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佤族论文参考文献

2023-03-03 02:2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佤族论文参考文献

些他们的节日的与众不同之处,最重要的时通过节日写出他们独特的文化内涵!
最好时一个或者两个节日为例,不宜写的太多!可以通过节日些他们的生活方式,民俗,信念精神的层面与众不同之处!通过这些体现他们的文化!
还可以写写这些节日作为旅游资源开发的可能性,这些节日文化保护和开发研究,也是很好的题目 呵呵

佤族的民族历史?

中国的民族学研究者多数认为,佤族是现今云南南部的土著居民或最早居民,是古“濮”人的一支。在史书的记载中,汉朝所称的“闽濮”、 “裸濮”唐朝所称的“望蛮”、“望苴子”,明清所称的“哈杜”、“哈喇”、“哈瓦”、“卡佤”等,指的都是佤族。

佤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语支,由于历史上受傣语和汉语的影响较深,有相当程度的借词现象。1962年,人民政府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称为“佤族”。

佤族对本民族来源,各地传说不一。比如有从“司岗里”出来;从葫芦里出来;天神创造了达古亚和叶里,由他们繁衍人类;达能在女始祖烨奴姆(又称妈农)身上沫了口水,因而妈农生育人类等等。在众多传说中,“司岗里”传说最为普遍。佤族格言“司岗里来,葫芦里生”源于佤族敬祭神灵时,上告祖先神灵下传子孙的祈祷词。“司岗里”传说,严格细分为两部分:神话与历史传说。神话又可分为传感神话和释然神话。传感神话反映母与子生命信息的相互承传关系,是母体崇拜之反映,也是佤族宗教祭仪的解读。(关于“司岗里”为母体崇拜,王敬骝教授和胡德杨先生在《佤族的创世纪神话-司岗离研究》一文中有此说,见《民族研究》第7期;笔者通过多年调查研究,也得出同样的结论,见拙文《西岗里神话:传感神话的典型》,《中国神话与传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天恩出版社1996年3月版。)释然神话则是佤族思维发达了以后利用想像力对宇宙万物作各式各样的解读。

属于传说部分的“司岗里”,主要叙述佤族产生的过程、居住过的地方、民族迁徙的路线,以及佤族与其他民族交往关系等等内容。无论是勒佤人“司岗里”传说,还是布饶人的葫芦传说,共同之处,都说他们的祖先从“司岗里”出来之后,自南向北迁到滇池、洱海一带居住过。后来被打败了,又迁徙下来居住在澜沧江和萨尔温江流域,所以他们也自称两江的儿女。史学界一般认为,南亚语系各民族,是我国云南西南部、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等广大地区的最早居民,而这些地区的彝语支和傣语支各族是后来才迁入的。

对“司岗”的解释各地稍有差异,西盟佤族认为“司岗”是石洞,“司岗里”,意即人从石洞里出来。据说这个洞位于阿佤山中部缅甸境内的布拉德寨(又译巴格岱)附近的山上,距西盟县马散寨约25公里。至今,西盟县和缅甸佤族地区等地的佤族还把它视为“圣地”,每隔5年还带上丰厚的祭品举行祭祀活动。西盟部分佤族自称“勒佤”,意即奉神之旨意守护圣洞之人。沧源等地佤族认为“司岗”是葫芦,“司岗里”,意即从葫芦里出来。学术界对“司岗里”的解释也不同,一说是佤族先民对远古穴居生活的回忆;一说是佤族古代先民对女性生殖器的崇拜。各地佤族虽对“司岗里”的解释有所不同,但都把阿佤山区视为佤族的发样地,这说明他们在阿佤山区居住的历史已很久远。新石器时代佤族地区的重要文化遗存中的沧源岩画(崖画),就是最好的证明。

佤族先民历史上有不同的称谓。秦汉以前称“濮人”;汉晋称“哀牢”;隋唐称“望蛮”、“朴子蛮”、“茫蛮”;宋元称“金齿”;明清称“古喇”、“生蒲”、“大佤”、“小佤”等等。

关于濮人的族属,时下学界虽有不同观点,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都认为永昌濮人是佤、德昂民族的先民。濮人可能源于本民族对人的称谓和自称。佤语至今仍称人为“pui(布衣)”或“phui(濮衣)”,自称为“布饶”。不仅濮人一名源于佤语,“永昌”地名也可能源于佤语。“永”为寨子意,“昌”为人名。“永昌”即“昌”建立的寨子。西盟一带传说,昌即艾昌,他是女王叶东与达亚的二儿子,他与同母异父的哥哥达太上来在大理保山一带建立了大寨子,所以取名为“永昌”。除永昌外,永平、永寿、永腊、永德、永丁、永东等等,均为佤语地名,关于“哀牢”,有族名和地名两种,大概先有族名后有地名。即哀牢山和“哀牢国”(《华阳国志》)源于“哀牢”人。而“哀牢”人为永昌濮人,这是学术界比较一致的观点,“哀牢”当时为濮人中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一支。

