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德文论文参考文献

2023-03-04 13:3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德文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直接写在论文末尾就是,罗列出来。文中提及的地方你用数字标上号。

我有一篇上外德语系主任卫茂平的学生的关于一部德语小说的博士论文,你可以参照,你留邮箱的话,采纳,可以发给你

要交开题报告了,德语专业,只有文学,翻译,语言学三个方向,求题目,书籍,在此拜谢大神

开题报告:
研究课题:20年代的德语文学汉译活动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兼及研究现状

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卫茂平先生曾作过一本《德国文学汉译史考辨——晚清与民国时期》,2004年由上海外教社出版,笔者偶然在图书馆读到,这是课题的缘起。导言中提及:学界近20年来对于中国翻译文学史的讨论及成果虽蔚为可观,然关于单个语种史料详尽的却鲜有所见(英语日语方面兴许乐观些,其余小语种的状况则堪忧)。这也成了卫先生作此书的因由。但同时卫先生亦在后记中表示了遗憾:其书的资料来源基本局限于上海的主要图书馆,且受制于我国目前图书馆体制和书目编制水平的局限,所以不免有些遗漏,有时或也难免有失准确,尤其是散布在各地报纸上的译文和评论,查询起来颇有难度。

同年四川外语学院的莫光华教授在《外国文学研究》第一期刊文《中德比较文学研究二十年》指出 “在比较文学的视野里,就整体水平而言,特别是与当前国内其它外语语种文学翻译研究的火热场面相比,德语文学翻译的理论研究简直可以说是一片空白”。德汉译介学研究的缺位,与中德翻译文学史的梳理不足,恐怕也是忧戚相关的。

另社科院外文所的叶隽先生又为卫先生的书在《中华读书报》上专做过《德语文学汉译史的意义》一文:

“正如有论者指出的,晚清以来两大背景,必须关注,纵向是“传统赓续”,横向是“西学东渐”,而西学东渐一个重要的过滤器与输入口,是“翻译”,不将这一因素高度重视,是很难深入理解“现代中国”形成与建构的历程的。所以,就这个意义来说,清理近代以来的汉译史,极为必要。”

叶隽先生作此评论文章的初衷显然是为了借此书的出版引起学界对于德语文学汉译史的关注和深入研究,可惜这一努力似乎响应者寥寥。卫先生的书出版之后,关于德语文学汉译史就鲜有见到什么专著出现,只偶有一些熟悉的名字一两篇短小的文章零星见诸报端。于是2006年在《早期中国德语文学学科史的若干问题》一文中,叶隽先生又旧事重提:“中国德语文学学科史的研究,到现在还只是‘小荷才露尖尖角’,大量的史实湮没,需要有人仔细搜集、精心考辨、拂去尘埃,还原历史的面目。”而这一块缺失目前不知是尚在研究中还是再度被搁置起来了。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基本思路

在这种情境下我们就产生了这样一个想法,是不是可以尝试将卫先生的研究细化并且竭尽所能地深入一些下去?全面的细化与深入或许就笔者现在的学术水平以及曦源项目的时间节点出发是不现实的,但做一个时段限于十年间的德语文学汉译情况研究也许还是具备一定程度上的可行性的。并且作为德语语言文学系的学生,我们也很期待能通过在这项项目中的实践,为中国德语文学学科史的研究尽一份绵薄之力。

而我们在此基础上选择了20年代这个被卫先生称为德语文学汉译“高潮的到来”的十年,亦不是未经慎重考虑的。

据卫茂平先生在书中的统计,20年代全国共出版德语文学汉译作品58部,其中53部出版地为上海。如果光从出版数量上而言,无论是接下来战争文学勃兴的30年代,甚而是出版事业因时局的缘故遭受重创的40年代,都比20年代要更庞大些。

但20年代这个十年间的翻译活动别与后来译介的重要性,在于许多在德语本土语境意义非凡的作者,或是被引介到现代汉语语境后在中国产生过或者仍然在产生着巨大影响的作者,在这个时期首次被译成汉语或作品最初被大量翻译。这种特殊性为许多我们所提出的问题的价值加了筹码。

这些作者中仅我们耳熟能详的就包括歌德,格林兄弟(当时也有译作格列姆或格尔木等),海涅,尼采,施笃姆(时有译为斯托尔姆,施托谟等),莱辛(时译莱森),茨威格等。还有一些初次汉译昙花一现后就在民国译坛甚而当今中国就再也杳无声迹了的名字。

当时的翻译者是怎样的身份?出于何种心态引介特定的某位作家?选择作品又是以怎样的标准?引介后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种影响的程度和该作者在当时的德语语境或世界范围的影响是否相称,与其对当下中国影响力相比如何?悄无声息的冷遇或者极力的推崇,种种的遭际中又隐含着怎样的意味?报刊的德语汉译书评对这些作者在汉语语境的接受史产生了何种作用?德语语言文学作为一个学科当时在中国的发展状况(工具书的出现,德语教科书,学科术语形成的情况,或者这个学科究竟是形成了没有?)对德语文学汉译影响如何?

