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三国杀毕业论文

2023-03-03 15:5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三国杀毕业论文

  试析罗贯中塑造曹操形象

  【内容摘要】:曹操形象一直颇受关注,各是其是,各非其非,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作为艺

  术形象的曹操,是写得非常成功的。罗贯中在塑造曹操时,集民间、历史、

  个人因素于一身,从而将一个光辉典范的艺术形象永远留在了人间……

  【关 键 词】:曹操形象 民间性 正统思想 历史因素

  《三国演义》是我国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它同《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齐名,并称中国古典四大小说名著。其四书各有所长,单就人物塑造上说,我偏爱于《三国演义》。书中人物颇多,像曹操、诸葛亮、周瑜、刘备、关羽、张飞之辈;吕布、张辽、赵云、于禁、李典之流。哪个不是英雄,有谁不是毫杰。有的是治世能臣,有的义气云天,有的智勇双全,有的忠贞不渝,当真是永放春秋,流芳百世。这些人物中,或忠或奸,或美或丑。其中,曹操、诸葛亮两个人物是全书塑造最成功、最中心的人物。曹操是粉脸奸臣,诸葛亮是治世能臣。一正一反,形成鲜明对比。诸葛亮流传千古,曹操遗臭万年。这好像有些不公平,但我们在这里不讨论它,也不讨论诸葛亮,专门讨论曹操。关于曹操的形象,近来争议颇多,特别是建国初期,兴起了一股为曹操翻案的热潮。一些在文学上颇有建树的同志也被卷入其中,像郭沫若就是其中之一。他说:“自宋以来,所谓正统观念确定之后,这位杰出的历史人物却蒙受了不白之冤,自《三国演义》风行以后,更差不多连三岁小孩子都把曹操当成坏人,当成一个粉脸的奸臣,实在是历史上“一大歪曲”。1但作为艺术形象的曹操,我们应该要区别对待,且不说曹操是否是历史上的歪曲,只说罗贯中是如何塑造曹操的,在《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为什么是个否定典型,罗贯中在塑造曹操时,受哪些因素的影响。这些,都是近来论争中涉及极少的,在这里,我想谈一谈自己的看法,以便大家参考。

  一、三国故事源远流长

  我国历史上的“三国”,本身就是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各色人物闪亮登场,陈寿《三国志》及裴松之注中就记载了许多生动的三国故事,三国过后,在民间不断流传和丰富着三国故事。据杜宝《大业拾遗记》载,隋炀帝看水上杂戏,就有曹操谯水击蛟,刘备檀溪跃马的故事,晚唐诗人李商隐有《骄儿》诗云:“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这可能是最早的记载之一,到宋代的“说话”艺术中,已经有“说三分”的专门科目和专业艺人。可把“说三分”当作职业来做,说明三国故事在民间是非常流行的,人民也十分喜欢。还有,宋代苏轼《林志》曰:“王彭尝云: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可见当时的“说话”已经有了尊刘抑曹的倾向。到元代,有三国讲史话本《三国志平话》和《三分事略》也记载了三国故事。其事故已粗具《三国演义》的轮廓,并以蜀汉为主线,还串以大量的民间传说,为后来罗贯中对《三国演义》的创作提供了大量而丰富的素材。2在金元时期的戏曲舞台上也出现了大量的“三国戏”,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就有《赤壁鏖兵》等剧目,使三国故事得以更加丰富。再后来,元明之际的剧目中,以“三国”为题材的就有六十多种,并且有半数以上是以蜀汉人物为中心,颂扬刘、关、张的义气,而贬斥曹操的奸狡。具有明显的反曹倾向。

