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石油地质论文题目

2023-03-04 20:5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石油地质论文题目

  石油工程有很多方向可以写的,比如石油开采技术、勘探、储存与运输。开始也不咋会,还是学姐给的文方网,写的《大庆油田石油开采环境成本的构成及核算方法》,十分顺利就过了

完善石油开采企业成本管理对策研究
大庆油田石油开采对水文地质环境的影响及应因对策
美国石油开采技术的发展态势分析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石油开采业战略成本管理理论体系的构建
石油开采企业知识管理研究
石油开采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表面活性剂在石油开采中的应用
论沿海国对其专属经济区内石油开采设施环境污染的管辖权
复合高效微生物处理高含盐石油开采废水
浅析中国石油开采技术以及一些技术在石油开采中的应用
庆阳地区石油开采补偿机制的调研报告
我国石油开采企业的价值链分析及实证研究
石油开采对地下水的污染及防治对策
石油开采废水处理技术的现状与展望
石油开采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石油开采区土壤污染等级判别技术探讨
典型石油开采区生态风险评估与预警管理系统研究与构建
石油开采区域产业转型潜力研究——以陕西省志丹县为例
石油开采防护H_2S危害的研究
我国石油开采设备领域专利技术现状与发展建议
基于实物期权法的石油开采项目评价方法研究
战略成本管理下石油开采成本管理体系研究
石油开采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黄河三角洲石油开发的环境影响定量评价研究
浅析当前中国石油开采的现状及其措施
基于污染物持久性的化学品评分排序模式(SCRAM)修正
我国石油开采企业的物流成本优化
哈萨克斯坦与俄罗斯矿产资源(石油)开采税浅析

求一边石油地质类的论文~~中英文都要~~~~

1、毕业论文的概念

毕业论文是教学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地质专业毕业论文属于科技论文的范畴,它和其他科技论文一样,是一种综合性的应用文体,它除了说明、记叙外,还要用逻辑推理的方法论证观点的正确性。

2、毕业论文的种类

毕业论文也叫学位论文,它是为获得某一学位而写的。按获得学位的高低不同,毕业论文又可分为博士论文、硕士论文和学士论文。我们这里只讨论学士论文。按照论证方法,毕业论文又可分为立论性的和驳论性的,前者以论证正面观点为主,后者则以反驳反面观点为
主。

二、撰写毕业论文的目的、要求和原则

1、目的

撰写毕业论文的目的,主要在于通过毕业论文的撰写,适用已学过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来分析和解决本学科内的某一问题,锻炼自己独立进行学术研究的能力、撰写学术论文的能力以及通过论文解决某一学术问题的能力,为以后撰写学术论文打下基础。同时,撰写毕
业论文也是一种学术交流手段。

2、要求

毕业论文也和其他科技论文一样,首先要求有独创性。即要发挥独立思考的能力,提出白己的新观点和新思想。其次,主题要突出,论点要鲜明。在确定论题时首先要确定论点,因为论点是论文的灵魂。第三,材料要丰富可靠。后者很重要。如果选用的材料是虚假的,那么前提条件不真实,得出的结论就很难正确。第四,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合乎逻辑。第五,语言简洁、概念明确。如果语言拖泥带水,概念模糊不清,其意义就很难表达出来。

3、原则

常言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撰写毕业论文应遵循如下原则:①正确性,即论点正确,推理数据可靠;②客观性,即遵重事实,不感情用事,不凭空想象;③公正性,即要有科学态度,在选材时不能只选择印证由己观点的材料,而将相反的材料统统舍掉;④确证性,即得出的结论确实可靠,经得起验证和反驳;⑤可读性,即语句通顺,文笔流畅;⑥保密性,按国家规定应予保密的内容,未经有关主管机关批准,不得在公开刊物上发表。

三、撰写毕业论文的步骤

撰写毕业论文的步骤应遵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规律。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阶段。

1、熟悉环境

所谓熟悉环境,就是要对你所工作的区域的地质概况、前人工作程度有一个粗略的了解。其方法有:①认真查阅有关地质图、广泛阅读已有的地质资料;②在老师指导下,进行初步的野外踏勘,掌握该区地层、岩石、构造特征,矿床类型及地下水出露情况等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就可以选题。

2、确定论题

确定论题也即选题。选题是决定论文成败的关键,可谓千锤打锣一锤定音。对于地质专业的毕业论文,其选题原则有:①要有创新勇气和开拓精神。即要敢于探求新理论,提出新观点、作出新解释,还要注意观察新现象、研究新问题、寻求新规律、得出新结果。②应选择那些具有科学价值的题目。③应选择对国民经济有一定使用价值的题目。④要考虑到我国的资源特点和现有生产力水平以及地理环境等情况。例如在某些交通极不发达的地区,即使发现矿床,由于生产力水平和地理、环境等因素的限制,这些矿床也只能是“呆矿”。⑤要选择新课题。在选题时,应尽可能地查阅一些资料,以免选择那些早已被证实了的课题。⑥要量力而行。题目有大有小,由于掌握的资料不多,不易论述清楚,易于失败。如《论中国板块构造》,如果全面论述,可以写一本很厚很厚的专著,显然不宜选作毕业论文的题目。而象《内蒙哈尔哈达膝折构造研究》,这样只局限于某个点上的题目却有可能写好。但是,选择的题目也不能过小。题目过小,轻而易举,反映不出水平,不利于锻炼。⑦要选择有兴趣、有基础、有资料、容易展开的题目。如果你很喜欢构造,那么你就不要勉强选择矿床的题目。

一般情况是老师出题,但也可以经过老师批准,自己选题。题目确定后,紧跟着的工作就是广泛搜集资料。

3、搜集资料

搜集资料时应注意:一边搜集资料一边思考问题,每当发现了新问题首先要问个“为什么。”这样,搜集资料的过程也是研究问题、思考钻研的过程,同时也是自己观点形成的过程。②要围绕自己的题目、分清主次,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使搜集来的资料象一堆乱麻,捋不出头绪。由于毕业实习时间短,所以应尽量搜集那些最重要的、关系最紧密的、具有典型意义的材料。③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应注意采集标本,并用素描图和照片把那些具有特征的地质现象记录下来,这些资料对证明某个问题具有无可争辨的权威力量。④了解文献检索,掌握更多的文字资料。

4、列出提纲

在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后,就可以按照论文的组成部分列出一个尽可能详细的提纲。列提纲可以帮助作者从全局着眼,树立全篇论文的基本骨架,明确层次和重点,便于分析和对比。列提纲之前,应首先确定你所选用的逻辑结构和论证方法(见后而介绍)。

5、材料取舍

选材时,应先将你所掌握的资料进行分析综合和归类,然后把无关紧要的材料全部舍去。有些同学觉得材料得来很不容易,现在要把它们弃之一旁实在可惜。但是为了突出重点,使文章简洁精炼,不能不舍疼割爱。

6、拟写草稿

拟写草稿时应尽可能把所有通过取舍选出来的材料都写进去,这样比写好后再找材料往里填要好得多。同时,要把所用的图、表和照片整理出来,编好号码准备放入正文。

7、删改、定稿

写完初稿,经过反复修改后才能定稿。修改时,注意不要让宝贵时间用在说废话上。《文心雕龙》上说:“文以辨洁为能,不以繁褥为巧”就是这个道理。要将那些写上不能增辉,去掉并不失色的词、句尽量删去。有人提出在定稿时要做到:“科学与文学相结合,科学与美学相结合。”这就是说,语言文字要讲求文学性但又不失严肃,字迹要清楚端正,版面安排要讲究艺术性。誊写清楚后再把所有的图、表和照片放入相应的位置。

