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席勒毕业论文

2023-03-02 14:1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席勒毕业论文

跨文化传播与跨文化传播学
什么是跨文化传播?跨文化传播指的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群体或组织之间进行的交流活动。对于不少读者来者来说,跨文化传播是依然一个非常陌生的词语,不过实际上这是一个古老的话题。我国历史上的丝绸之路、玄奘取经、郑和下西洋等都是跨文化传播的典范。在交通和通讯工具日新月异,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的今天,跨文化传播对于我们来说不再是稀罕的事情。而因特网的快速发展以及普及,人们足不出户,便可以进行跨文化传播了。在因特网上,人们完全可以通过文字、声音、图像等形式与来自境内外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聊天、游戏。如果说传播是一种生活方式,跨文化传播则是“地球村”中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随着跨文化传播活动的不断增多,不少跨文化传播的实践者便开始关注这一现象。很早已前,佛教、基督教的宗教领袖,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古希腊剧作家索福克勒斯以及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便注意到“说对方的语言,根据听众来调整传播技巧”的重要性 (Sitaram & Cogdell, 1976, 第六页) 。然而,系统地研究跨文化传播活动第一人则是爱德华•霍尔,20世纪50年代,爱德华•霍尔在美国外派人员培训学院(FSI)工作时第一次提出了“跨文化传播”的概念。
什么是跨文化传播学呢?跨文化传播学是由美国人类学家、跨文化研究学者爱德华•霍尔在20世纪50年代建立的一门学科,其英文表达为“Intercultrual Communication 或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在我国也翻译为“跨文化交际学”或者“跨文化交流学”。跨文化传播学作为传播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旨在研究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是如何进行交流以及研究如何提高跨文化交流技巧,跨越跨文化交流障碍的方法和途径。跨文化传播学是一门跨领域的学科,融合了人类学、文化学、心理学以及传播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跨文化传播的主要理论见诸于有关文化差异(文化维度)的著作中,特别是吉尔特•••••霍夫斯泰德(Geert Hofstede)、哈里• C. 特兰狄斯(Harry C. Triandis)、方斯•特龙皮纳尔斯(Fons Trompenaars)、沙龙•施瓦兹(ShalomSchwartz)及克里佛德•吉尔兹(Clifford Geertz)等人的著作中。目前,这些学者的相关理论已经广泛地运用到传播理论和传播情景中,特别是商务、管理和市场营销之中。
二、 美国跨文化传播研究的时代背景及爱德华•霍尔其人
(一)美国跨文化传播研究的时代背景
跨文化传播学始创于美国并不是偶然的。我们知道,在发现新大陆之前,美国的土著居民是印第安人,后来各大洲的移民都相继涌入美国,于是美国便逐渐成为一个移民大国,一个文化多元社会。在这个宗教、文化多元的社会中,白人占统治地位,印第安人、非洲、亚洲、拉丁美洲以及东欧的移民便自然处于被支配地位。于是,种族矛盾和文化冲突开始蔓延。
二战使得不少欧洲的美国同盟变成了废墟,为了冷战的需要,为了跟苏联抗衡,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大力扶植欧洲经济发展,于是大量的专家、学者、企业员工被派往欧洲;同时,美国经济并未受到二战的太大影响,美国在政治和经济上成为了一个超级大国繁荣,吸引着世界各地的留学生和移民。美国政府发现,许多由美国政府和企业外派的工作人员都因文化差异,无法适应派往国生活,最终无功而返。美国的外来移民及留学生中经历着这种“文化震撼”的也大有人在。可以说美国20世纪50年代的外来移民、留学生、旅游者剧增,外派工作人员不断,多元文化社会的形成,客观上需要一门崭新的学科——跨文化传播学来研究相关的跨文化冲突问题。
(二)爱德华•霍尔的生平
爱德华•霍尔正好处于这个时代,他的生活经历和专业背景使他成为了承担这一使命的人。爱德华•霍尔1914年5月16日出生于美国的密苏里州,先后获得人类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并从事过社会学/文化人类学博士后研究。1933-1937年曾经在美国西南部的纳瓦霍和霍皮印第安村庄工作并研究,写成自传《三十年代的西部》。二战期间,爱德华•霍尔曾经在欧洲和菲律宾服役,并在这些地方从事不同文化中的空间概念研究。20世纪50年代,爱德华•霍尔在美国美国政府部门的外派人员培训学院(Foreign Service Institute)任教,对外派出国人员进行跨文化技能培训。期间,他提出了“高语境”和“低语境”文化,并撰写了几部非常畅销的有关跨文化传播的著作。

