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甲午战争论文题目

2023-03-03 02:5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甲午战争论文题目



发生在清光绪二十年(1894)的甲午战争被称为第一次中日战争,是新兴的日本军国主义势力,经过长期有计划的准备,利用英俄对抗的机遇.设置圈套制造借口,对中国和朝鲜发动的一场侵略战争。自丰岛海战至占领田庄台,仅八个月,日军就占领了朝鲜全境和中国辽东、山东两半岛,全歼北洋舰队,控制了制海权。至台南失守,历时一年零三个月。第一次中日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

甲午战争是中日两国数千年关系史上的重大转折。以此为起点,日本的侵华活动和局部战争持续不断。1900年,日军充当了镇压义和团运动的主力军;1904年日俄战争后,日军又重新占领了辽东半岛;1914年日军乘第一次世界大战之机,出兵夺取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1927年和1928年,日军又两次出兵山东,制造“济南惨案”,阻挠中国北伐。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更变本加厉,占领中国东北三省,先后进攻上海市、热河省、长城沿线和冀东地区以及察哈尔和绥远两省。中国步步败退国无宁日。卢沟桥事变又爆发了第二次中日战争,这决不是什么“偶然”事件,而是日本一贯推行侵华政策的必然结果,是甲午第一次中日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总知,日本的资本主义是以甲午战争为契机而迅速发展起来的。甲午战争使日本迅速走上军国主义道路,成为远东战争策源地。从此,日本侵略中国,中国被日本侵略的格局,在1945年日本战败之前一直没有改变。中日甲午战争暴露了日本的无信和野蛮,残忍和凶暴,贪婪和兽性。因此,要完整认识中日关系史,就应该寻根溯源,从甲午战争入手。甲午战争对中国社会发展的破坏,对中国历史命运产生的严重影响,其后果决不可低估,切不可因为岁月的流失而谈忘了这悲惨的过去。

然而,日本的靖国神社至今仍供奉着在甲午战争中的“光荣战死者”13619名,以及侵台作战阵亡者1130名,合计14749名。他们中包括入侵东北战死的近卫师团长北白川能久中将,入侵威海战死的第十一旅团长大寺安纯少将,入侵辽宁战死的“总督府”参谋长福原丰功少将和入侵台湾死去的第二旅团长山根信成少将等侵略头子。他们和日本在二战中的甲级战犯一样,长期受到日本国民的参拜,6次受到日本首相小泉的参拜,使人们清醒地认识到军国主义阴魂在日本始终不散。

靖国神社不灭,军国主义不亡。勿忘国耻,强我中华。



第一次中日战争即甲午战争时期,中国是有着四亿人口的亚洲大国,日本只有三千万人口,国土也只有中国的二十六分之一。双方的兵力对比:海军大体相等,但中国的舰龄向对老化;陆军我强于敌,中国全体兵力共约63万人,前线作战兵力共约20万人左右,还可陆续集结;日本共动员陆军24万人,除第四和第七师团尚未参战外,基本上是倾巢而出,国内几乎成了空城。经过一年多的作战,日本耗费军费两亿至两亿五千万日元,超过了当年的全部国民收入,财力枯竭已无再战之力。

中国进行的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主要战场在中国本土,有人民的支援,后勤保障较方便,以逸待劳,有许多有利条件。国际舆论同情中国,日本在外交上,一直有列强干涉的压力和危险。所以在开战之初,多数国家判断中国将获胜。日本大本营也考虑过如果一旦战败,便退守保卫本土的“丙种作战”方案。海军军令部长就因为对战争缺乏信心而被撤职。日本各界亦有人认为第一次中日战争,“确是天皇势力的巨大冒险事业,是把初生的生命作为赌注的投机事业。”以上情况本应是中国可以抵御日本侵略的有利条件,但日本的投机和冒险却获得了成功。为什么日本能够得逞?表现在战场上的胜与败,必须首先从政治上去找原因。这是腐败而又守旧的清政府,长期积弱的必然结果,也是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变法改革取得成功的必然结果。清政府在慈禧及顽固派的把持下,政治上维护腐朽的封建统治,经济上不求发展,生活上挥金如土,对待西方的科学技术,基本上采取排斥和拒绝态度。