唐代樊绰《蛮书》记载“望蛮”、“朴子蛮”和“茫蛮”,是濮人和哀牢的后裔。“望蛮”包括现今澜沧县芒景、打岗一带的布朗族和绍帕绍兴等地的佤族。至今他们仍自称为“望”(佤)的后代。布饶人和一部分布朗族则是“朴人”的直接后裔。从古至今他们一脉相承地自称为“濮”(古代苞、朴、蒲、普、扶、卜、磅均指濮人,当为同音异译)。而“茫蛮”是因部落酋长称谓而得名。佤族至今仍称头人为“阿茫”、“西茫”、“拉茫”等等。据说山通、岩城(境外)一带的赛叟氏家族便属阿茫的后裔。宋元时期的“金齿”夷,就总体而言指佤德昂民族先民,有少部分为掸傣民族。《马可·波罗行记》记载的“金齿”,“肉米共食”,饮“水酒”等习俗,至今仍保存在佤族文化里。“金齿”可能源于古代“凿齿濮”习俗。“凿齿”是古代濮人、僚人保存灵魂和壮大家族生命源流的一种方式。这种习俗基于这样的观念:人类肤发及牙齿都含有本人的灵魂,姑娘长大了,要出嫁到别的家族,把她们两颗门牙取下留在父母家里,由父母及族人时常为她们祈祷,既保证本人安康,又保证家族灵魂不灭“凿齿”习俗后来演变为“金齿”习俗。明清以后,佤族称谓与现在基本相同。

佤族及其先民居住的广大区域,自汉以来就和祖国内地建立了不可分割的联系。汉武帝开西南夷,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置益州郡,领二十县,其中隽唐为现今云龙县,不韦县在保山市境内;东汉设永昌郡,这些地区正是当时佤族先民濮人和哀牢人聚居区。三国时期,云南称为南中,属蜀汉,西晋武帝泰始七年(公元271年),分益州地置宁州,领永昌郡。永昌领不韦、永寿、比苏、雍乡、南涪、隽唐、哀牢和博南八县。“永寿县为今镇康、耿马一带,曾为晋代永昌郡的郡治。”《佤族简史》,云南教育出版社1986年2月版,第11页。从三国至隋朝的370年间,中原虽长期分裂混战,但历代皇朝仍在濮人居住地区设州郡以遥领之。

唐朝前期,云南设姚州都督府,永昌郡属姚州都督府管辖。开元以后,南诏蒙氏强盛,统一六诏,佤德昂先民居住的地区永昌、银生等节度均属南诏。南诏统治者并从望蛮中征兵服役,“凡出征以望苴子为前驱。”(《新唐书》卷222,南蛮传。)

宋代佤族先民故地,属大理国永昌府,元朝设置的镇康路军民总管府、顺宁府、孟定路军民总管府都是蒲人居住区域。当时的“蒲人”是以“布饶”人为主体的佤德昂语各族的统称。

明朝在佤族地区设镇康御夷州、孟定御夷府和孟连长官司。清沿明制,稍有变动。民国时期,镇康、双江、澜沧(含孟连和西盟)皆改为县,并置沧源设治局和耿马设治局,以直接管辖当地佤族和各民族。

从上述佤族地区的历代建置沿革来看,充分说明佤族居住区域早已为我国领土的一部分,佤族早已是中华民族的成员之一。

长期以来,佤族人民同国内外反动派进行了不懈的斗争。如1796年(清嘉庆元年),佤族与毗邻的兄弟民族一道,为反对土司“连年苛税逼甚”,在勐勐土司地区首举义旗,并一度占领其辖地。这次起义断断续续坚持十年多,给清王朝和傣族反动土司以沉重打击。辛亥革命后,佤族人民反对云南军阀、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此起彼伏,终于在1940年后,摆脱当地反动土司的封建统治。19世纪末,英帝国主义开始侵入阿佤山地区。佤族人民坚决反对中英签订的《中缅未定界条款》,以永和部落为首,联合其他部落,严惩枪杀佤族群众的侵略者和叛国败类,挫败了帝国主义分子妄图使佤族人民脱离祖国的阴谋。1934年,英帝国主义以武力威胁和金钱利诱,进入班洪、班志地区,妄图掠夺阿佤山丰富的银铝矿。因此爆发震惊国内外的“班洪”事件。佤族人民“宁肯战死,决不投降”,粉碎了敌人的阴谋并联合十多个部落的民族武装会集于班洪,剽牛盟誓,狠狠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抗日战争时,佤族人民高举抗日旗帜,组织了游击军,粉碎日军进攻。

