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手足口病毕业论文

2023-02-28 16:2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手足口病毕业论文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是一种全球性的、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是婴儿和儿童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该病以发热、口腔溃疡和疱疹为主要特征,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等并发症。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个种、型,其中肠道病毒71型和柯萨奇A16最常见。由于近年来手足口病在全球范围内的大范围流行,卫生部已将其纳入丙类传染病管理。
发病原因: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很多,主要为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的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和新肠道病毒。主要表现在皮肤和口腔上,但病毒还会侵犯心、脑、肾等重要器官,还可引起无菌性脑膜炎、脑干脑炎和脊髓灰质炎的麻痹等多种与神经系统有关的疾病。其感染部位是包括咽部在内的整个消化道,其传播途径是粪—口,仅少数是呼吸道。也就是说,手足口病主要是由于食用和饮用被污染的饮料、水果、食物等造成的。

世界医学杂志论文

世界医学杂志论文

“大数据”浪潮下,传统的临床案例的研究是不是“过时”了?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的几位医生最近的行动鼓舞了临床医生进行临床研究的士气。他们对世界著名的医学杂志《柳叶刀》上的一篇重点文章提出了质疑,最终获得了《柳叶刀》及原文作者认可。

发表于《柳叶刀感染性疾病杂志》的这篇论文是《2008年至2012年中国手足口病流行病学调查》,由中国疾控中心、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和美国NIH等多家研究机构共同完成。

这是一项基于“大数据”的研究。研究者们基于2008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期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监测系统记录的共31个省市自治区的手足口病监测数据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该篇论文其中一处提到,“手足口病的发病症状多持续一天,死亡率便增加1%。”这引起了市妇儿中心的几位临床和公卫医生的'注意:这句结论与自己观察到的临床数据并不吻合。

“在我们的临床病例中,并不是所有症状出现都增加死亡风险,如发热;相同的症状出现在急性期和后遗症期对死亡风险的影响也是不同的,如吞咽障碍。”作者之一李佩青告诉记者。市妇儿中心的几位医生向《柳叶刀感染性疾病杂志》提出了质疑:“根据对2012年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的EV71型手足口病病例的连续统计,我们发现,患者发病早期若出现脑干和丘脑方面的症状,会增加死亡风险。”

结果让李佩青们很自豪:《柳叶刀感染性疾病杂志》采纳并刊登了他们的提问,原文作者的回复也发表在了该杂志上。作者承认,这项研究确实没有收集到临床合并症或并发症的数据。市妇儿中心神经康复科主任杨思达认为,“这次临床数据与大数据的交锋中,大数据放弃了自己的观点,这样的结果提升了临床医生的价值,鼓舞临床医生坚持临床研究。”

求护理学毕业论文 给个范文吧

【摘要】 观察自拟泻黄解毒汤 治疗 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 将48例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24例和对照组24例。两组患儿均给予新博林、阿莫西林口服及我院自制的氯锌油、炉甘石水局部外涂,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再予口服中药自拟泻黄解毒汤治疗,分别观察其治疗效果并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治疗组治愈率54.17 %,总有效率91.67 %;对照组治愈率33.33 % ,总有效率79.17 %,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1或P<0.05 )。结论 泻黄解毒汤配合西药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疗效显著。 【关键词】 泻黄解毒汤 小儿手足口病 中西医结合 手足口病是一种以手掌、足跖和口腔黏膜上发生水痘的病毒性传染病,多见于儿童,国内外均有散发或流行[1]。2005年至2007年,笔者 应用 自拟泻黄解毒汤配合新博林、阿莫西林口服及外用药物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病例选择标准参照《 现代 皮肤病学》[2] 。选择门诊手足口病患儿48例,均为连续治疗病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中男13例,女11例,年龄(3.86±1.52)岁,病程(3.62±1.16)天;对照组中男12例,女12例,年龄(4.15±1.73)岁,病程(3.95±1.54)天。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临床表现 (1)发热:48例中32例发热,体温波动在37~40 ℃。 (2)皮疹:全部病例均出现皮疹,皮疹呈离心性分布,全部病例均在手心、足底出现皮疹,丘疹为玫瑰色充血性斑丘疹,3~5 d消退,消退后不留色素沉着。疱疹呈卵圆形,淡灰色,为半房性,含微浊浆液,有的周围有红晕,2~4 d疱疹吸收,变成棕红色斑点,然后干燥脱皮。 (3)口腔黏膜病变:本组病例全部出现口腔黏膜病变。疱疹大小不等,边缘充血,黏膜病变大多数与皮疹同时出现。部分病例因流涎、咽疼、拒食等症状来诊。 2治疗方法 (1)对照组口服新博林、阿莫西林及外用药物治疗。给药方法:新博林5 mg/(kg·次),每日3次;阿莫西林40 mg/(kg·d),分4次服药;外用药物为我院自制的氯锌油及炉甘石水局部外涂,每日3次,治疗中若体温超过38.5 ℃可给予口服退热剂。 (2)治疗组在对照组给药基础上口服自拟泻黄解毒汤。方药组成:藿香10 g、炒栀子6 g、石膏10 g、防风6 g、金银花10 g、连翘10 g、板蓝根12 g、蒲公英10 g、赤芍6 g、蝉蜕6 g、紫草10 g、紫花地丁10 g。发热者加柴胡6 g,咳嗽者加前胡10 g、全瓜蒌10 g,纳差者加鸡内金6 g、焦三仙各10 g。每日1剂,煎汤后多次温服。 两组均以3 d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判定疗效。 3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 分析 处理。两组间疗效比较采用χ2检验。 4疗效观察 4.1疗效判定标准 参考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制定。治愈:体温恢复正常,疱疹干燥结痂无渗液。好转:体温下降在37.5 ℃以下,疱疹大部分干燥结痂,可见少许疱疹存在。无效:体温没有明显改变,疱疹较前略有减少。 4.2 治疗 结果 见表1。 表1两组疗效比较 从表1可以看出,治疗组与对[1] [2] 照组比较,治愈率及总有效率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1或P<0.05)。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5讨论 现代 医学认为,手足口病是一种由柯萨奇病毒A16型病毒引发的急性传染病。继发感染后,病毒与细菌共存机体,所以临床治疗时,抗病毒与抗感染同时实施,才能迅速取得临床疗效。祖国医学认为,手足口病的发生以感染时邪为主,邪毒由口鼻而入,蕴郁肺脾,内侵生湿生热,向外发于肌表,故见手、足、口部疱疹。治宜清热、利湿、解毒为主。笔者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同时服用自拟中药泻黄解毒汤口服治疗效果满意,方中藿香、炒栀子、石膏、防风为《小儿药证直诀》中“泻黄散”之组成,用以泻脾胃伏火;金银花、连翘、板蓝根、蒲公英、紫花地丁清热解毒;紫草凉血解毒、透疹;赤芍、蝉蜕辛凉透表,使机体内火毒外达内消。 可见,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疗效显著,其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纯西药治疗,具有较好的临床实用价值。 【参考 文献 】 [1]何家鑫,沈晓娜.手足口病流行特点及其防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