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回族研究论文

2023-03-04 09:0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回族研究论文

力求题目的字数要少,用词需要精选。至于多少字算是合乎要求,并无统一的'硬性'规定,一般希望一篇论文题目不要超出20个字,不过,不能由于一味追求字数少而影响题目对内容的恰当反映,在遇到两者确有矛时,宁可多用几个字也要力求表达明确。

常见了繁琐题名如:'关于钢水中所含化学成分的快速分析方法的研究'。在这类题目中,像'关于'、'研究'等词汇如若舍之,并不影响表达。既是论文,总包含有研究及关于什么方面的研究,所以,上述题目便可精炼为:'钢水化学成分的快速分析法'。这样一改,字数便从原21个安减少为12个字,读起来觉得干净利落、简短明了。

若简短题名不足以显示论文内容或反映出属于系列研究的性质,则可利用正、副标题的方法解决,以加副标题来补充说明特定的实验材料,方法及内容等信息,使标题成为既充实准确又不流于笼统和一般化。如?quot;(主标题)有源位错群的动力学特性--(副标题)用电子计算机模拟有源位错群的滑移特性'。

杨志玖的主要的成果

在蒙元史研究上,杨志玖教授做出了突出的学术贡献,其最主要的成果集中在马可·波罗的研究、探马赤军研究、元代回族史研究等几个方面。马可·波罗来华及其所撰游记,是元代中西交通史中重大事件。本世纪40年代以前,学术界一直未能在中国史书上发现有关马可。波罗来华的可靠记载。1941 年,杨志玖教授在读研究生期间,依据《永乐大典》卷19418所录元代《经世大典.战赤》的一段史料,发表了《关于马可·波罗离华的一段汉文记载》(《文史杂志》1卷12期,今收入杨志玖文集《元史三论》)的论文,考证出马可·波罗在其《游记》中所述他伴随蒙古公主从泉州返波斯等事是真实。马可·波罗确实到过中国。还订正马可·波罗离华时间是在1291年初,而不是以前西方人所考订的1292年初。这一揭示是迄今所知汉文记载中唯一能见到的马可·波罗活动的考证和研究,得到了向达、顾颉刚、汤用彤、傅斯年等专家和学术界的很高评价,并因此而获中央研究院名誉学术奖。该文还译为英文,于1944年刊登在英国亚洲皇家学会学报孟加拉版第四卷上,又在美国《哈佛亚洲学报》1945年9月9卷1期上发表了论文摘要。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造成的隔绝状态,许多西方学者没能看到杨志玖教授的这篇论文。但是,几乎与此同时,法国著名东方学家伯希和(P.Pel-liot)利用波斯文史籍对马可·波罗离开中国的时间得出了和杨志玖教授相同的判断。1970年,英国学者波义耳在其论文《拉施特与法兰克人》中,又摘出波斯文史书《史集》中一条原始记载,和《经世大典.战赤》及《马可·波罗游记》互相印证,进一步支持了杨志玖教授的结论。1976年,美国学者,哈佛大学教授柯立夫(F.W.Cleaves)发表《关于马可·波罗离华的汉文资料及其到达波斯的波斯文资料》,综合评价了上述三位学者各自独立的研究,再次肯定了杨志玖教授的贡献。日本马可·波罗研究专家渡边宏1983 年发表《中国人的马可·波罗观》,也对杨志玖教授的论文作了重点介绍。关于《马可·波罗游记》的真实性,世界上大部分学者持肯定态度,但也有一部分人至今仍有怀疑看法。1966年德国学者傅海波(HerbertFranke)、1979年美国学者海格尔(J.W.Haeger)、 1982年英国人克雷格·克鲁纳斯(CraigClunas)先后发表文章,认为马可·波罗未到过中国或只到过中国北方,1995年英国不列颠图书馆中国部主任弗兰西斯·伍德(Frances Wood)更是出版了专著《马可·波罗到过中国吗?》,集怀疑和否定论者之大成。怀疑和否定论者人数虽然不多,其观点也大都出于推测,但引起了较大的关注和议论。为此,1979年以来,杨志玖教授又连续发表了《关于马可·波罗的研究》、《关于马可·波罗在中国的几个问题》、《马可·波罗足迹走遍中国》、《马可·波罗与中国》(均收于《元史三论》)、《再论马可·波罗书的真伪问题》(《历史研究》1994年2期)、《百年来我国对<马可·波罗游记 >的介绍与研究》(《天津社会科学》1996年1、2期)、《马可·波罗到过中国吗?——与《南方周末》驻京记者的谈话》(《南方周末》1996年 9月20日)、《马可·波罗到过中国》(《历史研究》1997年第3期)、《马可·波罗问题争论的焦点何在?》(《光明日报》1997年10月4日)、《马可·波罗书中的长老约翰——附论伍德博士的看法》(《南开大学历史系建系七十五周年纪念文集》,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年1月)等一系列论文,就引起争论的马可·波罗懂不懂汉语、是否做过扬州总管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对怀疑和否定论者提出的诸如马可·波罗书中未提到茶叶、汉字、印刷等具有中国特色的事物;有些记载夸大失实或错误;有些地名用波斯名,可能是从某种波斯文的“导游手册”抄来的等疑问和论据一一给以具体的回答。杨志玖教授还积极支持和参与了近年在我国举行的马可·波罗国际学术研讨会及有关马可·波罗书的出版整理。