8、准备答辨

论文写好后并不是大事完结,还要对所论述的问题作更进一步的研究思考,准备论文答辨。

论文答辩是撰写毕业论文的最后一环,通过论文答辨进一步检查作者所论述的问题是否有深广的理论基础、有创造性的见解、有充分扎实的理由。

答辨会上,审查委员会提出问题,作者可以略作思考后再作回答。所提出的问题,一般是在本论文所涉及的专题范围之内,而不是整个学科全面知识的考核。如论文论述的是某个矿床的成因,那么所提出的问题也只在矿床这个范围内,而不是整个地质学科。

第二章 毕业论文的组成部分

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形式,形式决定于内容,而内容又通过形式得到表现。科技论文有自己的写作方式和体例结构,但这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有许多部分组成,而对于每一篇文章来说,也不是所有部分都应该具备,毕业论文一般较简单,它应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一、题 目

毕业论文的题目必须简洁朴素、涵义确切,要能把全篇的主要内容,研究的对象、解决的问题,或是所研究的某些问题之间的关系,直接了当地表达出来,不得涵蓄隐晦,让人琢磨不透。对于地质专业的论文,其题目要求简单、直观、清楚。一个好的题目,应该给读者提供一些淮确的信息和情报。一般来说,题目以陈述式或提问式的较多,它更能引起读者的注意。例如《云南个房大坪子首次发现密陀僧、铅黄及铅丹共生》。读者看了题目就会产生阅读全文的欲望,想看一看这三个矿物是怎样共产的。再如《对<球自转与全球构造>一文的质疑》,一看题目就知道作者是一个地质力学的反对者。那么他究竟提出了什么质疑?他自己有什么新的见解?请看全文。

在含有古生物名称的题目中,一般应将其学名写出。例如《河北邢台地区Basilicu(Basilla)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如果一个题目不足以概括论文的内容,也可采用加副标题的办法,加以补充。

有的老师要求写出英文题目,因为题目一般都是短语,所以其中的题目多用V-ing形式。

值得提出的是,在写论文题目时要注意节省用字,可要可不要的字应尽量删去。例如:《中条山地区北段绛县群和中条群变质岩原岩建造的特征及铜矿赋存条件探讨》。这个题目用了三十二个字,显得冗赘。如改为《中条山北段绛县群和中条群原岩建造特征及铜矿赋存条件》似乎较好一些。还有一些题目为了招徕读者,故作玄虚、夸大事实、题文不符,这是一种不良作风。如果文章讨论的是内蒙古温都尔庙地区板块缝合线特征,而论文却冠以《内蒙古板块构造研究》,这显然是不合适的。

二、摘 要

科技论文一般附有摘要,毕业论文对此也有要求。摘要的特点是简短扼要、并能独立存在、独立吏用。它的作用是用精炼的语言向读者介绍从事这项研究工作的原因和重要性,通过这项研究工作己经解决了哪些问题,得出了什么结论以及这些结论的意义。

摘要分情报性摘要和资料性摘要。一篇好的摘要应使读者不看正文就能大概了解文章内容和观点,从而决定是否有必要再看正文。

摘要放在正文之前,题目之下。摘要一般用第三人称,不分段,一般不超过300字。

关于摘要是否属正文的组成部分,现在尚有争议。从情报检索意义上讲,它可以单独使用,因而是独立的。但从论文的结构上讲,它又确实是论文的组成部分。本人倾向于后者。

下面是《我国“滹沱”与“震旦”地层关系问题的初步探讨》(《河北地质学院学报》1983年第1期)一文的摘要,不一定就是范例,写出来供读者参考。

本文回顾了我国前寒武纪地层中“滹沱”与“震旦”关系这一重大问题的研究历史和现状。阐述了半个多世纪以来,对此问题研究取得的进展。作者认为:
一、华北地台内部“滹沱”与“震旦”地层关系可初步肯定为上下关系;二、华北地台边缘及以外地层,随着对其“震旦”地层的厘定,下伏滹沱群的基底变质岩系的全部或一部可能相当长城系和蓟县系。

三、引 言

有人说:“如果摘要是全篇论文的略影,那么引言则是科技论文的帽子。”因为引言要向读解者释论文的主题、目的和总纲。详细地说,引言应该包括以下内容:①说明本文所研究的区域范围及对象;②说明论文的主题和写作目的、背景和原因,③前人工作的程度;④本人做了哪些工作、引用资料的来源;⑤有时间性的工作则要写明工作期限及时间。

例如《中条山北段变质岩系原岩建造特点和中条群铜矿赋存条件》一文的引言是这样写的:

本文所讨论的范围是北纬35°12′20〃以北中条山地区下元古界绛县群和中元古界中条群的变质岩系。该区是我国重要的铜矿资源之一。笔者试图在变质岩原岩类型恢复的基础上,对绛县群和中条群变质岩原岩建造特点及其演化和中条群铜矿赋存条件进行探讨。
文中的地层划分均采用孙大中等同志1978年提出的划分方案(表1)。

四、正 文

正文是毕业论文的主体。论文是否能做到材料和观点的统,是否具有准确、鲜明、生动的特点,关键在于正文的谋篇布局、逻辑结构和论证方法是否合理、得当。

1、谋篇布局

前面说的综合、分析、取舍和列提纲都属于谋篇布局的范畴。

2、逻辑结构

论文的逻辑结构没有一成不变的形式。因为从根本上说,它是由论文讨论的对象的整体与其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和作者本人的文字和逻辑修养的素质决定的,论文讨论的对象不同,作者观察的角度和认识深度不同,形成的逻辑结构也不同。一般地讲,论文的逻辑结构可分为纵式结构、横式结构和合式结构三种。

①纵式结构。其特点是论文的总论题是纵向展开的。常见的有:a.时间顺序,即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如记叙一次实验,在不同的实验阶段所观察到的现象以及实验步骤。b.事理层次,即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层次展开论文。如《燕、辽、吉、苏、皖北部的震旦系》(《河北地质学院学报》一九八三年第三期)一文。作者在前言里就开门见山地提出问题:“北方有没有南方震旦系存在”?“然而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至今还没有取得一致意见。”紧接着在第二、第三部分里,作者分析了“还没有取得一致意见”的原因。第四部分中,作者通过地层划分与对比,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北方不但有南方震旦系存在,而且分布相当广泛。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

②横式结构。其特点是把论文的总论题展开为几个分论题进行讨论。常见的有:a.空间分布,即论文是按照论述对象在空间上的分布来展开的。如《北京昌平县十三陵——下庄一带推覆构造的基本特征》(《河北地质学院学报》一九八三年第三期)一文,就是通过分别描述不同地区推覆体的表现,来阐明该推覆构造的特征。b.组成部分,即论文的总论题是按照其组成部分一部分一部分展开的,每个部分之间也可能有联系也可能没有联系。以论证为主的地质论文大部分采用的是这种结构。如在以《矿床特征及矿床成因》(参见《河北地质学院学报》1983年第4期第26~32页)为分标题的论文章节里,作者从以下几个部分进行论文展开:(一)矿体形态、产状及规模;(二)矿石的物质组成、矿物共生组合及矿物生成顺序;(五)矿化分带,(六)矿床成因及其形成机理;(七)矿床类型的认识。通过这几个方面的论述,阐明了作者关于矿床特征及矿床成因的基本观点。(何:序号原文如此)

