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毕业论文老子研究

2023-03-04 00:3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毕业论文老子研究

读老子《道德经》之十九章 原文: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翻译:灭绝了圣人抛却了智能,对于民众而言则大有裨益,在老子看来,这是因为由圣人所出的对策都是为君主之治服务的;圣人灭绝了仁义,百姓自然会恢复仁慈之心,这是因为管理得越死,民众中就不敢有尔虞我诈的现象;禁绝了机巧制作,抛弃了贪图思念,就不会出现盗窃现象。仅仅有这三个方面 制度条文还不行,还得要有以下条件:要让民众所触及的现实是原始的,让他们固守一种朴实心理,削弱他们的贪欲之心,禁止他们求学,避免他们因不能满足欲望而带来的忧虑。 认识:老子纯粹是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来认识治国道理的。今天看来,该观点总觉得幼稚可笑。那么,这一观点的问题出在哪呢?关键是将君主与百姓视为一组不可调和的对抗关系和排斥关系,是一点论哲学翻版。如前所述,一个国家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既要顾及国家的管理,更要顾及社会的进步,老百姓生活改善,这样才遵循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因此,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分析,发展是第一位的,管理是为发展服务的,管理是以发展为基础、为前提的管理,离开社会的发展谈政治,只能使国家变为一潭死水。若从发展的合理性分析,管理是笫一位的,没有科学的管理就无从谈及发展,它们是整体指导下互为前提的关系。但这种科学管理决不是以政治替代自然法则。我们谈哲学中的一点论,首先得符合该事物的本质属性,若违背了这一属性,其效果就会适得其反。从政治家的角度来说,他总是将管理放在首位,如何适度扼制管理首位的现象,还得需要相互间的制约。缺乏相互牵制的社会体制,要么是混乱不堪,要么是不利发展。老子没有站在与之相背反的角度来认识,没有抓住社会的本质属性,自然导出了荒谬的观点。由此想到研究历史发展规律时,我们也是犯了这个错误:要么是英雄创造历史,要么只承认群众才是推动历史的根本动力,孰是孰非,纠缠不清。研究历史,关键是得抓住进步性这一本质来认识。这种进步就表现为体制的不断完善,科学文化事业不断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这一切均依赖于各领域具有杰出智慧的人才。我们一些人,深受西方某些哲学家思想的影响,缺乏起码的独立思维,以致在这些极其简单的社会学理论面前左右徘徊,甚至争得面红耳赤。争不赢了,就只好说英雄也是群众中的一员。眼下研究某些哲学家、名人的机构多得惊人,若缺乏起码的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缺乏独创,就是研究这些人几百年,也不会有多大进展,反而是劳民伤财(笔者不认为集中兵力研究某一名人某一部书有多大价值)。 在某些领域,认识问题的一些方法,一些方面还远远落后于中国古代的先贤,真值得今天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反思。当然,我并非厚古薄今,中国眼下的进步是有目共睹的。但我们不能因为进步就掩饰自己的不足。 论文很长,建议你通过以下链接查看:

希望采纳

关于老子与道家 的高中论文(800字左右 要求引用道德经的内容)

老子《道德经》,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从这部人类文明史上的智慧宝典中汲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

当今社会科学发达,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殷实,而精神财富却越来越贫乏,道德沦丧的现象日益严重。“堂堂正正做人,踏踏踏实实工作”的呼声日益强烈。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如何去面对金钱、地位、美色的诱-惑呢? 我们同样可以在《道德经》这部圣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守静处世,清静自省,尽心本职!

既然我们个体十分渺小,力量十分微弱,人生十分短暂,我们何不端正心态呢?静心、净心、尽心就是人们的三个不同心态层面。静心:静安人生坐标;净心:净处人生方向;尽心:尽展人生作为。

静心,静安人生坐标。

老子以“清静为天下正”,“清静无为”为修道之本。《道德经》十六章云:“致虚极,守静笃。”强调了致虚守静的修养。“致虚”就是要消除心灵的蔽障和理清混乱的心智活动,而后才能“守静”,通过“静”的工夫,深蓄厚养洞察力,才会“知常”,逢凶化吉。

老子之后,庄子强调少私寡欲,以静养神,这是道教静中养生的思想理念。

“静心”,才能“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静心,才不受名利得失困扰,不因进退去留而影响;静心,才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

总之,静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们的心境达到虚静的状态,才会时刻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才会在社会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