爱德华•霍尔生平和事业主要事件
时间 事件
1914年 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的Webster Groves
1918-1932年 在新墨西哥长大
1933-1937年 在美国西南部的纳瓦霍和霍皮印第安村庄工作
1936年 获丹佛大学人类学学士学位
1938年 获亚利桑那州大学人类学硕士学位
1942年 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
1942-1945年 二战其间,被派往欧洲和菲律宾服役
1946年 在哥伦比亚大学从事社会学/文化人类学博士后研究并在美国军队机关府特鲁克岛管理处从事研究
1946-1948年 任丹佛大学人类学系主席并从事丹佛的种族关系研究
1948-1950年 与Eric Fromm一起在佛蒙特州的本宁顿学院教书
1950-1955年 华盛顿特区外派人员培训学院第四课程体系主任
1952-1956年 在华盛顿特区精神病治疗学校任教
1955年 在《美洲科学》杂志中发表了发表《礼节人类学》一文
1959年 《无声的语言》一书发表
1960-1963年 又在华盛顿特区精神病治疗学校任教
1963-1967年 成为伊利诺斯州理工学院(芝加哥)人类学教授;由美国国立精神卫生研究院(NIMH)资助进行空间关系学和不同种族交往的研究
1966年 《隐藏的维度》一书发表
1967-1977年 成为西北大学人类学教授,直到退休
1976年 出席在日本东京国际基督教大学主办的跨文化传播会议
1976年 《超越文化》一书发表
1977年 在柏林国际传播协议会议上宣读了一篇论文
1977至今 退休后居住在新墨西哥的圣达菲;偶尔在国际跨文化教育、训练与研究协会(SIETAR)的会议中及暑期跨文化传播学院讲学;在新墨西哥大学任教
1983年 《生活的舞蹈——时间的另一个维度》一书发表
1983年 《隐性差异:国际传播研究》一书发表
1987年 《隐性差异:与日本人做生意》一书发表
1990年 《理解文化差异:德国人、法国人和美国人》一书发表