拯救佤族小红米、不让景迈古茶的悲歌重现

任何一份荟聚网与地方政府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都会将一些特色鲜明的农副产品作为“抓手”,否则,所谓的战略合作协议就变成了毫无意义的表面文章。与海南琼中的战略合作协议,由于“抓手”是一个成熟的、产量大、可以实现“爆款”的产品,荟聚网至今未公布上线。但是,澜沧拉巴乡的拳头产品则完全是另一种状况, 需要大家一起去拯救,那就是佤族小红米。

小红米学名是bleusingoracqa(l.)caertn, 禾本科糁属,因此又称糁子,俗称鸡爪谷、鸭足稗,是佤族种植历史非常悠久的作物。小红米耐旱、耐涝、耐贫瘠,兼之根系发达保水、保土,因此特别适合在云南高山、高原地带种植。就像坚韧顽强的佤族同胞一样,小红米是一种生命力非常顽强的神奇作物,号称“开水煮不死,春风吹又生”。!小红米对于佤族同胞来说, 具有神圣的意味,佤族最隆重的待客之物就是用小红米酿造的水酒,据称,在酿制水酒时,煮得半生不熟的小红米如果掉在地上,会发出嫩芽来,即使是酒糟,播撒 在田野中,也会长出新的秧苗。第一次品尝,我就被佤族小红米水酒所折服。其实,我是一个不喜饮酒的人,但佤族小红米水酒,是一种粘稠、淡黄色、带有谷物及酒曲香气、异常香醇、未经蒸馏的低度水酒。从来不“讨酒”的我,第一次在拉巴乡破例了。

图1 在澜沧拉巴乡南列村,当地村民做的佤族小红米咸粥,放了野生麻鸡茸、青菜,黑色似芝麻的就是佤族小红米,这粥是非常的美味!

同时,小红米的营养价值非常高,与毗邻的傣族同胞相比,佤族人很少得痢疾、腹痛等胃肠道疾病,原因就在于小红米有极强的调理肠胃的功能。佤族妇女还用小红米做催奶食品。现代科学研究证明,小红米具有非常强的抗氧化性。罗泽萍、潘立卫在《科学时代》2015年第三期上,发表了《糁子抗氧化作用研究》的学术论文,根据他们的研究成果,糁子对有机自由基(DPPH.)的最高清除率达到76.12%!

即使稍有营养学常识的人,仅从小红米的外观,就足以判断其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一般而言,植物的种子往往是营养物质富集的地方。因为种子是植物的生殖器官, 事关一个物种的续存。曾有一个对缺锌地区作物生长状况的调查研究,结果发现,即使那里的作物由于缺锌而叶黄株瘦,但其麦穗里,锌的含量一点不缺!而许多营 养成分又在种子的表皮中富集,例如某些B族维生素以及膳食纤维。而糁子的大小只有小米的几分之一,因此,其表皮与重量之比是所有谷物中最高的!对于那些容 易在种子表皮中富集的营养成分,含量应该没有出其右者。自古中国文化就强调“医食同源",一种既是美味,又能有利于身心健康的食物,那才是真正的珍品。

当然,目前国内对于糁子的研究实在是太匮乏,即使荟聚网找到了国内最顶级的某研究机构,也仅仅调阅出3篇论文(包括上面罗泽萍、潘立卫的文章)。这真是小红米的悲哀!不但科学研究滞后,市场开发更是让人揪心。即使在佤族聚居的核心地带,佤族小红米也几乎没有进行商品化种植。在我们与拉巴乡苏副书记一起研究小红米的时候,我们甚至在百度上找不到相应的词条,无法获知糁子的学名及分类!在国内著名电商网站,键入小红米,搜索出来的结果除了手机、就是红薏米!当最终荟聚网通过学术机构查到小红米的学名叫糁子后,通过同一家电商网站查到只有两家在售卖小红米,而且不是佤族地区出产,6月21日这两家的销售数量分别是 12人付款、6人付款!一种具有食疗价值的美味,却无人问津,这样的现象真让人揪心!

不要让景迈古树普洱茶的悲歌在佤族小红米身上再次上演!景迈古茶园是幸运的,至少,现在得到了有效的保护。但现在,佤族小红米依然处在岌岌可危的状态中,亲爱的消费者,能不能用我们的力量,市场的力量,一起来拯救佤族小红米于危难之中,让景迈古茶的悲歌不再重现!

贴心提示:佤族小红米的食用方法

做法一:最简单的食用方法,就是在蒸米饭时,加入佤族小红米,做成杂粮饭。

做法二:第二种做法是煮粥,加入些佤族小红米,味道可是顶顶好。

做法三:更有特色的做法是与糯米粉按照10:6的比例混合,蒸糁子粑蒸鸡,那可是道美味!

做法四: 最后一种做法需要些专业技能,就是用小红米面做小红米粑粑,与糯米糍粑的做法相若,也是风味独特的美味小吃。

链接:

来源: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