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城市特色研究论文

2023-03-04 13:4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城市特色研究论文

城市是一部历史长卷,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个性,这些特色和个性就体现在城市发展中传统文化的存在。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文化,这些文化恰好体现了这座城市的特色和个性。
一、城市规划编制中,应注重城市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城市规划是指导城市建设的纲和领,是城市建设中的法律性依据。一个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往往经历数百年到上千年的历史过程,在这数百年到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产生了不同的经济生产形式和文化现象,如人文、社会环境、自然生态环境的变化,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出现,会导致各个城市间具有不同的文化和特色。在编制城市规划中,除了指导现阶段的城市经济建设活动外,更重要的是要收集,研究城市发展的历史和寻求文化演变的过程,这些收集和调研工作就是寻找城市规划与城市传统文化的对接,突出该城市的历史发展规律和城市的特色和个性,没有体现特色和个性的城市规划可以说是一个不合格的规划,是不能指导城市正确建设的规划,也可以说是一个失败的城市规划。按此规划建设的城市,将会导致城市建设中的历史断层,对城市的历史文化将会造成极大的损害,也就是我们常提的“建设性破坏”和“破坏性建设”。
城市规划是指导城市建设的法律性文件依据,在编制规划中首先就是收集城市过去发展的历史资料,其中文化历史资料是重要的收集和研究的对象,并在规划编制中予以重点的体现。如历史名城保护规划、旧城改造规划、传统历史街区保护规划、重点文物古迹保护规划等。由于这些专业和专项规划的编制以及在规划实施中注意发扬城市传统文化,并对一些频临消失的历史文化(包括非物资文化)古迹实施了抢救性保护,城市建设少走了弯路。如襄樊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有很多宝贵的名胜古迹,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城市中的名胜古迹遭到灾难性的破坏。而就在这样困难的条件下,位于襄樊市区内的我国宋代大书法家米芾的故里——米公祠,得到规划部门的有力保护。有一家大型工厂曾“虎视眈眈”的要把米公祠纳入该厂的生活区,并要求拆除米公祠建家属区。为了保护这一宋代名人故居,规划部门按《襄樊市城市总体规划》据理力争,顶住当时的压力,不仅不把米公祠划给该厂,而且还按规划要求,预留了米公祠规划发展用地的范围,米公祠不仅完整的保留下来,而且在该厂生活区用地范围中内,划出一部分用地来,做为米公祠用地。米公祠终于在20世纪80年代打开了尘封30年的大门迎接慕名前来参观游览的宾客,文物部门对规划部门所作的工作“感谢”不尽。又如襄阳古城墙的拆与留和我国最宽的护城河是填还是留的问题,当时也受到严峻的挑战。根据城市规划,规划部门是极力保护,并与文物部门拿出保护性规划意见,呈述市政府,并向单位和市民宣传保护襄阳古城和护城河的重要意义和对襄樊城市今后发展的作用,襄阳古城墙和护城河得以保留。由于在城市规划部门和文化部门不断的努力下,1986年襄樊终于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二、城市规划不仅要继承城市历史文化,而且还要发扬光大城市文化,突出城市个性和特色
城市的历史,是城市的昨天,是城市发展的足迹。城市还将继续发展与延续,历史文化也将延续和发展,在城市规划编制中,不仅要继承城市传统文化,还要凸显城市的个性和特色,没有特色的城市,是没有活力的城市。城市规划的编制除继承历史文化外,还要根据城市今后的发展,而对城市的传统文化加以弘扬光大,增强城市的亲和力,提高城市的特色,打造城市的品牌,提升城市的地位和竞争力。以襄樊城市建设为例,襄樊是三国文化之乡,著名的刘备三请诸葛亮之地就在襄阳城西三十里的隆中。1949年时,隆中诸葛亮故居除几组明清建筑外,面积不足0�5平方公里,为了打造襄樊历史文化品牌,在规划编制和城市建设管理中,在隆中风景区规划用地和环境保护中,给予充分的用地保证,注重生态环境的优化和保护上予以充分的考虑和作出规划的保障实施措施。除加强隆中风景区的建设外,在襄樊市区内分布的其他三国胜迹也予以重点保护和发展,如真武山下的“马跃檀溪”,刘备在岘山上的“濯汉亭”、“濯笔池”,襄阳城内的“荆州古治”,襄阳城东的诸葛亮“去梯问计”楼,樊城西北七里的“关羽水淹七军”之地等三国胜迹,均列入城市规划保护之中。在条件具备时,将逐步发展成为城市文物古迹游览点,并且在襄樊市区最大的广场竖立了14米高的诸葛亮铜像,此广场亦命名为诸葛亮广场,弘扬了襄樊的三国文化。
