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唐卡毕业论文

2023-03-04 13:0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唐卡毕业论文

  1、关于定,看佛学辞典的定义就知道:止心于一境,不使散动,曰定。心性之作用也。有二类:一生得之散定,二修得之禅定。修得之禅定者,为色界无色界心地之作用,必勤行修习而得之者也。如三学中之定学,六度中之禅定波罗蜜,即指修得之禅定。梵名三摩地,译言定,或等。等持者,平等保持心性之义也。个人体验,无论行立坐卧,均可以得定。80年代,在下曾学过气功,会打坐,能入定。90年代,学念佛,也有念佛得定的情况,后来结婚建立家庭,得定的情况就少了,这也说明依戒得定确实是真理。入定的体验难以直接描述,只能说两件实例:其一,1988年,上大学期间,有一天上午,我感觉身体有些不适,遂逃课上山欲练气功,在一树下,背风而立,观看远处时,突然有气往下沉之感,我知道要入定了,遂不作任何思想,任运自然,低眉垂目,站在那里约有半小时之久,周围微风轻拂,风吹草响,任何微细的响动了然于心,而身心不为所动。如果不是有意要出定,恐怕能站上更长的时间。其二,我祖父早逝,父亲是遗腹子,父母亲经常梦见穿长衫人,疑为祖父求超脱。我从1989年起学净土宗念佛法门。1990年春节,按农村习俗,要看祖坟。我想趁机为祖父念佛,于是在坟上静心,念起佛号,不经意间,佛号起处,契入定中,一念即有十来分钟,十来分钟只念了一句佛号,历历在心,清清楚楚。如果不是有人喊叫要走,相信此定可以维持更久。由此,我印证了一个道理,一念,并非一句,也并非一直念,而是真真切切只有一念,时间长短没有固定的。
  这些体验,仅为个人体验,目前还没有任何善知识为之印证,我自己绝不敢作为圣解,也请楼主及观者勿作圣解。

  2、关于法器方面的知识,有一本《佛教器物简介》的书,可以参考。下面摘录一些:
  法器又称为佛器、佛具、法具或道具。就广义而言,凡是在佛教寺院内,所有庄严佛坛,以及用于祈请、修法、供养、法会等各类佛事的器具,或是佛教徒所携带的念珠,乃至锡杖等修行用的资具,都可称之为法器。就内义而言,凡供养诸佛、庄严道场、修证佛法,以实践圆成佛道的资具,即为法器。
  法器的种类十分的繁多,而各种法器的用途、型制、大小也差异极大,因此在不同的时空因缘中,也产生了许多的变化。即使是相同名称的法器,也因为时代、国家区域乃至宗教的不同,而在形式、材料及制作方法上,有极大的差异。在佛教的工艺美术中,也往往都是以法器为代表。
  法器如果以用途来区分,一般大约可分为庄严具、供佛器、报时器、容置器、携行器及密教法器等六种。但在本书中,为了使读者能更深切的了解这些法器,所以将之分为八种,做更为细密的分类。其中,除了分出禅门的特别法器之外,再从密教法器中,分出藏密使用的特别的法器,如此一来,读者将更能了解这些法器的原貌及运用情形。这八种法器的分类如下:
  一、庄严道场的佛具:这是指庄严佛堂、坛城、道场的器具,包括:佛坛、须弥坛、幡、盖、经幢等物。
  二、供养用的佛具:这是指日常以供养诸佛菩萨本尊的器具,包括:灯、华、香、香炉、衣(左示右戒)、阏伽器等。
  三、梵呗赞诵用的法器:用于寺院日常行事或临时集会敲鸣用的器具,及唱诵、法会及各种仪式中领众之用。包括木鱼、钟、鼓、磬、云板等。
  四、古代比丘生活用器具:此类用品为古代大乘比丘随身所持及生活中所用的器具,包括:钵、三衣、澡豆、头巾、手巾、齿木、滤水囊、念珠等。
  五、禅门的法器:此类是指禅门中,除了生活上的实用性之外,亦常为禅师悟入学人的器具,如:拂子、如意、竹篦、蒲团等。
  六、置物用的法器:此类法具指可收藏或装置修行用的器具,如:佛龛、舍利塔、经箱、戒体箱等。
  七、密教的法器:此类法器指密教修法时经常使用之法器,包括曼荼罗、金刚铃、金刚杵、法螺、护摩器具等。
  八、藏密特别的法器:此类法器是指西藏密教中特别的法器,如:唐卡、哈达、食子、八吉祥、七宝、颅器、嘎乌等。
  法器其实是实践佛道的器物,同时也是实践佛教礼仪与佛法生活的器具,是与修行相合为一的。因此,法器除了在佛教工具艺术上,有著极高的价值之外。对于修行者而言最重要的当然是要体会法器的内在精神,而应用于佛法的修行上,以实践圆满的佛道,这才是法器真正要展现的风貌。
  佛教的法器,又称为“佛器”、“佛具”、“道具”、“法具”。
  举凡佛坛,用于祈祷、修法、供养、法会等各类佛事,乃至行者所携行之念珠、锡杖等修道之资具,统称为法器。
  在《华严经》(入法界品·宝髻长者章)中说:“如诸菩萨得不思议功德宝藏,乃至修无分别功德道具。”又<观自在章>云:“善财作如是念:善知识者,至一切智,助道之具。”
  在《中阿含经》中说:“所蓄物可资身进道者,即是增长善法之具。”而在《菩萨戒经》也说:“资生顺道之具。”《禅林象器笺》卷十九中也说:“凡三衣什物,一切资助进道之身物,具名为道具。”
  法器的内容依诸书所记,并不一定,但一般均将修行修法等所用的器物类,称为“法具”或“佛具”。依《古事类苑》<宗教部>所记载,古称之道具,即三衣六物、独钴、如意、拂子、坐具等僧众所持的资具类,也称为僧具。而花瓶、火舍、香炉、灯台、斗帐、盖、花幔、幡、磬、铃、法螺、木鱼、铙、钹、金鼓、钟等物,则总称为佛器、佛具或法具。