在用横式结构安排文章时,应注意不要把认识对象的一切方面或一切属性不管是否必要,象开中药铺一样全罗列出来,结果便文章庞大杂乱,使人不得要领。

③合式结构。即以上两这结构的联合使用。其中有的以纵向为主,有的以横向为主。

3、论证方法

前面说过,论文的写法有论证和反驳,对于学生来说,很少用反驳方法,因此这里只介绍论证方法。根据它是直接还是间接地说明论题,论证方法又分为直接论证法和间接论证法。

①直接论证法。直接论证法是用事实材料或公正的原理直接论证论题的方法。其中又分为:a.典型材料直接论证法,即选用那些最能反映事物本质、具有极大鲜明性或代表性的事实材料来直接论证的方法。如要证明某条断层的存在,只要能找出擦痕、阶步、断层破碎带等断层的典型特征,就可以证明论证的观点。这种方法侧重于摆事实,而讲道理作分析则次之。b.完全列举直接论证法,即把所掌握的材料全部列举出来,以证明论证的观点。这种方法只在掌握的材料不多时使用。c.科学分析直接论证法,即只选择若干具有代表性的材资进行科学分析而直接论证论题。这种方法侧重于讲道理,而摆事实次之。d.科学对比直接论证法,也叫类比法。即根据两类或两个事物本质属性方面的对比,从而确定这两类或两个事物在某一方面也有共同属性的方法。例如,中条群出现的变质岩浆岩,其原岩类型为拉斑玄武岩系。随着岩浆的演化,MgO减少而FeO迅速增加,演化曲线与日本的伊豆——小笠原弧中的宫岛拉斑玄武岩系相似。已知后者为岛弧(造山带)火山岩,从而可以推断,中条群的变质岩浆岩其原岩应属岛弧(造山带)火山岩。

②间接论证法。这种方法不直接论证论题的真,而是用观点和材料证明与论题相矛盾的论点的假,从而证明论题的正确。它可分为:a.反证法,即证明与论题相矛盾的观点的假,从而证明自己观点的真。b.排除法,当一个论点提出后,先假定它可能存在多种情况,然后通过分析,将假定的其他可能都排除掉,只剩下一种可能,这种可能就是要阐明的观点。例如在讨论某矿床成因时,首先提出几种成因可能,如沉积的、变质的和热液的。通过进一步工作,将前两种都排除掉,那么该矿床就是热液成因了。

在一篇文章中,上述几种方法可以同时使用,也可以只用其中的一种或两种。如果能灵活地运用上述方法,那么就能大大提高文章的条理性和严谨性,加强文章的说服力。

还有一种论证方法就是“图表说明法”,即用大量的图表和实物照片来阐明论证的观点,这样既可节省文字,又可帮助读者理解。文中凡需参见附录的地方都要注明,便于读者查阅。

一般讲,在正文的开头,应有“区域地质概况”一节,介绍一下工作地区的区域地质概况和大地构造位置,使读者对此有个简略的了解。如有篇文章的区域地质节一开头这样写道:“本区位于规模巨大的绍兴—江山和宁波—丽水基底断裂带之间的北东向上虞—龙泉震旦纪—古生代隆起带上,前震旦纪变质岩系长期裸露地表,缺失震旦纪—中侏罗世的沉积”(《成都地质学院学报》1984年第1期第13页)。

五、结 论

如果把一篇文章比作一棵树,那么结论就是树上的果。它是论文的逻辑发展和归宿。有经验的读者为了节省时间,往往只看论文的题目、摘要和结论。在以论证为主的论文中,结论就是作者观点的集中体现,也是论文的主题所在。如在一篇论证中条山铜矿成因类型的文章中,作者通过一系列摆事实讲道理,最后写道:“综上所述,中条山铜矿床应属于‘远火山—沉积—变质,型矿床,具层控特征。”这就是作者洋洋数千言所得来的最终结果。

写结论时,必须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用字力求鲜明、精确,不能含糊其辞、支支吾吾,更不能有第二种结论。

六、建 议

地质论文一般要提出自己的建议,提出今后应该如何做的方案。如通过矿床评价,作出矿区的远景规划;应该怎样布置钻孔等都属于建议。

七、致 谢

在你的毕业实习和论文撰写过程中,得到了老师的指导、同学的帮助、地质队同志的支持,这些都应在论文结束处表示感谢。

八、参考文献

论文里所引用的资料称为参考文献,把参考文献集中在论文的最后,组成参考文献表。论文之后列参考文献表:其一是沿用下来的惯例,其二是反映作者严肃的科学态度和研究工作的广泛依据;其三,当论文投寄到某个刊物的编辑部希望发表时,编辑人员要按照所列的参考文献表去查对有关资料,检查所引用的资料是否真实以及论述的观点是否早已被人所证实。未公开发表的文献不列入参考文献表,而以脚注形式写在本页的下方。

关于参考文献的写法,目前国内外很不统一。不同的编辑部对参考文献写法的要求一也不尽相同。这里只介绍三种常用的写法。

1、编号法。即不论引用的是中文还是外文资料,均按照在正文里出现的先后顺序编成序号,然后按序号排在参考文献表内。如:

〔1〕Willis B.1907 Research in china V.1 Part1 233-236
〔2〕王竹泉1926太原榆林幅地质说明书
〔3〕Small R.J.1978 The Study of Land forms 226-238

2、姓名笔划法。即不按照资料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而按照第一个作者姓名的第一个字母或笔划排列。其中,中文在前,外文在后;相同笔划者按照发表日期,早者前晚者后。如:

王日伦 陆宋文等 1980 中国上寒武系的划分和对比 中国震旦亚界 天津科学出版社
姜春潮 1957 东北南部震旦纪地层 地质学报39卷第1期
A.M.Evans 1980 An Introduction ot Ore Geology
R.L.Stanton 1972 Ore Petrology

3、造句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不另外列出参考文献表,而是将所引用的资料以造句的形式写在正文里。如:“根据Carmichael(1972、1973、1977)提出的熔浆与矿物平衡条件计算方法,对玄武岩形成条件进行了估算。”“1977年Voder Jr.主编The Evolution of the lgneous Rochs中将硅酸盐液相不共熔列为重要的岩石成因”(《地球科学—武汉地质学院学报》1984年第1期)。

最后谈一下参考文献的格式。一般讲,参考文献里要写出作者姓名、文章或书籍题目、发表年份、出版社名称、刊物名称及卷次和页码。其顺序为:

作者姓名→发表年份→文章题目→刊物名称→卷次→章节→页码→出版社名称。如:

Willis B.1907 Research in china V.I Part I 233-236
作者姓名 发表年份 书籍 名称 卷次 章节 页码

关于外文资料的作者姓名,有的把姓写在前,有的把名写在前。

建议,在写参考文献时,不论中文还是外文,除缩写符号以外,其他所有的标点符号均省略掉。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给印刷工人减少了工作量,二、使参考文献简洁清晰。试比较:

(何:因错码太多,略)

但要注意,用这种格式写参考文献时,每个项目之间应隔开一段距离,以示区别。

第三章 撰写毕业论文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毕业论文的风格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写作习惯和写作特点,因此对于毕业论文的风格也不强求划一。但地质专业的毕业论文毕竟不是文学作品,它应具备一定的、与其形式和内容相符的风格。概括地说,它应体现出十二个字,即清楚、确切、简明、直接、客观、朴素。科技论文不能含蓄、不能隐晦;不允许抒情,不允许夸张。有一篇毕业论文的草稿开头这样写道:“在娇阳似火的炎炎盛夏,我们第六实习队乘坐京沪线上的列车,来到了明眉秀丽的江南水乡啊!……”读了这一段,读者真不知道作者写的是抒情散文还是毕业论文。还有一位同学在镜下描述时运用夸张手法写道:“方解石的高级白干涉色象黎明的晨曦,角闪石的二级红又似天边的晚霞。显微镜就象万花筒,这里有一个花的世界;显微镜又象一个魔术师,它能在瞬息之间变化出一幅幅动人的抽象派图画!”这位同学有这么好的文学天赋,应该是一个文学家而不是玩石头的。除此之外,在措词上也应该注意。例如,在论文里和别人争论时,不要用苛刻的词句和狡辨的语气,在对别人的研究工作进行评论时,切不可推测别人的私人动机,更不能上纲上线推测别人的政治目的;对于能肯定的事实或结论,不要用“可能”、“也许”、“大概”、“或许”、“假若”等推测或假设的语气。还有一条很重要,即要实事求是、勤于动脑。有个别同学在写毕业论文时,拿来地质队或别人的资料猛抄,结果有三分之二的内容是抄来的。