为了建设和谐襄樊、美丽襄樊,规划充分利用襄阳古城墙和宽阔的襄阳护城河资源,依墙、依护城河规划兴建成环城公园和“襄阳人家”休闲娱乐区,今天已成为襄樊市民和外地游人涉足之地,是襄樊城市建设的一大靓点。
三、城市规划建设应以人为本、以和谐为重
城市是一个大型群居地,是人们生产、工作、生活的共同空间。在这个大“家庭”中,也是和睦相处和矛盾共存的地带,除了全体市民的共同努力,政府协调管理,平衡各方利益,促进城市和谐发展外,城市规划编制中,更应注重和谐城市建设意识,把不协调的因素消除在规划编制之中。我国已步入现代文明建设时期,人们对城市的生产、工作、生活条件的改善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一个高标准的协调和谐城市建设氛围。在20世纪50年代,勾画的社会主义城市轮廓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烟囱林立、高楼高耸”的一片“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的城市“新景象”。当时认为这就是社会主义了。
从今天来看:“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已实现了,不仅有电灯、电话,而且电视、电脑已普及,信息开始网络化。但市民对当时憧憬的“工业化”象征——“烟囱林立”的城市看法已不能认同了,而现在要把与城市市区不协调的林立的冒黑烟的烟囱“清”出市区,对保护城市环境尤为迫切。
就襄樊城市建设而言,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市民编了一个顺口溜:“东、南、西、北、中,处处有化工,”说明当时城市规划建设失调,由于只重视发展工业,而忽视了城市功能分区的规划建设思路和以人为本的城市建设理念,使城市环境条件越来越差。至20世纪90年代后,在城市规划部门也引起了极大的重视,因此在襄樊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中,把调整城市不合理用地布置提到重要的规划内容上来,除了进行城市功能分区的布局外,还将不合理的工业企业安排到相应的功能分区之中。
如20世纪建于前进路北的钛白粉厂(当时为郊区、今已成市区)规划迁至远郊的工业区,又如在距市区南15公里以外的余家湖规划化工建材工业开发区,将市区内的医药化工等一批有污染的化工工业迁至余家湖化工工业区。距市区东北远郊的油坊岗建立汽车工业区,将位于市区内零散分布的汽车配套工业企业逐步迁入汽车工业区。由于部分分散在市区内的有污染的工厂外迁,改善了市区的商业服务,文化教育及居住用地条件,城市用地混乱局面得到控制,人居环境得到很大的提高。
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强调的是发展生产,强化城市生产经济,因为那时生产低下,生活条件较差,当时主要是解决“吃饭”问题。生活居住环境还没有提到重要的建设议程之上,而且在发展生产中就提出了“先生产、后生活”的“奋斗”口号。
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经过数十年的奋斗,国力和市民经济条件和生产条件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和改善,对所居住城市的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人为本”的城市建设理念得以认同。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管理中也走向人性化的建设理念。在规划中除重视城市传统文化的传承,突出城市特色外,重要的是通过规划手法达到“以人为本”的现代和谐城市建设的目标。
过去在城市规划建设中,主要强调城市快速发展的经济模式,缺失了和谐的人性化建设氛围。如在城市建设中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总是欠账最多的一块;总是挤占城市公共设施这一块的投入而去“发展”工业这一块;城市开发,往往迁就开发商利益;牺牲市民利益,城市公共绿地被挤占,城市“三废”无力治理、环境恶化、市民身心受到影响。