  罗贯中就是在这些民间传说,戏剧舞台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创作《三国演义》的。作为任何一个作者,他在创作前,都会考虑作品的可读性,要使作品流传千古,就必需符合人民的胃口,即符合人民的思想感情。罗贯中也不例个,在创作《三国演义》时,采用民间传说来迎合人民,而三国故事在经过隋唐宋以后,就已经具有了明显的尊刘抑曹倾向,他在创作时也就自觉与不自觉地保留了尊汉抑曹的观点。也就是在塑造曹操这个人物形象时,自觉与不自觉地把他归为否定形象的一面,并加以夸张的艺术手法,使一个粉脸奸臣、狡诈枭雄,玩弄权术于一身的曹操出现在读者面前。可以说罗贯中在塑造曹操这一形象上,民间传说中的尊刘抑曹的倾向,差不多起了决定性作用。3他只能将曹操写成一个老谋深算、阴险狡诈的形象,而不能把曹操写成一个像刘备、关羽、张飞式的人物。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塑造的最中心、最成功的人物——诸葛亮、曹操两个人物都流传千古,诸葛亮是个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具有丰富的斗争经验,超人的才智,冷静的头脑,在他身上,集中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才情和智慧,以及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认识能力和分析能力。而曹操则恰恰相反,他是一个政治野心家和阴谋家,他的身上代表了封建统治者的诡诈、残忍、多疑、机变等一系列特征,是封建统治者的典型。关于这点,黄立新老先生说得较清楚:“作为历史人物的曹操,确实是个有作为的人,他代表了当时寒族地主阶级利益,……然而,他毕竟是一个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存在着阶级的残酷,狡诈的恶德。”4这两个人物一正一反,开成鲜明对比。而这两个人物都是在民间深受人民喜爱的,但具有明显的偏重倾向,总是将诸葛亮归为正义,而把曹操当成灾星,是人民的大敌。罗贯中在塑造曹操时,很可能也是出于无耐,才把他写成这个样子的。

  在这里还要注意一下《三国演义》的版本,目前,学术界认为最可靠的有两种本子,一是《三国志通俗演义》,一是《三国志演义》。前者全书二十四卷,二百四十回,明代嘉靖年间刊刻,较接近罗贯中的原本,但文字粗朴,内容平易。后者全书一百二十回,是经清代毛纶、毛宗岗父子增删评点的本子,毛氏父子主要在回目、文辞、论赞、诗文等方面进行了整理,修改,使全书更加紧凑完整,大约成书于康熙年间,是目前最为流行的本子,我们能看到的大多是毛氏修订本。在书中,有明显的尊刘抑曹倾向,对我们了解曹操的本来面目有些困难。所以有许多人对曹操这个形象产生了怀疑,书中的艺术形象与历史上的政治家有了一大段的距离,这就是罗贯中的民间性原因所致。

  二、罗氏的时代正统思想的射映

  作为历史人物,承担后人的是是非非,好像是不可推托的责任,不管他对历史有多重大的作用,只要后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不同,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就会有天壤之别。就曹操而言,他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我们没理由否认,但在《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确实是个被否定的典型。却也有颂扬的地方,如曹操大破袁绍于官渡,以不足敌方十分之一的军力而把敌方打得一败涂地,使其一掘不振,在历史上留下了一段佳话。罗在《三国演义》中,对曹操有褒有贬,有扬有抑,这不能说不与罗氏的生活时代,价值取向无关。

  关于罗贯中,我们知之甚少,据明人贾仲明《录鬼簿续编》载:“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天各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竞不知其所终”。由此可知,罗贯中大略生活于元末明初。5作为生活于两朝之交的时代,目睹了元朝的灭亡和明朝的建立。历经了元末农民大起义,有可能他还参加过农民起义,因明人说罗贯中“有志图王”,6从这点看,他应是元明间人。鲁迅也说罗贯中为“元明间人”。(见《中国小说史略》)。对于生活于这样一个动荡年代的作家,他的创作肯定会受社会因素的影响。当时的起义以恢复汉族政权为号召的,把北方元朝政权比做三国时的曹魏政权,这在当时是符合人民的思想感情的。从宋起,汉族政权就屡受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侵掠,退居偏安江南,就早也把北方政权比做曹魏了,罗贯中也是当时人民之一,对北方政权(元朝政权)当然有一定的否定因素。这根本不足为怪,完全可以理解,他的《三国演义》就是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代写成的。元朝政权眼看就要崩溃,他不可能还要对元朝政权大加赞赏,而把曹操写成一个有德之士吧!他反对元朝政权,也就是反对曹魏,即曹操,为了符合人民的思想感情,把曹操塑造成一个否定性形象,也是无可厚非的。

