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男性寿命研究论文

2023-03-04 16:4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男性寿命研究论文

  中国人口老化问题研究综述(此论文资料,可以参考)
  一、引言
  人们最初关心中国人口问题主要是关心它的数量问题,因为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快速增长的人口给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影响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妨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说,中国的人口政策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偏重人口数量的控制。这种偏重是无可非议的,因为即使在今天中国人口的总和生育率已经下降到更替水平的情况下,由于人口基数庞大,加之人口发展的惯性,使中国仍面临着巨大的人口数量压力。然而,正当人们讨论如何控制中国的人口数量,为每年新增加的1000多万人口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而担忧时,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也正在悄然地老化。它使中国又面临另一个挑战:人口老化问题。
  中国不仅是世界上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也是老年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1998年底,中国的总人口已经达到12.48亿,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占总人口的9.7%左右。与其他已经成为老年型国家的人口老化历程相比,中国的人口老化具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人口老化速度和老年人口的绝对数增长快;二是人口老化超前于经济发展水平而提前出现。以第四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为基础按中位方案所进行的中国人口预测的结果表明,中国人口的年龄结构正在迅速地老化,年龄结构正在由成年型转变为老年型,但各个时期的老化速度有很大的差异。中国的人口老化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90~2000年,中国人口由成年型向老年型转变;第二阶段为2000~2020年,这时中国将变成典型的老年型人口的国家;第三阶段为2020~2050年,这一阶段将是中国人口老化的严重阶段。令人担忧的是,在中国人口总体老化的同时,老年人口内部也在不断老化。据人口学家预测,下世纪上半叶高龄老人每年平均增长速度是51‰,而65岁以上老年人每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9‰,总人口在达到峰值前每年平均增长速度可能只有7‰。毫无疑问,高龄老人是增长速度最快的人群,而老龄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在高龄老人,因为大多数60~70岁的老年人尚有生活自理能力,而80岁以上的老年人最需要照料,带病生存甚至卧床不起的概率最高。庞大的“中老年”和“老老年”人口无疑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如果分地区考察人口年龄结构的老化问题,这一问题则更为迫切。中国人口年龄结构老化总的格局是农村地区快于城市地区,汉族地区快于少数民族地区,东部地区快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到1998年底,已经有近一半的省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本地区总人口的比例已经超过或基本接近10%,率先成为中国首批老年型省区。从中国人口老化的地区差异上看,中国人口目前已经自东向西开始老化,而且速度将越来越快,在不久的将来,这一“灰色浪潮”就将席卷全国。从这一点上看,中国的人口并非到2000年前后才突然地成为老年型人口,老年人口问题也并非到下个世纪的某一天才突然严重起来。人口老化本身是个动态的过程,它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也是动态的。就中国的整体情况而言,目前人口老化的社会经济影响还没有显性化,但就局部地区的情况而言,形势已经相当严峻。如1993年上海人口开始负增长,目前上海最主要的人口问题并非生育水平问题,人们更关心的是人口结构问题,尤其是人口的老化问题。
  正如人们关心人口数量一样,人们之所以关心人口年龄结构的老化问题,从根本上说是出自对人口与发展之间关系的关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人们考虑的主要是人口总量变动与发展之间的关系,而对人口结构特别是年龄结构的变动与发展之间的关系没有予以充分的重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人口老化的出现,人们逐渐认识到人口年龄结构变动比人口总量变动对发展的影响更大,因为人口年龄结构的老化同人口数量的增长一样,会给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而且这种变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远比人口数量的增长给社会经济带来的影响要复杂得多。如果我们只考察人口总量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将所有不同年龄的人都视为具有相同特征的“同质”的人,这样的考察方法会抹煞不同年龄的人不同的社会经济含义。事实上,不同年龄的人具有不同的社会经济特征,是“异质”的人。中国目前约有1.2亿老年人口和3.2亿未成年人口,从数量上看,同作为消费人口的老年人口和未成年人口,二者的负担孰轻孰重,一目了然。但如果我们考虑到这两个不同年龄组的不同的社会经济特征,我们就会发现,老年人口和未成年人口并不是简单的1:3的关系,中国赡养其目前的1亿老年人口也并不一定比抚养其3亿未成年人口简单。因此,考察年龄-