但是,实事求是地说,再甲午战争之前,自日军侵犯台湾吞并琉球后,中国朝野对海防建设是重视的。北洋舰队的组建成军,沿海重要港口的设防,绿营向练军的转化,军火工业的发展,都有一定的成绩,中法战争中陆军的胜利,就是证明。但因为政治上的腐败,必然会阻碍军事上的发展。中国的军事制度,一直没有实行根本性的改革,没有建立起全国统一的国防军。北洋水师虽具有相当规模和战斗力,因为慈褚挪用海军经费修建三海和颐和园,结果使日本海军后来居上,也丧失了优势。

国势的衰败,使清朝官员对洋人的态度,也发生了“前倨后恭”的变化。国门初开时,蓝服金发的西方人被视为异类,称为“夷人”,至于“东洋小国”的“倭人”则更不在话下。1873年,各国驻北京的公使要求同治皇帝予以接见。清延提出觐见时需行“跪拜礼”,以示国威。各国公使偏不给面子予以拒绝,僵持了四十多天,经过往返交涉磋商,最后清廷终于允行“三鞠躬”礼,才结束了这场可笑的外交纠纷。可是至中法战争时,清政府竞不顾国家尊严,委派英国人金登干“代表”中国政府,去巴黎与法国政府谈判议和,创造了主权国家外交史上的奇闻。在中日战争结束时,美国人科士达和田贝的劝告,对中国的换约决定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腐败的清政府已经从妄自尊大走向另一个极端,逐渐丧失了民族自尊心。

总之,已经腐败而又陷于帝后党争的清王朝,在战前丧失了改革自强的历史机遇,守旧必然落后,落后必然挨打。甲午战败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此。



一个多世纪前发生的甲午战争,是中日两国政治、经济、军事的全面较量。仅就战争角度而言,掌握了解敌方情况,对于战争胜负往往起关键作用,这就是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甲午战争时期,日本政府为了实现侵华目标,用很大力气开展间谍活动,曾经对战争进程发生过重大影响。当时,清朝一位名叫易俊的御史就曾沉痛的说:“两国角争,间不容发,有备者胜,无备者败。知己知彼者胜,不知己知彼者败。……倭之虚实,我国茫然,而我之一举一动,有士大夫不知,而倭无不知者。”英国著名的谍报史专家查德·肯迪更明确的指出:甲午战争前,日本间谍大量搜集了情况,其中相当一部分为1884至1885年日华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战前,日本在华主要间谍机构为汉口的乐善堂和上海的日清贸易研究所。这两个间谍机关虽然在战争爆发之前相继解散,但他们搜集的大量情报及培养的大批间谍,在甲午战争中起了重要作用。如侦察直隶海岸情况;选择山东半岛登陆点;侦察天津、上海的炮台和机器局(兵工厂);搜集渤海湾等地军事情报;严密关注北洋舰队动向等等。他们在写给国内的报告中,根据已掌握的情报,敦促日本政府发动战争。如“可乘之机就在今日,拖延时日使彼稳固基础,非为得策,故谓速战有利。”等等。

战时,日本间谍的活动更加猖獗,“凡我之动静彼皆洞悉无遗,甚或暗中为之接应,为之向导,故彼攻击调度每合机宜,我仅多受其制。”在丰岛海战,进攻辽东半岛、威海卫等一系列军事行动中,日本间谍都起了重要作用。如丰岛海战,是由间谍石川五一买通天津军械局一书吏,从而获得了高升号开船日期,并突袭成功;进攻辽东半岛,是由间谍向野间一先行刺探,被捕后又用2块银元买通清兵松绑后逃脱返回,使得日军一举攻占金州;进攻威海卫是由日本8名间谍提前在“近村购食物并鸦片烟,与村民狎,得威海、成山兵防状以去。”由此可见,甲午战争中,日本间谍的确成为军事行动的先锋。根据间谍提供的情报,日军“尽知我军情,先发以制我,致倭人招招领先,而我则处处落后。”不仅如此,日本间谍还为日军私递军火,接济米粮,并多次进行破坏活动。如上海吴淞口5万斤之巨炝毁于药水;湖北制造局机器及枪炮子弹被火焚;抓获石川五一时起获8箱地雷炸药,据石川五一供认,“欲用地雷炸药轰海光寺军火器械集聚之所。此寺一毁,则天津毁矣,海防废矣”;日本的外交人员也利用合法身份作掩护,致力于谍报活动。此外,由于技术落后,密码编制原始,规律简单,清廷的密电码被日方全部破译,日本由此掌握了中国驻日公使全部往返密电共54件。由于清廷毫无察觉,整个战争中一直没有更改密码,以至马关谈判期间,清廷与李鸿章的往来密电共22件也全部被日本破译。

