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在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被列为除京剧、评剧、越剧、黄梅戏之外的五大剧种之一,除了它具有二、三百年的历史沉淀之外,它的传播广度、受众数量、剧本质量以及在唱腔、舞台表现力等方面着实有着其它戏曲种类所不具有的优越性。豫剧产生的具体时间已无可考,自清代乾隆朝以后开始大面积的衍生、发展。豫剧的产生与发展经历过三个发展阶段。第一是草台班社阶段。如果从乾隆时期开始算起,至少昆曲、秦腔乃至汉剧、徽剧等这些老的剧种已经为豫剧的形成做好了程式和样板,所以说,豫剧产生的起点是比较高的。第二个阶段为半职业到职业艺人的产生阶段。豫剧开始有了“书会”、“社会”的构成,艺人有了较为稳定的收入,优秀的剧本不断产生,艺术形式不断翻新,唱腔被不断改良,影响力越来越大。第三个阶段为旧戏向新戏的转变,也就是戏曲改良阶段。上世纪二十年代以后,以樊粹庭、王镇南为代表的改革家将豫剧中的低俗成分逐渐摒弃,提高了剧种品质。(有完整的)
豫剧《七品知县进道观》描述了七品知县唐成不畏强暴,主持正义,与奸臣严嵩斗智斗勇的故事。自打审、斩诰命后,七品知县唐成又收到一份由潞安捎来的状纸,一位清苑民女向他求救。唐成一行来到潞安,与原被告先后遭遇。出人意外的是此案又牵连上严嵩。适逢皇上携严嵩造访东掌明刹,唐成为见皇上削发为僧。历经艰难险阻,唐成求得一道无字圣旨,成功地铲除了恶人,营救了民女。
豫剧《七品知县进道观》体现了“当官敢与民做主,不能回家卖红薯”的敢于担当、执政为民的理念,是对以往“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思想的进一步升华。
扩展资料:
《七品知县卖红薯》是我国地方戏曲——豫剧曲目,以喜剧形式表现了七品知县唐成的廉政和机智,讽刺了社会上的一系列歪风邪气。
这一切,主要地体现在了唐成这一艺术形象的刻画上了。他的性格,可以说既鲜明,又丰富,既可亲,又可敬。他是一个“清官”,秉公执法,为民请命;但他又是一个“平民”,抽烟袋,卖红薯,向权贵抗争,向民女下跪。他与诰命、奸相的斗争,并不仅仅出于对上的忠诚,更多的是出于那颗嫉恶如仇、同情弱小的正义之心。他所以能战胜权贵,伸张正义,主要依靠的,不是自己手中的权力,而是长在自己肩膀上的头脑里的智慧。他的胜利,不是“清官”忠君的胜利,而是斗士正义与智慧的胜利。
他教给后代的是“做官为民”、“做人清正”。这是简朴的真理,但也是永恒的真理。
参考文献:百度百科-七品知县进道观
豫剧史话(五)·面向未来
追溯历史,豫剧是依靠人民的哺育和自身变革不断发展壮大的剧种。展望未来,它也必将继续保持其人民性的品质,坚持改革创新,在新时代的曙光中,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山东人闯关东,但未能把吕剧带到东北,川剧也不出川。可河南人走到哪里,哪里的大地上就留有豫剧的芬芳。黄河文明圈内的人群及社会,是养育豫剧的广袤厚土。
中华人共和国和国成立之前,豫剧曾经随着逃避战乱的河南民众向陕西、甘肃等西北地区发展。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豫剧在艺术上更加成熟,迅速向周边省份和边远省份发展。河北、山东、湖北、江苏、安徽、西藏、黑龙江、台湾等16个省区都建立了豫剧表演团体。据前几年的统计,全国有豫剧专业表演团体130多个。还有难以统计清楚的业余豫剧表演团体,据说有3000多个。由此可见,豫剧在全国各地都受到欢迎。
豫剧是中原的,又是中国的,可它还以酣畅淋漓、粗犷毫放的风格一洗欧洲人耳目。
改革开放之后,豫剧面临的是一个崭新的社会和文化环境。豫剧需要借助艺术的自我调节来适应这一环境。在调整过程中,豫剧与其它剧种一样,一度陷于困境之中。在党和政府文艺政策的指引下,豫剧面向人民大众,改革创新,在困境中出人出戏,硕果累累。
文化厅或文化厅艺术处负责人:河南戏剧大赛从1985年开始,至今已经举办了9届。推出了一些剧目和演员。如《西湖公主》、《儿大不由爹》、《红果红了》、《老子儿子弦子》、《程婴救孤》、《斩诰命》、《春秋出个姜小白》、《新版白蛇传》等都是戏剧大家赛推出的。除了戏剧大赛 ,我们和一些热心于戏剧活动的团体,组织其它戏曲的比赛活动,如豫剧十大名旦选拔赛,豫剧丑角大赛,青年演员演唱比赛等。这些都给演员的成长提供了机会。