  法器的种类非常繁多,其用途、大小、形状等各自不同;即使是同一名称的法器,也会因为制作材料、手法,或宗派、时代的差异,而在形式上完全不同。如果以法器的用途来分类,一般约略可以分为庄严道场的佛具、供养佛菩萨的法器、梵呗法器、置物用的法器等六种。
  (1)庄严道场的佛具,如:幡、天盖、伞盖、宝幢等,可以用来庄严佛堂道场之器物。
  (2)供养佛菩萨的法器,例如香花、香炉、灯笼、净瓶、衣(祴)等可用作日常勤行供养之器具。
  (3)梵呗赞诵的法器,例如钟、鼓、磬、木鱼、云版等,可供寺院日常行事或临时集会之敲鸣用,或于唱诵、法会、仪式中领众之用。
  (4)置物用的法具,如:舍利容器、经箱、经箧、戒体箱等,可收藏或装置有关习道之器具者。
  (5)古代比丘生活器具,指古代大乘比丘生活中必需之物,如:钵、锡杖、如意、尘尾、拂子、念珠等日常随身所持之物。
  钵为比丘游化乞食所用,依个人食量差异而有不同大小,材质则以铁钵、瓦钵为主。锡杖则是为了托钵时避免打扰施主,而于门口振锡,代替敲门。锡杖之杖头为金属所制之轮状宝珠形,其间有数环相接,振之即相撞鸣,僧侣持之,既为圣智威仪之表帜,且可于荒野行脚时,振动警觉,驱遗毒蛇等物。
  (6)密教的法器,包括了修法、灌顶及护摩时所用之法器。例如羯磨杵、金刚杵、金刚铃、金刚盘、六器(火舍、阏伽器、涂香器、华鬘器、灯明器、饭食器),及结界所用之金刚橛。以上,总称为大坛具。
  羯磨金刚又称羯磨杵,亦单称羯磨,呈三钴十字之状。金刚杵有独钴杵、三钴杵、五钴杵、九钴杵等诸种,其各钴(股)形状或呈鬼面,或为人形,钴之上方则呈握状,可供行者手持之用。
  金刚铃亦有独钴铃、三钴铃、五钴铃之别;若将以上三种铃安置于塔顶宝珠形之上端,则称为塔铃、宝铃。金刚盘为修法时安置金刚杵、金刚铃等物者。此外,尚有藏密特别的法器,如:唐卡、食子、摩尼轮、八吉祥、七宝、曼达、嘎乌等。
  密教的法器,除了修法所用之外,由于其制作十分精美,亦常被视为艺术品珍藏。

