狭窄的眼界,以世界公民的博大胸怀,去认识和理解自己民族以外的事物,领悟到各个民族都有着神奇的 想象力 和巨大的创造力,学会尊敬其他民族,以比较客观和公正的态度去看待别人和自己,虚心地吸取其他文化的优秀成分,不断丰富自己,从而使奥林匹克运动所提倡的国际交流真正得以实现。

其次,奥林匹克精神强调竞技运动的公平与公正。奥林匹克运动以竞技运动为其主要活动内容,竞技运动最本质的特征就是比赛与对抗。在直接而剧烈的身体对抗和比赛中,运动员的身体、心理和道德得到良好的锻炼与培养,观众也得到感官上的娱乐享受和潜移默化的教育。但是,竞技体育的教育功能和文化娱乐功能的基本前提是公平竞争。只有在公平竞争的基础上竞争才有意义,各国运动员才能保持和加强团结、友谊的关系,奥林匹克运动才能实现它的神圣目标。

从以上两点就可以看出,虽然奥林匹克运动会是追求体育的竞技,但是首先还是参与其中,并且公平公正地参与其中。在平等的竞技中展现个性。而法律则是首先维护公民平等的地位和权利。笔者将从三个维度来分析这个问题。

一、奥林匹克精神与法的概念之间的关系

自从2000多年前,奥林匹克运动会作为一种健康向上的体育竞技在神圣的奥林匹斯兴起,它就成为古代希腊人奉献给人类的一种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今天,奥林匹克运动的内涵已经远远超出体育竞技的范畴,它成为全人类的文化盛会和文明遗产,它的丰富内涵和它对于人类生活的重要性正在与日俱增。关于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我想强调以下几个方面:

奥林匹克是一种竞技精神。奥林匹克精神是一种“更快、更强、更高”的自我挑战精神,同时它也是公平、公正、平等、自由的体育竞技精神。奥林匹克包含的这种自我挑战精神和公平竞争精神构成了当代人类自我完善和社会交往的基石。

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基于不同的政治需要都会对法律概念作出不同的界定,这些界定之间只是角度不一样—“横看成岭侧成峰”,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但是,不同的界定对不同社会的适应和产生的影响是不一样的。我们传统的法律概念是根据马克思的阶级理论作出的,即法律就是一个阶级统治另外一个阶级的工具。这个概念(以下称为法律的阶级概念)从阶级角度分析,无疑有其合理性,但是法律的阶级概念也有其局限性和明显的缺陷。

因此,我更同意将法律界定为“国民的誓约”,即国民(国家)为了和平相处和发展需要就相处和发展过程中碰到的问题达成的合约和承诺(以下称为誓约法律概念)。实质来说,法律就是利益的分配机制,规定如何分配和运用社会资源、利益。誓约法律概念在建设法治社会中有什么优势?

首先,誓约法律概念有利于鼓励国民积极参与立法活动。因为法律是社会资源的分配机制,就社会资源如何分配进行的约定,所以它涉及到每个人自身的利益,需要每个人自己参与。定性为誓约,首先要求国民就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协商约定,协商就需要参加,将立法活动当成国民自己的事情。建立立法与国民利益息息相关之共识。

其次,誓约法律概念有利于树立法律的平等观念。在誓约的建立(签订)过程中,有利于体现和落实平等观念和意识,因为契约的基础是平等,而不是特权,特权就不能进行协商。同样,通过广泛的参与、协商,立法不再是少数人的特权,避免法律成为少数人掠夺的霸占社会资源的工具,最大限度的实现法律的正义。

再次,誓约法律概念有利于法律的推广执行。对自己参与协商(委托他人代为参与协商)而制定的法律,就是一种誓约,遵守自己的誓约不仅是一种法律义务,更是一种道德要求,实现法律和道德的有机结合。

综上所述,法律是社会资源的分配机制,使国民就社会资源分配达成的一种誓约。它以平等为前提,要求每个国民积极参与(定约)并信守自己的誓约。而不应该大多数人规避和反抗的是少数人统治、掠夺资源的工具。正确、积极地界定法律,有利于法律发挥应有的功能,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对奥林匹克精神和法律的比较,我们看到两者都是对公平和正义的追求,在追求中存有不同的形式。它们两者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共同的文化积淀而成的。

