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出土文献论文集

2023-03-03 17:1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出土文献论文集

按照李零的整理,《容成氏》全篇共存完、残简五十三支。竹简发表后,学者们就竹简拼合及编连问题进行了讨论。在竹简拼合方面,陈剑《上博简<容成氏>的竹简拼合与编连问题小议》(载《续编》,以下简称《小议》)从编绳位置和内容两个方面指出简35上段与下段不属于同一简,应该分别编号重新排列,并把此简的上段和下段分别编为“35A”和“358”。这一意见被研究者普遍接受。《小议》在李零排序的基础上对全篇竹简进行了重新编连,为学者提供了很好的基础。此外,简15与简24原本是两段残简,单育辰《<容成氏>杂谈(三则)》(载《简帛研究2007》,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从缩放比例和文义两方面论证了这两支简应该直接拼合。郭永秉《从上博楚简<容成氏>的“有虞迥”说到唐虞传说的疑问》(载《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第一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将简5与简32的“又吴迥”释读为“有虞迥”,认为是指有虞部族名回的酋长。并据此将简序编排为31+32+4+5。按照他的编排,《容成氏》有关舜以前的古史传说,应当归结为“古帝王一有虞迥一尧一舜”。除了上举文章及研究专著之外,其他学者如黄人二《读上博藏简容成氏书后》(《出土文献论文集》,高文出版社,2005年)、白于蓝《<容成氏>编连问题补议》(载《第四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论文集》,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香港中文大学,2003年)、于凯《上博楚简<容成氏>疏札九则》(载《续编》)、陈丽桂《谈<容成氏>的列简错置问题》(载《续编》)、王志平《<容成氏>中制乐诸简的新阐释》(载《续编》)、王晖《楚竹书<容成氏>错简问题与原始氏族社会研究》(载《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十三辑,三秦出版社,2006年)、黄人二《(孟子·万章上>篇诸章与上博藏简<容成氏>涉及尧舜禅让之竹简》(载《儒家文化研究》第一辑,三联书店,2007年)、李守奎等编著的《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五)文字编》(作家出版社,2007年)中《附录六》的《释文》、王瑜《<容成氏>的竹简编连及相关问题——兼与黄人二等商榷》(《社会科学评论》2008年第2期)等也均有编排或讨论。

白岚玲的研究成果

专著《才子文心:金圣叹小说理论探源》,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出版;论文《因文生事:论金圣叹的小说观》,载《明清小说研究》(南京),1999年第三期;论文《论〈文心雕龙〉中的“艳” 》,载《文心雕龙》第四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论文《论〈文心雕龙〉中的“艳” 》,收入论文集《探赜与发现》,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出版;论文《小说评点与晚明出版业》,收入论文集《晚明与晚清:历史传承与文化创新》,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出版;课件《中国古典文学》(下),北京广播学院现代远程教育中心2002年出版;论文《明代历史小说观念的嬗变》,收入《文艺学的走向与阐释》,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出版;论文《金圣叹研究大有可为》,载《水浒争鸣》第七辑,武汉出版社2003年出版;论文《金圣叹的小说理论与中国古代画论》,收入《美学前沿》第三辑,中国传媒大学2005年1月出版;《中国历代文论精选》(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教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本人承担了其中中国近代文论的题解文字撰写和正文注释工作);曾参与《中国文学大辞典》《明清小说鉴赏辞典》等专业辞书的编写工作;参与注释的《聊斋志异》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7年出版;《历代花鸟咏物诗》由华夏出版社1999年出版;担任副主编的论文集《出土文献与中国文学研究》由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出版;2004年8月,参加了第十五届欧洲汉学学会双年会(欧洲汉学学会举办,在德国海德堡大学召开),会议论文为《剧本与明代文人:印刷技术对中国古代文人休闲生活的影响》;2004年10月,参加了“俗文学与中国当代文化”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俗文学学会成立20周年纪念会(中国俗文学学会、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合办,在中国传媒大学召开),会议论文为《明代戏曲的传播途径及其雅俗变迁》

谢金良的学术论文

1、《易理与佛理本无二致——论〈周易禅解〉的思想创新》,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2007年第1期全文转载。2、《融旧铸新 别开生面——读<周易郑氏学阐微>》,载2007年第1期《东岳论丛》,全文5千字。3、《援引儒经理念 贯通儒佛心法——<周易禅解>蕴涵的儒学思想》,2005年山东大学主办“易学与儒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大易集释》(刘大钧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5月,全文12千字。4、《上博楚竹书<周易>研究管窥》, 2004年12月山东大学主办“出土文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简帛考论》(刘大钧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5月版,全文10千字。5、《转型时期的审美文化研究如何转型》,上海社联第五届学术年会青年文库,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11月版,全文4千字。6、《也谈<易经>阴阳爻与儒道美学》, 2007年8月首届《周易》哲学与河洛文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全文11千字。7、《略论中国古代政治辞说与治国安邦》,2007年12月第十一届世界管理论坛与东方管理论坛论文集《北大商业评论》特刊,全文8千字。8、《论<周易>的生态和谐思想》(第二作者)。9、《关于大学实施通识教育的思考》,2007年7月载《复旦通识教育》第1期,全文5千字并在《世界宗教研究》、《周易研究》、《宗教学研究》、《现代哲学》、《文化中国》(加拿大)、《道学研究》(香港)等海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

