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凤子(1886--1959),中国现代著名画家,书法家和艺术教育家,职业教育的重要发轫者,"江苏画派"("新金陵画派")的先驱和最重要缔造者之一。曾在南京、扬州、长沙、北京等地师范学校任教。在南京大学(前身中央大学)主持教务九年。也曾任正则艺专校长、国立艺术专校长等职。1949年后,任苏南文化教育学院、江苏师范学院教授、江苏省国画院筹委会主任委员、江苏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等职。著有《美术史讲稿》《中国画法研究》 《吕凤子仕女画册》《吕凤子华山速写集》等。
生平简介
吕凤子(1886~1959)中国画家,教育家。原名浚,字凤痴,号凤子,别署凤先生。擅长
中国画、美术教育。
1886年7月7日生于江苏丹阳,1959年12月20日卒于南京。
他15岁中秀才,曾在苏州武备学堂和南京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图画手工科学习,后到上海创办神州美术院。
1909年毕业于南京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图工科。曾任两江师范附属中学教师、北京女子高等师范教授兼专科主任。
1911年创办正则女子职业学校,1919年起,先后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教授兼教务主任,江苏省立第六中学校长,南京中央大学(49年改为南京大学)艺术系国画组主任、教授兼大学研究院研究员。
1935年任其创办的丹阳正则女子职业学校校长,日军侵占丹阳后,率部分教师内迁四川,创办私立正则艺术专科学校。后受教育部聘任壁山青木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校长。
1940年任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校长,1942年创办正则艺术专科学校。
1951年任苏南文化教育学院艺术系教授、江苏师范学院图画制图系主任。
1953年任江苏师范学院图画制图系主任,兼中央美术学院民族美术研究所研究员 。
1958年任江苏省国画院筹备委员会主任。曾当选苏南文联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苏分会副主席,江苏省人大代表。
吕凤子一生从事艺术教育,培养了大批美术人才。
1951年,吕凤子受苏南行署文教处之聘,来到无锡苏南文教学院任美术教授。1952年秋,吕凤子随校迁苏州,在江苏师范学院(现苏州大学)任教。吕凤子看见自己毕生憧憬和追求的理想社会,而今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已成为现实,他由衷地感到高兴。1953年,他主动将“正则艺专”全部交给人民政府,家中没有留下任何一件用品。
吕凤子先生晚年,精心刻制了“而今乃得生之乐”,“老子犹龙”两枚印章,作画时钤在画上,以彰其志,他说:“这快乐是忘我无私的共产党给我的,是毛主席给我的。我又怎能不谢他呢?我感谢他,我爱他,等于我爱太阳。我爱太阳,我将画太阳,画人民爱戴的太阳,画太阳的光,画太阳的热,无休地画到手僵,笔直!”
吕凤子晚年多病,患有高血压、风湿性关节炎、心脏病等。北方的友人请他为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董必武、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作画,他欣然提笔挥毫,一一画好寄去,还作了《马克思像》、《孙中山像》、《鲁迅像》等,表达了他对这些伟大革命家的崇敬之情。1959年夏,吕凤子先生肺癌已进入晚期,被困倒在病榻上。国庆节,他生命垂危,还要家人扶着,画了老松三幅,其中一幅《寿毛主席》,题着思考已久的诗句:“辟地开天畅生力,谁实主之毛主席;主席其神乎?穷通一往变无极。谁使变皆成奇迹,主席其圣乎——主席非神也。从未自居是圣哲,却自喻拟而今而后,个个人人都得到炼成的那块历劫不磨铁。不磨铁,能发异光产奇热,光愈明,热愈烈。这便是六亿五千万人民共仰的毛主席。寿毛主席,一九五九年国庆日,卧病苏州,老凤。”这是凤先生不幸长逝前的绝笔。