  3、佛教经典的翻译,可以参阅《古今译经图记》和《续古今译经图记》,在大藏经里有。
  我国的译经事业,从东汉明帝的摩腾尊者开始,至唐朝开元年间的金刚智禅师止,之后就鲜有人敢贸然翻译经典。具体的翻译人和所翻译的经典名称,请看书,内容太多,不可能列举出来。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把你写进论文致谢里

去年,《夜读》曾做过一期“毕业论文致谢词大赏”( 你的意中人是个大神, 有一天他会带着毕业论文来娶你 )。随着毕业季的再次临近,“毕业论文花式致谢”再次登上热搜,作为毕业论文中自由度最高、最具 情感 浓度和个人风格的部分,致谢是温柔的,也是特别的。

在经历过一个个“孤灯挑尽未成眠”的深夜后,在苦行过“路漫漫其修远兮”的求学路后,你想把谁写进致谢里?

最有才

“中文也许是先辈留下来的最浪漫的存在。字里行间,情绪流转,只要愿意动情动心,情愫是可以被传递的。 真好啊,从象牙塔出走之时,人人皆是白衣少年。 ”

我将以何谢你? 以最动人心弦的词,以最才情四溢的句。

@仲村孝一:

离校已经两年多了,犹记得因为致谢,毕业答辩的时候得到了很高的分数……

“未知难解,已知难别。新知易结,旧知难见。”

“相逢有期,伯乐难遇。知性有余,知音难觅。”

@冷萃慕斯:

我好喜欢硕士时候的学校、实验室,还有那时候的好朋友们,写毕业论文时,在最后致谢里疯狂“矫情”了一把。

“谢谢陪伴我的所有人,谢谢你们赠予我的,黄金时刻。”

@唐卡:

“一程山水一年华,独愿此去经年,一生坦荡,一生纯善。”

@青檀:

“在夜雨中抱紧灯火,怀着对桃李、春风和美酒的期待,挣扎着向前走去。”

@佚名:

“时光里有年少的不羁和浪荡,有青春的颓废和迷茫,也有成熟之后的坦然和温暖。”

@传闻中的蕾拉拉:

我同学的致谢也很绝!

“天道如弓,三许春秋,白云流水,青瓷杭州。师承姜门,鱼渔双授,幸得众师,群贤左右。立身治学,云溪以共,今我将别,尤期与同。”

@薯鱼泥酱子:

当时看到的第一眼,就被吸引了。

“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江洋大盗:

想说的话太多,又不知道怎么说。那就少说几句。

@一瓢道人:

“我们凭借着感觉的灵光不断摸索,不断碰壁,寻找关于前世的蛛丝马迹,拼凑出前世爱人的模糊轮廓,穿越层层迷雾,终于找到命定的学科。”

@先森名叫张先生:

看论文看到的。

“白驹过隙,忽然而已,付梓之际,情何以堪:父母之恩,孝之;师长之谆,敬之;友人之见,纳之。既而,别之,朝花夕拾,言笑晏晏,万物皆流,唯情旦旦。”

@破晓zhw:

我师兄这篇后记是我读过最好的致谢,那些深情、恍惚、离愫都按不住又溢出来地展现出来了。

——感谢那些高明的匠师们。

——感谢世间的每一次邂逅与贝阿特丽采 (但丁在《新生》《神曲》中所写的人物,据传是但丁的女神,但丁对她有一种纯粹的精神上的爱) 。

最浪漫

许多人都会将另一半写进自己的论文致谢里,感谢陪伴、感谢支持、感谢对方给予的不竭动力……人生漫漫,无论往后是否物转星移人事两非,至少那孤灯苦雨的一程,是你陪我走过来的。

我将以何谢你?以最诚挚温柔的爱意,以最勇敢无惧的昭告。

@余行之:

“吾爱xx,伴我寒窗,容余任性,许吾安稳,乃吾铠甲亦吾软肋,路遥遥,愿与君偕行。”

@每三十天:

我导师论文的最后一段。

“她就是我的‘沧海’和‘巫山云’,我不吝以最美的词汇留给她。”

@zzzBUNNY:

大二一个老师的博士论文致谢写了五千字的文言文,印象最深的是感谢他太太的那句: 内人汪珊珊,慧娴且静安。

@慕风小妞:

告白与论文,一起在人类知识宝库里永垂不朽。

“你是冰镇后的可乐,入暮时的微风,漫天的星河。幸天光乍破遇,愿暮雪到白头。”

@银鱼一寸白:

“谢你的时候,所有语言都消失了。”

@佚名 :

我能跑个题吗,不是毕业论文,是期刊论文。这是我见过的最美好的。

“谨以此篇文章作为苏斌先生和王雯衷女士的新婚纪念礼物。”

@Kiki's cat:

从本科到博士论文的致谢,称呼从“同学”变成“男友”再变成“husband(丈夫)”。

@佚名:

直接求婚的,有!

最幽默

有的人,没有华丽的词藻,却有有趣的灵魂,他们在致谢里发挥“戏精”特质,或调侃,或吐槽,或放飞,可谓阅读毕业论文时的“快乐源泉”。

我将以何谢你?以最轻松随意的玩笑,以最灵动巧妙的心思。

@周周情绪稳定吗:

不是……

@脑壳昏:

“我要感谢自己终于把这篇论文写完了,想给自己磕两个……”

@阴爻:

致谢第一句: “时间就像一头野驴,跑起来没完,转眼间,我的研究生生涯就告一段落。” 被导师看了狂喷。

@Ares:

一下子就想到朋友当年的致谢,一鸣惊人。

@吨吨喝水达人:

“感谢我的猪猪猫儿子…… 你让我深信,哪怕我再无能,至少能给你铲屎。 ”

@《留学》杂志:

这是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一名助理教授的论文致谢。

这哥们一本论文写了10年,致谢的时候心情似乎有些激动……

有的致谢写得惊心动魄,连飞贼都出现了……

在某些科研领域,论文的作者顺序反映了每个人做的贡献的多少,但有时候为避免纷争,作者们会采取一些清新脱俗的方式决定作者署名的顺序:

感谢人还不算,还要感谢下老天爷:

最戳人

毕业论文,绝不只是一道为获得证书而跨的门槛,它是数年学业之结晶,孜孜研究之成果,更是一个人对自己某个阶段的告慰:回望来路,我既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我将以何谢你?以最坚定不移的初心,以最深沉热烈的 情感 。

@小走兽 :

一位师兄在致谢里写: 希望这篇论文不会是学术思考的终点,希望前面这句话不只是希望。

这是我至今读到最戳的一笔。

@安珂:

实验室老师分享过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致谢,不过不是在论文后,而是一本书的扉页。

美国著名进化论科学家、古生物学家斯蒂芬·杰·古尔德在他的著作《自达尔文以来》的扉页上写下: “献给我的父亲,我五岁时他带我去看霸王龙。”

我觉得这表现了一个科研从业者的初心。

@薄荷:

读了不少论文的致谢和后记,这篇最叫我拍案叫绝: 正话反说,独具新意,别具一格。 (学校一个教得很好的老师,当年博士论文后记)

@奶糖人勇闯:

我听说过最感人的毕业论文致谢,是剑桥博士论文库里50年前的国人所写的, 只有短短一句话: To My Dear Motherland(献给我亲爱的祖国).

图文/央视新闻整编

具体出处见标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读书其实是很苦的事,

因为真正有益的阅读,

是要在日日夜夜的枯守中,

不断打开自己,突破观念的边际,

去接触从未接触过的内容,

这种开阔,是一定会叫人难受的。

但还好——

长路漫漫,幸得诸君相伴;

但还好——

“我们一日日度过的所谓日常,

实际上可能是连接不断的奇迹。”

又快到一年毕业时,

我们以这样一篇饱蘸豪情的《夜读》,

敬热爱,敬过往,敬明天,

敬所有即将踏上新途的学子:

愿长路浩浩荡荡,万物尽可期待。

分享你最喜欢的致谢词

监制丨马文佳 主编丨王若璐

编辑丨杨瑜婷 校对丨高少卓

论宗教对现代平面设计的影响?