城市地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研究论文

城市地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研究论文

摘要:

本文在总结国内外先进城市地域文化继承与发展基础上,从整体空间环境、空间布局、独特品质、城市文化等四个方面,分析了济南地域文化特色的构成要素,对济南近年来地域文化特色的继承与发展进行了评价,指出了存在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地域文化、继承、发展、济南

“世界名都大邑之所以能成功地支配了各国的历史,那只是因为这些城市始终能够代表它们的民族和文明,并把绝大部分流传给后代。”[1]著名规划建筑大师刘易斯?芒福德的这句话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带给城市规划工作者以深刻的启示。城市发展继承并延续地域文化特征是城市良性发展的前提。在规划建设中,做好地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非常重要。本文试以济南为例,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1、地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地域文化是指在一个辽阔广大的地域上,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和人群构成的不同所存在的区域性的文化,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长期形成的历史遗存、文化形态、社会习俗、生产生活方式等。构成地域文化的因素有:自然环境,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特定区域的人群有明确的区域意识并与其它区域的人群形成竞争关系,典范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2]

2、济南地域文化特征分析

2.1山、水、城交融的整体空间环境

济南南依泰山,北临黄河,总揽齐鲁,地处鲁中低山丘陵与华北冲积平原的交接地带,地势南高北低,山湖遥遥相望,形成山水相依的城市地理形态和独特的城市空间特色。济南的城市空间特色是山、泉、湖、河、城有机结合、浑然一体,南部是恢廓苍翠的自然山体,中部名泉荟萃、湖光山色,北部是蜿蜒曲折的黄河以及鹊山、华山等众多平地凸起的小山头。

这种山、水、城交融的独特自然景观与济南几千年的文化内涵相互融合,形成了济南独特的城市风貌和空间特色。总体来讲,济南大气厚重,具有北方城市粗放的性格;济南独特的泉水文化,又赋予了这座城市另一面的景致,城市总是因为有了水而显得清灵俊秀,济南因了浸润在城市肌理中的泉群水系而比普通的北方城市多生出了一股轻盈,有了几分“烟雨江南”的柔美。

2.2悠久的历史文化与景观资源

济南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目前,济南历史文化街区、特色街区共有8处。拥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包括四门塔、灵岩寺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6处;省级历史优秀建筑58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74处;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95处;区、县级依法登记保护的`文物328处;普查登记在册文物约1000余处。

2.3“古城商埠,双星闪耀”的空间布局

济南古城是在明府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古城池四周由护城河围合,面积3。26平方公里。平面布局以其形状不甚规整、四门不对称为特色,加之有天然的泉水和依山建城的独特地理位置,在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济南商埠开辟于上世纪初,商埠区的规划和建设是中国城建史上中西合壁的典范。1904年,德国修筑的胶济铁路全线通车,标志着振兴民族实业的“自开商埠”便应运而生。百年以来,商埠区的空间格局一直延续下来,揭示了济南近代城市规划的序幕。东西并列的古城和商埠,形成济南城市空间演变历史上“古城商埠,双星闪耀”的格局。

2.4“泉水文化”的独特品质

泉水是济南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独特的地质构造使得济南自古以来就以泉水丰沛而闻名于世,城市因此有了一个别称“泉城”。甘纯的泉水给城市注入了灵气与活力,赋予了济南独具特色的城市魅力。广义讲,泉城文化景观资源应包括“泉水”、“泉城”、“泉村”、“泉文化”等四泉文化景观资源。泉水是四泉文化的核心。济南独特的地质结构,造就了众多泉水的形成。济南泉水的独特性还体现在数量众多、形态优美、水质优良、文人诗韵等诸多方面。

2.5“包容厚重”的城市文化

长期以来,作为中国东部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济南,具有各种文化的兼容性。济南处在西陆东海之间,古文化与今文化之间,城市不大也不小,处于“中庸之道”的状态,这是它典型的文化特征。这样的文化特征就形成了济南厚重朴实,温婉宽容的城市气质。[5]

