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称谓研究论文

2023-03-01 20:0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称谓研究论文

由古代文人的号看古人的价值取向 论文摘要:古人的称谓有名、字和号三种。其中名和字受父母长辈影响较大,寄托了父母长辈的美好祝福。名是出生时父母长辈的命名,字是初入学或进入社会时起的学名,而号则是古人自己取得可以自由表达兴趣爱好,且不受家族、宗法、礼仪和行辈限制的称谓。因此,它所反映的古人自身的价值取向更明确,也更具体。而在不同的朝代受社会风气的影响,也同样的表现出了不同的特征。  论文关键词:价值取向 学风 社会风气  中国古代文人的称谓主要有三种:名、字、号。三者相比较名和字都是父母长辈寄予希望祝福的命名,《左传?桓公六年》记载着命名的的原则,“公问名于申繻。对曰:‘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以名生为信,以德命为义,以类命为象,取于物为假,取于父为类。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因而“名”和“字”的确定会受到很多的限制,有时并非使用者本人的意思表达,而号则是在本人在成年后,根据个人的意愿表现个人的情趣爱好、理想志愿的称谓。“号”究竟起于何时,历史上并没有准确的记载,但是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存在了,比如春秋四公子田文、黄歇、赵胜、无忌分别号:孟尝君、春申君、平原君、信陵君。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更多的文人有了自己的号,如陶潜自号五柳先生,三国曹魏的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合称竹林七贤。但并没有形成一种风气。直到唐宋时期文人起号之风盛行。到明清时期文人起号达到了鼎盛,不但人人有号,而且一个人可以有几个号。由于文人的“号”大多是个人情趣志向的一种表达,客观上也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风气和价值取向。  古代文人的自号类型很多,但无外乎取自自己书斋的名称;取自自己的籍贯居住地;直接表达兴趣爱好和志向追求这样几类。这些自号都直接或间接地透露出古代文人的价值取向,反应了当时的社会风气。  古代文人使用自己书房(斋)的名称作为自己自号的现象比较多。比如婉约派女词人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明代哲学家王守仁自号阳明先生,同是明代的学者、书法家黄道周自号“石斋”,还有象著有《三言二拍》的小说家冯梦龙号“墨憨斋主人”,画家徐渭的“青藤道士”都是取自自己的书斋名。有的古人则是直接以自己的籍贯或是居所为自号。唐代诗人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自号“少陵野老”,和他同时代的白居易号“香山居士”,还有北宋文学家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后自号“东坡居士”,清朝小说家蒲松龄自号柳泉居士,袁枚晚年自号仓山居士,他们的号就都是起自自己的籍贯或者居住地。而古人更多的是用“自号”直接的表现自己的爱好情趣,志向追求。唐代大诗人贺知章号四明狂客,卢照邻自号幽忧子,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号“六一居士”,南宋爱国诗人陆游自号放翁,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自号“稼轩”,金文学家刘迎号无诤居士,明文学家、画家李流芳号慎娱居士,清初画坛“四僧”之一的画家朱耷自号八大山人,这些文人的号都抒发了自己的志趣和爱好。  但是当我们综合一个朝代去看我国古代文人的号又会发现一个特点,各个朝代的文人的号总是有某些相同的特点。大唐盛世,经济繁荣,文学昌盛,是世界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朝代之一。这个时期的大诗人李白晚年自号青莲居士 ;诗人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晚年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号玉溪生;韩愈号昌黎先生;诗人王绩自号东皋子、五斗先生……可以看出受唐朝自由开放风气的影响,这些文人的自号也都透露着一股狂放不羁的气势,唐朝的文人们不是故纸堆中的书虫,只知终日读书,更多的文人雅士们崇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用我们现代语说就是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他们更崇尚自然,鄙视功名利禄,因此在唐朝文人的自号中更多的是居士,当然同时也受到当时统治者推崇佛教的影响。