  结构的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研究,它会使我们能更准确地把握人口变动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世界及中国人口年龄结构正在老化的事实,要求人口学界、经济学界和社会学界对人口老化的原因、过程、特征、社会经济后果进行分析研究,并在扎实的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寻求解决人口老化所带来的后果问题的对策。国外对人口老化问题的大量研究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1956年,联合国出版的《人口老化及其社会经济后果》总结了以往对人口老化问题研究的成果,标志着对人口老化问题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此后,由于西方国家人口老化问题日益严重,加之人口理论的发展和研究方法的进步,使人口老化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入,有关人口老化问题的文献也在不断地丰富。 同国外关于人口老化的研究相比,中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更晚,这主要是因为中国人口学研究的复兴是从70年代末期才开始,当时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才刚刚进入成年型,人们关注的重点不在人口老化上,即人口老化问题不是人口学领域优先考虑的课题。只是随着中国人口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和人口老化速度加快的客观事实才使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心人口老化问题。
  近几年来,中国很多部门和机构对人口老化问题进行了一些研究,积累了一批文献和数据。然而,当我们仔细回顾这些数据和文献后,我们会发现,对中国人口老化问题的研究目前多偏重于考察人口老化的人口学效应和社会学效应,也就是说对中国人口老化的现状、特征、原因、过程,以及人口老化的人口学和社会学的后果的论述较多。但弱点是,对现实情况的描述多,而理论上的创新少。
  随着中国人口年龄结构老化这一不可避免的客观现实的到来,对人口老化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已经迫在眉睫,搞清这种关系对于制定中国下一世纪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正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阶段的中国来说,正确认识中国人口老化发生的原因、运动的过程、发展的趋势以及将会产生的社会经济后果至关重要。中国在制定下一世纪的产业政策、分配政策、交换政策、消费政策和社会保障政策时,必须考虑到未来中国人口老化的客观事实。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的社会经济全面、稳定、协调、健康地发展。
  二、几个基本概念的界定
  (一)老年人、未成年人和成年人的年龄界线
  “老年人”是指达到或超过老年年龄界线的人,这里的关键在于老年年龄界线,因为确定这一界线是统计老年人口的前提条件。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对老年年龄界线的定义是不同的。1900年桑巴德在其《人口年龄分类和死亡率研究》一书中将人口按年龄划分成不同的类型,实际上,他是将50岁作为老年年龄的下线;1956年,联合国发表的《人口老化及其社会经济后果》中将65岁定义为老年年龄的下线;而1982年在维也纳召开的“世界老龄问题大会”又将老年年龄界线定义为60岁。国际上之所以将老年年龄界线从1956年的65岁增改为60岁,这是因为1956年联合国发表的报告主要是针对发达国家出现的人口老化问题,而当时发展中国家还谈不上人口老化问题,将65岁定义为老年年龄界线是根据当时发达国家人均预期寿命的情况而设定的。而到了80年代初,人口老化已经不仅是发达国家的问题,发展中国家同样面临人口老化问题,而发展中国家的人均预期寿命比发达国家的人均预期寿命低得多。因此,考虑到全世界的人均预期寿命的情况,将老年年龄的界线定义为60岁。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和人们预期寿命的不断延长,老年年龄的标准应是不断变化的。一般说来,发达国家老年年龄的起点应高于发展中国家老年年龄的起点。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尽管人均预期寿命高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但还是比发达国家的人均预期寿命水平低很多,因此,将60岁作为中国老年年龄的界线是合理的选择。
  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对未成年人的年龄界线也是不同的,界线范围在15~20岁不等。一般说来,发达国家未成年人的年龄界线高于发展中国家未成年人的年龄界线。国际上一般将15岁定义为未成年人界线,即0~14岁的人口均为未成年人口。
  在给出老年人和未成年人的年龄界线后,我们就很容易确定成年人的年龄界线了,即成年人的年龄界线是15~59岁。 (二)人口年龄结构的年轻型、成年型和老年型的划分
  同老年人、未成年人和成年人的年龄界线的定义一样,人口年龄结构类型的划分也是因时期和地区而有所不同的。1956年,在联合国发表的《人口老化及其社会经济后果》中,将人口年龄结构的类型划分如下:
  年轻型 成年型 老年型 65岁及以上
  老年人口的比例 4%以下 4%~7% 7%以上
