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出的军事家、著名的“兵家”人物白起,乃战国时期的四大名将(白起、廉颇、李牧、王翦)之一,堪称“战神”。他一生为将秦国,征战四方,攻城掠地,居功至伟,荣封为武安君。
可惜的是,公元前257年,白起被秦昭襄王赐死,悲剧性地终结了自己波澜壮阔的一生。 究其缘由,透过其于长平之战后的行为,可窥一斑。
公元前260年,白起以坑杀四十余万赵国降卒而胜利终结秦、赵之“长平之战”。就在白起欲率胜利之师围攻赵国都城邯郸之际,秦昭王令白起班师回国。白起虽然觉得失去乘势攻陷赵国都城的机会可惜,但也只好遵令而行。
不欲班师的白起(剧照)
回国后,白起得知,秦昭襄王是因应侯范雎的劝谏才给他下的班师诏书,范雎是因怕他白起立下不世之功而劝谏秦昭襄王的。为此,白起非常不满意范雎,“与应侯有隙”。
撇开国政,就人情世故来讲,不管诏令是如何下达的,都是出自秦王。秦昭襄王并非庸主,始终立足范雎提出的“远交近攻”之策,朝着一统华夏的方向努力施为。遇事如何决策,自有他的考虑、主张。
雄才大略的秦昭襄王(剧照)
再者说,江山事业是他秦王的,你白起与范雎不过都是秦王的服务生、打工仔而已。既然秦王让你收兵,你就收兵,不必再去找寻收兵的理由。否则,就是徒惹烦恼!
心生烦恼,应对事务就必然有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良”表现。 于是,未遂己愿而班师,心生怨恨,为白起的悲剧拉开了序幕。
白起回国不久,秦昭襄王再出兵攻打赵国。当时,白起正生病,秦昭襄王就改派王陵率军出征,结果王陵一再失利。
一再失利的王陵(剧照)
当秦昭襄王闻知白起的病已经好了后,就诏命白起替代王陵伐赵,但白起拒绝了。并且认为:
但是,秦昭襄王不这么去想。于是,他就在“自命,(白起)不行”的情况下,派范雎劝说白起出征。本就对范雎心怀不满的白起,自然更不会听范雎的。于是,白起就以身体有病为由,气哼哼地拒绝了范雎的劝告。
范雎在劝告白起(剧照)
范雎悻然离去后,如实向秦昭襄王作了汇报。当秦昭襄王怀疑白起是否真有病时,范雎说,有没有病不知道,不肯出征是真的。
先是拒绝君王的诏令,继之回绝权臣的劝告,而且谎称有病。如此行事,白起把自己当什么了?既然为人所用,就得听人调遣。至于服从后的结局如何,另说。如果一味抗拒,那就是在“自绝”于君王。
随之,白起的悲剧在深度发展着。
白起如此的不通情理,只能惹得秦王愤恨不已。于是,秦昭襄王怒而派王龁替代王陵。结果,王龁率军围攻邯郸多时,也未能如愿攻克,徒损兵将若干。
秦将王龁(剧照)
听闻此种战况后,白起自得地说道:“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此言一出,让人觉得,白起是在幸灾乐祸,是在炫耀自己的高明,是在贬斥秦王的无能……
常人能够想到的,秦昭襄王自然也能够想到。得知白起如此言说的秦昭襄王虽说恼怒异常,但为了一统大业,只好竭力克制着,再次强行命令白起出征。可是,白起以“病笃”为由,再次拒绝了秦昭襄王的诏令。
如此一来,秦昭襄王内心的感受会是怎样的?那绝对不是一般的震怒。你白起太拿自己当回事了,也太不拿我当回事了!既然不能“做事”了,那就将其“辞退”算了!
不管怎么说,白起曾有大功于秦国。之前,那也是忠心耿耿、任劳任怨、不遗余力的勇将、统帅。于是,念及白起盖世功勋的秦昭襄王,也只是将其驱逐出京城,“迁之阴密”。
可是,范雎却不想就这么便宜了白起。随之,范雎对秦昭襄王说:“白起之迁,其意尚怏怏不服,有馀言。”闻听范雎此言后,余怒未息的秦昭襄王立即赏赐了白起一把宝剑,令其“自裁”!
决定处死白起的秦昭襄王(剧照)
于是乎,“战神”的一生,终结在一道寒光里!
