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涛院士对树突状细胞(DC)的免疫学和肿瘤的免疫与基因治疗开展了比较系统深入的创新性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研究。发现了一种具有重要免疫调控功能的新型DC亚群,且发现成熟DC在基质作用下能进一步增殖和分化;提出了DC的免疫调控新机制并发现其具有两类新的功能。从DC自主发现124条全长新基因并研究了20余条的功能,发现的12种新分子获得HUGO正式命名。提出了免疫与基因治疗肿瘤的新途径并开展了其应用研究。在国内完成的工作以通讯作者在Nat Immunol、Blood、J Immunol、Cancer Res、JBC等SCI收录杂志发表论文101篇(影响因子>5分有27篇,其中10分以上6篇、28分一篇),主编专著3部,是国家973免疫学项目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的负责人。以第一申请人申报国家发明专利16项,合作申请27项, 已经获得授权13项。牵头研制的4种生物高技术产品已试用于临床(其中2种已获国家新药证书)。1998年4月发现第一条基因,曹雪涛率领免疫学教研室已做了50000多个基因片断测序,其中有3000多个片断为人类首次发现,已获得人类全长新基因124条。1995年开始,他把树突状细胞作为主攻方向,使其成为一项包括免疫学、肿瘤学、人类基因组计划、基因免疫治疗等学科共同交叉的立体性课题研究。2004年,曹雪涛领衔的第二军医大学免疫学研究所首次在国际上发现的一种具有独特调控功能的新型树突状细胞亚群的研究成果在国际顶级学术杂志《自然·免疫学》上以封面论文的形式发表,成为该杂志创刊以来首次刊登由我国科学家自主取得的创新性成果,并得到了国际免疫学界的高度评价。 如何在基础免疫研究的核心领域、关键技术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实现我国的免疫学事业的根本性突破?曹雪涛敏锐地发现,树突状细胞是人体内数量极少且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它为人体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免疫学“防御机制”。如果在这一方面的研究取得突破,将为设计新型疫苗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来自第二军医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和浙江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一种名为 lnc-DC 的长链非编码 RNA 控制了人类树突状细胞的分化。这些重要的研究结果在线发表在2014年4月18日的《科学》(Science)杂志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我国著名的免疫学家曹雪涛(Xuetao Cao)院士。在这篇新论文中,研究人员利用广泛接受的、诱导外周血单核细胞分化为人类树突状细胞的模型,进行转录组微阵列分析和 RNA 测序,鉴别出了唯独表达于人类 DCs 中的一种长链非编码 RNA: lnc-DC 。他们证实抑制 lnc-DC 可破坏体外人类外周血单核细胞以及体内的小鼠骨髓细胞分化为 DC,并减小了 DCs 刺激T细胞激活的能力。进一步的机制研究证实, lnc-DC 是通过激活转录因子 STAT3 来介导这些效应的。 lnc-DC 直接结合到细胞质中的 STAT3 上,通过阻止 STAT3 结合 SHP1 及被去磷酸化,促进了 STAT3 tyrosine-705 位点磷酸化。新研究确定了一个调控 DC 分化的 lncRNA ,并扩宽了已知的 lncRNA 作用机制。原始出处:Pin Wang, Yiquan Xue, Yanmei Han, Li Lin, Cong Wu, Sheng Xu, Zhengping Jiang, Junfang Xu,Qiuyan Liu, and Xuetao Cao.The STAT3-Binding Long Noncoding RNA lnc-DC Controls Human Dendritic Cell Differentiation. Science, 18 April 2014; DOI:10.1126/science.1251456
