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荧光技术是在免疫学、生物化学和显微镜技术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项技术。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免疫荧光技术论文,大家快来跟我一起欣赏吧。
免疫荧光技术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
【中图分类号】R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1-0347-01
【摘要】:目的是了解免疫荧光技术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及其发展方向。免疫荧光技术又被叫做荧光素技术,顾名思义,是用荧光素标记技术对抗体或抗原进行标记,然后用于免疫学测定,免疫荧光技术是利用物质吸收光能会发光的特性来研究的。我国的荧光抗体技术, 多用于病原微生物的诊断,60年代随着荧光抗体极大的进步,显著地提高了荧光抗体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这一技术在自身免疫病和抗原免疫组化定位等方面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本文,以免疫荧光技术的临床表现为案例,分析其特点,方法主要有荧光抗体技术、荧光抗体染色法、荧光间接染色法。结果是:通过对免疫荧光抗体技术的研究,分析出其各种优缺点,在以后的医学运用中能够着重利用。
【关键词】:免疫荧光技术荧光抗体基本运用基本类型
一目的
目的是通过研究免疫荧光技术的方法了解其在临床中的应用及其发展的方向,通过荧光抗体技术、间接荧光抗体染色方法、免疫荧光法等几种方法的介绍,了解荧光技术的发展,并且了解其优缺点,并且对免疫荧光技术的具体在临床中的应用也作出了列举,使能够在以后的临床运用中避免和其缺点的碰撞而利用其优点的地方。
二资料
本分析共有20例患者,年龄分布在25-37岁,平均年龄为32岁,其中9例为甲型链球菌患者,5位是寄生虫感染的患者,6位肿瘤病毒患者,在近期的一个月内没有使用过激素的病人,在此类人中,无精神病患者和心脏功能衰弱患者,选择病例严格控制,我们确保被研究者都符合条件,确保本次对免疫荧光技术的实验结果的准确无误。
方法:荧光抗体技术、间接荧光抗体染色方法、免疫荧光法来分别比较其优缺点和其检测效果的运用。
三结果
荧光抗体技术在临床试验中已经用于对细菌和病毒等的诊断上,针对通过的方法鉴定主要通过这几方面说一下其结果。对于细菌的检验,其材料可以是培养物或者感染组织,这种方法叫其他来说能够看到普通光学显微镜看不到的病毒。在对寄生虫诊断上,间接荧光体技术运用广泛。对于自身免疫疾病的实验诊断中,对免疫荧光技术的运用较为广泛。对于荧光抗体技术的运用主要是分析流式细胞分析,能够检测出所测细胞的大小、拆散率等。
四讨论
免疫荧光技术现在已经被广泛应用到了医学和生物的许多方面,那么在本文中,研究免疫荧光技术在临床中的具体运用表现有哪些呢?大致从以下几种角度考虑:
1在细菌诊断中 免疫荧光技术在这里主要是用于对细菌和抗原结构的研究,例如甲型链球菌,能够利用这项技术做出快速的分析和判断。
2在寄生虫学中利用免疫荧光技术,在这方面的主要表现是对于疟原虫、钩虫、蠕虫等的研究,主要是针对这些寄生虫感染的免疫学的机理方面的研究。
3在病毒学中免疫荧光技术在临床中应用最广的领域主要是对病毒学诊断,这主要研究与器官细胞的定位,此外还有对感染、肿瘤病毒的研究,一般研究表现是通过对血清中抗病毒的抗体研究来检测对脊髓灰白质炎或者狂犬病等。
4在免疫病理中 在临床中对免疫病理的运用主要是通过跟踪法检查对于球蛋白在沉淀中的开展情况,比如说对于天胞疮,一般会隐藏在真皮的基底膜中,对于一些隐性的病症也会要通过补体荧光的鉴定来测定其位置。
免疫荧光技术的运用还表现在对血液中B和T细胞的鉴定,在具体运用中对于器官移植的鉴定也有所涉及,此外还有对于组织中免疫球蛋白及补体组分的检测等等。
在研究免疫荧光技术的临床表现的同时,进一步需要的研究就是对于免疫荧光技术的基本类型,针对这点的研究,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直接法这主要是利用荧光标记的特点,并且将其和与之相应的抗体结合,从而来鉴定相对未知的抗原,这种操作方法简易灵活,但缺点是针对范围比较局限。
