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呼兰河传论文格式

2023-03-04 23:5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呼兰河传论文格式

............(二)《呼兰河传》

继《生死场》之后,1938年萧红在重庆开笔创作她的自传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由于颠沛流离,直到1940年底才在她寓居的香港最后完稿成书。这个时刻,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这使远离家乡的萧红更加怀念自己的故乡和童年,于是,她以自己的家乡与童年生活为原型,创作了这部小说。它在艺术形式上是一部比较独特的:它虽然写了人物,但没有主角;虽也叙述故事,却没有主轴;全书七章虽可各自独立却又俨然是一整体。作家以她娴熟的回忆技巧、抒情诗的散文风格、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造就了她 “回忆式”的巅峰之作。茅盾曾这样评价它的艺术成就:“要点不在《呼兰河传》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小说,而在于这‘不像’之外,还有些别的东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人些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1.欢乐童年——寂寞心灵的慰藉

萧红的一生是被家庭、爱情和社会所放逐的一生,在她的内心深处,始终深藏着难以排解的无家的悲凉感。可以说,寂寞情绪和无家情结困扰了萧红,同时也造就了萧红,成就了她的许多艺术佳构。她把自己的孤独与忧伤、寂寞与怅惘,通过审美沉思转化为作品的情感基调和美丽的诗魂。

写作《呼兰河传》的萧红经历了内心与外在的种种变故与波折,身边没有了写作《八月的乡村》的“保护人”似的萧军,心目中的故乡也从要逃离的陷阱变成灵魂的寄寓之地。成熟的萧红换了一副眼光看待故乡。故乡,尽管她蒙昧,蒙昧得令人痛心,可是她又是包容的,爱与恨,善与恶,美与丑,都在其中。就像后花园中的小黄瓜、大倭瓜,就像那些蝴蝶、蚂蚱、蜻蜓,就像黄昏时候的红霞,他们不辨生死,既短暂,又久远。萧红用散文的笔调来书写故乡。她找到了一种最能表达自己与故乡的血肉联系的笔调。在这种书写中,萧红重新确认了自己与故乡、与呼兰河的关系。他们不再是对立性的,而是对话式的。在这样的写作中,萧红获得了心灵的慰藉。尤其在对祖父的回忆性的描写中,充满了对童年烂漫时光的回味。《呼兰河传》第三章写祖父与“我”。“祖父的眼睛是笑盈盈的”,“身体很健康”,祖父教“我”念诗,给“我”烧小猪、烧鸭子吃。而“我”在祖父的庇护下,无忧无虑,活泼任性。“我”只是玩,“玩累了,就在房子底下找个阴凉的地方睡着了。”和祖父开玩笑,“我笑得最厉害,我在炕上打着滚笑。”

孤独而寂寞的童年,对于渴望爱与温馨的萧红而言无疑是不幸的,然而对于作家的萧红却是一份难得的精神财富,一泓汩汩不息的生命泉源。在她寄居南国异乡的生命后期,在对男性及男权社会的彻底失望之后,她开始在现实的废墟上重构自己的精神家园。记忆中的故乡成了这个精神家园的投射和外化。借助对故乡和童年的诗性回忆,来化解内心的忧郁和寂寞。现实社会未能给萧红提供飞翔的天空,她以自己的艺术才情在文学殿堂里寻觅到一片高远的蓝天,于文学和想象的精神世界中构筑起生命的伊甸。

网上一个帖子对萧红的寂寞这样写道:萧红本身就是寂寞的,她的生,她的情感,她的生活,甚至她的死。萧红出生在黑龙江,十年漂泊,呼兰河是她的起点,香港是她的终点。去逝时,身边竟没有一个亲人,真是孤独地来到这个世界上,也将孤独地离去。在弥留之际,她在纸上写下“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下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从图书馆里淘到一本页面已经泛黄的《呼兰河传》,那气味仿佛是在证明她的寂寞决不矫情。打开书,寂寞的心灵盛开;合上,心灵的寂寞盛开。

2.悲悯意识——作家主体精神的投射

由于自身的生活经历和出自悲天悯人的天性,萧红在创作伊始就关注着普通人的命运遭际。而“五四”启蒙思想中个性主义、人道主义精神的影响使她在抒写人类苦难命运时,更多地是关注人的生存形态和生命价值,以更深入的笔触挖掘民族文化的深层结构,揭示病态人生和病态心理的形成原因。萧红紧紧抓住生与死——人的生命的起点和终点这两个重要环节进行了突出的展现和深刻的剖析,从而表现了她独特而深沉的人生悲剧感。

《呼兰河传》将生死的意义逐出人的视野,在人们对生死的更为漠然中写出了“几乎无事的悲剧”。此时的萧红对生命的感觉似乎已超出单纯的生死界限,而更深远地思索着空虚与悲凉。与《生死场》相比,在《呼兰河传》中,尽管环境对人仍然构成压抑,但已不表现为“生死场”般赤裸裸的惨酷,小城与人似乎形成一种平和松驰的关系:“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来回循环地走,那是自古也就这样了,风霜雨雪地,受得住的就过去了,受不住的就寻求着自然的结果。那自然的结果不大好,把一个人默默地一声不响就拉着离开了人间的世界了。至于那没有拉去的,就风霜雨雪,仍旧在人间被吹打着”。呼兰河人麻木混沌地生存(而非生活)着,感受不到生命的珍贵与死的悲哀,一切都是“自然的结果”,都是被动的生生死死。

在萧红看来,最可痛心的最足以惊心动魄的是“蒙昧”,是生命价值的低廉,是生命的浪费。染缸房里,一个学徒把另一个按进染缸里淹死了,这死人的事“不声不响地”就成了古事,不但染缸房仍然在原址,“甚至连那淹死人的大缸也许至今还在那儿使用着。从那染缸房发卖出来的布匹,仍旧是远近的乡镇都流通着。蓝色的布匹男人们做起棉袄棉裤,冬天穿它来抵御严寒。红色的布匹,则做成大红袍子,给十八九岁的姑娘穿上,让她去做新娘子。”至于造纸房里边饿死了一个私生子,则“因为他是一个私生的孩子,算不了什么。也就不说他了。”

萧红用异乎寻常的态度、语调叙述死亡,——轻淡甚至略带调侃的语调。有时甚至不止轻淡,她还有意以生命的喧闹作为映衬。《呼兰河传》第五章写了小团圆媳妇,写她如何从一个“笑呵呵”的小姑娘到一个“黄瘦”的病人,直到被折磨而死。一个仅仅十二岁的小姑娘,曾经“头发又黑又长,梳着很大的辫子”,曾经“看见我,也还偷着笑”,因为她的生命力、因为她“不怕羞”,被婆婆打出了毛病,接着被庸医、“云游真人”、跳大神的等不断折磨、摧残,终于死去了。

而尤其可痛心的是,“不惟所谓幸福者终生胡闹,便是不幸者们,也在别一方面各糟蹋他们自己的生涯”(鲁迅)。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和改造民族生活方式的热望,构成了萧红小说有关生死的描写的主要心理背景。

韦勒克·沃伦指出:“背景又可以是庞大的决定力量,环境被视为某种物质的或社会的原因,个人对它是很少有控制力量的”。《呼兰河传》深层的悲剧意蕴即在于揭示了这种强大愚蛮的背景环境——集体无意识同化/异化、扼杀人性。呼兰河人认同环境,实际上是认同它包蕴的所有的历史惰性、传统习惯和价值观念,所以比起《生死场》中的愚夫愚妇来,他们的灵魂被更深地烙上了历史文化的印痕。面对沉积着层层淤泥的给自己带来灾难的大泥坑,人们宁可想方设法地绕道而行,或者幸灾乐祸地在围观“抬车抬马,淹鸡淹鸭”中获得“乐趣”;小团圆媳妇只因“见人一点也不知道羞”,“两个眼睛骨碌碌地转”,就被好心的人们放到开水里活活烫死;那个本来口碑很好的王大姐,仅仅因为自己选择嫁给穷苦的磨倌,便一变而为“坏女人”,最终在不绝的奚落中死去……传统文化的受害者用套住自己的枷锁又去劈杀别人,在自己流血的同时手上又沾着别人的血污,而这种残忍的行为却是以极其真诚的善良态度进行的。这里的一切杀戮都是平静而安然地发生的,发生了就好像没发生一样,这是怎样一个病态的民族灵魂木然的悲寂世界!经受过人文主义启蒙思想洗涤的萧红,回顾遥远的故土仍旧生活在古老精神世界里的乡民,对其满目疮痍的生命状态,于无尽的悲悯中透露出沉重的批判。