宋朝的统治者仍然推崇佛教,宋朝的同样出现了很多以居士为自号的文人,比如:北宋诗人的魏野自号草堂居士;文学家欧阳修自号六一居士;文学家苏轼自号东坡居士;词人秦观自号淮海居士;女诗人陈师道自号后山居士;女词人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女词人朱淑真自号幽栖居士……当相比较唐朝的“居士”宋朝的“居士”们更热衷于学术研究,比如欧阳修的的自号“六一居士”的含义既是“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 王国维认为:“宋代学术,方面最多,进步亦最著。……故天水一朝人智之活动,与文化之多方面,前之汉唐,后之元明,势所不逮也。”而且这个时期的文人们不再远庙堂之高,出现了一大批学者型的官员,比如我们熟悉的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苏轼……因此这一时期的文人的号中很少看到归隐山林的意图了。而在北宋灭亡后,文人们受国破家亡的影响,在自己的自号中透露出了不忘宋室渴望收复失地的思想,比如诗人、画家郑思肖自号“所南”。元朝的文人的号的特点又有了新的变化,文人以“道人”为号者尤其多,可能和元代崇尚道教有关。到了明朝社会风气奢靡,当时的统治者醉心于得道求仙,许多文人情绪消极,郁郁而不得志。比如明朝风流才子唐伯虎,自号“六如居士”。“六如”,即人生如幻、如梦、如泡、如影、如露、如电。而到了明末清初,明朝的遗民们生活在满人统治之下,怀念故国,很多文人的号都出现了变化,比如著名画家朱耷在明亡后号“八大山人”,且在书画作品的署名时将“八大”连写,似哭非哭,似笑非笑,寓哭笑不得之意;  这些文人雅士正是通过“号”这样一个自身的标志符号,无时无刻不在向世人宣扬着自己的人生志向和追求,希望通过个人努力改变国家的面貌,向我们展现了古代文人雅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以天下为己任的志向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正是历朝历代文人雅士孜孜以求的目标。他们首先致力于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他们精通经史子集,立徳立言,创造出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以其知识、节操影响着当时的社会,凸显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独特价值取向,丰富了中国封建文化的精神遗产。

古代称谓语与现代不同高中论文800字?

父母
(1)父母:父母是亲属中最重要的亲属,除“父母”、“双亲”、“二老”、“爹娘”等古今通用的合称外还有“高堂”、“严君”、“尊亲”、“严亲”、“两亲”、“亲闱”等以及文人笔下的“所生”、“椿萱”等对父母的代称。
(2)父、父亲:是对父亲古今习见的称呼,还可以称父亲为“公”、“翁”、“尊”、“大人”、“严君”、“爷”、“爹”、“爸”、“老子”等。
(3)尊:古代常见的敬称用语,称自己的父亲可称“家尊”,称对方的父亲则称“令尊”。
(4)爷:古代对成年男子较广义的称呼,宋代开始用作对祖父之称,魏晋南北朝就用作对父亲之称,或写作“耶”。
(5)母:是对母亲最常见的称呼。而在古代对母亲的称谓中,大都和“母”相似,又用作对成年妇女或老年妇女的泛称。其中较重要的有:“婆”、“娘”、“娘娘”、“姥”、“大人”、“妈”、“慈”、“家家”和“姊姊”等。
(6)继母:如果自己的母亲去世、离异或被父辈逐出,则称续娶之妻为继母、继亲、后母、假母、续母。
(7)出母:如果自己的母亲离家之后还能相见,则称为出母。
(8)生母: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称自己的生身母亲为“生母”或 “本生母”。
(9)庶母: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如果自己的生母是正妻,则称父亲之妾为“庶母”、“少母”、“诸母”、“妾母”。
(10)家家和姊姊:是中古时期对母亲的两种特殊称呼。
(11)姨: 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无论自己的生母是妻或妾,对父亲的妾都可以称为“姨”、“姨姨”、“阿姨”。
( 12 )义父:指是在自己的父亲之外再拜认某人为父,这个“义”字有外加、假、代、自愿等意。
( 13 )义母:指是在自己的母亲之外再拜认某人为母。

社交语言中称谓的作用与运用

论社交称谓
张传真 中文系 汉语言文学专业 97本3 97A11335
【摘要】对社交称谓的研究早就引起语言学者的注意,特别是80年代以来,我国语言学者对社交称谓在结构,语义学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的研究的不多,本文就是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人际关系对社交称谓的影响这一角度来看看人际关系中"权势"和"同等关系"这两种关系对社交称谓的构成,反映的文化内涵及整个社交称谓系统的发展变化三方面的影响渗透作用,同时谈一下影响社交称谓使用的其他因素.
