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发表论文学术道德

2023-03-03 05:0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发表论文学术道德

不算,要是心里过意不去可以文章里提一下,说受到谁启发,感谢谁之类的。一般这种思想成果,只有有了具体的形式化的东西固定下来才算。

如何在学术研究中遵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

在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应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专利法》、中国科协颁布的《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试行)》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社会公德及学术道德规范,要坚持科学真理、尊重科学规律、崇尚严谨求实的学风,勇于探索创新,恪守职业道德,维护科学诚信。应当遵守下述基本学术道德规范:
(一)在学术活动中,必须尊重知识产权,充分尊重他人已经获得的研究成果;引用他人成果时如实注明出处;所引用的部分不能构成引用人作品的主要部分或者实质部分;从他人作品转引第三人成果时,如实注明转引出处。
(二)合作研究成果在发表前要经过所有署名人审阅,并签署确认书。所有署名人对研究成果负责,合作研究的主持人对研究成果整体负责。
(三)在对自己或他人的作品进行介绍、评价时,应遵循客观、公正、准确的原则,在充分掌握国内外材料、数据基础上,做出全面分析、评价和论证。
(四)尊重研究对象(包括人类和非人类研究对象)。在涉及人体的研究中,必须保护受试人合法权益和个人隐私并保障知情同意权。
(五)在课题申报、项目设计、数据资料的采集与分析、公布科研成果、确认科研工作参与人员的贡献等方面,遵守诚实客观原则。搜集、发表数据要确保有效性和准确性,保证实验记录和数据的完整、真实和安全,以备考查。公开研究成果、统计数据等,必须实事求是、完整准确。对已发表研究成果中出现的错误和失误,应以适当的方式予以公开和承认。
(六) 诚实严谨地与他人合作。耐心诚恳地对待学术批评和质疑。
(七) 对研究成果做出实质性贡献的有关人员拥有著作权。仅对研究项目进行过一般性管理或辅助工作者,不享有著作权。合作完成成果,应按照对研究成果的贡献大小的顺序署名(有署名惯例或约定的除外)。署名人应对本人做出贡献的部分负责,发表前应由本人审阅并署名。
(八) 不得利用科研活动谋取不正当利益。正确对待科研活动中存在的直接、间接或潜在的利益关系。

学术道德问题有哪些

学术道德问题有哪些,2003年12月27日《人民日报》发表的《学术道德提升期待制度建设》这篇文章,提出了一个近年来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的现实问题,即学术道德问题。随着去年,北京大学著名人类学教授汪铭铭大规模抄袭事件被披露以后,人们的这种不满情绪表现的更加明显,学术道德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批判之声充斥媒体,尤其在网络上各种各样的意见纷纭杂陈,一时间,仿佛整个学术界成为道德败坏者的乐园。 本文主要在分析中国学术道德问题特点的基础上研究形成学术道德问题的原因,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 学术道德 学术评价体系 学术立法

正文:从总体上来看,目前我国学术界的大部分学者,还是严守学术道德,兢兢业业地从事学术研究的。改革开放以来,各条战线上的科教人员,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作出许多学术精品,推动了我国学术研究的健康发展。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在我国的科研队伍中,确实存在着学术道德低下的现象,这种现象如果不从根本上予以解决,不仅会影响学者自身的发展,而且会对整个学术事业的健康发展带来很大的消极影响。

一、当前学术道德问题的主要表现

⒈是低水平重复现象。有些人不去关注当前学术界在某一学科的进展状况,或不愿意去关注进展状况,对于一些已经取得突破的问题,仍然局限于原有的层次上,简单地重复前人所做过的工作,造成不必要的浪费。这种现象在各类教材的编写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⒉是粗制滥造现象。有些人把严肃的学术研究当成像商品生产一样的操作过程,只要能够带来经济利益,就随便找上一帮人,不管是否胜任这项研究,采用剪刀加糨糊的操作方式,制造毫无学术价值的垃圾文本。
⒊是泡沫学术。所谓炮沫学术,就是一个学者在自己已有的成果基础上,简单地加以改头换面,改编或复制出另外的学术成果,并予以公开发表。这种做法的后果是,虽然就学术成果的数量来说,是增加了,但在质上并未提高。正是由于这种现象的存在,才会出现一个学者在短时间内接连出版几本甚至十几本学术著作这种奇怪的现象。
⒋是假冒伪劣。近年来,原本是市场中的假冒伪劣现象,也出现在了学术界中。如替人“操刀”代写论文或著作,或虚假挂名,或虚假主编、虚假文凭等之类的现象,都属于学界的假冒伪劣现象,这种现象虽然为数不多,但却影响了学术界的正常秩序,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学术信任危机。
⒌是抄袭剽窃。抄袭剽窃是目前社会各界最为关注的一种学术道德缺失现象,也是批评界打击最厉害的一种现象。那么,什么是抄袭呢?一般认为,所谓抄袭,就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已有的学术成果大量引用而不注明出处。抄袭大体可分为两种,一是抄袭别人的既有成果,二是自我抄袭。自我抄袭,就是将自己以前公开发表的成果大量复制而不注明出处。人们一般只注意对别人成果的抄袭,而相对忽视自我抄袭现象,致使自我抄袭比较隐蔽。实际上,泡沫学问现象的存在,与自我抄袭有很大的关系,一个人之所以能够在一年内出版几本书,主要的途径就是靠自我抄袭,即将原来公开发表和出版过的东西,简单地进行改头换面,做成一个新的文本,在低层次上重复自己原有的劳动。无论是抄袭别人的学术成果,还是自我抄袭,都是不道德的行为,都与学术研究的基本要求不相符。
此外,当前学术界道德失范的现象还有学术腐败现象:如学术杂志中的关系稿、人情稿等;科研人员的一稿多投现象等。

