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学术继承人论文

2023-03-03 15:33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学术继承人论文

相信大家在学习、工作中总少不了接触作文吧,尤其是占有重要地位的议论文,议论文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那要怎么写好这类型的作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继承与创新议论文(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如果说继承是一个文明社会不断进步的源泉,那么创新就应是这个社会走向未来的,打开新世界大门的钥匙。如今,继承与创新的任务已逐渐转移到了年轻的我们的肩上,我们谁都不愿缺席,更不愿轻言放弃。

追溯往昔,从先贤身上继承下来的思想与生活技能,无不体现出优秀的品质,推动社会的进步,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正如“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所写的一样,正因继承了法家的精华,商鞅的变法才显得那么得心应手,恰逢创新变法的及时,才使得身处地图西陲的秦国变得强盛。我们继承先辈们的优秀的品质与技艺,共同促进社会的发展,在前人的精神遗产中予以创新,继承与创新共同作用,使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屹立不倒。

继承与创新,是每一个中华儿女所必不可少的品质。如果说创新是船帆,那么若想驾着小船前往梦想的彼岸,继承便是那必不可少的风。一个人迷失在荒漠中,他所继承的东西早已决定了他是否能走出去,有创新精神的人会去创造,通过有的材料去创造自己需要的物品,去利用。继承与创新紧密相连,在开创新世界的征途中,必不可少。

继承与创新见证了一个民族的兴起。二十世纪五六是年代,祖国科技发展处于低谷,一大批科学工作者积极响应,依靠所继承的坚韧不拔的品质,用其所具有的创新精神,为祖国的科技事业添砖加瓦。继承是一个民族进步的承载者,是创新的基础,是创新意识的来源;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推动者,是文明进步的动力。没有继承和创新,整个民族死水一滩,没有了活力与朝气;没有了继承与创新,整个民族步履维艰,难以继续前行;没有了继承与创新,整个民族都将被历史所遗弃。一个文明就像一座塔,需要坚石承载他的博大,需要塔顶的创新之火去证明文明仍在继续。

对于当代的我们来说,在开创新世界的征途中,继承和发扬尤为重要,创新亦必不可少。创新是茫茫沙漠中的绿洲,给徘徊不前的人注入前进的动力;创新是无边黑夜中的星辰,给探寻求知的人以前进的方向;创新是茫茫大海中的灯塔,予以疲惫的人心灵的慰藉。

新世界的大门已经开启,集结的号角激荡着我们的心灵,未知的秘密等待着我们前去探寻,我们谁都不愿缺席,实现我们的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仍需努力!

在我们很多人看来,继承与创新是两条平行线。它们互不相交,两则始终处于泾渭分明,相互对峙的状态。然而,在现实中,我们需要继承,更需要在继承中创新。

继承是要有的,就像我们要一代代延续我们祖辈的习俗,文化。这种继承,在一定范围内限定了我们的思维。就好比,大人习惯于竖直切苹果。而一些年幼未经受教育的孩童,偏爱于横切苹果。就如同,我们的理念中,裙子高更鞋属于女性的,若男性穿上,那便会贻笑大方。曾读过一篇名叫《穿裙子的少年》的文章。文中讲述的是几个少年离家出走,从而来到一个全新的国都。在哪儿,男人都穿着裙子。当少年嘲笑那些当地人时,孰不知那些男人也笑话着他们。那些当地人甚至一味逼迫少年穿上裙子。在那些当地人的思维里,男人穿裙子是天经地义的事,相反若穿着裤子那便是怪物。当地人与少年所继承的文化不同,两则的习性也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因此,若我们摈弃继承,一味的发展,就会使文化垄断。那么,男人穿裙子等怪事也就比比皆是了。

在继承中创新,是延续和发展文化的基础。一个国家若只传承,不创新,那么便是时代的退步。一个停滞不前的国家,终会在时代的潮流中被淘汰,成为一段作为反面教材的历史。

往往一些伟人的发明与发现,都是以创新,幻想为基础。著名作家,凡尔纳被世人称为“科学幻想小说之父”。他笔下的杰作——《海底两万里》更是对后人影响深远。书中幻想了许多东西。现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大都成为了现实。这些发明之所以能成为现实,基于一种创新,一种遐想。

继承与创新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促进的。从古至今,一些理论的确凿皆是总结前人的思想,并以此有所创新。正如牛顿曾说:“我只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化学上,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就是通过一步步的传承与延伸。历史上的伟人,皆不能脱开前人的理论与知识,独创一门学术。他们都是先受时代影响,因前人思想的沉淀这一基础,才得以有了新的观念,独特的创新。

因此传承与创新皆是极为重要,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年轻的我们是新时代的主人。在这段漫长而又深远的征途中,我们又怎会缺席?

