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孔庙的研究的论文

2023-03-02 00:4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孔庙的研究的论文

1、 从儒家思想看文化自信的内在意蕴2、 论先秦儒家思想源起的几个问题3、 儒家思想积极心理学意蕴探析4、 观宇宙·明明德·尽仁道——探究熊十力《新唯识论》“转变”章之儒家思想5、 浅析儒家思想的现世价值6、 论先秦儒家思想中人民的双重形象7、 儒家思想传承及其现代化8、 儒家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研究9、 儒家思想对文化自信的价值导向10、 儒释兼容——论沈约的佛教信仰与儒家思想之关系11、 “马克思是否能进孔庙?”——1925年一场争论引发的思考兼及马克思主义与儒家思想的融通问题12、 韩国语境中的儒家思想与女性主义13、 儒家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互动关系14、 贝原益轩的教育思想对中国儒家思想的吸收与发展15、 对读《子产》篇与《大戴礼记》:兼论先秦儒家思想的两条路径16、 贺麟儒家思想的新开展述评17、 儒家思想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第八届世界儒学大会会议综述18、 儒家思想包含的三观19、 浅论儒家思想的婚姻观20、 二战后美国华裔文学中的儒家思想研究述评21、 中国古代神仙小说中的儒家思想体现22、 儒家思想对徽商发展的影响及社会效用分析23、 儒家思想影响下的西汉服饰等级规范24、 儒家思想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研究25、 儒家思想融入青年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径探讨儒家思想论文题目二:26、 儒家思想影响下的宗族慈善及现代思考
27、 全球化时空下儒家思想的脱域与重组——美国历史教科书话语的广义互文研究28、 中国与转变中的世界秩序——儒家思想与杜威及实用主义的对话29、 儒家思想经世致用之学与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养30、 论儒家思想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关联31、 先秦儒家思想中的“诚”32、 从儒家思想看西柏坡统战文化的内涵33、 浅谈儒家思想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34、 浅谈运用儒家思想构建企业和谐劳动关系35、 儒家思想对中医药院校传统保健体育发展的影响36、 试论《古镜记》中的儒家思想37、 “学

帮忙想下关于孔庙论文的题目(论文已写好)

论孔庙
0 引言

1 孔庙概述
1.1 孔子生平简介
1.2 孔庙由来
1.3 孔庙历代发展状况

2 孔庙在中国儒学思想上的影响
2.1 孔庙是儒家文化的精神家园
2.2 孔庙是地方教育的文化场所

3 孔庙在当代社会所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3.1 孔庙现状及其产生的原因
3.2 有关问题的现有解决思路
3.3 孔庙文化的发展与推广

4 结语

慈城孔子庙 作文

给你点资料 你自己不写作文 以后就不会写了 我也是为你好

文化遗产孔庙简介

曲阜位于山东中部。公元前11世纪即春秋战国时期鲁国的都城,也是儒家学派始祖、春秋末期著名思想家孔子的故乡,他曾在此著书讲学。

“千年礼乐归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曲阜之所以享誉全球,是与孔子的名字紧密相连的。孔子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在两千多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儒家文化逐渐成为中国的正统文化,并影响到东亚和东南亚各国,成为整个东方文化的基石。曲阜的孔府、孔庙、孔林,统称“三孔”,是中国历代纪念孔子,推崇儒学的表征,以丰厚的文化积淀、悠久历史、宏大规模、丰富文物珍藏,以及科学艺术价值而著称。因其在中国历史和世界东方文化中的显著地位,被世人尊崇为世界三大圣城之一。