二、学术道德问题的主要成因

首先,是学术研究的商品化。从学术发展史的角度来看,人们最初从事学术研究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探索宇宙人生的奥秘,或为了修身养性。在古希腊,最早从事真正意义上的学术研究的人是早期的哲学家们,他们把追求智慧、探求宇宙的奥秘、解读人生的真谛,作为自己进行研究的唯一目的,这种研究同研究者当下的直接经济利益没有必然的联系。在中国古代也是如此,他们把学术研究当作修身养性的主要途径,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才会出现述而不作的思想家,也才会出现把自己的著作“藏诸名山,留诸后人”的著述家。
但近代以来,随着学术的发展和职业的分化,学术研究日益职业化,其后果是学术研究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职业,变成了可以用来养家糊口的手段。清朝著名的思想家龚自珍在《咏史》一诗中写过这样一句:“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梁谋”。虽然说的是作者对当时的文字狱的恐惧和逃避,但从一个侧面,也可以看出,学术已成为养家糊口的手段。这样,学术研究就弱化了原有的目的,追求学术研究所带来物质利益,成为从事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目的。尤其是在20世纪以来文化工业化的浪潮的冲击下,学术变得像大众文化一样,似乎也成为可以批量生产的东西,成为可以进行策划的东西。
学术研究本来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创作活动,是一种不受任何限制的自由活动,它不应该承载学术本身之外的任何东西。如果学术研究能够为研究者们带来一定的物质利益的话,也不应该成为学术研究的直接目的,而应该作为它的副产品。但在现实生活种,有一些人本末倒置,把学术研究当成获取职称和经济利益的手段。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才会出现低层次重复、泡沫学问、抄袭剽窃等与学术的真谛相背道而驰的现象。现在某些大学和科研单位把学术成果与经济利益直接挂钩,发表成果后予以奖励的做法,更加重了这种倾向。
其次,缺乏规范的学术评价体系。如何评价一项学术成果的价值,长期以来,一直是困惑科研人员和科研管理部门的一个问题。对于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来说,它的价值是很难在短期内作出评价的。尤其是对于哲学、历史、艺术等与当下的实践需要关系不是很密切的人文科学成果来说,对其进行评价的难度更大。它往往需要实践的长期检验。培根曾说过一句名言:“真理是时间的女儿”,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但近年来,很多大学和科研单位在评价学术成果的价值时,采用了一种简单化的做法,即以论文或著作所发表的刊物和出版社的档次为标准,来衡量学术成果的价值。
我们在图书馆会发现,很多学术期刊的封面上都印有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全国中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科学核心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等字样。这就是中国自己的“SSCI”。目前,很多大学都有自己所承认的核心期刊目录。国内通行的划分核心期刊的做法,主要是从美国借鉴过来的。
据考证,核心期刊理论,最初是20世纪30年代,英国一家图书馆的文献资料管理员S.C.布拉德福,在进行科技文献统计时提出来的。后来,美国人戈夫曼和沃伦进一步发展了布拉德福的理论,创立了完整的目录索引体系。80年代传入中国,并受到欢迎。从这套体系的创立目的上看,美国的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科学引用索引)和SSCI(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社会科学引用索引),原本是为方便研究者们检索资料而编辑的目录索引,而不是评价学术成果的评审标准。据留学国外的学者们反映,就是在SCI和SSCI标准的诞生地美国,一流大学和二流大学也不用这个标准来衡量学术成果的价值。
用核心期刊的标准来评价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是不科学的。从总体上来看,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论文的质量,大部分是高的,但并非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每篇论文的质量都是高的。这种评价办法的错误,是用外在的标准来评价学术成果,其结果是误导大家都去到核心期刊上面去发表文章,为学术腐败提供了滋生的土壤。
再次,缺乏科学的学术管理体系。是否具有科学的学术管理体系,对于学术研究工作,具有重要的影响。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和科研单位,都纷纷采用量化管理的办法,创建自己的学术评定的量化指标体系,要求具有一定学术职称的人,每年必须发表一定数量的科研成果,并把量化考核结果作为年度考核和评聘职称的重要依据。很多科研管理者把这种管理办法,视为学术规范的标志,也视为与国际学术管理接轨的标志。
当然,对学术成果进行定量考核,主要是为了以一种简便、统一、易于操作的方式来对科研进行管理。在这个意义上,这种方法对于管理者们来说,是一种很好的管理方式,但对于整个学术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来说,却是极为不利的。因为它以僵死的量化形式,给科研人员施加着一种无形的压力,使他们花很大的精力去应付考核,去完成年度量化指标。有些人为了评聘职称或为了奖金,不惜以牺牲学术成果的质量为代价,大量制造低质量的学术成果。同时,过于量化的考核标准,也使人们容易产生一种急功近利的倾向,使人难以静下心来从事真正的严肃的学术研究。因而,用现在国内大部分高校的考核评聘标准,所造就的只能是急功近利的学者,而非真正的科学家和思想家。这种量化评价标准是把工业生产模式和生产主义意识形态引到学术研究里面来,是工具理性的一种表现,只能给学术研究带来负面影响。
第四,缺乏良好的学术批评风气。很长一段时期以来,学术批评处于一种不正常的状态,即主要以唱赞歌为主。这主要表现在书评上,国内学术界所发表的大部分述评,主要是朋友间的相互吹捧,影响了正常的学术争鸣。
最后,学术立法滞后。尽管国家已经出台了知识产权、著作权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但是这些法律法规对于当前学术界所出现的问题的规定不够具体,如对于什么抄袭,规定得不够明确,让人无所适从。目前法律对于诸如低层次重复、自我抄袭等问题,没有明确规定,无法起到应到的约束作用。