吕凤子先生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和艺术家,他一生在艺术教育这块园地里辛勤培育,播扬芬芳,鞠躬尽瘁,功在国家与人民,是永远值得人们怀念的。
后世评价
吕凤子1909年于两江优级师范学堂结业后,次年在上海创办神州美术学院;1912年在丹阳捐献家产,创办丹阳正则女子学校,1925年改为正则女子职业学校。抗战军兴,在陈立夫、张澜等人的支持下,1938年于重庆璧山县创办江苏省正则职业学校蜀校,1942年在教育部备案,正式创办正则专科学校。1946年回江苏前,将全部校舍捐赠璧山地方政府办学。同年秋,在丹阳重建正则,分四部分:正则小学、正则中学、正则职校、正则艺专。1951年将正则学校全部转交人民政府公办。
吕凤子早在新中国成立前的二三十年代就已经享有很高的声誉,徐悲鸿、张大千、陈之佛、傅抱石、钱松岩等对他的品德和才艺均有着极高的评价。我国现代美术界卓有声望和成就的美术家刘海粟、徐悲鸿、吴冠中、李可染等都曾随其受学,受到他的美术教育和艺术熏染。
吕凤子山水、花鸟、人物画均极为精湛,但最主要的成就还是体现在人物画上。早年、中年时期的仕女画、诗意画,入蜀后的罗汉画以及建国后表现人民生活题材的绘画,都为他在不同时
期赢得了盛誉。
吕凤子一生创作了为数不菲的绘画作品。所作松树题材的作品不下千幅之多,抗战期间于壁山县创作的罗汉题材的作品亦接近两千五百余幅,如果再加上他最为擅长、且延续时间最长的仕女画、诗意画作品,一生创作的作品恐怕不下数千幅。吕凤子的绘画创作,主要是为了办学和教学的需要而进行的,他的绝大多数绘画作品多用于馈赠和出售,以便向社会争取办学的费用,其中也有不少绘画作品是为学生创作以留作纪念的。
通过各种途径,吕凤子的许多作品自创作之后即散佚在私人之手,真正集中保存下来的很少。目前国内除了苏州市博物馆、淮阴市博物馆等文博机构、丹阳档案馆(家人委托收藏)以及萧平、马晓锋等人有部分集中收藏之外,其他大多零散地藏于私人之手;海外有关公私机构收藏、研究吕凤子作品的状况,也不是十分明朗。这为系统地展开研究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但亦约有数百幅可确知线索的作品,况且不断有新的绘画作品和文字资料被不断地发现,这对于集中进行吕凤子绘画艺术的研究,也提供了较为充分的基本条件。无论是什么样的原因,让这样一位如此重要、卓越的艺术家长期以来被忽略在人们的视野之外,不能不说是历史的遗憾。
20世纪80年代以后,有关吕凤子绘画研究、出版、展览及相关纪念活动逐渐活跃起来,吕凤子学术研究会、吕凤子纪念馆等先后成立,有关吕凤子的研究论文及著作也不时发表,将吕凤子宣传、研究和纪念活动进一步推动起来。但迄今为止,对吕凤子的研究无论是从深度、广度还是系统性上看,都不能与吕凤子的地位和作用相符合。相信随着条件的逐渐成熟,吕凤子的艺术成就将会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吕凤子
吕凤子(1886--1959)原名吕浚,字凤痴,晚以号行。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曾在南京、扬州、长沙、北京等地师范学校任教,又曾任中央大学艺术科教授、正则艺专校长、国立艺术专校长等职,49年后,任苏南文化教育学院、江苏师范学院教授、江苏省国画院筹委会主任委员,省美协副主席等职,逝世于苏州。
生平简介
吕凤子(1886~1959)中国画家,教育家。原名浚,字凤痴,号凤子,别署凤先生。擅长中国画、美术教育。 吕凤子