二、过于相信权威

有些同学听到名家教授的意见,就当作公正的原理,不加思考,信手拈来,作为论证自己观点的可靠依据写入论文。这样做,其一是自己得不到很好的锻炼;其二,任何人的意见也只是意见,不能作为事实来论述。也许他的意见不正确,使你得出错误的结论。

三、主观臆断、夸大事实

在材料不充分的情况下不要想当然地进行推理、判断、揣测,甚至得出结论。为了避免主观臆断、得出错误结论,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①不要把假定当作结论,②不要把未经证实的意见当作真实的。

在进行矿床评价、矿床预测、矿床储量计算时,更不能夸大事实,以免造成国家经济损失。

四、图、表、照片的处理

图、表和照片可以减少文字说明,帮助理解,但要选择那些有代表性的、反映一定内容的。不要把所有的图表和照片全堆到论文里,使论文成了图、表和照片的说明书。

绘图时要线条均匀,字迹工正,岩性符号一定要按照规定的去画,不得随意编造。照片要选那些反差大、影象清晰、地质特征明显的。编号时一律用阿拉伯数字。

五、最后整理

前面说过,论文要讲究科学和美学的统一。论文写好后,要一字一格誊写清楚,把图、表和照片加上图注、表名和编号放入正文里适当的位置上。然后将论文钉上封皮,写上论文题目、作者姓名,使其美观大方,协调统一。

第四章 技术性问题

科技论文最大的特点,就是大量地运用科技语言来表达学术思想。这些科技语言除专业术语外,还有公式、符号、图、表和照片等。这里选用一些最常用的符号、图、表,以说明它们在论文中的用法。

求一篇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勘探专业的毕业论文.

摘 要 随着现代勘探技术的发展,地质勘探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它被用于很多的领域中。其中,地质勘探可以从工程地
质勘探 、石油煤炭开采地质勘探等不 同的应用方面进行分 类。对 于每一个方向的运 用,都有相应的地质勘探技 术 ,为不同的
应 用方 向进行研究提供 了一定的技术和理论指导 ,从 而建立新型 的地质勘探体 系,推进地质勘探技术的创新 ,促进 了我国地
质勘探技术的发展。本文主要从工程地质勘探技术和石油煤炭地质勘探技术的概述、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关键词 地质勘探 技术 ;发展现状 ;发展趋势

1 地质勘探技术的概述
1.1工程地质勘探技术
工程地质是一 门调查 、研究 、解决与人类活动和各种工程建
筑有关 的地质问题的科学。工程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就是工
程地质勘探。随着勘探技术的发展 ,测量 、钻深等新技术、新方
法 的运用 ,尤其是计算机的运用 ,使工程地质勘探的工作方法、
质量标准等都有 了很大的进步,极大的推动了工程地质勘探技术
的发展。一个工程的建设离不开工程地质勘探 ,它对工程制定方
案和顺利的建设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2石油煤炭地质勘探技术
石油煤炭地质勘探 主要是研究其形成和分布的基本规律、变
化特征 、地质条件和一些勘探的技术 。石油煤炭勘探是在石油煤
田普查 的基础上 ,进行的经济调查研究 、地质勘探工作。其中,
石油煤炭开采技术的勘探是整个勘探工作 中的重要环节。
2地质勘探技术的发展现状
2.1工程地质勘探技术的发展现状
工程地质勘探技术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 ,但还是存在着一些
问题,发展现状不是很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工程地质勘探的质量问题。在工程地质勘探过程中,很多
勘探的侧重点不 明确 ,勘探的针对性不强 ,勘探方法不正确 ,工
程地质分析工作 中的计算公式与实际情况差别很大 ,从而使勘探
的结论有误 。这些问题 的出现不仅会延误最佳的开发时机 ,还会
给工程 留下一些隐患,严重影响了工程 的质量。
2)工程地质勘探 的技术管理 问题 。一些工程单位提交 的勘
探设计报告不是地质师写的 ,而且在编制人 中没有地质专业负责
人 ,使得报告 中容易出现错误。这样会给总院审查增加难度 ,还
会延误工程的报批时机。
3)工程地质勘探的人员问题 。主要是 因为地质勘探需要优秀
的技术人员,而在工程地质勘探 中,有一些人员不懂地质却提出
不实际的勘探要求 ,有的对地质专业了解不透彻。这些都不利于
工程地质勘探技术的发展。
2.2石油煤炭地质勘探技术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石油煤炭行业的集中度不高,开采相对比较分散,个
体开采情况比较多,这样不仅会导致企业管理难度大,还不能保
证石油煤炭的正常供 给。一些大型的石油煤炭企业的技术性 、安
全性、可靠性都很有优势,要将其进行有效整合,国家要加强管
理、统一规划 ,从而促进其发展。我 国石油煤炭地质勘探技术成
果主要表现 以下几个方面 :
1)石油煤炭地质基础研究从传统地质走向了地球系统科学研
究阶段。我国开展了华北 、华南地球的资源评价研究课题 ,对于
我国的石油煤炭资源的赋存规律有了基本的掌握 ,而且还将层序
地层理论和方法运用在石油煤炭的地层划分中,从而拓宽了地质
研究的思路。
2)石油煤炭资源综合勘探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根据了
我 国石油煤 田的地质特点 ,合理 的运用地质勘探的新技术 ,并且
充分利用现代勘探理论 ,从而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石油煤炭综
合勘探体系。
3)石油煤炭地质勘查信息化和 “3s”技术取得显著进展。在
地质勘探的各个领域中,计算机技术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
使地质报告编制实现了数字化 、信息化 ,而且还利用了GIS,建立
了我 国 《石油煤炭资源信息系统 》。此外 ,在石油煤炭资源评价
中,还大量运用 了遥感技术 ,形成了石油煤炭遥感技术体系。高
光谱技术和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图像技术也有显著的进展。
石油煤炭地质勘探技术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但还存在着 以下
问题需要解决 :一是要解决中部能源基地中一些地形复杂的资源
勘探技术问题,以及它所引起的水资源和环境问题;二是要加强
西部地质研究 ,进一步提高资源勘探评价程度;i是要加强清洁
石油煤炭技术的地质研究,为其清洁利用和环境保护提供一定的
地质依据 ;四是要利用石油煤炭 的现代化开采,从而实现高产高
效的生产 ;五是要加速石油煤炭的地质主流程信息化和资源信息
化水平 。
3地质勘探技术的发展趋势
3.1工程地质勘探技术的发展趋势
工程地质勘探技术虽然还存在着一些缺陷,面临着挑战,但
是其发展趋势还是很乐观 ,存在着很多机遇 。因此 ,要尽量解决
存在的问题 ,不断的创新 ,促进工程地质勘探技术的快速发展 。
首先 ,要分清地质勘探的各项责任。即总院要负责工程地质
勘探和一些技术管理 问题 ;各地方部 门要 负责好勘探 的合理周
期 ,安排专业的勘探人员 ,不断采用新的勘探技术和设备 ,从而
促进工程地质勘探技术的突破性发展。
其次,工程地质勘探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培养优秀的地
质勘探技术人员 ,不断的推动技术革新,促进勘探技术的进步和
勘探结果的创新。
3.2 石油煤炭地质勘探技术的发展趋势
只有明确 目标 ,加大力度 ,依靠先进 的科学技术 ,提高地质
勘探的精度 ,保障地质勘查 的质量 ,才能推进石油煤炭地质勘探
技术的创新。我们要沿着 “加强石油煤炭地质勘探 的基础研究 ,
最大限度 的发现新的资源 ;不断加大资源综合勘探技术的创新力
度 ,满足人们 对资源的需求 ;改 革石 油煤 炭地质勘探的科技体
制 ,培养新型的精干高效 的地质技术创新队伍 ”这一基本思路 ,
实现石油地质勘探技术的可持续发展。
1)大力发展石油煤炭资源的综合勘探技术。要加强多元地质
信息符合技术 的研究 ,建立高精度 的地质模型 ,从而提高地质勘
探的精度 ,为地质报告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
2)组织开展新一轮的石油煤炭资源评价 。要运用新的地质理
论和资源评价方法,研究并制定出一套科学的石油煤炭资源的评价
理论和方法,并且要多开展一些基础评价 ,强调石油煤炭资源的用
途,正确认识我国石油煤炭资源的潜力,建立石油煤炭资源的信息
系统 ,不断促进石油煤炭地质勘探技术的革新,促进我国地质勘探
技术的发展。
3)加强清洁石油煤炭技术的地质基础研究。其核心技术是洁
净煤技术 ,与煤岩学、煤化学等基础理论结合在一起 ,并且利用
地质地球化学 的角度进行分析 ,从而为勘探技术 的改进提供一定
的依据。
4)推进石油煤炭地质信息和3s技术产业化。发展石油煤炭地
质勘查的主流程信息化,实现地质勘探技术的采集、研究的信息
化 。加强高分辨率卫星图以及数字宇航摄技术的运用 ,促进地质
范围以内,密度全部大于3.29g/cm ,相对密度大于95.7%。表面上
的颜色一致均匀 ,没有任何斑点。
2)相分析。通过x射线衍射检验说明 ,试块样 品中可能含有
ZnS(2H—f0r珊)、ZnS(10H+8H)、磷石英和方石英相 ,没有出现其它
杂峰。靶材 中各相组成均达到了镀膜的要求 。
3)热等静压适用工艺制度 :加压介质是氩气。加热时温度为
1100℃,压强是 120MPa,一个小时的保温保压。
4)热压 较好 的工艺制度 :室内温度到 1050~C之间 ,每分钟
2℃一5。c升温速度 ,开始在600~C时加压 ,30分钟的保温保压之后
直接进行卸压。
4结束语
本文简要介绍了电子靶材的热等静压与热压工艺 ,经过研
究两种工 艺都能够生产出符合要求的靶材 ,满足 了使用溅射 的
要求。
参考文献
[1]努力古.溅射靶材的制备及发展趋势[J].新疆有色金属,2008,5.
【2】刘志坚.溅射靶材的应用及制备初探fJ】.南方金属,2009,6.
作者简介
陈卫 飞 (1978一 ),男 ,湖南株洲人 ,本科 ,工程师 ,研究方 向
ITO、靶材、有色金属材料。
量 的增加和产品流通的活跃 ,我市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已远远不
能满足市场需要 ,销售渠道单一 ,冷藏、储运设备落后 ,制约 了
产品外销市场的拓展。建议在市场建设,预冷库、冷藏车配备以
及品牌打造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
3)支持建设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 。农产品质量安全
事关 民生 ,事关农业发展和农 民增收的大事 。但是 ,固原市农产
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 由于检测设备简陋 ,检测人员水平低 ,经费
不足 ,农产 品质量安全还存在着很大 隐患 ,建设固原市农产 品包
括畜产品为一体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势在必行。建议 自治
区支持建设 固原市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以开展质量安
全监测监控,保证品牌农产品质量安全 。
参考文献
【1宁夏中部干旱带及南部山区设施农业发展建设规划【M】.
[2]固原市设施及旱作节水农业发展规划[M].
作者简介
孙丽琴 (1968一 ),原州区人,宁夏大学农学系本科 ,1986年参加工作
时间,现为农艺师,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
勘探技术 的发展。
4结束语
总而言之 ,地质勘探技术对矿产资源 、能源资源的勘探具有
着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着资源的勘探 、开发和综合利用。虽然
我国的地质勘探技术在短时间内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研究了一系
列地质勘探工程的新技术 、新方法、新设备。但我们还要意识到
其存在的问题,要通过一些具体措施,使我国的地质勘探技术走
向更加完善的发展趋势 ,从而不断满足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对资
源、能源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定武.谈现行地质勘探工作改革的几个问题册.地质与勘探,2OlO,4.
【2】王树江.浅谈地质勘探技术发展啊.民营科技,2010,10
[3】姚振义.煤 田地质与勘探方法阴.中国矿业出版社,2Ol1,6.
是否可以解决您的问题?