他坚持马可·波罗书真实性的观点也再次得到了国内外治元史和中西交通史的学者的普遍支持,国内多位元史专家发表了相关论文,当今国际著名的蒙元史学者之一,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远东系教授罗意果(lgor deRachwiltz)亦发文对伍德书提出了严厉批评。可以说,杨志玖教授的以上论文对辨明事实、促进马可·波罗研究的深入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他是国际公认的马可·波罗研究的权威之一。 对元代回回人的特殊集团——罗里回回(吉普赛人)的研究,也是杨志玖教授的一个突出学术贡献。罗里回回是元代来华回回人的一种,日本学者田坂兴道曾据波斯语Luri解释为一种流浪部族名。1991年,杨志玖教授发表《元代的吉普赛人——罗里回回》(《历史研究》1991 年3期)一文,利用英文、俄文、日文、波斯文、阿拉伯文等诸多文献,博采众说,对罗里回回的释义,罗里的起源,与茨冈、吉普赛等称谓的联系,元代和元代以后罗里回回的活动等,进行了详尽系统的考述,首次为人们提供了有关中国吉普赛人早期活动的可靠知识和信息,考订了元代罗里回回即中国领土上最早的吉普赛人。关于回回人物,杨志玖教授主要侧重于对疑难或有争议问题的考证。例如,回回人札八儿火者、阿三(哈散)与西夏人阿里鲜及阿剌浅,本为四人,屠寄《蒙兀儿史记》、柯劭忞《新元史》将此四人误作一人。1948年杨志玖教授发表《新元史。阿剌浅传证误》(《文史杂志》6卷2期),条分缕析,将史事陈述与名字对音注释结合起来,纠正了屠、柯二氏的讹误,进而究明了元代最早出现的几名回回人的生平事迹。又如30年代,金吉堂《中国回教史研究》称明代著名人物海瑞 “或是回回人”,但此说一直未举出有关证据。1959年,杨志玖教授在《光明日报》发表《海瑞是否回族?》一文,依据明代梁云龙《海公行状》及元明时期色目人改姓方式,考证出海瑞先世海答儿系明初军官,自广东到海南岛从军,以第一字“海”字为姓,定居琼山,繁衍为琼山海氏。杨先生海补充辨析了海姓多回族,亦有汉族等相关问题。此篇考证精辟严密,使海瑞回回祖属成为定论。关于元代回回人中是否存在伊斯兰诸教派,过去一直未有专门的研究,1988年,杨志玖教授撰写《元代中国伊斯兰教派初探》,搜集、梳理和考辨大量零散史料,证实了什叶派、苏菲派成员及其活动在元代的确实存在,首次向人们展示了中国伊斯兰教派在元代的情况,颇有学术价值。关于回回人与元代政治,1941年,杨志玖教授在北大文科研究所研究生毕业论文《元世祖时代“汉法”与“回回法”之冲突》中提出了“回回法与汉法的冲突曾是元世祖时期朝廷斗争的主要文化背景的观点”。1984年,又发表《元代回回人的政治地位》(《历史研究》1984年3 期),从元朝建立前的回回人、元朝建立后中书省的回回人、行中书省的回回人等方面,系统地研究了回回人在元代政治上的地位和作用。这种把政治斗争与文化背景结合起来分析回回人在元代政治中地位的深入研究在学界尚属首例。自90年代开始,杨志玖教授把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在了撰写系统、全面的《元代回族史》专著上。作为专著的前期准备,杨先生又相继发表了《元代的回回人》(《中国回族研究》第一辑,1991年)、《元代回族史稿绪言》、《回回人的东来和分布》(上、下)、《元代回回人的社会地位》、《回回人与元代政治》(一、二、三、四、五上、五下)(以上10篇以连载的形式在《回族研究》1992年第4期至 1995年2期各期上发表)等十数篇论文。即将出版的《元代回族史》将是60年来元代回族研究的总结性论著。 在隋唐史方面,杨志玖教授也做出了很大贡献,他在隋唐五代史的学科基础建设和一些重要史实及理论上的建树受到学界的广泛赞誉。1955 年,杨志玖教授在授课讲义的基础上,编著了《隋唐五代史纲要》一书,先后由新知识出版社和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纲要》内容系统概括,条理清晰,语言简洁明快,观点鲜明,立论平实,是建国初期颇受欢迎的一部断代史著作和优秀教材。杨先生还著有一部《隋唐史通俗讲话》,由通俗读物出版社1957年出版,对当时普及隋唐历史知识起了一定作用。70年代末,由全国各地区各部门历史学家集体协作编纂的中国第一部大型的中国历史辞典《中国历史大辞典》工程开始进行,杨志玖教授被聘为编辑委员会主编和隋唐五代史分卷主编。杨先生除本人承担了大量辞条的撰写外,还不时写出有关辞条的考证订误文章,供其他编纂者作示范和参考。各学者编写完的辞条汇集后,杨志玖教授又长时间地亲自逐条审阅修改隋唐史分卷的全部辞条,为保证这部代表当代中国学术界水平的大型工具书的质量耗费了难以计算的精力和时间。唐安史之乱以后出现的藩镇割据,是唐后期历史中的重大问题。过去许多学者认为,藩镇割据是庄园经济的产物,藩镇代表庄园主的利益,或者说,藩镇政权是代表地方豪强大地主的政权。1980年,杨志玖教授发表《试论唐代藩镇割据的社会基础》(《历史教学》1980年 6期)的论文,批评以上说法,指出:藩镇依靠地方军士的支持而割据,而这些军士是破产农民和无业游民,他们以当兵为职业,依靠丰厚的待遇和赏赐来养活家口,节度使只代表他们的利益,执行他们的意志。藩镇割据的社会基础使均田制度破坏后失业的农民,而不是庄园主。此文突破了思维上的条条框框,与传统说法差异颇大,在唐史学界引起了较大的反响。此后,杨先生又与张国刚合作,发表《藩镇割据与唐代的大土地所有制》(《学术月刊》1982年6期)推动了这个问题讨论的进一步深入。