1886年7月7日生于江苏丹阳,1959年12月20日卒于南京。 他15岁中秀才,曾在苏州武备学堂和南京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图画手工科学习,后到上海创办神州美术院。 1909年毕业于南京两江优级师范图工科。曾任两江师范附属中学教师、北京女子高等师范教授兼专科主任。 1911年创办正则女子职业学校,1919年起,先后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教授兼教务主任,江苏省立第六中学校长,南京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国画组主任、教授兼大学研究院研究员。 1935年任其创办的丹阳正则女子职业学校校长,日军侵占丹阳后,率部分教师内迁四川,创办私立正则艺术专科学校。后受教育部聘任壁山青木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校长。 1940年任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校长,1942年创办正则艺术专科学校。 1951年任苏南文化教育学院艺术系教授、江苏师范学院图画制图系主任。 1953年任江苏师范学院图画制图系主任,兼中央美术学院民族美术研究所研究员 。 1958年任江苏省国画院筹备委员会主任。曾当选苏南文联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苏分会副主席,江苏省人大代表。
编辑本段事迹
吕凤子一生从事艺术教育,培养了大批美术人才。 吕凤子
1951年,吕凤子受苏南行署文教处之聘,来到无锡苏南文教学院任美术教授。1952年秋,吕凤子随校迁苏州,在江苏师范学院(现苏州大学)任教。吕凤子看见自己毕生憧憬和追求的理想社会,而今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已成为现实,他由衷地感到高兴。1953年,他主动将“正则艺专”全部交给人民政府,家中没有留下任何一件用品。 吕凤子先生晚年,精心刻制了“而今乃得生之乐”,“老子犹龙”两枚印章,作画时钤在画上,以彰其志,他说:“这快乐是忘我无私的共产党给我的,是毛主席给我的。我又怎能不谢他呢?我感谢他,我爱他,等于我爱太阳。我爱太阳,我将画太阳,画人民爱戴的太阳,画太阳的光,画太阳的热,无休地画到手僵,笔直!” 吕凤子
吕凤子晚年多病,患有高血压、风湿性关节炎、心脏病等。北方的友人请他为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董必武、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作画,他欣然提笔挥毫,一一画好寄去,还作了《马克思像》、《孙中山像》、《鲁迅像》等,表达了他对这些伟大革命家的崇敬之情。 1959年夏,吕凤子先生肺癌已进入晚期,被困倒在病榻上。国庆节,他生命垂危,还要家人扶着,画了老松三幅,其中一幅《寿毛主席》,题着思考已久的诗句:“辟地开天畅生力,谁实主之毛主席;主席其神乎?穷通一往变无极。谁使变皆成奇迹,主席其圣乎——主席非神也。从未自居是圣哲,却自喻拟而今而后,个个人人都得到炼成的那块历劫不磨铁。不磨铁,能发异光产奇热,光愈明,热愈烈。这便是六亿五千万人民共仰的毛主席。寿毛主席,一九五九年国庆日,卧病苏州,老凤。”这是凤先生不幸长逝前的绝笔。 吕凤子先生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和艺术家,他一生在艺术教育这块园地里辛勤培育,播扬芬芳,鞠躬尽瘁,功在国家与人民,是永远值得人们怀念的。
编辑本段画风
在近代中国画史当中有三位人物画颇见特点的画家,一为丰子恺、二为叶浅予,还有就是吕凤子了。而吕凤子在这三位中所留下的作品最少,这就愈显吉光片羽之贵了。 吕凤子幼时极为聪颖,十六岁就得中秀才,十八岁在苏州武备学堂习武。二十岁才开始习绘画,就读于李瑞清所开办的南京两江优级师范图工科。颇受李的器重,毕业后遂曾留校任教。而后的几十年里吕凤子便一直与美术教育密切相关着。 吕凤子
