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出土文献的论文

2023-03-02 08:3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出土文献的论文

中心成立以来共出版学术著作十余种,受到广泛好评。其中《古文字构形学》、《中国古车舆名物考辨》、《敦煌书仪语言研究》等著作获得了省级或省级以上社科优秀成果奖励。中心计划将今后出版的大部分著作纳入“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专刊”和“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丛刊”两套系列出版物中。中心还在积极编纂《裘锡圭学术文集》,工作正在紧张进行中,预计将正式出版。中心成立以来,教师和学生共发表各类学术论文百余篇。其中裘锡圭教授的《关于〈老子〉的“绝仁弃义”和“绝圣”》,陈剑教授的《释“琮”及相关诸字》、《说殷墟甲骨文中的“玉戚”》,施谢捷教授的《〈汉印文字征〉及其〈补遗〉校读记》以及陈斯鹏博士后的《论周原甲骨和楚系简帛中的“囟”与

谢金良的学术论文

1、《易理与佛理本无二致——论〈周易禅解〉的思想创新》,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2007年第1期全文转载。2、《融旧铸新 别开生面——读<周易郑氏学阐微>》,载2007年第1期《东岳论丛》,全文5千字。3、《援引儒经理念 贯通儒佛心法——<周易禅解>蕴涵的儒学思想》,2005年山东大学主办“易学与儒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大易集释》(刘大钧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5月,全文12千字。4、《上博楚竹书<周易>研究管窥》, 2004年12月山东大学主办“出土文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简帛考论》(刘大钧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5月版,全文10千字。5、《转型时期的审美文化研究如何转型》,上海社联第五届学术年会青年文库,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11月版,全文4千字。6、《也谈<易经>阴阳爻与儒道美学》, 2007年8月首届《周易》哲学与河洛文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全文11千字。7、《略论中国古代政治辞说与治国安邦》,2007年12月第十一届世界管理论坛与东方管理论坛论文集《北大商业评论》特刊,全文8千字。8、《论<周易>的生态和谐思想》(第二作者)。9、《关于大学实施通识教育的思考》,2007年7月载《复旦通识教育》第1期,全文5千字并在《世界宗教研究》、《周易研究》、《宗教学研究》、《现代哲学》、《文化中国》(加拿大)、《道学研究》(香港)等海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

胡长春的主要论文:

1.《Calligraphy and Culture Cultivation》,Higher Education of Social Science,20142.《文化修为:书法艺术“技进乎道”的必由之路》,载《美术观察》2014年第11期;3.《Exploring the Secret of the Ancient Chinese Character’s Development:A Hindsight After Reading The Development of Ancient Chinesecharacter》,Higher Education of Social Science,2014;4.《安徽博物院藏蔡侯戈摹释》,载《出土文献综合研究集刊》第一辑,巴蜀书社,2014;5.《我学书法》,载《华夏大家》第七季,四川美术出版社,2014年;6.《当代书法亟待文化滋养》,载《美术观察》,2012年第9期;7.《徐王义楚专“永保身”新解及安徽双墩一号钟离墓的年代推定》, 载《古文字研究》第 29辑, 2012年8.《近十年来的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综述》,载《学术界》2011年第3期9.《邓石如书学师从考论》,载《学术界》2010年第7期10.《钟离氏始祖“宋襄公母弟敖”新证暨“鷔鷔雝雝”释义的再探讨》,载《考古与文物》2009年第3期11.《金文考释二则》,载《古文字研究》第27辑, 2008年10月12.《姚鼐与林散之——论桐城派文艺观对林散之书风形成的影响》, 载《书 画艺术》13.《理学家的书法观——论朱熹在书法理论和实践上的贡献》,载《合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7年第5期, 独撰;又收入《朱子学研究·2008年卷》,2008年报7月14.《新出列国青铜器铭文的史料价值》,载《古籍研究》2007年卷上15.《攸戒鼎新释》, 载《古文字研究》第26辑, 2006年11月16.《释鷔鷔雍雍》,载《古文字研究》第25辑, 2004年10月17.《金文考释四则》,载《学术界》2005年第5期,18.《隶与八分》,载《书法》2004年第10期,19.《战国文字研究的一次全面总结》,载《学术界》2003年第5期,20.《楚系简帛文字的书法学价值》,载《书法世界》2003年第8期;又收入《安徽文艺论坛理论评论文集·书法卷》,2008年报10月21.《珠联璧合的集联书法》,载《书法之友》2002年第4期;22.《禅是书家切玉刀》,载《书法之友》2002年第2期;23.《<战国文字编>:与<甲骨文编>、<金文编>鼎足而三》,载《书法之友》2002年第8期;24.《从尹湾汉墓名谒木犊谈关于隶八分的一些问题》,载《第二届中国文字学研讨会论文集》,2004年25.《释贩》,载《第四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论文集》,香港中文大学,2003年26.《论林散之诗画与书的关系》,载《林散之研究》第一辑,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又收入《历届书法专业硕士学位论文选·第1 卷》,荣宝斋,2006年11月;27.《林散之诗歌论》,载《江淮论坛》2001年第5期;28.《赵孟頫的书法艺术》,载《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29.《林散之艺术论》,载《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30.《字帖:现状、问题及走向》,载《中国出版》2000年第6期;31.《甲骨文书法史年表》,载《书法研究》2000年第6期(合撰);32.《温和醇厚·潇洒劲健——徐无闻金文联赏析》,载《书法之友》年第12期;33.《却羡渊明归去来》,载《书法之友》1999年第8期;34.《筑室松下·脱帽读诗——齐白石篆书联赏析》,载《书法之友》年第4期;35.《释攀》,载《汉字研究》第一辑,学苑出版社,2005年 ;36.《从尹湾汉墓名谒木犊谈关于隶八分的一些问题》,载《第二届国际中国文字学研讨会论文集》,2004年37.《书法创作的良师益友 》,载《书法之友》2001.12