  现代设计源于欧洲
  也源于欧洲的艺术和工业生产的糅合
  在艺术方面
  欧洲乃至全世界的高端艺术都源于宗教
  如欧洲的教堂壁画和中国敦煌的壁画等等
  最高尚的艺术源于信仰和自我的人性释放
  而设计是世俗化的艺术
  而设计为了达到高端人群的审美水平
  必然会跨越世俗化的阶段进入信仰的高度

  引言
  中国是一个有浩瀚文化历史的悠久文明古国,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产生了大量的文化瑰宝。从各个时期出土的文物中,我们可以看到劳动人民在活动生产中的智慧结晶,也可以看到平面设计在远古中国就已初现端倪。
  从新石器时代的末期开始到中国封建文化的鼎盛时期直至衰败,甚至延续到新中国的建立至今,宗教的影响在中国的艺术史中所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是众多民间艺术,视觉艺术的心理根源和文化根基。宗教艺术作为辉煌灿烂的东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文化与审美价值已不容置疑。
  其中,西藏的佛教艺术,云南的东巴文化艺术,敦煌的壁画,以及中国不同省份所出现的民间艺术,例如脸谱,剪纸,年画,服饰等都将是讨论的重点。
  而这些不可磨灭的影响在设计领域也是不可小觑的,因为它基本符合中国人民的思想感情,在设计创作中成为一种文化符号,更易被观者接受。
  所以,中国平面设计发展至今,宗教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
  第一部分:藏区艺术的影响
  早在远古时代,在中国关于人类的起源产生了大量的神话传说,在新石器时代之前,农业文化已经兴起,并出现了村落,一些简易的装饰品,“陶器,甚至彩陶也已出现,而且有花纹,细腻且呈网状交叉,有的还有彩绘符号。”(《图说中国历史》P9)
  进入新石器时代,经过制陶技术提高所制出的陶艺图案更加精美。在末期,玉器品种大幅度增多,造型优美,雕工精致,刻有兽面纹,且花纹对称。后来在中国是具有宗教意义的艺术品。除此之外,岩画与神庙出现,“并在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墙壁上的彩绘,祭祀专用的特殊陶器。”(<<图说中国历史>>P15)
  当中国历史发展至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统治者制定了一系列的文化制度。其中,宗教的兴起对整个中华文明在文化思想,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伦理道德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而在当时,中国的宗教包括佛教和道教,已佛教占据主要地位。在佛教历史中,藏传佛教产生于约公元五世纪,“在八世纪后期出现了最著名的赤松赞德的大规模兴佛运动,但是在九世纪前期摩赞普执政期间的灭佛运动导致了此后130余年间佛教的衰微甚至寂灭。”(<<中国藏族石刻艺术>>Chaoyin Zhang,P3,1995,7,)然而,佛教已在藏族人民心中扎下了根。到十一世纪中叶,藏传佛教趋于成熟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在藏传佛教艺术中有著名的唐卡,壁画,雕塑,还有出自民间工匠,寺院僧人之手的嘛呢石刻,摩崖造像。“人们把佛教的教义化为故事和雕刻加以艺术表现。”(<<中国藏族石刻艺术>>Chaoyin Zhang,P5,1995,7)。
  除了印度之外,藏族石刻艺术的另一个来源是中国汉地,工匠们开始在岩石上造像,这一举动,“开创了在岩石上雕刻人物佛像的风气,以动物形象和咒文为主的石刻,逐渐转变为以佛像为主了”(<<中国藏族石刻艺术>>Chaoy-inZhang,P7,1995,7)。我认为,这种创作方式是中国早期平面创作的先河,藏族人民在对佛教和自然的崇敬和膜拜中创作出了各种神态各异,颜色艳丽的造型,具有很好的艺术效果,突出了藏民卓越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第二部分:敦煌艺术在平面设计中成为主要元素