非背斜圈闭(地层圈闭、隐蔽圈闭)的历史沿革、定义及国内外实例

1.背斜理论的产生

众所周知,1859年Drake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所钻的油井,是近代油气勘探的开始。当时的油气勘探主要依靠地表油气显示。将油气苗与背斜理论联系在一起思考问题的地质学家是威廉·劳根。1842年劳根发现加拿大圣劳伦斯河的油气苗是产生在背斜上(W.E.Logan,1985)。然而,真正用背斜理论指导勘探的第一人是E.L.狄拉克。“1839年狄拉克在宾夕法尼亚西部,用钻井发现了石油……”I.C.怀特在狄氏的基础上,将油气在背斜顶上的分异现象进行了具体的描述(I.C.White,1885,1899)。在“背斜学说”指导下,逐步开展以地质测量为基本手段的找油工作,大大加快了新油气田的发现。1934年,McCollough首先提出“圈闭”这一术语,用来表示不同性质的油贮。从此,“圈闭学说”就逐渐取代“背斜学说”,极大地扩展了油气勘探的视野和领域。

2.非背斜圈闭的历史沿革

在圈闭学说的提出之前,卡尔(1880)已知除了背斜外,还有非构造圈闭。1936年,Levorsen在研究美国大量非构造油气藏的基础上,提出“地层圈闭(Stratigraphic trap)”的概念。他指出:地层变化是储集层形成圈闭的主要因素。地层变化包括“砂或多孔储集层的楔入或尖灭,砂层侧向变为渗透性差的岩层,地层被削蚀与超覆,或地层层序类似的变化等”。

1954年,Levorsen将地层圈闭分成两大类,一类称为原生地层圈闭,即我们后来所称的岩性圈闭;一类称为次生地层圈闭,即不整合圈闭。

1966年,即在Levorsen辞世后的第二年,AAPG为纪念这位地层圈闭的提出者,发表了Levorsen最后一篇论文《The Obscure and Subtle Traps》。用朱夏的话说“obscure”是不明显之意,“subtle”有“捉摸不定”的内容(朱夏,1983)。这就是“隐蔽油气藏”一词的由来。

20世纪70~80年代,对地层圈闭的认识又有不同内容与划分

G.Rittenhouse主张将地层圈闭分为5类:①岩相圈闭;②成岩圈闭;③不整合之下的圈闭;④不整合面之上的圈闭;⑤不整合上下的圈闭。在这一分类中,不整合圈闭占了3类。

潘钟祥在其所著《石油地质学》一书中,将地层圈闭油气藏分成岩性、不整合及礁三类。潘先生晚年对不整合油气藏给予极大关注。在潘先生辞世后的第二年所发表的论文题目就是《不整合对油气运移聚集的重要性以及寻找不整合面下的某些油气藏》(地质论评,1983)。

3.不整合圈闭的定义

R.E.Chapman(1989):“不整合圈闭是储集岩遭受削蚀,随后其隐伏露头被相对非渗透的细粒岩层不整合覆盖所形成的圈闭。”……“形成不整合圈闭必须具备以下条件:在不整合面以上沉积的是广泛的细粒沉积物,这就要求具有极低能量的海水漫过地形高差很小的不整合面,并且还需要有泥质物供应”。