根据以上情况,在甲午战争中,日本的谍报活动是十分成功的。从战争本身角度看,日本的成功既是战略战术的胜利,又是谍报工作的胜利。根据日本间谍提供的情报,“倭人唯事事先发,故能制我之死命;我唯事事后发,故始终为倭人所制。”日本自己也认为正是由于间谍的出色工作,日本才能在战争中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回顾以上百多年前的往事,不仅是对业已逝去的岁月作出历史判断,也是提醒我们今天不要放松了必要的警惕。


《马关条约》第四款规定,除了3000万两的赎辽费、每年50万两的威海卫驻军费外,中国还要赔偿军费2万万两白银,限7年内分8次还清。如能在三年内还清,利息可豁免,威海卫也可收回。清政府当时每年的财政收入不足9000万两,依靠自身的财力,绝不可能在3年内赔偿全部偿款。为此,只有向列强各国举借外债。

第一次应交赔款5000万两,连同3000万两的赎辽费,应在1895年9月以前还清,清政府只得开始活动第一次大借款。列强借款既可索取高额利息,又可附加种种条件扩大在华利益,所以俄、法、德、英各国都参加了竞争,要夺取贷款权。俄国为首组织三国干涉还辽有功,取得了优先权,但它自己因修建西伯利亚大铁路投资巨大而显得财力不足,便从俄法同盟的关系考虑,联络六家法国银行组成财团,排除了德国,向中国贷款4亿法郎。年息4厘,折扣率为九四零八分之一,即借款1元实付0.94125元,除利息外再进行一次盘剥。以中国的关税作抵押,36年还清。除此第一次大借款外,清政府还曾向英国和德国银行,各借款100万英镑。

1896年3月前,第二次五千万两赔款也将到期。为安抚对第一次借款不满的英国和德国,清政府向英、德财团共借款1600万英镑。年息五厘,折扣率九四,也以关税作抵押,三十六年还清。

1898年6月以前,为三年还清全部赔款的最后限期,清政府又要借款还债。英、德、俄、法竞争达到白热化,四国公使轮番到总理衙门你争我夺吵个不休,借款条件更加苛刻,俄国和英国都提出了获取修筑铁路权的要求,而且对清政府使用了威胁恫吓等各种手段。经过半年多的争夺,清政府被迫宣布停止借款,转向日本乞求延长二十年还清赔款,而日本立即复照加以拒绝。清政府被逼得无路可走,只有再行第三次大借款。经过复杂曲折的斗争,财力雄厚的英、德银行终于争到了贷款权,续借1600万英镑。利息4厘5,折扣率竞高达八十三。以关税收入作担保,如有不足,则以苏州、淞沪、九江、浙东的货厘,宜昌、湖北、安徽的盐税共五百万作抵押,限期四十五年还清。

以上大小借款共五次,以白银折算,本息合计不少于7亿两白银。这是因为借款还要加收0.25%的手续费。还债的方式是在上海交付白银,在欧洲兑换成英镑,金银比价随行情波动,中国大量以银换金,必然引起金镑涨价,由此带来的亏损难以计算。

通过巨额借债,国际金融资本乘机掠取了中国的大部分财政收入,控制着中国的海关收入,每年约2000多万两,使中国丧失了许多权益。中国在沉重的债务枷锁下挣扎了三四十年,年年岁岁被高利贷吸干了血汗。民穷财尽,丧失了建设国家的宝贵资金,使当时的中国社会长期陷于贫穷和落后。

从战争结束的1896年至1898年这三年间,日本的财政收入共计26890万日元。在这三年中,日本从中国共获得库平银23150万两,折合成日元共计36488万元,超过日本三年财政总收入36%。赔款的分配使用情况是:首先拔给皇室经费2000万日元。补充战费7895万日元,各种军事费用3379万日元。用作扩充陆海军的军费最多,高达19605万日元。剩余的3600多万日元;用作教育经费和灾害救济金。