2间接法 这是利用免疫荧光抗体能够标记抗免疫球蛋白的作用来鉴定的,在具体操作中首先,用已知的抗体和抗原反应,然后增加免疫球蛋白抗体,可以看出形成的复合体能够就其发光部位来判断,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敏感性高,但缺点也存在抗体纯度不高,容易受非特异性荧光的干扰影响效果。
3、补体法 这是针对荧光标记抗不抗体,能够来对照抗原或抗体的原理反应,在具体操作中,首先已知抗体或未知抗原的反应,然后将其补充正常人体中新鲜血清,准备就绪后加入荧光标记抗体,可以看到在这里利用荧光抗体和其溶解的结合。这种方法只需将荧光抗体就能够得知系统中的其他抗原,但其缺点存在不稳定性,需要固定的抗体才能与之结合,不然会导致实验的失败。
4、双标记染色法 这种方法主要是针对免疫荧光技术能够将两种不同抗原在同一标本内分别染色的特点对其研究,在具体运用中,一般是将呈黄绿色荧光和成色荧光标记在不同的两种抗体中,在抗体中的不同颜色能够清晰的判断出两种抗体的含量和分布。
5、反差染色法 为了减少非特异性染色的运用,加强特异性免疫荧光的对比强度,对于某些组织的标本常见的方法是反差染色法,一般会以牛蛋白的白作为陈染,故名思议,反衬标记物的静电荷强,能够有效抑制非特异性染色,当伊文思蓝进入到染色体中时,会发出橙色的光,也就衬托出特异抗体的黄绿色荧光。
结论
总之,免疫荧光技术是标记免疫技术中最早的一种技术,把荧光免疫法按照不同的体系和测量方法如果进行进一步划分,还可以继续细分到若干种,在具体的临床试验中,由于一般的荧光技术在测定中的成本比较高,所以对其的判定也有一定的难度,但其与其他免疫方面相比,譬如和放射免疫技术相比,其在应用中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本文主要通过几种研究方法对免疫荧光技术进行了分析探索,并且透视出免疫荧光技术的具体应用和前景,并且也希望免疫荧光技术这种古老又先进的技术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老而年轻的技术将会具有荧光技术这种
参考文献
[1]黄宇烽,《男性病实验诊断技术研究及临床应用临床检验知识更新讲习交流会资料汇编》,2001
[2]过祥豹,《现代临床薇生物学理论与实践跳一版》, 西安第四军医大学玉,1992,176-179
[3]武建国,《实用临床免疫学检验》, 第一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4]张风菊,《上海医学检验杂志》,1991
[5]周细龙,《性传播疾病实验室诊断及其进展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1994
[6]黄宇烽,《男性病实验诊断技术研究及临床应用》,《临床检验知识更新讲习交流会资料汇编》,1 9 9 1 ,4 4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免疫荧光技术论文
荧光,又作“萤光”,是指一种光致发光的冷发光现象。当某种常温物质经某种波长的入射光(通常是紫外线或X射线)照射,吸收光能后进入激发态,并且立即退激发并发出比入射光的的波长长的出射光(通常波长在可见光波段);而且一旦停止入射光,发光现象也随之立即消失。具有这种性质的出射光就被称之为荧光。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通常广义地把各种微弱的光亮都称为荧光,而不去仔细追究和区分其发光原理。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准备的:纳米标记材料荧光碳点的制备探析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纳米标记材料荧光碳点的制备探析全文如下:
近年来,半导体荧光量子点因其优良的光电性能在生物、医学及光电器件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但是用于生物和医学领域最成熟的量子点,大多是含重金属镉的CdTe,CdSe 和CdS 等量子点,限制了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 因此,降低和消除荧光量子点的毒性,一直是研究者密切关注的课题. 直到2006 年,Sun 等用激光消融碳靶物,经过一系列酸化及表面钝化处理,得到了发光性能较好的荧光碳纳米粒子—碳量子点( CQDs) .