戏剧大赛是对戏剧创作的有力促进,利用比赛,引进竞争机制,调动了无数文艺工作者戏剧创作的积极性。每次大赛,艺术工作者互相学习,互相观摩,大赛成了广泛的艺术交流活动。每一次戏剧大赛还是一次具有声势的戏剧评论活动,大家直抒胸臆,评说剧目,从而引导戏剧创作的方向。
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剧团体制开始向多样化发展,国营戏曲团体仍然大量存在,同时出现了私人办团、企业办团等不同体制的豫剧表演团体。由于适应了社会发展和大众的审美需求,一些私营剧团和企业剧团开始掀起他们的红盖头。
企业与戏曲联姻、往往也是出于一种文化的情结,是对于豫剧的一份敬重。
在时代的大潮中,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出现越来越多醒目的浪花。观众的欣赏趣味和戏剧的艺术创作,都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豫剧的演出方式,也随之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广场演出、自娱自乐演出、戏曲茶座演出、电视广播传播等形式都比较活跃。这说明,民众的现实生活离不开豫剧的滋养和抚慰。
广场式的戏曲演出,具有民间性,民俗性。没有严格规范,比较松散,随便出入,兼有其它活动,如贸易活动,游艺活动等等。剧场非常热闹。在这里,中国民间的戏曲的多种功能性体现得淋漓尽致,例如满足凑热闹、会亲友的心理,满足参与某种活动仪式的“共享”心理等等。
这些心理的满足,能够给人以美的心灵享受。儿童们在这样的剧场中随便出入,有时也停下来看一看舞台上的演出。久而久之,使他们从小形成了戏曲审美习惯。
在城市正规剧院的演出,给观众提供一个净心欣赏的理想环境。但是,它的许多规范,把一切不利于纯粹审美的成分都净化掉了,所以,广场式演出是不应忽视的一种戏曲演出样式。
不同规模的自娱自乐形式的豫剧演出,在河南各地都有。演出者纯粹是出于对豫剧艺术的钟爱。他们不仅把豫剧作为一种欣赏对象,而且成为了自身生活甚至生命的有机组成部分。
近年来,豫剧兴起一种戏曲茶座式演出,这种演出形式实际上是明清时代茶楼、酒楼的演出样式的翻版。今天的戏曲茶座的演出,有的接近正规剧院的演出,买票进场,座位规整,有小型舞台。
西安距郑州900多公里,其地理位置似乎已超出豫的范畴,可豫剧在这里依然红火醉人。
在落后于时代潮流的尴尬处境中,传统的豫剧艺术与现代媒体联姻,成为突破自身局限性的又一艺术追求,这很快成为豫剧与观众交流的主要方式。此后,豫剧艺术的天空中出现了新的灵光。传统艺术与现代最优秀的文化形式融合了。
河南电视台的《梨园春》栏目是豫剧与现代媒体结合走进大众精神生活的成功范例。该栏目扩大了豫剧的影响,拉动了消费,培养了大批豫剧观众。豫剧通过电视的传播“飞入”寻常百姓家,栖落在更多观众的情感枝头。
电影电视家协会秘书长张志功:去年,我们举办了一次让“《梨园春》锦上添花征文比赛”,活动。比赛正值非典时期,比赛的宣传力度很小,就是这样,仍然收到论文千篇左右,不管是赞美,还是批评,他们都是希望《梨园春》长兴久旺。一位小姑娘在文章中说,她在看《梨园春》时看到了常香玉奶奶,她想把那一期的《梨园春》录下来,可惜机器出了故障,她急得哭了起来。夜里,她一直睡不着,在她睡着后,她梦见自己到了《梨园春》,那是一个很高很高的大楼,她也看到了《梨园春》的主持人,主持人允许她录下这期节目,她高兴得说不出话来……。
童政:河南电视台之所以开办《梨园春》这个栏目,就是看到了戏曲在民众心目中的地位。很多人看不到戏曲与民众之间那种割舍不开的关系,很多电视节目拒绝戏曲。老百姓整天看电视,却满足不了对戏曲的欣赏需求。我们以一种最现代化的传播手段把老百姓需要的传统艺术送到千家万户。而且对戏曲进行了适合电视传播的处理,例如观众参与、比赛手段等等,一下子就赢得了观众,不少市台,乃至县台纷纷效仿,办了许多类似的栏目。可以说中华民族在,戏曲就在,中原人在,豫剧就在。《梨园春》或与其类似的电视栏目就会办下去,就会有观众。
在历史的某一个时期,生长于大陆的人们到了台湾,他们也把豫剧的种子和对于豫剧的情怀带上了这个美丽的岛屿。2002年,当河南电视台《梨园春》栏目把豫剧送给这些思乡的人们的时候,这里的人哭了,又笑了。