综上所述,萧红是一个有着深广的悲剧意识的作家,她那穷困潦倒、颠沛流离的流浪生涯以及不寻常的情感经历使她在创作中具有了“直面真正的人生”的勇气,以一种开阔的悲悯胸怀始终关注思考着人的生存境遇和生命意义,呼唤着人性尊严、人生温暖和理想的生命形态。正是在这一点上,萧红的小说达到了深刻的人性深度,其悲剧意蕴具有了形而上的意味而获得了久远的魅力。

3.诗意美质——富于独创性的边缘体小说的内核

一切真正有作为的作家,无不以采用与自己的个性和生命体验相契合的“言语方式”,建构自己的文体风格为己任。萧红是个有着自觉文体意识的作家,她曾经说过:“有各式各样的生活,有各式各样的作家,就有各式各样的小说。”萧红是凭着天赋和敏锐的艺术感觉进行创作的,她以独特的艺术感受力和表达才能创造了一种介于小说、散文和诗之间的边缘文体;这种文体突破了传统小说单一的叙事模式,以独特的超常规语言、自传式叙事方法、散文化结构及诗化风格形成别具一格的“萧红体”文体风格,从而构筑了一个独具韵味的艺术世界。

这种别具一格的“萧红体”小说文体风格主要表现在:

(1)超常规的文体语言。萧红擅长于以一种极自然的陌生语言去描写她所熟悉的一切。她对语言的超常规运用使小说语言呈现出新鲜自然、稚拙浑朴的美学情趣,形成了独特的“萧红味”。

文字,是文学作品诉诸读者的审美情感和认知活动的最原初的物质形态。它直接体现着作家的情感心理和作品的艺术风格。在中国现代文坛上,具有不同艺术风格的女作家都呈现出不同的语言特色。如冰心的清莹圆润、蕴藉空灵,丁玲的细腻直白、激切酣畅,庐隐的凄丽悱恻、感伤沉郁……,均各呈异彩,各有千秋。而萧红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别具一格,表现为超常规的句法形式及由此而来的新鲜自然、稚拙浑朴的美学意趣,形成了独特的“萧红味”。

在萧红的文学语言中,直率和自然这两种特性是水乳交融、浑然一体的。且看《呼兰河传》第三章第一节中一段写景文字:

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象鸟上天了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个谎花,就开一个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的飞,一会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从墙头上飞走了一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这个。

这段文字完全以儿童的眼光来描写自然景物,借用了儿童语言的简短朴素的形式特点,率意而言,显得真诚坦率。这种语言没有着意雕琢的痕迹,它宛如白云出岫,风行水上,一派自然。

萧红的小说语言的新鲜、生疏不但表现为直率、自然,而且那种超常规的文句蕴含着一种稚拙浑朴的美,一种独特而醇厚的情调。赵园《小说十家》中说萧红的文字是“用最简单以至稚拙的方式组织起来、因而显得不规范”。你有时觉得,她所使用的那种语言是经不起转述的:

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

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了八十,祖父就死了。

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

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仍旧,也许现在完全荒凉了。

以上我所写的并没有什么幽美的故事,只因他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

这里,单调而重复使用的句型,复沓回荡的叙述方式,透出儿童的稚拙和朴实,娓娓道来,节奏徐缓,却又内蕴深藏,浑朴醇厚。作家絮絮叨叨地叙述祖父年龄与自己年龄的变化,流露出对祖父的熟稔、热爱。年龄的排列之间,省略了许多具体内容,表现出祖父一生的平常。“主人不见了”,“死了”,“逃荒去了”,稚拙平淡的语言和口气中蓄积着深厚的沧桑感、失落感。“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同义反复中流淌着对故园的脉脉深情。透过那些有意的复沓,作家正以弦外之音告诉我们人世间生生死死的“单调重复”以及难以言状的人生悲凉。萧红的这种语言表达方式形成了独特而鲜明的个人风格,它同一字千钧、惜墨如金的精粹风格,完全是两种不同的境界,但却同样具有审美价值和意义,因为,“在萧红这里,语言经由‘组织’不只产生了‘意义’,而且产生了超乎‘意义’之上的东西。”它拙而有味,情致在焉。

总之,萧红的小说语言清纯童稚,拙朴天成,纯而多韵,拙而能巧;于浑朴中带有隽逸的色彩,在清纯中内蕴醇厚的意韵,从而成为“萧红体”小说叙述风格的重要特征。

(2)自传式叙事方法。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是自传性的怀旧笔调。萧红最成功、最富艺术魅力的作品,大多是那些融进她个人生命体验和生活经历的自传体小说,如《后花园》、《家族以外的人》、《呼兰河传》、《小城三月》等,它们均无一例外地运用了自传性的怀旧笔调,通过回忆的方式,“以我观物”叙事记人,写景状物。萧红之所以如此执着地运用自传性的怀旧笔调,缘于其一种自觉的创作观。一般说来,与现实贴得太近,常常不容易把握住生活的本质与内涵;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造成适当的审美心理距离以后,才有可能看清它的全部价值。因此,萧红非常重视“思索的时间”,她曾以雷马克的创作为例强调了这种时间距离的重要性。正是这种心理距离,使她有充分观照和反思的时间,从而为她深入地揭示生活以至人生的真实底蕴创造了条件,她的自传性怀旧作品因此获得了巨大成功。由于萧红在时空上已远离故事中的题材、人物和环境,过去的一切已经经过时间的过滤与沉淀,这就使她能够抽身事外,而以一种审美静观的态度去回忆,用怀旧的笔调将自己的原始情绪升华为一种审美情绪,并进而与题材溶为一体。《呼兰河传》回忆的是故乡呼兰河的平庸的生活,刻画的是动物般生存着的人们,但这里“仍然有美,即使这美有点病态”。

其次,是第一人称限制叙述。

从总体上看,萧红小说的叙事角度是多样的,有全知叙事角度(《生死场》、《马伯乐》等),也有旁知叙事角度(《王阿嫂的死》等)。然而,她的大部分小说名篇(如《家族以外的人》、《手》、《牛车上》、《呼兰河传》、《后花园》、《小城三月》等)则重点运用了第一人称“我”的限制叙述角度。萧红小说中的“我”,实际上都有作家自己在不同时期的影子,作品中的“我”决非是强加的旁观者和局外人,而是作为小说中的一个角色,作为生活的见证人而存在。无论用怎样的人称,那都是萧红的讲述,一派萧红的口吻,因而本质上都是第一人称的。视角的单一则由叙事人的性情的生动显现作为补偿。《呼兰河传》第一章没有我出现,你的意识里有我在,等到第二章我出现,你也不觉得很突兀。正是第一人称叙述角度的运用,给萧红小说带来了强烈的情感效果;而且这种角度所特有的叙事功能,也使她的作品增加了内容含量。在这些作品中,小说的叙述省却了许多描述情节过程的铺叙文字,出现一些大幅度的跳跃,从而在限定的篇幅中增加了意蕴厚度。此外,第一人称叙述角度还给萧红作品带来了真实感和亲切感,与全知叙事相比第一人称限制叙事蕴含着一种富于现代意味的平等意识。在这些作品中,叙述者不再君临一切,而是与读者处于一种平等的对话地位,从而消解了(至少是缓和了)真实与想象之间的紧张状态,消除了读者对叙述者的信任危机。读者在叙述者真诚亲切的娓娓而谈中易于产生一种艺术的共鸣和认同,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从而在无形中也得到了加强。