科学院神经所已经在所有顶尖杂志有多篇论文:《细胞》(饶毅、张旭实验
室各一篇)、《科学》(郭爱克实验室两篇、何仕刚一篇)、《自然》(袁晓兵
实验室)。多篇《自然神经科学》(分别是蒲慕明、周专、段树民、鲁白实验
室)、《自然细胞生物学》(分别来自蒲慕明、袁小兵、段树民)、《神经元》
(分别来自蒲慕明、张旭、李朝议、周专、段树民),其中郭爱克已经因为前几
年第一篇《科学》当选院士,周专和段树明今年院士入围。
紧追神经所的是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细胞》(饶子和)、《自然》(常文
瑞)、《科学》(唐世明、陈霖各一篇),陈霖因此当选院士,常文瑞今年院士
入围。
清华:《细胞》(饶子和)、《科学》(孟安明,今年院士入围),清华的
饶子和前两年因为发过多篇PNAS、 JBC当选院士。
复旦大学:《科学》、《自然》各一篇(金力,今年院士入围)
科学院基因组所:《科学》两篇、《自然》一篇(杨焕明,今年院士入围)
科学院上海国家基因研究中心:《自然》(韩斌,今年院士入围)、《科学》
(赵国屏,今年院士入围)各一篇
科学院上海生化细胞所:《科学》一篇(张永莲,已经因此当选院士)
上海交通大学:《自然遗传学》(贺林,今年院士入围)
协和医科大学:《自然遗传学》(沈岩,已经当选院士)
第二军医大学:《自然免疫学》(曹雪涛)
个人发表两篇以上的人:
蒲慕明在中国自己的实验室发表顶尖论文是个人最多(至少五、六篇),这
些都不包括他在UC Berkeley的论文
基因组所杨焕明发两篇《科学》、一篇《自然》
神经所郭爱克研究员发两篇《科学》
复旦大学金力发《科学》、《自然》各一篇
神经所张旭发《细胞》、《神经元》、PNAS各一篇
神经所周专发《自然神经科学》、《神经元》、PNAS各一篇
唐世明在神经所以博士后身份发一篇《科学》、在生物物理所以研究员身份
发一篇《科学》
科学院上海健康科学中心孔祥银发《自然遗传学》两篇
学生里面两次以上在顶尖杂志做第一作者两人:神经所张成(周专的学生)
发《自然神经科学》和《神经元》各一篇,神经所蒋辉(饶毅的学生)发一篇
《细胞》原始论文、一篇《自然神经科学》评论
在同一个研究所有两个以上独立实验室发表多篇顶尖论文的目前只有神经所
一个,其它单位有一个实验室发表过多篇的(如基因组所、复旦、生物物理所),
但是没有多个实验室能够发表多篇
以上有三篇是同学们在BBS上宣布正式接受的论文,杂志还没有出来的,其
它是都发表了的。正式待发表的三篇:神经所郭爱克的第二篇《科学》、清华/
生物物理所饶子和的《细胞》、神经所张旭的《细胞》。
曹雪涛现年35岁,26岁时因硕士论文优秀被直接授予博士学位,
27岁成为全校最年轻的学科带头人,
28岁破格由讲师直接晋升为教授,
是当时国内最年轻的医学教授,
32岁被晋升为博士生导师,
33岁担任全军免疫与基因治疗重点实验室主任…
曹雪涛,男,36岁,中共党员,博士,第二军医大学免疫学教研室及全军免疫与基因治疗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1年9月-1986年7月 第二军医大学海医系就读
1986年7月-1990年11月 第二军医大学研究生大队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1990年12月-1992年11月 第二军医大学免疫学教研室讲师
1992年5月-1995年10月 第二军医大学免疫学教研室副主任、教授
1995年10月至今 第二军医大学免疫学教研室主任、博士生导师,全军免疫与基因治疗重点实验室主任
主要业绩:
曹雪涛1985年毕业于第二军医大学,留校任教,28岁被破格晋升为当时全国最年轻的医学教授,32岁成为博士生导师。他发现了124条人类全长基因并在国际基因库登录。他主持国家和军队重大科研课题15项、发表论文160多篇。先后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获中国青年科技奖,国家首届青年教师奖,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首届全军十大学习成才标兵,上海市十大杰出青年等荣誉。
曹雪涛 解读生命“密码”的知识英雄
26岁硕士毕业时被直接授予博士学位,27岁成为学科带头人,28岁成为全国当时最年轻的教授,32岁任博士生导师,35岁作为国际免疫学术会议执行主席主持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会议……一连串的“奇迹”发生在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博士身上,他就是第二军医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曹雪涛。