为了使豫剧尽快适应新的社会文化环境,豫剧界的有识之士以建设精神文明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高度责任感,努力探索,大胆实践,摸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谭静波:豫剧界在积极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方面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首先表现在剧目生产方面注意适应当今观众注重观赏和娱乐追求,舞台比较美,比较好看。
有的剧团注重采取多种演出形式,剧目生产也趋于多样化。小皇后豫剧团既能适应城市现代化的剧场演出,又能适应茶座演出。在剧目生产上有适应知识分子观众的《美女涅盘记》,有适应比较保守的观众的《五凤岭》,还有适应老年观众的定向剧目《花喜鹊》等。
文化厅艺术处处长冯双喜:有些剧团在多渠道筹资方面,在产品推广,拓宽市场方面努力探索,初步收到一些成效。例如省豫剧一团,利用与企业联姻、互利互惠的方法多方筹集资金,加强产品推广拓宽市场方面有了良好的开端。他们还实行适合市场规律的管理,提高了剧目生产能力。
豫剧是优秀的民族艺术,继承与呵护她,是今天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禹州市在继承和创新豫剧艺术方面,有了一定的突破。2003年该团演出的《青山情》参加全国映山红艺术节,受到好评,获得演出优秀奖,剧本一等奖。
豫剧团体在今天必须有市场意识,就是说,排演一出戏,要考虑观众的需要,有没有市场,市场有多大,市场在哪里等等。要考虑支出和收入,有无利润。
偃师豫剧团团长王艺红:我们也是从教训中清醒的,有一年我们拍了一出戏。号称“五个一”,投入一百万,请的是一级编剧、一级导演、一级音乐设计、一级舞美设计。目标是省戏剧大赛大奖。结果,大奖没拿到,参加了大赛也偃旗息鼓,无法进行营业演出。从这一失败中我们得到教训,剧团要想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有市场意识,观众意识。
有人说剧团的编剧、导演是戏的根基,那么著名演员,往往就是剧团的旗帜,只要这面旗帜在艺术的天空中飘扬,剧团的生命力就会变得顽强。多出戏,出好戏,用好的产品改善剧团生存状况,是目前豫剧团体的方向。
省豫剧三团副团长张平:我们注意到豫西观众与豫东观众的艺术趣味是有不同的地方的。豫西观众比豫东观众更喜爱悲剧。但是,我们就想填补一下这方面缺空,生产一些悲剧。创作了《程婴救孤》、《窦娥冤》等。我们心目中始终装着观众。这个剧目在改编、排练过程中,一直考虑着市场问题。因此,既在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又在观众中受到了欢迎。
戏曲演出市场在一定的时期,也需要人为的引导和培育。现在,戏曲在城市剧场的演出比较困难有多种原因。艺术形式多样,竞争激烈。戏曲一直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当今的中青年对戏曲的知识积累是很贫乏的,缺乏欣赏这种独特艺术的兴趣和热情。
人民剧院经理李虎吉(主要内容):对此,戏曲界应该有个清醒的认识,对民众普及戏曲知识,培养他们的欣赏兴趣。这在事实上也就是对戏曲市场的培育。在发达地区,对在城市剧场演出的团体给予优厚的补贴,就是一种培育市场的方法。前些年,人民剧院采取了一些培育市场的手法,如利用戏迷把剧场搞红火起来,给他们优惠戏票,组织他们举办戏曲活动。搞得热热闹闹。人民剧院的戏曲演出场次也迅速增加。
凝固的黄土地和流淌的黄河水,塑造出中华民族的灵魂,从中也孕育了极富乡土气息和文化底蕴的豫剧。豫剧从农耕文明的土壤中崩溅出它慷慨有力的音符,在坚韧平和的中原人心中开花,既而盛载着真善美的艺术芬芳传遍神州大地。
历史进入了二十一世纪,人类迎来了信息时代,瞬息万变的时代生活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社会模式,对豫剧的生存和发展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置身豫剧事业的艺术家们,只有不断汲取生活的营养,提升艺术的品位,放大心中的梦想,才能挺立潮头,水击千里、让豫剧这颗艺术明珠,永远绽放夺目的光芒。
豫剧披挂着几百年的历史星云,承载着无数代人的欢歌与悲愁,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支,在未来的日子里,她还将散发出时代的青春气息,依然无数人依然仰慕她的美丽与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