(三)爱德华•霍尔的跨文化经历和专业背景
前面我们提到,跨文化传播学是一门跨领域的学科,融合了人类学、文化学、心理学以及传播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爱德华•霍尔能够开创跨文化传播这一崭新的学术领域与他的生活经历和专业背景是分不开的。
爱德华•霍尔是个土生土长的美国白人,自己所属“文化身份”是来自北欧的美国白人文化。从在他的生活经历中可以发现,他前后跟印第安文化、非洲文化和菲律宾文化有过较深的接触。这些经历使得他对各种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好奇,也为他从事跨文化研究积累的第一手资料。
爱德华•霍尔四岁时,举家搬迁到El Paso(在美国和墨西哥交界处,属于德克萨斯州),家里雇佣了一位来自Juarez(德克萨斯州的一个镇)的保姆,后来他们又搬迁回了圣路易丝。到了这里,保姆和她的两个女儿便不能适应新的生活环境。五岁时,霍尔和一群西班牙小孩同在一个幼儿园,后来在法国也住过一段时间。可以说霍尔从小就生活在一个多元文化的环境里。“我小时候经常碰到这类事情。我对此非常感兴趣。”
1933-1937年,霍尔在美国西南部的纳瓦霍和霍皮印第安村庄工作。他的工作主要是用金钱来激励当地的印第安人修建大坝,以便改善那里的生存环境,提高印第安人的生活水平。与印第安人交往了一段时间后,霍尔已经有了一定的文化敏感,“我在保留地的时候,常常考虑如何才能跟瓦霍人和霍皮人共事,在这里我发现他们完全不同。要把我的思维方式强加给他们根本就不管用。” 这段期间的接触让霍尔知晓了“世界上最重要的问题之一:跨文化关系的第一手资料及其复杂性。” (Hall, 1992, 第76页)
1942-1945年,二战期间,霍尔被派往欧洲和菲律宾服役,期间领导了一个非裔美籍士兵组成的军团。他认为自己的领导工作非常具有创造性,“我非常自己的工作具有创造性,因为我和黑人士兵一道工作。我非常尊敬他们,并且常设身处地的考虑他们的利益。”
霍尔的跨文化生活经历使得他对跨文化传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注意到了跨文化传播中的问题,获得了跨文化传播第一手的资料,从此对跨文化传播获得了感性认识;而真正引领他进行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应该是受到的学术影响。霍尔先后获得人类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并在哥伦比亚大学从事过社会学/文化人类学博士后研究,也曾在外派人员培训学院中工作过。这些学习和研究使得他能接触到相关方面的学者,最后形成了跨文化传播这个概念。后来,霍尔把他受到的专业影响分成四个部分:(1) 文化人类学;(2) 语言学;(3) 动物行为学;(4) 弗罗依德的精神分析理论。(Hall, 1992; Sorrells, 1998)
三、爱德华•霍尔对跨文化传播研究的贡献
施拉姆曾经用一个比喻来形容传播学的建立。他说拉斯韦尔、勒温、拉扎丝菲尔德、霍夫德都从各自的研究领域来到传播学这片沙漠中的绿洲,当他们为传播学领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后便像游牧民族一样离开了这片绿洲,继续其他领域的研究。施拉姆是传播学的创始人,因为他来到这片沙漠中的绿洲后,跟其他游牧学者相反,他留下来了并建立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Rogers, 1994) 。
海默借用了施拉姆的比喻来描绘跨文化传播学的建立。二战后,来自人类学、心理学、传播学、社会学和国际关系研究的学者,如马格丽特•••米德,卢丝•••贝尼迪克特,格里果力•贝特森离开各自的研究领域,短暂地涉足这块人类当时很陌生的领域:有关文化与人类互动关系的交叉领域。这些人后来都离开了,霍尔却留下来了,在这块文化与人类互动的交叉领域安家,并把这块领域叫做 “跨文化传播学”。
霍尔首先提出了跨文化传播的相关概念。到20世纪50年代,霍尔的跨文化生活和工作经历已经让他产生了“跨文化” 这一概念,在外派人员培训学院进行跨文化技能培训教学工作期间,他就提出了“高语境文化”(high context culture)和“低语境文化” (low context culture)概念,他把这些思想进行了梳理后于1959年出版的《无声的语言》一书。该书已经包含了我们理解文化和传播的基本问题,如“什么是文化” ,“文化就是传播”,“时间会说话” ,“空间会说话” 。霍尔非常重视非言语传播问题,该书花了将近20%的篇章来讨论这个问题。这本书获得了巨大的成功,1961-1969年间便发行了505000册,还被众多著作、杂志和其他出版物转摘,前后被翻译成6种文字。 ( Masao Kunihiro )可以说该书的出版标志着跨文化传播学这一学科的诞生。在霍尔的努力耕耘下,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跨文化传播学诞生了,霍尔成为了跨文化传播学的创立者。
自跨文化传播学创建以后,这门学科获得了较大的发展,美国不少大学的传播学院(系)相继开设了跨文化传播学课程,我国外语教学、国际关系等涉外专业中也开设了跨文化交际课程。1970年,国际传播协会中还下设了跨文化传播分会;1972年,第一届跨文化传播学国际会议在日本东京举行; 1974年,国际跨文化教育、训练与研究协会(SIETAR)在美国马里兰州正式宣布成立;1998年国际跨文化传播学会成立。跨文化方面的著作、杂志也相继出版,如《跨文化传播读本》(Larry A. Samovar and Richard E. Porter ,1972年)、《跨文化传播学》(L.S. Harms ,1973年)、《跨文化传播学入门》(John C. Condon and Fathi Yousef,1975年)。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的不少大学都开设了传播学课程。从大量的跨文化传播著作和文章来看,霍尔依然在该学科保持着巨大的影响力,他的著作的引用率依然最高。
我国学者大概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注意到跨文化传播学这一领域,研究重点为外语教学与文化的关系。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的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大学也相继开设了传播学课程,在我国有关跨文化传播(交际)的著作和外文的影印和翻译文本也相继出版,如关世杰著的《跨文化交流学》,胡文仲著的《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和《跨越文化的屏障——胡文仲比较文化论集》,郭镇之主编的《全球化与文化间传播》;Larry A. Samovar 和 Richard E. Porter合著的Communication Across Cultures:A Reading的影印版本已经在我国发行,并被麻争奇等译翻译并命名为《文化模式与传播方式》。 1995年,我国还召开了第一届跨文化交际研讨会,会议成立了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2005年5月举办了第六次会议。可以说,霍尔在文化和传播之间拓展的这一领域已经跨越了太平洋,在我国不断的影响日益扩大。