我们似乎都在认为继承是在盲目守旧,创新是对传统的扬弃。但在我看来,正是因为想要创新,所以去继承;想要继承,所以去创新。继承与创新,从来都不是对立的,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共同发展的。只有这样,人类的文化生活世界才会更加灿烂与精彩。

掀开历史的篇章,我们随处可见继承与创新相互影响的身影。稷下学宫在继承西周官学的办学形式上,又在当时的国家形式上发展出一些新的内容,为先秦的教育史和学术史揭开了新的一页。儒学复兴运动孕育了理学,谭维维与华阴老腔在舞台上的创新使最老摇滚乐得以延续。可见,创新需要从继承中来,继承需要从创新中过。只有使传统变成现在人能够接受的东西,传统才能继承,继承才能创新,只有这样,人类文化才会生生不息。

反之,如果只是继承,而不去创新的,必定会被社会所排挤。文艺片《百鸟朝凤》中的.唢呐老艺人艰难苦寻徒弟去继承自己的唢呐绝技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试问一下,若是老艺人能够主动去创新,如同华阴老腔一样去创新一种被社会所接纳的东西,使唢呐与时代相结合,何尝不怕没有继承呢?所以由此可见,继承不是你希望怎样就能达到多么好的效果,而是与创新共同发展,共同影响的。

近段时间爆红与网络的二十四节气美食图,以手绘的方式来表达中国的传统文化,使人们重新感受到这一文化,继承的目的不就达到了吗?用新的方式去表达旧的内容,都不是创新吗?可见,继承与创新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并且使人类生活变得更精彩。

我们只有在继承中去创新,在创新中去继承,从传统文化中得到新生事物,传统文化才能生生不息地繁衍下去,人类的文化生活才能更加精彩。

继承是积累,创新是发展。

所谓继承就是将历史中值得我们后辈所歌颂,所学习的精神保留下来,加以传承与弘扬。

继承礼仪文化。

中国是“礼仪之邦”对礼仪文化非常重视,从古至今礼仪文明从未断过。

北宋时期,有个叫杨时的进士,前去向程颐请求学问,却赶上程颐正在屋中小憩。于是杨时便静立门口,等待老师醒来,即使外面下起鹅毛大雪,他也不肯离去,依旧立在雪中。等到程颐一觉醒来时,才发现门外的杨时已经成了雪人。

程门立雪告诉了我们要尊敬老师。

现代作家鲁迅对启蒙老师寿镜吾先生也十分的尊敬。在日本留学期间,鲁迅经常给老师写信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回家期间也经常探望老师。

从杨时到鲁迅直至我们,这就是继承!

所谓创新就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增添一些更加丰富的新内容,加以发展。

创新科技发展。

说起四大发明,人民都感叹不已。在人类文明史上四大发明占有重要地位。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和造纸术这些都是我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在当时都是居于世界前列的。这些伟大的发明曾经影响了全世界,也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前进。

从2008年的神舟7号再到前不久刚发射的天宫二号。这无一不体现了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在航天领域已走在世界的前列。就像高尔基所说的:“如果学习只在模仿,那么我们就不会有科学,也不会有技术。”

从四大发明到天宫二号直至现在,这就是创新!

在开创新世界的征途中,我们应该继承中国优良的传统文化,发扬民族精神,传承中华美德。我们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勇于创新科技,发展科技,年轻的我们朝气蓬勃,谁都不应该缺席!