包茨(1986):“后期强烈的构造运动,使盆地斜坡边缘或古隆起带储集层遭受不同程度剥蚀,早期圈闭或古油藏遭受不同程度破坏,后来又被不渗透岩层不整合所覆盖,且不整合线与储层顶部构造等深线相交切时,则可形成不整合遮挡圈闭,其储层可以是碎屑岩和碳酸盐岩”。

田在艺(1984):“对于削蚀不整合油藏,盖层是一个重要条件,要求不整合面直接和上面的不渗透地层接触。如渤海湾盆地馆陶组底部有一层砂砾岩,在它不发育的地方,如东营凹陷馆陶组底部厚泥岩盖在沙河街组之上,因而形成金家、草桥、尚西、高青、义和庄等地层圈闭油藏”。

4.不整合削截圈闭在寻找油气方面的意义及国外油(气)田实例

寻找油气方面的意义

我想用Ь.П卡彼采夫根据世界上60个盆地和170个非背斜资料的统计,发表在俄罗斯《油气地质》1995年第2期上一篇文章的以下9点来说明这个问题:

在圈闭类型方面,构造或构造地层复合性的占66%,纯地层或岩性(非背斜)为34%。

大多数盆地都有构造和地层两类油藏类型存在,但也有例外。有的盆地只发育非背斜圈闭,如西加前陆盆地(见本书前一部分),有的仅发育构造圈闭,如费尔干纳、滨里海及波斯湾……

在储层时代方面,非背斜圈闭在古生代地层中占有重要位置。在160个非背斜油(气)田中,古生代的占47%,中生代的31%,新生代的22%。

在古生代地层中的非背斜,按与不整合关系而言,分布在不整合面以下者居多数,而且主要与海西期不整合面有关。含有古生代不整合圈闭的盆地有美国的二叠、西内、俄罗斯的第聂伯-顿涅茨及阿尔及利亚-利比亚。

在油和气结构中,非背斜圈闭以含油为主,占75%,气田仅占12%,油气田占13%。

这些非背斜圈闭油(气)田常具有较低的含气饱和度,但有中等或较高的密度及非烃含量。

与背斜油气藏一样,非背斜油气田在规模方面,有大型的,也有小型的。据124个圈闭统计,巨型(可采储量>1亿吨)占11%;大型(0.3亿~1亿吨)29%;中型(0.1亿~0.3亿吨)24%;小型(<0.1亿吨)46%。大中型以上占64%。

据含油气性与不整合面的强度(储层裸露的时间长短)统计,间断时间超过40Ma的占44%,5~40Ma占24%,<5Ma占32%。显然,大而长的不整合间断反而有利于形成不整合圈闭。

“必须注意的是,在具有剥蚀强度大的不整合面以下的大多数圈闭中,都发现有大型油气藏”。作者认为这种现象是“……与原生油气的再分配及晚期二次油气生成有关”。

不整合油气田实例(巨型和大型油气田)

(1)美国前世界第一个大油田,东得克萨斯油田(不整合面之下)(图5-6)。

图5-6 东得克萨斯油田

(2)当前美国最大油气田——阿拉斯加北坡前陆盆地巴罗隆起上的普罗德霍湾油田(不整合面之下)(图5-7)。

(3)美国俄克拉何马城油田(不整合面之下)。

(4)加拿大最大的油砂矿阿萨巴斯卡地层不整合重要储集带(前陆隆起)(不整合面之下)(图5-8)。

图5-7 普罗德霍湾油田

(a)图引自Leighton,1992

图5-8 西加盆地阿尔伯达油砂矿及其相关地层剖面图

(5)东委内瑞拉前陆盆地南部隆起上的Orinoco重油带(不整合面之下)(图5-9)。

图5-9 Orinoco重油带

(据B.P.蒂索等,1989资料,有补充)

(6)海西不整合面之下的哈西迈萨乌德大油田(以寒武系砂岩为储层,三叠系盐层作盖层)及不整合面以上的储量达6万亿立方米的哈西鲁迈勒大气田(图5-10)。

(7)东西伯利亚文德系不整合面之下以里菲系作储层(碳酸盐岩溶蚀孔洞)的尤鲁布欣-扎霍姆油田(图5-11)。

(8)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的石炭系不整合面之下的陕北大气田(图5-12)。

图5-10 阿尔及利亚哈西-迈萨乌德油田剖面图

(据Шахноскии等,1999)

油田位于中生代(T)不整合面以下的寒武系砂岩中,油田本身是一个构造隆起的顶部,可采储量50亿吨,单井平均产量300~350m3,不整合面之上,是三叠系含盐泥质岩。图左的哈西-梅尔穹窿为一气田,储层为不整合面之上的三叠系,其下为受侵蚀的 —O。储量6×104亿m3

图5-11 东西伯利亚尤鲁布欣-扎霍姆油田

(据Шахноскии等,1999)

文德系不整合面之下的里菲系储层(碳酸盐岩溶蚀孔洞)(Pt2-3)顶部风化壳,其上角度不整合覆盖文德系(相当于震旦系)的泥质板岩和寒武系。该不整合面面积达8300km2,地质储量>100亿吨

图5-12 陕北(长庆)大气田

(据杨俊杰,1997)

储层是O1顶部风化壳,不整合之上的盖层是C2—3底部的铁铝质岩组,杨俊杰(1966)强调的圈闭条件是东部(上倾方向)“潜沟”中的C2—3

(9)澳大利亚吉普斯兰盆地中的渐新统不整合面之下哈利布特油田(图5-13)。

(10)冀中任丘油田、东营凹陷义和庄、金家油田及青海的冷湖3号油田(图5-14a、b)。

图5-13 澳大利亚哈利布特油田

这是一个真正的“潜山”。不整合面之上的渐新统以上地层与始新统大角度不整合,储层位于不整合面之下的始新统受削蚀地层的上倾顶部

图5-14a 金家油田(华北)

(据包茨等,1986)

由沙河街组(E3s)与馆陶组之间不整合及馆陶组底泥岩形成的不整合圈闭

图5-14b 冷湖3号油田

(据包茨等,1986)

储层是J2,倾角达48°~68°,盖层是倾角<20°~25°的古新统红层

(11)陕西铜川上石节煤矿坑道出油情况(1972)示意图(图5-15)。

图5-15 陕西铜川上石节煤矿坑道出油情况示意图

(一个不整合圈闭的最浅油藏)

印支期不整合面上属于J1f(富县组)的彩色粘土层,由于在出油点上,坑道越过煤层及不整合面深及T3y顶部,有大量油气涌出

低孔低渗砂岩储层裂缝预测及双孔双渗地质建模研究——以大北气田为例

肖香姣1,2 姜汉桥1 王海应2 魏 聪2 赵力彬2 程 华2

(1.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市昌平区 102249; 2.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分公司,新疆库尔勒 841000)

作者简介:肖香姣,女,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高压气藏、凝析气藏开发研究。E-mail:xiaoxitlm@petrochina.com.cn。

摘 要:裂缝发育程度决定着低孔低渗储层的渗流和产出能力,但由于裂缝发育机制的复杂性,故裂缝 的描述及预测一直是裂缝性油气藏开发中的重点和难点。目前,裂缝的预测方法很多,但在实际应用中都存 在其局限性。构造应力场分析法既严格考虑了裂缝的成因机制,又能较好地与油气生产实际和应用相结合,是裂缝定量预测的一种有效方法。本文针对大北气田储层构造裂缝发育的实际情况,以单井裂缝描述及分布 特征研究为基础,从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出发,通过模型转换建立了与储层地质模型网格完全对应的有限元 分析模型。然后,结合区域古构造活动与岩石力学实验的研究成果,通过连续介质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对储 层构造应力场进行了预测与分析。通过优选岩石破裂准则和建立应力场数据与裂缝参数的计算模型,对大北 气田的储层裂缝进行了定量预测。在此基础之上,利用构造应力场分析法的裂缝预测结果作为约束条件,通 过随机模拟方法建立了符合该气田气藏地质特征的双孔双渗三维精细地质模型,为该类气田的开发方案设计 等研究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低孔低渗;裂缝预测;构造应力场;双孔双渗;地质建模

