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大国博弈论文3000字

2023-12-06 11:4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大国博弈论文3000字

 一:1、题目。应能概括整个论文最重要的内容,言简意赅,引人注目,一般不宜超过20个字。
  论文摘要和关键词。
2、论文摘要应阐述学位论文的主要观点。说明本论文的目的、研究方法、成果和结论。尽可能保留原论文的基本信息,突出论文的创造性成果和新见解。而不应是各章节标题的简单罗列。摘要以500字左右为宜。
  关键词是能反映论文主旨最关键的词句,一般3-5个。
3、目录。既是论文的提纲,也是论文组成部分的小标题,应标注相应页码。
4、引言(或序言)。内容应包括本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现状,本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及这项研究工作在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
5、正文。是毕业论文的主体。
6、结论。论文结论要求明确、精炼、完整,应阐明自己的创造性成果或新见解,以及在本领域的意义。
7、参考文献和注释。按论文中所引用文献或注释编号的顺序列在论文正文之后,参考文献之前。图表或数据必须注明来源和出处。
(参考文献是期刊时,书写格式为:
[编号]、作者、文章题目、期刊名(外文可缩写)、年份、卷号、期数、页码。
  参考文献是图书时,书写格式为:
[编号]、作者、书名、出版单位、年份、版次、页码。)
8、附录。包括放在正文内过份冗长的公式推导,以备他人阅读方便所需的辅助性数学工具、重复性数据图表、论文使用的符号意义、单位缩写、程序全文及有关说明等。

「大国博弈」浅谈一战后的“凡尔赛体系”,为何会如此脆弱呢?

在一战之后,人们开始从政治到经济的各种超越民族主义的新观念和新方案来解决战后问题,这些方案有些看似很好,遗憾的是一个也没有奏效。在这其中就诞生了一种名为“凡尔赛体系”的新型国际秩序理念。但是,这个体系同样短命,维系不到二十年,就又爆发了更大规模,且更为惨烈的二战。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凡尔赛体系会如此脆弱不堪呢?当然,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首先第一个原因自然是这个体系本身所存在的问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

因为当时各国对于正义的国际秩序观的理解有冲突,所以就导致了凡尔赛体系的正当性也就存在了很大的问题,从而也就自然会影响其稳定性。

凡尔赛体系在政治上的组织,实际上就相当于是一个国际联盟。但按说这个国际联盟应该是以国际秩序的正当性而存在的,可问题是,这个所谓的国际联盟本身就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国际联盟这个倡议,别的国家都纷纷加入了,但美国却始终没有加入,为何呢?很简单,因为威尔逊并没有说服美国国会让美国也加入进去。那为何美国国会要拒绝加入呢?因为在国会看来,国际联盟会让美国被迫卷入到欧洲那些帝国的阴谋诡计当中去,与其这样,还不如继续保持自己的孤立主义。所以美国就没有加入进去。

《凡尔赛和约》给德国疆土带来的变化

此外,传统的欧洲大国苏联,由于意识形态与西方世界长期形成的对立关系,所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被排斥到了国际联盟外面,直到1934年才加入,不过仅过了五年之后,即1939年又被开除了。所以,在这样世界两个大国都不在的联盟里,就使得该联盟的正当性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此外,因为美国和苏联都不在这个联盟里,所以国际联盟就被英法两国所主导。有趣的是,这两个大国却对凡尔赛体系的正当性也都不太认可。因为它们都觉得凡尔赛体系对德国有些不公平,甚至是有点欺人太甚的意思。因此,在后来希特勒上台后,便不断地挑战凡尔赛体系,英法两国却始终没有足够的底气去反对。为了更好的说明这一点,我们拿希特勒派军进驻莱茵河西岸一事来举个例子。

第一次世界大战形势图

在凡尔赛合约中规定,德国不准在莱茵河西侧的国土上驻军,因为这样一来,就不会威胁到法国了。但是,在希特勒上台之后,便直接把军队派到莱茵河西岸去,直抵法德边境,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就是在挑战凡尔赛体系。但其实希特勒本人的心也是悬着的,他当时还叮嘱自己的部队,如果法国人一开枪,那就马上撤回来,毕竟当时的德国还不具备和法国对抗的实力。