李瑞清主持的两江优级师范是清代大僚张之洞所支持下所开办的的,原是为兴办新学。而科目开设有博物、数学、音乐、图画、手工等等。其他科目均可聘请日籍教师,而美术则由山水画家萧俊贤和日人盐见竞、亘理宽之助教授。所以吕氏所受的绘画教育应是属于“中西合璧”式的。既学有传统的课徒式的山水画,也学有西方先进的素描观念。但是当时“两江”的素描教学是由日本人传授的,这与欧洲的学院派素描是有所区别的。因此吕氏虽受“中西合璧”式教育,但这与后来的徐悲鸿、刘海粟等人的“中西合璧”有着从角度上的本质区别。 正因为吕氏所受的素描教育并非欧洲学院教育,而是讲求、重视线条的“日式素描”,这与中国传统的线描似有共通之处。这对于吕凤子以线为主的画风奠定影响极大。 由于吕氏所受的“日式素描”的影响,其对于透视、解剖、色彩、构图,均深有研究。吕凤子曾编写过关于透视、解剖、色彩、构图等图画基础知识的讲义。因而吕氏的人物画特色与前代人物画不同之处也正在于此。 《人物》
前代顾恺之的人物画今已失传,仅从摹本来看,或称"迹不逮意"。而吕氏的人物画则写形貌色极为生动,颇有顾氏"传神阿堵"的妙处。他的《罗汉图》颇具特色。往往造型古拙,线条流畅。其中《四阿罗汉图》题诗曰:“皆来闻见,弥触悲怀,天乎、天乎。狮子吼何在?有声出鸡足山,不期竟大笑也。"画面上四个阿罗汉仰着面,一个在悲天,一个在悯人,而后面两个阿罗汉则在嘲笑西北方的声音。作品借阿罗汉讽喻时局,耐人寻味”。 吕凤子的人物画的归类,虽有不少讽喻时局的作品,具有浓厚的爱国主义思想内容。但是绝不同于徐悲鸿的现实主义人物水墨画,吕氏的画品风格仍应归于文人画的范畴之中。 文人画的最主要的特点是“以书入画”。吕氏的书法承清道人李瑞清之法,极有特色。且与其画风也能较好和谐。吕氏对于书法与绘画之间关系的论识极有见地:“中国画一定要以渗透作者情意的力为基质,这是中国画的特点。所以中国画最好要用能够自由传达肩、臂、腕力的有弹性的兽毫笔来制作,用手指或其他毛刷等作画,只能构成一种缺少变化的线条,它不能用来代替兽毫笔。”而“成画一定要用熟练的勾线技巧,但成画以后一定要看不见勾线技巧,要只看见具有某种意义的整个形象。不然的话,画便成为炫耀勾线技巧的东西了。” 吕氏对于中国画的理解有两个层面:其一要用毛笔,即书法用笔。其二用线造型的目的是“形”,而不是笔墨技巧。而吕氏的这一主张应该是对于中国画发展极熨帖的建议:既不要放弃笔墨,又不要拘于笔墨。
编辑本段贡献
吕凤子早年就已经表现出非凡的才气,1901年十五岁时就与韩笔海、荆钟善、胡小石等一起考中秀才,与胡小石一起有“江南才子”之誉。吕凤子早年有以身报国的志向,曾一度考入苏州武备学堂学习武术,以后才转入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图画手工科学习,从此走向绘画创作和美术教育之路,逐渐成长为近、现代史上卓有成就的美术教育家和著名的中国画家。 故居
按照吕凤子的说法,他一生做了三件事,其一是画画,其二是教书,其三是办学。 他曾先后在两江附中、宁属师范、常州五中、武进女师、长沙四师、扬州五师、镇江六中、正则女子职业学校、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大学、私立上海美专、中央大学艺术系、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国立社会教育学院、苏南文化教育学院艺术系、苏南文教学院、江苏师范学院任教,同时担任了不少教育行政职务和与美术相关的社会职务、学术职务,从事教育工作前后长达五十年,为中国的美术教育事业奋斗了一生。 在他晚年所有的活动中,最为重要的是1957年参与江苏国画院的筹建工作。这一参与不仅对他个人极为重要,对于江苏美术事业的发展更具有深远的意义。他花费两年多的时间撰述的《中国画研究》一书,是根据自己多年的创作经验积累和研究成果而作的画学总结,将数千年中国画的基本原理、特征、方法等进行了系统地梳理、剖析,是一部带有个人创作和研究经验总结性质的美术理论著作,为新时期“江苏画派”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编辑本段评价