三、如何改善中国学术道德问题

1、加强科研人员的道德素质。学术道德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职业道德。对于从事任何一个职业的人来说,遵守该行业的职业道德,都是一种最起码的要求。科研人员首先要增强献身科教、服务社会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古人说过,学术乃天下之公器。决不能把学术研究仅仅当成实现个人私利的某种工具和手段。其次,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学术研究是一项非常严肃的事情,来不得半点虚假。这就要求学者们坚守诚信的原则,坚守知识分子的道德底线。每一个知识分子都应该把学术道德修养问题,当作一个严肃的问题来对待,从具体的事情做起,把学术道德建设真正落到实处。最后,建议建立个人学术道德档案,对于违反学术道德的人和事予以公开曝光,并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通过这种途径,让每个学者增强道德自律能力。
2、建立规范的学术评价体系。规范的学术评价体系的建立,对于当前的学术道德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应针对不同的学科,设立不同的学术评价标准,切忌评价标准上的简单化倾向。具体地说,应该将三种评价方法结合起来,即将实践检验、逻辑检验和权威检验结合起来,切实提高学术成果评价的准确性和可操作性,保证使真正有价值的学术成果得到应有的肯定。同时,要鼓励学术研究的原创性,倡导学术创新。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使人们真正树立起学术精品意识,用有价值的学术成果推动我国的学术发展。
3、建立科学的学术管理体制。学术管理体制,不仅仅是一种管理的手段和方式,更重要的是体现着一种价值导向功能。如果单独以量化的标准来衡量一个学者的学术成就,就会促使人们仅仅追求学术成果的量的积累,而忽视质的方面。在学术规范建设方面,应该注意两点:一是要坚持以质为主,质量兼顾的原则,要引导大家树立精品意识,耐得住寂寞,戒除浮躁心理,踏踏实实地进行学术研究;二是要建立即能刺激科学研究又给人们适当的压力的灵活的管理机制,因为学术研究是一种自由的精神创造活动,如果管的过死,就会影响学者们的自由创造力的发挥,同时如果缺乏必要的约束,也不利于学术成果的生产。怎样处理好这些关系,切实建立起有利于学术发展的科学的管理体制,仍是一个需要社会各界尤其是科研管理部门共同探讨的问题。
4、呼唤良好的学术批评氛围。创造良好的学术批评氛围的问题,说到底是一个学术环境问题。真理是在辩论和交锋中得以发展的,良好的学术批评氛围,对于规范学术研究,推动学术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学术批评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倡导真正的严肃的批评,反对虚假的学术批评。对于书评,我们可以借鉴国外一些好的做法。在有些国家,作者本人没有权力约请别人为自己的著作撰写书评,一般的程序是,图书出版后,出版社把书寄给有关的杂志社,又杂志社判断该著作是否值得评价,如果杂志社认为有必要的话,它会自己请相关的专家来撰写书评。这样,就尽可能地避免了“吹捧式”的学术批评。对于学术观点之间的争鸣,也应该加以规范,要以学术责任为重,采取对事不对人的立场,加强健康的学术批评的力度,使错误的学术观点得以纠正,正确的学术观点得以传播。在建立良好的学术批评氛围方面,各类学术刊物应该发挥自己的阵地作用,主动引导学术批评朝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
5、打击学术腐败。学术是学术道德失范的重要表现之一,同时也是加重学术道德失范的重要原因之一。学术有自己独立的品格,当它与权力、金钱、地位等非学术的东西结合在一起时,就不可避免地产生学术腐败现象。打击学术腐败,最重要的是从制度建设入手,铲除腐败赖以产生的根源。目前国内部分杂志社开始推行的匿名审稿制度,就是一种值得大力推广的做法。
6、加强学术立法,规范学术行为。加强学术道德建设,道德教育是基础,法律建设是保障。现在我国已经进入法制社会,一切行为都必须在法律所许可的范围内进行。学术研究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性活动,也必须严格依法办事。这就要求立法部门,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学术立法,制定与我国学术研究形状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使人们有法可依。尤其是对于当前学术界经常遇到的一些问题,如抄袭行为、版权纠纷、学术腐败等,要法律规定上进一步细化,切实保护知识产权,维护正常的学术研究秩序。另一方面,广大科研人员也要树立法律意识,自觉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做到不违法不侵权。
学术道德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科研人员、科研管理部门、学术成果出版单位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同时,形成良好的学术道德风尚,从根本上根除不道德的行为,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做到的。但是,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良好的学术道德风尚最终一定会形成。