综上所述,仔细回味一下,白起之结局,应该主要由他自己的系列不当行为引发而致。司马迁曾说,白起“ 不能救患于应侯(范雎)。”祸患之因,在于“长平之战”……
主要参考文献: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战国策•秦策》
白起,战国时期四大名将之首,个人成就震撼世人。从公元前295年入伍,到公元前257年去世,近40年的军旅生涯,大小战争数百次,却无一败绩。伊阙之战斩杀魏韩联军24万,鄢郢之战斩首楚军10万,长平之战斩首赵军45万。整个战国时期,因战争死亡的士兵约有200万,仅白起就占有95万,因此被后世称为“杀神”。
然而,为秦国付出一生的白起,在晚年时竟然拒绝出征赵国。公元前259年9月,赵王违约没有割赔六城,反而与关东诸国合纵对付秦国。秦王见状立即发兵攻赵,当时白起正好生病,便令王陵领军。可是半年过去了,战事并不顺利,恰逢白起病愈,秦王就令他为主将攻打邯郸。然而白起一再拒绝,最后甚至自刎,这是为什么呢?
长平之战结束后,白起并不想班师回朝,而是打算乘胜追击,一鼓作气消灭赵韩两国。当时秦军已经兵分两路,一路由王龁和司马梗率军攻打韩国,一路由白起进军邯郸。赵国和韩国打不过白起,心生惧意,便派出使者苏代出使秦国,用重金贿赂秦相范雎。
范雎担心白起万一灭掉赵国和韩国,地位必将超越自己,再加上长平之战中秦国也伤亡三十万,于是游说秦王,赵国和韩国愿意割地求和,结果秦王答应了。消息传到前线,白起不得不撤军,失去了灭赵韩两国青史留名的机会,因此对丞相范雎心生怨恨,而秦王的不信任也让白起心灰意冷。
白起之所以拒绝秦王再次出征赵国,一大主因就是他知道此战几乎不可能取得胜利,主要有四点原因:
1.邯郸保卫战距长平之战结束已有一年多,赵国早就作好了迎战准备,这与原先白起主张乘胜追击的情况明显不同。
2.长平之战赵国死亡男子45万,约占赵国男子一半数量,几乎家家户户都有死亡,这种仇怨不可化解。如果秦军再次攻来,必定遭遇前所未有的抵抗。
3.秦国取得了长平之战的胜利,同时也让其他诸侯国对秦国更加警惕,于是纷纷与赵国结成联盟,邯郸保卫战后期的发展就证明了这一点。
4.虽然长平之战中赵国死亡45万,秦国也是惨胜,伤亡数字高达30万。作为一个全民皆兵的农耕国家,这种损失相当大,甚至需要一代人的时间来休养生息。
白起一生杀人太多,被世人称为“杀神”,但并非铁石心肠之人,特别是在晚年生过一场大病后,内心发生根本改变。当秦王派出使者赐他一把剑,让他自杀时,他毫不犹豫地自刎了,临死前感叹:长平之战用欺骗的手段杀了几十万人,这就足够我死罪了。《史记·白起王翦列传》有记载,“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阬之,是足以死。”
因此,当秦王数次要求白起出征赵国时,他就以各种理由推脱,整整拖延了三个月。最后还是被迫无奈才动身,可是依然有怨言。经过范雎一番游说,秦王忍无可忍,逼迫白起自杀,一代战神就这样结束了生命,令人感慨万千。
参考文献:《史记》
要说起这个战争,双方都在使用反间计,秦国离间赵王和廉颇,而这个纵横家苏代则是离间范雎和白起之间的关系,苏代想到了白起立了大功之后,范雎肯定是不乐意的,于是他就能让范雎来劝说秦王,让白起退兵,本来就是应该让白起直接灭掉赵国,但是范雎居然建议先暂时停兵,让赵国割地赔款。
战国后期,秦国就已经开始了灭六国完成统一的行动,当时刚刚实行“胡服骑射”制度的赵国是能与秦国不相上下的诸侯国。于是秦国以和氏璧的事情对赵国发兵,当时的赵过在军事实力上还是能和秦军一较高下的,但是老将廉颇过于保守,一直屈居与城中,采取的是保守的打法,虽然秦军不退兵,但是他们也打不进来,于是秦军使用离间计,说廉颇畏战,于是就换上了“纸上谈兵”的赵括,可见,赵军大败。
于是,赵王四处寻找能缓解这个危机的能人志士,苏秦之弟苏代这时候自荐,说自己可以破了这个局面,使得赵国保存下来。赵王于是给了他很多钱,让他去秦国解这个围。他首先就拜访了范雎,对范雎说明了白起要是真的打下来赵国,那他就是秦国的头号大臣,以范雎的身份当然不甘落后了。
于是范雎对秦王说,让白起先停兵,秦兵在外征战已久,早已经是人疲马累,不如修养一段时间再去攻打赵国,这样才划算,现在不如派人使韩、赵,让他们割地以求和。这样赵国修正了一段时间,等秦国再来攻打的时候,赵国又有了一战之力。
俗话说,“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形容一个人的成功并不简单,除了要有强于常人的实力之外,还要有不错的运气。纵观古今中外,历史上成功的人大多如此,秦国的白起成功之路就是例子。
白起在中国历史上有很高的地位,战国时期杀敌近百万,被后世誉为“杀神”,这一切都建立在他是秦军最高统帅的基础上。那么,白起凭什么当上秦军统帅?答案很简单,三分靠实力,七分靠运气。
对于白起的家族背景,《史记》没有详细记载,但是从后面的历史看来,并非出自豪门世家。
白起是郿邑(如今陕西眉县常兴镇)人,这个地理位置处于楚秦两国边境,到底是秦国人还是楚国人,已经无法判断。
不论怎样,16岁的白起怀着建立功勋的梦想,走进秦国军营,成为最低级的一名士兵。为什么白起偏偏选择秦国,而不是其他六国呢?