与此同时,20年代在中国近代史上亦是风声鹤唳的十年。

国人的团结救亡在这个十年走向高潮:中共成立、国共第一次合作、黄埔军校建立、五卅运动爆发、国民革命的开始与失败。而在此之前,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在学者们多年的努力之后也已卓有成效。

那么德中关系在这十年翻译史上是否起到某种导向性作用?哪些作品是由德语直接翻译过来的?哪些是经由日语或英语转译之作?对德语古典文学和当代文学的译介的情况分别如何?

这种种的问题都是我们在着手研究时所需要反复斟酌考虑的。

三.课题创新点及难点

就创新点而言,在上面论述本课题的意义和研究现状时其实已经涉及,此处不再赘述,聊以一句话简要概括之:德语文学的汉译史这一领域目前为止学界涉足者寥寥,应该说是一块很有开垦价值的沃土。

但这样一个选题对我们而言不得不说是颇费力气的一个任务。

首先,要把这个课题做得有价值做得符合学术规范将涉及到许多历史专业的基础知识,比如史料的鉴别,史学研究方法,基本的史学理论。这对就读于复旦德语系的学生是有些不利的。虽然二人高考时选的都是历史一科,但对于严格意义上的历史研究毕竟还是几乎全然陌生的。所幸的是出于个人兴趣的缘故,我们在大学两年里修读过许多历史系的专业课程,比如吴晓群老师的“十五世纪以前的世界”,金寿福老师的“史学原典导读”(旧约),邹振环老师的“史学原典导读”(中国历史文选),韩升老师“东亚文明的历史进程”,许多历史系老师共同开课的“中国古典文化”,同时也听了不少史学相关讲座,专业素养的不足通过这些课程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弥补。而章清老师的“中国现代学科的形成”可以说是直接启发我们定下这个课题方向的诱因。其实定下这个课题时便是抱着做一个跨学科研究的想法的。这个研究关系到的学科素养可能的确偏重了历史学甚而偏离了本身的专业,就研究方法而言与自己两年来的德国语言学习基础不太相关,本专业带来的语言能力起着几乎纯粹工具性的作用。但是这个研究的结果不出意外的话应当说无论是从中国的德语文学学科史或者中德文学关系角度来看都是颇有些意义的。而在研究这样一个课题时语言也成为我们二人相较与以历史为本科的同学的一大优势。

另外原始文献的查找也是一大问题。卫茂平先生在《德语文学汉译史考辨(晚清和民国时期)》中亦头疼于资料查找的困难性,并且很率直地说“因为害怕旅途的困顿和查阅的繁难,一开始就未抱遍访全国主要图书馆的奢望”。不过我们相信这一点总还是人力可以克服的,毕竟是精力旺盛的年轻人,我们会利用假期的时间尽量多跑跑课题相关的全国主要大学的图书馆资料室和相关城市的图书馆。而且我们有足够的耐心,总还是可以挖掘出一点点新的文献史料的。并且卫先生在《考辨》附录里列出了“德语文学汉译及评论书目”、“汉译德语文学作品合集书目”、“德语文学史论、评论书目”;出版时间,出版社,译者历历在目,为我们史料的查找和考证已经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所以尽管困难,我们还是相信在卫先生研究的基础上搜集原始文献是具备可行性的。

叶隽先生的《中国文化里所具有的“世界精神”——德国文学里的中国图景及其思想史意义》谈到:

从求真角度而言,历史学之强调“史实考辨”,其意义在重视一种知识学意义上的渐进积累,因为徒称义理,是站不住脚的。但真正的史家往往不以此为贵,反而说:“学问文章,聪明才辨,不足以持世;所以持世者,存乎识也。”

其实任何的学术研究应当都是如此,在翻阅过大量的前人研究和原始材料后,如果能从新颖的角度入手,整合梳理并且提出自己独到的观点,才是整个研究的最大的价值所在,却也是最大的难点所在,但有没有这个悟性,却不是我们敢于妄言的了。

四.课题预期成果:

发现一些新史料,较为详细完备地梳理这10年间的德汉翻译史料文献,尽量解决以上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完成结题论文。

五.参考文献:

现代学术视野中的留德学人 同济大学出版社 叶隽

同济•德意志文化丛书

另一种西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 叶隽

北京大学德国研究丛书

中国对德国文学影响史述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卫茂平

德语文学汉译史考辨(晚清和民国时期)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卫茂平

异域的召唤——德国作家与中国文化 宁夏人民出版社 卫茂平,马佳欣,郑霞

中德文学关系研究文集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卫茂平,(德)屈尔曼主编

施笃姆诗意小说选 江苏人民出版社 杨武能译

歌德与中国 三联书店 杨武能

中德文学研究 辽宁教育出版社 陈铨

中国近代期刊篇目汇录(3卷6册)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上海图书馆

中国近代文学大系•史料索引集(1840——1919) 上海书店出版社 魏绍昌

中国近代文学大系•翻译文学集 上海书店 施蛰存

中国现代文学期刊目录汇编(上,下) 天津人民出版社 唐沅等

中国翻译词典 湖北教育出版社 林煌天等

民国时期总书目•外国文学 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 北京图书馆

德语参考文献格式需要写几卷吗

说明:由作者、出版年份、书名、出版城市、出版社名五部分依次构成。

作者:姓在前,名在后,姓后加逗号,名用全名,只有中间名须用首字母缩 写加句号(如示例中的 Konrad, Elmar D.)。多个作者时,各个作者间用 斜线“/”间隔,间隔号前后不空格。
出版年份:在作者后加括号标出,如同一作者在同一年出版或发表过多个文 献,则须以书名首字母为序,分别在年份后不空格加小写字母 a、b、 c……加以区分,即(2006a)、(2006b)、(2006c)……。
书名:在出版年份后由冒号“:”引出书名,用句号“.”结束书名。书名有副标题的则在主标题和副标题之间用逗号“,”隔开。书名首字母大写, 其它大小写规则与常规正文书写规则无异。
出版城市:出版城市后须加冒号“:”引出出版社。多个出版地之间用逗号“,” 隔开。
出版社:直接书写出版社名称,名称后不需加 Verlag 一词。

关于德国音乐的德语作文,急急急~~~

重复的发给你也没用
付费的 得掏钱啊。。
给点素材参考下,或许可以有些灵感:
------------
1.
德国音乐的概况
以音德国乐闻名于世,它是世界上著名的音乐之乡。德意志民族是一个热爱音乐且极具音乐天赋的民族,它在音乐方面的成就无与伦比,世界上几乎没有哪一个国家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能像德国一样造就了如此之多的音乐名家。历史上,德国音乐的中心,一直是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谈及德国音乐史,人们总要把奥地利包括在内,因为这两个国家不仅同属德语语言文化范畴,而且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两国是休戚相关、密不可分的。巴赫和亨德尔是德国17世纪最杰出的作曲家;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三人被称为维也纳最杰出的古典音乐大师;作为德国歌曲之王的舒伯特与舒曼则是19世纪德国浪漫派音乐的杰出代表;19世纪下半叶,决定德国乃至欧洲音乐发展道路的中心人物是瓦格纳;此外还有勃拉姆斯、勋伯格、米德米特等音乐名家,他们也为德国及世界音乐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德国至今有许多艺术节或音乐团体就是为纪念这些艺术大师而专设的。如波恩国际贝多芬节、拜罗伊特瓦格纳文化节、献身巴赫音乐的盖兴教堂唱诗班和国际巴赫协会及不定期举行的巴赫文化节等等。

2.
[德语论文]浅析德国音乐教育Analyse der deutschen Musikerziehung
Inhaltsverzeichnis
I.Einleitung
II. Die ?bersicht über die deutschen Musikbildung
2.1 Die Stellung der Musikbildung in Deutschland
2.2 Die Beziehung zwichen Musikbildung Deutschlands und Religionskultur
2.3 Die Position der deutschen Musikbildung in der Schule
2.4 Die gro?en Musiker in Deutschland
Ⅲ.Die Musikbildung innerhalb und au?erhalb des Unterrichts in Deutschland
3.1 Die Musikbildung innerhalb des Unterricht
3.2 Die Musikbildung au?erhalb des Unterricht
Ⅳ Die Praxis der Musikerziehung
4.1 Die Musikerziehung in der Unterstufe der Schule
4.2 Die Musikerziehung in der Mittelstufe der Schule
4.3 Die Musikerziehung in der Oberstufe der Schule
Ⅴ Der Einfluss der Musikbildung auf die Schüler
5.1 Der Einfluss der Musikbildung auf die Pers?nlichkeit der Schüler
5.2 Der Einfluss der Musikbildung auf den Intelligenzquotienten der Schüler
5.3Der Einfluss der Musikbildung auf das Sozialverhalten der Schüler
Ⅵ.Schlusswort
Literaturverzeichnis