英翻中。Understanding Media Cultures

Understanding Media Cultures
理解媒体文化/ 理解传媒文化
insulates the well off from the poor, and is utilised increasingly by private as opposed to public interests.
使富裕与穷人隔绝,被越来越多的个人使用去反对公共利益。(这句话好像少个主语)
Schiller maintains that while America has declined in terms of its overall position within the world economy, it has maintained its hegemony over the globe’s culture.
Schiller认为当美国在世界经济的总体地位已经下降时,它开始维持在全球文化中的霸权地位
Since the 1980s, culture everywhere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Americanised and penetrated by economic reason.
从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各处的文化由于经济原因而开始越来越多的美国化和被美国文化渗入
The increasing integration of media products into the global market, and the rapid deregulation of public cultures have promoted worldwide processes of Americanisation.
日益增长的媒体性产品和全球市场的融合/一体化,以及飞速发展的放松管制的大众文化也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的美国化进程。
This has been achieved thorough the direct promotion of American products, and the local copying of American television styles and formats.
这样的结果归功于对美国产品的直接推广和当地对美国电视节目的风格和形式的模仿复制
Just as American capitalism was able to marginalise oppositional structures at home, so with the running down of public cultures abroad it has been able to penetrate into new markets.
正如美国资本主义能够在家里边缘化反对的结构形态一样,国外大众文化的下降也能够渗入新的市场。
Commercially driven media, which are the main carriers of American products, are currently
overrunning a passive world.
用商业化来驱动媒体,是美国产品的主要载体,目前正在一个被动的世界里泛滥。
Significantly it is the global economy rather than the nation-state which is the new mechanism of governance.
很明显,现在管理的新机制是全球经济而不是单一民族国家
In the face of networks of global capital the nation is struggling to maintain its cultural autonomy and preserve the distinctiveness of internally constructed social identities.
在全球资本网络面前,这个民族正在争取保持它的文化自主性和保护内部构造的社会身份的区别性。
Indeed the development of global communications has been driven less by individual states
than by the world’s rich and powerful seeking to cordon themselves off from the
poor.
的确,全球通信的发展被各个国家减少,而不是被世界上富裕的、强大的意图使自己远离贫穷的人们。
In this reading, again mirroring developments within American society, the globe’s wealthy consumers will become the targets of accumulation strategies, thereby repressing questions concerning deepening global inequalities that will inevitably be avoided by overtly capitalist controlled media structures.
在这篇文章中,再一次反映了美国社会内部的发展,全球的富有的消费者们将成为累计战略的目标。因此,关于深化全球不平等的抑制问题将不可避免的被控制媒体结构的资本家明显地忽略。
A world dominated less by the governance of the nation, and more by the commercial
imperatives of global capitalism will foster a social environment where a few prosper and many are marginalised.
一个被国家管控越来越少而被全球资本主义的营利的统治越来越多的世界,将会培育出一个只有一些繁荣和更多边缘化的社会环境。
Schiller then would need to argue that many of the Internet’s most radical enthusiasts neglect the way that the new media is integrated into a global capitalist economy.
Schiller 然后将需要去证明,英特网上的大多数激进的狂热者们忽略了新媒体融入一个全球资本主义经济的方式。
For instance, Julian Stallabrass (1996) argues that the super information highway and cyberspace will not offer a utopian domain of free communication, but the perfect market place, able to operate through space and time at the flick of a switch.
例如,Julian Stallabrass(1996)争论说信息高速公路和网络空间不会提供一个自由交际的理想化的产业(乌托邦产业),但是完全市场能够通过轻轻一按开关就穿越时间和空间去操作。
Those who are currently excited about the future possibilities of the Net are failing to ask who will control the information, to whom it will be made available and in whose interests it is likely to be run.
那些目前为英特网将来的可能性而激动的人没有去问问谁将会控制信息,谁将能去使用,和它将代表谁的利益去运行。
The answers to these questions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e needs of global capital.
这些问题的答案可以追溯到全球资本的需要上
For instance, so-called virtual communities are places built upon irony and play, unlike real communities which are places of obligation and responsibility.
例如,所谓的虚拟社区是建立在讽刺和玩耍之上的地方,不像真实的团体那样,是一个充满了义务和责任的地方