3、济南地域文化继承与发展工作进展

3.1济南地域文化继承与发展工作情况概述

近年来,济南市开展了以下工作。一是坚持高起点高水平规划。近年来,《泉城特色风貌带规划》、《泉城特色标志区规划》、《济南商埠区历史文化城区保护策略研究》等20多项规划研究相继编制完成,大明湖东扩等精品工程相继实施,济南古城区及商埠区保护初见成效。二是完善管理体制机制。成立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定期开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历史建筑保护专项检查,体制机制基本完善。三是注重提取并形成文化特征符号。例如策划了“天下泉城”、 “守望泉城”等专题片,进一步强化了地域文化特征符号。在规划设计、建筑设计方面,着力塑造地域文化特征,例如,在第十一届全运会主会场“东荷西柳“的设计中,就以市花荷花、市树柳树为母题,进一步强化了地域文化特色。四是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通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使地域文化特色深入人心。例如,如自2013年起每年8月举办“泉水文化节”活动,至今已成功举办两届,活动期间,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众多市民参与,进一步强化了济南泉水之城的地域文化特色。

3.2济南地域文化特色继承与发展工作的不足

与国内先进城市相比,与济南独特的文化特色资源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历史文化资源有待梳理,在新城区、郊区或者大都市区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方面做得还不够,例如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城子崖遗址等的宣传推介不够。二是保护与发展实施机制有待创新,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统筹协调。三是市政、交通、财政等专项有待优化。在古城区、商埠区,普遍存在交通拥堵、市政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等方面,存在资金不足的问题。四是区域文化发展战略不够明确,对大区域文化发展战略重视不够,区域文化的认同感有待进一步强化。 3。3济南地域文化特色保护与发展的对策措施

基于对济南地域文化特色继承与发展的进展及不足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济南地域文化特色继承与发展需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开展历史文化资源的梳理,对历史古迹、文物进行全面排查,做好深入挖掘历史遗存、搜集相关资料,从龙山文化、舜文化、孝文化等方面进行深入挖掘和提炼,对龙山黑陶、舜耕山、郭氏孝堂山、灵岩寺、齐长城、鹊华秋色图等文化遗产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努力塑造含蓄内敛、格调清新的新型文明城市。[6]二是创新地域文化特色继承与发展实施机制。亟需在市财政、市级相关职能部门和投融资平台大量投入的基础上,争取上级部门的资金支持,同时创建社会融资渠道,引导市场化运作,采用多元化的方式,共同推动保护改造工作的实施。三是调整优化区域文化发展战略。延续地域文化传统,深入挖掘文化优势,营造宜居环境氛围,积极推动文化创新,增强区域文化认同感。四是积极倡导公众参与。人民是城市的主人,地域文化特色的继承与发展应充分考虑群众的发展愿望和利益诉求,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其规划、建设工作应在适宜的阶段组织公众进行参与,科学合理决策,选择部分有责任心的企业或个人参与规划实施。

4、结语

伊利尔?沙里宁指出:“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负。”地域文化特色是城市发展之魂,是城市个性的集中体现。从济南的案例可以看出,城市地域文化特色的继承与发展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需要各个部门和社会各界在前期研究、体制机制、法规建设、规划实施等方面做出艰苦的努力。地域文化特色资源绝对是块宝,而且越来越受到城市管理者和研究者的重视。在城市地域文化特色的继承与发展方面,应坚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在知己知彼、摸清家底的基础上,重视地域文化符号的提取,采取科学的区域文化发展战略,形成鲜明的城市个性品牌,切实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和竞争力。

关于城市规划的论文范文

城市是人类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城市的出现以社会生产力除能满足人们基本生存需要外,尚有剩余产品为其基本条件。下面是由我整理的关于城市规划的论文范文,谢谢你的阅读。

浅论城市规划

摘要:在当今世界,城市是现代文明的集中体现,城市的发展对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城市就像一块巨大的磁铁,吸引着各种生产要素的集聚。并在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合作协作的催化作用下,各种经济迅速发展,从而带动了城市经济的迅猛发展。可以看出,做好城市的规划对发展经济有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城市规划园林景观生态环境

Abstract: In today's world, the city is a concentrated expression of the modern civiliz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plays a vital role in promoting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a region. The city is like a giant magnet, attracting a variety of factors in production agglomeration.