走进免疫学大门
在第二军医大学读大三时,曹雪涛被我国著名免疫学家叶天星教授开的免疫学课深深吸引,他的心一下子被探索生命科学奥秘的欲望燃烧起来。大学毕业后,他放弃免试资格,报考了叶老的研究生,并以总分第一的成绩如愿以偿。
在研究生学习中,曹雪涛选择了细胞因子治疗肿瘤这一国际前沿课题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他的硕士论文的答辩会上令全体专家拍案叫绝,一致认为达到了博士论文的水平,并建议校方破格允许他补修完博士课程直接授予博士学位。在补修博士课程这一年,曹雪涛更加勤奋,他硬是在3个月里完成了43万字《白细胞介素2的基础与临床》专著。他的心血没有白费,26岁的他以其卓越的学识和创见引起了国内外免疫学界的瞩目。
那年冬天,美国耶鲁大学邀请他去做博士后研究。对于渴望早日冲击世界免疫学最高峰的青年学子来说,那里先进的设备和条件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诱惑,正在犹豫不决时,曹雪涛因劳累过度胃出血住进了医院。年近八旬的叶老和老伴,提着一篮鸡蛋,颤巍巍地来到病床前,关切地对他说:“我一生有两件憾事:一是没能把免疫学科建成博士点;二是没有争取到全国重点实验室………”曹雪涛明白了老教授的良苦用心,他向导师真诚承诺:“我不走,我留下。”这不仅仅是对恩师的承诺,更是对母校、对生他养他的这块土地的承诺。
一诺十年 艰苦攀登
曹雪涛常说:“搞科研要不怕吃苦,要永远争第一,这样才能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这些年来,曹雪涛几乎没有在夜里12点前离开过实验室,在他的时间表里没有节假日,就连元旦、春节,他也多是在实验室里度过的。
1992年,已成为学科带头人的曹雪涛清醒地意识到:科研只有进入经济建设的主战场,才可能有跨越式的发展。于是,在1994年,他带着自己的科研计划和成果,与30多家企业公司接触洽谈,终于与与上海华晨集团达成了协议,引来4000万元的投资。教研室装备上了国际一流水平的科研仪器设备,具有当代先进水平的免疫学试验楼也拔地而起。他参照国外科研机构用人不养人的思路,面向社会招聘优秀院校毕业生40余人,迅速建立起细胞生物学、基因工程等6个国内一流的专业实验室。1997年,曹雪涛的免疫教研室通过专家委员会的评审,被确定为博士点和全军免疫与基因治疗重点实验室,完成了导师的宿愿,实现了国内免疫学领域的突破,可曹雪涛依然没有出国,他丢不下国内的事业和他一手组建的实验室。他说:“当多少年后回想起为之奋斗的事业,总觉得青春无悔就够了。”
立足国内并不等于固步自封,曹雪涛用敏锐的目光时刻注视着世界免疫学研究的最前沿。人类基因组计划是当今全球最大的生命科学工程,许多国家都投入巨额资金,组织大批科学家进行攻关,因为一旦拥有某些重要功能基因的专利,就意味着垄断了将来这些基因所开发出来的相关产业的权益。
曹雪涛潜心研究,独创了一条克隆基因的新技术路线。他的教研室迄今已做了50000多个基因片段测序,其中3000多个片段为首次发现。他发现的124条人类全长基因已被国际基因库登录,部分基因功能的开发已获突破,引起了国际免疫学界的高度关注。
1999年,曹雪涛领导的教研室承办了我国迄今为止水平最高、规模最大的国际性免疫学大会。作为大会执行主席,曹雪涛报告了中国肿瘤免疫与基因治疗的研究现状,赢得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的一致好评。今年春天,曹雪涛应邀到美国参加了被认为代表当代最高水平的国际生物医学领域的年会。他的专题报告引起了举坐震惊。
10年来,曹雪涛频频出国参加各类学术会议,足迹遍及美、法、德、日、英等国的著名医学中心,实验室、癌症研究所、大学讲坛。1992年起,曹雪涛已连续三次应邀在国际免疫学大会上作学术报告。教研室与素有“诺贝尔摇篮”之称的瑞士巴赛尔免疫学研究所及国外近10所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曹雪涛,一位把理想和追求根植于祖国沃土的新一代中国学者,以开创性的工作和骄人的成绩赢得了国际医学界的瞩目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