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镜花缘论文研究

2023-03-01 11:1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镜花缘论文研究

孙佳讯《〈镜花缘〉公案辨疑》
胡适《〈镜花缘〉的引论》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书中有关于镜花缘的部分)
李长之《〈镜花缘〉试论》
欧阳健《海的探险和海外世界的发现———〈镜花缘〉历史价值刍论》
闻起《借镜花水月,写世道人心———〈镜花缘〉的笔法和读法》
王捷《〈镜花缘〉〈格列佛游记〉比较简论》
叶胜年《试比较〈格列佛游记〉和〈镜花缘〉的创作动机和表现手法》
何满子《古代小说退潮期的别格———“杂家小说”———〈镜花缘〉肤说》
毛忠贤《〈镜花缘〉对〈红楼梦〉女性问题的反思》
夏志清《文人小说与中国文化:〈镜花缘〉新论》
李时人《李汝珍及其〈镜花缘〉》

李汝珍详细资料大全

李汝珍(约1763—1830),字松石,号松石道人,直隶大兴(今属北京市)人,清代小说家,文学家。所以人称北平子,博学多才,精通文学、音韵等,现存最著名的作品是《镜花缘》。

描述《镜花缘》故事发生的环境和时代背景?

《镜花缘》是在中国古典小说已呈衰落的鸦片战争前夕出现的一部著名作品,在我们已知传统的基础上包含有许多新的观念、题材因素,而且风格新异,版本众多,流传极广,但长期以来对此作品和它的作者的研究却比较薄弱。比如,在李汝珍生平、思想、学术、创作的实证及艺术的解读方面,在海州地域文化对地的滋养及与中国文化、小说传统的个性的和一般性的关系方面,就都还存在着许多模糊或未知领域。

《镜花缘》中的君子国是作者李汝珍追求、向往的理想社会,是他塑造出来的一个心目中的“乌托邦”。在这片和平安宁的乐土上,人心向善,好让不争,互敬互谅,讲信修礼。这里不仅有和谐的社会制度,良好的社会风气,而且有勤谨俭朴的官吏和开明礼贤的国君。吴氏二兄弟对于“天朝世俗之事”的直率批评深刻尖锐地揭露了从古至今一直存在的一些社会问题和不良风气,以君子国的“礼乐之邦”,“惟善是宝”和现实世界的诸多社会问题形成鲜明对比,嘲讽之意甚明。
《镜花缘》是一部具有社会批判内容的游戏之作,作者既对现实的弊病具有高度的敏感,却又把他的不满化为谐趣,同时在卖弄博学的智力游戏中求得心理平衡。
《镜花缘》最有价值的是前半部分写唐敖等人游历海外的四十回。作者在描写这些海外国度时,虽多以《山海经》等古籍中的点滴记载为依据,但主要还是驰骋奇思异想,幻设情景,表现了丰富的想象力。而通过幻想性的虚构情节,作者表达了他对许多现实问题的看法。在这里,我想以最先出现的君子国为例,浅论一下其中出现的社会问题。
君子国的素材出于《山海经》。《山海经》叙东海诸国是从东南陬到东北陬,次第展开。依照《山海经》的方位,君子国在大人国之北,林之洋一行应当先到大人国再到君子国。但作者先写君子国,看来是为了突出这一海外大邦的地位,一开始就树起“礼乐之邦”的榜样。
作者把唐敖游历海外遇到的第一个国家定为君子国,用第十一、第十二两回来写君子国,把君子国当作“礼乐之邦”来描写,其城门上写着“惟善是宝”四个大字,可以说是想要借一些想象出来的“海外奇谈”,想借吴氏兄弟之口来讥评中国的不良社会习惯,提出一些长期存在没有得到解决的社会问题,这些社会问题在现代社会有些甚至也是存在的。从而表达自己的社会理想,虽然这个理想很虚幻,很不现实,也不可能实现,但是用来批判尔虞我诈的丑恶现实,不断警醒人们要有善心善行善德却还是有点效果的。
作者用第十一回整回写了君子国的商业贸易伦理问题。君子国的国人无论什么人,都是一派文气。唐敖等一路行来,尽见“耕者让畔,行者让路”的光景,“士庶人等,无论贫贵富贱,举止言谈,莫不恭而有礼”。作者截取了一路上看到的三个场景片段来作为君子国人好让不争的例证。一个是隶卒买物,买者嫌货高价贱,硬要抬价,而卖者却执意不肯。一个是小军买物,卖主嫌给的钱多,只要一半价钱。第三个是农人买物,卖主嫌他付的银子成色太高了,请他扣去。如此争来争去买方图的多给钱少要货,卖方图的少要钱多给货,立场完全颠倒。如果说让畔让路还在人之常情之中的话,那么这样的做生意可说人世所无,而且也不合实际,有点脱离现实了。但是作者偏偏如此安排,通过这种极度夸张的情节把君子国的“好让不争”,“恭而有礼”表达得淋漓尽致,推向顶点极致。而且,有意味的是唐敖一入君子国遇到的那位老翁却是既不知好让不争的缘故,也不懂国何以称作“君子”,如此谦谦君子,原来既不是后天教育感化的结果,也不是因为受到法律的约束,而纯粹是出自人的本性,一生下来就如此,我想这也许就是君子国的人之所以被称为君子的根本原因吧。
在第十二回,君子国宰相吴氏兄弟提出了十一个存在于天朝的社会问题。一是殡葬时看风水选择阴地的迷信问题。认为祸福不在选择的风水的好坏,而在于平时的行善积德。二是生子女后在三朝、满月、百日、周岁的时候大摆庆贺筵席,铺张浪费,杀害生灵的问题。认为子女是上天赐的生灵,为了子女的降生而屠杀许多生灵,花许多浪费,是造孽而不是积福。三是送子女入空门,舍身佛家的问题。认为“此教固无害于人,第为数过多,不独阴阳有失配合之正,亦生出无穷淫奔之事”,人们应该向那些送子女入空门的父母剀切劝喻,这样才能阴阳相和,社会安定。四是滥相争讼,唆讼者骗人谋利问题。认为“争讼一事,任你百般强横,万种机巧,久而久之,究竟不利于己”世人应该明晓此中含义,共臻美俗。五是市井小人为了获得利益,屠宰耕牛的问题。认为仁人君子应该为了五谷,为了善报而戒吃牛肉,这比吃斋胜过百倍。六是宴客的时候肴馔过多,奢侈浪费现象严重的问题。认为后世宴客时应遵循《五簋论》中的宴客之道:世俗宴会不可过奢,菜以五样为度,不丰不俭,酌乎其中。七是三姑六婆售奸庭帷,败坏门风的问题。认为明哲君子应该“洞察其奸,于家中妇女不时正言规劝,以三姑六婆视为寇仇,诸事预为防范,毋许入门”这样才能减少三姑六婆的恶行对妇女造成的伤害。八是后母百般荼毒前妻子女的问题。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