曲阜“三孔”——孔庙、孔府、孔林举世闻名。

【孔庙】

位于山东省曲阜市南门内,是祭祀孔子的庙宇。初建于公元前478年,以孔子的故居为庙,以皇宫的规格而建,是我国三大古建筑群之一,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曲阜孔庙是祭祀孔子的本庙,是分布在中国、朝鲜、日本、越南、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美国等国家2000多座孔子庙的先河和范本,据称孔庙始建于公元前478年,孔子死后第二年(公元前478年),鲁哀公将其故宅改建为庙。此后历代帝王不断加封孔子,扩建庙宇,到清代,雍正帝下令大修,扩建成现代规模。庙内共有九进院落,以南北为中轴,分左、中、右三路,纵长630米,横宽140米,有殿、堂、坛、阁460多间,门坊54座,“御碑亭”13座,拥有各种建筑100余座,460余间,占地面积约95000平方米的庞大建筑群。孔庙内的圣迹殿、十三碑亭及大成殿东西两庑,陈列着大量碑碣石刻,特别是这里保存的汉碑,在全国是数量最多的,历代碑刻亦不乏珍品,其碑刻之多仅次西安碑林,所以它有我国第二碑林之称。孔庙是中国现存规模仅次于故宫的古建筑群,堪称中国古代大型祠庙建筑的典范。

孔庙的总体设计是非常成功的。前为神道,两侧栽植桧柏,创造出庄严肃穆 的气氛,培养谒庙者崇敬的情绪;庙的主体贯串在一条中轴线上,左有对称,布局严谨。前后九进院落,前三进是引导性庭院,只有一些尺度较小的门坊,院内 遍植成行的松柏,浓荫蔽日,创造出使人清心涤念的环境,而高耸挺拔的苍桧古柏间辟出一条幽深的甬道,既使人感到孔庙历史的悠久,又烘托了孔于思想的深 奥。座座门坊高揭的额匾,极力赞颂孔子的功绩,给人以强烈的印象,使人敬仰之情不觉油然而生。第四进以后庭院,建筑雄伟,黄瓦、红墙、绿树,交相辉映, 既喻示出孔于思想的博大高深,也喻示了孔子的丰功伟绩,而供奉儒家贤达的东 西两民,分别长166米,又喻示了儒家思想的源远流长。

孔庙共有建筑100余座460余间,古建面积约16000平方米。主要建筑有金 元碑亭、明代奎文阁、杏坛、德佯天地坊等、清代重建的大成殿、寝殿等。金牌亭大木做法具有不少宋式特点,斗栱疏朗,瓜子栱、令栱、慢拱长度依次递增,六铺作里跳减二铺,柱头铺作与补间铺作外观相同等。正殿庭采用廊庑围绕的组合方式是宋金时期常用的封闭式祠庙形制少见的遗例。大成殿、寝殿、奎文阉、杏坛、大成门等建筑采用木石混合结构,也是比较少见的形式。斗栱布置和细部做法灵活,根据需要,每间平身科多少不一,疏密不一,栱长不一,甚至为了弥补视觉上的空缺感,将厢栱、万栱、瓜栱加长,使同一建筑物相邻两间斗栱的栱长不一,同一柱头科两边栱长悬殊,这是孔庙建筑的独特做法。

孔庙保存汉代以来历代碑刻1044块,有封建皇帝追谥、加封、祭祀孔子和修 建孔庙的记录,也有帝王将相、文人学士谒庙的诗文题记,文字有汉文、蒙文、八思巴文、满文,书体有真草隶篆,是研究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的珍贵史料。碑刻中有汉碑和汉代刻字二十余块,是中国保存汉代碑刻最多的地方。乙瑛碑、礼器碑、孔器碑、史晨碑是汉隶的代表作,张猛龙碑、贾使君碑是魏体的楷模。此外还有孙师范、米芾、党怀英、赵孟 、张起岩、李东阳、董其昌、翁方钢等人的法书,元好问、郭子敬等人的题名,孔继涑五百八十四石的大型书法丛帖玉虹楼法帖等。孔庙碑刻是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宝库

《优入圣域权力、信仰与正当性》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优入圣域》(黄进兴)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

书名:优入圣域

作者:黄进兴

豆瓣评分:7.8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年份:2010-3

页数:404

内容简介:

