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广义函数毕业论文

2023-03-01 19:5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广义函数毕业论文

泛函分析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泛函分析在中国还只是个别数学家的科研课题,它作为数学学科的一个二级分支学科而有计划地加以发展起始于50年代中期,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是发展的中心之一。其时,田方增与关肇直合作的《赋范环论》,冯康的《广义函数论》等的发表标志着数学研究所对泛函分析学科开始了有计划的、系统的学术科研活动。《赋范环论》共有四章和两个附录,田方增继续他在法国留学时对群上调和分析的研究写了第四章:群代数,和附录2:局部紧空间上测度——哈尔(Haar)测度,按他的学术观点论述了N.布尔巴基(Bourbaki)的一些概念。1956年田方增随中国泛函分析最早创业者南京大学曾远荣教授同赴莫斯科出席“全苏泛函分析学术会议”回来后,在《数学进展》发表了《记参加1956年全苏泛函分析及其应用会议的经过》一文,系统地评介了当时苏联泛函分析学科在理论上和应用上的科研学术成就,在学术上对中国泛函分析初期的发展起了一定的影响。在田方增和关肇直、冯康的合作下,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于1956年招收了第一批泛函分析学科的研究实习员,随后又大批地接收了高校来的进修人员。他们分别在开设的拓扑向量空间、赋范环、测度与积分、线性算子理论、广义函数理论等等一系列学术讨论班上系统地向青年人讲授当时国际泛函分析学界(主要是苏联、法国、东欧学术界)的学术成就、最新学术进展及问题。田方增还关心数学的认识问题,曾将A.莫斯托夫斯基(Mostowski)的一篇关于数学基础的研究现状的文章译成中文介绍给中国数学界。泛函分析学科在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几乎一开始就是基础理论与应用并重地发展。早期有数值方法的研究。按科学规划的精神,从1958年起数学所泛函分析学科强调其发展要侧重于与方程、物理、高尖科技和国民经济建设之联系。为此,田方增、关肇直常与吴新谋、张宗燧等合作,使数学所内泛函分析的发展始终注意与微分方程及现代数学物理的联系,曾联络在京一些单位的物理学家,先后组织了量子场理论、粒子迁移理论和电磁波理论中数学问题之研究等学术讨论班。60年代初田方增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开设过“粒子迁移理论中的数学问题”之专门化课,从此他以主要的精力放在“粒子迁移理论”的数学基础理论之研究上直至70年代中后期。这期间他撰写的学术论文为发展中国在这一领域的数学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田方增与关肇直一起成功地在中国开辟了应用泛函分析的一个重要领域——粒子迁移理论的数学基础及问题之研究。70年代初开始,田方增在考察了当时国际上,特别是西欧、苏联和美国的学术动向后,结合中国的实际,选择了非线性泛函分析来开拓室里的学术方向。在1978年成都第三届全国数学代表大会的分组会上,田方增作了题为《非线性泛函分析国外近况简述》的报告,阐述和分析了非线性泛函分析的产生、发展及当前国际上主要的科研方向,它在非线性分析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在偏微分方程边值问题和数值分析上的应用等。紧接着他又在1979年济南的第二届全国泛函分析学术会议上作了包括“稳定性理论”在内的《关于歧点理论研究情况分析》的学术报告。就在这次济南会议上,中国数学会组织与会代表协商成立了由关肇直、田方增、江泽坚、夏道行4人组成的“全国泛函分析学科领导小组”,下设线性算子理论、空间理论和应用泛函分析、非线性泛函分析3个学术大组。田方增分工负责非线性泛函分析学术大组的工作直到1990年。此期间,田方增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开设非线性泛函分析课,在研究室内指导非线性泛函分析方向的研究生,并组织和领导了6次全国非线性泛函分析学术会议,撰写了《歧点理论》、《非线性算子的类型和性质》、《不动点理论的几个方面》等专题报告。对中国非线性泛函分析的进一步发展起了介评和导向的积极作用。1985年7月,年逾古稀的田方增作为中国知名的泛函分析学科的开拓者之一,应邀去香港出席“东南亚数学联合会区域性分析学会议”,并代表中国出席会议的代表在大会上致词,作了题为《Some Advances in Nonlinear Functional Analysis in Beijing》的学术报告。基本理论的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原子武器的问世激发了中子物理和核反应堆物理的蓬勃发展,一类描述中子在核物质中运动规律的积分-微分型中子迁移方程成为国防尖端科研的课题,它是描述分子分布的动力学理论的玻尔兹曼(Boltzmann)方程的一种特殊的线性化形式。在中国自60年代开始,这类方程由定量研究进入基础性的数学定性研究,田方增就是开创此类定性研究的开拓者之一。1960年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与二机部401所协作成立的“125任务”组就是中国第一个定性地研究粒子(中子)迁移方程基础理论的科研小组(田方增是此组的负责人之一)。白手起家难度不小。田方增为迅速掌握和研究美、欧、苏关于研究中子迁移方程的数学思想、理论和方法,在讨论班上向年轻人系统地讲解和分析国际已有学术成果及存在的问题,组织并指导年轻人攻关。田方增于1962—1964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为数学系59届高年级开设了包括辐射迁移和中子迁移在内的“粒子迁移理论中的数学问题”的专门化课。这是中国高校首次开设这样的专门化课程,田方增为此撰写了十多万字的讲义并指导学生们在这一方向上的毕业论文。他于1963-1964年发表的《不变嵌入原则与迁移问题》及《球几何中子迁移方程问题谱的性质和齐次初始问题解的渐近性》是中国最早的两篇关于粒子迁移理论定性的数学研究的学术论文。前一篇是将源于天体物理的不变嵌入原则如何在数学上发展为求解特殊的迁移问题的论述;后一篇将在美欧刚出现不久的关于中子迁移方程结构性理论研究的有限迁移介质的线性算子半群理论法和无限迁移介质的特征线法两大派理论统一到球形迁移介质的研究的论证,这篇学术论文对中国早期关于中子迁移方程定性理论研究的方向产生了较大影响。迁移方程的结构复杂,对一般情况严格求解至今仍是非常困难的问题,加之数值计算之需要,因而从理论和应用两方面来说各种近似求解法从一开始就是讨论问题的重要手段。然而,众多行之有效的近似求解法大多数长期以来没有建立合理性的数学论证。70年代,田方增先后发表了《非齐次迁移方程的时间上离散化解法》和《不稳定态迁移方程的弱解及有限元素法》的学术论文,论证了非齐次方程时间离散化解法的合理性,率先在中国将J.利翁(Lions)的弱解概念加以发展而用于迁移方程,与有限元素法结合讨论非定态方程有限元逼近的可行性问题。今天,中国在迁移理论的数学基础和问题之研究,在纯数学方面已深入到巴拿赫(Banach)空间一类无界的、其豫解算子非紧的非对称线性算子的构造性理论的研究,从应用方面已发展到对符合某种守恒规则,各种量按统计(几率)法来确定的种种动态或定态现象(如粒子迁移现象、生态平衡现象、人口经济问题等等)所形成的积分-微分型基本方程的正、反两方面数学问题之研究。田方增尽管自70年代中后期已将主要精力放在非线性泛函分析之研究上,但仍坚持倾注部分精力于迁移方程。约4万字的《迁移方程问题的泛函-解析法》已早玉成。此文在泛函分析基本理论和方法的框架下,囊括了线性和非线性迁移方程边值问题、边界初值问题的解法及解的性质等的研究。此文长期被他自己扣住未发表,希冀更加完善,使此文能体现中国在这一学术领域的学术成就和学术思想。