二、奥林匹克精神与法律对正义的理解

奥林匹克精神中有对于正义的理解,那就是保障所有人民公平参与。《奥林匹克宪章》指出,奥林匹克精神就是相互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精神。通常它包括参与原则、竞争原则、公正原则、友谊原则和奋斗原则。"参与原则是奥林匹克精神的第一项原则,参与是基础,没有参与,就谈不上奥林匹克的理想、原则和宗旨等等。"参与比取胜更重要"这句格言最早是美国一位主教提出来的。1908年伦敦举行第4届奥运会时,顾拜旦引用了这句话。后来,顾拜旦在1936年奥运会演讲时也说过:"奥运会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生活的本质不是索取,而是奋斗。"这一原则已被世界各国运动员和广大群众所广泛接受。奥林匹克精神是一个国际体系.它是完全独立的。因此,他从一开始就不允许任何来自政治、经济或社会的因素对其进行于涉。

他还为此创建了一个独立的国际奥委员,规定了国际奥委会的主要职责是,用其忠诚和献身精神来保证奥林匹克理想和原则的实现。通过这种方式奥林匹克精神的自主独立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保证。奥林匹克精神是一个普遍的概念。所有能使人变得更好的原则,都包容它明亮的光环里。奥林匹克精神的初级活动形式是奥林匹克运动,它是永恒的。它不分男、女、老、少,不分运动水平高低,面向所有的社会阶层,包括一切运动和竞技项目,旨在参与。奥林匹克精神蕴含了公正、平等、正义的内容,承认一切符合公正原则的优胜,唾弃和否定一切不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公正原则使奥林匹克精神具有了极大魅力。

参与权就是奥运精神中普遍的公平正义权的保证。这与法律当中的正义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将正义的观念从法律中解

脱出来是有困难的。在一般人眼里,正义和法律的概念不断的被交叉混同,而且纯粹法学反对将法和正义相等同,主张将二者当作两个不同的问题来处理。而我个人更倾向与使二者融合,我并不赞成过分清晰的区别这两个概念。法律抛弃正义,便丧失其规范社会关系的作用;同样,正义脱离法律,就丧失了载体,仅仅只能成为“价值判断”,没有实际用途。我非常推崇凯尔森的观点,即正义作为一种主观价值判断也许为法律科学所排斥,但如果将正义理解为“合法性”,那么法律科学中就应当包括正义概念。

人们评价一部法律是否符合正义标准(合法性)时,往往是立足于这部法律是否能将社会关系调整得令所有社会成员都满意,但事实上,能够满足每个社会成员需要的法律是不可能存在的,可以说:每个人的需要不一致,需要间的相互冲突也难以避免,那些合乎正义的法律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社会秩序能达到的也只能是大多数社会成员的认可和满意。

还应当提及的便是自然法学派提出的绝对正义的概念,自然法学派主张法的二元论,认为法应分为实在法和自然法,在不完善的实在法之上,存在着完善的,绝对正义的自然法。但理性的人应当知道:这种绝对正义是不可能存在的,如同世界是可知的,人有无穷的认知能力,而世界永远不可能被完全认识,借用凯尔森的话“正义是一个人的认识所不能接近的理想。”

法律需要接受方方面面的考验,在人们寻求法律帮助时,在法律制裁罪犯时,公平是否得到维护,正义是否得到匡扶,这是法律正义性(合法性)认定的标尺,也是法律生存的土壤,法律立足正义,才能使正义的概念在法律的基础上得到升华。