吕凤子1909年于两江优级师范学堂结业后,次年在上海创办神州美术学院;1912年在丹阳捐献家产,创办丹阳正则女子学校,1925年改为正则女子职业学校。抗战军兴,在陈立夫、张澜等人的支持下,1938年于重庆璧山县创办江苏省正则职业学校蜀校,1942年在教育部备案,正式创办正则专科学校。1946年回江苏前,将全部校舍捐赠璧山地方政府办学。同年秋,在丹阳重建正则,分四部分:正则小学、正则中学、正则职校、正则艺专。1951年将正则学校全部转交人民政府公办。 吕凤子早在新中国成立前的二三十年代就已经享有很高的声誉,徐悲鸿、张大千、陈之佛、傅抱石、钱松岩等对他的品德和才艺均有着极高的评价。我国现代美术界卓有声望和成就的美术家刘海粟、徐悲鸿、吴冠中、李可染等都曾随其受学,受到他的美术教育和艺术熏染。 吕凤子山水、花鸟、人物画均极为精湛,但最主要的成就还是体现在人物画上。早年、中年时期的仕女画、诗意画,入蜀后的罗汉画以及建国后表现人民生活题材的绘画,都为他在不同时期赢得了盛誉。 吕凤子一生创作了为数不菲的绘画作品。所作松树题材的作品不下千幅之多,抗战期间于壁山县创作的罗汉题材的作品亦接近两千五百余幅,如果再加上他最为擅长、且延续时间最长的仕女画、诗意画作品,一生创作的作品恐怕不下数千幅。吕凤子的绘画创作,主要是为了办学和教学的需要而进行的,他的绝大多数绘画作品多用于馈赠和出售,以便向社会争取办学的费用,其中也有不少绘画作品是为学生创作以留作纪念的。 通过各种途径,吕凤子的许多作品自创作之后即散佚在私人之手,真正集中保存下来的很少。目前国内除了苏州市博物馆、淮阴市博物馆等文博机构、丹阳档案馆(家人委托收藏)以及萧平、马晓锋等人有部分集中收藏之外,其他大多零散地藏于私人之手;海外有关公私机构收藏、研究吕凤子作品的状况,也不是十分明朗。这为系统地展开研究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但目前亦约有数百幅可确知线索的作品,况且不断有新的绘画作品和文字资料被不断地发现,这对于集中进行吕凤子绘画艺术的研究,也提供了较为充分的基本条件。无论是什么样的原因,让这样一位如此重要、卓越的艺术家长期以来被忽略在人们的视野之外,不能不说是历史的遗憾。 20世纪80年代以后,有关吕凤子绘画研究、出版、展览及相关纪念活动逐渐活跃起来,吕凤子学术研究会、吕凤子纪念馆等先后成立,有关吕凤子的研究论文及著作也不时发表,将吕凤子宣传、研究和纪念活动进一步推动起来。但迄今为止,对吕凤子的研究无论是从深度、广度还是系统性上看,都不能与吕凤子的地位和作用相符合。相信随着条件的逐渐成熟,吕凤子的艺术成就将会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主要著作
《美术史讲稿》 《中国画法研究》 《凤先生说美育》 《吕凤子仕女画册》 《吕凤子华山速写集》
1、2007年《吕凤子三宗说绘画史观》,《新美术》2007年、2 (国家级艺术类核心期刊 CSSCI) 2、2007年《从四阿罗汉获民国三届全美展第一奖看当时评价标准》 《文艺评论》07、3(国家级文艺类核心期刊) 3、2006年 《对文化英雄的反思》,《文艺研究》2006、8 (文艺类重点核心期刊CSSCI) 4、2007年《吕凤子的完人美育观》,《美术与设计》2007、1 (国家级美术类核心期刊) 5、2007年《吕凤子的尊异成异画风》,《中国书画》2007、3 (国家级艺术类核心期刊) 6、2000年 《解读吴冠中》,《美苑》2000、1 (国家级美术核心期刊) 7、1991年《老庄思想对〈书谱〉的渗透》,《书法研究》1991、3 (上海 艺术类核心期刊) 8、1993年《略论倪元璐的书论及书艺》,《书法研究》1993、5 (上海 艺术类核心期刊) 9、2000年《二十一世纪中国画走向》,《美术观察》2000、7 (国家级美术核心期刊) 10、1997年 参与编纂《明代诗话全编·文徵名诗话》,江苏古籍出版社 获新闻出版署第十一届“中国图书奖” 11、1997年 参与编纂《明代诗话全编·倪元璐诗话》,江苏古籍出版社 获新闻出版署第十一届“中国图书奖” 12、2001年 《不是我,是风》,《书法》2001、8 (上海 新闻出版署“双效”期刊) 13、2002年《多方位语文考核方法的框架构建》,《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2、5 14、2002年《曹禺剧作中次要人物的美学营建》,《南京邮电学院学报》2002、4 15、2002年《谈曹禺对〈家〉中冯乐山二度创作》,《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4 16、2010年《广告专业语言文学课程测评体系改革的研究》,《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0、3