Keywords: urban planning; landscap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城市是人类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城市起源的原因和时间及其作用,学术界尚无定论。一般认为,城市的出现以社会生产力除能满足人们基本生存需要外,尚有剩余产品为其基本条件。城市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城市的形成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飞跃。

一、城市规划的任务

我国城市规划的任务是:根据国家城市发展和建设方针、经济技术政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远计划、区域规划,以及城市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和建设条件,布置城市体系;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布局;统一规划、合理利用城市土地;综合部署城市经济、文化、基础设施等各项建设,保证城市有秩序地、协调地发展,使城市的发展建设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各国城市规划的共同和基本任务:通过空间发展的合理组织,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需要。从城市的整体和长远利益出发合理有序地配置城市空间资源;通过空间资源配置,提高城市的运作效率,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确保城市的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增强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建立各种引导机制和控制规则,确保各项建设活动与城市发展目标相一致;通过信息提供,促进城市房地产市场的有序和健康的运作。

二、城市规划的发展

城市的发展是人类居住环境不断演变的过程,也是人类自觉和不自觉地对居住环境进行规划安排的过程。在中国陕西省临潼县城北的新石器时代聚落姜寨遗址,我们的先人就在村寨选址、土地利用、建筑布局和朝向安排、公共空间的开辟以及防御设施的营建等方面运用原始的技术条件,巧妙经营,建成了适合于当时社会结构的居住环境。可以认为,这是居住环境规划的萌芽。要实行规划区范围内全覆盖规划,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基础上,重点突出中心城区职能、空间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合理确定和强化各组团产业依托,切实改善城镇生产、生活环境,推进村屯用地结构性调整。规划期内,逐步实现退宅还耕、退宅还林,促进农村人口向中心村、城镇集中;逐步缩小城镇与中心城区的差距,促进小城镇由数量型向质量性转变;逐步发展壮大组团,与中心城区形成联系紧密、资源互补的城市空间。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协调共生的城市发展格局。突出社会公益设施建设,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健全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建立合理的级配体系;发挥公共投资导向性作用,促进规划区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进一步完善中心城区省会服务职能,加强现有城市中心的商业、文化娱乐等公共服务职能;努力促进以信息、金融等现代服务业为主的南部新中心的形成;结合市级文化、会展、体育等专项服务中心的设置,带动分区级中心形成与发展;以建设文化名城为目标,促进公益性文化事业繁荣兴旺,推动经营性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全面提高社会文化生活质量。

三、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的城市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盲目争建国际化大都市;盲目争建中心商务区;盲目追求高层建筑;盲目建设大量城市雕塑等,以上盲目的做法其实是城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成熟的表现。明确城区发展方向,促进分区发展,为加快经济发展,促进城区、开发区和县域经济发展,在开展大量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各城区、开发区的发展方向和功能定位。进一步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提高使用清洁能源的比重,发展集中供热,加强对汽车尾气的治理,综合整治大气污染。加快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和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的建设。大力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要保护好已有植被和各组团之间生态防护绿化带,进一步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要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四、城市景观规划的具体做法

城市景观规划是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环节,根据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地理环境和人文历史。所以,城市景观规划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设计和计划。要有选择,有目地,有侧重点的进行建设。具体的做法有以下几点:

1、确定景观的活跃元素

在分析了景观的基础上,寻找此景观的特色,最具历史意义的景观风貌,作为此景观的主角。这也是创造文明城市的根本所在。

2、划分特色景观区

要根据城市景观的特色和地理位置的功能进行建设,并渐渐的强化它的特色,从而继承和发扬城市的历史文化。

3、组织轴线景观

这要通过城市的主要干道来决定。

4、控制景观视廓

景观视廓就是为了使各个景观处于通透的状态,在各个方向都能欣赏到,而建立起来的景观走廊。

5、勾勒城市天际线

城市天际线是指自然景观和人工建筑物等形成的轮廓线。天际线轮廓应和景观视廓相配合,相协调。

五、城市景观要素

城市景观要素包括人工景观要素和自然景观要素。其中人工景观要素包括广场、建筑物、集贸市场、园林绿化、艺术小品、文化遗址。那么,自然景观有,大小山丘,石头、湖泊、海洋、古木名树。这些景观为文明城市做了重要的贡献,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陶冶了人们的情操。