但有趣的是,法国人几乎是眼睁睁看着德国军队开到德法边境的,为此并没有做出任何反应。当然了,这里面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法国人自觉理亏造成的。但是,希特勒的这一冒险成功后,让自己在国内的政治威望迅速攀升,这也为后来他一步步的攫取更多权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莱茵河-多瑙河水系航道示意图

综上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各国都不太认可凡尔赛体系,所以根本就不能指望它有多稳定,因为没有多少人会去真心实意地维护它,即便是既得利益者也都对它三心二意;而它之所以还暂时能够存在,只是因为反对者还没有聚集起足够的力量来推翻它。

当然了,也正是因为凡尔赛体系在观念层面上的不稳定,导致了两次大战之间的德国,从一个追求普世主义的国家,逐渐变成了一个追求狭隘民族主义的国家,最后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选自《国际政治学》)。那么,日后的德国是怎么做的呢?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国家疆域的变化

实际上,德国军队在一战结束之后就放下了武器,但是,这并不是战败了,而是觉得继续熬下去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而此时刚好威尔逊又提出一种看上去颇为追求公道正义的国际秩序观,德国觉得自己能够获得一种较为体面的和平,所以便同意投降了。这种所谓的“体面投降”,实际上就是德国可以承担割地赔款的惩罚,但是却不能超过必要的限度,更不能因此就把德国给定义成是发动战争的罪人。因为战争是一种常见的国际政治现象,在一战之前,人们长期都是把战争作为一种挑战国际力量均衡的手段,没有谁认为战争本身可以被定罪。这一点我们在前面几篇文章中都有说到,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然而,德国的期待完全落空了,究其原因就恰恰是在威尔逊主义上面。威尔逊主义要建立一个全新的世界秩序,那就必须设定过去的国际秩序观是邪恶的。而英法要让自己成为新秩序当中正义的一方,那就得把邪恶这个名头安放在德国身上。毕竟德国战败了,如果不承担其这样的罪责,那么英法两国就没法打圆场,当然了,他们并不考虑德国对内要如何交代。

战胜国这种自私的选择带来极为恶劣的后果,那就是德国民间很多人都认为德国受到了欺骗,于是,与战胜国谈判并接受凡尔赛合约的德国新政府,就被认为是背叛行为。而德国的军队更是这么想的。因为这个新政府所依赖的宪法是在德国的文化名城魏玛制定的,所以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德国又被人们称作是“魏玛德国”。

一战图

德国被迫接受了屈辱的和约,想要忍辱负重,带领德国人民走出困境。而越是在这种时候,这个政权越需要人们对其正当性的认可,但是屈辱的现实却让很多德国人拒绝认可这个政权,所以它的正当性也就天然的不足了。

而仅仅从宪法的角度来说,魏玛宪法又是极为自由和民主的,说它是当时世界上最符合现代文明标志的宪法也不为过。但是政权的正当性并不仅仅来自于宪法本身,还来自于人们对于现实处境的真实感受。魏玛德国当时极力想融入进新的国际秩序中去,可是当时的几个战胜国却在战后还是多次地用各种自私的举动羞辱,甚至是压榨它。这些都让德国内部追去普世主义的力量逐渐失去政治影响力,而追求民族复仇的力量则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影响力。

战胜国这种极为自私的做法,本身就导致德国的局势很危险了,但是这还不至于难以遏制。真正让德国的民族主义转向变得难以遏制的,是1929年的世界经济大危机。这也为二战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论述目前我国第一安全问题,请从政治 国防 经济 民生 生态等各方面论述 不少于3000字

  这个题目有点大,推荐楼主去看张文木老师的《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国家安全战略》,以下是一些论文资料,希望对你有用!