  在这里,还存在一个时代价值取向和正统思想的问题。所谓“正统”,不过是统治者为其统治的合法性而控制人民的思想武器。统治者为了自己的统治,不得不找借口,以让人民承认政治权力之合法性。7或说政权的来源承接尧、舜的禅让,或说统治区域是中原——黄河流域,或说自己乃皇室后裔,最终却是一个目的:巩固统治,与人民的利益关系并不大。三国以后,各朝统治者有各自的正统观念,晋朝是承魏而建,它就以魏为正统,以蜀汉为非正统。陈寿著《三国志》就以曹魏为正统,以蜀汉为偏霸的,到宋代,又出现了民族并存政权,金、辽、宋并存,各是其是,各非其非,都把自己说为合法政治权力,金、辽在北方,自比曹魏,地统中原,是正统;宋地处南方,偏安江南,势如蜀汉,以蜀为正统思想。而罗贯中的时代,起义以恢复汉族政权为号,也就是和宋的正统观一致,因而,就得否定曹魏的正统,既否定曹魏,也就是否定曹操,在作品中,曹操就不能堂而皇之了。也就是说,罗贯中不可能在作品里给曹操脸上添光,而是有些加黑。

  三、抹不掉的历史

  前面,我们以作品的民间性和时代性两个方面论述了罗贯中在塑造曹操的形象时,有意无意地将曹操写成一个反面人物,使封建地主阶级的本质特性能在他身上表现出来,以作为作者的一个借托。但就这两方面的影响,还不足以说明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对曹操形象的塑造。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书中的曹操不止是一个简单的人物,他还是一个很复杂的人物,有好,也有坏,坏中有好,好中有坏,让人捉摸不透。要不然也不会取得这么大的成功,从这点说,我们不得不承认罗贯中的高超绝技,既然是好坏兼备,而前面我们都说的是影响罗氏塑造曹操坏形象的方面的因素,那么,又是什么影响罗贯中在写曹操时大加赞赏的呢?

  《三国演义》作为历史演义小说,它就必得尊循历史,受历史的影响较大,往往是实多虚少。生活于三国时代的曹操,罗贯中固然不能了如指掌,只能通过“小说”、史书等材料来对其了解,而最权威的史料莫过于陈寿《三国志》,及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在陈寿《三国志》中,曹操是三国时期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现在,我们还应该说他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8他在当时文学领域独领风骚,在他的昌导下,“建安文学“得以发扬光大,他自身也很有成就,诗文并茂,独树一帜,现今还有多篇文章流行于世,《嵩里行》大家想来不会不知道吧,这就是曹的佳作之一。钟嵘说“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诗品》)说他是一位文学家一点不过分。

  在《曹操集》的出版说明中,开篇就说:“曹操,字孟德,沛国谯县人,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9这是不可否认的历史事实。曹操的确是我国三国时期一位杰出的统治者。在他出生的前后,社会矛盾加剧、阶级矛盾激化,世家贵族地主阶级控制的东汉政权开始瓦解,并面临崩溃。在公元一百八十四年,爆发了黄巾农民大起义,在镇压农民起义中,形成了大大小小数十个地方割据势力集团。曹操也是其中之一,他推行法家治国思想,使自己的实力逐渐加强,通过二十多年的争斗,终于统一了北方。曹操认为要进行统一战争,就必需得效法于秦汉,实行法家的耕战政策,大兴屯田,用各种办法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他的《置屯田令》曰:“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秦以急农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10这段文字足可见其屯田强兵之策,还有《败军令》、《孙子注》中,都反映了他主张法治的观念,反对礼治的尊法反儒思想。这在今天看来,仍然有可取之处,我们今天不是在高喊“依法治国”吗?不就是效法于古吗?陈寿《三国志》这样评价曹操:“汉末,天下大乱,雄毫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曹操)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擥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权,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好一个“非常之人,超世之杰”。这可能算是对曹操较为公平的评价。历史上的曹操,系统看来,他有五大优点:11