  与藏传佛教艺术一脉相承的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敦煌壁画。敦煌地区,自古便成为中国通往中亚和欧洲的交通枢纽,拥有“丝绸之路”的美称。其图案在敦煌石窟中的佛像,飞天及佛座,华盖,藻井,幡灯和织物上都有所反映。而敦煌石窟的壁画和彩塑,显示了中国佛教艺术的光辉灿烂,并远远超过了同时期的欧洲教堂的宗教艺术。
  由于敦煌艺术是以宣传佛教为目的,因此“只有通过感染力很强的艺术语言才能沟通各民族间的宗教与文化。所以早期中国佛教艺术的形成,带有外来民族风格的影响。”(<<中国敦煌历代服饰图案>>常沙娜,P4,2001,10,)可以说,敦煌艺术,不但有外域,特别是印度,波斯和希腊艺术的精华,而且又因唐代文化发展的昌盛而充分反映了唐代艺术的独特风貌。重要的是,“它反映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和隋唐盛世的佛教美术以及当时的社会生活,而且记录了中国历代的装饰图案,色彩运用和工艺技术。”我想这对当代艺术创作是非常值得借鉴的,而且也符合中国人民的审美需求。“从敦煌壁画和彩塑上临摹下来的丰富多彩的图案,实际上就是中国历代服饰和织造,印染工艺的重要历史资料,也是研究敦煌艺术很重要的一个侧面。”(<<中国敦煌历代服饰图案>>,ChangshaNa,P5,2001,10)。
  敦煌壁画中,比较著名的是莫高窟,“窟内丰富精致的壁画和彩塑反映了中国古代艺术在继承民族传统的基础上,接受佛教艺术和其他外来艺术的有益成分,经过千余年来连续不断的努力,创造了具有时代风格和民族特色的卓越艺术珍品”。(<<中国敦煌历代服饰图案>>,P30,2001,10)。其中可以看到狩猎生活的写照,佛教故事,神话题材更丰富了石窟艺术的民族色彩。壁画还描绘了古代社会的生产及生活场面,形象地记录了各时期社会风俗,地理,山川,交通,生活,建筑,服装,音乐和舞蹈等极为宝贵的艺术和历史资料。
  但是,除了绘画,彩塑艺术风格和历史渊源关系,我认为敦煌的装饰图案也是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有机地,协调地衬托壁画的主体内容,装扮塑像,使整个石窟艺术更加精彩。”“这些装饰图案,还突出反映了一千多年的历程中,中国在染织,服饰,纹织,地毯,缨络佩带等工艺美术装饰方面演变,发展的成就。”(<<中国敦煌历代服饰图案>>P30,2001,10)
  “几何纹”是敦煌早期石窟装饰图案的一种形式,也是当时织造上的一次飞跃。随着“丝绸之路”的畅通,装饰图案有了重要突破,达到了很高水平。出现了飞禽,走兽图案。在色彩运用上协调浑厚,绚丽夺目,而且流行很广。在唐代,达到了繁花似锦的新阶段,并且有了独特的装饰风格。在绘制时,表现手法更为写实,也注重表现服饰材料的质感。从这一时期,由于绘画的越发精美和技艺的提高,我想这是与当时社会繁荣发展是分不开的,而对佛像的描绘和大量绘画的产生,说明了宗教,尤其是佛教对当时的人民的影响是巨大的。不仅如此,各种印花纹,花鸟纹更是中国平面设计领域中的装祯艺术中的基础。
  在当时,这些精美的装饰图案还流传到了日本,成为唐代终日文化艺术交流的历史见证。
  在中国当代社会中,我们仍可以见到受唐代敦煌壁画所影响的视觉艺术。例如奥运会的吉祥物设计,它们的头饰均取自于中国古老的传统纹样:鱼纹图案,水纹图案,莲花瓣,火焰纹样及飞鸟造型。以至在后来的民间创作中,这些纹样都成为典范。我想,这一时期的关于宗教的创作对后世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有些造型和图案不仅影响了中国的艺术设计,同时在亚洲其他国家的设计领域,象是建筑中采用的图形,日本和韩国的传统服饰,家具设计等的影响范围是相当广的。
  第三部分:古老而独特的多民族艺术
  中国的文化艺术丰富多彩,除了中国的西藏地区,敦煌地区,还存在着不同类型的艺术风格。而劳动人民在创作过程中有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和材料选择。在这里我想谈到的是存在于中国云南地区的一种非常特别的文化艺术—东巴文化艺术。