  而后,随着世界人口特别是发达国家人口的进一步老化,国外又提出一些新的划分方法。例如,1975年美国人口咨询局的划分方法如下:
  年龄结构类型 年轻型 成年型 老年型0~14岁人口 40%以上 30%~40% 30%以下 65岁及以上人口 5% 以下 5%~10% 10%以上
  老少比 15%以下 15%~30% 30%以上
  年龄中位数 20岁以下 20~30岁 30岁以上
  而1982年在维也纳召开的“世界老龄问题大会”将老年年龄界线定义为60岁后,各国又采用了如下的划分方法:
  年轻型 成年型 老年型
  60岁及60岁以
  上老年人口的比例 5%以下 5-10% 10%以上
  对人口年龄结构的年轻型、成年型和老年型的划分是主观的,而不是客观的。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和人们预期寿命的不断延长,特别是随着老年年龄标准的不断变化,对人口年龄结构类型的划分也是要相应改变的。一般说来,对老年型人口的定义通常以60及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在10%以上,或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在7%以上的人口称为老年型人口。 (三)人口老化和人口老化问题
  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来说,由于人口的出生、死亡和迁移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人口的年龄结构是在不断变化的,即未成年人口、成年人口和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构成是不断变化的。在总人口中,如果老年人口的比例不断提高,而其他年龄组人口的比例不断下降,我们就称这一动态过程为人口老化;反之,如果老年人口的比例不断下降,而其他年龄组人口的比例不断上升,我们就称这一动态过程为人口年轻化。对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人口可能出现老化,也可能出现年轻化,人口的老化与年轻化是可逆的;而对个人来说,从他或她一出生就开始进入了老化的过程,这是不可逆的。 人口老化问题是指在总人口中,老年人口的比例不断提高,而其他年龄组人口的比例不断下降的动态过程给社会经济带来的调整问题。由于在人口老化的过程中,各个年龄组的人口都在发生变动,所以人口老化问题不仅有老年人口给社会经济带来的调整问题,而且有成年人和未成年人给社会经济带来的调整问题,而老年人口问题是指老年人口这一特殊的群体给社会经济带来的问题。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不论是老龄化还是年轻化,都会存在老年人口问题,即存在老年人口问题不一定存在人口老化问题,而存在人口老化问题则一定存在老年人口问题。 三、关于人口老化研究的主要观点综述
  国外早期对于人口老化问题的研究多数是对老年人口特征的探讨,主要是回答老年人口面临的实际问题。然而,对实际问题的研究离不开一些基本的理论假设。不同的学者在特定的条件下提出不同的理论假设,而这些理论假设又为后人所演变发展,进而形成了一些人口老化理论。 国外对人口老化问题的大量研究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1956年,联合国出版的《人口老化及其社会经济后果》总结了以往对人口老化问题研究的成果,标志着对人口老化问题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此后,由于西方国家人口老化问题日益严重,加之人口理论的发展和研究方法的进步,使人口老化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入,人口老化问题的文献也在不断地丰富。1969年,在二十四届联大上,马耳他率先提出了老龄问题,呼吁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关注老年人口迅速增长的趋势及随之出现的一些问题。
  国外关于人口老化问题的研究和老年事业的经验为研究中国人口老化问题提供了借鉴的成果。但中国的人口有其自己的特殊性,中国人口老化问题的背景既有别于其他的发展中国家,更与发达国家的情况不同。因此,国外的经验虽然可以借鉴,但终究难以适应中国的国情。我们的问题要靠我们自己去解决,中国人口老化的科学研究要靠我们自己去探索。
  1982年,在奥地利维也纳召开的老龄问题世界大会揭开了中国的老年事业的序幕。随着中国人口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和人口老化速度加起快的客观事实使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心人口老化问题。近些年来,中国相关部门和机构对人口老化问题进行了一些研究,积累了一批文献和数据。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著作有北京大学人口所张纯元主编的《中国老年人口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所田雪原等主编的《中国老年人口》、《中国老年人口经济》、《中国老年人口社会》、吉林大学人口研究所曲海波的《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武汉大学人口所徐云鹏等主编的《人口老化和老年人口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熊必俊主编的《老年学与老龄问题》、中国人民大学杜鹏的《中国人口老龄化过程研究》、中国人口信息研究中心于学军的《中国人口老化的经济学研究》,复旦大学王爱珠的《老年经济学》,天津学者的《1988年中国九大城市老年人状况抽样调查》和上海学者的《上海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等。这些著作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国人口老化问题进行了全面的研究。此外,大量的有关调查数据为人口老化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准确的依据,如中国社会科学人口所组织的“中国1987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抽样调查资料”、1992年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组织的“中国老年人供养体系调查数据”等。所有这些文献和数据都为进一步研究中国人口老化问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关于下世纪上半叶中国人口老化趋势的预测