六、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的关系

要处理好城市经济发展和环境建设的辩证关系。注意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和市容环境卫生建设,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城市传统风貌、地方特色和自然景观;不能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以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影响城市发展为代价,避免重复“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要使城市的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同步进行。人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保持人与自然相互协调,既是当代人类的共同责任,也是城市规划工作的基本原则。

七、结语

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快,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城市规划成了社会的追求。城市研究任务艰巨而纷繁,这也说明它丰富的活力。城市永远在发展,城市问题也总是相伴而生,但人类必将更为自觉地运用广泛的知识与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发展城市环境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规划工作从最初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研究起,最终要落实到物质建设上,形成供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形体环境。

城市规划是建筑和园林建设的前提,并为所需的空间准备条件,城市规划研究的进展也为建筑学和园林学的开拓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天地。规划师与建筑师、园林设计师的工作目标是一致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这三学科的有机结合和协同创造,势必将形体环境的建设推向更高的境界。

参考文献:

俞孔坚《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8

陈易《自然之韵――生态居住社区设计》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3年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关于城市规划的论文范文

袁奇峰的学术论文

1、 马小亚,袁奇峰.基于城市发展理念的城市规划与房地产开发关系探讨[J],规划师,2009(5):57-62 ,ISSN 1006-0022 CN45-1210/TU2、 袁奇峰、杨廉、邱家盛、魏立华、王欢.城乡统筹中的集体建设用地问题研究——以佛山市南海区为例[J],规划师,2009(4):5-13 ,ISSN 1006-0022 CN45-1210/TU3、 肖华斌、袁奇峰、 徐会军,基于可达性和服务面积的公园绿地空间分布研究[J],规划师,2009(2): 83 -88 ,ISSN 1006-0022(2009)02-0083-06 CN45-1210/TU4、 袁奇峰,广州:一个善用体育事件的大城市[J].北京规划建设,2009(2):77-79, ISSN 1003-627X,CN 11-2882 /TU5、 方远平,袁奇峰. 基于休闲商务功能视角的RBD规划初探——以转型中的东莞东城区为例[J].规划师,2009(1):53-58 ,ISSN 1006-0022 CN45-1210/TU6、魏成,袁奇峰. 广东城市社会30年的变迁与挑战[J].北京规划建设,2009(1): 87-91, ISSN 1003-627X,CN 11-2882 /TU7、 肖华斌,袁奇峰. 国外开放空间规划模式综述[J].规划师,2008(9):104-107 ,ISSN 1006-0022 CN45-1210/TU8、 肖华斌,袁奇峰,陈军. 生态足迹视角下的区域生态规划研究——以九江市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08(11):76-82 ,ISSN1009-6000 CN32-1612/TU9、 袁奇峰,杨廉,郭炎. 从工业经济到城市经济——佛山市南海区城市中心区的发展[J].南方建筑,2008(4):52-57 ,ISSN:1000-0232 CN44-1263/TU10、 袁奇峰. 应对转型期的持续变革[J].北京规划建设,2008(2):13-14 ISSN 1003-627X,CN 11-2882 /TU11、 袁奇峰.广州城市发展的挑战与方向[D].《回到常识——公众论坛演讲集》花城出版社2008年第一版:196-209,ISBN978753605424012、 魏立华、袁奇峰.土地紧缩政策背景下土地利用问题研究述评———基于城市规划学科的视角[J].城市问题,2008(5):,ISSN 1002-2031 CN 11-1119/C13、 方远平,袁奇峰.快速城市化地区城乡之变:过程、问题及对策——以东莞市东城区为例[J].珠江经济,2008(4):32—42,ISSN 1006-6276 CN44-1406/F14、 袁奇峰,许松辉.嵌入法定规划的战略规划——以珠海东部沿海地区为例[J].