  关于东巴文化,“是纳西族古代文化中独具风采,卓有价值的一个轴心部分,因完整全面地保存与东巴教而得名。” 而东巴教,“是介乎原始巫教与发达宗教之间的过渡性宗教,它信奉万物有灵,多神崇拜,并吸收融合了苯,佛,道等宗教多元文化。”(<<东巴文化艺术>>和万宝主编,P3,1992,10)它有如图似画的象形文字和标音文字,用它撰写的经典宏富浩繁,也有多彩而规范化的种种仪式。
  而繁多的东巴教仪式是东巴文化艺术的主要载体,“亦是举世罕见的原始宗教典型性‘活化石’。” 在这些仪式进行过程中,“伴有粗犷奔放的古典乐舞,透过色彩缤纷的艺术场景折射出纳西人追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的愿望,给人以丰富的艺术享受和精神熏陶。” (<<东巴文化艺术>>P11,1992,10)
  其中,有一种最古老的原始绘画艺术,叫作“木牌画”,即画在木牌上的画。一般用松木,分尖头形和平头形两种。尖头形一般画神的形象,插于神坛前。平头形画鬼的形象,插于鬼寨中。近代木牌画普遍用红,黄,蓝等颜色添加色彩,画面鲜艳,引人入胜。“而木牌画的内容因东巴教仪式的不同而有区别,以画自然神为多” 由于在作画时不打草稿,一气呵成,因此风格迥异,各领风骚。在艺术上,图画和象形文字混合使用,保留着文字起源于图画的遗迹。“有的构图上端画着日月星辰云风,中间画鬼神像,下端画祭品宝物。图像造型奇特,形貌古朴,线条粗犷,笔法豪放,自然流畅,具有先民原始艺术的特点。”(<<东巴文化艺术>>P21,1992,10)
  而这些木牌画的用色也与佛教壁画有共通之处,它们多为用色大胆鲜艳,所画的人物,鬼怪,神灵又与藏传佛教中的有异曲同工之处。
  在东巴艺术中,还有一种称作“画谱”,它是木牌画艺术发展的产物。由于木牌画用量极大,且内容庞杂,所以需要把这些形象大体固定下来,归类注名,方便应用。因此画谱往往比随手画的木牌画珍贵。再从视觉审美角度看,一卷卷的东巴经就是一册册书画集,是因为这些纳西象形文字本身就是一幅幅原始的画。除此之外,东巴文化艺术还有卷轴画,竹笔画,经书封面,都是一幅幅清新古朴,各呈异彩的装饰画。“而卷轴画是在纳西族传统艺术风格的基础上,吸收融合了汉传佛教,道教和藏传佛教的画风画艺,特别是受元,明以来藏传佛教中的‘唐卡’的影响较为明显,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东巴文化艺术>>P119,1992,10)
  因此,东巴文化艺术反映了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独特的宗教文化,在艺术创作中,它与主流宗教佛教相通,是不断演变出的一种具有地域特征的宗教艺术。与今日相比,现代的东巴文化艺术的继承处于一种相对薄弱的状态,面临着失传。但是它所表达的艺术精神却是不可动摇的,它为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所带来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可以这么说,东巴文化艺术为中国民间艺术提供了丰富资源。
  第四部分:息息相关的民间艺术成为创作主体
  如果说到民间艺术,它的产生和发展是与中国悠久的历史分不开的,其艺术涵量之浩大是举世罕见的,其各类艺术形式和各种艺术表现手法是无所不包的。而今,它已成为一种十分独特的文化现象。“中国自古以来体现在观念形态,哲学道德,文化艺术上的意识,以及衣,食,住,行等方面的习惯,完全是自成血脉,与周围各国不同。它的视觉造型艺术,包括舞蹈,建筑,工艺,书法和绘画,雕塑等等,也完全是遵循着与西方视觉造型艺术不同的规律,发展着自己的艺术体系。”(<<中国乡土艺术>>,杨先让,杨阳,P11,2000,1)
  从远古时代起,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曾形成了众多的部落,它们融合发展并同化了数千年之久。中国最后形成的一个强大的汉民族,正是众多部族融合的混杂体。这就是至今以五十六个民族所组成的中华民族。当时祖先用土捏成型经火烧制而发明了陶瓷艺术,造纸术的产生又创造出了剪纸,描图,而纸和镂雕的结合又有了印刷术和木版画,佛教的传入带来了泥塑艺术和壁画艺术。