论文发表要求一般是什么

一般中级职称论文还是比较好发表的,但是也需要注意一些问题,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文章是原创的,抄袭率不能超过30%,这点也是最重要的,一般杂志社都会查抄袭率的;字数不宜太多,3000字左右,正好一个版面为佳;期刊必须有CN或ISSN刊号的,在新闻出版总署网可以查到的期刊。具体对期刊的选择最好是符合当地相关单位要求的;关注一下当地评职称相关文件,看看有没有什么特殊要求,例如有些地方发省级期刊和国家级期刊加分是不同的;需要注意下发表时间,有些专业性强的期刊发表时间是比较长的,所以应提前几个月准备;还有你在中级职称时发表的文章是不能用作评高级职称的,也就是说评高级的时候还要发表新的文章,并且对期刊要求更高了。这是我发表了2篇以上的一点经验,具体的你可以去咨询百姓论文网,口碑可以,最后祝你发表顺利

毕业论文写作中怎样体现研究性要素和学术道德规范

5月19日 23:58 首先得遵从论文格式:l.作者署名 必须将作者姓名(笔名)署于篇名之下,并另起一行,加圆括号注明作者的单位全称、所在城市和邮政编码。如属多位作者、且不属同一单位,请在各作者姓名的右上方加序号1、2……,并在圆括号内相对应地列明各位作者的单位名称、所在城市和邮政编码等内容。作者详细的通联地址、电话号码等,则请附在文末。
2.作者简介 应在篇名页地脚处注明作者的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出生地)、职称等内容,并以“作者简介”为标识。
3.摘要和关键词(1)必须附有中英文摘要和中英文关键词。中文摘要和关键词置于作者署名之下,正文之前;英文摘要和关键词则另用一页,附在文后。(2)中文摘要以200-300个字为宜,应以第三人称对文中观点进行概括和提炼,避免以“本文认为”、“作者指出”等类词语表述,也不需对文中观点进行评价。(3)英文摘要以80个左右单词为宜,既可与中文摘要对应地加以翻译,亦可概略地加以翻译。(4)中文关键词3-5个,尽量以《汉语主题词表》中选用;英文关键词与中文关键词应一一对应。
4.分类号 应根据《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四版)标明分类号。若论文涉及多个主题,可列出几个分类号,主分类号排在第一位,多个分类号之间用分号分隔。分类号置于篇名下“摘要”、“关键调”之后,正文之前,并以“中图分类号”为标识。
5.正文(1)请交打印稿,并把电子稿发送到 ;打印稿的格式为A4纸、小四号仿宋体、1.5倍行距。(2)文中应使用规范的汉字和标点符号,数字书写和插图、表格的编排应当符合有关的国家标准和规范。
6.注释 注释应是对文章篇名、作者和文内某一特定内容所作的必要解释或说明。篇名、作者注以星号形式标明,置于篇名页地脚处“作者简介”之前;对文中特定内容的注释,以带圆圈的序号紧随需作注释处依次标明。注释的具体内容置于文末“参考文献”之前。
7.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应采用顺序编码制,即紧随引文(直引、间引)的右上方,按引用文献出现的先后,以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序号置于方括号内。一种文献在文中被反复引用者,用同一序号标出,并在序号后加圆括号注明起止页码;如属古籍则注明卷次篇名或章节等内容。参考文献的具体内容置于文末“注释”之后。常用文献的编写格式如下:
(l)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研究报告:[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注:专著为M,论文集为C,学位论文为D,研究报告为R).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如文内已列明,则省略)。举例如下:
[7]江景波,华楠.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
从论文集中析出的文献,还应包括:析出文献的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A].例如:
瞿秋白.现代文明的问题与社会主义[A〕.罗荣渠.从西化到现代化[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121-123.
(2)期刊文章:[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出版年,卷(期):起止页码.举例如下:
[4]陶志红.城市土地集纳利用几个基本问题的探讨[J].中国土地科学,2000,14(5):l-5O。
(3)报纸文章:[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举例如下:
[3]谢希德.创造学习的新思路[N〕.人民日报,1998-12-25(10).
(4)电子文献:作者.题名〔电子文献/载体类型标识].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
[电子文献/载体类型标识]如:
〔DB/OL〕-- 联机网上数据库 [DB/MT] --磁带数据库
[M/CD] --光盘图书 [CP/DK] --磁盘软件
[J/OL] --网上期刊 [EB/OL] --网上电子公告。
例 1 王明亮.关于中国学术期刊标准化数据库系统工程的进展[EB/OL].
例 2 方锦堃.中国大学学报论文文摘.英文版[DB/CD].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文献作者3名以内全部列出,4名以上则列出前3名,后加“et al”。
其他文献类型的编写格式请参照新闻出版署颁布的《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