继承是积累,创新是发展,惟有继承与创新才能让中华民族永葆生命力!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对于继承与创新,亦是如此,我们要学会正确看待他们的关系。

以继承之水,浇灌成功之花。朝阳与落日总是令人感动的,只是因为那一刻把正午的锋芒熔成了光润的辉光。在历史的海岸上,慢溯着一道道厚重的沟渠。楚大夫沉吟泽畔,九死不悔;魏武帝扬鞭东指壮心不已;陶渊明悠然南山,饮酒采菊。他们执著、坚毅、豪壮、遵其本心……这些优秀的品质流传至今,让我们得以继承和发扬。

以创新之光,照亮成功之路。发光并非太阳的专利,每个人都可以发光。虽然不是每个人都能创造出水晶教堂,但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设计自己的梦想。我国近代铁路专家、有“中国铁路之父”之称的詹天佑在修筑京张铁路时,面对铁路横过八达岭这一难题,他亲自勘察,选定路线,创设了“竖井开凿法”和“人”字形线路,震惊中外。他大胆创新,不畏艰难,成功地修建了京张铁路,创造了奇迹,有力地回击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

用继承与创新之美,点缀斑斓人生。古往今来,历史总是推陈出新中不断发展前进的。我们不仅要像山一样的在坚守自我中巍峨不动,也要像水一样在山穷水复之时另辟柳暗花明之径。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教会了我们对理想要不断追求并为之努力;“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让我们懂得了以史为鉴,敢于拼搏;“苦其心智,劳其筋骨”让我们明白在逆境中开拓创新的重要性。

大树之所以高大,是因为它有落红无私的哺育;大海之所以深邃,是因为它有无数条小溪汇合;花儿之所以明艳,是因为它有清晨雨露的滋养。因此,我们在继承古典文化的同时也要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进步。

如果你歌颂黎明,那么请不要忘记拥抱黑暗。

如果你赞美太阳,那么请不要忘记欣赏月亮。

如果你敢于继承,那么请不要忘记开拓创新。

在生活中,要想获得成功,创新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缺少了继承,创新便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创新,不是靠自己的主观臆造去随意地瞎编乱造,而是要注意继承前人优秀的成果,在别人正确的理论指导下创新才会显得更有意义。英国17世纪的科学巨匠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和运动的三大定律,创新不可谓不丰富。可当别人问及他为什么会取得如此的成绩时,他说:“如果说我看得更远一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虽然这只是一时谦虚之词,但细细想来,如果没有伽利略夜观星空,如果没有第谷数十年如一日研究天体的运行规律,牛顿想要总结出物体运行的三大定律,似乎要大费周折了。可见,继承和创新是不可分的,只有在取得其精髓去其糟粕的继承中创新才是可取的。

马克思的创新精神鼓舞和造就了一大批的仁人志士为社会的进步而奋斗。诚然,大英博物馆的一桌一椅见证了他的冥思苦想之后的豁然开朗,之后的奋笔疾书,见证了他那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理论。但是如果没有他翻前人之作时的专注,摘抄资料时的认真,没有圣西门、傅立叶他们的空想理论出现,他也不会成功的。甚至可以断言,如果没有他们,《资本论》也许不会这么快地完成,我们也许还要在黑暗中摸索着前进。可见,在继承中创新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盲目的创新往往会弄巧成拙,让人传为笑谈。君不见那“邯郸学步”的郑国人,总想学习别人的步法,以便自己跟本国的人走路不一样,似乎是创新了,但是动机不纯,方法不对,不知继承本国传统,落了个爬回去的下场。前几年的小品《如此包装》也是说的这个道理,本来评剧便是一门值得继承的艺术,可是那个“总监”非要进行“创新”,将原来风马牛不相及的流行音乐与民族艺术强行配伍,结果是可想而知的。那“创新”出来的“四不像”让我们津津乐道了好些年。若不得要领,便很容易犯同样的错误。

继承和创新是雨与水的关系,没有了继承如同只有鱼没有水,再好的创新也会成为空中楼阁,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而只有水没有鱼似乎更表现出只有继承没有创新的死寂,毫无生气。只有鱼和水统一在一起,才会变得有生气。

创新是重要的,继承同样是重要的。你要想获得成功,继承和创新是必不可少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才会有“清如许”的成果。