  第一,生机勃发,勇于进取的政治家风度。这在《三国演义》中也颇为显眼,从曹操一出场开始,便有所反映。当董卓作乱,群臣措手无策,只是痛哭时,曹操站出来说:从早哭到晚,从夜哭到明,就能将董卓哭死吗?群臣异样,操便出了个刺杀董卓的主意,并由他自己去执行,但刺卓未获成功,他却来个跪地献刀,瞒过董卓,潜逃乡里,但各诸侯争势夺利,迟迟不肯进兵,曹操便问:“举义兵以诛暴乱,大众已合,诸君何疑?”又曰:“向使董卓闻山东兵起,倚王室之重,据二周之险,东向以临天下,虽以无道行之,犹足为患,今焚烧宫室,却迁天子,海内震动,不知所归,此天亡之时也,一战而天下定矣,不可失矣。”12这是何等精妙的分析,可惜,各诸侯各怀异心,否则,这段历史又将是另一种写法,这里,也可看出曹操的勇于进取的政治家风度。

  第二,唯才是举,随能任使的博大胸襟。关于曹操唯才是举,历来受人称赞,他不拘一格,唯才是用,《文史天地》写到:“建安七子之一的阮瑀,堪称曹操的文胆,阮瑀被曹操网罗的过程,颇有戏剧色彩,当初,曹操雅闻其名,征召他出来做官,不应,连连逼促,阮瑀乃遁入山中,不料,曹操有一颗火热的心,不肯罢休,使人放火烧山,阮瑀招架不住如此热情,只得出山。13投其门下,这是说他求才不择手段,却可看出他“求贤若渴”。不止如此,像敌方的徐庶、周瑜、关羽他都想聘用。他曾以强力将徐庶聘归营帐,而徐庶却不献一策。他对周瑜的聘任:“曹闻听周瑜年少有美才,乃秘密下扬州,遗蒋于往说周瑜,可惜周瑜不为所动,否则,‘亦壁之战’这一页将是另一种写法。”

  第三,赏功罚罪,严正不苟的法治观念。曹操能统领百万雄师,靠的是什么,是严正不苟的法治。古者有云:“法不加于尊”,而操则不然,他的战马受惊,误入麦田,按曹操自制的军法,践麦者斩首,而自制法又自犯法,他觉得不加法于已,将无法服众,于是想出了“割发代道”之计。既打破了“法不加于尊”的古训,又维护了军法的权威。两全齐美的事,何乐而不为?况且,割掉几根头发,也不是什么大碍。曹操在《败军令》中说:“司马法”“将军死绥”,是古之将者,军破于外,而家受罪于内也。自命将征行,但赏功而不罚罪,非国典也,其令诸将出征,败军者抵罪,失利者免官爵,”可见他赏功罚罪,正大光明。举个实例:淯水兵败后,夏侯敦部下乘乱掳掠,受到于禁严历制裁,被制者不满,反污于禁造反,而于禁不加申辩,仍全力整兵迎击张绣,义无反顾。战后,操当即表彰于禁:“淯水之难吾甚狼狈,将军在乱中能整兵讨暴,有不可动之节,虽古之名将,何以加之。”封于禁益寿亭侯,同时责夏侯敦治军不严之过。这可算是做到了赏罚公平。

  第四,体恤百姓,保持农业生产,以民为本的思想。他在征张绣时,号令三军,不准作践麦田,不准掳掠百姓,违者“斩首”。在征袁绍时,重申军纪:如有下乡杀人家鸡犬者,如杀人罪。攻克冀州后,便急令宣布:河北居民,遭兵革之难,尽免今年租赋。这些都是他民本思想的具体表现,以民为本,实乃俊杰。