谈设计要素点、线。面的视觉心理作用
点线、面是构成抽象形态造型的要
素,点、线、面的定义,除了几何学上的
概念以外,更重要的还是视觉上的审美意
义。设计中的点、线、面都是相对而言的
具有视觉形态的心理权衡标准。这是因为
画面上的视觉单位都是在各自背景的关系
中体现其形态特征的。因此在任何设计中
除应承认几何学的一般意义外,更为重要
的是在装饰应用中给予人们的感情作用。
若说音乐是通过音符的选择和结合来表现
或激起人们内心情感的话,那么图形设计
则是通过对点、线、面的选择和结合来表
现或激起人们视觉共鸣的一种艺术。的
确,每种形态元素在不同的场合下就构成
了不同的视觉感受和意象。
一、点的视觉心理作用
点常在设计之前来决定位置,因其“建
点”明晰准确,也是用于设计的最后,有酝
目提神的效果。所谓“画龙点睛”这里郎
“睛”形式上即为点,点虽常常表示小的根
念,但它集合起来也能表示虚线、虚面或礼
托其他形体,故而它又最能显示众多纷ti
的感觉及聚散的现象。点在生活中起美慰
作用,我们从敦煌雕塑和壁画中看到的A
萨、仙女,眉心中有一“点”;唐代妇女斗
上的一“点”红,显得十分华丽多彩;还有
乡村孩子脑门儿上一“点”红,使人感到矜
子天真活泼,惹人喜爱。这里的“点”具确
民族的乡土气息。此外,“点”有活跃感,封
体滚跳的联想;“点”有生机感,种子的形
想;“点”有闪烁斑斓感,星星的联想“点’
有韵律感,音乐中节拍的联想;“点”有导
向感,带头、压尾,起与始的联想。群点Irt
感觉就更为复杂了。一般说来,内向的点有
集中感,中心突出的联想连续的点有贯穿
感,串珠的联想大小圆编排的序列点则有
远近翻转感,点的运动的联想。点的大小、
多少,位置的上下、左右、远近、动与静、
二、线的视觉心理作用
界中的面和体都由线来表现。线富有方向
感,有一种动态的惯性。因此,其延续及
波动的活力特强。如树木、电话线、电视
天线、旗杆、绳子、小路、篱笆、建筑物
的边缘轮廓、田野里的田埂等。线条能突
出而鲜明地表现出形象的特征。线富于变
化,对动、静的表现力最强。是曲、直、粗、
细、长、短的最佳概念,是时间、空间的
最佳依据。此外,线具有很强大的表现力。
画家吕凤子说:“根据我的经验,凡属表示
愉快的线条,无论其形态是方、圆、粗、细,
其迹是燥、湿、浓、淡,总是一往流利不
做顿挫,转折也不露圭角的。”凡属表示
不愉快的线条,就一往停顿呈现一种艰
涩状态,停顿过甚的就显示焦灼和忧郁
感,有时纵笔如风趋电疾和兔起鹊落、纵
横挥研、锋芒毕露,就构成表示某种激情
{或热爱或绝忿的线条。再看对书法的欣
1赏,除了文句、字义之外,人们乐意品味
E用笔的气势,线条的粗细、刚柔、断续以
及墨色的浓淡枯润、聚散而表现的精神
;韵味。不懂得字义的西方人把书法当做
i黑白交响乐来欣赏。横线有平稳感,令人
三有辽阔无边无际、开阔、平静的联想。竖
:线使人联想到高耸的建筑,挺拔的树木,
’令人产生向上、崇高的严肃和联想。我国
:纪念性碑揭和宫廷等建筑,对此是加以
‘充分利用的。斜线有稳定感,生动、活泼、
:深度的联想;折线有挫折扬抑感,力的抑
:制的联想;曲线有弹性动感,水波或弹性
’的联想;交叉的线易产生繁杂或紧张感,
三、面的视觉心理作用
“面”与“点”对照,它是巨大的整体
特征,也是点、线密集的最终转换形态。无
论是点还是线,要确定其位置或状态方
向,都要依附于面并受其验证,才能显现
其性格,或为纹、或为地,因此,它是占
有空间的闭合效应最稳定的因素。如三点
之间、二线之间,都可构成面的感觉,由
于这一特点,它在设计中能给人一种单
纯、概括、简练、厚重、平板、端庄等印
象,规则的集合极为鲜明,不规则的面则
随其变化,还可加强或减弱某种感觉。虚
面也是面的重要手段和形式,有些被称之
为肌理效果,其感觉变化也更为丰富。
明与暗等形体差异,千变万化,用法不同,
效果也不一样。一般说来,近点显,远点隐。
大点显,小点隐。实点显,虚点隐。如“万
一绿丛中一点红”,红就是显点。总之点在设
计中,应尽量做到大小相称,多少适量,轻
重得当,宾主分明,有疏有密,有虚有实,态时,它的性格便不需做共性预示,就显
而易见了。另一方面,图形上表现出来的
