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题目。应能概括整个论文最重要的内容,言简意赅,引人注目,一般不宜超过20个字。
论文摘要和关键词。
2、论文摘要应阐述学位论文的主要观点。说明本论文的目的、研究方法、成果和结论。尽可能保留原论文的基本信息,突出论文的创造性成果和新见解。而不应是各章节标题的简单罗列。摘要以500字左右为宜。
关键词是能反映论文主旨最关键的词句,一般3-5个。
3、目录。既是论文的提纲,也是论文组成部分的小标题,应标注相应页码。
4、引言(或序言)。内容应包括本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现状,本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及这项研究工作在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
5、正文。是毕业论文的主体。
6、结论。论文结论要求明确、精炼、完整,应阐明自己的创造性成果或新见解,以及在本领域的意义。
7、参考文献和注释。按论文中所引用文献或注释编号的顺序列在论文正文之后,参考文献之前。图表或数据必须注明来源和出处。
(参考文献是期刊时,书写格式为:
[编号]、作者、文章题目、期刊名(外文可缩写)、年份、卷号、期数、页码。
参考文献是图书时,书写格式为:
[编号]、作者、书名、出版单位、年份、版次、页码。)
8、附录。包括放在正文内过份冗长的公式推导,以备他人阅读方便所需的辅助性数学工具、重复性数据图表、论文使用的符号意义、单位缩写、程序全文及有关说明等。
结论: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带领贫困国家!脱贫致富
在一战之后,人们开始从政治到经济的各种超越民族主义的新观念和新方案来解决战后问题,这些方案有些看似很好,遗憾的是一个也没有奏效。在这其中就诞生了一种名为“凡尔赛体系”的新型国际秩序理念。但是,这个体系同样短命,维系不到二十年,就又爆发了更大规模,且更为惨烈的二战。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凡尔赛体系会如此脆弱不堪呢?当然,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首先第一个原因自然是这个体系本身所存在的问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
因为当时各国对于正义的国际秩序观的理解有冲突,所以就导致了凡尔赛体系的正当性也就存在了很大的问题,从而也就自然会影响其稳定性。
凡尔赛体系在政治上的组织,实际上就相当于是一个国际联盟。但按说这个国际联盟应该是以国际秩序的正当性而存在的,可问题是,这个所谓的国际联盟本身就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国际联盟这个倡议,别的国家都纷纷加入了,但美国却始终没有加入,为何呢?很简单,因为威尔逊并没有说服美国国会让美国也加入进去。那为何美国国会要拒绝加入呢?因为在国会看来,国际联盟会让美国被迫卷入到欧洲那些帝国的阴谋诡计当中去,与其这样,还不如继续保持自己的孤立主义。所以美国就没有加入进去。
《凡尔赛和约》给德国疆土带来的变化
此外,传统的欧洲大国苏联,由于意识形态与西方世界长期形成的对立关系,所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被排斥到了国际联盟外面,直到1934年才加入,不过仅过了五年之后,即1939年又被开除了。所以,在这样世界两个大国都不在的联盟里,就使得该联盟的正当性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此外,因为美国和苏联都不在这个联盟里,所以国际联盟就被英法两国所主导。有趣的是,这两个大国却对凡尔赛体系的正当性也都不太认可。因为它们都觉得凡尔赛体系对德国有些不公平,甚至是有点欺人太甚的意思。因此,在后来希特勒上台后,便不断地挑战凡尔赛体系,英法两国却始终没有足够的底气去反对。为了更好的说明这一点,我们拿希特勒派军进驻莱茵河西岸一事来举个例子。
第一次世界大战形势图
在凡尔赛合约中规定,德国不准在莱茵河西侧的国土上驻军,因为这样一来,就不会威胁到法国了。但是,在希特勒上台之后,便直接把军队派到莱茵河西岸去,直抵法德边境,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就是在挑战凡尔赛体系。但其实希特勒本人的心也是悬着的,他当时还叮嘱自己的部队,如果法国人一开枪,那就马上撤回来,毕竟当时的德国还不具备和法国对抗的实力。
但有趣的是,法国人几乎是眼睁睁看着德国军队开到德法边境的,为此并没有做出任何反应。当然了,这里面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法国人自觉理亏造成的。但是,希特勒的这一冒险成功后,让自己在国内的政治威望迅速攀升,这也为后来他一步步的攫取更多权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莱茵河-多瑙河水系航道示意图
综上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各国都不太认可凡尔赛体系,所以根本就不能指望它有多稳定,因为没有多少人会去真心实意地维护它,即便是既得利益者也都对它三心二意;而它之所以还暂时能够存在,只是因为反对者还没有聚集起足够的力量来推翻它。