我不是儒家的,但对孔子有很高的敬意。我在孔子墓前三鞠躬,结果闹了个小风波。因为周围的人都在围观,把带我去的那个教授搞得很窘。他说:“你鞠一个躬就够了。”很多人以为我在拍电影。

我们常讲一些很抽象的“道统”、“治统”,你把这些概念放到具体的祭祀制度里,轮廓就出来了。两千年中国怎么样变化,儒生集团跟统治集团怎么较劲,一目了然,都记录在孔庙发展史上。

它还写了统治集团所认同的思想是什么,因为能够进孔庙一定经过皇帝的批核。这样做出来的中国思想史,跟我们以前所想象的就有些不一致。每一次儒生推举哪个人可以进孔庙都有一连串的理由,从地方、社会到学术,你可以看到很丰富的东西。现在为什么这么多人研究孔庙,因为可以解答经济、政治的很多问题。

——摘自《时代周报》第42期黄进兴访谈

目录

目次

新版序

原序:孔庙因缘

壹 个人观点

一、所谓“道德自主性”:以西方观念解释中国思想之限制

的例证

二、“道德自主性”与“责任伦理”:康德与韦伯的分歧点

三、孟子的“四端说”与“道德感说”

四、十年之后:后记

五、韦伯论中国的宗教:一个“比较研究”的典范

六、儒家伦理与经济发展:迷思或事实?

贰 皇帝、儒生与孔庙

七、清初政权意识型态之探究:政治化的道统观()

八、道统与治统之间:从明嘉靖九年(1530)孔庙改制论皇权与祭祀礼仪

九、权力与信仰:孔庙祭祀制度的形成

十、学术与信仰:论孔庙从祀制与儒家道统意识

十一、孔庙的解构与重组:转化传统文化所衍生的困境

叁 理学、考据学与政治

十二、“朱陆异同”:一个哲学诠释(池胜昌译)

十三、理学、考据学与政治:以《大学》改本的发展为例证

十四、“学案”体裁产生的思想背景:从李绂的《陆子学谱》谈起

十五、“学案”体裁补论

肆 附录

十六、荀子:孔庙从祀的缺席者?

十七、以序为书:评介《朱熹的历史世界》

新版序

从1981年初次造访台北孔庙,至2001年旁及武庙而收笔,自己摸索孔庙文化整整二十年。

对这样一个“封建制度”,人们不禁浮起一个疑问:耗费如许的时间是否值得?答案却是肯定的。就学术而言,确是丰富之旅。以今日的眼光回溯,重印《优入圣域》倘还有些许学术意义的话,大概是攸关“孔庙”的研究。它所彰显的“国家宗教”(state religion)的性格,别具意义。

过去数十年的宗教史与人类学都集中在“民间宗教”(popular religion)、“民俗信仰”(folk beliefs)、或“原始宗教”(primitive religion)的研究,并且取得十分丰硕的成果。反观“国家宗教”或“帝国祭典”却乏人闻问,其原因存于传统社会里,“国家宗教”与政治脱离不了关系。因此一旦帝制崩解,作为“国家宗教”的孔庙祭典遂无所依托;而后尤受政治情势的拖累,人们视之为专制政体的文化象征,喻为万恶的渊薮。民初“打倒孔家店”的激情,以及文革“批孔”的浪潮,便是此一心结的表征。

然而时过境迁,今日我们容可以较超然的观点(detached view),来审视儒教在历史上所扮演的角色及其文化意义。尤其在制度性的实践层次,孔庙祭典确是极佳的具体指标。

要之,在帝制中国,孔庙祭典概由人君与士人统治阶层所笼断。它不但为官方所主导,并且展现“公共宗教”(public religion)的特质。惟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缘浸淫于西式“私人宗教”(private religion)的范式,反而习焉不察,无从捉摸其独特的宗教性格;从而判定儒教非为宗教。针对此一盲点,重启孔庙的探讨适可发掘历史的原貌,进而厘清传统中国信仰的多元面相。