依靠巨额的战争赔款,日本一夜之间变成了战争暴发户,财力雄厚国力增强。在战后的十年间,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公司数由2844家,猛增至8895家。为保证军工生产和各行业对钢铁需求量增长的要求,用赔款建成了著名的“八蟠制铁所”,钢材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82%,铣铁产量占53%,钢铁生产能力迅猛增长。日本利用赔款作资本,实行了金本位制。更加有利于国际贸易的发展,便于引进先进国家的机器设备和获取外汇,从而能在国际贸易市场上和各国争夺一席之地,成为当时称霸亚洲的军事强国。



说李鸿章“预言”似乎有点牵强,但李鸿章在甲午战败后与日本的谈判过程中确实说过这样的话:

1895年4月1日,日方向中方提出了议和条款:“要求中国承认朝鲜完全独立自主;割让奉天南部地方、台湾全岛及其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领土给日本;以白银三万万两交日本作为赔偿军费,分五年交清,按年加每百抽五之利息……”,并限定“在三四日内”作出“肯定的答复”。

4月5日,鉴于清廷的训示迟迟不到,四日限期巳至,李鸿章先行拟定并交给日方一份《说帖》,对日方的要求逐项予以答复论驳。其中,在谈到割让土地时,李鸿章首先指出缔约本为杜绝争端,如果勒令中国割地,“必令日后两国争端纷纷而起,两国子孙永成仇敌,传之无穷矣,”进而揭露日本要求割取奉天之地,目的在于“为训练水陆各军驻足之地,随时可以直捣京师”,“是欲为我永远之仇敌也”。《说帖》的结尾,李鸿章写了对伊藤博文(日方谈判全权大臣)的忠告之言:“两国民生后来数世之造化命运,皆在两国全权大臣掌握之中”,“中日两国官民日后或永远和好,或永为仇敌,则有关于日本之国计民生者甚大,不可不深思而熟虑之也。”李鸿章反复强调约章要有利于“永固邦交”,有利于两国人民之“利益福泽”,而不要“遭后人之唾骂”(请注意,李鸿章在《说帖》中3次提到“仇敌”问题)。

《说帖》长达数千言,委婉驳斥日方条款,尽在情理之中。伊藤博文也承认:“笔意精到,仔细周详,将其所欲言者尽情地说了出来,不失为一篇好文章。”但主张:“与其在空洞的道理上和他们喋喋不休,还不如在事实面前使他们就范。”并于4月6日,送出复照,对中方的论驳一笔带过,不作争辩,以战胜者的姿态要求对日方的条款“或全案、或按条,可否之处,请即明复。”4月17日,中日双方全权代表李鸿章和伊藤博文,终于在日本马关春帆楼,签订了停战议和的《马关条约》。条约仅将赔偿军费三万万两改为二万万两,其它均按日方原要求基本未动。李鸿章的“预言”终于言中。

第一次中日战争及《马关条约》从根本上改变了中日两国关系的性质,成为19世纪末列强瓜分中国的开端,使日本成了西方列强的远东宪兵和侵略中国的最主要国家,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暨第二次中日战争以日本战败宣告结束。现在,日本右翼猖獗,首相小泉6次参拜靖国神社,而李鸿章所说的“必令日后两国争端纷纷而起,两国子孙永成仇敌,传之无穷矣”至今听来,仍不无道理。