  第五,不畏人言,不惮风险的精神。在汉末,“家家欲为帝王,人人欲为公侯”的时代,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并吞八荒,权势越大,各公卿,士大夫便群起而攻之,对其大加猜忌,谤议,而曹操则无所谓,无意激流勇退。

  以上几点都是我们值得学习的,也是历代英雄的志气,曹操具有这几个优点,也算不枉为英雄了,而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这些优点都是有迹可寻的,说明罗贯中在塑造曹操时,还是采纳了历史因素的。不光如此,有时还加以夸张。这就是历史演义小说源于历史又高于历史的缘故。

  四、我的一些说法

  综上所述,罗贯中在民间传说的影响下,对曹操采取了抑制的办法,作品反映出来的就只能是一个否定形象;而罗贯中的时代背景,也不容许他对曹大加赞扬;受封建正统思想的束缚,曹操在罗贯中笔下不能翻飞为“诸葛亮”式的人物,诸葛亮要他来衬托。就这两方面来说,曹操的形象被塑造成否定人物,也势在必然。但是,历史告诉我们:曹操虽是奸诈,却也善良,并且,还为老百姓作了不少好事,对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功不可没。作为历史演义小说,就应该以实为本,以虚为补充。罗贯中在塑造时也没忘了这一点,将曹操写成了一个简单而又复杂的人物,说他简单,是说他可用一个字概括——奸;说他复杂,是说他丑中有美,美中有丑,恶中有善,善中有恶,让人捉摸不透。我们在读《三国演义》时,就只读到了简单的一面,怪不得有那么多人喊为曹操翻案,看来,我们还需再读一遍,去体会罗贯中写曹操这个人物的苦衷。

  注释:

  1见郭沫若《谈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1959年1月25日《光明日报》6版

  2参见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卷四,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第一版

  3东晋习凿齿作《汉晋春秋》始奉“蜀以宗室为正”。由此,在明间开始了尊刘抑曹的传说。

  4见黄立新《关于<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的真实问题》(《古典文学论从》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版)

  5贾仲明《书录鬼簿后》写于永乐二十年(1422),时80岁,据此,可知元至甲辰(1364)时,他22岁,

  罗贯中与他为“忘年交”,则当属1315年左右生人。

  6见明人王圻《稗史汇编》

  7参见汪文学《正统论》,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

  8袁行霈编《中国文学史》卷二第27页,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9见《曹操集》上册,中华书局1974年版

  10见《曹操集》上册,中华书局1974年版

  11参见刘敬圻《<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

  12见《三国志·武帝纪》

  13见姜洪、姜海《曹操爱才》(《文史天地》2004年第3期)

  参考书目:

  1《三国志集解》(卢弼集解)中华书局1982年

  2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严可均校辑)中华书局1958年

  3 《南村辍耕录》(陶宗仪著)四部丛刊本

  4 《魏晋南北朝史札记》(周一良著)中华书局1985年

  5 《三曹资料汇编》(河北师范学院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编)中华书局1980年

  6 《曹操集》(上、下册)中华书局1974年

  7 《古典文学论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

  8 《中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1期)

  9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10 《三国演义研究集》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院出版社1983年

  11 《三国演义纵横谈》

  12 《另古代文学史问答》(曹基础、陈新璋、罗东升编)广东人民出版社1982年

  13《文学评论丛刊》(古典文学专号16)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

谁有关于《三国演义》中贾诩人物形象的毕业论文?