其次也要有些技巧:
怎 样 写 论 文
一,论文的定义
论文是学术论文的简称.学术论文是指用来进行科学研究和描述科学研究成果的文章.
国家标准GB7713-87对学术论文所作的定义:"学术论文是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观测性上具有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和知识的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中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用以提供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或讨论;或在学术刊物上发表;或作其他用途的书面文件."
二,论文的功用
1,可以记录新的科研成果,本身就是学术研究的有效手段.
2,促进学术交流,成果推广和科技发展.
3,促进科研的深化.
4,是考核作者知识,科研水平的重要载体之一.
国外高校对学术论文写作教学相当重视,一些发达国家如美,日等,无论文科还是理工科,关于学术论文写作要讲授二,三十课时.
日本长冈技术科技大学校长川上正光在《科学与创造》一书中说:"大学的最大使命是创造出学问,技术,要培养出具有创造力的人."
因此可以说,论文写作教学是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见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三,论文的分类
按功能分:研究论文 考核论文
考核论文:课程论文 学年论文 毕业论文
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 :学士学位论文
硕士学位论文
博士学位论文
考核论文:
⑴ 学年论文:使学生初步学会使用专业知识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一般从大三开始(有专业选修课程之后)
⑵ 毕业论文:毕业生总结性的独立作业.考验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般在导师指导下选定题目,进行研究和撰写.完成后要进行答辩再评定成绩.
⑶ 学位论文:申请学位提交的学术论文,一般分三级,一般同毕业论文合二为一.
学位论文
(1)学士学位论文 :要求有一定心得. (12000字左右)
(2)硕士学位论文 :要求有新见解,反映出作者有独立从事科研的能力. (4-5万字)
(3)博士学位论文 :要求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能从论文的写作中反映出作者有渊博的理论知识和相当熟练的科研能力. (10万字 )
四,论文的特点
⑴ 独创性:学术论文不同于教科书,甚至不同于某些学术专著(知识的传播和普及常规性的知识讲解).
⑵ 科学性: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实际出发,具有现实意义,事实,事物,事件真实客观,不带个人偏见,不主观臆断,以最充分,确实有力的加论据作为立论依据,论证严谨而充分,富有逻辑效果,深层的专业理论知识.
⑶ 创新性:
① 对研究对象经过周密观察,调查,分析研究,从中发现别人过去没发现过或没分析过的问题
② 在综合别人认识基础上进行创新,包括:选题新,方法新,资料新
⑷学术性(理论性):即遵循客观规律,讲究科学真实性.
⑸ 可读性(文科论文),忌玩弄辞藻.
五,论文的选题
选题是论文成败的关键
爱因斯坦在评价伽利略提出测试光速的问题时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字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和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一 选题的意义
1,选题决定着论文的价值也关系着学术研究的成败,有人说,选对了题等于完成了一半,"选对了"包涵两层意义:
①选题与客观需要相符合;
②选题与主体状况的适应.
2,选题为科学研究活动确定了一个明确的目标.
3,选题是研究者才学知识的集中体现,科学方法论者贝法里奇说:"有真正研究才能的学生要选一个合适的题目是不困难的,假如他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曾注意到知识的空白或不一致的地方,或者没有形成自己的想法,那么作为一个研究工作者,他的前途是不大的."
二 选题的途径
1,急待解决的课题,尤其在与现实领域有关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
①关键问题; ②迫切问题
2,科学上的新发现,新创造
3,空白的填补
4,通说的纠正
5,前说的补充
三 选题的原则
1,选择客观上有意义的课题
① 选择具有社会意义的课题,亟待解决的问题
② 选择具有学术意义的课题
2,选择主观上有见解的课题
① 要有浓厚的兴趣,当然兴趣是在实践中产生的,有兴趣的课题,往往是我们已经了解的或初步了解的课题.
② 能发挥业务专长
③ 大小适中(量力而行),根据要求选题,要考虑限制的时间,计划的篇幅
④ 要有占有资料的条件,资料缺乏,是很难写出有力量的论文的,时间条件.
⑤ 指导条件:导师,专家的一两个小时的指导,可以获得几年的东西,"名师出高徒"
⑥ 注重价值:理论价值,现实价值
四 选题的方法
1,做好课题的调查工作:
①专家;
②文献
2,作好课题的限定工作
3,巧选角度
资料的作用
以上三项中最重要的是查阅资料.选题的时候,查阅文献资料,目的是了解本学科领域的研究历史与现状,特别是相关研究方面的历史与现状,看看已有哪些成果,还有哪些问题.
资料的作用:
第一,有价值的学术观点只能从资料产生;
第二,有说服力的学术观点只能靠资料支撑.