规划师,2008(1):83—86,ISSN 1006-0022 CN45-1210/TU15、 袁奇峰,马小亚.住房新政推动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对“国六条”引发的中国城镇住房制度建设大讨论的评述[J].城市规划,2007(11):,ISSN 1002-1329 CN11-2378(人大复印资料收录);16、 袁奇峰、魏成.城市发展战略框架下的城市景观风貌重构——以珠海市东部沿海地区概念规划为例[D].《城市特色研究与城市风貌规划: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城市特色学术委员会2007年会论文集》,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7年10月第一版: ISBN:978756083681217、 魏立华、袁奇峰.基于土地产权视角的城市发展分析——以佛山市南海区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07(3):61-65,ISSN1000-3363,CN31-1938/TU18、 Yuan Qifeng.From New Downtown to CBD: Planning Review of Guangzhou Pearl River New Town[J]; Journal of the Hong Kong Institute of Planners, Volume 21, Issue No.1,2006:19、 袁奇峰.和谐社会背景下的城市开发之困[D].《中国城市规划学术研究进展年度报告2006》,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年9月第一版:130-135,ISBN7-112-05816-0(15180)20、 袁奇峰,方正兴,黄丽莉,熊青.中心镇规划:从村镇到城市的路径设计——《广东省中心镇规划指引》编制的背景与创新[J].城市规划,2006(7):32-36,,ISSN 1002-1329 CN11-237821、陈建华,袁奇峰,易晓峰.战略规划推动下的行动规划——关于广州城市规划实践的思考[J].城市规划学刊,2006(2):12—16,ISSN1000-3363,CN31-1938/TU22、 袁奇峰.亚运城市,2010年的广州[J]. 风景园林,2006(1):34-41,ISSN 1673-1530 CN11-5366/S23、 袁奇峰,易晓峰,王雪.从“城乡一体化”到“真正城市化”[J] .城市规划学刊,2005(1):63-67,ISSN1000-3363,CN31-1938/TU24、 袁奇峰.广州沙面[D] .《城市规划资料集:第五分册城市设计》2005年1 月第一版(P218),ISBN7-112-06812-6, TU98425、 袁奇峰.构建适应市场经济的城市规划体系[J] .规划师,2004(12 ):33-36,ISSN 1006-0022 CN45-1210/TU26、 袁奇峰,郭晟.轨道交通与城市协调发展的探索[J].城市规划汇刊,2003(6):49-56,ISSN1000-3363,CN31-1938/TU27、 袁奇峰,李萍萍.广州沙面建筑群——在使用中保护[J].城市规划汇刊,2003(1)45-54,ISSN1000-3363,CN31-1938/TU28、 袁奇峰.广州市新城市中心——珠江新城规划检讨[D].《城市规划资料集:第四分册 控制性详细规划》2002年11月第一版(P136),ISBN7-112-05303-X, TU98429、 袁奇峰.21世纪广州市中心商务区(GCBD21)探索[J].城市规划汇刊,2001(4):31-37,,ISSN1000-3363,CN31-1938/TU30、 袁奇峰,李萍萍.广州市沙面历史街区保护的危机与应对[J] .建筑学报,2001(3):57-60,ISSNO529-1399 CN11-1930/TU31、王蒙徽,段险峰,袁奇峰,冷瑞华、郭晟、陈勇.从“云山珠水”走向“山城田海”[J] .城市规划,2001(3):33-37,ISSN 1002-1329 CN11-237832、 李萍萍,袁奇峰,赖寿华、蔡云楠.在快速发展中寻求均衡的城市结构[J].城市规划,2001(3):28-31,ISSN 1002-1329 CN11-237833、 袁奇峰,李少云,林木子,朱志军.广州环市东路城市广场设计探寻[J] .建筑学报,2000(3):56-60,ISSNO529-1399 CN11-1930/TU34、 袁奇峰.广州市解放路特别意图区规划探索[J].城市规划,1997(2):26-29,ISSN 1002-1329 CN11-237835、 袁奇峰、林木子.广州市第十甫、下九路传统骑楼商业街步行化初探[J].建筑学报,1998(3):26-29,ISSNO529-1399 CN11-1930/TU36、 袁奇峰.城市生活空间建设初论[J] .云南工学院学报,1992(8):60-65,ISSN1003-3718 CN53-107537、 袁奇峰.建设步行体系 改善城市商业环境[J] .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2(2、3):109-114,ISSN1001-7569 CN61-1195.TU38、 袁奇峰.浅谈昆明名城风貌的保护与再塑[J] .云南建筑,1992(12):38-40 ,ISSN1003-3718 CN53-107539、 徐思淑,袁奇峰,李敏等.昆明市儿童乐园设计构思[J] .云南建筑,1992(12):38-40,ISSN1003-3718 CN53-107540、 袁奇峰.青海塔尔寺地区保护规划设计[J] .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1(2、3):54-60,ISSN1001-7569 CN61-1195.TU