数三国里最具争议性人物,除了刘备、诸葛亮等三国演义中的传奇人物外,恐怕就要轮到贾诩了。后世对他评论不一,而且非常两极化。在三国志里他和二荀并列在魏书十。在陈寿的眼里,郭嘉程昱是同一等人,荀攸贾诩则是一个另一个档次的人。但是,曾为三国志下注解的裴松之却有不同的见解:裴松之认为荀攸、贾诩两个人就好比夜明珠和蜡烛,两者放在一起只会使荀攸蒙羞。陈寿裴松之同样对著贾诩,不过所做出的评论却有天壤之别。在做出谁是谁非的结论之前,我们有重新了解贾诩的需要。贾诩作为部分人眼中的「三国第一谋士」,他的素质应该有点保证。在我看来,他的优点大致有以下几项。mAU00
©烽火三国论坛 -- 烽火三国论坛—中国人智慧象徵的时代 X/N^
1.勇敢果断?)z~&+
贾诩初举孝廉,后因故返回凉州。他在归途中不幸遇上叛变的氐族,一行几十人无一逃过被生擒的命运。正当氐族要处死他们时,贾诩向他们表示他是当时威震西疆的段熲外孙,叫氐族不要加害於他。事实上,贾诩和段熲两人根本是牛头不对马嘴,哪有甚麼亲戚关系?年轻的贾诩只是借段熲的大名吓吓对方,令自己得以成功逃命。从这件事上,贾诩的急才、勇敢与果断表露无遗!当然,从往后贾诩一而再,再而三换主子,也可以看出他的大胆以及当机决断能力之高。1
©烽火三国论坛 -- 烽火三国论坛—中国人智慧象徵的时代 |k_
2.忠於汉室E\t5
东汉江山虽早已名存实亡,但中国自孔子以来一直奉行的儒家思想没变,汉献帝手中并无任何实权,可对他不敬还是会遗臭万年。相反,如果一个人在乱世之中还能保持自己对君主的忠诚,让他名垂千古也是值得。那麼,贾诩究竟有没有扶植汉室之心?首先,贾诩投身非所,委身董卓是无庸置疑。这个也是贾诩为人所诟病的地方。但是,我想提出一点:不少人在成功前也走过曲折道路,例如徐晃和刘备等。徐晃出身於作恶多端的凉洲军团杨奉门下。后来他劝杨奉投降曹操。虽然杨奉没采纳,但是最终徐晃修成正果,於后世评价中成绩斐然。至於刘备更是走了几十年的歪路,才请得诸葛亮出山,建立蜀汉。纵使贾诩在董卓败亡后建议还攻长安,使得凶猛的凉洲军团再次回到京师作破坏,但无可否认的是:贾诩为汉室做了不少事,对刘氏他可说是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问心无愧。他在入京后没有为虎作伥,和李傕等人狼狈为奸。陈寿记载了贾诩「典选举,多所匡济,傕等亲而惮之」,又说「佑护大臣,诩有力焉」。贾诩执意保全汉朝大臣,跟为祸人间的李傕等人保持距离。在裴注本里,更引了献帝纪「傕时召羌、胡数千人,先以御物缯采与之,又许以宫人妇女,欲令攻郭汜。羌、胡数来闚省门,曰:“天子在中邪!李将军许我宫人美女,今皆安在?”帝患之,使诩为之方记。诩乃密呼羌、胡大师饮食之,许以封爵重宝,於是皆引去。傕由此衰弱。」及「天子既东,而李傕来追,王师败绩。司徒赵温、太常王伟、卫尉周忠、司棣荣邵皆为傕所嫌,欲杀之。诩谓傕曰:“此皆天子大臣,卿奈何害之?”傕乃止。」两则贾诩解除汉室危机的故事。由此可见,在贾诩内心里,大汉江山始终占了一个很重要的位置。EY
©烽火三国论坛 -- 烽火三国论坛—中国人智慧象徵的时代 ;\
3.明哲保身J;D`
要说贾诩一生人最成功的地方,不可不提的是他的择主能力之高。君择臣之,臣亦择君之。贾诩对自己的主公岂会一点要求也没有?他目光远大,自然会择明君而仕,而伴随他寻找真主的,就是他的大胆。起初,贾诩是忧汉室所忧,为复兴大汉而战。在这个漫长而艰钜的任务中,贾诩虽先后为董卓等军阀出谋献计,但是他和他们的关系还是君子之交淡如水,免得惹祸上身。后来他醒觉,发现大汉将一睡不醒,於是他向段煨投诚。段煨待他不薄,但贾诩却觉得不安。不久以后,他做了一出乎人意料之外的决定:投降张绣。这是为何哪?原来贾诩相人亦有一手,他认为段煨为人多疑,日后必定会对自己不利。