容成氏的地理

1.九州问题。《容成氏》中九州部分的内容,可以与传世文献如《尚书·禹贡》、《周礼·夏官·职方氏》、《尔雅·释地》以及《吕氏春秋·有始》对读,引起学者的密切关注。陈伟《竹书<容成氏>所见的九州》(《中国史研究》2003年第3期)对《容成氏》中禹治理九州洪水的竹书文本及其反映的州域、河流逐一疏理、推定,得出一些新看法。他还通过与传世古书的比较,认为竹书反映的九州在禹治水之前即已存在,属于自成一格的九州系统。朱渊清《<容成氏>夹州、涂州、叙州考》(载《续编》)对《容成氏》的夹州、涂州、叙州作了考订,并怀疑《容成氏》九州出自比《禹贡》九州更为原始的文本。晏昌贵《<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中<容成氏>九州柬释》(《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作出三点推论:《容成氏》九州不同于任何传世文献,而较接近《职方氏》,简文九州是一个独立的系统;其南、北、西三方边地的四州与传世文献较为相合,而处于黄淮平原及山东半岛的五州则与传世文献差别较大;《容成氏》九州约形成于两周之际或春秋前期。沈建华《楚简(容成氏)州名与卜辞金文地名》(载《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五辑)指出,《容成氏》所述州名有的与《尚书·禹贡》相同,不同者可从卜辞和金文地名中获得印证,有些还与《尚书·舜典》有关联。《尚书·舜典》十二州名有可能源自更早的原始卜辞记录,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黄人二《上博简容成氏所述之九州及相关问题探研》(《出土文献论文集》)联系传世文献,对《容成氏》九州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易德生《上博楚简<容成氏>九州刍议》(《江汉论坛》2006第5期)对《容成氏》九州作了综述性的考察,对争议较大的州提出了新的看法。他认为《容成氏》九州和《尚书·禹贡》九州应属于一个系统,只是由于时代和版本不同,整理者有所增益,甚至改变,而造成一些差异。从《容成氏》所叙九州来看,与《尔雅》版本似乎更接近些。凡国栋《<容成氏>“九州”得名原因试探》(载《楚地简帛思想研究(三)——“新出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将《容成氏》九州和传世文献所记载的相关州名联系起来讨论,分析了《容成氏》“九州”得名的原因。尹宏兵《<容成氏>与“九州”》(载《楚地简帛思想研究(三)》)认为《容成氏》九州有可能产生于战国早期,其九州区划是以战国初年东方政治地理格局为基础的,也是殷遗民站在殷商或东方立场上吸收《禹贡》九州并加以调整的结果,与《禹贡》的夏、周或西方倾向正好形成对比,可以将其视为一个九州版本的夷夏东西说。2.除了九州问题外,《容成氏》中还涉及其他地理问题。陈伟《竹书<容成氏>共、滕二地小考》(《文物》2003年第12期)对武王伐纣所经的共、滕二地进行了考证。马保春《由楚简<容成氏>看汤伐桀的几个地理问题》(《中国历史文物》2004年第5期)依据《容成氏》的相关内容,并结合有关甲骨文资料,推测“鬲山氏”在汤桀之战地理空间中的位置,对“鸣条之遂”提出了新的理解。罗琨《楚竹书本<荣成氏>与商汤伐桀再探讨》(载《甲骨文与殷商史》新一辑,线装书局,2008年)对汤伐桀过程中的地理问题以及进军路线做了探讨。许全胜《<容成氏>篇释地》(载《续编》)对商汤伐桀中的戎遂、高神之门以及武王伐纣中的管地进行了讨论。吴良宝《说上博简<容成氏>中的“滕”地》(载《古籍研究2004·卷上》,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则认为许全胜读“管”之字当读为“滕”,滕地也在黄河以北,距共地的位置不会太远。沈建华《甲骨文中所见楚简“九邦”诸国》(载《2004年安阳殷商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将《容成氏》九邦与甲骨文进行了对比研究,认为周王灭商除了《尚书·牧誓》所讲的联合八国部族之外,还包括“九邦”诸国。一旦文王得到天下,“九邦”却未必心悦归服。郑杰祥《商汤伐桀路线新探》(《中原文物》2007年第2期)对商汤伐桀路线中的地名地望进行了考证。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