手译,请参考
希望对你有帮助

历史教育毕业论文如何选题?想结合初二历史教学教案写如何?

对历史网络教学历史环境的研究
中学历史教育与历史素质的培养
论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历史教育
中职学校学生历史素质现状、问题及教育策略
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中贫困大学生的历史关怀研究
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关怀
试论中国当代法律教育的历史价值
中学地理研究性学习与学生历史素养的培育
中学历史教育中历史精神的培养初探
历史精神关怀下的《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策略研究
中国共产党内思想政治教育历史关怀研究
论大学历史精神的重构
立足语文教学,聚焦历史教育
数学教育中的历史价值探索
中学物理教学中历史素质教育的研究
近年来我国高校历史精神教育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分析
新课程标准下中学历史教育新思路
试论青少年的历史思想教育
以历史为基础,深化构建多学科美术教育
黑龙江当代历史精神与价值观教育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历史关怀研究
幽暗意识的穿越分析
席勒美育思想与当前历史教育
论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历史教育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历史教育实践
历史关怀与农民思想道德教育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历史精神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论蔡元培语文教育思想历史教育的探索
高中数学教育过程中学生历史素质培养分析
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渗透历史教育
北京市体育院校学生历史素质现状与对策研究

为什么说悲剧更具有祟高性

悲剧的崇高美
――浅析《科利奥兰纳斯》的崇高美

周翔云

摘要:崇高美这一悲剧艺术的美学特征 ,不仅为经典理论家们所揭示 ,而且被古今中外无数光辉的艺术作品所体现。下面我们来针对莎士比亚的《科利奥兰纳斯》分析其悲剧中隐含的崇高美。
关键词:悲剧;崇高;美学;科利奥兰纳斯