当时秦国推行商鞅变法,其中有一条特殊的法令,拥有战功才能够升迁加爵,这对于旧贵族势力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因为不管你有多高的地位,有多少财富,只要没战功,就不能入仕为官。如果不能当官,按当时的社会体制来说,最终都会沦为平民。
但对于平民百姓来说,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只要在战场上敢和敌人拼命,就能改变自己的命运。这条法令是秦国独有,关东六国没办法复制,所以白起才选择秦国。
凭着卓越的军事实力,短短十年时间,白起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被封为左庶长,成为秦国军队中最年轻的将领。秦国的军功爵分20级,左庶长恰好是第10级,已属于卿的范畴,放在如今来说,相当于师长级别。
尽管白起已经小有名气,但是想要成为坐镇一方的统帅,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官职的提升并非只靠实力,按照当时情况来说,白起至少还要熬20年。
这时候,有一个改变白起命运的人出现了,他就是秦国重臣魏冉。魏冉是秦国实际的掌控者宣太后的兄弟,秦昭襄王的舅舅,掌握秦国大部分军队。
魏冉和宣太后是楚国人,属于秦国的新兴势力,虽然呼风唤雨,但是根基并不深。“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魏冉明白这个道理,要想在秦国站稳脚,除了手握兵权外,还要培养自己的势力。
这时候,白起出现了,他作战勇猛、行事果决,却又不懂政治,恰好是魏冉所需要的。
公元前294年,白起统帅一万军队攻占新城,这虽然是一座名不见经传的小城,但是地理位置相当重要,隔断了楚、韩两国的联系。其实,魏国、韩国和楚国都对新城有兴趣,只是还没来得及动手,就被白起抢先了。
魏韩两国自然不甘心,共同纠集24万大军征讨秦国,当时秦军主力还集中在蜀中,只能调10万人马抵御,这便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伊阙之战。值得注意的是,这场战争中,秦军主将刚开始并不是白起,而是向寿。
向寿是宣太后的外甥,从小和秦昭襄王一起长大,两人私交非常好,在秦昭襄王和宣太后的政治对峙中,他选择了秦昭襄王。为了争夺朝堂的主动权,秦昭襄王强烈推荐向寿为统军主帅,一是向寿能捞政治资本,二是可以掌握军权。
秦昭襄王的心思,魏冉和宣太后自然清楚,他们不同意向寿为主将,而是选择了白起。此时,朝中大臣也都偏向宣太后,一是因为宣太后位高权重,二是向寿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战绩。
就这样,白起成为秦军主将,在这场战争中,围歼了24万魏韩联军。
也正因为伊阙之战,白起一战闻名天下,被封为“国尉”,成为秦军实际上的最高统帅,此时他还不到30岁。在随后数十年里,他背靠魏冉这座靠山,手中又掌握着重兵,打下了令世人惊叹的战绩。
从某种程度上说,白起的成功三分来自于实力,七分靠魏冉。否则,没有背景的白起,想要走到人生巅峰,至少也要等到50岁。秦昭襄王虽然在位56年,但是前41年被宣太后左右着朝政。白起后来被秦昭襄王赐死,站队也是主因之一。
(参考文献:《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