【关键词】社会语言学 社交称谓 权势 同等关系
社会语言学在19世纪60年代兴起以后,社交称谓一直是社会语言学的重要研究课题.80年代以来,我国的语言学者积极吸收国外的研究成果,开始重视对社交称谓的研究,并在各个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有人从文化角度,探求称谓所蕴涵的文化内涵,如李树新的《现代汉语称谓词与中国传统文化》一文,考察现代汉语称谓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有人运用现代语义学的方法,对社交称谓作义素分析,如陈月明的《现代汉语社交称谓系统及其文化印记》;还有人将称谓语编成词典,王火,王学元的《汉语称谓词典》.但我们应看到社交称谓是一种交际性很强的词语,其使用是人们必不可少的社会行为,社交称谓受交际影响很大,而对这方面的研究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社交称谓是指人在社会交往活动中使用的称呼.社会交往活动不同,产生的交际关系也就不同,因而使用的社交称谓也就不同.人们的交际关系可以有社会关系交际,工作关系交际,感情关系交际,家庭关系交际等等,社交称谓随这些不同的交际关系形成一个复杂的社交称谓体系并受其影响.从社交称谓的构成,反映的社会文化内涵及整个社会称谓系统的发展变化都可以反映出人际关系的影响作用.本文就是要从这三个方面来看看人际关系中"权势"和"同等关系"这两种关系是怎样影响社交称谓的.
"权势"和"同等关系"这两个术语是有布朗和吉尔曼在关于第二人称代词T(单数)和V(复数,但用于单数)的研究中提出的,以此来概括复杂的人际关系.在欧洲语言中,第二人称单数有两个称呼代词,它们的并起源与拉丁文的tu(T)和vos(V).T—V开始时具有"权势"语义,即用T还是V取决于双方的地位,体力,年龄,财富,出身,性别,职业上的高低不同.所谓"权势"指的是"如果一个人能控制另一个人的行动,他对后者就具有权势.权势指的是至少两个人关系,因为两个人不能在其行动范围内同时对对方拥有权势."12世纪—14世纪中叶,欧洲各语言中都形成了一套非相互式的权势语义规范. T—V的权势语义一直延伸到19世纪二三十年代,然而,时代风尚的转变使权势语义难以满足人们通言语交际加强社会连结关系的愿望.人际关系的内涵开始由权势相对向平等相待转移, T—V的权势语义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即它开始表示双方的关系是亲昵(T),还是礼貌(V).也就是说T成为亲近标志,V成为礼节标志,T—V就具有了"同等关系"的语义.同等关系指人与人之间无社会距离的平等性——共同的经验,共同的社会特征(宗教,年龄,籍贯,民族,职业,兴趣爱好等等)以及深刻的熟悉程度.在人际关系中,"权势"和"同等关系"在交往中是普遍存在的.这两种因素虽然在对第二人称代词的研究中总结出来的,但也适用于人际交往的各种应用.社交称谓也毫无例外地受其的影响.
社交称谓是由一些基本的组成成分按照一定的组合规则组成.我们可以把它们分成以下几类:第一类姓名类,可以由"老","小" +姓(名),姓 +名或直接成名.这一类称呼常见于有一定社会联系的同龄或年龄相仿的人之间,如学校里同学互称,单位里同事互称,比较熟悉亲近进的人都可以这样称呼.铁凝的《喔,香雪》中山里姐妹就相互称名:"香雪,过来呀,看!""凤娇,你说哪 "社交称谓中的姓名类多是"同等关系"的体现.其中出现的"老""小"两个表示亲昵关系的词头,记录的是亲切的关系.对于一些年轻人人们常在他们的姓氏前面冠一"小"表达亲近的感情."老"这一昵称是从旧时代沿用下来的,也是用在姓氏前,如老张,老王,老孙,比直呼其名客气一些,礼貌一些,尊敬一些. "老""小"这两个成分及其使用是"同等关系"中亲切,礼貌的反映.同时"老"字还可以作词尾用在姓氏之后,又是"权势"的一种体现,因为年龄代表着资力和权威.如《人到中年》中院长称呼医院眼科一权威大夫时:"孙老,陆大夫身体一向不错……"文学泰斗郭沫若被人称为"郭老",老革命家徐特立被人称"徐老"."权势"还可以体现在社交称谓的身份类中,这是社交称谓的第二类,即用能够表明身份的职业,如医生,会计;职务如书记,厂长,主任;职称如教授,研究员等来称呼,如一位职工对鞋厂的厂长称呼为"厂长你放心,这点小事……"(陈忠实《害羞》);病人对医生称:"大夫,我还想问……"当然,这些能够表明身份的职业,职务,职称必须能够显示一定的"权势":地位,学识等等.在社交称谓中还有专门的称谓词,像"同志"这一表示"同等关系"的称谓词,还有"先生""女士""小姐";与之相对的是表示"权势"关系的"师傅""老师"等称谓词.一位工厂采购员说,一般商店售货员,我叫"同志",到五金商店买东西,有些货我不懂,要向售货员请教我叫他们"师傅",看来"同志"在这里仅表示一种同等关系,而"师傅"则具有一定的权势.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权势"和"同等关系"体现在社交称谓的组成成分中并且影响组成成分的内容.