跪求3000字论文。大大奖赏题目为从甲午战争看李鸿章

   李鸿章一生可谓阅尽沧桑,少年科第,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他睁眼看世界,师夷图自强,身担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既倒之重任,到死却只能发出“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的哀叹,诚可悲哉!       北洋水师是他主导建立的一支近代海军,船坚炮利,总吨位号称世界第八,亚洲第一。却在甲午海战中,一败于丰岛,再败于黄海,三败于威海,以致全军覆没。个中缘由,深堪究诘。             中国是一个大陆国家,以农业为基础,以儒家思想为主要意思形态的农耕文明,从根本上缺乏征服冒险探寻未知的精神。农耕文明讲求的是聚族而居,精耕细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一切都非常有规律。对一切活动的结果也可以预知,"种瓜的瓜,种豆得豆"正反映了这一点。儒家思想强调的是"仁义""中庸",这造就了中华文明内敛性和非竞争性的集体人格与文化心理。面对波涛汹涌变幻莫测的海洋产生的海洋文明,习惯于乘风破浪探寻未知的彼岸,这使得他们对海洋有一种先天的亲和力。长期的航海冒险开辟了新航线,发现了新大陆,获的了巨额商业利益,同时也催生了保护贸易利益的海军。这样就形成了以海军保护海外贸易,以贸易利益发展海军的良性循环机制,海外贸易和海军都得了长足的发展。反观之中国,虽然也有绵长的海岸线和广阔的领海,但以小自耕农为国家的主体,大部分的生产生活用品都能自给自足,人民也以"七十者可以食肉""黎民不饥不寒"这种低水准的平等生活感到满足,别无它求,自然无大规模交换贸易之需要。帝国统治者更自认为“天朝抚有四海”、“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郑和的七下西洋主要目的是"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并且这种大规模的远航为官府所垄断,民间几乎是寸板不得下海。这种行为没有制度化,带有很大的偶然性,没有内在的经济利益要求,跟皇帝的治国理想及执政风格有很大的关系,故明宣宗以后就再也没有大规模地进行过了。这就使我们帝国从帝王将相到贩夫走卒对海洋的认识从理论到实践都非常陌生,遑论海军的建设和制海权的重视。在世界尚未连成一片,海洋时代尚未到来时,在农耕文明尚未与海洋文明发生冲突时,我们依然可以做着"天朝上国"的美梦。但当两种文明以武力的方式争雄于海上时,中国必将陷入被动挨打的境地。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士大夫开始认识到没有一支强大而有效的海军,中国便不可能自保,更不能对付“泰西”海上大国。创建近代海军成为中国努力“师夷长技”的一项迫切而坚巨的任务。李鸿章在1870年出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以后,清楚地认识到中国为强敌所环伺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变局”,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强敌”。尤其是在1874年,日本这个中国人在平日里都不怎麽提及的岛国在一翻革新买几艘军舰之后,便胆敢侵犯台湾,更使他及清政府的一些官员更清楚地认识到了海军的重要性及急迫性。西方国家虽然侵略成性,但距中国尚远,而日本近在肘腋,“诚为中国永远大患”。清政府在一场持续大半年的“海防大讨论”后,决定南北洋并举,任命李鸿章为北洋大臣,沈葆桢为南洋大臣,每年拨给400万两经费筹建南北洋两支水师。          19世纪是一个海洋时代, 美国历史学家、海军军官阿尔弗雷德·马汉(1840-1914)。于1890年出版了《制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一书,提出了“海洋中心”说。中心思想是商船队是海上军事力量的基础;海上力量决定国家力量,谁能有效控制海洋,谁就能成为世界强国;要控制海洋,就要有强大的海军和足够的海军基地,以确保对世界重要战略海道的控制;海军威力=力量+位置,海军必须以“集中”为战略法则,同时要重视“海上交通线”、“中央位置”和“内线”;海军必须积极出击,不能消极防御。这从理论上为各国扩充海军争夺海上霸权提供了依据。             甲午中日战争的暴发表面上是为了争夺朝鲜,但实际上更是为了争夺黄海的制海权。中日之间为隔海作战,必先由舰队决战于海上以争得制海权,此时的陆战退居次要地位。如无海军提供运兵后勤之支援,在陆地作战势必更加困难。是故谁能掌握黄海的制海权,谁即能取争夺朝鲜的胜利。