Research on Fracture Prediction and Dual-permeability Geological Modeling of Low Porosity and Low Permeability Sandstone Reservoirs—Taking Dabei Gasfield as An Example

Xiao Xiangjiao1,2,Jiang Hanqiao1,Wang Haiying2,Wei Cong2,Zhao Libin2,Cheng Hua2

(1.Key laboratory of Petroleum Engineering,Ministry of Education,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Changping,Beijing,102249;2.Tarim Oilfield Company,PetroChina,Kora,Xinjiang,841000)

Abstract:The degree of fracture development determine the ability of fluid seepage and production in low porosity and low permeabilty formation.Because of the complexities on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fracture,the fracture reservoir are the keystone and difficulty of development.At present,there are many methods for fracture prediction,which also have many limitations in application.The method of fracture prediction by analysing tectonic stress field,in which the formation mechanisms of fracture is considered strictly,as well as the production practice of the oil-gas field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is well combined,is a effective way to forecast fracture quantitatively in the reservoir.According to the reality that the fractures are well developed in the reservoir rocks of Dabei Gasfield,a finite element method analysis model consistent with the geologic model grid of the reservoir is built by model conversion methods,starting from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tectonic stress field,based on the single well fracture description and the study on fractur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And then,the reservior tectonic stress field is forecasted and analysed by 3D finite element numerical simulation for continuum model,combined with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territorial paleostructure and rock mechanics experiment.According to the classical rock-craking principle and the calculation model between the tectonic stress field data and fracture parameters,the quantitative prediction of structural fracture in reservoir rocks of Dabei Gasfield is conducted.On this base,a fine 3D dual-permeability geologic model suitable for the geologic features of this gas field is built through stochastic modeling controlled by the results of fracture prediction with the methods of tectonic stress field analysis,and they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study on gasfield development design of this kind of gas field.

Key words:low porosity and low permeability;fracture prediction;tectonic stress field;dual-permeability; geological modeling

裂缝型储层油气藏在我国占相当突出的比例,其产量占整个油气产量的一半以上,在我国油气生产 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进行裂缝特征和分布规律预测研究,对增加储量的动用程度、改善开发 效果、提高我国裂缝型油气藏勘探开发的整体水平均具有重要的现实及长远的战略意义。

低孔低渗储层中裂缝的发育不仅为油气的储集提供空间,而且有助于连通不同类型的储集孔隙,是 控制油气富集和产能的主要因素。在含油气盆地勘探过程中,随着勘探深度不断深入,低渗透裂缝性油 气藏的比例也会随之增加。如何有效地描述和预测裂缝分布,建立合理的双孔双渗地质模型,对提高我 国裂缝型油气田勘探开发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大北气田为例,在单井裂缝描述的基础上,开展 了低孔低渗砂岩储层裂缝预测及双孔双渗地质建模研究,为该气田开发方案的设计等研究提供了 依据[1]。

1 研究区概况

大北气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拜城县,东距拜城县县城28km,南距拜城-阿克苏公 路16km,南部与大宛齐油田相距7km。该气田位于克拉苏构造带的大北-吐北段,东邻克拉1-克拉2 段的克拉-克深区块,西为博孜段,由北至南横跨克深区带、克深南区带、拜城北区带。东西长约 60km,南北宽25~35km,面积约1500km2,呈向南凸起的微弧形背斜构造(图1)。

图1 大北气田地理位置及井区构造位置图

大北气田储层为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辫状河三角洲和扇三角洲砂岩,埋深大,基质孔隙度<6%、 渗透率<0.1×10-3μm2,属特低孔低渗储层。在勘探评价阶段,仅有11口探井和评价井,井距2~ 5km,地震资料品质较差,储层裂缝发育。

2 单井裂缝描述及分布特征[2]

2.1 裂缝产状

大北气田产层巴什基奇克组为低孔低渗砂岩储层,裂缝发育。岩心观察统计结果表明,大北气田裂 缝以高角度斜交缝和垂直裂缝为主,其中大北1井高角度斜交缝约占60%,低角度斜交缝和垂直缝其 次;大北101井、大北102井和大北202井主要以高角度斜交缝和垂直缝为主,占全部裂缝的75%左 右;大北104井约70%的裂缝为垂直缝,25%为高角度斜交缝。

成像测井解释结果表明,大北气田巴什基奇克组主要发育NW-SE走向和EW走向的有效裂缝,其次为NE-SW走向裂缝,从西向东裂缝走向具有逐渐从NE-SW向近EW向偏移的趋势。基于成像 测井资料识别出的高导缝其倾角多分布在50°~90℃范围内,其峰值为60°~80°,即裂缝以高角度斜交 缝为主,垂直缝次之,低角度斜交缝和水平缝不发育,与岩心识别裂缝结果一致。

2.2 裂缝发育规模

按发育规模可将大北气田裂缝分为宏观裂缝和微观裂缝。岩心宏观裂缝约占20%,大北202井裂 缝开度最大,平均值为1.16mm。大北102井和大北1井次之,平均值为0.63mm。大北101井和大北 104井裂缝开度最小,平均值为0.53mm。微观裂缝约占80%。整体上看,大北1井和大北2井微观裂 缝开度较大,平均值分别为0.1761mm和0.1736mm;大北101井和大北102井微观裂缝开度较小,平 均值分别为0.0514mm和0.0591mm。各井微观裂缝开度相对大小关系与宏观裂缝基本一致。

大北气田巴什基奇克组6口取心井中,观测岩心长度共45.91m,裂缝共232条,平均裂缝线密度 为5.05条/m,平均面密度为6.8m/m2。利用7口井的成像测井资料在巴什基奇克组共识别出597条天 然开启裂缝,井段总长度共1228.3m,平均裂缝线密度为0.49条/m。总体来看,岩心识别的裂缝线密 度远大于成像测井(前者的分辨率高于后者)。大北104井取心段裂缝最为发育,平均裂缝线密度高达 16.7条/m,大北202井次之,平均裂缝线密度为8.91条/m,大北1井、大北101井和大北102井裂缝 密度较低。成像测井解释结果表明,大北103井裂缝最为发育,裂缝线密度为1.06条/m,其次是大北 101井、大北202井、大北201井、大北104井、大北3井,裂缝线密度范围为0.2~0.8条/m,大北 102井中裂缝不发育,裂缝线密度小于0.1条/m。

3 储层裂缝分布预测

3.1 裂缝成因及期次

通过野外露头调查、岩心观察和测井解释资料,确定大北气田储层裂缝以构造缝为主[3]。结合薄 片,裂缝包裹体、热史-埋藏史研究结果,通过对裂缝产状、充填特征和交切关系进行分析,可以推断 大北气田大致发育4期构造裂缝。第1期是同沉积(同生-准同生)裂缝;第2期为高角度裂缝;第3 期为具有 “二元” 或“三元” 充填结构的高角度(或网状)裂缝;第4期为与第2期裂缝走向近于正 交的高角度开启裂缝。其中,第3期和第4期为有效裂缝。第4期裂缝是最重要的有效裂缝,形成于喜 山运动中晚期构造挤压,是裂缝定量预测的对象[4,5]。

3.2 应力场预测裂缝思路[6~10]

利用研究区已有的地质、地震、测井、钻井等资料,建立研究区的有限元分析模型,并确定相应的 边界条件、反演标准;结合对研究区构造应力场演化的研究及岩石力学三轴实验结果,确定模型的力学 性质、加载方式、约束条件及岩石力学参数;利用有限元力学分析软件Ansys对储层构造应力场的大小 分布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在此基础上,根据岩石破裂准则,开展裂缝分布定量预测研究。