六,课题研究
一 课题研究的意义
研究是论文写作的基础,初学写论文者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概念,科学研究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要有作者个人的见解和主张.论文写不写得出,关键在研究上.
二 制定研究计划
写作论文的基本程序与步骤,一般为:
选题,搜集资料,研究资料
阅读,摘记,明确论点
选择材料,拟订提纲,执笔写作,修改定稿,加注
其中,搜集资料,占有资料是计划中的重点
三 利用图书馆
资料是研究的基础,资料来源的基本途径有三:
①利用图书馆;②实地调查;③实践体验
而最基本的方面是利用图书馆.
利用图书馆就是找书,读书,找书
找书三要素:
A,图书资料存放场所(指南)
B,懂得分类号和索书号
C,会查图书馆目录
中国十大图书馆
北图 1910年建 1059.8万册
上图 1952年建 700万册
南图 1933年建 482万册
中科图 1951年建 440万册
北大图 1899年建 370万册
重图 1949年建 287万册
山图 1908年建 286万册
川图 1940年建 385万册
天图 1952年建 250万册
广中山图 1911年建 245万册
1,资料的检索
①注意图书分类法,常用的是中图法和人大法:
一般正规图书馆必须有三卡:分类卡,著者卡,书名卡,三种卡互相弥补不足.
(外文书名一般在卡片第二行,标有星号,冠词不加排,缩写查全称.阿拉伯数字书名,在卡片前或尾,或按数插入笔画.)外国著者将姓提前,用",".
②利用书目,索引等工具书
书目:《全国总书目》①古籍书目;②综合性书目;③报刊目录;④专题性书目
索引:《全国报刊索引》《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①古籍索引;②报刊综合索引;③专题性索引(人大复印资料)
文摘:《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
词典:《新闻学大辞典》
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
年鉴:《中国新闻年鉴》
③向专家请教
2,资料的选取
⑴ 考虑需求的数量,太多,白费力气,效率低;太少,难进行创造性思考
基本原则:最大限度地选择资料,但必须是必要的;最小限度地选择资料,但必须是充分的.
一般一天做摘记,做卡片两,三千字.
⑵ 掌握选取的标准:
① 必要的,再长也要选;无关的,再短也不选;
② 确实的:有根据有出处,第一手资料;第二手资料一定要核对;
③ 新颖的:有助于创造性思考的愈多愈能产生新的创见;
④ 充分的:充分不仅指数量,还指质量.
⑶ 讲求读书方法:
① 论文快读法:琢磨标题,读序论,读每段开头句,结尾句,读结尾段;
② 书籍快读法:读提要,读目录,读序言,后记,翻阅全书,读索引;
③ 精读,(研读)充分理解和阅读
研读分选读,通读,研读一般要客观,不存偏见.
3,资料的记录
⑴ 卡片:《围城》讽刺"做卡片"
⑵ 活页:黑格尔多做活页
⑶ 读书笔记:列宁做读书笔记,钱钟书分著《管锥编》做三麻袋笔记.
⑷ 眉批
记录资料是一件很麻烦,很细致的工作,但它是积累知识,从事学术研究的基础.所以做学问这碗饭不好吃,常常有人说"要坐板凳十年冷".
4,资料的整理
⑴ 资料的分类
一种是为研究某个课题,写论文搜集资料的分类,这种分类一般在与构思相关.
卡片分类就是一种研究思考的基本过程.国外专门有种卡片分类法叫"K丁"法.就是像玩扑克牌一样把卡片摆在桌子上,然后分小卡片群,再合成中卡片群,再合成大卡片群,然后从大卡片群中抽出"中心观点卡片",然后编成提纲,最后按提纲顺序写成文章.
⑵ 资料的保管
①保管的设备,方法方便;②容易搜索;③容易分类,整理.
七,论文的写作
一 论文基本结构
国家标准局1987年颁布《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GB7713-87)和《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7714-87)
1,一般格式:
⑴ 题名.是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语词反映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应避免使用的不常见的省略词,首字母缩写字,字符,代号和公式,字数一般不宜超过20个题名用语.
⑵ 作者姓名和单位,两人以上,一般按贡献大小排列名次.
① 文责自负;②记录成果;③便于检索
⑶ 摘要:是论文的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中文摘要一般不会超过300字,不阅读全文,即可从中获得重要信息.外文250实词.
包括:①本研究重要性;②主要研究内容,使用方法;③总研究成果,突出的新见解,阐明最终结论.重点是结果和结论.
⑷ 关键词.是从论文中选取出以表示全文主题内容信息款目的单词或术语,一般3-7个,有专用《主题词表》.
⑸ 引言.回来说明研究工作的目的,范围,相关领域的前,人工作和知识布局,理论基础和分析,研究设想,研究方法,预期结果和意义.
⑹ 正文
⑺ 结论:是指全文最终的,总体的结论,而不是正文中各段小结的简单重复.要求准确,完整,明晰,精练.
⑻ 致谢:是对论文写作有过帮助的人表示谢意,要求态度诚恳,文字简洁.
⑼ 参考文献表(注释),文中直接引用过的各种参考文献,均应开列,格式包括作者,题目和出版事项(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起始页码)连续出版物依次注明出版物名称,出版日期和期数,起止页码.
⑽ 附录:在论文中注明附后的文字图表等.
二 正文的基本构成
1,学术论文的基本构成
前置部分:题名 ,论文作者,摘要,关键词
主体部分:绪论(引言,导论,序论,引论)正文,结论,注释,参考文献,后记(致谢)