冯康的科学成就

拓扑群及广义函数论研究在1957年以前,冯康主要从事基础数学研究。他最早的工作(没有发表)是辛群的生成子和四维数代数基本定理的拓扑证明。接着他研究殆周期拓扑群理论,这是1934年由J.冯·诺依曼(von Neumann)创始的,与酉阵表现密切相连。按照群所有的酉阵表现的多寡分出两种极端类型:极大殆周期群——有“足够多”的酉阵表现;极小殆周期群——没有非平凡酉阵表现。1936年A.韦伊(Weil)及H.弗勒登塔尔(Freudenthal)解决了极大群的表征问题,它们就是紧群与欧几里得向量群的直积。1940年冯·诺依曼及E.威格纳(Wigner)对于极小群作出了重要进展,但其表征问题一直没有解决。冯康在1950年率先对线性李(Lie)群(及其覆盖群)解决了这一问题:没有非平凡酉阵表现的充要条件是“本质上”不可交换与非紧。这一成果在后来酉表现论和物理应用中愈显出其重要性。50年代初L.施瓦尔茨(Schwartz)提出广义函数系统性理论,引起世人重视。1954年起,冯康开展这一领域的研究,发表了《广义函数论》长篇综合性论文,也含有一些自己的新成果,推动了这项理论在我国的发展。他还建立了广义函数中离散型函数(δ函数及其导数)与连续型函数之间的对偶定理。他应华罗庚教授的建议,建立了广义梅林变换理论,对于偏微分方程和解析函数论等均有应用,国外迟至60年代才出现类似的工作。有限元方法的创始50年代末60年代初,我国的计算数学刚起步不久,在对外隔绝的情况下,冯康带领一个小组的科技人员走出了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我国计算数学的成功之路。当时的研究解决了大量的有关工程设计应力分析的大型椭圆方程计算问题,积累了丰富而有效的经验。冯康对此加以总结提高,作出了系统的理论结果。1965年冯康在《应用数学与计算数学》上发表的论文《基于变分原理的差分格式》,是中国独立于西方系统地创始了有限元法的标志。该文提出了对于二阶椭圆型方程各类边值问题的系统性的离散化方法。为保证几何上的灵活适应性,对区域Ω可作适当的任意剖分,取相应的分片插值函数,它们形成一个有限维空间S,是原问题的解空间即C.Л.索伯列夫(Соболев)广义函数空间H1(Ω)的子空间。基于变分原理,把与原问题等价的在H1(Ω)上的正定二次泛函数极小问题化为有限维子空间S上的二次函数的极小问题,正定性质得到严格保持。这样得到的离散形式叫做基于变分原理的差分格式,即当今的标准有限元方法。文中给出了离散解的稳定性定理、逼近性定理和收敛性定理,并揭示了此方法在边界条件处理、特性保持、灵活适应性和理论牢靠等方面的突出优点。这些特别适合于解决复杂的大型问题,并便于在计算机上实现。自然边界归化及自然边界元方法的提出自60年代以来,有限元方法对于求解有界区域的椭圆边值问题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被广泛应用于工程技术和科学计算中,是计算数学的重大成就。但是有些实际计算问题的计算区域是无界的,用有界区域来近似无界区域时,为达到所需的精度,会使计算量大大增加,边界元方法是解决此问题的一种有效途径。关于对微分方程作边界归化的思想,早在上一世纪就已出现,但应用于数值计算却是本世纪60年代才开始,这就是边界元方法,即将微分方程归化为边界上的积分方程。由于归化的方法不同,各种边界元方法的数值效果也不尽相同。冯康根据这类问题的物理特性,引用阿达马(Hadamard)型超奇异核,提出自然归化的概念,即通过自然归化后,能量不变,从而保持了问题的本质不变。在这个概念下,他提出了自然边界元方法。该方法除所有边界元方法共有的优点外,还具备许多独特之处:由于通过自然归化后能量不变,使原来椭圆型边值问题的性质都保留,从而保证了自然积分方程的解的存在性、唯一性及稳定性,并且也保证了与有限元方法自然而直接地耦合,由此形成一个有限元与边界元兼容并蓄而自然耦合的整体性系统,能够灵活适应于大型复杂问题,便于分解计算。这是当前与并行计算相关而兴起的区域分解方法的先驱工作。作为特例,冯康对亥姆霍兹(Helmholtz)方程建立了与经典的无穷远处的索墨菲尔德(Sommerfeld)辐射条件相对应的有穷远处的积分型辐射条件,具有理论与应用的价值。