  关于构建当前和未来中国国家安全战略的若干思考

  在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大国博弈风云激荡的全球化时代,国家安全的实现在越来越大程度上取决于民族国家在对自身利益准确界定、面临威胁客观判断之上的安全战略构建。步人新世纪,全球化与中国身份变化共同演进,促使中国的安全环境、安全需求和战略观念发生了重大改变。构建当前和未来的中国国家安全战略,必须以此为路径,实现创新,确立符合时代特征和中国生存与发展现实的战略目标和手段,这决定着中国在未来的命运。笔者仅在此就战略方针、战略能力和对外战略选择提出一些基本思考以供探讨。
  (一)与时俱进,充分拓展积极防御战略方针。
  战略方针是国家安全战略的主题与核心,是一定时期内指导国家安全事务全局的总纲领和总原则。积极防御战略方针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面临严重生存威胁的背景下形成的,是中国安全战略的重要实践和探索。坚持奉行这一方针不仅使中国获得了持久安全,而且实现了持久的进步与发展。然而受新中国成立后内外环境的限定,积极防御战略方针主要目的是应对传统安全问题,确保国家的生存利益免受内外威胁。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中国身份变化,中国国家安全不仅只确保生存利益免受威胁,而且包括发展利益不受侵蚀,并且发展利益在国家安全利益构成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另外,威胁中国国家安全的因素除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等传统因素外,恐怖主义、跨国犯罪、生态恶化等非传统安全问题愈益突出。中国国家安全面临的问题和威胁越来越具有多元性、动态性和综合性,这就要求战略方针必须扩展过去因主要应对传统安全威胁以及由此而决定的重视威胁发生后应对和处理模式。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积极防御战略方针在具体运作上应拓展视野,突出主动进取,将积极预防作为主要政策取向,纳入其基本内涵,以适应当前国家安全形势对安全战略提出的新要求,为国家安全利益的实现创造积极的条件。 积极预防的本质特征是防患于未然,即对未发生或可能发生的威胁进行事先防范,不仅体现了安全战略的防御性,也更突出安全战略的前瞻性和预见性。其基本内涵应包括:
  第一,主动实现国家安全战略指导重心由维护生存利益向维护发展利益转变。发展利益面临的侵蚀和压制是当前和未来中国国家安全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国家安全战略的基点必须以此为基础实现转变。战略方针的拓展必须要突出战略基点的转向,以此指导战略能力的发展和战略途径的选择,着力提高战略预警能力,对国家安全潜在威胁实现先期预判并尽早做出必要准备,并不断提高安全危机应急反应能力,力争在潜在威胁转为现实威胁前消除。
  第二,主动塑造在维护国家安全活动中的态势
  一个大国的成长势必影响整个世界,中国的崛起与现存国际体系既有契合的一面,也有矛盾的一面。无论是外部对中国发展的疑虑、误读,还是旧秩序受益者抱残守缺,有意阻挠和遏制,都对中国带来了严峻的压力。为此,中国要建设性地融入国际经济政治体系,既不应主动发起挑战,更不能做被动的适应者,在战略上必须力争取得主动权。应该在参与中求安全,在参与中求主动,在参与中积极塑造,唯其如此,方能在大国博弈中处于有利地位。
  第三,主动维护和拓展国家战略利益。在中国改革开放和各方面发展的新形势下,中国国家安全具有了以往所不具备的内涵与特点,海外市场、海外资源、海洋资源及海上交通线对中国经济发展与安全具有愈益重要的战略意义。这就需要把视野投向全球范围,根据国际关系的准则,统筹、制定系统的安全战略,依靠多种战略能力和手段主动维护和拓展国家战略利益:包括逐步为与中国相关的各种国际“通道”及周边区域的安全稳定提供支持,对中国海外利益遭遇的各种非传统安全威胁加以防范和遏止等,从而确保中国的和平与发展进程稳步推进。 为此,中国需要:
  第一,实现要素型战略能力的全面协调发展。要素型战略能力指国家运用自身所拥有的各具体领域的战略实力维护国家安全,保障国家安全利益的能力。全面增强中国的战略能力,首要是全面发展中国要素型战略能力。国防力量是要素型战略能力的基础与核心,中国国防力量的发展应以为维护国家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提供坚强的安全保障和为维护国家利益提供有力的战略支撑为目标,不断提高应对多种安全威胁的能力。此外,全面发展要素型能力还必须重视经济实力、科技实力、文化实力等其他要素能力的发展,特别是要尽可能提高各要素的质量,最终实现要素型战略能力的全面、协调发展,夯实国家安全的基础。
  第二,稳步提升结构型战略能力。结构型战略能力,其提出源于国家与国际体系的互动,系指国家运用源于国际体系的资源与力量,应对各种安全问题,保障国家安全利益的能力。新的安全形势下,国际体系中的任何国家其生存与发展都不能免除外部环境的影响,国家安全的维护和实现超出了本国一己力量的范畴,必须通过以与国际体系的良性互动为目标的国家外交和战略方能实现。随着中国融入国际体系的加深,发展结构型战略能力,是中国应对非传统安全问题,破解中-国-威-胁-论,消除来自国际体系束缚和压力的重要途径。提升中国的结构型战略能力,要以高度重视并理性思考中国与国际体系的关系为基础,加大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宣传,积极寻求国际社会对中国身份的认同,使其能客观地对待中国的发展,相信中华民族是热爱和平的民族、中国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同时,要从政治力、经济力和文化力等方面人手,加快推动中国的软实力发展,完善体制建设、倡导文化和谐与创新、拓展外交策略,扩展中国影响世界的渠道和方式,塑造良好的国际形象,发挥中国的全球作用,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推进中国的和平发展进程。
  (三)审时度势,坚持走自主合作之路。对国家而言,选择什么样的安全战略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兴衰成败,合理的选择会促使一国的实力由弱变强、加速其发展进程,而选择的偏差与谬误则会导致国力的衰弱,乃至国家的倾覆。近代国际关系产生以来,主要国家尤其是大国对安全战略的选择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已有的选择主要包括:霸权主导型、挑战扩张型、搭车附庸型和封闭内敛型。全球化与中国身份变化的共同演进,决定了中国既不能走“封闭内敛”的老路,更不能选择霸权主导战略;既不能做全面挑战者,更不能做搭车附庸者。中国的安全战略选择不得不在矛盾中运筹:新的历史条件下,合作成为国家安全的根本出路,然而受历史、现实和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国家之间的对抗并未完全消除,少数国家仍然抱守冷战思维,执意坚持霸权逻辑;中国融入世界的加深,既具有了共同应对安全威胁的新型合作平台,也必须面对更多的挑战和承担更多的责任。
  面对时代的发展大势和现实的矛盾纠合,中国需要审时度势、开拓创新,兼顾独立自主与国际合作,走“自主合作型”安全战略。 这既是由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社会主义的基本国情、国家利益的根本要求所决定的,也是把握当今世界潮流的战略选择。单一的自助、自我封闭将没有出路,而无原则的合作又丧权辱国,生存发展利益终难以确保,因此必须兼顾二者实现超越。“自主合作型”安全战略的基本内涵是在清晰认识并确保自身的利益和需求、不做任何国家的附庸的基础上,积极融人国际体系,不断扩大在传统安全问题和非传统安全问题上与各国的对话、协作,确立并固化相互利益基础,努力推动合作安全。“自主合作型”安全战略是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和新安全观的有机结合,既重视合作又不排除斗争手段的运用,强调在全球化的复杂环境中把握好合作与斗争的平衡术。