3.3 预测模型的建立

目前,三维有限元结构模型大多数是根据研究区储层的构造顶底面数据,通过网格自动剖分来 建立。由于该法所建模型与地质构造模型中的网格非一一对应,不利于数据的前后处理,计算结果 不能直接用于储层裂缝建模。为此,通过解剖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11]和Petrel地质建模软件的网 格组成系统,编制了相应的模型转换程序,实现了大北气田储层地质构造模型向三维有限元结构模 型的精确转换,如图2、图3所示。综合岩石力学实验和测井解释结果[12,13],确定构造应力场数值模 拟所用的力学参数。在此基础之上,对有限元力学模型进行约束和加载,便可得到储层构造应力场的分 布规律。

图2 地质构造模型—有限元结构模型节点转化示意图

图3 大北气田101断块储层地质构造模型和有限元结构模型

3.4 预测结果

根据模拟结果,结合经典破裂准则[14],建立应力应变与裂缝孔隙度渗透率之间的定量关系,实现 裂缝形成初期的定量预测[15~18]。结果显示,大北101断块裂缝集中分布在南部边界断层附近的构造高 点上(图4和图5)。

现今应力场下虽然不会形成新的裂缝,但是对早期存在的裂缝会有改造和演化变迁作用[21]。因 此,需要对古地应力场下形成的裂缝孔隙度和渗透率进行修正。最后,根据岩心观察统计和测井资料解 释结果,对各层各井的裂缝各项参数的计算结果进行验证,如有矛盾,需检查修改应力场模拟的边界条 件或应力-裂缝参数定量关系,直至裂缝预测结果与实际统计结果吻合。

图4 大北101古裂缝孔隙度分布图

图5 大北101古裂缝东西向渗透率分布图

4 双孔双渗地质建模

4.1 建模技术流程

通过三维地震解释、野外露头和单井岩心、薄片、测井资料等综合分析大北地区的构造、沉积和储 层发育特征,利用Petrel软件建立储层三维构造模型和沉积相模型。在此基础之上,结合地质认识,通 过随机模拟方法建立储层的属性(基质和裂缝)模型[20,21]。由于地震资料品质较差,储层基质模型主 要考虑了露头、岩心和测井等资料,然后利用沉积相控随机模拟方法实现。储层裂缝模型,主要是将构 造裂缝的预测结果(Ansys),通过模型转换导入地质模型作为裂缝约束模型(Petrel),再利用随机模 拟方法实现。

4.2 储层属性建模

4.2.1 基质属性建模

储层物性的空间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受控于沉积相的空间分布。因此,在沉积相分析的基础上,根据 野外露头、岩心和测井资料,统计分析不同相类型的储层物性参数特征和分布规律,最后分相进行随机 模拟,建立各相储层基质属性参数分布模型[22]。根据以上原则,采用序贯高斯方法模拟基质孔隙度分 布。在对渗透率进行模拟时,首先对其进行对数转换,使其接近正态分布,然后以孔隙度作为约束,采 用序贯高斯方法进行模拟。图6为建立的基质孔隙度和渗透率模型。

图6 大北气田储层基质属性参数模型

4.2.2 裂缝属性建模

裂缝属性参数建模主要以大北7口成像测井拾取的裂缝孔隙度、渗透率参数为基础,结合露头区裂 缝的发育特征,利用储层有限元构造裂缝的预测结果作为平面约束,采用序贯高斯方法对裂缝孔隙度、 渗透率进行模拟。图7为建立的裂缝孔隙度和渗透率模型。

图7 大北气田储层裂缝属性参数模型

4.3 模型可靠性评价

4.3.1 储量检验

根据有效储层下限标准,取孔隙度大于3.5%,渗透率大于0.055×10-3μm2的网格为有效网格,并参与储量计算,采用容积法分断块计算模型储量。断块储量互有增减,但差别均不大,整体误差小 于1%。

4.3.2 属性参数检验

对模拟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对比输入参数的分布特征,分析模型是否能较好地反映原始输入参数的分 布特征。将基质和裂缝属性参数的模拟结果与原始数据分布直方图进行对比,发现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分 布形态与输入数据基本一致,模型可行度高,符合气藏的地质特征,已应用到大北气藏试采方案研究。

5 结论

(1)由于低孔低渗致密性储集层以构造裂缝为主,采用地质力学原理和方法,通过应力场数值模 拟来定量表征裂缝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2)通过应力场模拟与储层地质建模网格单元的对应性研究,实现了不同软件间的模型转换,使 得有限元构造裂缝的预测结果可直接应用到地质建模中,实现了基质网格和裂缝网格的无缝对接。

(3)综合岩心、成像测井和有限元构造裂缝的预测成果,建立了大北气田稀井网条件下符合地质 特点的双孔双渗地质建模,为开发方案设计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卫丽,王秀娟,程洪亮,等.三维裂缝预测与渗透率建模研究[J].世界地质,2008,27(3):270~274.

[2]汪功怀,杨希翡,王乐之,等.户部寨构造低渗致密砂岩气藏裂缝描述与预测研究[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3,25(3):117~120.

[3]张明利,谭成轩,汤良杰,等.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中新生代构造应力场分析[J].地球学报,2004,25(6): 615~619.

[4]曾联波,漆家福,王永秀.低渗透储层构造裂缝的成因类型及其形成地质条件[J].石油学报,2007,28(4): 52~56

[5]刘洪涛,曾联波.喜马拉雅运动在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的表现[J].地质通报,2004,23(7):13~15.

[6]Xinmin Song,et al.Integrated Characterization of Natural Fractures.Paper 64776 Presented at the 2000 SPE Annual Technical Conference and Exhibition.2000,9:3~6

[7]周新桂,邓宏文,操成杰,等.储层构造裂缝定量预测研究及评价方法[J].地球学报,2003,24(2):175~180.

[8]李淑恩,张绍辉,岳奎,等.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分析技术及其应用.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1,8(6):38~40.

[9]唐湘蓉,李晶.构造应力场有限元数值模拟在裂缝预测中的应用[J].特种油气藏,2005,12(2):25~28.

[10]沈国华.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在构造裂缝预测中的应用[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8,15(4):24~26.

[11]ANSYS Theory Manual[G].ANSYS Help System,Release 10.0.2005.

[12]丁原辰.声发射法古应力测量问题讨论.地质力学学报,2000,6(2):45~52.

[13]丁原辰,邵兆刚.测定岩石经历的最高古应力状态试验研究.地球科学,2001,26(1):99~104.

[14]戴俊生,汪必峰,马占荣.脆性低渗透砂岩破裂准则研究[J].新疆石油地质,2007,28(4):393~395.

[15]邓攀,魏国齐,杨泳.储层构造裂缝定量预测中地质数学模型的建立与应用研究[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6,17(4):480~481.

[16]王瑞飞,陈明强,孙卫.特低渗透砂岩储层微裂缝特征及微裂缝参数的定量研究[J].矿物学报,2008,28(2): 215~220.

[17]季宗镇,戴俊生,汪必峰,等.构造裂缝多参数定量计算模型[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4(1):24~28.

[18]季宗镇,戴俊生,汪必峰.地应力与构造裂缝参数间的定量关系[J].石油学报,2010,30(1):68~72.

[19]黄继新,彭仕宓,王小军,等.成像测井资料在裂缝和地应力研究中的应用[J].石油学报,2006,27(6):65~ 69.

[20]陈烨,蔡冬梅,范子菲,等.哈萨克斯坦盐下油藏双重介质三维地质建模[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8,35(4): 492~498.

[21]霍春亮,古莉,赵春明,等.基于地震、测井和地质综合一体化的储层精细建模[J].石油学报,2007,28(6): 66~71.

[22]于兴河,陈建阳,张志杰,等.油气储层相控随机建模技术的约束方法[J].地学前缘,2005,12(3): 237~244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