回族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回族历史

回族人民具有反对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的光荣革命传统。历史上,回族人民曾多次参加反帝反封建斗争。如元末朱元璋领导的农民起义,明末的农民大起义。在太平天国革命期间,云南和西北回民联合当地各族人民发动的反清大起义和云南杜文秀领导的回民起义。1855年,新疆塔城回族矿工联合当地各族人民,掀起了反抗沙俄贸易官员的斗争,赶走了侵略者。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回族将领左宝贵率部援朝抗日,坚守平壤城,激战四昼夜,最后英勇殉职。五四运动中,一批回族爱国志士投入运动,马骏、郭隆真、刘清扬等成为运动的领导成员,并和周恩来等发起组织了早期马克思主义团体“觉悟社”,后来他们都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优秀党员和领导人。在红军长征途中,不少回民踊跃参加红军,并在陕甘宁地区建立了回民骑兵师和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回民建立了数十支抗日武装,其中以冀中回民支队(马本斋任司令员,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抗日英雄)、渤海回民支队和陕甘宁回民骑兵团影响最大。解放战争时期,这些回民部队被编人中国人民解放军,为祖国的解放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清末云南回民起义:清朝末年,太平天国运动横扫中国,在其影响下,回民起义的烽火也遍及大江南北。其中,道光年间的云南回民起义和同治年间的西北回民起义最为著名。咸丰六年(1856年)八月,著名回民起义领袖杜文秀,在云南蒙化举起了滇西回民起义的大旗,并在大理建立政权。坚持抗清16年,给清王朝在云南的反动统治以极其沉重的打击。同治年间,陕西、甘肃爆发了一次大规模的回民起义,史称西北回民起义。这次起义首先从陕西渭南、华县、大荔一带发起,迅速蔓延到关中,进而发展至宁夏、西宁、新疆。起义历时16年(1862—1877年)之久,席卷了现在陕、甘、宁、青、新整个西北地区,规模之大,影响之深,时间之久,在我国民族革命史上是空前的。