大国博弈将如何影响国际战略形势的演变?

大国博弈:全球战略格局演变成为焦点和特征

近年来,大国博弈趋势明显,尤其是美国与中俄博弈更加激烈,美国愈来愈显示出强权政治和霸凌行径的特征,表明美国正处于对中俄影响力快速上升的恐惧和焦虑,似乎变得越来越疯狂和不可思议,全球治理格局正在发生巨变,但新的治理格局的建立显得更加步履维艰。
一、中国与美国博弈事态成为全球关注热点
美国针对中国崛起,采取系列战略措施加以应对。美国继续推进“印太战略”,搅局南海问题,插手香港事务,干预台湾政治,破坏新疆和西藏的社会稳定,不断向印太地区增派兵力,拉拢中国周边国家形成抗中同盟。面对中国崛起,美国陷入整个国家恐惧状态,似乎陷入某种恐慌症,一时拿不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因而出台一些似乎疯狂并令人匪夷所思的政策。先是对中国发动贸易战,搅乱了全球价值链和经贸合作关系,让世界对全球经济充满不确定性,让全球化面临巨大挑战。在技术领域,全面围堵中国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举全国之力打压中国的科技企业,试图维系美国在技术创新领域的绝对主导权。预计在今后相当长时期,美国对中国的遏制、阻击、打压、干扰、抹黑等手段层出不清,中国必须直面应对,可能不存在妥协之余地。
二、美国与俄罗斯战略博弈明显加剧
美国悍然退出了《中导条约》,美俄《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可能无以为继,新一轮全球军备竞赛很有可能加剧,而且核战争风险在持续上升,美俄关系很难预测,这或许是未来较长时期人类必须面临的承担的巨大维系。2019年12月12日,美军在2 019年8月退出《中导条约》之后在加利福尼亚试射一枚陆基常规弹道导弹,开启了军备竞赛的步伐。美国长期视委内瑞拉为邪恶国家,一直试图推翻现有民选政权,然而在危机关头,俄罗斯果断出手,强力支持马杜罗政府,使得美国颠覆委政权的图谋落空。在中东地区,美国似乎在一定程度上退缩,而俄罗斯却在强力推进,在伊朗、叙利亚和利比亚等国,俄罗斯逐渐呈现“存在感”和武力,并且拉近与沙特、埃及等的关系,已经赢得了一定战略主动权和话语权。
三、美国与欧盟裂痕持续扩大
美国与欧洲之间在众多领域存在不同调,比如在贸易、伊核协议、气候变化、集体安全、能源安全、多边主义等问题上明显出现争议,纷争不断。由于美国政府一意孤行,不讲信义,欧洲一些国家开始对美国失去信任,进而主张强化自我能力,强调自主战略,甚至提出自我保护等说法。法国总统马克龙独树一帜,主张欧洲应摆脱北约限制,加强欧洲自我防务。法国和德国在“多边主义”方面形成共识,主张建立全球多边主义联盟,反对美国单边主义作风,尤其强调与中国就加强全球治理、坚持多边主义、维护自由贸易等重大问题达成广泛共识,主张与俄罗斯建立安全稳定的对话。
四、日本和印度似乎在大国博弈中寻求战略平衡
日本在对外关系中似乎在调整国家战略,强调大国平衡,可能改变了以往长期为美国马首是瞻的战略思维,对外经济贸易战略迎来了全面合作的新局面,不但巩固了与美国的盟友关系,而且也改善了对华关系,积极发展了与欧盟、英国、印度和俄罗斯等重要经济体的外交关系。印度修正了对美国一边倒的外交倾向,基本恢复了长期以来奉行的大国平衡外交战略,全面发展与各大国关系。无论是日本,还是印度,似乎都在尽力避免使自己成为大国博弈的“筹码”。

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论文3000字

与 其它 课程相比,形势与政策课有其鲜明特点,其内容时效性强、教学领域宽、 教育 政策性突出、教法灵活多样。我在此整理了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论文3000字,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摘要:当前国际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各种复杂的不确定和非传统因素分化演绎,为中国的国家发展和对外交往提出了新的难题,在这种情况下,认清形势,明确目标、思路变得尤为重要。尽管世界局势的复杂性和变化性在加剧,但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关键词:国际形势;外交;合作;共同体

我们抛开意识形态之对立不言,单就国家的利益博弈而论。中国,目前处于守势,而日本,美国之类的国家则是出于攻势。他们视中国为未来国际地位的最大挑战者,那正是因为近年来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举世瞩目,成为21世纪真正的世界大国,才使他们对中国的崛起虎视眈眈,警惕加倍!