在萧红对于第一人称的叙事角度的运用中,儿童视角作为一个显著的特征,给她的小说带来特殊的审美效果。在这类作品中,作者是从一个未谙世事的女孩“我”所特有的心理视角来作出情感评价的,所以常常故意举重若轻,大事小言甚至言不及意。这样,由这种心理视角所作出的情感评价,与作品的客观倾向之间就形成了一定的暌离,于是出现了艺术的反讽。如小团圆媳妇之死,作者成功地运用了第一人称“我”——一个单纯幼稚的小姑娘眼睛,为读者摄下了一幅悲惨的人间画面。在这里,作者是让叙述者用儿童好奇的目光来观看这一切的,而一个儿童显然是不会完全洞察这一悲剧的意蕴的。对叙述者“我”这个童稚来说,这只是不过是一个 “有趣”的故事,于是叙述者越是平静,读者越会激动;叙述者越是超然好奇,读者就越会悲哀,愤恨而不能自已。可见,情感评价上的儿童视角既增加了作品的心理情感的容量,也增加了作品内部的张力。

(3)散文化的文体结构。

与萧红对语言的超常规运用一样,她在小说文体结构上的追求,也独具特色,呈现出一种“非情节化”的超常规趋向。在中国传统小说中,结构形式通常是以线性的时间关系和因果关系为线索来组织完整的故事情节,其结构的主要依据就在于情节,而萧红的小说常常没有完整的情节和贯穿始终的突出人物形象,更缺乏严密的结构间架。也许事件的过程还在,但这种过程常常为一些富有情致的场景和片断所打断。这样,就使她的小说结构挥洒自如,呈现出非情节化、非戏剧化的散文化特征。

我们眼里的《呼兰河传》虽然是自传体小说,但作者所写的却是对故乡呼兰城的种种印象。全书采用信马由缰的巡礼式抒写方法,从街头巷尾的情景写到喜庆病灾的种种盛典,从祖父的后花园写到童年生活的寂寞,从家中的庭院厢房写到形形色色属于下层人民的住客;既没有设置尖锐的矛盾冲突,安排头绪纷繁的线索,也没有编造曲折紧张的情节,塑造众多的人物典型,甚至没有贯穿始终的线索、故事和人物。全书七章。一二章介绍小城风貌、地理环境和风俗民情,从宏观上勾画出呼兰城的本质特征——物质上穷困匮乏,精神上愚昧保守。以下五章则是微观描写——从各个角度将呼兰城的特征具象化。三四章描写家院及“我”与祖父朝夕相守的童年生活,突出了冷酷刻板的封建环境对天真童心的摧残压抑。后三章笔触从家庭伸展到街坊邻里,叙述了有二伯、小团圆媳妇、磨倌冯歪嘴子三个下层人物的悲剧命运。这七章可分可合,似断实联——分之则每章皆可独立成篇,自成单元;合之方成小城整体,每一章都是小城不可或缺的枝节。作家运用散文化的手法来刻画这这些看似破碎的生活画面,就因为她不是在为某个人作传,而是在为整个小城的人情风俗作传,呼兰河小城就是作品的主角——这是一部以背景为主角的小说,作家所关注的是“民族大多数人的最普遍的生活,是最一般的思想,是整个社会风俗。”(钱理群《“改造民族灵魂”的文学》,《十月》1982年第1期)可见,作家的创作意图决定了结构形式的散文化,而散文化的结构又为从广度和深度上体现作家的创作意图提供了条件。

(4)诗化的风格。

萧红作品内蕴浓郁的诗情。在她最具风格的小说中,都有一个作为抒情主体的“诗魂”的自我形象存在,其丰富的艺术情愫构成了作品抒情成份的主要来源。情境、氛围和意味作为萧红作品最富传统特色的美感范畴,是其小说诗意美质的最显著的体现。

“第一流小说家不尽是会讲故事的人,第一流小说中的故事大半只像枯树搭成的花架,用处只在撑持住一园锦绣灿烂生气蓬勃的葛藤花卉。这些故事之外的东西就是小说中的诗。”(《朱光潜美学文学论文选》第26页,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萧红“是一位富有诗人气质的小说家和散文家”,她采取合乎自己情感意向和审美心理的创作方式,在奔涌的创作灵感的驱动下、急切地倾泻出久贮于记忆中的印象片断,以文字组织来捕捉情调并表现情绪的流动,从而打破了传统小说完整的故事情节结构;赋予小说以形式自由、韵味浓郁的抒情诗格调。萧红的小说在“不象小说”之外,却有比“象一部小说”更诱人更令人回味的特质——诗意之美。这是“萧红体”小说最显著又是最潜在的美质。

萧红对诗意诗境的追求,使她的小说创作有着强烈的抒情意味。她有自己的抒情方式,既不象鲁迅小说那样,以在深沉浓烈的抒情中包孕着对生活哲理的概括来发人深省,也不象郁达夫小说那样,以直抒胸臆、大胆坦露心理苦闷来震撼人心。在她的小说中,抒情性以抒情主体——“我”的存在为前提。她的小说常用第一人称“我”的形式,把自己整个地融化到故事和人物的际遇中,浑然一体,其丰富的艺术情愫构成了作品抒情成分的主要来源。《呼兰河传》中有一个作为抒情主体的“诗魂”的自我形象存在。这个自我形象本身就是一首诗,有诗一般的心怀、诗一般的情趣。她不但增加了写人叙事的深度,更增加了抒情的浓度。而且,这个自我形象就是作家命薄才高,心秀眼慧的诗化体,她通过真诚地抒发自己感情,使接受对象在超越审美心理的障碍和隔膜之中,体验社会的悲剧,生命的哲理和诗人的灵性。正是萧红诗人的赤子情怀汇成了小说诗意的潜流,深深地打动着读者。

萧红的创作重视对氛围的渲染。在她的小说中,氛围主要体现为一种浸透了创作主体自身情感色彩因而具有浓郁抒情气氛的环境与背景——茫茫东北平原上的风土人情、文化习俗、地理环境、历史变迁。萧红常以满蕴情致的笔调情深地描绘这些浸润着作者主体情思的氛围,其中,她最着力也最具特色的是她对东北地区风俗习惯的描绘。在《呼兰河传》等一系列的作品中,她描摹五月节挂葫芦、七月十五放河灯等岁时风俗,状写了生与死的人生仪礼,叙写了跳大神、拜龙王的信仰风俗。第二章则是一首呼兰河的风俗诗,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这些俚俗甚至不无蒙昧的习俗,在萧红笔下,俨然生发出异样的光彩。

“请神的人家为了治病,可不知那家的病人好了没有?却使邻居街坊感慨兴叹,终夜而不能已的也常常有。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

“跳到了夜静时分,又是送神回山。送神回山的鼓,个个都打得漂亮。若赶上一个下雨的夜,就特别凄凉,寡妇可以落泪,鳏夫就要起来彷徨。……人生为了什么,才有这样凄凉的夜。”

这是描写跳大神,从司空见惯的所谓迷信中,萧红体谅到人生悲凉的况味。

“眼看台子就要搭好了,这时候,接亲戚的接亲戚,唤朋友的唤朋友。……看戏去的姑娘,个个都打扮得漂亮。”

“大戏还没有开台,就来了这许多事情。等大戏一开了台,那戏台下边,真是人山人海,拥挤不堪。……人们笑语连天,哪里是在看戏,闹得比锣鼓好像更响。”

“戏台下敲锣打鼓震天地响。那唱戏的人,也似乎怕远处的人听不见,也在拼命地喊,喊破了喉咙也压不住台的。那在台下的早已忘记了是在看戏,都在那里说短道长,男男女女的谈起家常来。”

这是描写野台子戏,在紧锣密鼓、喧闹争吵中,萧红道出了呼兰河人生命中飞扬的一面。

由于她是带着感情来抒写这一切的,因而比那些不动声色的客观介绍更具有一种动人的情韵。萧红对这种无处不在,具有弥散性特色的风俗氛围的着意渲染,既为作品中所有人物性格的形成、发展提供了一个充满情感色彩的背景,同时也使她的作品增加了情感容量。“重视主观抒情、重视小说语言的表现功能,再加上重视背景描写与氛围渲染,使郁达夫的小说以至五四作家的小说的确带有一种特殊的诗的韵味。”陈平原的这一段论述用来评价萧红的小说同样非常恰当。正是对风俗环境等内容的描写所制造的“氛围”,使萧红小说的生活画面之中荡漾着诗情。