作为新型荧光碳纳米材料,碳量子点不仅具有优良的光学性能与小尺寸特性,还具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水溶性好、廉价及很低的细胞毒性,是替代传统重金属量子点的良好选择. 水溶性碳量子点因其表面具有大量的羧基、羟基等水溶性基团,并且可以和多种有机、无机、生物分子相容而引起广泛关注,这些性质决定了碳量子点在生物成像与生物探针领域有更大的应用前景. Zhu H和王珊珊等将PEG - 200 和糖类物质的水溶液进行微波加热处理,得到了具有不同荧光性能的碳量子点,虽然利用微波合成碳量子点可以合成修饰一步实现,但是与水热法相比荧光量子的产率并没有显著地提高. 目前,该领域的科研工作主要集中在3 个方面: 碳量子点形成与其性能的机理特别是光致发光机理、如何简单快速的制备出性能优异的碳量子点以及碳量子点如何成功高效地应用于实际之中.
本文采用单因素法分析影响荧光碳量子点合成的几种因素,寻求高性能荧光碳量子点的最佳合成条件,并比较微波法和水热法合成荧光碳量子点的优劣,为制备出高性能荧光纳米标记材料性能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和科学方法.
1 实验部分
1. 1 试剂与仪器
葡萄糖( AR,中国医药集团上海化学试剂公司) 、聚乙二醇( PEG - 200,AR,中国医药集团上海化学试剂公司) 、硫代乙醇酸( TGA,AR,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CS( 大连鑫蝶) 、牛血清蛋白( BSA > 99%,德国默克公司) 购自武汉凌飞生物科技公司) ; 盐酸( HCl,AR,信阳市化学试剂厂) ; 十二水合磷酸氢二钠( Na2HPO4·12H2O,AR,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 二水合磷酸二氢钠( NaH2PO4·2H2O,AR,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 氢氧化钠( NaOH,AR,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
荧光分光光度计( LS55 型,PerkinElmer,American) ; 紫外- 可见吸收光谱仪( U - 3010 型,Hitachi,Japan) ; 纯水仪( UP 型,上海优普实业有限公司) ; 台式电热恒温干燥箱( 202 - 00A 型,天津市泰斯特仪器有限公司) ; 傅立叶红外变换光谱仪( VERTEX70 型,德国BRUKER 公司) ; 透射电子显微镜( JEM -2100UHR STEM/EDS 型,日本) ; 微波反应器( Milestone, Italy) ; 电子天平( METTER - TOLEDO,梅特勒- 托利多仪器( 上海) 有限公司) ; 电动搅拌器( DJIC - 40,金坛市大地自动化仪器厂) ; 智能恒温电热套( ZNHW型,武汉科尔仪器设备有限公司) ; 数显恒温水浴锅( HH - S2s,金坛市大地自动化仪器厂) ; 紫外灯.
所有光谱分析均在室温下进行. 实验中所用水为电阻率大于18 MΩ·cm 的高纯水. 紫外- 可见吸光光度计设置为: 夹缝2 nm,扫描速度600 nm/min,扫描范围200 ~ 600 nm; 荧光分光光度计设置为: 激发波长为350 nm,扫描范围为350 ~ 650 nm,扫描速度600 nm/min. 激发夹缝: 10 nm,发射夹缝: 15 nm.