  人口老化的理论和实际证明,人口老化的速度和程度主要取决于人口的生育水平和死亡水平,但在人口老化的不同阶段,生育水平和死亡水平对人口老化的作用是不同的。在人口老化的前期,生育水平占主导作用;而在人口老化的后期,死亡水平占主导作用。无论如何,生育水平和死亡水平是人口预测的两个最重要的参数。基于中国70年代和80年代生育水平下降的趋势,当初人们在进行人口预测时,普遍倾向于中国人口生育水平会急速下降的乐观估计,估计到2000年,中国的总和生育率会下降到1.8,甚至于1.5的低水平。很普遍的一种预测方案的参数假定是:总和生育率从1981年的2.63到2000年的1.8,随后不变直到2050年;人口平均出生预期寿命从1981年的67.88岁上升到2050年的80.20岁。事实上,近年来, 中国的生育率并未沿70年代末的趋势继续大幅度地下降,而是在80年代出现了波动徘徊的局面。1980年中国的总和生育率曾下降到2.24的较低水平,而后回升到1982年的2.86的较高水平;1985年再度下降到2.20,1987年又回升到2.59;1987年以后至今,总和生育率的下降的速度较快。对国家计生委规统司1992年10月进行的“38万人口抽样调查”的结果,国内外争议较大,大多数人认为此结果偏低,极少数人则认为实际的结果可能会更低。人们对目前总和生育率的水平众说纷纭,低的低到1.3左右,高的高到2.3左右。因此,无论是学术界还是实际工作部门对此莫衷一是,无所适从,给人口规划和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也造成了学术界的混乱。
  综合考察国家计生委规统司1992年10月作的“38万人口抽样调查”的结果和1993年国家计生委对河北、湖北等地的抽查结果(见“当前计划生育工作中的喜与忧:由几则信息引发的思考”,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办公厅,《计划生育情况》增刊(9)期)以及国家统计局1990~1998年人口变动抽样调查数据的结果,我们认为,目前中国的总和生育率在1.9左右是合理的估计。就中国的全国平均水平而言,中国的生育率水平不大可能降低并长期保持在西班牙、西德,甚至日本现在这样低的生育率水平。因为即使像美国这样发达的国家,其育龄妇女的总和生育率仍然为2.1,而且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和生育率长期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同样会带来许多问题。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中得到一定的启示。比如,人口老化程度过高,劳动力短缺,社会保障负担过重等问题。因此,2020年倘若中国的总和生育率果真能低到1.5的低水平,政府则应采取干预政策,抑制总和生育率的进一步下降。
  1973~1975年“全国人口三年肿瘤死亡回顾调查”资料表明:当时中国的男性的平均出生预期寿命为63.6岁,女性为66.3岁(中国计划生育年鉴 1993)。1982年中国第三次人口普查时,中国男性的平均出生预期寿命为66.4岁,女性为69.4岁,男女合计为67.9岁(姚新武,尹华 1994)。1985年,国家统计局人口抽样调查资料则表明,当时中国人口平均出生预期寿为68.9岁,其中男性为67.0岁,女性为71.0岁(中国计划生育年鉴 1993)。1998年,中国人口平均出生预期寿命上升到71岁,其中男性为69岁,女性为73岁。目前,中国的平均出生预期寿命已经远远超过了世界和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平均出生预期寿命尚有一定的差距。1998年,世界人口平均出生预期寿命为66岁,其中男性为64岁,女性为68岁。不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平均出生预期寿命为61岁,其中男性为59岁,女性为62岁;而发达国家人口平均出生预期寿命为75岁,其中男性为71岁,女性为79岁(PRB 1994)。
  从1973~1975年到1982年,中国的平均出生预期寿命提高了近3岁,平均每年提高近0.5岁。从1982年到1985年的3年间,中国的平均出生预期寿命提高了1岁,平均每年提高0.33岁左右。而从1985年到1998年的13年间,中国的平均出生预期寿命提高了2岁多,平均每年提高近0.16岁。毫无疑问,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卫生和营养保健状况的不断改善,中国的平均出生预期寿命还会有所提高。但是,平均出生预期寿命的提高的速度是“边际递减”的,即当平均出生预期寿命较低时,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的改善会使平均出生预期寿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而当平均出生预期寿命较高时,相似的社会经济条件只能使平均出生预期寿命有相对较小幅度的提高,在达到一定阶段后,平均出生预期寿命甚至可能出现停滞不前的状态。中国人口的平均出生预期寿命的提高的历程证明了这一点:从每年提高0.5岁下降到每年提高0.33岁,进而又下降到每年提高0.16岁。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中国人口的人均出生预期寿命会逐渐提高,但随着人口年龄结构的老化,人口粗死亡率会逐渐提高,每年老年人口死亡的绝对数会逐渐增多。目前,中国每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死亡人数为550万左右,而到2030年,这一数字将上升为1130万左右(世界银行 1993)。