方铭的重点论文

40.《从原始儒家的终极理想看中西价值观的一致性》,张岂之等主编《经济全球化与中华文化的走向》,香港东方红书社2001年出版。41.《儒学与中国文学》,《中国儒学文化大观》,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42.《游国恩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1期。43.《文学史与文学历史的复原---关于文学史写作原则及评价体系的思考》,中国文化研究(北京)2002年1期。44.《〈孔子诗论〉与孔子的文学目的论的再认识》,文艺研究(北京)2002年2期(新华文摘2002年7月)。45.《论学术规范的开放性与古代文学研究的多元化和规范化》,职大学报(内蒙古)2002年3期。 46.《诗志与诗经及古代文学的价值》,诗经研究丛刊第三辑,学苑出版社(北京)2002年7月。47.《先秦文人君子人格的丰富性探讨》,中国文化研究(北京)2002年4期。48.《孔子诗论与先秦诗学》,人民政协报(北京)·文化周刊·学术家园,2002年1月20日。49.《文学史写作原则及评价体系——论还原文学历史对于文学史的重要性》,人民政协报(北京)·文化周刊·学术家园,2002年7月23日。50.《先秦文人君子人格的丰富性探讨—以屈原为中心的考察》,中国楚辞学第一辑,学苑出版社(北京)2002年7月出版。51.《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谈学术的尊严与当前学者的责任》,人民政协报(北京)·文化周刊·学术家园,2002年9月17日。52.《从中国古代文学博士研究生的文献素养到维护学位制度的公正性与公平性》,社会科学评论(西安)2003年1期。53.《劣质遗著:我们遭遇另一种学术腐败》,中国教育报(北京)读书周刊2003年3月20日。54.《大学教育的根本目的》,中国青年报(北京)2003年5月29日第四版。55.《楚国地域文化流变的全景透视》,人民政协报(北京)文化周刊·学术家园,2003年6月24日。 56.《林庚先生著作系年》,(合著)《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4期。57.《郭店楚简唐虞之道中原始儒家的终极理想》,《南通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4期。58.《重视文化发展中的地域特性》,《中国文化研究》(北京)2003年4期。59.《爱奇心态与战国政治及文化的关系》,职大学报(包头)2004年1期。60.《吴林伯先生与文心雕龙研究》,中国文化研究(北京)2004年2期。61.《吴林伯先生与文心雕龙义疏》,中国教育报(北京)读书周刊·人文阅读,2004年5月20日。62.《人格自觉与文化自觉—兼论中国传统文化中君子人格的现代价值》,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南京),2004年1期。63.《从郭店楚简〈唐虞之道〉看大同为原始儒家的终极理想》,《先秦两汉文学论集》,学苑出版社(北京)2004年7月。64.《赋的内涵和外延》,光明日报(北京)2004年8月28日文学遗产。65.《屈原的放流问题》,光明日报(北京)2004年11月24日文学遗产。66.《关于汉赋研究的几个问题》,北方论丛(哈尔滨)2005年1期。67.《先秦文学的学科内涵》,江海学刊(南京)2005年1期。68.《现代性立场:从中西文学观念的发展看中国古代文学的现代价值》,《文学理论前沿》第二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 70.《滑稽家及东方朔与屈原》,湖南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2期。71.《儒家迂远而阔于事情辨》,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2期。72.《楚辞文本研究对楚辞研究的重要性》,沧州师范专科学院学报2005年1期。73.《从史记研究到史记学研究》,中国文化研究(北京)2005年1期。74.《林庚先生的生平和著作》,(合著)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大学诗歌研究中心编《化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2005年3月。75.《林庚先生著作系年稿》(合著,增订本),见《林庚诗文集》第9卷,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2005年2月。76.《战国巨变与欧洲浪漫主义的现象关联》,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2期。77.《游国恩先生的楚辞学研究》,《中国楚辞学》第七辑,学苑出版社(北京)2005年7月出版。78.《赋者古诗之流:诗经传统与汉赋的讽谏问题》,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2期。79.《比较文学视野下的日本的楚辞研究史——评徐志啸〈日本楚辞研究论纲〉》,人民政协报(北京),2005年8月8日,文化周刊·学术家园 80.《屈原:中国诗歌史上伟大的诗人》,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3期。81.《以理性精神重新审视先秦文化的发展轨迹》,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5期。82.《在广阔的学术维度中寻找司马迁》,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6期。83.《立足于比较文学立场的日本楚辞学史研究》,湛江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5年5期。84.《人格自觉与文化自觉》,见《文化自觉与社会发展---二十一世纪中华文化世界论坛论文集》,香港商务印书馆2005年3月出版。85. 《关于文心雕龙研究的几个问题》,文心雕龙学刊第六辑,学苑出版社2005年7月出版。86.《在广阔的学术维度中寻找司马迁---评张强〈司马迁学术思想探源〉》,人民政协报2006年1月9日学术家园总第252期。87. 《〈孔子诗论〉第一简“隐”字及与〈诗序〉的联系》,湖北大学学报2006年1期。88.《游国恩先生的楚辞研究及其学术史意义》,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1期。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6年5期。89.《我眼中的孟二冬》,光明日报2006年1月14日综合6版。该文收入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编《品格:北大教授孟二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出版。