1. 2 碳量子点的制备
影响碳量子点荧光性能的因素较多,其主要因素有反应物摩尔比、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 为更好的控制实验条件,提高碳量子点的性能,采用了三因素三水平的正交实验方法. 该方法以较少的实验次数完成多条件下最优选择. 选择碳源为葡萄糖,表面修饰剂为PEG,温度分别选择为150 ℃,160 ℃和180 ℃,时间分别选择为1. 5 min,2. 5 min 和3. 5 min,PEG 与葡萄糖的摩尔比分别选择为4,5和6. 此外在确定最佳条件时,除了考虑碳量子点的荧光强度之外,还要综合考虑实验条件、产物的毒性和生物相容性等因素.称取葡萄糖2 g,将其溶解到3 mL 水中,与不同体积的聚乙二醇( PEG - 200) 混合,得到澄清溶液,然后放在微波反应器或电热恒温水浴锅中,设定一定温度和反应时间,微波辐射或水浴加热,得到不同棕红色的溶液,即碳量子点原液; 再将碳量子点原液于不同转速下离心分离纯化,测定比较其光学性能,最后选定在6000 r /min 转速下离心分离纯化,取上层清液,稀释不同倍数用于表征.
1. 3 碳量子点的表征分析
将上述得到的碳量子点稀释不同倍数后,分别用U - 3010 型紫外- 可见吸收光谱仪和LS55 型荧光分光光度计测试制得的碳量子点的光致发光性能.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测定: 将制备好的碳量子点稀释若干倍( 激发波长处吸收值为0. 1) ,先进行紫外扫描确定其吸收峰位置. 以碳量子点的紫外吸收峰波长为激发波长,激发和发射狭缝均为5. 0 nm,PMT 电压设置为700 V,激发波长是290 ~ 350 nm 进行多次荧光发射光谱扫描,确定激发波长为350 nm 时,其荧光发射峰位置为435 nm 左右,碳量子点的荧光谱峰更好.
荧光光谱测定: 取2. 5 mL 左右的待测碳量子点溶液于荧光比色皿中,在室温下用LS55 型荧光光谱仪检测其荧光,激发波长为350 nm,激发和发射狭缝宽度均为5 nm,扫描波长范围300 ~ 650 nm,扫描速度1 200 nm/min.
透射电子显微镜( 加速电压200 kV) 观察碳量子点样品的微观形态和尺寸; 将得到碳量子点原液等体积与无水乙醇混匀后滴在KBr 压片上后放到台式电热恒温干燥箱中干燥直到变干,然后放于傅立叶红外变换光谱仪中得到红外谱图.
2 结果与讨论
2. 1 微波合成碳量子点的因素分析
本实验选择反应物摩尔比( n) 、反应温度( T) 和反应时间( t) 3 种影响因素,每种因素选择3 种不同的水平,即三因素三水平正交实验方法安排试验,探讨微波法制备碳量子点时对其荧光强度的影响因素,找到最优的合成条件. 根据三因素三水平的条件,选择正交表34 型.
碳量子点合成中,不同影响因素在不同水平下的趋势变化,在同一因素下,随着水平的变化,实验指标也发生变化,根据图中趋势,可以得到微波合成碳量子点的最优条件是: PEG 与葡萄糖摩尔比为6,反应温度为180 ℃,反应时间为2. 5 min,在此条件下合成的碳量子的荧光强度最好.从趋势图还可看出,微波辅助反应时间并不是越长越好,但反应时间小于3. 5 min 时,碳量子点的的荧光强度有随反应时间减少而提高的趋势.
由以上正交实验的直观分析得到了优化条件,然后在该条件下微波合成了荧光碳量子点,优化条件下制备的碳量子点与实验组中最好的第9 号实验条件下制备的碳量子点的荧光发射光谱.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优化合成的碳量子点的荧光强度为234,远远大于第9 号实验组的碳量子点的荧光强度153. 17.