呼兰河传读书心得十篇

一、 读书心得 写作格式

一、引言:关于书籍本书、作者、或书中议题加以概述。

二、纵向之历史回顾:对此问题的前人研究的回顾与其存在的优劣点。

三、横向之生活 经验 :可以与书籍内容相启发的。

四、个人感思:谈谈你的个人心得,阐述你的主畏,对前人的褒贬等。

五、结论:分析前人与你的研究后,提出几个问题,以及未来值得研究的方向。

二、 呼兰河传读书心得十篇

《呼兰河传》是中国作家萧红创作的长篇小说,萧红以自己的童年为线索写下了这篇 文章 ,形象的反映出了当时社会压迫下人民的迂腐、丑陋与冷漠。下面是我整理的呼兰河传读书心得十篇,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呼兰河传读书心得1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地叫着夏天。操场边的秋千上,只有蝴蝶停在……”每当听见这首《童年》,我就会无限感慨即将逝去的美好童年。

在《呼兰河传》中,我了解了作者萧红的童年:父亲的冷淡,母亲的恶语相向,祖母针刺手指的痛……但是,这一切并没有冲淡她童年的快乐!在灰暗的呼兰河城中,让作者感到最快乐的,是祖父的后院。

后院里,她无拘无束的成长,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学祖父的用作,瞎铲地,把狗尾草认成稻谷,吃黄瓜,追蜻蜓,采瓜花,捉蚂蚱,泼水……玩累了,随便找地睡觉,捅窗纸,吓人……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姑娘,一个慈祥和蔼的祖父,一个生机盎然、自由自在的后院——快乐的童年!

萧红笔下的“后院”,犹如鲁迅笔下的“百草园”,孩子的天真烂漫、活泼好动、调皮任性在其中尽显无余。我羡慕她的童年,我也好想让我的爷爷藏起我的草帽,和我捉迷藏,陪我念诗,一起在后院玩耍……

看着萧红的童年,我仿佛也置身其中,思绪万千。记得十岁那年的一天,爷爷带回了几只刚出壳的小鸭子。小鸭子全身黄色,毛茸茸、肥嘟嘟的,只有手掌那么大,走路还跌跌撞撞的,鸭子十分滑稽,真惹人喜爱!爷爷把小黄鸭放养在屋旁的荒地上。爷爷说,喂养鸭子的重任就交给我了。我开心得不得了!看着这可爱的小东西,情不自禁的伸出小手,想抚摸它。说来也怪了,一只小鸭子似乎通灵性似的,居然伸长脖子向我凑过来。我喜出望外,用手轻轻的摩挲着小鸭子的毛,柔柔的、软软的……我赶紧抓了一把米,放在手心,小鸭子便迅速地伸过头来吃米。 其它 鸭子看见了,也都一跌一撞地向我跑过来,我任凭这些可爱的小家伙用扁扁的嘴不停地啄我的手。以后的日子里,我一放学回家,就来到荒地和这些小鸭子一起,给它们喂食,陪它们觅食,和它们玩耍……我仿佛就是鸭子家族中的一员。

可是,再看看周围同学们现在的童年,整日与手机、电脑、卡片为伴,还有那些不知名的、数也数不清的玩具,又有几个小朋友的童年能真正走进大自然,亲近大自然呢?虽然我们是农村孩子,可还有很多同学连韭菜和小麦都分不清楚!真是悲哀!

读了《呼兰河传》,对我触动颇深。童年应该像万花筒般多姿多彩的,不仅仅是电脑游戏和各种各样的玩具,还有花草树木、蝴蝶蜻蜓;还有风景名胜、小狗小猫;还有……同学们,请珍惜我们的童年,让我们的童年回归自然吧!

呼兰河传读书心得2

“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最近,我喜欢上了被作家茅盾这样评价的萧红的小说《呼兰河传》,随着它,我慢慢走进了萧红小时候眼里的家乡,位于黑龙江省的一个边远小城——呼兰河。

女作家萧红就出生在黑龙江的呼兰河畔。她半生漂泊,命运多舛,年仅31岁就去世了。她的代表作有《生死场》、《小城三月》和《呼兰河传》等。写于一九四零年十二月的小说《呼兰河传》,是她的最后一部著作。

在这本书中,萧红介绍了家乡呼兰河的景色、习俗和自己小时候的生活。呼兰河的景色优美,习俗很多,像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等,都让人感到十分新奇。小萧红的童年生活虽苦多乐少,每天都要忍受父亲的冷漠、母亲的恶言恶色,还被外祖母用针扎过手指,却也和童心未泯的外祖父,度过了许多快乐的时光。像后花园和储藏室,都是小萧红的“天堂”。在后花园,她把玫瑰摘下来,一朵朵插在外祖父的草帽上。外祖父不知道,还说:“今年的春天 雨水 大,咱们这棵玫瑰开得这么香。二里路怕也闻得到。”直到回到家,被家里人笑,这才明白是怎么回事。在储藏室,她找到了一把小锯,便椅子腿上锯一锯,床沿上锯一锯。吃饭时,她还用这小锯锯馒头;睡觉时,做起梦来也会喊:“我的小锯哪里去了?”在这里,我们能感受到小萧红的活泼、淘气和快乐,也能感受到慈祥的外祖父对她的爱。在她不幸的童年中,这种温暖十分可贵。

当然,这本书也讽刺了当地人的无知、迷信和各种陋习。像老胡家的童养媳,天天被婆婆打骂,变得神志不清,疯疯癫癫。婆婆却以为她是鬼神附身,用抽贴、跳大神一类的办法来治她,还把她按进滚烫的开水里洗澡,结果反而把她给“治”死了。这些描写不禁让我们对这位童养媳,以及书中其他遭受陋习迫害的人,增加了无限的同情。

《呼兰河传》这本书不仅让我知道了呼兰河一带的风土人情,“看”到了可爱的小萧红,更让我了解了偏远地区人们的迷信以及各种陋习的可怕之处。我喜爱这本书——《呼兰河传》,我喜欢小萧红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家乡人的回忆与同情,我更盼望有一天能亲自去呼兰河看一看……

呼兰河传读书心得3

《呼兰河传》这本书把我带到了二十世纪的小城呼兰河。当我盖上这本书时,心中久久不能平静。小城中的人们的无知和封建迷信更引发了我对那个时代人们的思考。

不断带来灾难的大泥坑;呼兰河年中盛事:跳大神、放河灯、唱秧歌、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小团圆媳妇的惨死;性情古怪的有二伯以及冯歪嘴子一家的艰辛生活。

其中那不断带来灾难的大泥坑和小团圆媳妇令我印象最深。书中,那个大泥坑不断给人们带来灾难,人们说拆墙的有,说种树的人也有,可是他们却没有想到一个最直接的 方法 ——把坑填平。而那个可怜的小团圆媳妇生了病,人们又是给她跳大神,又是给她算命的,跳大神的时候甚至让她用滚烫的热水洗澡,她洗一次昏一次,昏了三次。最后,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姑娘活活弄死了。其实通过这两件事反映出了那个时代人们的无知与封建迷信。大泥坑不断地带来麻烦,却没人想去把它填平;小团圆媳妇生了病,人们想了各种办法,却没人去请医生给她看病。那个时代人们的无知和迷信既让人哭笑不得,又引发了我对她们的思考。

现在,随着时代在不断进步,人们慢慢地去掉了那些无知与封建迷信。但是那个黑色的社会却永久地留在了我的心中,因为它引发了我的思考,使我沉浸在了那个黑色的社会中。《呼兰河传》这本书形象生动,具有讽刺意味。

呼兰河传读书心得4

寒假里,我读了一本叫《呼兰河传》的书,是作者萧红以自己的童年生活为题材而写出的一部长篇小说。

在书中,我知道了作者萧红有一个愉快的童年,因为其中几段记得是这么写的:有一次我走到这黑屋子的极深极远的地方去,一个发响的东西撞住我的脚上,我摸起来抱到光亮的地方一看,原来是一个小灯笼,用手指把灰尘一划,露出来是个红玻璃的。

在一两岁的时候,大概我是见过灯笼的,可是长到四五岁,反而不认识了。我不知道这是个什么。我抱着去问祖父去了。

祖父给我擦干净了,里边点上个洋蜡烛,于是我欢喜得就打着灯笼满屋跑,跑了好几天,一直到把这灯笼打碎了才算完了。

读到这里时,我就明白了萧红的童年一定是愉快的,因为她有一个好祖父。想一下,当你在家中找到一个布满灰尘的灯笼时,哪个家长会十分耐心地帮你把灯笼擦干净呢?又有谁会帮你在灯笼里点上一个蜡烛让你去玩耍呢?