2,正文的基本构成:绪论,本论(直线推论)
结论 (并列分论)
⑵ 提纲项目:
题目
基本论点
内容纲要
一,大项目(上位论点,大段段旨)
一,中项目(下位论点,段旨)
① 小项目(段中心,一个材料)
标题写法:简洁,扼要,别人不易误解
句子写法:具体,明确
3,论文提纲编写
⑴ 论文写作设计图:(三级标目)
一,
二, 一
三, 二 1.
三 2.
3.
4,执笔顺序与起草方法
⑴ 顺序
自然顺序:结论—本论—结论
颠倒顺序:本论—结论—结论
⑵ 方法(初稿)一气呵成;分部写成.
5,学术论文的构段
⑴ 统一,完整的规范段(另兼义段,不完整段)
⑵ 段首和段尾主句显示段旨.(也有段中或兼置首尾)
⑶ 容量运当,一般长段较多
6,表达:
⑴ 明确的观点;
⑵ 结构讲究方法;
⑶ 明快地叙述.
7,修改:整体着眼,大处入手.先整体,后局部;先观点,后材料;先编章,后语句
8,引文和加注
⑴ 引文:尽量少引,不可断章取义,考虑读者是不理解,引文与解说要界限分明,核对无误,未正式公布材料一般不得引用.网上发布的材料不宜引用.
⑵ 加注:段中注(夹注)脚注,章,节附注 ,尾注
引文要加注码,一般用①②③,如注释很少也可加"*"(星号).
⑶ 注释体例
注释的意义
注释的目的主要在于标明作者在文章中直接或间接引用他们语句或观点的具体出处,其目的:
1,是为了满足读者查证,检索的实际需要
2,是规范的学术研究所必须的"附件",它显示着一个学术成果的视野,质量,水准,趣味等诸多方面
3,对待注释的态度也反映出作者的治学态度,诸如引用他人观点或语句不作注释或在注释中不客观,翔实地注明真实出处,将第二手材料说成第一手材料等等,均有违学术道德.
因此,凡涉及论文论点的形成,对论点进行论证,阐说所运用的资料信息,都应该提供出处,给予注释.
2,注释的格式
尽管国内的刊物对注释格式的要求目前还不完全一致,但注释的格式通常不外是按作者姓名,书名,出版地点,出版者,出版年代,引文所在页码的顺序排列,只是在个别次序及标点符号的运用上略有出入.
I.中文注释
A.引用专著
例:①歌德《少年维持的烦恼》,侯滩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年,第9页.
说明:(1)作者姓名后不加冒号或逗事情,直接跟加书名号的书名;
(2)引用著作为译著的必须注出译者的名字,一般情况下在书名后和出版地点前;
(3)如作者不限一人,作者姓名间以顿号分开;如作者为二人以上,可写出第一个作者姓名,在后面加"等"字省略其他作者;这两点也适用于译者;
例: ②赫尔曼·海塞等著《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上帝》,斯人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第62页.
(4)如书名中有副标题,以破折号与标题隔开,如:《波佩的面纱——日内瓦学科派文论选》;
(5)如所引著作系多卷本,卷数直接置于书号名之后,中间不再加逗号,也可以卷数加括号内的形式表示,如:《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西方哲学史》上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一);《西方哲学史》(上);
(6)如出版者名字中已包含了出版地,则不必另注明出版地,如上例注①中的"上海译文出版社",否则需注明出版地,如:北京:人民出版社;为准确起见,名字较长的出版社名字最好写出全名,如:北京(或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不要简化为"三联书店","社科出版社"等;
B.引用编著
例:③张隆溪主编《比较文学译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第6页.
说明:(1)在编者姓名之后必须根据原信息准确地注明"编","主编","编选"等.