如西方评论者之所言,两国交战,“必其先能主海,而后运兵保民,惟所欲之,无不如志;且使败于陆路,仍可登舟而返。而不第此也。东海往来,一帆风顺,日卒之犯中国,华师之保朝鲜,举不啻朝发而夕至,海权之所关系,尤为重大。”          然甲午海战,北洋水师一败再败,曷其所以然也?试论之如下:          一 清政府       在剿灭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的过程中,八旗军和绿营军畏敌如虎,不堪一击,毫无战斗力可言。湘军与淮军趁势而起,戡定大乱,再造中兴。曾国藩李鸿章因之而成国之柱石中兴名将,黄褂红顶位极人臣,然而湘淮二军毕竟是清政府体制之外的私人武装,对清政府的安全构成极大威胁,清政府对之猜忌甚深。曾国藩深谙为臣之道,在克复金陵后,裁撤湘军自减羽翼以让朝庭安心,自己也能持盈保泰善始善终。淮军得以保留一方面是因为战事未息尚需用兵且李鸿章此时威望尚低易于掌控;另一方面是李左有隙,清政府大力扶持左宗堂的楚军对抗淮军,并且湘淮两军也渐露矛盾。但清政府对李鸿章及淮军始终抱有戒心,从根本上防止它发展壮大。       建设近代化海军,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清政府维护其统治的需要。但二十年中,北洋海防经费从未解足份额过,每年实际收入仅100万两左右。1888年,《北洋海军章程》制定北洋舰队正式成军后,拨给海军经费更少,北洋舰队没有再购入一艘新式军舰,部分应更新的火炮等亦未进行。其主要原因是清政府的战略眼光狭隘,发展海军目的仅限于自保,看不到近代海防科技的发展日新月移,人力物力投入力度远远不够;以小农经济基础的封建国家,生产力水平落后,财政收入十分有限,鸦片战争以后,各种赔款接连不断无异于雪上加霜,只得靠各种捐厘税金来维持一支近代化海军,这已是十分困难而海军经费还被大量挪用;但担心李鸿章挟北洋以自重难以驾驭也是重要因素。同时南北洋并举而不让李鸿章总办,也不难看出清政府以南洋制衡北洋的意图.       二 李鸿章及清政府官员          李鸿章虽然是"洋务运动"的领,倡导并身体力行"师夷长技以自强",但从本质上讲他还是封建帝国的官员而且是一位精于权谋算计的官员,他所做的一切的最终目的是为获到更高官位,攫取更大的政治经济利益。他把淮军和北洋水师当作自己的政治资本,为了壮大北洋水师可谓"机关算尽"。他大量挪用南洋水师的经费及招商局的官款榨取地方财政等一系列举措进一步加深了与湘系集团和同僚之间的重重矛盾,影响南北洋不能和衷共济。       作为军功起家洋务崛起的李鸿章与同辈官员比起来,有着丰富的经验和卓越的见识,知道洋枪洋炮的威力,了解西洋科技的伟大。但他同时也是"四书五经"培养出来的传统知识分子,没有经过近代的高等政治军事教育尤其没有接受系统的海战知识的教育’没有亲身经历大规模的近代海战,缺乏战略眼光,对制海权更是闻所未闻。在海防上李鸿章奉行守口主义主张以陆守为主,他对后来崛起的德国十分注意,对普鲁士人布哈里所著的《防海新论》更是青睐有加。对该书提出两国交兵,往堵敌国海口,封锁敌国海岸,不容敌船出入,则为防守本国海岸之上策,“其次莫如自守,如沿海数千里敌船处处可到,若处处设防,以全力散布于甚大之地面,兵分力单,一处受创,全局失势,故必聚积精锐,止保护紧要数处,即可固守。”的理论深以为然。死守海口,消极应敌,将“活”的舰船变成了“死”的炮台。丰岛海战后,李鸿章派北洋舰队出海巡弋,又提出了“制敌保船”的基本方针,他的所谓“制敌”,仍寄希望于“作猛虎在山之势”的威慑;这不过是虚张声势以吓敌罢了。对于对中国海军情况了如指掌的日本来说,当然不会起到任何作用。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甲午海战的结局也就可想而知了。    19世纪八十年代,清政府内部出现了一个新兴的名曰"清流派"的政治派别,它主要由一部分不掌实权的言官和一些素有才名的翰林学子组成,同治皇帝的老师大学士李鸿藻与父子两代同为帝师的翁同龢是其领袖。他们敢于上书言事,评议时政,要求改革弊政,在沙俄觊觎中国西北,日本侵略朝鲜、琉球以及法国侵略越南等问题上,都提出强硬主张,反对妥协。但他们多放空言殊少务实,正由于他们不涉实务没有过失,无可指责,所以能够把自已打扮成天道人心的代表,抢占道德的制高点,把当日技术与法制不能解决的问题泛道德化,不同的政治主张被解释成道德上的至善与极恶,动辄口诛笔伐不遗余力。清政府对其暗中放任,间或利用其奏章博取广开言路的名声,达到抑制"洋务派"平衡各方政治力量的目的。  海军发展未能中央化,而系责成沿海督抚独自办理,是清政府近代海军尤其是北洋水师发展的一个致命伤.这使得有人以"则是水师者非中国沿海之水师,乃直隶天津之水师;非海军衙门之水师,乃李鸿章之水师也"为借口阻挠北洋水师的发展.户部尚书翁同龢也常对于海军经费加以挑剔,不肯与之合作.且北洋水师与南洋福建广东三支水师属于平级单位互不隶属,身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李鸿章无权调动另外三支水师,这就埋下了战时互不相救的隐患.