投靠张绣之后,贾诩果真得到机会一显身手。即使面对一代枭雄曹操,贾诩依旧能以败兵取胜。再过不久,官渡之战爆发,袁绍派人向张绣招降。没想到,贾诩在张绣及使者前当面回绝,更指出袁绍不能容人,不可投靠。张绣问他不投袁绍该如何办,於是贾诩提议张绣投降曹操。结果昔日主仆皆在曹操手下一展光芒。而这也再一次证明了贾诩的眼光:那时的袁绍虽然势力雄大,但随著时光流逝他将来肯定比不上曹操。在魏国,贾诩得到重用,可是自保哲学依然没改。贾诩传记载「诩自以非太祖旧臣,而策谋深长,惧见猜嫌,阖门自守,退无私交,男女嫁娶,不结高门,天下之论智计者归之」。为了防止主上猜忌,贾诩可谓是费煞心思。但是,这绝对是值得的,相比起与他齐名的二荀和郭嘉等人,贾诩见证了大魏的成立,并在七十七岁善终。3;
©烽火三国论坛 -- 烽火三国论坛—中国人智慧象徵的时代 Jn= =
4.运筹帷幄ssv
贾诩在战略上颇有心得。首先,他说服董卓余部攻长安,成功为董报仇。其次,贾诩在张绣旗下时以败兵大败不可一世的曹操军。不可不说的是他在赤壁之战前曾和程昱等劝曹操不要争战,让百姓安居乐业,江东自然不战而降。但曹操没采纳,最终吃了个大亏,败在比他年轻多的周瑜、鲁肃等人。赤壁之战也是曹操征战沙场多年不愿提起的一块心病。后来他更致信孙权说自己是烧船自退,白令周郎成名。曹操把自己说得多麼伟大啊!但是这也遮盖不了曹操惨败的事实,吴国更在江表传把此事记下,以嘲笑曹操无耻的行为。不过,此事也显示出曹操比袁绍优胜的地方:袁绍不采田丰建议招致兵败官渡,就杀了田丰;曹操拒纳贾诩言导致受创赤壁,於是更器重贾诩 —— 正如贾诩所说的用人胜绍,决机胜绍。然后,在曹操西进时献离间计,让曹操分离马超韩遂的关系,藉对方内部不合讨便宜。最后他向魏文帝曹丕建议魏应先文后武,吴蜀应留待魏内部富裕、国泰民安时才对付。曹丕没听从,结果在江陵惨败。自此之后,北方政权改用贾诩的策略。纵使最终得益者是司马氏,但先文后武果真成了统一天下关键之一。虽然贾诩的进言并不是每次也被采纳,他的战绩亦非百战百胜,但是贾诩一手创造的败兵追击、离间敌手等出色谋略绝对不比史上任何一位战略家所能做到的差。毕竟,历史洪流里没真正的常胜军师F):c(
,真正的英雄是能从挫败中吸取教训的人。2!8M'w
©烽火三国论坛 -- 烽火三国论坛—中国人智慧象徵的时代 .&
5.深藏不露Yrs4
这个深藏不露可以说是贾诩的优点,也可以说是他的缺点。优,是指他的深藏不露是切合形势,而缺则在於贾诩心中城府深,不利於主上对他进行管制。贾诩的深藏不露是基於他相人之能。从他在曹营的行为看出他的确是深藏不露:赤壁之战前,贾诩献策曹操应先安定北方,改善民生,以威服江东,但曹操不从,於赤壁大败。另外,贾诩再次上疏,不过此时曹操已死,换上的是曹丕。贾诩表示应先整顿好内部,再南伐江东。可是曹丕没接纳,受挫於江陵。这两件事上贾诩其实也做出了正确的决断,但就没坚持己见。这是为什麼呢?无非是贾诩看出曹操曹丕父子只将人才视作争霸天下的工具,不能和他们推心置腹,所以每当建议被拒绝,贾诩总不坚持己见,让主上吃亏,经一事长一智。贾诩处事不卑不亢,凡事力求中庸,深藏不露,就是他在乱世求存的法则!6}]{E
©烽火三国论坛 -- 烽火三国论坛—中国人智慧象徵的时代 w+y'&?
从上文可见,贾诩这人是有他的优点。陈寿、裴松之,这两个不同年代的人之评论难免会有点不一样。贾诩能在高手云集的曹操集团当中脱颖而出,所付出的努力、代价实不足为外人道。可是他所得到的评价中竟然有像裴松之般的差!他毕生的努力换得如此下场,实在不值。个人认为,贾诩做人处事即使真的有什麼大不当的地方,对他的评论也不应至於裴松之的那麼差。因为不论是在乱世抑或是太平盛世之中,贾诩也有值得我们仿效的地方,尤其是他的明哲保身、深藏不露,正好让我们明白到锋芒不可过份外露,从而学习中庸这高深的道理。