就意识形态、社会体制而言,中国目前仍处于转型期,相当于落后世界先进主流50年。但是这种逐渐形成的并且正在完善的社会体制一旦崩溃,势必将动乱频仍,民不聊生。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对外为韬晦策略,而在目前形势之下,已转为主动突围。

2006年11月初,在北京举行的中非数十国论坛足以见证了中国的国际发展战略方针:是以新时代的步伐在迈进,是以寻求外部合作为主的外交政策。

对当前的中国而言,最大的国际问题莫过于台湾和朝鲜问题。台海局势,关乎世界格局,牵涉中、美、日、俄世界各极,这也是中国和平统一的关键关口。而对中国台湾的回归有极大异议和阻力的无疑是美国和日本,他们与台湾

“渊源”颇深,单在目前的局势下,大家都在观察对方的举动,以伺机获得主动。恰恰中国与日本在东海问题上也是纠葛不休,另外,日本首脑“拜鬼”也时常引发中国民众被屠杀时留下的伤痛。那么,现任日本信任首相安倍是否将依照自己的承诺不再参拜“神社”,是否有与中国修好之意,中日真能合作开发东海能源吗?台湾问题在好的发展趋势之下日本还会如此干涉吗?我们均不得而知,更有待观察。

当然,还有多年来一直充当台湾 “老大哥”--美国,它是“割舍”,还是将要采取什么奇异的干预对策,它在“霸主地位”之上将给于台湾什么样的支持,我想它连自己也不知道。因为这是一个互相牵制的时代,谁也不希望为了局部而危害全局,更不想在国际上落下有损威信的骂名。

朝核问题,最终结果如何,将取决于中、美、日、俄、韩、朝的六方再次聚头。而中国,在朝鲜核问题上存在着许多忧虑,从立场上很难做到像美国那样“超脱”。50多年来,朝鲜至少在对美国、日本、台湾关系等原则问题上没有出卖过中国。不管朝鲜的内政如何,中国在国际上都不能保持中立,而必须站在朝鲜这个“让人爱恨交加的家伙”一边。

另一方面,在世界大的格局下,美国跟中国一道同为大国,他们一起作为负责任的、利益相关的国际体系的参与者,其目标应当更远大:共同合作,维护一个有利于世界长期和平与繁荣世界体系。美中关系是个“密切而复杂”的问题。

或许,在某些时候,老美会想一些闲不住的做法来对中国进行“围堵”和“制衡”。比如前不久,美国曾游说韩国和日本加入“北约”,在这之前还劝说过澳大利亚,这不都是为了扩大自己的“霸权”而向中国和俄罗斯逼近吗?

而中俄目前的关系仅止于“互有所需”这一极其表面而又脆弱的层面,并隐藏着深层的风险。这一深层风险就是,随着两国的相继崛起,双边关系可能会再次面临“变”的格局。但是,在对待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的“围堵”时,中俄将会毫无疑问的“对外”。

在美国与欧洲诸国看似亲密的关系渐行渐远时,他们也在不知不觉中向中国靠近,欧洲援华政策便是最好的例证。他们希望中国变,但是不宜过激,以免引起社会动荡。社会稳定了,也就稳住了欧洲人对中国大片市场的幻想。因此,他们非常关注中国的社会稳定、政治稳定。如果中国的改革不稳定,引起了社会动荡,它所有的投资可能全都泡汤。而保持社会稳定,也正是中国目前正在努力的方向,中欧在将来的合作中一定会走向好的趋势!

参考文献:

[1] 刘国光主编《中国经济发展战略问题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2]谭祟台等《发展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3]张培刚主编《新发展经济学》,河南人民出版社,2011.

[4]杨万钟主编《经济地理学导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