净心,净处人生方向。

“净者,不污也”,天地万物之间,洁净不染,就是“不染”。“不染”的含义很广泛,老子《道德经》十二章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意思是说五彩缤纷的世界使人眼花缭乱,各种各样的声音使人震耳欲聋,美味佳肴使人馋涎欲滴,纵横驰骋的心灵使人心态若狂,拥有贵重难得的货物使人心惊胆寒。就从视、听、味、嗅、触、物六方面形象勾划了人们因贪婪而染色、染音、染味、染心、染身所导致的严重后果。故后人云:六根清净、一尘不染。意在教人约束,收敛人们的贪欲之心。

再看老子《道德经》十三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我们可以看出“宠辱若惊”的根源就在于“为吾有身”,“为吾有身”就在于人的心性不能清净如水,清澈透明,把个人看得太重,把自己的名利、地位看得太重。如果恬淡处世,致虚守静而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何来“贵大患若身”呢?

由此,净心能使自己自觉地坚持自我反省,能时刻检束自己的贪欲之心、遏制自己的非份之想。净心是保持清醒认识的源泉。

尽心,尽展人生作为。

人们常说:读史而明鉴,读典可明智,明智则生慧。道祖老子在《道德经》之十七章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的无为思想并不是说消极而无所作为,这是对老子《道德经》的误解,老子本意是在教人遵道而行,不妄为,而有作为。只有“不妄为”才能更好地有所大作为,也就是说“不妄为”是有所作为的保证。什么是“有为”呢? 尽心扮好社会角色,干好本职工作,担起家庭责任,就是“有作为”。是的,在世欲纷争的当今社会中,如能尽心安心于本职的话,那他的心态肯定是时常处于静心、净心的状态,没有进入静心、净心的心境,他是收敛不了他那不安份的心的。即神不外驰,心不外思,由是说:静心、净心是尽心干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先决条件。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道德的教化作用,提倡“百行德为先”,崇尚“身正为师,德高为范”。各行各业,各村各户都在努力提高群体的道德水准。具体来说,就是将“静心、净心、尽心”三心衍化为“六心”教育:忠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社会,热心献给集体,关心献给同事,孝心献给父母,信心留给自己。在现代经济社会下,重读和阐释圣典《道德经》,让人们能致虚守静、净化心灵,从而尽心尽职,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工作团结,有利于家庭和睦!

谈《老子》哲学思想与设计论文

谈《老子》哲学思想与设计论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对论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论文的类型很多,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为了让您在写论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谈《老子》哲学思想与设计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曾在我《道法自然》的设计格言中写过这样一段话:“一切是由生命开始的,最自然的是最美的,不要刻意,经典是不经意问的流露。不要放弃思考,在痛并快乐的思想中成长。”道家讲究自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反而推之,万物都是自然,所有自然界一切事物却由道所演化的规律,所以我们也是自然界里的一份子。

前些日子读稻盛和夫《活法》一书亦对此有感受,他所说的宇宙意志,使万物王道向好的方向发展,也同此理。由此可判断,一切向好的方向去发展的就是自然。顺应自然也就是设计的正确方向,反之便逆其道而行之。虽然可能有一时的畅快,但是长远看来并无益处。所以,我更喜欢自然的设计,适当的奢华也是可以的,但要适度。奢华再刻意一些就是奢侈,奢侈再刻意一些就是奢靡,奢靡,再去发展就要走向另一个极端。

中外历史上也有大量的例子,如中国殷商时期末,商纣王奢靡无度,贪图享乐无度,曾经“酒池肉林”——就是把花园内开了一条水渠,里面放上美酒,以便随时畅饮,把肉干挂在树上,以便随时享受美餐,荒淫无度,最后导致亡国。法国路易十四前期,意大利“巴洛克”传入法国宫廷,经刻意发展有形成了“洛可可”的宫廷奢侈风格。经过路易十四、十五、两代的极力推崇,奢靡之风日益凝重,到路易十六前期已到极致。路易十六上台不久便政权不稳,他虽然也做了很多政变,推翻了洛可可荒淫、奢侈的艺术风格,回归建筑的古典等做了一些改革,但也没能铲除前两代帝王埋下的.奢靡的种子,被法国人民推上了断头台。一代王朝就这样结束了。这也是很吻合自然规律的。

有时我也在想,当时在设计这些类似凡尔赛宫的设计者们是否也是把这个王朝推向灭亡的加速机器?奢靡本来就不是什么好的习惯,我们作为设计师是有义务让业主得到高品质、高品位、高雅的生活,并不是追求荒淫和铜臭的机器,所以我认为设计也可以自然,自然之至、天人合一、生生不息。