20份指导老师临床医案是老师写还是

登陆资金申报|投资咨询|产业研究
北京
[切换城市]

产业
部委
研究院
公司
提交
首页 > 新政策 > 正文
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关于印发第六批北京市级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来源: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 作者:政府资金网 2019年09月03日 14:00
阅读全文
摘要:为加快继承整理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培养中医药骨干人才,结合首都名中医、首都群众喜爱的中青年名中医评选工作,我局制定了《第六批北京市级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实施方案》,现予以印发。
各区卫生健康委、各有关单位:

为加快继承整理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培养中医药骨干人才,结合首都名中医、首都群众喜爱的中青年名中医评选工作,我局制定了《第六批北京市级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实施方案》,现予以印发,并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 指导老师遴选原则

第六批北京市级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以下简称“第六批市级师承工作”将与第一届首都名中医、第三届首都群众喜爱的中青年名中医(以下简称“中青年名中医”)评选工作相结合,拟在全市范围内遴选200名指导老师(其中包括150名师承工作指导老师和50名师承工作基层指导老师)。

(一)150名师承工作指导老师拟定从历届首都国医名师中遴选50名,从本次申报首都名中医范围中遴选100名(本次入选的100名师承工作指导老师同时授予第一届首都名中医称号)。

(二)50名师承工作基层指导老师拟定从历届中青年名中医和本次申报中青年名中医的范围中遴选(本次入选的师承工作基层指导老师且未曾获中青年名中医称号的同时授予第三届中青年名中医称号)。

二、指导老师推荐原则

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大学医学部、首都医科大学、市级及以上三级医疗机构、相关学协会作为推荐单位直接上报,区属医疗机构及其它单位通过区卫生健康委推荐统一上报。推荐名额详见附件1。

三、工作要求

(一)第六批市级师承工作和首都名中医、中青年名中医评选工作是切实加强首都中医药系统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请各区卫生健康委、各有关单位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充分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共同做好此项工作。

(二)各单位要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开展申报工作,切实按照评选条件对申报人的材料进行把关,按照评选条件进行初评,并将初评结果在申报单位公示五个工作日后进行申报。

(三)申报材料要求

1.推荐人选要认真填写《第六批北京市级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暨名中医申报表》(附件2),提交纸质材料并附证明材料均一式三份,复印件均需加盖单位公章。

2.由推荐单位撰写推荐报告(包括产生的程序,公示情况、推荐意见、排序、管理部门、联系人及电话等)、填写《指导老师推荐人选基本情况一览表》(附件3)一式一份。

3.请推荐单位于2019年9月23日(周一)下午4:00前将以上材料纸质材料加盖公章后报送至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东城区东单三条甲7号124室),同时发送电子版到申报邮箱(邮件标题格式:指导老师+单位),逾期不予受理。

4.继承人申报工作另行通知。

联 系 人: 李 萌 刘 刚 刘骅萱 王会玲

联系电话:65250460 65594125 83970028 83560715

申报邮箱:

附件:

1.第六批北京市级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名额分配表

2.第六批北京市级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暨名中医申报表

3.指导老师推荐人选基本情况一览表

北京市中医管理局

2019年8月29日

第六批北京市级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首都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中医药振兴发展的意见》文件精神,进一步做好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培养中医药骨干人才,为首都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我局将组织开展第六批北京市级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以下简称“第六批市级师承工作”),此项工作将与第一届首都名中医、第三届首都群众喜爱的中青年名中医(以下简称“中青年名中医”)评选工作相结合,在全市范围内遴选200名指导老师,培养400名学术继承人。为做好此项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在全市范围内遴选有丰富、独到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的50名首都国医名师和100名首都名中医作为第六批市级师承工作指导老师,50名首都群众喜爱的中青年名中医作为第六批市级师承工作基层指导老师,选配400名具有相当专业理论和一定实践经验的中青年业务骨干为他们的学术继承人,通过系统培养,使其在整理、传承、凝练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的基础上,尽快成长为理论功底深厚、诊疗技术精湛、专业特色突出、医德医风高尚的中医药骨干人才,形成首都名中医“515”学术传承模式,保持我市全国中医药人才高地优势。