三、奥林匹克精神与法律同样是对权利的保证

奥林匹克运动以竞技运动为其主要活动内容,竞技运动最本质的特征就是比赛与对抗。在直接而剧烈的身体对抗和比赛中,运动员的身体、心理和道德得到良好的锻炼与培养,观众也得到感官上的娱乐享受和潜移默化的教育。但是,竞技体育的教育功能和文化娱乐功能的基本前提是公平竞争。只有在公平竞争的基础上竞争才有意义,各国运动员才能保持和加强团结、友谊的关系,奥林匹克运动才能实现它的神圣目标。正如已故美国著名黑人 田径运动 员杰西?欧文斯所说“在体育运动中,人们学到的不仅仅是比赛,还有尊重他人、生活伦理、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以及如何对待自己的同类”。奥林匹克精神正是对全民参与的维护,从而保证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公平竞争。维护公民实体的参与,实际也就是对公民权利的一种象征性的保护。当然,奥林匹克运动中,由太多的义务、规则、和违规性的惩罚 措施 ,但正是这一系列的义务和规则才维护了实体地位的平等,维护了实体的权利。

在权利、义务之间,法不以义务为目的,恰恰相反,它应当也必须以权利为目的。

首先,在法产生意义上,法是以权利为目的的。早期的人类无所谓权利和义务,也无所谓法。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逐步产生了权利和义务的概念,尤其是在逐步进入阶级社会的历史时期,权利义务的分别愈益明显。在社会中居于主导地位的人较能实在地享有权利,甚至实在地享有较多的权利,在社会中的被主导者与社会主导者之间不可避免地因权利的分配产生冲突,就是在社会主导者或者被主导者内部,也有权利分配上的分歧和矛盾,社会的权利之战愈演愈烈。为了保证社会在一定秩序范围内持续下去,社会主导者就利用以暴力为后盾的规则,来确认一定的权利分配办法,划分社会权利,于是,法就产生了。

其次,在权利、义务相较上,法是以权利为目的的。第一,权利较之义务,其性质更能满足人的需要。各种权利都能直接成为满足权利主体相应需要的现实,各种特定的义务只能通过对特定权利的保障,实现了特定权利以后,才可能满足人的需要。因此,权利可以直接成为人的需要的客体,义务却不能。第二,权利较之义务,更能调动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权利与义务是等量的和对应的,在形式上,法保障权利实现或保障义务履行都可以殊途同归,实际上却大谬不然。由于种种原因,保障权利的法比保障义务的法更能得到人们的自觉遵守与执行。第三,权利较之义务,其扩展更是社会进步与文明的表征。

简单地说,法似乎应主要规定权利,然而,在实际操作上,法要具体规定所有权利和每一种权利却是十分困难的。由于权利、义务在社会生活中是对应的、一致的,法可以通过规定义务的方式来达到规定权利的目的,因而,通过具体规定义务来规定权利就十分必要而可行,它比直接规定权利更有益于人类权利的保障和发展。法以规定义务为主,并不意味着要减少权利或削弱权利,相反,它正是为了普遍地扩展权利和保护权利。因为,对于社会成员来说,法不禁止即为权利,只要不违反法,就是可行的。这样,权利不但未被减少或削弱,反而得到了增强。法对义务的规定实际上成为了对权利的确认和保障。

法为更好地追求权利而主要规定义务,为更好地实现权利而适当规定权利。法不论是对义务的规定,还是对权利的规定,其价值目标都只能是为着权利的确认和实现,而绝非义务。

综合以上的三点,奥林匹克精神和法律是异曲同工的,同时人类的文化遗产,同是人类精神的积淀。它们都是维护人类公平正义和权利平等的。奥林匹克精神和法律尽管都是两千年前的祖先留给我们的,两千年千,人类的科技迅猛发展,但是人类的心智一直还是有着对公平和正义的追捧和向往。从笔者对两者的比较当中我们可以清晰的探求出结论。

【参考论文】

《法以权利为目的》卓泽渊载于《检察日报》2000年03月02日

《法的本体价值论纲》刘金辉载于《中外法学》2006年第4期

《法的价值归宿》卓泽渊载于《检查日报》2000年1月4日

【参考书籍】

《奥林匹克精神》谢卫东编著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7版

《契约正义论》胡启忠著法律出版社2007年1月

猜你喜欢:

1. 关于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英语美文

2. 关于奥运会高中议论文精选

3. 奥运会政治论文

4. 关于奥林匹克精神演讲稿

论奥林匹克对大学生有何教育意义

论奥林匹克对大学生有何教育意义

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论奥林匹克对大学生有何教育意义,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论文关键词:奥林匹克文化 大学生 教育意义

论文摘要:当代大学生将是世界与国家未来的中流砥柱,接受奥林匹克文化教育的意义重大,他们在了解奥林匹克文化悠久与博大的同时还可以继承它相互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奥林匹克精神,知道这个世界需要更干净、更人性性、更团结。

现代意义的奥林匹克运动包涵文化内涵相当丰富。它的精神文化对于大学生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其主要精神表现为:参与精神、公平竞争精神、和平精神、奋斗精神。奥林匹克的精神文化可以促进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与进步,巩固和促进大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念的树立,特别是能够对大学生的负面的价值取向起到极好的引导和矫正作用。当代大学生处于较为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并且大学生的价值观正处于从易变到定型的时期,是非常容易受到各种纷繁复杂的客观因素和社会思潮的影响的,因此,加强奥林匹克精神和奥林匹克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教育,有特殊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大学生奥林匹克文化教育的意义

1、有助于大学生树立全面发展的价值观念。奥运会是通过竞技的方式来展示最高水平的力与美的盛会,其实质是为了向人们展示人的精神价值和追求,当今大学生具有参与性强,情感丰富,悟性很高,热爱体育的特点,奥林匹克文化的教育和渗透对于矫正大学生的拜金主义价值偏向、树立其全面发展的观点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2、有利于大学生树立集体主义观。奥林匹克文化蕴涵的“了解、友谊、团结”精神,能化解“自我中心”,消减个主义。在激烈的竞争和较量的背后,奥林匹克运动显现的是人类理性的`光辉和对共同价值的追求。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对奥林匹克文化进行揭示宣传,以此来提升大学生的境界,纠正个人主义的错误价值偏向,最终确立集体主义的观。

3、有利于大学生积极参与和公平竞争精神的培养。奥林匹克运动作为全社会的运动,提倡重在参与。有了积极参与的意识,再加上公平竞争的精神就使得奥林匹克运动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可以鼓励人们超越自我,推动社会发展。这一点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是非常有必要的。运动场上所倡导的竞争是公平竞争,即必须遵守规则、光明磊落、公正平等,它是人类社会竞争的典范。竞争,特别是公正的、平等的竞争,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个体的发展潜力。善于竞争和敢于竞争是对现代人才的基本要求,公平竞争精神是大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必须具备的素质。在竞争激励的现在,学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奥林匹克文化的教育,这对大学生以后走向社会有不可代替的意义。

4、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积极进取与奋力拼搏的精神。奥林匹克的格言“更快、更高、更强”,这是在向世人们昭示着一种顽强奋争、尽力拼搏的精神,同时也是一种不断超越、锐意进取的人生信念。人的奋斗如运动场上的追求一样是永无止境的,对大学生而言进行奥林匹克文化教育正好顺应了这一教育要求,使大学生在磨练中,在顽强拼搏的运动竞赛中,在对更快、更高、更强目标的不断追求中,锻炼自己了的意志,培养了积极进取、奋力拼搏的品质。

5、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尊重他人与团队合作的精神。现代社会既需要竞争精神,也需要合作精神。既要善于凝聚人力和人心,也团结众人的力量去努力和奋斗。善于合作是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的基础。因此,向大学生进行奥林匹克文化教育,特别有利于培养其尊重与合作的精神。

二、对大学生进行奥林匹克的教育的途径

1、开设奥林匹克文化教育专题课程。现在我们正在接受和门课程的教育,从中了解到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十分曲折,知道它从产生到现在如此辉煌的不易,这对大学生对现在生活的珍惜有直接的教育意义。

2、体育教学注入奥林匹克文化教育。体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将奥林匹克教育活动与学校体育教学结合起来,与学校运动会结合起来,与学校群体活动结合起来,努力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大学生。