文艺是美的集中体现 ,是艺术家依据一定的审美理想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的。崇高作为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 , 也就必然成为文艺的重要表现对象。在众多的艺术形式中悲剧艺术是表现崇高的最有力量的一种 ,而且自古以来悲剧就是一种崇高的艺术 ,崇高性是悲剧艺术最基本、最具社会意义的美学特征。
首先我们来看看悲剧崇高美的提出和发展。
西方近代美学的开山人物康德 ,他的美学理论 ,特别是关于崇高的分析 ,对于悲剧理论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他将崇高与痛感联系起来 ,认为崇高感是间接的由痛感转化而来的快感 ,并且他还认识到了痛感与崇高的正比对应关系 ,从而为悲剧艺术具有崇高性奠定了理论基础。稍后德国诗人、剧作家席勒继承康德的观点并且将之用于悲剧艺术中 ,他认为虽然悲剧表现痛苦与恐怖 ,但它使观众产生痛感的同时产生审美快感 ———即艺术鉴赏产生的美感 ,而这种美感又会使艺术家溶入作品中的崇高感与观众的道德观念沟通起来。即席勒将悲剧艺术的崇高感与痛感、美感有机联系起来 ,促进了人们对悲剧艺术的崇高美的价值认识。黑格尔这位自亚里士多德之后“惟一以既独创又深入的方式探讨悲剧的哲学家 ”,他以深刻的辩证法第一次揭示出悲剧冲突的必然性及普遍性 ,并且他将悲剧冲突与伦理道德联系起来 ,将悲剧冲突的性质升华为永恒正义与非正义、普遍伦理与非伦理的矛盾 ,且最终以永恒正义及普遍伦理的胜利为结果 ,从而达到净化、振奋人心灵的目的。他的美学观点对于后世研究悲剧艺术的崇高美具有深刻的启示 ,而且他所运用的辩证法对后人的理论研究具有方法论的意义。最为直接将崇高与悲剧联系起来的是俄国文艺理论家别林斯基和车尔尼雪夫斯基。别林斯基明确提出悲剧是崇高艺术 ,并且他的观点较前人包含了更多的社会内容 ,他指出悲剧艺术表现人类崇高的思想情感 ,他认为现实生活中的悲剧人物无论是英雄还是小人物都具有“高尚的天性 ”———即崇高性 ,而悲剧艺术则将现实生活中的崇高以艺术美的形式集中表现出来 ,从而揭示了悲剧艺术与崇高的必然联系。之后 ,车尔尼雪夫斯基从唯物主义立场出发肯定了自然和社会崇高的客观性 ,而作为再现生活的悲剧艺术也自然将崇高蕴涵其中。他还认为崇高是悲剧的本质属性 ,悲剧性也就是崇高性 ,他说“在一种事物身上 ,它既体现了大自然的崇高 ,又体现了人的崇高 ,这样的结合就叫做崇高性。” 明确地肯定了悲剧性的崇高内涵 ,深刻道出了悲剧的本质 ,且在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上更接近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然而真正从辩证唯物主义高度 ,对悲剧艺术的崇高给予科学概括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 ,他们更加科学严密的揭示了悲剧的崇高美 ,即悲剧乃是美与丑、善与恶、正与邪、新生与腐朽、进步与保守的矛盾冲突 ,及其在冲突中由于后者的暂时肆虐强大而使前者所体现的合理理想、正义原则一时不能实现从而导致前者的实践主体被毁灭扼杀。然而正是在这真善美与假恶丑的激烈冲突中 , 却预示了光明与希望 ,显示了正义真理的最终胜利 ,因而给人以惊心动魄的崇高感。而且真善美的实践主体 ,即悲剧主人公无论他是英雄还是小人物 ,他们为实现理想而与假恶丑进行的不屈的、艰苦卓绝的抗争 ,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换取光明、正义和真理的伟大精神 ,显示着震撼人心的人格的崇高美。
崇高美这一悲剧艺术的美学特征 ,不仅为经典理论家们所揭示 ,而且被古今中外无数光辉的艺术作品所体现。下面我们来针对莎士比亚的《科利奥兰纳斯》分析其悲剧中隐含的崇高美。
(一 )悲剧艺术的悲剧冲突体现着崇高美