冯康倡导的自然边界元方法被国内外专家称为当今国际上边界元方法的三大流派之一,这一方向已由他的学生和其他学者在继续发展。哈密顿体系哈密顿算法的创立经典力学有3种等价的数学形式体系:牛顿(Newton)体系、拉格朗日(Lagrange)体系、哈密顿(Hamilton)体系,其中哈密顿体系具有突出的对称形式,一直是物理学理论研究的数学工具。一切守恒的真实物理过程都可以表示为哈密顿体系,无论是经典性、量子性或相对论性的,无论自由度数为有限或无限,总能表现为适当的哈氏形式。哈氏体系的数学基础是辛几何。辛几何是现代物理和力学的基础,它与欧氏几何一样起着重要作用。哈密顿体系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稳定性问题,在几何上的特点是它的解在相空间上是保面积的,其特征方程的根是纯虚数的。所以不能用经典的渐近稳定理论来研究它们。长期以来,国际上对于这一具有重要物理意义的哈密顿方程的计算方法几乎是空白。这种状况与哈氏系的普适性与重要性相对照是很不相称的。冯康于1984年在微分几何和微分方程国际会议上发表的论文《差分格式与辛几何》,首次系统地提出哈密顿方程和哈密顿算法(即辛几何算法或辛几何格式),提出从辛几何内部系统构成算法并研究其性质的途径,提出了他对整个问题领域的独特见解,从而开创了哈密顿算法这一富有活力及发展前景的新领域,这是计算物理、计算力学和计算数学的相互结合渗透的前沿界面。以中国科学事业发展为己任冯康由于在抗战初期患骨结核,并因在困难环境下失医,使脊椎致残,给他的生活带来过不少折磨和痛苦,可是他硬顶了过来。凡与他接触或共事的人都无不为他那种为祖国科学事业不倦的孜孜追求的精神所折服。他对自己的生活无所求,想到的、做到的都是科学事业。尽管他早已在1965年就取得了创始有限元法的国际公认的重大成果,但是并不满足。他的强烈的进取心促使他一直走在世界计算数学队伍的前列。冯康学识渊博,对于物理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都有较深的知识。在科学研究上,他总是能把握住事物的本质,运用辩证法进行分析,发现和抓住在理论上和应用上都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的课题,提出独到的思想见解,并应用过硬的基本功去解决具体困难,成功地开创新方向、新道路,开辟一个又一个有重要实际意义的新领域,带领一批又一批人在新方向上做出卓越的贡献。在科研工作中,他提倡理论联系实际和对科学的严谨态度。他对于理论上的问题一丝不苟,对于每提出的一种计算方法都是在实际计算中检验,对于经过考验的好的计算方法都努力推广使用,使其变为生产力,为四化建设服务。他不仅自己身体力行,而且对于科研人员也是这样要求。2008 年12 月15 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纪念中国科协成立50 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时说:“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勤于思考、勇于实践,敢于超越、不懈探索,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在短短十几年间,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科技奇迹。我们取得了有限元方法、层子模型、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等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学成果……这些重大科技成果,极大增强了我国综合国力,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有限元方法,被列为众多科学成果中的第一位,表明了国家对冯康和他的团队所做出的重大贡献给予的充分肯定。