改变前驱溶液pH 值( 分别为3,7和9) ,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处理,随着溶液pH 值的增加,碳量子点的荧光强度先减小再增加. 在前驱体为碱性条件即pH = 9 时,所得碳量子点荧光强度最大,在酸性条件pH = 3 时次之,在中性条件pH = 7 时最小. 其原因可能是在葡萄糖-PEG 体系中,制备出来的碳量子点表面含有丰富的羟基和羧基官能团( 在图8 中得到了证明) ,在酸性条件下,由于碳量子点表面大量羟基与H + 形成大量氢键,导致体系较为稳定,碳量子点能较好的分散,所以发出较好的荧光; 而在碱性条件下,碳量子点表面的羧基与OH - 的相互作用致使体系较为稳定,碳量子点也能很好的分散; 但是在中性条件下,生成的碳量子点由于高的表面能而发生团聚,致使粒子粒径增加,粒径分布变宽.
2. 2 微波法与水热法的比较
在上述相同的优化条件下,分别采用微波法和水热法2 种方法合成碳量子点,并对其光学性能进行初步比较.
2. 2. 1 碳量子点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2 种方式得到的碳量子点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图,两者的吸收峰位置都是在280 nm 左右,吸收峰位置并没有随着加热方式的变化而变化,这说明2 种加热方式形成碳量子点的机制可能是一致的. 此外,在同等合成条件下,微波法制备的碳量子点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强度小于水热法的吸收峰强度.
2. 2. 2 碳量子点的荧光发射光谱
将微波优化合成得到的一组碳量子点稀释后,依次增大激发波长,观察其荧光发射波长变化. 微波合成碳量子点在不同激发波长( 340 ~ 450 nm) 下的荧光发射光谱,随着激发波长的增大,荧光发射峰位置发生红移,荧光强度也先增大后减小,其中,激发波长为350 nm 时,碳量子点的荧光发射强度最大. 因此,选择350 nm 作为本实验中碳量子点的激发波长.
2. 2. 3 碳量子点的荧光机理探讨
碳量子点的荧光性能主要来源于2 种不同类型的发射,一种是其表面能的陷阱发射,另一种是其内在的状态发射,即电子和空穴的重新结合产生的发射,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量子点的量子尺寸效应所导致的碳量子点的TEM 图射. 在本文中,一方面葡萄糖的高温热解生成的碳量子点,其表面能陷阱发射产生荧光; 另一方面,PEG 可以作为碳量子点的表面钝化剂. 而在本研究中,前驱体是葡萄糖和PEG的混合物,因此,PEG 在此合成体系中,一方面发挥了稳定剂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发挥了表面修饰剂的作用,PEG 含有大量的羟基等基团,在碱性条件下,羟基等官能团引入碳量子点表面,抑制了碳量子点的缺陷状态发射,使得能够产生荧光的电子和空穴的辐射结合更加便利,即内在的本征态发射更加容易,进而提高了碳量子点的荧光强度.
2. 2. 4 碳量子点的TEM
从中可以看出,碳量子点与半导体量子点类似,外貌呈圆球形,分散性较好,尺寸分布较均匀,平均粒径在5 ~ 8 nm 左右,表明在葡萄糖热解制备碳量子点的过程中,聚乙二醇作为分散剂和表面修饰剂起到了比较好的作用,能有效防止碳量子点团聚.
2. 2. 5 碳量子点的红外光谱
不同方法制备的碳量子点的红外光谱( a. 微波法; b. 水热法)在相同的优化条件下,微波法和水热法。
2种方法得到的碳量子点的红外谱图峰位和峰形基本一致,只是吸收峰强度略有不同,这可能与碳量子点的浓度有关.