当然了,也正是因为凡尔赛体系在观念层面上的不稳定,导致了两次大战之间的德国,从一个追求普世主义的国家,逐渐变成了一个追求狭隘民族主义的国家,最后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选自《国际政治学》)。那么,日后的德国是怎么做的呢?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国家疆域的变化
实际上,德国军队在一战结束之后就放下了武器,但是,这并不是战败了,而是觉得继续熬下去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而此时刚好威尔逊又提出一种看上去颇为追求公道正义的国际秩序观,德国觉得自己能够获得一种较为体面的和平,所以便同意投降了。这种所谓的“体面投降”,实际上就是德国可以承担割地赔款的惩罚,但是却不能超过必要的限度,更不能因此就把德国给定义成是发动战争的罪人。因为战争是一种常见的国际政治现象,在一战之前,人们长期都是把战争作为一种挑战国际力量均衡的手段,没有谁认为战争本身可以被定罪。这一点我们在前面几篇文章中都有说到,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然而,德国的期待完全落空了,究其原因就恰恰是在威尔逊主义上面。威尔逊主义要建立一个全新的世界秩序,那就必须设定过去的国际秩序观是邪恶的。而英法要让自己成为新秩序当中正义的一方,那就得把邪恶这个名头安放在德国身上。毕竟德国战败了,如果不承担其这样的罪责,那么英法两国就没法打圆场,当然了,他们并不考虑德国对内要如何交代。
战胜国这种自私的选择带来极为恶劣的后果,那就是德国民间很多人都认为德国受到了欺骗,于是,与战胜国谈判并接受凡尔赛合约的德国新政府,就被认为是背叛行为。而德国的军队更是这么想的。因为这个新政府所依赖的宪法是在德国的文化名城魏玛制定的,所以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德国又被人们称作是“魏玛德国”。
一战图
德国被迫接受了屈辱的和约,想要忍辱负重,带领德国人民走出困境。而越是在这种时候,这个政权越需要人们对其正当性的认可,但是屈辱的现实却让很多德国人拒绝认可这个政权,所以它的正当性也就天然的不足了。
而仅仅从宪法的角度来说,魏玛宪法又是极为自由和民主的,说它是当时世界上最符合现代文明标志的宪法也不为过。但是政权的正当性并不仅仅来自于宪法本身,还来自于人们对于现实处境的真实感受。魏玛德国当时极力想融入进新的国际秩序中去,可是当时的几个战胜国却在战后还是多次地用各种自私的举动羞辱,甚至是压榨它。这些都让德国内部追去普世主义的力量逐渐失去政治影响力,而追求民族复仇的力量则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影响力。
战胜国这种极为自私的做法,本身就导致德国的局势很危险了,但是这还不至于难以遏制。真正让德国的民族主义转向变得难以遏制的,是1929年的世界经济大危机。这也为二战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送给你
【原创】东海防空识别区的是是非非
中国东海识别区划定后,美、韩、日本军机先后飞入,美国与其盟国联手挑衅意味十足。德、澳甚至菲佣等域外国家也是不承认中国单方面决定,甚至抨击中国此举影响地区稳定,当然遭到了中国的反驳,而岛内那些对涵盖钓岛40余年的日本防空识区屁都不放一个绿营大佬,却无耻的指责大陆区域霸权,着实可笑。
美国为什么要从关岛派飞机?很明显是要和驻日美军做一个切割,避免让舆论觉得美国偏向日本。为什么要派B-52这样的老爷机?不挂弹,无护航,一方面,美国料到中国防空识别区初设,相关处置仍是没有经验,对事态处置也会慎之又慎,另一方面,美国也在传达相对无害的飞行,打国际规则的擦边球,避免中国做出误判,进行有限度的挑衅,让中国有苦难言。以美国的精明,不可能蠢到直接替日本对抗中国,美国的行为只是对区域局势改变做出“老大”该有的反应,适度向中国表明其霸主地位,同时安抚盟国。美国需要为小弟出头,但也知道挑衅的适度,中国固然不会轻易与美国交恶,但中美大局不能单纯让中国来维护,美国也不需要激怒中国,让事态失控,不确定性增大。这也是大国博弈的适度性。
而西方的立场偏颇的指责根本站不住脚,是对中国国际活动一贯的打压,一方面是出于意识形态的差异,另一方面则是以美国为首的老牌资本主义对新兴发展中国家的打压。这种状态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即便中国今天经济总量世界第二,这样的状态也没有多大改观,我们也不的不面临尴尬的现实,那就是我们在国际舆论战中仍然出于下风。而这样老二难当的状态恐怕也会仍然持续很久。也是新兴大国崛起必然经历的挑战。
对于外国军机进入我国防空识别区,有的人气的牙痒痒,有的人则幸灾乐祸,后者基本无救。我们应该认识到防空识别区划定是合理合法的事,也是我国有所作为的一大进步,必须支持。而防空识别区并非领空,所以在制度范畴内可以相对灵活处置。中国初设防空识别区,各方的试探仍然是基于不承认中国单方面设立这一事实,而中国在识别区设立之前肯定也想到了面临的各种可能,也做好了心理准备。中国必然不会如日本所言撤销决定,后续中国肯定会采取措施,证明中国东海防空识别区这一事实存在,到时候相关国家单方面不承认也意义不大。中国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