虽然中央成立了海军衙门,名义上全国的海军事务辖于中央,实则仍是各地区的督抚负责.且在中央成立是这个号称为“新内务府”的海军衙门,非但对于海军毫无建树,反而使本来困难重重的海军发展更陷入一筹莫展的境地.       在剿灭太平天国运动中各地督抚权力日增,已有尾大不掉之势,再加以地方主义的思想太重,各怀畛域之见,此疆彼界,而难以同舟共济。湘淮二系之间,更是时有摩擦。远在海防与塞防之争时,湘系领袖左宗棠即与鸿章的意见不合,各持己见,互不相让。另一湘军领袖刘坤一,也是李鸿章的反对者,不论在两广总督或两江总督任内,都不肯与之合作。甲午战争时,还有人认为只是李鸿章一人,北洋水师一军,直隶一省与日本作战,与南方的海军并不相干。致威海告急,而南洋舰队却坐视不救,   三 海军官兵      作为北洋水师提督的丁汝昌并没有受到过近代军事教育,更无统率近代化舰队决战海上的实战经验.他曾参加过太平天国运动,后来转投淮军,率领骑兵英勇作战,当太平天国败亡时,他已升总兵,相当于一支骑兵师的师长。陕甘总督左宗棠指挥西征收复新疆的战事,因素知丁汝昌作战英勇,奏请发往甘肃差遣。此时丁汝昌因赋闲在家无事可做,便来投奔李鸿章谋求官职,李鸿章不愿丁汝昌西行,便以丁汝昌“伤病复发”为由,把他留在天津。他能当上北洋水师提督北洋主要靠的不是他的才能,而是他的性格内向处事温和没有野心和对李鸿章惟命是从,以及他和李鸿章的同乡关系.李鸿章任命丁汝昌为北洋水师提督目的是要将北洋水师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里,成为名副其实的"李家军".       北洋海军左翼总兵兼带“镇远”舰的林泰曾是福建船政学堂首届毕业生并入英国高士堡海军军官学校深造,而后上英国地中海舰队“孛来克柏林"号铁甲舰实习,后有改上“潘尼洛布”、“阿其力及“威灵顿等舰实习.      北洋海军右翼总兵刘步蟾以第一名成绩成为福州船政学堂首届毕业生。1876年,被派赴英国学习海军,三年,上英国地中海舰队旗舰“马那杜”号实习,担任见习大副。次年,因病自塞浦路斯离舰返回巴黎休养,四年痊愈,重返地中海舰队实习,上“拉里号”。      北洋水师除丁汝昌以外的中高层将领大都受过近代军事教育并出洋留过学且在世界一流的舰队里实习过,但他们在当时应该是清政府里一群奇特的将军,他们靠的是学习或别的事情而不是靠军功得以身居要津.李鸿章注重对他们军事素理论素质的培养而忽略了实战经验以及政治素质的培养,下层官兵就更不用提了.      在清王朝的这个大染缸里,缺乏过硬的政治素质和严格纪律约束的北洋水师早已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了,透过它那钢筋铁骨散发着腐烂的气息.      丁汝昌在刘公岛上盖起商铺用以出租获利,各船管带平时把经费用在个人前途的“经营”和享乐,把舰船保养备战的钱挪作他用。 海军官兵更是大肆参与走私.平日里演练更是流于形式,炮靶、雷靶,惟船动而靶不动,每次演习打靶,总是预先量好码数,设置浮标,遵标行驶,码数已知,百发百中。还有一个细结值得注意,丁汝昌刘步蟾最后是以吞食鸦片的方式自杀的,这说明了什么?他们早已是"瘾君子"了.       当东乡平八郎参观北洋水师时,他用戴着的百手套抚摩了一下中国军舰肮脏的栏杆,然后看到了炮管杂乱晾晒的衣服.回国后他说,如果我们和这支军队发生战争,我们必将胜利.这个故事的真伪,已经不显得重要,这是两支不对等的军队的战争.他们的云壤之别精神状态.已决定这是一场没有悬念的战争.      丰岛海战时,日本“吉野”、“浪速”、“秋津洲”三舰不宣而战,“济远”开始还击。双方炮战1小时20分钟,方伯谦见敌我力量悬殊,下令转舵向西北方向逃遁,日舰“吉野”从后追来,方伯谦下令挂白旗,后又令加挂日本海军旗。“吉野”依然紧追不舍,“济远”水手王国成等自发使用150mm尾炮,向“吉野”连发4炮,命中3炮,"吉野"顿时火起,船头低俯,不敢前进,“济远”得以逃离战场。回威海后,方伯谦捏报“鏖战四点钟之久”,并“击死倭提督”。      黄海战争一开始,刘步蟾命令士兵在有效射距外慌忙开炮,首炮非但未击中目标,反而震塌前部搭于主炮上的飞桥,丁汝昌和英员泰莱皆从桥上摔下,严重受伤。而战前丁汝昌犯了一看似无关宏旨实则致命的错误,那就是他没有指定在水师提督负伤"旗舰"被击坏的情况下,由哪位将领哪支舰船继续指挥.所以海战一开始北洋舰队就处于群龙无首各自为阵的状态,这就是哪里是平日严阵以待、训练有素的舰队?战场厮杀时,激战中落伍的日舰“比睿号”冒险从我舰群中穿过,我定远舰在相距四百米距离上发射鱼雷,未中。“致远”沉没,,济远管带方伯谦惊恐万状,连忙挂起“本舰重伤”的信旗驶出阵外。济远舰在逃跑时慌乱中又撞到了正在搁浅中的扬威号,扬威舰被撞得裂开了一个大洞,不久便在黄海沉没。扬威管带林履中悲愤交加,跳海身亡。“广甲”见舰“济远”逃,也随之逃跑。日本先锋队四舰转而围攻“经远”,将“经远”划出阵外,中炮沉没。