总而言之,大学生加强学习奥林匹克文化的教育,能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的社会角色意识的形成,从而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发扬公平竞争精神和奋斗精神,能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大学生锐意进取的精神。

奥林匹克文化在高校的教育是势在必行的,而我们庆幸的是我们现在正在接受《奥林匹克文化赏析》这门课的教育,不能说这门课对我们的人生到底有多么深远的影响,但是我从这门课中学到的不知是奥林匹克文化的一些知识,更体验到了奥林匹克精神现实存在性,不得不说,奥林匹克文化不是我们一时半会儿就可以学得完的,它所包涵的精神内涵,对一个未出社会的大学生来讲,有百利而无一害,这就是大学生接受奥林匹克文化教育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孔繁敏等.奥林匹克文化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2]曾卫平 燕成 普通高校奥林匹克文化教育的价值意义[J] 宁波大学园区图书馆 2009

[3]陈中林等.高校开展奥林匹克教育的价值归属[J].体育文化导刊,2003, (2)

[4] 张春芳.大学生奥林匹克教育及其价值取向[J].长安大学学报,2004, (2)

2008年奥运会论文

2008年奥运会论文
荣誉、公平、决心和责任心——奥运精神代表着国际上所有企业追求的品牌形象——高贵的、世界性的、现代的、多元文化的、有活力的。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大企业家们更是把奥运看作企业和产品品牌国际化的良好契机,寄寓了丰富的联想。

今年,雅典奥运前中国企业开始以空前的大手笔将“体育赞助”作为建立品牌的重要营销策略,不断进军全球的顶级体育赛事。中石化独家冠名F1上海站比赛;联想成功签约IOC(国际奥委会),成为奥运会全球合作伙伴;海尔冠名澳大利亚老虎队以及“BenQ” 明基赞助欧锦赛。“体育营销”以前所未有的热度迅速获得商家和媒体的垂青。奥运赞助作为体育营销的一个“支点”,它真的能擎起品牌国际化的“大旗”吗?

生机勃勃的奥运商业

奥运——一方经济的助推器。

汉城奥运会不仅取得了4.6亿美元的直接效益,还带动了韩国“经济起飞”。1992年的巴塞罗那奥运会被国际奥委会评价为财政经营最成功的一次。仅电视转播权一项便卖出6.63亿美元。1996年的亚特兰大人将奥运会经营推到更新的境界。除了9亿美元的电视转播费和6.8亿美元的企业赞助,这届奥运会仅吉祥物销售就达2.5亿美元,门票收入达4.68亿美元。奥运会已经给亚特兰大市带来了51亿美元的资金。

奥运是品牌国际化的传播平台。电视的普及和传播技术的进步,打破了比赛的时空局限性,大大地增强了奥运对社会的影响力。借助体育赛事开展的营销活动不仅能吸引消费者的目光,达到提高销售额和利润的目标,更重要的是体育运动所推崇的公正、公平更能使厂商的宣传效果和品牌价值提升到较高的水平。

1985年国际奥委会出台了每4年一度的“奥林匹克赞助计划”(The Olympic Program),简称“TOP计划”。TOP的成员权销售价呈数倍上涨,购买仍相当踊跃,可口可乐、柯达、松下等11家全球赞助商在奥运会上投入不惜血本。今年三月份,“联想集团”也以8000万美元拿到了2008年北京奥运的TOP会员证。

巨额投入的后面是更加巨大的回报。参与TOP计划赞助体育,是具有强大威力的现代促销、沟通的一种有效手段,它给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和形象推广等方面的巨大收益。据市场经济专家分析,在一般情况下投入1亿美元,品牌知名度提高1%,而赞助奥运,投入1亿美元,知名度可提高3%。

资料显示,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期间,作为全球赞助商的可口可乐公司当年在第三季度赢利增加了21%,达到9.67亿美元,而同期其竞争对手百事可乐的利润下降了77%。

利用奥运营销实现品牌国际化的阻力有哪些?

品牌国际化是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的基础,那么中国企业在利用奥运实现品牌国际化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阻力呢?