1,罗布罗意对量子力学的贡献是(只要答案不要解释)求大侠帮忙

1c 这个猜想是他的大学毕业论文 后来有电子衍射证实
2y 时间就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李邦河的研究成果

在微分拓扑方面李邦河在建立微分流形到微分流形的浸入理论方面发展了许多不同的方法,系统地解决了这一领域中许多重要而困难的问题,给出了几维流形到2n-2维欧氏空间的浸入的完全分类,从而发展了流形到流形的浸入理论,把浸入理论中的一个奠基性定理从最简单的流形(欧氏空间)推广到任意流形。 国际同行高度评价李邦河的出色工作,称“李的工作全部是当今感兴趣的重要问题,不少人曾做过这些问题,但没有一个比他更有力和彻底”,“是流形到流形的浸入和分类这一领域的一位世界领导人”。李在带标架的流形和法协边群方面也做出许多很好的工作。《中国科学院数学四十年》已将他的这一工作编入其内。国际上有20多篇论文或著作引用了李邦河在微分拓扑方面的文章达40多次。在量子不变量和低维拓扑方面对四维流形的最小亏格问题取得了若干突破,对Witten型不变量,提出新不变量,弄清了若干不变量之间的关系。在非标准分析和广义函数方面给出了任意的两个广义函数的乘积,推进了广义函数的乘法理论。在单个守恒律间断解的定性研究方面否定了前苏联著名数学家Oleinik关于间断线条数至多可数的著名断言,解决了美国Lax和Glimm院士提出的三个猜想。1985 年和1988年两次获得科学基金的资助。李邦河谈到科学基金的作用时说:“由于基金的资助,使我们的工作能顺利进行,站到了世界的前列”。出版的论文有:“单个守恒律解的定性研究”、“微分流形的浸入”、“非标准分析和广义函数的乘法”、“流形到流形的浸入”、“Chern-Simons-Witten-Jones不变量之间的关系”。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