二、遴选条件

(一)指导老师

1.基本条件(须同时符合以下条件):

(1)热爱中医药事业,医德高尚,学风严谨,在群众中享有盛誉,在行业内有较高的知名度,得到同行公认。

(2)具有中医执业医师资格(中药专业的除外),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

(3)首都名中医1965年1月1日以前出生,从事中医药专业技术工作满30年(时间截止到2019年12月31日,下同);中青年名中医1965年1月1日—1974年12月31日出生,从事中医药专业技术工作满20年。

(4)坚持每周门诊不少于2个半天;能够保证带教2名继承人并完成带教任务。

(5)有丰富独到的学术经验、突出的中医诊疗特色和技术专长。

2.能力条件(首都国医名师、首都名中医须至少符合以下7项条件,中青年名中医须至少符合以下5项条件;符合以下条件多者为优先遴选对象):

(1)学术有成就:省级及以上名中医、岐黄学者、历届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历届群众喜爱的中青年名中医优先,其年龄条件可适当放宽(两年以内)。

(2)专科有特长:从事中医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针灸科、推拿科、中药学科同等条件下优先。

(3)品牌有下沉:建有北京中医药薪火传承“3+3”工程两室一站或基层分站、基层老中医传承工作室;或是室站、分站的负责人。

(4)师承有轨迹:具有明确的师承或学术流派传承轨迹,或具有两代(含)以上明确的家族传承谱系,其技术职称可不做必要条件。

(5)行业有影响:是北京市级及以上重点学科/专科带头人或学术带头人,或担任过国家级中医类别行业学会相关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及以上职务、省市级中医类别行业学会相关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6)传承有脉络:承担过区级及以上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或以师承方式(含民间拜师)出徒不少于6人。

(7)改革有成效:曾在中医、中西医结合、中药、民族医的医疗、教育领域实施过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改革措施。

(8)责任有担当:积极参与我局主办的社会公益服务,如“北京中医健康乡村建设工作”、“名中医身边工程”、“治未病健康促进工程”、“北京中医药文化宣传周活动”等;在下基层、对口支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服务中表现突出。

(9)服务有保障:年门诊服务量3000人次以上,诊疗质量、群众满意度、绩效考核等综合评价在本单位前列。

(10)著述有创新:近5年以专家姓名为主题词在CNKI、维普、万方平台检索传承类期刊论文不少于3篇(含),或经验传承相关学术著作不少于1部。

(二)继承人。继承人分为首都国医名师学术继承人(以下简称名师继承人)、首都名中医学术继承人(以下简称名医继承人)、中青年名中医基层继承人(以下简称基层继承人)三类。应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1.热爱中医药事业,品学兼优,有继承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意愿。

2.从事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和民族医药工作,具有中医执业医师资格(中药专业的除外),或具有西医执业医师资格且同时具有由我局颁发的西学中高级研究班结业证书。

3.名师继承人45岁以下(1975年1月1日(含)以后出生),其他继承人40岁以下(1980年1月1日(含)以后出生)。

4.名师继承人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其他继承人应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

5. 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少数取得大学专科学历,从事中药或民族医药工作满15年的中青年业务骨干,也可作为继承人的遴选对象。

6.不担任院级及以上行政职务,身体健康,能够按要求保证继承学习任务的完成。跨单位跟师学习的,其所在单位应能保证继承人跟师学习时间,并有相应措施和承诺。

7.在同等条件下,指导老师的直系亲属继承人,完成区(院)级师承学习并结业的人员,从事中医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针灸科、推拿科、中药学科的及在我局组织的各项活动中积极参加、成绩突出的优先考虑。

8.已经参加过国家级或北京市级(含双百工程)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不再列为遴选对象。

三、遴选程序

按照先遴选指导老师(含第一届首都名中医、第三届首都群众喜爱的中青年名中医遴选)、再遴选继承人的程序进行。

(一)指导老师的遴选程序。符合条件的专家本人申请,填写《第六批北京市级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暨名中医申报表》(附件2),由单位按照推荐名额和要求上报。我局对上报的指导老师申报材料进行形式审查,并组织有关专家对申报人进行评议,择优确定指导老师(含首都名中医)和基层指导老师(中青年名中医)初步人选名单。初步人选名单在北京中医药信息网公示五个工作日。公示期内无异议的首都国医名师、首都名中医正式列入第六批市级师承工作指导老师名单;中青年名中医正式列入第六批市级师承工作基层指导老师名单。