C.引用文集或刊物,报纸文章
例:④麦·布鲁特勃莱,詹·麦克法兰《现代主义的称谓和性质》,见袁可嘉等编选《现代主义文学研究》(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第212页.
⑤黄晋凯《巴尔扎克文学思想控折》,载《外国文学评论》2000年第4期,第16页.
⑥徐宏《"再见"误译还是误读 》载《文艺报》1999年11月23日.
(7)出版年代后不加"版"字;
(8)引文页码应力求准确,如引文跨越了两页,需注明,如第78-79页;如引文涉及多页,则应将页码按顺序一一标如,如:第7,8,9页;多个注释合为一处的,页码的数量必须同注释的数量对应,即使其中有些乃至全部注释的内容出自同一页,如:①②⑤⑧⑩……第20,22,22,22,28页;若其中有的注释涉及不止一个页码,应逐个对应注明,在总的页码中以顿号和逗号区分,即同一个注释的几个页码间以顿号隔开,而它们与其他注释的页码间以号隔开,如:①②⑤⑧⑩……第20,21,22,23-25,27,27,28,28,29页,(①的引文出自第20和21页,②为第22页,⑤为第23至25和27页,⑧为第27页,⑩第27,28和29页).
II.外文注释
引用如系外文的论著,均应给出原著的版权信息,无须译为中文,以便读者查找原文.
A.引用专著
例:⑦Arthur Ransome,Oscar Wilde:A Critical Study, London: Methuen, 1915, p.61.
说明:(1)作者与书名间加逗号;(2)书名须用袋子斜体,不用书名号;(3)]
书名中的正副标题间以冒号或逗号隔开,不用破折号;(4)如所引著作为译著需注明译者.
例:⑧Leo Tolstoy, What is Art trans. T. Mande,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2 , P.258.
B.引用编著
例:⑨ Karl Beckson , ed., wilde: The Critical Heritage, London :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1970,pp,178-179.
C.引用文集或刊物文章
例:⑩ Roland Barthes ,"Style and it's Image,"in Seymour Chatman ed., Literrary Style: A Symposium , 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1,p.10.
⑾ Mary McCarthy,"A Bolt from the Blue,"in New Pubilc ,CXLVE (June,4,1962),p.102
D.引用报纸文章
例:⑿ Richard Bernstein,"S.Greenblatt:An Interview,"in New York Times, August 14,1989
说明:(1)文章篇名为正体,前后加引号,篇名后的间隔逗号在引号之内;
(2)文集书名,刊物或报纸名字均为斜体;
(3)外文刊物一般应注明卷数,期数及出版日期.
历年毕业论文存在问题
标题:出现浅论,浅谈,浅说,或者题目太大又没有副题限制
文题不切
语言口语化:我觉得,我觉得……
没有自己的材料,没有自己的观点,只是一般性的别人说法的罗列
没有注释,不列参考资料
为了完成字数,东拼西凑.不知道在研究什么
写论文前后要问自己(导师 )
论文提出了什么问题
论文提供了什么新鲜的材料
论文所提出的问题,在文中有没有完满解决
论文的意义何在
论文中的基本概念是否清楚,别人阅读时会产生误读吗 起码要防止评阅老师,答辩老师的误读
另外,团IDC网上有许多产品团购,便宜有口碑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