惟拙作主要聚焦于上层政治与文化力量的较劲,较少顾及地方的特色。其实,各处孔庙的状态均略有出入;譬如:南京孔庙,除了政教象征,环绕其间尚有商业聚落的现象;而台北孔庙,则由地方士绅集资兴建,成为民间修筑孔庙的特例。凡此,均难一概而论。

此外,孔庙的数据蕴藏有丰富的历史讯息,足可解答传统社会诸多的提问。举其例:山东曲阜档案已发表的文献,即载有清代的物价、文字狱,或者明代以降,中央政府与地方(曲阜一域)的互动、人君与自视“天下第一家”孔府的紧张性等等。

记得1995年在美国华盛顿召开孔庙研讨会,会场爆满,远远超过其所能容纳的人员,多数人竟只能席地而坐。与会学者从礼制、社会、思想、音乐、建筑各方面进行严肃的探讨,所有论文后来由哈佛大学出版社集结成册。近年,从历史、宗教学、人类学、社会学各领域出发,探讨孔庙文化更不在少数。简之,孔庙经历多年的冷漠,今日能重获青睐,何其有幸。这与传统孔庙“门前车马稀”,恰成鲜明地对比。

另外尚值一提的,1994年拙作《孟子的“四端说”与“道德感说”》始揭孟子伦理与西方“道德感说”颇有相契之处。原初的做法只不过是项“思想的实验”(thought experiment),拟举证西方18世纪的“道德感说”,较康德的伦理更契合儒家伦理,借此证明新儒家援康德入儒的局限。不意近日看到施若特教授(Michael Slote)也援引休谟(Hume)的“道德感说”(moral sentimentalism)疏通孟子伦理,图欲表彰“德性伦理”(virtue ethics)的特色。令人惊奇万分,盖“闭门造车,出则合辙”,委实不易。而我自己则全然同意儒家伦理较接近“德性伦理”的类型,而不类康德的伦理(Kantian ethics)或效益论(consequentialism)者。

末了,感谢北京中华书局愿意再次为拙作刊行较为理想的读本,这种严谨的出版态度,令人敬佩。此一改版删除了原繁体字版的“附录”部分,另增录《孔庙从祀的缺席者》和《以序为书》二文,希冀较贴近原书的意旨。

黄进兴

志于南港中研院史语所

2008年11月

作者简介:

黄进兴,美国哈佛大学历史学博士,余英时先生的学生,曾任教于台湾大学、台湾清华大学与新加坡东亚哲学研究所,2008年荣任中研院院士。主要论著有《历史主义与历史理论》、《优入圣域》、《圣贤与圣徒——历史与宗教论文集》、《后现代主义与史学研究》、《哈佛琐记》、《半世纪的奋斗》等。

作者近十年的研究聚焦在宗教文化史与史学理论两个项目。首先,在宗教文化史方面,基于以往孔庙研究的基础,从事比较研究与儒教宗教性质的探讨。在“优入圣域”的阶段,孔庙被视为传统中国里政治与文化力量的汇聚点,以分析统治者与儒生集团在历史上的互动。在“圣贤与圣徒”阶段,则进而拓展此一成果,除了由概念上借着儒、释、道三教互比,厘清儒教的宗教性质,并且挪用孔庙从祀制与基督教封圣制(canonization)进行跨文化的比较。另外旁及其他武庙、通俗小说、像设与毁像的探讨。其次,在史学理论方面,则取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作为关注对象,检讨当下史学研究的因应对策。作者以前现代的治学精神,做后现代的事业:透过大量直接阅读后现代的名家,进而梳理出与史学的关联,必要时且切入中国史学的议题,达致交相切磋、知己知彼的效果。攸关的论文,则结集成册为《后现代主义与史学研究》。

作者主要学术著作均被引入大陆,简体字版如下:

《优入圣域》 陕西师范大学,1998

《历史主义与历史理论》 陕西师范大学,2002

《圣贤与圣徒》,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后现代主义与史学研究》,三联书店,2008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