书中还写到了“我”在储藏室里乱翻乱找,这也能写出萧红的快乐。当你在家中乱翻找时,哪个家长会满足你的好奇心?多半家长看到你把家里弄得一团糟时,都是怒斥你的行为,让你把弄乱的东西再收拾起来。

书中许多人物的 故事 也让我明白了许多的道理,一些行为让我发现旧社会的腐败。比如:小团圆媳妇的悲惨遭遇让我伤心流泪;人们杀人时集体无意识的样子又让我惊讶不已;冯歪嘴子的善良和勤劳让我啧啧赞叹,而他和王大姑娘的顽强爱情又让我学会了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我建议大家都去看看这本书,它用质朴的语言书写了生活的华美!

呼兰河传读书心得5

读完了《呼兰河传》这本书,我的感触颇深。文中介绍了作者在寂寞的童年中,所发生的那一件件难忘的往事。书中不仅写了萧红的童年,还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呼兰河镇里,封建迷信的人们、充满了死亡、血腥残暴的生活,衬托出萧红小时童年里的那种旁人都无法理解的伤痛和空虚寂寞。

在语文课中,我们学习了《祖父的园子》,许多同学都认为萧红小时的童年生活是非常有趣的、快乐的。但是,真正读完了《呼兰河传》这本书时,我发现,萧红的生活是十分枯燥、乏味的。正如序言中茅盾所述:“……一位解事颇早的小女孩每天的生活多么单调啊!年年种着小黄瓜、大倭瓜,年年春秋佳日有些蝴蝶、蚂蚱、蜻蜓的后花园,堆满了破旧东西……”

这序言就已经让我的想象开始天马行空,更好奇下文了!刚开始读,只觉得作者的文笔十分清新,读着让人有轻松之感,然而愈读下去,心头就会一点一点沉重起来,每一个字都需要细细品味,咬文嚼字般使自己对作者写作时的心境,了解得更加透彻,更能体会这本《呼兰河传》的实际意义,更能走进萧红的内心,更能以她独特的观点去看她小时的回忆。

呼兰河这小城的生活是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声响和色彩的,可又是刻板单调的。呼兰河这小城的生活又是寂寞的,萧红的童年生活就是在这样的寂寞环境中过去的。这在她心灵上留的烙印有多深,自然不言而喻。

我静静读完了《呼兰河传》,看到了尾声:“……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如此平静的语句,却是萧红以含泪的微笑回忆这寂寞的小城,怀着寂寞的心情,在悲壮的斗争的大时代。

读完了《呼兰河传》仿佛到了秋天,在蒿草的当中,也往往开了几朵花,所以引来了不少的蜻蜓和蝴蝶在那荒凉的一片蒿草上闹着。这样一来,不但不觉得繁华,反而更显得荒凉寂寞。

呼兰河传读书心得6

《呼兰河传》是一部充满童心、诗趣和灵感的“回忆式”长篇小说。作者萧红以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抒情的 散文 风格,描述了家乡的各种人物和生活画面,表达了作者对旧中国的扭曲人性、损害人格的社会的否定。

整部小说以呼兰河城为中心,细致地描绘了小城的自然风光、风俗习惯、人物故事等,展现了呼兰河城琐碎而又平凡的生活。那里有很多令人怀念的地方,如绚烂耀眼的火烧云、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后花园、让“我”可以冒险的储藏室等,这些都使“我”的童年、生活多了一丝温暖和色彩,让“我”对那时的生活满怀眷恋。

《呼兰河传》中我最喜欢的是第一章,第一章是对呼兰河城镇的描绘,作者以对严寒环境的描写起笔,以十字街为中心,描写了东二街到西二街道甚至小胡同的人情风貌。那些赶车的、卖馒头的、卖豆腐的、卖麻花的,形成呼兰河城人民的琐碎而又平凡的实际生活,在这些平凡的生活中,呼兰河人民的愚昧无知、自私、冷漠展现得淋漓尽致。

故事常常是与美好、温暖等词语联系在一起的。而作家萧红笔下,故乡不仅仅是美好与温暖的,还有压抑和愤满,充满了凄婉与哀伤,然而,在这些凄惨和哀伤的背后,我却看到了作者萧红对纯真的执着追求和向往。

《呼兰河传》读完了,听着萧红讲述着呼兰河的故事,尽管忧郁,但依然美丽动人!

呼兰河传读书心得7

在暑假里,我读了《呼兰河传》这本书,这是一本“回忆式”长篇小说。作者萧红用她那独特的文采描绘了呼兰河那个她小时候曾生活过的一个平凡、灰暗的小镇。

“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著名作家茅盾曾这样评价《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一共有七章和一个尾声,第一章主要讲东北小城呼兰河的卑琐平凡的实际生活,第一节引出呼兰河以后,主要写东二道街上的大泥坑;第二节主要写卖豆芽的女疯子;第三节写染缸房里的故事;第四节第五节主要写扎彩铺;第六节主要写小胡同卖麻花的;第七节主要写卖卖豆腐的;第八节介绍火烧云;第九节总写呼兰河的一年四季。第二章写了关于呼兰河人们的精神上的活动,有什么“跳大神”,鬼节放河灯,台子戏,庙会,跳秧歌等。第三章写了祖父与祖母。第四章主要描述了我家的荒凉。第五章写了小团圆媳妇之死,第六章写了有二伯的故事,第七章主要写磨房里“冯歪嘴子”一家的故事。尾声讲述了故事的结局。

通过萧红细腻而详细地描述,我看到了一个对我来说陌生的地方,陌生的年代的人们的生活状况。第一章中关于泥坑的描写用了大量的篇幅,看到了人们的自私与麻木,而所有的死猪肉都要说是泥坑里淹死的,又反映了当时们的自欺欺人的心理,而之所以那样又是因为当时经济落后的无奈之举。而其中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小团圆媳妇之死,来的时候活蹦乱跳,没过上几天安稳日子,就走上了黄泉路了,她才十四岁,却早已成为人家的妻子,可她原本应该是个天真活泼孩子呀!而造成这一切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她那个恶婆婆。幸好我们生活在新中国。那时的整个社会严重的重男轻女的思想,使多少小女孩失去了亲人的爱,本该像我们现在的上学年龄的却不能上学,在家里做这做那,还要饱受摧残。想想那时的小女孩真是太可怜了。而我们现在吃的好,穿的好,父母都把我们当宝贝,享受着科学 文化 的 教育 。

总的来说,呼兰河当时的人们的经济是很落后的,精神是愚昧的,人心是迷茫的,尤其是迷信害了很多人。而我认为呼兰河也许就是当时整个中国农村的缩影。这本书让我了解了落后时期的种种生活,也庆幸自己生活在当今高速发展的社会。

呼兰河传读书心得8

“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这是大作家茅盾对《呼兰河传》的评价。这部书是著名作家萧红的重要作品,也是她的最后一部作品。年轻女作家萧红以她清新自然的笔调描绘了东北边陲小镇呼兰河城的风土人情。

书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小团圆媳妇那一章,那样的经历让人透不过气来。一个和当时萧红年龄相仿,一样是12岁的女孩。12岁是一个天真烂漫的年龄,本该陪在父母身边,但她却千里迢迢到这儿来当童养媳。因为她活泼爱笑,不像媳妇,所以经常受到婆婆的打骂。一打就打骂了一个冬天,不分昼夜,她这样做是为了让她听话。“一天打八顿,有几回,我是把她吊在大梁上,叫她叔公公用皮鞭狠狠地抽。我也用烧红过的烙铁烙她的脚心……”她婆婆炫耀地说。小团圆媳妇被折磨出了病,他们没有给她看医生,而是听信了跳大神的话,请人用滚烫的热水给她洗澡,昏过去了,就用冷水浇醒后再洗……就这样最终把她折磨死了!我真的很同情她!

想想这太愚昧了,迷信害死人啊!而自己呢?

记得有一次,我生病了。我的爸爸和妈妈从单位赶到家,心急如焚,他们火速拦下一辆的士,火速赶往医院。今后,他们每天按时给我吃药,烧饭……想想自己,比小团圆媳妇幸福多了!