(二)继承人的遴选程序。指导老师名单确定后,按照每名指导老师选配2名继承人的原则,由各单位根据老师的专业、特长,按专业对口原则进行申报,通过个人申请、单位申报、资格审查、遴选考试、择优录取、双向选择的方式产生。

1.符合条件的继承人在指导老师正式名单公布后,按专业对口的原则填写《第六批北京市级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继承人申报表》,由单位按照推荐名额和要求上报。

2.我局对上报的继承人进行形式审查,合格者参加遴选考试,考试合格者列入继承人候选人名单。

3.按双向选择、专业对口的原则为每位指导老师选配2名继承人(首都名中医原则上至少带1名外单位继承人)。

4.继承人经双向选择确认后在北京中医药信息网公示五个工作日。

5.公示期内无异议的继承人正式列入第六批市级师承工作继承人名单。

四、教学要求

(一)教学时间

从正式跟师学习起(拟于2020年开始),连续三年。

(二)教学方式

1.采取跟师学习、独立临床(实践)、理论学习等形式进行。跟师学习每周不少于2个半天;理论学习包括自学研修、网络在线学习和集中理论学习,其中集中理论学习每年不少于2次。

2.对继承人采取学分制过程管理,总计300学分,修满270学分(每年不少于90学分)方能参加结业考核。

(三)教学任务

1.继承人通过跟师学习和独立临床(实践)为主,全面系统地继承指导老师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和技术专长等临证精华,提高临床诊疗或技术水平。每年完成不少于60个半天的跟师笔记和20份指导老师临床医案(实践技能总结)。

2.在指导老师的指导带教下,中医专业继承人以精读《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及温病学等中医经典著作为主,学习1部以上与所从事专业密切相关的专科经典著作。中药专业继承人学习《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雷公炮炙论》、《炮炙大法》以及《中药大辞典》、《中药炮制学》等典籍著作,并重点掌握1—2项传统中药技术。民族医药的继承人学习本民族医药学典籍著作。继承人每年撰写学习心得4篇以上。

3.继承人通过网络在线学习和集中理论学习,学习掌握相关专业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提高全医学领域知识面,提升综合能力。

4.指导老师每周临床(实践)带教时间不少于2个半天,并对继承人撰写的学习心得、临床医案(实践技能总结)进行批阅,批语要有针对性和指导性,能体现指导老师的学术水平。

(四)预期成效

通过继承工作,继承人应达到下列要求:

1.中医药理论功底更加扎实,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更加丰富。

2.基本掌握指导老师的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达到指导老师认可的临床疗效或技能技艺水平,中医临床诊疗水平在原有基础上有较大提高,临床疗效比较突出。

3.学习期间在省市级及以上公开发表的期刊(具有国际标准刊号ISSN和国内统一刊号CN)上发表继承、总结指导老师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的论文1篇(同一指导老师的继承人整理或总结指导老师经验和专长的论文不得为同一专题)。

4.三年跟师期满,继承人须提交由本人独立完成的、能反映指导老师临床经验和学术专长、体现疾病诊疗全过程的典型临床医案60份(中药专业继承人完成反映指导老师中药加工、炮制、鉴别、制剂工艺等方面的实践技能总结材料60份);经典学习心得12篇;结业论文1篇(不少于2万字),其内容既要体现指导老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实践)经验,又要有继承人自己的创新观点,并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临床(实践)意义。

5.名师继承人在中医类别国家级学会相关专业委员会任委员及以上职务,或在中医类别省市级学会相关专业委员会任常务委员及以上职务;名医继承人在中医类别省市级及以上学会相关专业委员会任委员及以上职务。

五、管理考核

(一)我局成立“第六批市级师承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继承工作的监督和指导。委托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成立“第六批市级师承工作办公室”,负责继承工作的理论培训和管理考核等工作,考核细则另行印发。