陕甘回民起义:1862至1873年(清同治元年至十二年)陕西、甘肃回民联合当地各族掀起的反清起义。太平天国起义、捻军起义和西南回苗彝各族起义,使清政府的统治陷入崩溃边缘,陕甘地区的厘金、捐输愈益加重,军政吏治极端腐朽,官府歧视、侮辱回民,回民中早已孕育着强烈的不满。1862年春,太平军、捻军联合入陕,正值华州(今华县)、渭南等处团练武装因回汉纠纷而到处焚掠回民村庄,为了民族生存,渭河两岸回民奋起自卫,同州(今大荔)、西安、凤翔三府回民奋起响应,很快形成了以赫明堂、马生彦、马振和、白彦虎等人为首领的十八大营,与清军及团练武装拼死搏斗,给敌人以重创。1864年,清将多隆阿以先抚后剿的欺骗手法击破渭河两岸坚固的回民堡寨,陕西回民军被迫携带妻小退往陕甘边境坚持自卫抗清。起义之初,陕西回民军与太平军、捻军有过直接联系。1866年秋,西捻军张宗禹部入陕,陕西回民联同甘肃回民武装及清军溃勇乘势东下,造成“捻回合势”的西北反清高潮。太平天国失败后,左宗棠率湘军入陕,采取先捻后回、先陕后甘的各个击破战略。西捻军在渭北平原遭镇压,陕西回民武装再度退往甘肃。

陕西回民自卫抗清的怒潮迅速波及甘肃各地,形成金积堡、河州(今临夏)等 回民抗清中心。

1862年秋,宁夏平远所(今属同心)回民马兆元为反抗官府勒索发动起义,汉民也主动参加。不久马兆元被回族上层诱杀,宁夏回民军攻占了宁夏府城(今银川市)和灵州城(今灵武),世居金积堡的伊斯兰教新教大阿訇马化龙被推举为抗清首领。1866年春,金积堡回民联同陕西回民粉碎了清军雷正绾、曹克忠部的进攻。同年年底,马化龙、马万选等回民领袖接受清朝宁夏将军穆图善的招抚,而清军却对缴械献城后的宁夏府城居民不分回汉大肆屠洗焚掠。1869年秋,清军刘松山等部奉左宗棠之命,凭借优势兵力和洋枪洋炮,以追剿陕回为名进逼金积堡。金积四百多堡寨回民逐堡逐寨地殊死搏斗,给清军以重创。由于粮援俱绝,马化龙亲赴清营投降。马化龙父子、亲属及起义者一千八百余人被杀。

1871年秋,左宗棠进驻安定(今定西),湘军数十营进逼河州,以马占鳌阿訇为首领的回民军沉着应战。在河州外围太子寺一带抢筑坚墙厚垒,配备数百名回族和东乡族、撒拉族的优秀射手轮番狙击,清军伤亡惨重,溃不成军,丢弃大量器械物资。马占鳌鉴于敌我力量悬殊,前途未卜,乃力排众议,乘胜求抚,换得左宗棠的信任。马占鳌、马悟真、马海晏等被编入清军马队。

1872年秋,以马桂源、马本源兄弟为首的青海回族、撒拉族武装与白彦虎、崔伟等陕西回民等在西宁以东大峡小峡一带并肩抗击清军的进攻。由于清军进攻循化,西宁回族士绅动摇求和,起义军腹背受敌,白彦虎北退大通又转向河西,马桂源兄弟退往循化,失败被杀。

回族猎户马文禄从1865年起领导肃州(今酒泉)回民坚持自卫抗清,牵制了河西的清军。1873年春,白彦虎由青海退到河西,曾与马文禄协同拒守,由于清军的 追击,白彦虎被迫出关,马文禄坚持到九月,援尽粮绝,被迫出降。左宗棠纵兵屠城,结束了甘肃地区最后一役。白彦虎退到新疆,曾与阿古柏建立联系,后在清军的追击下于1877年逃入俄国。

历史论文:为什么回民老人更长寿?

要点 1 信仰坚定 有伊玛尼 心态好
2 饮食 卫生
3 坚持 五时 乃马子 不但陶冶了性情 也 对身体起到了 锻炼作用
其他 可以在网上搜
如 回族长寿老人的共同特点就是早起、节食、喜饮茶、讲卫生。这就是他们的极简养生法。
所以 回民老人 一般更长寿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