男性平均寿命一般都比女性短吗 为什么

一项关于男性寿命的研究报告显示,由于来自各方面的压力,男性寿命正在缩短,男性健康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胁。男性平均寿命比女性短5至10年,而且在一些国家,这种差别还在逐年上升。   在我国,20世纪70年代男性比女性寿命少1年,80年代少2年,90年代少了4年,进入21世纪则少5年。而在美国一般统计是男性比女性短寿7年,在俄国男性比女性短寿10年。2001年北京市人均寿命是74岁,而男人的平均寿命是70岁。  为什么男性平均寿命比女性短,而且这是自人类进化以来一个恒久不变的话题和事实。对此研究人员和相关人员都有一些总结。其顺口溜是:男人有泪不轻弹,男人有话不爱说,男人有病不去看,男人有家不愿回。其实,这些总结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在造成男性寿命比女性短的因素中还包括男人其他的一些性格、生理特征和社会压力。比如,男性基础代谢高,爱逞强,生活方式有问题,争强好胜,爱冒险,火气大,爱酗酒,爱争战等等。  吃得太多  两性天生就有一些生理上的差异,其中男性基础代谢要比女性高5%-7%,即能量消耗要比女性高。而在能量的摄取和消耗与寿命关系的学说中,有一种学说认为两者是呈反比关系。早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康奈尔大学的营养学家克莱德·麦卡用小白鼠做了一个实验,对一组白鼠并不提供充足的食物,只限制它们保证其生存所必需的营养。而对另一组白鼠则供应充足的食物,让它们自由摄食,能吃多少就吃多少。  结果发现,自由摄食组的白鼠175天后骨骼就停止了生长,而限制摄食组的白鼠500天后骨骼仍在缓慢地生长。自由摄食小组的白鼠平均寿命仅2.5年,而限制摄食组的小鼠寿命则为3-4年。研究人员认为,少摄食后产生的损害性自由基相应减少,对人的DNA和细胞破坏也减少,因此衰老也会减慢。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吃得多的男性总是比吃得少的女性活得短。  生活方式有问题  与女性相比,男性的生活方式既不科学也不健康。比如,男人喜欢抽烟喝酒,而烟和酒已经是现代社会人类生命和健康最凶恶的杀手之一,而且对男性的损害远远大于女性。俄罗斯男性远比女性寿命低,伏特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另外,男性的饮食习惯常常是狼吞虎咽或经常暴饮暴食,由此男人胃病的发病率比女人平均高出6.2倍。而且男人一般进食脂肪和蛋白质类食物比女人多,研究表明,食用过多的脂肪和蛋白质是发生直肠癌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相当多的男人不注意防晒,不注意进行皮肤癌的检查。因此男人死于黑素瘤的可能性是女人的两倍。  男人血液中的雄性激素是易怒好斗、争强好胜的重要原因。在战争年代,上战场的男人多,这自然好理解为什么男性短命的多,因为战争夺走了大量年青男性的生命。但是,在现代和平生活年代,男性争强好胜的性格同样是造成其死于非命的重要诱因,因而其寿命比女性要短。比如,由于争强好胜和酒后驾车,男性发生车祸和死亡的几率是女性的两倍。

为什么的男性的生命比女的短啊?为什么?

美国密执根大学的研究人员发布了一项关于男性寿命的调查报告,这个报告说,男性远没有我们认为的那样强壮。由于来自各方面的压力,男性寿命目前仍在不断地缩短,男性健康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胁。

这份最新调查没有给出男女寿命的差异是多少,只是说男性青壮年的死亡几率比女性高三倍。而按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人口组织多年的调查统计表明,男性寿命平均比女性短5至10年,而且在一些国家,这种差别还在逐年上升。

比如,在我国,20世纪70年代男性比女性寿命少一年,80年代少2年,90年代少了4年,进入21世纪则少5年。而在美国一般统计是男性比女性短寿7年,在俄国男性比女性短寿10年。

为什么男性寿命比女性短?