甲午战争对中国的影响的论文提纲

一、引言
二、甲午战争概述
三、甲午战争的背景
1、晚清政府的困局
a政治方面改革不力
b经济方面实力不强
c外交方面备受欺凌
d军事方面思想落后
e文化方面愚昧封闭
2、日本的战争背景
a政治上的开明改革
b经济上重商主义
c外交上脱亚入欧
d军事上整军备战
e文化上学习西方
3、世界政治背景
A帝国主义的扩张
B东西方政治势力的对比
C帝国主义的殖民历史和发展轨迹对东方国家的影响
四、甲午战争对中国历史影响
1、清政府彻底垮台
a赔款严重损害了国民经济
b战争失败导致了军事上的全面失败
c割地使得国家主权的完全丧失
d通商导致了财富的大量外流
e改良派彻底输给了革命派
2、中国革命得到了新的长足的发展
a改良道路彻底堵死
b革命势力得到了极大的扩张
c清政府反动势力的萎缩
d直接导致了之后的武昌起义
3、对中国人思想文化上的影响
A封建专制彻底失败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B 传统的大国思想开始沦落
C 大大促进了向西方学习的风气
4、为日本继续侵略中国制造了先例
A 甲午战争的失败导致日本野心膨胀
B 赔款大大促进了日本的国力发展
C 军国主义和日军得到极大的发展
D 甲午战争失败导致国内政治斗争纷乱国力大减
五、甲午战争对现代中国的影响和教育
1、警惕战争危险
A 和平但不能忘记战争
B 把握机遇发展实力
C 强军备战,以战止战
2、珍惜发展的机遇
A 开明改革
B 增强实力
C 避免内耗
六、结论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