  从中国现有的原始艺术遗存的发现中,首先是刻画在山洞壁上或山崖上的岩画。“中国是世界上岩画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中国乡土艺术>>P16,2000,1)在表达那些图像的同时,审美意识也逐渐产生了。但是只有相对的稳定,才有可能形成那么完美有那么多地域性的艺术现象。在这众多艺术现象的后面,“如果没有固定的哲学思想基础,也是不可想象的。这种哲学思想,就是古老的阴阳观。”(<<中国乡土艺术>>P23,2000,1)
  而宗教艺术,有相当一部分保留着浓郁的民间艺术审美趣味。民间艺术的创作队伍主要是不脱离劳动生产的农村妇女,是一种无保留的,开放性的活动,又与生活紧密相关。在古老的时代,艺术创造活动多为生命和生殖崇拜,消灾避难,驱鬼逐疫。例如年画,它用色鲜艳,造型饱满各异,与佛教壁画及东巴文化艺术中的神灵鬼怪用色相近。又例如木版画,“是中国古代印刷术和纸的发明应用而引申创造的一个艺术系列” 它的色调单纯而强烈,制工粗犷简练。可以说,“民间木版年画是整个中国民间美术载体中,最后派生发展出的一项极其辉煌的艺术瑰宝,是世界上独有的。” (<<中国乡土艺术>>P34,2000,1)它包括门神,年画和纸牌等。门神在造型和色彩上最具特点,吸收了庙宇门前的佛教造型并加以夸张,其严谨饱满的艺术效果胜过任何绘画艺术。
  中国民间美术的造型规律和艺术法则与西方有很大区别,而是以自己心中的意象,或是规整的概括,或是装饰的均衡,或是模糊的抽象,或大胆的夸张。不受视觉空间的限制,只要表现手法上需要,就都百无禁忌。
  关于民间美术的色彩,也不同与西方的色彩学,他们认为只有强烈的色彩才可以与大自然协调相配,他们要求精神上乐感的美化刺激。“艺术本来就是一种情感的表露,情感的表达是各式各样的。而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简直就是象征性的观念艺术”(<<中国乡土艺术>>P38,2000,1)就拿剪纸艺术来说,它是农村妇女在生活中积累了大量经验,在创作时只是表达自己心中所想,所期盼的样子。但是它所构成的装饰效果是无法比拟的,比较有名的有陕西剪纸,其中各式花纹的巧妙运用与新石器时期的花样纹相似,而且这些剪纸在图案上都各自对称,给人以整洁却又丰富的视觉效果。而大量红色的运用,符合了中国人民的审美需求。时至今日,红色在中国的视觉艺术中仍是主要角色,它已经成为了一种民族的符号,所代表的含义可以更好地表达艺术语言。
  此外还有面具和刺绣。其中面具文化主要分布在少数民族地区,种类繁多,用途不同,其艺术造型也各异。“面具的形象大都象征一定观念的符号,艺术风格粗犷神奇,夸张原始。”) 民间面具的制作一般采用木雕,石刻,布制或陶泥,出现在巫术活动和宗教仪式中。有些属于辟邪镇宅物和装饰物,“与古代的兽面砖,兽面瓦当,盾牌上和青铜器上的兽面纹都有着密切联系,它们在中国历史中已成为人们不断创造的以恶慑恶的艺术符号的象征。” 如今的面具艺术已经成为了一种装饰艺术得到更好的发展,“中国戏曲脸谱很可能就是从社火脸谱发展而来。”(<<中国乡土艺术>>P123-124,2000,1)
  刺绣,由于自身工艺的特点,色彩的表现力显得尤为突出,是“民间美术诸门类色彩规律的集中体现。”(<<中国乡土艺术>>P75,2000,1) 首先是造型,多以花卉和图案花纹表现女性美和吉祥如意的祝福,寄托了她们的情感。其中,以苗族刺绣最为突出。它以苗族剪纸为底,大部分是各种龙的形象,还有各种神兽。其次是色彩,主要是原色的运用,大部分以黑为底,红色或蓝色,绿色为主调。这些刺绣,有的绣于外衣上,有的绣于枕头上或作为鞋面鞋垫等,但与民间艺术中的其他种类一样,即都是表达了创作者心中美好的祝愿与企盼,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五部分:平面设计的多元性
  除了上述谈到的藏传佛教中的壁画岩画,敦煌壁画,东巴文化艺术和传统民间艺术,中国还有大大小小的不同门类的艺术形式存在着。而以此作为根基的中国平面设计,拥有极其深刻丰厚的创作资源。如今,那些古老的图腾符号,富有涵义的色彩的运用,都为创作者提供便利条件。

  个人见解
  以上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