关于《三国演义》的毕业论文题目,请帮我拟个题目,大小合适,只要采纳愿意追加高分。

1:论《三国演义》中人才在蜀国兴亡中的影响--人才的断层引发的亡国之悲2:浅论演义体给《三国演义》带来的语言之美3:论《三国演义》中武将和谋士主导国家命运带来的思考4:《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个体悲剧之美5:论《三国演义》中刻画典型人物的艺术特色6:论《三国演义》中人人思蜀乐蜀的社会原因7:论《三国演义》作为一本小说它所带来的军事谋略给后世的影响8:论《三国演义》中对典型人物进行悲剧塑造所带来的中国士大夫阶层报国之思 希望能帮到你,其实论文最重要的是摘要,它才是核心。我所给你的这八个题目应该都不是很大,写起来比较容易入手。一定要写《三国演义》吗?题目是老师给你们定好的还是你自己定的?我也是学中文的。如果你可以自主的选题我可以帮你(当然在你们学校可以让你们写外国文学的前提下),我的毕业论文也是今年完成的,写的是卢梭的《忏悔录》,我没有在网络上公开过。如果你能确保自己不会公开我论文,我倒是能把论文给你。论文全部内容都是我自己写的,字数一万一两千吧。

汉语言文学最好写的毕业论文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有那些?看看下面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题目大全吧!

中国古代文学类

1、李白诗中的仙、侠精神。

2、论辛词的英雄情节

3、论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特色

4、论辛弃疾的“以文为词”

5、论韩愈的“以文为诗”。

6、“清空骚雅”、“幽韵冷香”的白石词。

7、关于白居易〈新乐府的评价

8、关汉卿杂剧中的女性形象

9、韩愈散文的'艺术风格

10、元散曲的艺术风格

11、柳宗元的寓言创作

12、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13、唐传奇中的女性形象

14、水浒传的艺术成就

15、论杜牧的七言绝句

16、论归有光的散文

17、论李商隐的无题诗

18、牡丹亭的艺术成就

19、西蜀词与南唐词之比较

20、西游记的奇幼美与诙谐性

21、欧阳修词的艺术风格

22、金瓶梅人物论

23、欧阳修散文的情韵美

24、“三言”“二拍中经商题材的时代特色

25、王安石后期的诗歌

26、论纳兰性德词

27、苏轼词的主导风格

28、桃花扇人物论

29、秦观词的婉约风格

30、聊斋志异的艺术特色

31、红楼梦的悲剧精神

32、论易安体

33、论陆游诗歌的爱国主题

34、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中国现代文学部分

1、论鲁迅的《呐喊》和《彷徨》

2、论“五四”时期的问题小说

3、论郭沫若的历史剧(或《屈原》、

4、论早期的象征派诗歌

5、论周作人早期的散文

6、论丁西林的话剧

7、茅盾小说的独特贡献

8、老舍的小说与“京味”

9、论巴金的《寒夜》

10、论沈从文的〈边城〉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题目

如下题目仅供参考:

1,网络文学的发展和影响。
2,传统文学的现实意义。
3,儒商的形成及特点。
4。网络对文学发展的利弊。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