由不同成分组成的称谓系统是不同的.每一个称谓系统中,都沉淀着一个民族的生活习惯,风土人情,历史传统,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语言在使用社交称谓时要受到民族传统,社会结构和集团意识制约的.Brown和调查,德国人的交往中使用的社交称谓"权势"起的作用更大一些,对德国人来说天生的家庭成员关系是一向重要条件;法国人和意大利人则对"同等关系"更重视,因为他们更重视后天获得的共同之处.T-V形式的用法(即是表示"权势"还是表示"同等关系")归根到底是一个民族社会的心理习惯问题.汉民族的传统文化心理是经过几千年的积淀逐渐形成的,它对人们的影响根深蒂固,这就使人们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形成了汉语特有的特点.
首先,以农业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封建社会统治了中国几千年,这种封建的宗法社会在民族心理上造成这样的特点——是对血缘关系的高度重视进而引申到对血缘关系的强调.亲缘关系是靠血缘和婚姻形成的,在我国社会发展中有很大作用.在封建社会中由亲缘关系形成的亲属关系不仅表示了人们自然关系的亲近,而且影响了人们社会政治地位,所以在言语交际的社交称谓的使用中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讲究亲属称谓的使用,长幼辈分的严格区分,即大量借用亲属称谓用于非亲属的交际中,这是我国在称呼方面一种历代相传,相沿已久的习俗,我们把这种改变了原来用法的称呼可以称之为拟亲属称呼,这是社交称谓的又一类:亲属关系类.它不仅是在左邻右舍,一村一屯的人使用,就是对陌生人也往往采用这种拟亲属称呼.例如铁凝的《东山下的风景》中一位下乡的青年称一位三十开外的妇女"大嫂",称老人叫"是大伯吧 ",用的是拟亲属称谓.这样的称呼还有"大娘","大婶","大叔"等等,在使用这些称呼时有严格的区分.如称跟自己父母年纪接近的长辈时,以父母年龄为界,比父母年纪大的称为"大伯","大娘";比父母年纪小的称为"大叔","大婶".对同辈成年女子,比自己大的称"姐姐",对已婚的称"大嫂",比自己小的称"妹妹".不仅有严格的年龄限制,还有严格的辈分限制,如老舍的《龙须沟》中六十多岁的老赵:四奶奶,这点事交给我啊!……他对三十岁的四嫂称"四奶奶"原因就是辈分在起作用.亲属关系的复杂再加上称谓使用的各种区分限制,使拟亲属称呼也成为一个庞大的体系,难怪《红灯记》中李铁梅唱到"我家的表叔数不清".拟亲属称呼的使用是封建宗法关系在社会语言中的体现,其最深刻的原因还是"权势"的作用.
重视长幼的宗法观念移到社会的人际关系中就变成了"权势"的表现之一—等级制度,这是民族心理的第二个特点对等级关系的强调.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一直提倡长幼有序,尊卑有序.因而在社交称谓中人们习惯用表示身份的职位,职业,职务来称呼对方,也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关系类称谓,并且是那些能显示一定的权势,地位,名望的才用来做社交称谓,否则就不能.如"木匠","铁匠","清洁工"一般就不作社交称谓,"讲师","助教"等职称也不用作称谓,只有像"厂长","主席"之类的才能用作社交称谓,例如在老舍的话剧《面子问题》中佟景铭这位要面子的人物就时时被人称为"秘书"."秘书别太生气!"这是工友赵勤对他的称呼,而作书记的周明远则没人称他"书记员",因为书记员在当时已是低得不能再低的职位了,不能显示"权势",所以不象能显示"权势"的"秘书"那样用作社交称谓.特别是对有官职的谈话对象,历来有以职务相称的习惯.而且为了提高谈话对方的地位,如果对方担任副职,习惯上把"副"字略去,王副局长就称王局长,张副书记就称张书记.在小说《死谜》中,司机对其上司——宁副局长是这样称呼的:"小李凑到宁副局长跟前,小声的说:'宁县长,我有办法把她弄下来.'"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还是文化中体现的"权势"在起作用.