90.《以理性精神重新审视先秦文化发展的轨迹——评程水金〈中国早期文化意识的嬗变〉第一卷、第二卷》,人民政协报2006年2月27日学术家园总第254期。 91. 《<孔子诗论>第一简“隐”字解》,光明日报2006年2月24日文学遗产。92.《儒学复兴与西汉官僚的政治操守》,中国文化研究2006年1期。93.《孔子诗论第一简与诗序》,文艺研究2006年7期。94.《学术研究与文化责任》,《屈乡文化》2006年夏、秋合刊。95.《怀念林庚先生》,人民政协报2006年10月14日学术家园总第270期。该文又载《北京盟讯》2006年9月。96.《战国诸子的主要流派及其思想》,中国文化报2006年12月28日风雅中国·守望传统。97.《褚斌杰先生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光明日报2006年12月29日文学遗产。98.《2005年的屈原研究与楚辞研究》,云梦学刊2007年1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7年6期)99.《怀念恩师褚斌杰先生》,职大学报2007年1期。100.《褚斌杰先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贡献》,中国文化研究2007年1期。 101.《国学传统与现代学术》,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2期。102.《褚斌杰先生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国际言语文学会刊《国际言语文学》(韩国)第十五号,2007年6期。103.《屈原与溆浦序》,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年出版。104.《文心雕龙释名序》,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9月出版。又名《取精用宏〈文心〉津梁---评陈书良〈听涛馆文心雕龙释名〉》,湖南商学院学报,2008年1期。105《破解屈原溆浦之谜序》,东方出版社,2007年11月出版。106.《宋玉研究的新高度——评刘刚教授〈宋玉辞赋考论〉》,社会科学辑刊,2007年5期。107.《从秦博士与秦始皇的冲突认识儒家的迂远而阔于事情》,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办《人文论丛》2005年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出版。108.《2006年的楚辞研究》,云梦学刊2007年6期。109.《〈楚辞·九歌〉组成及主旨问题申论》,香港《新亚论丛》2007年卷,总第九期。110.《孔子诗论第一章文意解》,《诗经研究丛刊》第十四辑,学苑出版社,2008年1月。111.《学术研究与学术责任—读谭家炳先生〈屈学问题综论〉》,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1期。112.《吴林伯先生学行述闻》,人民政协报学术家园,2008年5月5日,总第305期。113.《2007年楚辞研究述评》,云梦学刊,2008年5期。114.《楚辞·九歌主旨发微》,深圳大学学报,2008年3期。115.《走在路的中间》,中国文化研究,2008年3期。116.《出土文献与战国文学研究的几个问题》,日本中国出土资料学会会报2008-12-12117.《访日日记》, 日本中国出土资料学会会报2008-12-12118.《屈原及楚辞学研究综述》,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年鉴,2008年出版119.《楚辞研究中的夜光珠——吴福助〈楚辞注译〉评介》,台湾东海大学文学院学报,第四十九卷,2008年7月出版。120.《共同研究-近年的出土文献和战国文学(中文、日文)》,日本教育实践研究纪要,第30卷, 2008年5月出版。 121.《楚辞原物序》,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出版。122.《古典新韵传承华夏文明——大树集序》,军事科学出版社2008年4月出版。123.《读书赋》,《书摘》2008年12期。124.《灵性诗性---诗性的中华文化序》,成都文艺,2008年5期。125.《汉乐府研究史论序》,同心出版社2009年1月出版。126.《屈原天问解疑序》,学苑出版社2009年4月出版。127.《公羊三世学说与孔子的政治智慧》,中国文化研究,2009年4期。128.《左传具有现代叙事文学的文体特征》,《春秋左传研究---2008年春秋左传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华书局、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出版。129.《中国人为什么敬仰和推崇屈原》,北京日报,2009年6月1日。人大复印资料《马克思主义文摘》2010年1期转载。130.《王元化的文心雕龙研究》,《文学理论前沿》,第六辑,2009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131.《左传的叙事方式与文体特征的再认识》,文艺研究,2009年2期。

有好的历史论文题目吗?

帮您找到了以下几篇:谈谈培养高一学生辨析史料的能力
1 历史文化名镇——寨市旅游开发初探
2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历史分析
3 收入分配理论的历史变迁及演进趋势
4 高学术起点,入国际主流——谈《知识产权》杂志的历史责任
5 馆史研究中口述历史的几个问题
6 浅谈高中历史教育在培养中学生人文素质中的作用
7 新课改下农村高中历史教学的困境及对策——对湖南省衡南县新课改的调查与反思
8 多维视野中的“身体转向”及其历史轨迹
9 国家应对犯罪策略转变的历史选择——解读刑事和解的探索实践
10 我国商标评审法律制度的历史、现状与制度完善
11 论历史比较法中的规律与例外
12 美国商业管制司法政策的历史发展和启示
13 苏区精神历史地位探微
14 马克思主义统战理论中国化的历史经验与当代价值
15 汤黎路 把握历史方位提升工作能力
16 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制约因素
17 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现代化模式的历史探索
18 建党九十年来党的全球化理论创新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
19 正确评价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历史
20 中国现代化与社会主义理论超越的历史分析
希望对您有帮助。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