我们要以一颗包容的心将一切不美好的事物包含,留下美好的记忆,拥有一个充实的童年。

呼兰河传读书心得9

读完这本书,我仿佛看到一面斑驳的墙点缀着零散的山茶。

呼兰河是一面旧墙。呼兰河是灰色的,在书的开头就写了严冬下的呼兰河,地皮冻裂了,井被冻住了,水缸被冻裂了,所有的东西都被冻住了,好像人心也是。人们都漠不关心地“仍还是静静地活着”。

呼兰河的人们是山茶花。呼兰河的人们是贫穷麻木的。印象深刻的是草房上长出的蘑菇居然也可以带给那些人们很多的乐趣和话题,他们竟然恨自己没有住在长在蘑菇的草房里,可以看出当时的贫穷与麻木。虽然情景描述的很有趣,但读过之后又不禁让人心酸,有一种凄凉之感。还有许多悲惨的事例,让我体会到人们在命运面前显得渺小又无奈。到处可见的是人们的无知愚昧和自私冷漠带来的悲剧,他们麻木地活着,又麻木地死去,激不起一点内心的波澜,让人同情,也让人愤恨。但其实在这些悲惨人物中,萧红塑造了冯歪嘴子这个人物形象,他面临着贫穷和旁人的冷嘲热讽,却依然坚强而乐观地活着,慢慢看着他的儿子长大。

很多的人说,呼兰河传是颓败的,因为小说的基调是灰色的。但我却不这么认为。虽然小说的基调是灰色的,但是在那灰色中,也有一些光亮,那就是萧红与祖父一起度过的童年的美好时光,脑海里仍然浮现着《我和祖父的园子》中,那顽皮可爱的小女孩。“一抬头看见一个黄瓜长大了,跑过去摘下来,我又去吃黄瓜去了。黄瓜也许没有吃完,又看见了一个大蜻蜓从旁边飞过去,于是丢了黄瓜又去追蜻蜓去了。”这一段让我至今印象深刻,还有在趁祖父不注意在他帽子上摆满花。那些零散星点的小故事妙趣横生,让我也不禁想起了爷爷的菜园子,小时候在那里下池塘,摘野花,抓泥鳅。让我记忆中也有着一段快乐又任性的童年。也许正是因为童年的美好吧,一生坎坷流离,如飘蓬流转的萧红,在生命的最后旅途中更加怀念童年的时光。用自己淡然的文笔,写下了这部小说。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但处处都是故事。

萧红用淡然的笔调,细碎地描写着记忆中的呼兰河,生活在那里的人们淡然地生存着,又默然死去,像一朵朵红色的山茶开在斑驳的旧墙上,越鲜艳,越凄凉,就像萧红她那短暂飘零的人生。

呼兰河传读书心得10

《呼兰河传》是作家萧红的一部长篇回忆性记录小说。在我读起来看,文字娓娓道来,朴实清新,淡淡的感伤在人们的心头弥漫而开。所以,这部作品有许多声望很高的艺术家来赞美这部书的精妙和价值。因此,我为自己买到了一本好书所高兴。我也推荐同学们来阅读一下这本书。

自从读过这本书之后,我知道了:人最关键的是要继续生存下去,还要有一种自由。就像故事中的“我”一样,快乐的生活,每天天亮就早早地起床,天黑就香香地睡觉,从小无拘无束,就像小猴在森林里蹦跳,就像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这就是自由,也是一种快乐。在这个村里,并不是一切都安详宁静,并不是所有人都淳朴向上,还有一些品质恶劣的人在影响着质朴的农民,让他们也变得自私自利,久而久之——村里有一个大坑,别人都不肯去填平,生怕花掉自己一点点钱财;而这个坑,害死了多少人?就连鸡、鸭、牛、羊它都不肯放过,都要结束他们的生命。这使我想到了一个故事:有两个兄弟,住在一间房子里,墙经过风吹雨打,而破了个洞,兄弟两人推推搡搡,都不想修破洞。哥哥对弟弟说:“弟弟,你去修吧,哥哥太累了。“弟弟又回答哥哥:“哥哥,你去修吧,我还小。”

事情过去了一个多月,他们两兄弟谁也不肯去墙上补洞。终于有一天,房子撑不住了,刹那间,房屋轰轰地倒塌了。哥哥和弟弟没了住处,这才都后悔万分。你想想,仅仅是一个洞就会带来这么严重的结果。可是他们后悔也晚了,其实,他们只要齐心协力,一会儿工夫就可以让房子焕然一新。当然,故事中的人有好的人、不好的人,故事中的事也有好的事、不好的事,他们事后的结果,又分好的结果、坏的结果......读了这本书,我又悟出了许多道理,例如:不能“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这样做事。做事要有一定的规则和计划。自由,是一个人除了生存之外,最大的需求和需要。从小,父母就应该有限度的将一些孩子能够明辨是非的决定恰当的交给孩子做主。

正如沈雁冰先生所说:要点不在《呼兰河传》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而在于它于这“不像”之外,还有些别的东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人”些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呼兰河传读书心得十篇相关文章:

★ 呼兰河传读书心得5篇

★ 呼兰河传读书心得文章精选

★ 呼兰河传读书心得感悟

★ 呼兰河传阅读后的感想与心得

★ 呼兰河传读书心得感悟600字

★ 呼兰河传读书感悟精选例文5篇

★ 呼兰河传读书心得五篇精选作文

★ 呼兰河传读书心得感想650字

★ 萧红呼兰河传读书心得

2022年呼兰河传读书心得感悟10篇

一、 读书心得 写作格式

一、引言:关于书籍本书、作者、或书中议题加以概述。

二、纵向之历史回顾:对此问题的前人研究的回顾与其存在的优劣点。

三、横向之生活 经验 :可以与书籍内容相启发的。

四、个人感思:谈谈你的个人心得,阐述你的主畏,对前人的褒贬等。

五、结论:分析前人与你的研究后,提出几个问题,以及未来值得研究的方向。

二、2022年呼兰河传读书心得感悟10篇

《呼兰河传》是一本可以给人快乐,让人忧伤的一本小说,这本书的作者萧红用小说描写了20世纪20年代东北小城呼兰河的种种人和事。下面是我整理的2022年呼兰河传读书心得感悟10篇,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呼兰河传 读后感 1

《呼兰河传》这本书讲述了萧红住的这座小城——呼兰河和萧红童年的 故事 ,呼兰河这座小城是荒凉的、寂寞的,萧红的童年是同样寂寞的。

她19岁时逃出了家庭,漂泊在外,这本书中让我唯一感受到快乐的,就是萧红和她的祖父在一起的时候,祖父慈祥的面孔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他和萧红一起在后园里玩,一起念诗……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萧红和祖父的园子。

她在里面哪个快活,看见一个黄瓜熟了,抓起来就啃,这时又看见了蜻蜓,便丢下黄瓜抓蜻蜓去了,要睡觉便睡觉,要玩便玩,非常自由。

还有那家里的储藏室,两间黑乎乎的屋子,里面有无数的蜘网蛛丝,那么多的耗子,可那里却成了小主人的天地,她在里头翻找着,找出了许多“宝贝”,她用小刀和墨汁在墙上刻着、画着,也没人 教育 她。

她还干了许多傻事:有一次,她们家一只鸭子落井了,祖父便把它用黄泥裹起来烤了。萧红十分爱吃。有很长时间鸭子不落井了,她便把鸭子赶向井里,这时祖父说不用,直接抓了烤就行了,但小主人不干,她说落井的好吃。

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知道了在原来城市里的生活是怎样的了,平平凡凡的过日子是我们最大的希望,无忧无虑,是我们最向往的一种生活了。

呼兰河传读后感2

我在暑假里看了一本小说,名字叫《呼兰河》传。作者是明国时期著名女作家萧红。与其说是一部小说,倒不如说是一部她自己生活内容的自传。下面,我慢慢的告诉你们其中的内容。

首先是呼兰河的样子,东二街,西二街,寺庙,十字口,大泥坑。大泥坑比较深,下雨时候, 雨水 落在大泥坑里,慢慢的水就会溢出来,一直流到墙跟。路人们都是抓着墙走。然后是呼兰河跳大神跳秧歌等。跳秧歌是在丰收前上下。接着是我和老祖父一起生活的时光。我和祖父一起的时光是快乐的。夏天。我跟祖父在后园,祖父种田,我跟着祖父帮忙。冬天,去不了后园,就在家里乱翻东西玩。还有祖父让我天天背古诗。我最喜欢背的古诗是春晓。还有就是小团圆的故事,小团圆是封建社会礼教的受害者,在家里因为不听话,她的婆婆就打她,最后生病了,又用迷信的 方法 ,没有科学治疗,最后她病死了,是一个悲伤的故事。