社交称谓反映的中国文化还体现出"同等关系"的影响.中国文化还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强调人的社会性,强调群体的作用,不突出个人和个性,正因为如此,中国人为了强调人际关系的亲热亲切,如上文所说,常使用拟亲属称呼,把家庭中的和谐关系扩大到社会中来.现在拟亲属称谓中的"阿姨"广泛流行于社会."阿姨"在古代和当今某些方言中是指母亲的姐妹,现在是对女性的尊称——在幼儿园里的孩子们把他们的老师称作"阿姨";在医院里常常有人把护士称作"阿姨",把私人保姆称作"阿姨"."阿姨"这一称谓的使用反应 了与人之间相互尊重而又亲切的人际关系.拟亲属称谓中一些繁杂的称谓都被淘汰,年龄差距形成的辈分界限有所打破,人们使用拟亲属称谓更多的是为了表达亲近,友好的感情.
我国由于几千年的封建文化传统的影响,权势因素在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因而社交称谓的使用中"权势"的影响;"同等关系"虽然在社交称谓中作用不是很大,但人们追求和谐,亲情及近百年来的各种现代文化思潮的影响,使它也体现在社交称谓反映的文化心理中.
社交称谓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语汇系统.当社会生活发生渐变或激变时,语言——作为社会现象,同时作为社交工具——地随着社会生活进展的步伐而发生变化,社交称谓这个敏感,开放的语汇系统也不例外,由于社会的发展引起人际关系的变化和人的价值观念的更新,社交称谓的语义及其功能也随着发生了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拟亲属称谓发生的变化最大.其中一个突出的变化就是简化.我们知道由于封建宗法观念的影响,拟亲属称谓是非常繁多复杂的,是"权势"的表现.现在对中老年使用的名目较多的亲属称谓"大爷","大叔","大妈","大嫂"等等分工较细的拟亲属称呼,现在只保留了对老年人 的"大爷","大妈"及对中青年的"叔叔","阿姨"两套称谓,这一方面是由于现代人追求简单快捷的生活方式而不满于琐屑的称呼,另一方面则是人们宗法家族观念淡化的原因.使用拟亲属称谓不再拘泥于年龄辈分的差异,人们对大两辈的老人可称"大爷","大妈",对小两辈的孩子可称"小弟弟","小妹妹",这些拟亲属称谓只是反映了年龄的长幼差异,而在使用上则具有敬长亲幼的规则,是"同等关系"这一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拟亲属称谓的另一变化是对女性的称谓趋向与直接确定和女性的关系,不以男性为中介.过去的"大嫂"现在多称"姐",不再以"哥"作为中心确定称呼,把对方称为同自己有直接血缘关系的人;现在"阿姨"的称呼也很流行.称"姨"称"姐"都是立足于女性关系所确立的称呼,这反映了女性自主意识的增强,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男女平等的观念已成为一种社会心理,这样的称谓使人倍感亲切和礼貌.拟亲属称谓的这些变化是"同等关系"这一因素在社交称谓发展中所引起的."同等关系"对社交称谓发展的另一个影响是"同志"这一专门称谓语的 使用."同志"是解放以后我国普遍流行的一个社交称谓,彼此交际,无论男女老少,地位尊卑,一律称为"同志",它反映了新中国所提倡的人们彼此之间同志般的平等关系.在陈忠实的《白鹿原》中两个革命青年——鹿兆鹏和白灵相见时:
鹿兆鹏松开手说:" 白灵 同志!我受党组织……"白灵听到"同志"那声陌生而亲切的称呼时,心头潮起一种激情,……白灵说:"……啊!你再叫我一声同——志!"
此时,"同志"这一称谓刚刚兴起,反映出志同道合的战友的平等关系,给人庄严的感觉,所以白灵听到那一声"同志"才会那样激动."同志"这一称谓现在已广泛使用起来,词义已有了变化.祝畹瑾曾从现实生活的自然话语中搜集实例,对"同志"一词的使用作了细致的研究.他与司珂腾(carol scotton)合写的论文指出:"同志"一词的词义演变是"同等关系"的标志.
