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时期,维新志士樊锥要求改革,提出从繁礼细故到大政鸿法,“唯泰西是效”的观点。辛亥革命时期,邹容设计了民主共和国的政治方案,要求“悉准美国办理”。辛亥革命后,胡适表示:“吾于家庭之事,则从东方人,于社会国家政治之见解,则从西方人”(《胡适留学日记》)。这是在五四运动前后一些青年学生关于中国前途的一种思考和选择。30年代初,在中国文化出路的讨论中,胡适、陈序经等人全面提出了全盘西化的主张,当时在广州、北平等地,以《广州民国日报》、《独立评论》等刊物为阵地,就全盘西化问题展开讨论。
“全盘西化”一词,是陈序经在讨论中首先概括出来的。他写有《中国文化的出路》、《中国西化观》等多种著作,认为中国“样样都不如人”;西方文化是世界文化发展的方向;中国已经走上了西化道路,不能不朝西化的方向继续迈进;西洋近代文化的主力──个人主义能够救中国。他的结论是“彻底的全盘西洋化”的办法,是挽救中国民族危亡的唯一出路。
胡适的观点与陈序经有所不同,其全盘西化观有着牢固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根据。他的思想基础是崇洋亲美思想和民族自卑论,认为“我们必须承认我们自己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质机械上不如人,不但政治制度不如人,并且道德不如人,知识不如人,文学不如人,音乐不如人,艺术不如人,身体不如人”(《胡适论学近著·介绍我自己的思想》)。他甚至认为中华民族是“一分像人九分像鬼的不长进民族”(同前)。他的理论根据是实用主义和世界主义,认为有用即真理,反对“狭义的国家主义”(即民族主义),提倡“世界的国家主义”(即世界主义)。他认为中国不能革命,也没有资格革命,只能进行一点一滴的改良,实行全盘西化。胡适的全盘西化实际上是要全盘美国化,其实质是要在中国建立共和国,走民主道路。
坚持未必能够胜利
许多人都认为坚持就是胜利,只要坚持,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一定会胜利,可我却不这样认为。因为有时候,坚持未必胜利——胜利也不一定是属于坚持的。
的确,因为浓烟滚滚的战场,英勇的战士以鲜血坚持出一道胜利的风景;因为孤寂难耐的斗室里,顽强的智者以汗水坚持出一颗发明的硕果;因为在风雨如晦的岁月中,卓越的哲人以铁骨坚持出一柄真理的利剑;因为“坚持就是胜利”这句话,许多词都因为它赫然在我们眼前,比如“水滴石穿、绳锯木断”,如“锲而不舍、金石可攀”……但是,我们不能遗忘了一些事,认为坚持就是胜利。
就好比“武林外传”中的吕秀才,他寒窗苦读,口疮舌茧,每日诵习“之乎者也”、“子曰”……沥尽心血地坚持科举考试,然而科举考试并没有“发现他”,结果,他是“半个秀才也没捞着”。他很失败,因为他辛苦了一年又一年的学习,为的就是“中榜”,为的就是能当上个“官”。结果呢?在人人都以为他这么用工一定能在科举考试中“中榜”的时候,却让我们和他们一样大跌眼镜。从中,我们可以悟到一个道理:人生如果目标错误,就算坚持到海枯石烂,也必然无胜利之望。
胜利需要坚持,但坚持未必胜利。
你若想胜利,就请在必要的时候转移人生目标,转移不是熄灭信念之火!鲁迅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当他发现医学不能疗救国人之魂,于是他就另辟蹊径,拿起如椽巨笔,成了知名的作家。所以,有时候,人的目标是需要转移的。蓦然之间,山花别样红。
朋友,如果你选择坚持,想用坚持拥抱胜利,辉煌人生,就请你审慎地对待坚持。
除了一些日常必需品,大学生在时尚方面的需求也有所增强,大牌口红、精华、生发仪和洗发水,几乎是女生们行李箱里的标配。
大多新一代年轻大学生似乎对时尚非常敏感,他们热衷于赶时髦——用最新款的手机,穿“潮流”的衣服,听最流行的音乐,买高级的化妆品,极力寻求明星的影子等。除了基本的生活消费以外,还会进行一些显得自己“更时尚”的额外消费,探索他们眼中的“时尚美”。但究其根本,如今大学生所讲究的外在时髦就是真正的美吗?
在这个“流行时尚”被宣传得铺天盖地的时代,社会的目光也转向了“个性、时尚”,思想活跃、喜欢追求新鲜事物的大学生也在紧跟时尚的潮流,抓紧成为流行时尚的风向标。他们从网络、杂志报纸、电影电视中了解到各种各样的时尚信息。不论是“欧美风”还是“韩潮流”,新的文化概念或是新的信息所带来的新的“时尚”观念,都可能得到大学生的模仿和表达。
他们既希望“求同”追随大潮,通过对共性的顺从获得心理的安全感;又想要“存异”,以显示与众不同,而后获得精神上的优越感。这说明,新一代的大学生懂得了在奋斗之余还应该享受生活的深刻道理:想把自己装备得合心合意,使得追求时尚成为一种精彩人生的方式。只是他们片面的把追求时尚当成了追赶大流,是被动的赶时髦,他们的表现并没有渗入自己的品位和爱好,只是一味地随波逐流。
调查显示,目前“社交与娱乐”和“形象消费”已成为大学生群体消费的主要方向,碍于面子、攀比心理等因素使他们总想紧跟大众步伐、追赶时髦,甚至进行一些人情往来。这种过度的铺张浪费和不合理地增加家庭压力的做法,这对于家境好的学生来说或许不算什么,但对家境相对困难的学生来说,这无疑会成为一种负担。
况且大学生应该把精力集中在学业上,而非随波逐流。
所以,在时尚面前,大学生一方面不仅要克服攀比心理,避免盲目甚至极端追求;另一方面还应重新定义审美的标准。从大学生自觉、自愿参与追求时尚的真实心理出发, 高校应采取引导工作,对学生进行审美方面的思想教育。其次,关心并了解其心理动态,解决其最关心的问题。
事实上,每一种美都有它客观的标准,而时髦单单只是一种“暂时”的潮流,它反映了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对于美的看法,并不是说时髦就是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