第一对矛盾的冲突来自罗马和伏尔斯的城邦战,这是关系到两种高价值层面的矛盾,第一是他们所代表的各自的义务二是他们各自的人生道德。这两者的冲突也是来自与城邦之间的冲突和他们各自不认输的性格。让整个话剧成为悲剧的不是对手的残忍或者双方的卑劣品质。这对矛盾的展开都是在崇高的载体上面的。第二对矛盾是马歇斯和民众之间的矛盾。民众对马歇斯是反对的,他们肯定马歇斯立下的功劳,可是又认为他的骄傲把他的功劳诋毁了。对于马歇斯来说他和民众是缺乏交流的,他和民众是有着本质的义务区别的:他身处层次极为丰富的人际关系和道德关系中。而民众却是处于最低层。他们没有办法了解马歇斯的义务和道德。民众认为他们只须履行个人的义务便是良民,对于政治他们既不关心也不参与,更不能理解,于是在最后很轻易的就受到蛊惑把自己的一切不幸归于马歇斯的骄傲的身上。所以马歇斯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悲剧的个体,这种悲剧又是因为一种崇高美而产生的。他既得到了贵族法老和对手的钦佩又要遭受民众的驱逐。
从上面两队矛盾上来看,正是这些矛盾的冲突和发展才导致了马歇斯的最后死亡。但是我们有不能把悲剧的原因归结与一个人或其中一方,因为他们每个人或者矛盾的每一方背后都是有着自己所代表的价值的,所以在戏剧的幕布拉下来的时候我们不知道造成悲剧应该责怪谁应该由谁来承担。从而让人在这个过程中,产生对美好事物的期待和向往。给人对人物的悲剧产生崇高的美感期待和体验。
(二 )悲剧艺术的中心 ———悲剧人物体现着崇高美
从杰出的悲剧艺术品的悲剧主人公的人格和情操来看 ,无论是英雄还是小人物 ,他们在尖锐的对抗与冲突中 , 体现出一种忍受苦难、矢志不渝的无比的坚定性和抗争困厄一往无前、万难不屈的刚强性 ,使人们体验到他们人格的壮烈美与崇高美。
科利奥兰纳斯在剧中实际上有两次背叛,一次是在遭到罗马的驱逐之后背叛罗马投靠沃而西人。第二次相反,在帮助沃而西人进攻罗马的重要关头又背叛沃而西人放弃攻打罗马。这两次的背叛让他既遭到罗马人的怨恨也不被沃而西人所容。家园对于他来说是乌托邦。但是在战争中的双方到处都是充满了狡诈和勾心斗角的,这对于勇猛正直的科利奥兰纳斯来说都不是自己所要去的地方。科利奥兰纳斯说:“我痛恨沃自己生长的地方。”他需要一个在英雄的世界里战斗,他想证明自己是英雄中的英雄,但是他又希望自己是道德上独立的,但是在现实上他又是依赖于城邦的,城邦却又不是道德的的化身,而是充满善恶冲突的复合体,主要是依靠城邦得到的荣耀都是有瑕疵的,都是科利奥兰纳斯追求却又不希望得到的。正是他的真善美反衬出民众的无知和当权者的狡诈。科利奥兰纳斯的背叛带给他的不应该是道德上的污点,而是进一步说明了科利奥兰纳斯是超越世俗之上的。正如密尼捏斯在所说:“他的天性太高贵了,不适宜于这个世界。”
我们正是通过对悲剧主人公 ,在与假恶丑的激烈冲突中 ,表现出的临危不乱 ,临难不苟 ,至情至性的坚定性和顽强性 ,征服邪恶至死不渝的刚强性 ,以及他们伟大的人格追求、卓越的情感操守、力求超越平庸的人生境界的感染,进而从他们身上看到一种坚不可摧的勇气 ,认识到人生的真正价值和目的追求 ,懂得怎样做才是一个最有充分意义的大写的人的形象 ,于是使审美主体生发出振奋精神、赴难进取、超越自己、升华自己、趋向崇高的心理欲望。
总之 ,悲剧艺术虽以悲为其特征 ,有令人哀苦、惊惧的一面 ,但它真正的美学意义在于通过“悲 ”表现出对美的肯定 ,对美好事物永生的赞颂 ,且给人以真理的启示 ,使人们熔泪水为勇气 ,凝鲜血为火炬 ,化悲痛为动力。即悲剧艺术真正充溢昂扬的是一种悲而壮烈 ,悲而英勇 ,悲而畅快 ,令人奋发励志、积极上进的崇高美 ,也正是这一美学特征 ,使悲剧艺术散发出迷人的永久的魅力。

参考书目:
朱生豪《莎士比亚戏剧》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王朝闻《美学概论》人民出版社 1980.
王志远《世界名著鉴赏》中国古籍出版社1993
朱立元《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