虽然由于社会的改革发展,"同等关系"对社交称谓的发展起主要作用,但同时"权势"对社交称谓的发展也起了很大的作用.以专门社交称谓"师傅""老师"的使用为例,我们来看一下"权势"对社交称谓发展所起的作用.70年代,由于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师傅"一词在我国某些地区流行起来."师傅"这一称谓由工业企业的行业称谓向社会人际称谓迅速扩展,语义也发生了双重变化.首先有传统语义引申为对于业务知识,技术本领上能为我师的人表示尊敬,后来又引申为"向任何不熟悉的人",对一般工人,服务员,路人都称为"师傅",如一位顾客在商店里买东西,便称:"师傅,麻烦您帮我……";"师傅"一词包含有技术,受尊敬的意思.被称为"师傅"的人无形之中含有某种权势.一位青年司机说,有次开车停在路上,三个五十来岁的司机走过来对我说:"师傅,车坏了,劳驾帮一下忙."这位青年司机便有某种"权势"的感觉.现在"老师"这一社交称谓也发生了变化."老师"首先是在学校和艺术团体中使用,现在已不仅仅局限于文化教育界了.一位学者在一次学术报告会上谈到社会上滥用"老师"这一称谓时忿忿然:
现在社会上滥用"老师"一词.某某电视台的一位主持人在向观众介绍一位相声演员时说:"我们刚才看到了某某老师的精彩表演……"我不承认某某是我的老师……
教师这一职业在我国是比较受尊敬的,特别是现在.一般认为教师对学生拥有绝对的权力,"教师"这一称谓也就成为权势的代表,同时"老师"还是有文化的象征,"老师"这一称谓的广泛使用,正反映了人们对权力,对文化的崇尚,是"权势"对社交称谓的影响,因而"老师"这一称谓的泛化也就不足为怪了.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尽管社交称谓系统不断地发生各种变化,增加新称谓或减少旧称谓,它总是"同等关系"和"权势"这两个因素中找到变化的缘由,无论怎样变化,都是这两大因素起主要作用.
在社交称谓的实际使用中,除了受"权势"和"同等关系"的影响外,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其一社交语境.社交语境指的是辨认谈话双方的社交身份,他们的社会关系,以及说话人或听话人与其他人或物的关系.社交语境制约着社交称谓的使用,因为语境变了,交际双方的身份和关系也就变化了,自然也就应该使用不同的称呼,如果称呼不随语境变化,就会影响交际的顺利的进行.例如:
老年妇女:我说这位大姐呀!我说的话不到地方,你有文化,你能听明白,我说大姐呀……
审判员:别叫大姐,称同志或者叫审判员,法庭开庭,别叫大哥大姐的.
电影《15桩离婚案的调查剖析》
这里的老年妇女不注意称谓使用的场合,影响了交际的顺利进行.其二,人们的交际动机也可以影响人们对社交称谓的使用.言语交际是一种有意识的社交活动,是为实现一定的目的而进行的.根据Thaktrar等人(1982)阐述的"言语调节理论"(speech accommodation theory),人的言语行为受主观态度,交际动机等因素的影响.为了达到一定的交际目的,满足自己的交际需要,说话人总是有意无意的调整控制自己的言语行为,有效地选择自己的言语形式(包括交际称谓).例如:
某宾馆青年职工:师傅,让我们进去吧!
影剧院检票员:不行,没有票,不让进.
青年人:叫你"师傅"还不行吗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此"师傅"称呼是为了达到进去的目的而使用的.其三,要注意交际双方特定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所以一定要根据交际双方特定的关系使用称呼.例如谌容的《人到中年》中大夫姜亚芬称呼在办公室谈话的同事陆文婷:"陆大夫,你约的那个张大爷又来……"而当两个人私下谈话时,姜亚芬则这样称呼:"文婷,你一上午做三个手术,行吗 "两次交往活动是不同的,两人之间的关系也是不同的:第一次是同事关系,第二次是朋友关系,因而姜亚芬就使用了两种不同的社交称谓.此外使用社交称谓时还要注意礼貌,性别等其他因素.
综上所述,我们看到,社交称谓从其结构,其反映的社会文化内涵乃至称谓系统的发展,"权势"和"同等关系"因素始终在起着主要支配作用,尽管 两者的作用不是相同的,因而我们在研究社交称谓时必须将"权势"和"同等关系"同时考虑进去,另外社交语境,交际动机及交际双方特定的关系等因素也是我们应该注意的,只有这样才能正确把握好社交称谓这一语言现象.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