王洁的主要论文

1) 王洁,巨大都市东京--その多様性の都市空间,日本 《近代建筑》 2000年7月期2) 王洁,宇杉和夫,大野秀敏,中国の都市风俗図に见る表层领域の研究―私有领域の公有领域への拡张の形态―日本建筑学会大会学术讲演梗概集 2000年9月3)王洁,大野秀敏, 中国都市絵巻図にみる〈表层〉の意味构造に関する研究1)―「清明上河図」の〈表层〉の形态要素の抽出と分析―日本建筑学会大会学术讲演梗概集  2001年9月4)王洁,大野秀敏, 中国都市絵巻図にみる〈表层〉の意味构造に関する研究2)―「表层」の形态要素の类型と意味―日本建筑学会大会学术讲演梗概集  2002年8月5)李锦霞,王洁,以邻为鉴,大造多样化的集合住宅,《华中建筑》,2004年第4期6)王洁,试论古代绘画中建筑的解读方法 ―以敦煌壁画和《清明上河图》为例—,《敦煌研究》, 2004年第5期7)王洁,从建筑与景观解读《清明上河图》的资料性 ,《华中建筑》,2005年第2期8) 王洁,大野秀敏,再生型园林校园的创造――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西区概念性规划设计,《华中建筑》, 2005年第4期9)王洁,陆倩茜,人性化场所――坐憩空间的整合营造,《低温建筑技术》 2005年第6期10)王洁,朱鹄飞,从空间的构筑到场所的形成――解读仙台媒体中心――,《华中建筑》,2006年第2期11) 王洁,朱鹄飞,Criterion to the High Office Building ,, 2005年12月,ISTP收录12) 王洁,从表层定量解读描绘的街路景观----<清明上河图>的量化研究 ,《华中建筑》, 2006年第8期16)王洁,胡晓鸣,催昆仑,基于色彩框架的台州城市色彩规划, 《城市规划》,2006年9月17)马丽丽,王洁,顾群,基于连续性的廊道色彩景观规划――台州市椒江廊道色彩景观规划 《城市规划》,2006年9月18)王洁,赵声良,敦煌北朝石窟佛龛形式初探, 《敦煌研究》,2006年10月,20)王洁,龚敏,从表层定量解读描绘的街路景观――《清明上河图》的成分分析,《华中建筑》, 2007年第8期基于景观类型的台州建筑特色规划,城市特色研究与城市风貌研究,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论文集,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王洁, 从建筑与景观解读《盛世滋生图》的资料性,《华中建筑》,2008年第4期,王洁,敦煌早期覆斗顶窟形式初探,《敦煌研究》,2008年第3期王洁,陈璐,基于体验经济的商业环境设计,《华中建筑》,2008年第6期陆倩茜,王洁,基于试验分析的杭州街路景观整合研究,《蓝天园林》,2008年第3期王洁,翁智伟,从细胞凋亡看建筑弱化――以日本金泽21世纪美术观的图解分析为例, 华中建筑,2008年第10期王洁、周洁、李敬峰,基于色彩总谱的温岭中心区色彩规划,《城市规划》,2009年第4王洁,敦煌莫高窟北朝建筑图像的记号解读,敦煌研究,118号,200910,王洁,陈世钊,敦煌莫高窟隋朝建筑图像解读,敦煌研究,123号,201008,王洁,绿色中庭建筑的设计探索,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9月建筑设计进阶教程――设计初步, 浙江大学建筑系 二年级教学组 中国电力出版社 ,2011年1月王洁,胡秀梅,《东京都新都厅》,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年11月绿色中庭的设计探索,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09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