羟基伸缩振动谱带出现在3 700 ~ 3 100cm - 1区域,在大多数含羟基的化合物中,由于分子间氢键很强,在3 500 ~ 3 100 cm - 1区域出现一条很强、很宽的谱带. 在3 370cm - 1附近2 种方法制备的碳量子点都有宽化的吸收峰,是O - H 键的伸缩振动特征峰,同时在指纹区1 101 cm - 1处和1 247cm - 1同出现较强的吸收峰,分别属于C - O - C的对称收缩和不对称伸缩振荡,证明了羟基的存在; 同时在1 643 cm - 1处观察到两者的吸收峰,这是C = O的伸缩振动,证明了羧基的存在. 由此判断,碳量子点表面带有羟基和羧基官能团,这不仅增强了量子点的水溶性和生物相容性,更为后续的修饰该类碳量子点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3 结论
通过正交实验方法初步确定了微波法制备纳米荧光碳量子点的合适实验条件为: 反应时间为2. 5 min,反应温度为180 ℃,PEG 与葡萄糖摩尔比为6,pH = 9. 合成中影响因素从主到次顺序为: 反应时间> 摩尔比> 反应温度.同时发现极差R空白> R温度,表明实验过程中,还有其他重要的因素需要探讨,其中,最可能忽略的因素是搅拌.
在相同优化条件下,水热法合成的碳量子点的光学性能要略优于微波合成的,究其原因可能除了本文提到的是否使用搅拌装置有关外,可能还与合成时碳量子点的生长速度、表面修饰程度和状态等因素有关.这些因素的联合作用,导致荧光碳量子点晶格缺陷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而表面缺陷、边缘效应等又会导致陷阱电子或空穴对的产生,它们反过来又会影响量子点的发光性质,有待今后进一步实验验证. 总之,2 种加热方式所制备的荧光碳量子点均具有较好的光学性能,可望用于荧光标记领域.
毕业论文的撰写及答辩考核是顺利毕业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衡量毕业生是否达到要求重要依据之一。但是,由于许多应考者缺少系统的课堂授课和平时训练,往往对毕业论文的独立写作感到压力很大,心中无数,难以下笔。因此,就毕业论文的撰写进行必要指导,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毕业论文是应考者的总结性独立作业,目的在于总结学习专业的成果,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文体而言,它也是对某一专业领域的现实问题或理论问题进行科学研究探索的具有一定意义的论说文。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可以分两个步骤,即选择课题和研究课题。
(二)、选好课题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研究课题,研究课题一般程序是:搜集资料、研究资料,明确论点和选定材料,最后是执笔撰写、修改定稿。
第一、研究课题的基础工作——搜集资料。考生可以从查阅图书馆、资料室的资料,做实地调查研究、实验与观察等三个方面来搜集资料。搜集资料越具体、细致越好,最好把想要搜集资料的文献目录、详细计划都列出来。首先,查阅资料时要熟悉、掌握图书分类法,要善于利用书目、索引,要熟练地使用其他工具书,如年鉴、文摘、表册、数字等。其次,做实地调查研究,调查研究能获得最真实可靠、最丰富的第一手资料,调查研究时要做到目的明确、对象明确、内容明确。调查的方法有:普遍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调查的方式有:开会、访问、问卷。最后,关于实验与观察。实验与观察是搜集科学资料数据、获得感性知识的基本途径,是形成、产生、发展和检验科学理论的实践基础,本方法在理工科、医类等专业研究中较为常用,运用本方法时要认真全面记录。
第二、研究课题的重点工作——研究资料。考生要对所搜集到手的资料进行全面浏览,并对不同资料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如阅读、选读、研读。
第三、研究课题的核心工作――明确论点和选定材料。在研究资料的基础上,考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根据选题,确立基本论点和分论点。提出自己的观点要突出新创见,创新是灵魂,不能只是重复前人或人云亦云。同时,还要防止贪大求全的倾向,生怕不完整,大段地复述已有的知识,那就体现不出自己研究的特色和成果了。
第四、研究课题的关键工作――执笔撰写。下笔时要对以下两个方面加以注意:拟定提纲和基本格式。
第五、研究课题的保障工作――修改定稿。通过这一环节,可以看出写作意图是否表达清楚,基本论点和分论点是否准确、明确,材料用得是否恰当、有说服力,材料的安排与论证是否有逻辑效果,大小段落的结构是否完整、衔接自然,句子词语是否正确妥当,文章是否合乎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