《老子》第二章曾言,“天下皆知美知为美,斯恶己;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己。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知,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这句话大概意思是说:天下人都知道美的东西,不美的东西也就因此显现出来了,人人都明白善的东西是善的,这也露出了不善的一面,因此,有与无相互依存,艰难与容易相生。长与短相互显现、高与下相互包融,音与声相互谐和,前与后相互随从。如此,圣人依照“无为”的原则办事,实行“不言”的教化,让万物自然兴起不去创始,让它们生长而不占为己有,有所作为而不能自恃已能,功业成就而不居功自满,正由不居功,因此功绩也就不会消去。

我觉得此篇就像给我的设计做的指引方向,就是一种哲学的辩证法,也是指导人生的启示录。我们所从事的设计工作,本身就是创造美好的工作,但对美的追求每个人都有不同,《老子》恰恰告诉我们去怎样分辨美与丑,善与恶的灵活运用,这种灵活的审美又可变化成丰富的触动和感悟。古时曾有一楚王好细腰,就是喜欢腰细的女人,而宫中人为迎合楚王的审美,就有很多王妃不吃饭而饿死。

当今“减肥”已是大潮流,我们的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大量的关于减肥的广告层出不穷,但“肥”就真的那么可恶么?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说过:“短长肥瘦各有度,玉环飞燕谁敢憎”,杨玉环在丰韵肥泽中光彩照人,赵飞燕在轻盈中显魅力,她二人都是在自然中展现自我的风采,又有谁能说孰美孰丑?今天,更有人因为“减肥”,“瘦身”成癖,引发各种疾病,这就是追求美过分就变成丑的结果。

爱美也要适度,过分也会产生负效应。南怀瑾先生曾在他的著作《老子他说》中就有举例,明代大画家倪云林非常爱美,非常爱清洁,用现在话说就是对美有洁癖,他所用的文房四宝,每天要有两位专人理管,随时擦拭,庭院里的梧桐树,每天早晚都要派人挑水擦洗干净,结果,硬生生的把梧桐树干净死了。所以,老子讲审美是要灵活的,设计也是要不拘泥的,就好比中式庭院里用的怪石,怪石是以丑为美的,丑到极处便是美之所在。在老子的辩证法里就讲“大直若曲”、“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像无形”。我最喜欢的宋代大书法家黄庭坚就提出书法应“拙多于巧”的说法,所以他的书法作品里就有老子灵活审美的充分体现。

《老子》第八章曾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忧。按老子所说之意,天下最善,也是最高尚的品德,似水一样,水善有利于世间万物,而不去争夺功名,处在众人所厌恶的低洼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居住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渊默沉静,待人善于真诚仁爱,说话讲究信用,为政善于清净自正,处事善于发挥才能,行动善于抓住时机,因为不争,所以没有过失。

老子从对水的认识理解发挥到人生观,宇宙观的境界,所以我们也不难从他的理解中找到并运用到设计中的理念,有时候我们一直在奔忙于向前进的步伐,无暇停下来想想我们从事的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行业,是否想过为什么做设?要做什么样的设计?我从事设计十二个年头,近两年越来越能感受到做设计、设计师的工作魅力所在,这是一个时时刻刻创造美的工作,创造美的同时就要自己有美好的心态,健康的心态,不断地补充和完善自我,只有高尚的品德才能做好美好的设计。用上善若水的心去做设计,去服务于你的客户,去走你的人生健康之路,就会避免在纷纷扰扰的大千世界迷失方向。

“道长无为而无不为”一句道家名言,见《老子》第三十七章,道看上去无所作为,可实际天下事没有什么是它没有介入的,只有控制自己的欲望,内心修炼到虚无,才能有所作为。老子讲有“有与无”的观点也亦同此理,“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非常强调无的作用,无的境界,就有时好比我们的设计中,能把“无”做好,做到极致,也是真的“有”正因为我们在设计中太注重“有”了,材质繁多,堆砌,为了造型而设计的过多忽视“无”的设计,就放弃了设计目的的本我,使设计的目的性是盲目的。

追求“平衡、平和”也是我设计理念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有时我们做设计时时常的一个背景墙装饰的怎样华丽,怎样让人眼前一亮而费尽心思,做出来的也许光彩夺目,业主眼前确实也一亮,但真正的你去想一下,我们是为生活而做设计的,业主未来在你设计的环境里能眼前一亮、两亮、或者三亮,但是否能亮一年、两年、三年、以至于十年二十年?实际能做好“无”才能长久的“有”,要做“有”的设计那就要经得起推敲,不要局限对风格的迷恋,肤浅的运用,尚层提出的“无域”的设计理念不正是对此很好的诠释吗?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