1、资金规模的压力

赞助奥运会,对于国内企业来说,首先面临的是资金问题。在抛出了巨额的赞助费用后,能否保证后期的宣传推广费用足够充裕?据了解,第六期全球赞助商的准入门槛已经由原来的400万美元增长到8000万美元左右。可口可乐具体投资的市场推广费用则是“赞助费的3到5倍”。有人甚至推测其后期推广费是赞助费的10倍左右。

2、体育营销经验明显不足

对于奥运会这样大型的体育赛事,资金不足可能只是问题的一方面。目前,国内企业明显缺乏体育营销的经验。在国内的一些大型体育赛事上,一些企业在拿到赞助商的身份后,只是利用体育场所内的几块广告牌或者运动员服装上的LOGO做做广告。已具有十几年历史的甲A联赛中,曾涌现出了八百多家中国企业赞助商,但企业在这方面的操作管理经验还是处于幼儿时期,根本没有从品牌战略的角度去思考体育营销问题,缺少创新,赛后一切烟消云散。

3、重战术轻战略的状况

品牌塑造是一项战略,是一项系统的思考,借助奥运营销只是其中的手段之一,并非只做好一个环节就万事大吉了。目前,国内众多企业大多数还停留在“重视短期利益、忽视长期利益,重战术操作、轻战略把握”的阶段,这势必会影响对体育营销和奥运经济的参与程度,同时也会极大地影响其品牌国际化的进程。

奥运营销“支点”的坐标在哪里?

1、在企业的战略方格之中

奥运营销只是企业通过品牌战略实现经营目标的一种手段。只有融合了公司战略所要求的方向开展奥运营销活动,才可以体现奥运营销的真正价值。可口可乐公司连续六次成为TOP计划的全球合作伙伴,其每一次的奥运营销都紧紧围绕公司的战略目标来设计开展活动,无论在汉城、巴塞罗那,还是在亚特兰大和悉尼,因此,只有把奥运营销的“支点”安置在企业的战略管理方格中,才能使其和企业战略核心“同频共振”,真切感受并促进实现企业的战略意图。

2、在企业的管理系统中

奥运营销是一种市场活动,其目的在于通过奥运营销不断增强企业的品牌力和营销力,因此,它不只是市场部门的事,而是和企业的文化力、产品力、研发力、信息管理能力、财务管理能力、危机管理能力等等紧密相连,因此它不能游离于企业管理系统之外,而应相互协作、相互融和、共同提升。

今年雅典奥运圣火传递活动赞助者可口可乐在传递火炬的每一个城市都组织了大型宣传活动,并针对不同国家采取不同的营销方式。可口可乐总共动用了200多个国家的组织系统,其中27个传递火炬的国家的可口可乐系统更是几乎全部出动,共有几万名可口可乐员工参与。其中在北京的火炬手选拔,就发动了可口可乐在中国的几千名员工。通过27个装瓶公司、33个装瓶厂和当地的体委配合。 全球规模的宣传活动与美国总部策略保持了高度一致,充分显示了奥运营销纳入整个管理系统中统一协调管理的重要性和优越性。

3、在整合营销传播的主干线上

在奥运营销活动中,应贯彻整合营销传播的理念,把奥运营销传播置于公司整合营销传播的主干线上。以奥运为平台、以消费者为核心,重组企业的各种行为和市场行为,综合协调地使用各种形式的传播方式,以统一的目标和统一的传播形象、传播一致的产品信息和品牌信息,实现与消费者的双向沟通,迅速树立产品和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更有效地达到营销传播和产品行销的目的。

这里的“整合”包括多重意义:如, 不同工具的整合——各种营销传播工具用“一个声音”,互相配合,实现传播的整合;不同时间的整合——在与消费者建立关系的各个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传播的信息应该协调一致;不同空间的整合——全球品牌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应传达统一的定位、形象、和个性; 不同利害关系者的传播整合——与公司各种不同的利害关系者(中间商、零售商、客户、股东、政府......)传播时,应保持公司统一的形象。(作者为北京新华信管理顾问有限公司营销咨询中心总监)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