这本小说,我看了很久,虽然我有些事情无法理解,但是作者生活描写了她小时候的快乐生活,让我向往。

呼兰河传读后感3

《呼兰河传》是作家萧红的一部长篇回忆性记录小说。在我读起来看,文字娓娓道来,朴实清新,淡淡的感伤在人们的心头弥漫而开。所以,这部作品有许多声望很高的艺术家来赞美这部书的精妙和价值。因此,我为自己买到了一本好书所高兴。我也推荐同学们来阅读一下这本书。

自从读过这本书之后,我知道了:人最关键的是要继续生存下去,还要有一种自由。就像故事中的“我”一样,快乐的生活,每天天亮就早早地起床,天黑就香香地睡觉,从小无拘无束,就像小猴在森林里蹦跳,就像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这就是自由,也是一种快乐。在这个村里,并不是一切都安详宁静,并不是所有人都淳朴向上,还有一些品质恶劣的人在影响着质朴的农民,让他们也变得自私自利,久而久之——村里有一个大坑,别人都不肯去填平,生怕花掉自己一点点钱财;而这个坑,害死了多少人?就连鸡、鸭、牛、羊它都不肯放过,都要结束他们的生命。这使我想到了一个故事:有两个兄弟,住在一间房子里,墙经过风吹雨打,而破了个洞,兄弟两人推推搡搡,都不想修破洞。哥哥对弟弟说:“弟弟,你去修吧,哥哥太累了。“弟弟又回答哥哥:“哥哥,你去修吧,我还小。”

事情过去了一个多月,他们两兄弟谁也不肯去墙上补洞。终于有一天,房子撑不住了,刹那间,房屋轰轰地倒塌了。哥哥和弟弟没了住处,这才都后悔万分。你想想,仅仅是一个洞就会带来这么严重的结果。可是他们后悔也晚了,其实,他们只要齐心协力,一会儿工夫就可以让房子焕然一新。当然,故事中的人有好的人、不好的人,故事中的事也有好的事、不好的事,他们事后的结果,又分好的结果、坏的结果......读了这本书,我又悟出了许多道理,例如:不能“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这样做事。做事要有一定的规则和计划。自由,是一个人除了生存之外,最大的需求和需要。从小,父母就应该有限度的将一些孩子能够明辨是非的决定恰当的交给孩子做主。

正如沈雁冰先生所说:要点不在《呼兰河传》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而在于它于这“不像”之外,还有些别的东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人”些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呼兰河传读后感4

呼兰河城,一个不繁华、不富裕的地方。这里的人们过着平淡无奇的生活,读着读着,总觉得十分安静,他们为了活着而活着,像木头人一样。

这本书似乎把我们带到了过去,那个灰色的世界。人们的无知与愚昧,活生生地害死了一个12岁活泼可爱的女孩。就因为太大方不符合这里的规矩,所以婆婆狠狠地打了小团圆媳妇,生病后婆婆又想了很多办法让小团圆媳妇好过来。我都不知道这个婆婆到底是讨厌小团圆媳妇还是可怜小团圆媳妇了。越往后读心情就越沉重,十分同情她的遭遇,为她愤愤不平。为什么要打她?生病了为什么不去医院?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当时的迷信与待人的冷漠形成的。他们的迷信害得小团圆媳妇生不如死,最后还是被烫死了。作者写出了对当时社会上迷信做法的讽刺。

通过这些,也反映出了我们现在的幸福,好好地珍惜它们吧!这些来这不易。

再 说说 冯歪嘴子吧!他虽然是个普通的下等人,但生性乐观,他一生肯定都是快乐的。他虽然受到别人的嘲笑,但并不把它放在心上,而且生活得更勇敢。如果当时的人们都是这样,那再也不会有像小团圆媳妇那样的悲剧了。

当作者写到结尾时,读着读着总觉得很凄凉。随着时间的变化,这些东西似乎已经不在了,似乎又在回忆她和祖父的快乐时光,似乎又在怀念在这儿的种.种时光,这里的欢乐,这里的悲伤。

呼兰河传读后感5

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个暑假,我读了《呼兰河传》这本书让我深有感触。

《呼兰河传》的作者是萧红,原名张乃莹,她生于1911年现哈尔滨市呼兰区,1942年逝世。她是民国时期著名女作家,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她出身于地主家庭,幼年丧母,父亲重男轻女,只有祖父疼爱她。他在鲁迅、茅盾等名人的帮助下开始创作。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是一篇 散文 诗,共八章。 文章 写了在作者童年生活中是孤独和寂寞的。小城并不大,总共就那么几条街,那么几个店铺,不用挂招牌就知道是做什么生意的。小城里的人们都过着单调的生活。东二街上有个大泥坑,本应该是居民们出行的障碍,却成了大家的乐趣。谁被困住了,周围看热闹的总是比帮忙得多,泥坑中的故事也成了小城人的话题。除了泥坑外,小城的人们最期盼的便是一年一度的各种节庆,如:跳大神、看大戏、放河灯……小城人是寂寞的,只能在这些固定的、单调的热闹中寻找那已经沉没多时的快乐。在这寂寞的小城中,祖父家的后园是“我”的天堂。在那有各种蝴蝶、蜻蜓、各种花卉和树木,这是“我”寂寞的童年生活中唯一的亮点,留下了“我”和祖父许多美好的回忆,祖父不仅陪“我”玩耍,在晚间祖父教“我”背唐诗,对“我”进行启蒙教育,这些让“我”感到无比快乐和温暖。冬天,后园萧条了,储藏室便成了“我”的活动场所,每当“我”翻出一件旧物时,都会顺带出一件往事,让大家回忆满满。还有老王家的团圆媳妇,因打骂过度得病,而老王家却不请大夫,花大钱请真人和大神治病,最后团圆媳妇在捉弄中离开了世间,看热闹的人也渐渐散去,反映出了呼兰河人的愚昧无知和冷漠……这些写出了萧红孤独和寂寞的童年,而她想要的却只是自由和快乐。

萧红她用这动人的笔调,在《呼兰河传》中写出了她记忆中的家乡和童年,一个北方小镇单调的美丽和人民的善良与愚昧。她小说的风俗画面并不仅为了增添一点地方色彩,他本身包含这巨大的 文化 含量与深刻的生命体验。难怪茅盾在序中写到:“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呼兰河传读后感6

《呼兰河传》是一部充满童心、诗趣和灵感的“回忆式”长篇小说。作者萧红以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抒情的散文风格,描述了家乡的各种人物和生活画面,表达了作者对旧中国的扭曲人性、损害人格的社会的否定。

整部小说以呼兰河城为中心,细致地描绘了小城的自然风光、风俗习惯、人物故事等,展现了呼兰河城琐碎而又平凡的生活。那里有很多令人怀念的地方,如绚烂耀眼的火烧云、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后花园、让“我”可以冒险的储藏室等,这些都使“我”的童年、生活多了一丝温暖和色彩,让“我”对那时的生活满怀眷恋。

《呼兰河传》中我最喜欢的是第一章,第一章是对呼兰河城镇的描绘,作者以对严寒环境的描写起笔,以十字街为中心,描写了东二街到西二街道甚至小胡同的人情风貌。那些赶车的、卖馒头的、卖豆腐的、卖麻花的,形成呼兰河城人民的琐碎而又平凡的实际生活,在这些平凡的生活中,呼兰河人民的愚昧无知、自私、冷漠展现得淋漓尽致。

故事常常是与美好、温暖等词语联系在一起的。而作家萧红笔下,故乡不仅仅是美好与温暖的,还有压抑和愤满,充满了凄婉与哀伤,然而,在这些凄惨和哀伤的背后,我却看到了作者萧红对纯真的执着追求和向往。

《呼兰河传》读完了,听着萧红讲述着呼兰河的故事,尽管忧郁,但依然美丽动人!