3.
论文写作,先不说内容,首先格式要正确,=========现在的论文,只要是原创都要收费,
一篇完整的论文,题目,摘要(中英文),=========商业社会也没办法谁愿意免费给你写论文
目录,正文(引言,正文,结语),致谢,=========你在这问也没用,我去年的论文找
参考文献。规定的格式,字体,段落,页眉=========【诸葛
页脚,开始写之前,都得清楚的,你的论文=============文库写的】
算是写好了五分之一。然后,选题,你的题==================质量还不错,你可以去看下
目时间宽裕,那就好好考虑,选一个你思考
最成熟的,可以比较多的阅读相关的参考文
献,从里面获得思路,确定一个模板性质的
东西,照着来,写出自己的东西。如果时间
紧急,那就随便找一个参考文献,然后用和
这个参考文献相关的文献,拼出一篇,再改
改。正文,语言必须是学术的语言。一定先
列好提纲,这就是框定每一部分些什么,保
证内容不乱

会计专业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三篇会计专业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引导语:参考文献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征引过的文献在注释中已注明,不再出现于文后参考文献中。下面是三篇关于会计的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三篇会计专业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会计专业毕业论文参考文献(一)

(1)期刊:[序号]作者.题名[J].期刊名称,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2)普通图书:[序号]著者.书名[M].版次(第一版应省略).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起止页码.

(3)论文集、会议录:[序号]著者.题名[C].编者.论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起止页码.

(4)学位论文:[序号]作者.题名[D].保存地.保存单位,年份.

(5)专利文献:[序号]专利申请者或所有者.专利题名:专利国别,专利号 [P].公告日期或公开日期.

(6)国际、国家标准:[序号]标准代号,标准名称[S].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

(7)报纸文章:[序号]作者.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及期号(版次).

(8)电子文献:[序号]作者.电子文献题名[EB/OL].电子文献的出版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

会计专业毕业论文参考文献(二)

[1] 王棣华. 我国管理会计的前瞻与反思[J]. 中国农业会计 , 1997,(10)

[2] 吴福林. 让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中 灿烂 [J]. 辽宁财税 , 2003,(12)

[3] 林琤. 浅议我国推行管理会计的途径[J]. 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 2004,(04)

[4] 贺德文. 企业需要管理会计[J]. 交通财会 , 1988,(06)

[5] 张宗强, 杨素华. 对管理会计在国有大中型企业应用的思考[J].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2004,(04)

[6] 陈巧媚. 管理会计应用中的问题及对策初探[J]. 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 2004,(04)

[7] 陈春红, 冯民修, 王剑青. 管理会计发展的策略[J]. 林业财务与会计 , 2000,(03)

[8] 郑玉革. 管理会计及其在我国的应用[J]. 边疆经济与文化 , 2004,(10)

9] 罗魏冰. 管理会计路在何方[J]. 广东审计 , 2002,(10)

[10] 李寿文, 徐光华. 对发展我国管理会计的建议[J]. 商业会计 , 1998,(07)

[11]崔澜,物流管理会计与物流企业降低成本的基本途径[J]. 物流科技,2008,(4).

[12]吴凤山,何光裕. 科技进步与降低成本是现代会计研究的.核心[J]. 财会通讯,1994,(1).

[13]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 探求降低成本的新途径 第三次全国成本理论讨论会在湖北省宜昌市召开 湖北省会计学会一九八二年理论讨论会同时举行[J]. 财会通讯(综合版),1982,(5).

[14]朱先乔,. 努力降低成本 提高经济效益 全国第三次成本理论讨论会和湖北省会计学会年会学术观点简介[J]. 财会通讯(综合版),1982,(6).

[15]瓦依斯巴尔德,马之駉,. 车间经济核算是降低成本的重要杠杆 原文载于苏联会计杂志一九五四年第七期[J]. 钢铁,1954,(5).

会计专业毕业论文参考文献(三)

随着资本市场对经济发展日益突显的促进作用,世界各主要证券市场都把信息披露制度作为证券监管的核心,而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更是 核心的核心 。一个有效的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制度, 应该能够提供各方利益相关者所需要的真实的会计信息, 并能够得到有效的执行。

然而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却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在研究会计信息披露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指出了我国会计信息披露的存在的问题,依据现有的披露体系从几方面提出关于具体完善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对策,从而进一步推动证券市场真正实现 公平、公开、公正 。

高小珣.中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博弈分析及治理研究[D].山东大学.2007.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会计专业毕业论文参考文献(3篇)论文朱红奋.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问题及其治理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

罗爱群.中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机制研究[D].广西大学.2006.

谢百三.证券市场的国际比较[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郑理.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与对策 [J].现代商业,2008,(5):252-253

余四林,周文瑾.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问题探讨[J].会计之友,2008,(11):91-92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