为什么男性寿命比女性短?这是自人类进化以来一个恒久不变的话题和事实。 有个顺口溜这样说:男人有泪不轻弹,男人有话不爱说,男人有病不去看,男人有家不愿回。其实,这些总结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在造成男性寿命比女性短的因素中还包括男人其他的一些性格、生理特征和社会压力。比如,男性基础代谢高,爱逞强,生活方式不太良好,争强好胜,爱冒险,火气大,酗酒等等。

1.吃得多会短命

两性天生就有一些生理上的差异,其中男性基础代谢要比女性高5%-7%,即能量消耗要比女性高。早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康奈尔大学的营养学家克莱德�6�1麦卡用小白鼠做了一个实验,对一组白鼠不提供充足的食物,只保证它们生存所必需的营养。而对另一组白鼠则供应充足的食物,让它们自由摄食,能吃多少就吃多少。结果发现,自由摄食组的白鼠175天后骨骼就停止了生长,而限制摄食组的白鼠500天后骨骼仍在缓慢地生长。自由摄食小组的白鼠平均寿命仅2.5年,而限制摄食组的白鼠寿命则为3-4年。研究人员认为,少摄食后产生的损害性自由基相应减少,对人的DNA和细胞破坏也减少,因此衰老也会减慢。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吃得多的男性总是比吃得少的女性活得短。

2.不防晒也折寿

与女性相比,男性的生活方式既不科学也不健康。比如,男人喜欢抽烟喝酒,而烟和酒已经是现代社会人类生命和健康最凶恶的杀手,而且对男性的损害远远大于女性。俄罗斯男性远比女性寿命低,伏特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另外,男性的饮食习惯常常是狼吞虎咽或经常暴饮暴食,由此男人胃病的发病率比女人平均高出6.2倍。而且男人一般进食脂肪和蛋白质类食物比女人多,研究表明,食用过多的脂肪和蛋白质是发生直肠癌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相当多的男人不注意防晒,不注意进行皮肤癌的检查,因此男人死于黑素瘤的可能性是女人的两倍。

3.男人太争强好斗

男人血液中的雄性激素是易怒好斗、争强好胜的重要原因。在战争年代,上战场的男人多,这自然好理解为什么男性短命的多,因为战争夺走了大量男性的生命。但是,在现代和平年代,男性争强好胜的性格同样是造成其死于非命的重要诱因,因而其寿命比女性要短。比如,由于争强好胜和酒后驾车,男性死于车祸的几率是女性的两倍。

瑞典的一项调查表明,高速公路上的伤亡事故70%是男性司机造成的,城市中的交通事故60%是男性司机造成的。西班牙的交通事故统计表明,发生交通事故的男女性司机的比例为60%比40%。而欧盟另一些国家和美国的统计表明,男司机发生交通事故的比率更高,约为70%,女司机只不过占30%左右。

原因在于,男性体内的雄性激素在作怪,它经常刺激着男性逞能,在超车的同时其心理也得到一种满足:瞧,我的驾驶本领多高超,对方简直就是一个面瓜,技术不好,还非要占着路面。这样的结果往往是在超车的同时与前方正常行驶的车辆相撞,结果是车毁人亡。在这方面,女性刚刚相反,几乎不可能出事。而车祸的直接受害者是司机,所以男性的短命者远远多于女性。

4.月经锻炼女人的耐受力

与男人相比,女性爱哭,而男性如果动辄流泪,则会被视为软弱,没有男人气,不刚强,因此男人有泪不敢流,由此对健康和寿命产生了巨大影响。流泪不仅能舒缓心头的压力并缓解情绪,而且在生理上有利于有毒物质从眼泪中排出。男儿有泪不敢流的结果当然是造成其健康状况的每况愈下,日积月累也会产生负面影响。

还有,女性特殊的生理现象也决定了女性的耐受力高,生存能力强。比如,女性一月一次的月经练就了女性的耐受能力,尤其是在灾难中的生存能力。在不吃不喝和失血同样多的条件下,男性可能先于女性死亡几天甚至更早,而女性更容易坚持到营救人员的到来,从而成功地从灾难中生存下来。

5.态度决定寿命

男儿有家不愿回的最大原因是社会要求男人顶天立地,为了成功,为了养家糊口,男性必须超负荷地工作和付出,而且无论在单位还是家里,男人都被要求支撑门面,因此男人工作较女人更紧张,所要承受的压力比女人还是更大,因此男人患心肌梗塞而入院治疗的比例是女人的7-10倍。