(二)指导老师所在单位由主管院领导牵头负责,指定职能部门和专人负责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和继承人不在同一单位的,由指导老师所在单位作为带教单位,负责本单位继承工作的组织实施和日常管理。

(三)继承人进岗后,要与指导老师签订继承教学协议,并制定继承教学计划。

(四)继承人跟师期间,原则上不得中断,对确有原因中断在六个月内者,可以继续学习,但需将继承工作时间延期半年;中断超过六个月者,协议自行终止,取消继承人资格,追回补助经费。

(五)指导老师带教期间,对确有原因不能继续带教的,协议自行终止,取消指导老师资格,追回补助经费。其继承人跟师未超过一年的,协议自行终止,但可保留资质,免试参加下一期师承;超过一年的,可报我局批准,转跟其他指导老师,并重新签订继承教学协议;超过两年半的,报我局批准,可自行整理、学习和研究指导老师的学术经验,继续完成继承学习任务。

六、配套机制

(一)保障机制

1.指导老师和继承人继承学习期间的工资及其他福利待遇均由各自所在单位发放。

2.继承工作期间,我局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指导老师每位资助3万元,用于带教津贴、教学经费补助等师承相关工作,继承人每位资助2万元,用于师承所需的教材、学习资料、出版印刷、学术交流、会议培训、交通差旅、管理考核等相关工作。

3.指导老师在继承学习期间按计划完成带教任务、继承人在继承学习期间按计划完成学习任务并年度考核合格,视同为完成当年的继续教育学分。

4.通过结业考核的继承人,我局颁发出师证书,同时对指导老师颁发荣誉证书。

5.继承人在继承学习期间,符合《卫生技术人员职务试行条例》有关规定者,可评聘高一级职称。获得出师证书,符合《卫生技术人员职务试行条例》有关规定者,可优先评聘高一级职称。

(二)退出机制

对于不能较好完成教学计划、教学任务,门诊带教时间不能保障,公开课授课时数不够,所指导的继承人存在多次年度考核不合格,或存在结业考核不合格者建立指导老师退出与递补机制,退回资助经费。

(三)淘汰机制

继承人在跟师期间,有以下行为的,视情节轻重给予口头警告、通报批评(口头警告两次以上)、取消师承关系并追回经费(通报批评两次以上)的处罚:不尊重指导老师;不执行指导老师正确的教学要求;无故减少甚至取消跟师时间;不按进度要求完成跟师计划和学习任务;由他人代替完成跟师笔记、心得、论文等;日常考核、年度考核不合格;年度学分不达标。

(四)创新机制

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指导老师,按照医针药技融合、全科专科综合、医院社区联合、交叉学科整合、团队个体契合、中西医学结合、承古纳新复合的基本原则,在传承思路、教学教法、传承实践中探索创新性的师承模式、制度、方式和手段,对于特色突出、意义重大者给予专项经费支持。

附件1

第六批北京市级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工作指导老师

名额分配表

序号

申报单位

首都国

医名师

首 都

名中医

中青年

名中医

1

市级及以上三级中医医疗机构

5

10

5

2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

首都医科大学、中日友好医院

3

5

1

3

其它在京医药高等院校、市级及以上三级医疗机构

1

2

1

4

各区卫生健康委

2

3

2

5

北京中医药学会、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

1

3

2

6

北京针灸学会、北京中医协会、北京中医药养生保健协会等

0

2

1

说明:

1.本单位内首都国医名师大于10人的,首都国医名师名额增加3名。

2.相关学协会推荐的不占用专家所在单位的指标,但必须先经过单位同意再向相关学协会申请。

附件2

第六批北京市级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

指导老师暨名中医申报表

单位名称:

姓 名

性 别

出生日期

年 月 日

民 族

学 历

毕业院校

技术职称

从事专业及方向

从事临床工作时间

年 月

移动电话

电子信箱

身份证号

执业证编码

身体状况

出诊情况

申请类别

已是首都国医名师£ 申报首都名中医£

已是首都群众喜爱的中青年名中医£ 申报首都群众喜爱的中青年名中医£

家庭住址

学习简历

年月至年月 学校或师从何人 专业 学历及学位

工作简历

年月至年月 单位 从事何种工作 职务及职称

中医诊疗特色或技术专长介绍:

具备的能力条件

学术成就£

专科特长£

品牌下沉£

师承轨迹£

行业影响£

传承脉络£

改革成效£

责任担当£

服务保障£

著述创新£

能力情况介绍

个人声明

本人自愿提出申请,对所填报信息和提供证明的真实性负完全的法律责任,并保证按文件要求执行任务,认真带教。

申请人签字:

年 月 日

所在单位意见:

经讨论研究,同意此专家申报,并保证在其带教期间落实文件各项要求。

单位公章:

年 月 日

学、协会推荐意见:

(从学、协会推荐的填盖)

单位公章:

年 月 日

区卫生健康委推荐意见:

(从区卫生健康委推荐的填盖)

单位公章:

年 月 日

专家委员会评议意见(申报时不用填写):

专家签字:

年 月 日

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审核意见:

盖章:

年 月 日

填报说明:

1.执业证编码是指医师执业证书上的医师资格证书编码。

2.申请类别只能选择一种类型并在“£”内画“√”。

3.出门诊情况请注明每周出门诊的时间、次数(以半天为单位,每半天为半个工作日)和地点。

4.具备的能力项目要求首都国医名师、首都名中医至少具备7项、中青年名中医至少具备5项并在“£”内画“√”。

5.能力情况介绍请按通知上能力条件的要求逐条介绍所选择的能力项目并附相关的证明。

6.必须附有的证明(复印件加盖单位印章):身份证(正反面)、医师执业证书(发证日期和医师资格证书编码所在页)、从事临床工作时间(人事档案工作履历页)。

7.能力条件的证明(复印件即可):各种人才的证(聘)书、建有室站的文件和照片、师承或学术流派的史料、学会相关专业委员会主委聘书、师带徒证明(证明材料、徒弟信息等)、改革措施的文案、参加公益活动的证明(任务书、报道、照片等)、年门诊服务量证明(医务处盖章)、发表文章的杂志封面和文章所在页、著作的封面和书号页。

张波的简历

1985年毕业于安徽中医学院中医系中医专业,进入(第一)附属医院工作至今,1992年任主治医师,1997年任副主任医师、讲师,2001年任副教授,2005年任主任医师。1998-2000年参加本院中西医结合临床硕士进修班学习,2003-2006年参加安徽省教育厅高校教师硕士进修班学习。2005年被安徽省卫生厅确定为中医临床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第二层次)。 1. 安徽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2002kj195)项目:温阳通脉颗粒合阿司匹林干预短暂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研究(张波为第一承担人,主持研究)。2. 安徽省卫生厅科研基金(2002B095)立项项目:柔肝化瘀法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研究(张波为第二承担人,协助组织实施)。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专病建设基金项目(编号:1203):重点专病肝豆状核变性(张波为第二学术继承人培养对象)。4. 安徽省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中医专科建设基金项目:重点专科中医脑病专科(张波为第二学术继承人培养对象)。发表论文专著:1.张波等. 颈夹脊穴水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63例。中国药业, 2000,9(8):392.张波等.重症肌无力病情恶化的诱发因素。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2,14(5):3563.张波等.蕲蛇酶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及TCD观察,中医药临床杂志,2004,16(5):4214.医学继续教育系列丛书。中医临床备要、中医临床精要、中医临床粹要(基本篇、提高篇、进展篇)。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年4月 第一版(张波参编,计6万余字)5.《现代中医神经病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年8月 第一版(张波副主编,计14万字)发表论文专著:1.张波等. 颈夹脊穴水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63例。中国药业, 2000,9(8):392.张波等.重症肌无力病情恶化的诱发因素。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2,14(5):3563.张波等.蕲蛇酶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及TCD观察,中医药临床杂志,2004,16(5):4214.医学继续教育系列丛书。中医临床备要、中医临床精要、中医临床粹要(基本篇、提高篇、进展篇)。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年4月 第一版(张波参编,计6万余字)5.《现代中医神经病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年8月 第一版(张波副主编,计14万字)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