呼兰河传读后感7

在暑假里,我读了《呼兰河传》这本书,这是一本“回忆式”长篇小说。作者萧红用她那独特的文采描绘了呼兰河那个她小时候曾生活过的一个平凡、灰暗的小镇。

“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著名作家茅盾曾这样评价《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一共有七章和一个尾声,第一章主要讲东北小城呼兰河的卑琐平凡的实际生活,第一节引出呼兰河以后,主要写东二道街上的大泥坑;第二节主要写卖豆芽的女疯子;第三节写染缸房里的故事;第四节第五节主要写扎彩铺;第六节主要写小胡同卖麻花的;第七节主要写卖卖豆腐的;第八节介绍火烧云;第九节总写呼兰河的一年四季。第二章写了关于呼兰河人们的精神上的活动,有什么“跳大神”,鬼节放河灯,台子戏,庙会,跳秧歌等。第三章写了祖父与祖母。第四章主要描述了我家的荒凉。第五章写了小团圆媳妇之死,第六章写了有二伯的故事,第七章主要写磨房里“冯歪嘴子”一家的故事。尾声讲述了故事的结局。

通过萧红细腻而详细地描述,我看到了一个对我来说陌生的地方,陌生的年代的人们的生活状况。第一章中关于泥坑的描写用了大量的篇幅,看到了人们的自私与麻木,而所有的死猪肉都要说是泥坑里淹死的,又反映了当时们的自欺欺人的心理,而之所以那样又是因为当时经济落后的无奈之举。而其中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小团圆媳妇之死,来的时候活蹦乱跳,没过上几天安稳日子,就走上了黄泉路了,她才十四岁,却早已成为人家的妻子,可她原本应该是个天真活泼孩子呀!而造成这一切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她那个恶婆婆。幸好我们生活在新中国。那时的整个社会严重的重男轻女的思想,使多少小女孩失去了亲人的爱,本该像我们现在的上学年龄的却不能上学,在家里做这做那,还要饱受摧残。想想那时的小女孩真是太可怜了。而我们现在吃的好,穿的好,父母都把我们当宝贝,享受着科学文化的教育。

总的来说,呼兰河当时的人们的经济是很落后的,精神是愚昧的,人心是迷茫的,尤其是迷信害了很多人。而我认为呼兰河也许就是当时整个中国农村的缩影。这本书让我了解了落后时期的种种生活,也庆幸自己生活在当今高速发展的社会。

呼兰河传读后感8

实不相瞒,我处于兴趣缘故,下午的电影没有看的太深,模模糊糊将主线内容参了个大半基本上是全理清了,也幸好是理清了,不然我现在肯定也是一脸无奈,不知所写,尽管此刻我落笔仍是半飘半踌躇,说实话,我大有精神上同字形一道神采飞扬的意味,呵,此时此刻,倒想看看琼瑶剧来平复这心情了

用不太恰当的语言进行描述,我倾向于将萧红的经历大致看作是具有悲剧色彩的,但又不尽然如此,在这悲哀的命运中也含有大部分的温情和快乐时光。所以在某个或某个时间段中,我仍不能笼统根据一段时光来凭断其命运,而这里我说其悲哀,不过是因其英年早逝及反复颠簸和众叛亲离的生活轨迹罢了。

所以我还是将笔墨着重描写其作品《呼兰河传》我们不难看出《呼兰河传》中作者所处节点,在大多数时候都是温馨的,正如任何幸福时一样,萧红总有一个作为情感寄托的人。早时是祖父,而后是萧军。我们不如再将目光投注文章中,便可以发现萧红对于美好事物的依赖性是很大的,她在大多数时候是个孤家寡人,或许是环境的不友好,及封建社会的荼毒,使其被迫性封闭自己,或将心中的不平衡与孤独通过外放的方式得到释放,这时无论是祖父或其生命中的其他可以依赖的人,存在便尤为必要了。

但不论怎样,我始终认为萧红是一名敢于冲破封建束缚的伟大女性,姑且将萧红的全部生命当做一个正常人全部的生命历,她的童年片段及相对意义上的晚年过的也都算如意,那又不能说其是悲哀了。

呼兰河传读后感9

“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这是大作家茅盾对《呼兰河传》的评价。这部书是著名作家萧红的重要作品,也是她的最后一部作品。年轻女作家萧红以她清新自然的笔调描绘了东北边陲小镇呼兰河城的风土人情。

书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小团圆媳妇那一章,那样的经历让人透不过气来。一个和当时萧红年龄相仿,一样是12岁的女孩。12岁是一个天真烂漫的年龄,本该陪在父母身边,但她却千里迢迢到这儿来当童养媳。因为她活泼爱笑,不像媳妇,所以经常受到婆婆的打骂。一打就打骂了一个冬天,不分昼夜,她这样做是为了让她听话。“一天打八顿,有几回,我是把她吊在大梁上,叫她叔公公用皮鞭狠狠地抽。我也用烧红过的烙铁烙她的脚心……”她婆婆炫耀地说。小团圆媳妇被折磨出了病,他们没有给她看医生,而是听信了跳大神的话,请人用滚烫的热水给她洗澡,昏过去了,就用冷水浇醒后再洗……就这样最终把她折磨死了!我真的很同情她!

想想这太愚昧了,迷信害死人啊!而自己呢?

记得有一次,我生病了。我的爸爸和妈妈从单位赶到家,心急如焚,他们火速拦下一辆的士,火速赶往医院。今后,他们每天按时给我吃药,烧饭……想想自己,比小团圆媳妇幸福多了!

我们要以一颗包容的心将一切不美好的事物包含,留下美好的记忆,拥有一个充实的童年。

呼兰河传读后感10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名叫《呼兰河传》,作者萧红。这本书叙述了萧红小时候的所见所闻,让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在这本书中写到,萧红的祖父很关心萧红,给萧红烤乳猪、烤鸭子吃,还叫萧红念诗,所以萧红很喜欢祖父,但祖母、父亲、母亲都不关心她。父亲把她踢倒,母亲骂她,祖母用针扎她,再加上父亲蛮横无礼,于是萧红产生了离家的念头。萧红还有一个二伯,二伯性格异常古怪,有东西吃,不给他就大声骂人,给了吧又不吃;不与人沟通,喜欢和石头、飞鸟说话;还偷自家的东西;种。种这些事却希望得到大家的尊重,他还是一个生性怯懦的人!小城里的人善良却又很冷漠、冷酷、某家一个人去世了,一时就家喻户晓,但过几天,连亲戚朋友都忘记,好像人去世了是微不足道的一件事,让人不禁脚底发寒。这个小城的晚霞很美丽,红、橙、黄、绿、靑、蓝、紫都有了,像彩虹一般。

读了这本书,令我深有感触的是:以前人能主动帮助别人,为什么现在热于助人的人少了呢?我们就应该见义勇为,不要怕被别人诬赖,只要知道自己是真心想帮助别人就行了。看见老人摔倒,应该扶起,有人受重伤,赶紧送往医院抢救??,现在科学能证明一切了,迷信的人少了,我们只要做好自已该做的事就足够了。我们更不能像小城中的人那么呆板,路中间有大坑,说用种树、拆墙的办法让行人绕道走,但不想想,直接用土填平不就行了吗?要学会举一反三,从这件事中能想象 其它 有联系的事情,我也想对文中的祖父说:“您的慈爱、善良、像一团火,温暖了萧红,也温暖了所有人的心,我喜欢您—祖父。”还想对二伯说:“您不应该偷东西,想得到别人的尊重可以自力更生,做个小买卖或到乡下开辟一个田种地去当农民,小偷多不好呀,还会被家人耻笑。”而书中另外一些人的那种态度,也使我接连叹气,想不到世上还有这样漠不关心的人。

读了这本书,我也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做任何事都要学会举一反三,动脑子,并做一个善良、有爱心的人。

2022年呼兰河传读书心得感悟10篇相关文章:

★ 呼兰河传读书心得文章精选

★ 呼兰河传读书心得感悟600字

★ 呼兰河传优秀读后感600字10篇

★ 《呼兰河传》读后感小学生作文10篇

★ 呼兰河传读书心得五篇精选作文

★ 呼兰河传读书感悟精选例文5篇

★ 关于呼兰河传读书感悟五篇

★ 阅读呼兰河传的心得体会

★ 萧红呼兰河传读书心得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