体,纯属一种幻觉,目前流行的三次元设
计就是借用点、线、面元素的变化组合而
成另一种视幻效应。这里应该附带说明的
是,设计中任何单个形态的移位、增减和
变形,都会引起画面力场的牵动和视觉焦:
点的移动,引起次序和节奏的变化。我们
视觉的心理特别需要完整性及和谐感,不
能忍受紊乱,并极力想从背景中找出图
形,对于那些交叉点触点、中心点或首
尾的端点则更加敏感,因其常产生重力、
引力和干涉作用,影响图形的生动面貌,
所以,彼此变得接近的视觉单元,就常被
看成一体,并把它们稳定在最易为视觉习
惯捕捉而又最先联想到图形中去,还将会
无休止地思索下去,直至视觉又发展到第
二个、第三个新的形象,当然也可能因惶
惑不解而衰竭,视幻图形就是利用这一视
觉特征而发展起来的设计形式。形象本身
的曲直、粗细、涩滑、规则、不规则以及
某些特殊技法的表现,又可转化为不同的
量感或质感,而表达其特种的装饰意图。
以上是视觉形象点、线、面的美的某
种功能因素、感情因素,但这些都是相对
的作用关系,因为感情总是随着造型元素
的时间、空间组合关系及形态的变化,在
错综复杂地发生着,更何况有着因人而异
的差别,所以我们只能在了解了这些关
系,并且不断地在浏览或实践中丰富这一
认识,才能有效地运用点、线、面进行设
计构成,并恰当地去表现微妙的情意和效
果,进一步构成具有节奏感、韵律感、动
态感、幻视感等的图形,达到能引起人们
审美快感的设计。
现代图形设计要求:设计的艺术构思
不能仅限于一般的艺术形式和技巧,而是
应符合客观显示的丰富的表现力和幻想
力,并以象征的手法来表达特定的某种含
义。
你参考一下
【丹阳吕氏三杰各有千秋】❣@上官皖儿
丹阳历史悠久,文人荟萃。丹阳吕氏一门就出了三个大师:吕凤子、吕叔湘、吕澄。他们在中国文化史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让世人铭记咏怀。
吕凤子(1886-1959),画家、教育家。原名濬,字凤痴,别署凤先生。
吕凤子是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一位著名书画家、美术教育家。他曾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国立艺专校长等职,并三次兴办正则学校,是我国女子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先驱之一,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人才。他独创了书法史上别具一格的“凤体字”,并把诗、书、画、印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尤其是人物画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被徐悲鸿誉为“三百年来第一人”。
吕叔湘(1904-1998),吕叔湘是我国当代杰出的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翻译家。
他早年毕业于东南大学外语系,后赴国外留学,曾任多所大学教授、中科院语言所研究员、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中国语言学会会长等职。他不仅主编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800词》,还出版了《中国文法要略》、《现代汉语词典》等一系列著作,为我国汉字语言普及、改革与规范化作出了贡献。
吕澄(1896-1989),字秋逸(秋一),是吕凤子的三弟,先习农科、经济,后习佛学,留学日本后专攻美学。
他早年研究美学,著有《美学概论》、《美学浅说》、《现代美学思潮》,后热衷研学禅理,在佛学园地里辛勤耕耘70个春秋,撰写了大量论文和专著,是公认的具有卓越成就的当代佛学大师。他曾任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名誉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