最后,男性对自己健康和身体的态度影响了他们的寿命。美国的一个调查表明,82%的男性会定期为他们的爱车进行保养,但仅有50%的男性会定期做身体检查。如此,便造成了男人小病不察觉,中病熬着干,大病突然死。如果男性能够及时发现自己身体的异样,及时诊治,就可以大大降低患病率和病死率。

尽管男性寿命短于女性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只要今天的男性遵循健康生活的四大原则,就有可能延年益寿,甚至活得比女性长。这四个原则是,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
据世界上许多国的人口统计,女性一般寿命比男性长5~10年。为什么女性寿命会比男性长呢?人们从下列几方面进行分析:

与性染色位的关系:男性23对染色体中,性染色体是XY,面女性为XX,有些遗传病是通过性染色体传给下代的,叫伴性遗传,如血友病,致病基因在X染色体上,如果仅在一个 X染色体上,这就呈隐性,另一个X染色体的同位基因就可保护女性不患此病。此外,若干免疫调节基因也存在于X染色体上。那么,女性就具备双倍这类基因,一套受到损伤后,另一套可以补偿。因而,女子免疫系统衰退较迟,死于癌症及传染病的较男人少。据日本统计,女人患癌症的比男人低1.33倍,因而,女子平均寿命也长。

与女子的生理状态的关系:女性分娩和月经定期失血能作为一种生理刺激,使女子造血机能比男子旺盛,而且保持时间相当长。

与女性体内雌激素的关系:雌激素具有保护血管壁的作用,防止其变硬、变脆,而男性机体对肾上腺素及其他缩血管活性物质反应较女性为强烈,因而男性发生心血管病机会多于女性。据日本统计,女性患心脏病的比男性低1.07倍,患脑溢血的比男人低1.04倍。

另有资料表明,一组90岁以上老妇尸检,发现每人平均有6种病,而同年龄男子,每人平均有8~9种病。

与生活方式的关系:男人吸烟、饮酒的比女人多。加上男人所从事的工作危险性高,如高空、高温作业,及冶金、电力等工种,工伤及意外事故较女性多。

与基础代谢的关系:女性在25岁以后基础代谢率低于男性,直至闭经后才与男性相仿,总的说,一生中代谢率低于男性。据估计,能量代谢可少30~40%,高能量代谢可促使减寿已为实验所证实。

看来女性寿命高于男性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在动物界也是雌性动物比雄性寿命长。例如雄性大白鼠平均寿命为483天,而雌性大白鼠为801天;大型蚤(在18℃环境)雄性活38.6天,雌性为44.7天;黑蜘蛛雄性平均寿命为100天,雌性为271天,玉米虫寿命雄性60天,雌性111天。这说明雌性寿命比雄性长是动物界的普遍规律。而人类还要加上社会因素与生活方式的差别。

男人为什么比女人活的短?

“男人就是累 男人就是累 地球人都知道我活的很狼狈 女人是玫瑰 是带刺的蓓蕾 让我尝尽爱情的苦水 男人就是累 男人就是累 全世界都知道我赚钱很疲惫 用我的汗水换不来你安慰 难道这是男人犯的罪犯的罪”陈玉建的这首《男人就是累》唱出了多少男人的心声。男人真的如他歌中唱的那样活的很狼狈,生活的这么累。男人的寿命没有女人长或许和以下几点有关。

第一,男人脚下踩的是地,肩上扛的是责任。作为一个人,一个男人,那就得要有责任感,还没成家还好,你要是成家了,没有责任感怎么能行?上有老,下有小,你不得每天工作养家糊口吗?结婚前,男人都会对女生说:“你负责貌美如花,我负责赚钱养家”,现在的努力,就是为了弥补谈恋爱的时候哈下的牛逼,你每天都努力工作,时间长了,肯定会感到心力交瘁,疲惫不堪,那么寿命自然就短了。

第二,男人操心的事情比较多。男人要有责任感,那么这就意味着你承担的就更多了。真的这点真的深有体会,就比如高中那会,班级饮水机要搬水,那么不用想,搬水的重任自然而然地就落到男生的肩上了,一桶水不怎么重,可是距离却很远,来回一趟,身体瘦弱的男生根不吃不消,不是说女生一定要去搬水,叫她们搬,估计也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女生跟本搬不动,我之所以说这件事,并不是要说什么男女不平等,强调要男女公平对待,我只是想表明在生活中几乎所有地方都会用到男人的地方。所以,男人操心的地方就比较多了,操劳过度了,自然而然地就没有女人寿命长了。

第三,男人白天要操劳工作,晚上还要造人。“色字头上一把刀”,正常的夫妻生活是可以理解的,可要是纵欲过度那可是要精尽人亡的。男人白天辛苦的工作,到了晚上还得“辛苦地工作”,时间长了,女人没有什么,男人可是会受不了的,那么女人寿命比男人长也就会是迟早的事情了。

男人从生下来就意味着要承担着什么了,他们即使工作再累,天塌下来还是的要他们顶着,这么艰辛的劳作,对他们的消耗是非常大的,所以,女人的寿命就比男人长了。

作为一个男人不怕风雨吹,为了生活不怕那苦与累,一天又一天冲着钞票追,把心中的苦也当做美味。这就是男人的宿命。

科学研究发现人体寿命有望突破150岁,是怎么一回事?有可能实现吗?

21世纪初的2000年9月,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后吴柏林精心撰写的《人体革 命》发表。这本书的封面上除了赫然的“人体革 命”四字,还有一行显眼的大字“基因科学能使您活到150岁”。那时候,不少人都觉得吴柏林是在危言耸听博人眼球。如今20多年过去,回顾《人体革 命》一书,只觉当真如此。

如果将人类的寿命比作天上的太阳,那追逐“长生不老”的科学家们就好比地上追着太阳的夸父。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探索着获取更长的生命周期,但最终的结果都不尽人意。而这一结果在进入21世纪后有了明显变化。

(图:Nature Communications刊登SIRT6基因论文)

近 日,一则来自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的研究论文,引起了世界各地生命学家和普通民众的热议。

这个来自以色列巴伊兰大学由Haim Cohen领导的研究团队,在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的衰老研究领域已研究多年。

Haim Cohen研究团队表明,提高SIRT6基因表达,就能够有效延长小鼠模型30%寿命。SIRT6基因能够通过增加肝脏糖异生相关基因表达,增加NAD+的从头合成,促进脂肪组织释放甘油,从而维持老年时的能量稳态,促进减抗衰老,延长健康寿命。

表达SIRT6基因的小鼠除了出现上述机制以外,还表现出克服癌症、血液疾病,以及各种与年龄相关疾病的显著改善。

SIRT6基因作用的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是人体重要辅酶。其在人体的总含量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通过sirtuins(打开长寿基因)、PARPs(DNA修复)、CD38(钙信号传导)等三大主要途径被消耗掉。当NAD+消耗到一定程度时,各种老化现象和老化相关病症将会大量出现。

由于NAD+在人体衰老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除了Haim Cohen的研究团队,致力于研究NAD+的科研团队还有很多,并且还有成功的先例。

在2013年的时候,哈佛大学医学院的David Sinclair教授就通过研究NAD+,发现了能够延缓衰老的 β- 烟酰胺单核苷酸(NMN)。

在其进行的实验中,他通过外源性补充的方式给小鼠补充了NAD+,一周的时间内,两岁小鼠的身体状态就恢复到了六个月大的状态。根据年龄对照组,这相当于在短短一周内将60岁的男人恢复到了20岁青年期的身体机能。而 β- 烟酰胺是NAD+的前体物质,通过外源性补充 β- 烟酰胺,人们就能维持或提升体内的NAD+水平。

(图:NMN的NAD+生物合成)

由于β- 烟酰胺能够生产合成NAD+的作用机制发现得比较早,在哈佛大学、华盛顿大学、日本应庆大学的长期研究下,这种小分子对人体的作用机制已经得到了临床验证。由于该物质的抗老机制较为突出和稳定,Nature在创刊150周年的时候,还将其列入了延长生命周期的7大发现,与其一同列入名录的物质还有锂元素、派洛维分子。

有β- 烟酰胺成功研制的先例在前,人们对SIRT6基因的研制也同样看好。如果SIRT6基因研制成功,其将会成为继β- 烟酰胺后的又一抗老补剂。

“通过一系列的研究发现相结合,我们已经能够表明SIRT6基因控制健康衰老的速度。”Haim Cohen如此说道。下一步, Haim Cohen还将继续针对这项发现来研究在人类体内激活SIRT6基因的方法,研究其是否能够显著延长人类寿命。

(图:Haim Cohen)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