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宇宙学论文格式

2023-02-28 15:4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宇宙学论文格式

你这篇中国知网也好,万方数据也好都有例子!甚至百度文库都有!
  ==================论文写作方法===========================
  论文网上没有免费的,与其花人民币,还不如自己写,万一碰到骗人的,就不上算了。
  写作论文的简单方法,首先大概确定自己的选题,然后在网上查找几份类似的文章,通读一遍,对这方面的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
  参照论文的格式,列出提纲,补充内容,实在不会,把这几份论文综合一下,从每篇论文上复制一部分,组成一篇新的文章!
  然后把按自己的语言把每一部分换下句式或词,经过换词不换意的办法处理后,网上就查不到了,祝你顺利完成论文!

美的宇宙学根据 论文

(1)联系工作实际
选题要结合我国行政管理实践(特别是自身工作实际),提倡选择应用性较强的课题,特别鼓励结合当前社会实践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进行研究。建议立足于本地甚至是本单位的工作进行选题。选题时可以考虑选些与自己工作有关的论题,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使自己的实践工作经验上升为理论,或者以自己通过大学学习所掌握到的理论去分析和解决一些引起实际工作问题。
(2)选题适当
所谓选题要适当,就是指如何掌握好论题的广度与深度。选题要适当包括有两层意思:
一是题目的大小要适当。题目的大小,也就是论题涉及内容的广度。确定题目的大小,要根据自己的写作能力而定。如果题目过大,为了论证好选题,需要组织的内容多,重点不易把握,论述难以深入,加上写作时间有限,最后会因力不胜任,难以完成,导致中途流产或者失败。相反,题目太小了,轻而易举,不费功夫,这样又往往反映不出学员通过几年大学阶段学习所掌握的知识水平,也失去从中锻炼和提高写作能力的机会,同时由于题目较小,难以展开论述,在字数上很难达到规定字数要求。此外,论文题目过小也不利于论文写作,结果为了凑字数,结尾部分东拼西凑,结构十分混乱。
二题目的难易程度要适当。题目的难易程度,也就是论题涉及的深度。确定题目的难易,也要根据自己的写作能力而定,量力而为。题目难度过大,学员除了知识结构、时间和精力的限制外,资料搜集方面也有局限。这样,就会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致使论文写了一半就写不下去了,中途要求另选题目。所以,在这个问题上的正确态度应该是:既不要脱离实际,好高骛远,去选一些自己不可能写好的论题;又不能贪图轻便,降低要求,去写一些随手可得的论题。
(3)选题要新意
所谓要有新意,就是要从自己已经掌握的理论知识出发,在研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善于发现新问题,敢于提出前人没有提出过的,或者虽已提出来,但尚未得到定论或者未完全解决的问题。只要自己的论文观点正确鲜明,材料真实充分,论证深刻有力,也可能填补我国理论界对某些方面研究的空白,或者对以前有关学说的不足进行补充、深化和修正。这样,也就使论文具有新意,具有独创性。

平行宇宙 天文学 论文

平行宇宙(Multiverse、Parallel universes),或者叫多重宇宙论,指的是一种在物理学里尚未被证实的理论,根据这种理论,在我们的宇宙之外,很可能还存在着其他的宇宙,而这些宇宙是宇宙的可能状态的一种反应,这些宇宙可能其基本物理常数和我们所认知的宇宙相同,也可能不同。
平行宇宙经常被用以说明:一个事件不同的过程或一个不同的决定的后续发展是存在于不同的平行宇宙中的;这个理论也常被用于解释其他的一些诡论,像关于时间旅行的一些诡论,像「一颗球落入时光隧道,回到了过去撞上了自己因而使得自己无法进入时光隧道」,解决此诡论除了假设时间旅行是不可能的以外,另外也可以以平行宇宙做解释,根据平行宇宙理论的解释:这颗球撞上自己和没有撞上自己是两个不同的平行宇宙,如此云云等 平行宇宙
[1]在近代这个理论已经激起了大量科学、哲学和神学的问题,而科幻小说亦喜欢将平行宇宙的概念用于其中平行宇宙的分类   在2003年的科学人杂志里,有一篇由美国宇宙学家Max Tegmark写的关于平行宇宙的专文,在文中他将平行宇宙分成四类:   第一类:这类的宇宙和我们宇宙的物理常数相同,但是粒子的排列法不同,同时这类的宇宙也可视为存在于已知的宇宙(可观测宇宙)之外的地方   第二类:这类的宇宙的物理定律大致和我们宇宙相同,但是基本物理常数不同   第三类:根据量子理论,一件事件发生之后可以产生不同的后果,而所有可能的后果都会形成一个宇宙,而此类宇宙可归属于第一类或第二类的平行宇宙,因为这类宇宙所遵守的基本物理定律依然和我们所认知的宇宙相同(以上「一颗球落入时光隧道,回到了过去撞上了自己因而使得自己无法进入时光隧道」诡论的平行宇宙解决办法属于此种)
所有可能存在的M理论-宇宙模型图册(6张)  第四类:这类的宇宙最基础的物理定律不同于我们宇宙,而基本上到第四类为止,就可以解释所有可能存在(也就是可想象得到的)的宇宙,一般而言这些宇宙的物理定律可以用M理论构造出来
什么是平行宇宙?假设你手里拿着一片树叶,全世界独一无二的一片树叶,当然啦,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么。能不能换种看法呢:你手里拿着无数片树叶,只不过它们全都一模一样,在时间空间上叠合在一起了,所以你只能看见一片树叶,呵呵,有点诡辩,但也没错吧。甚至连你自己都有无限多个,只不过叠在一起了,在某种特定条件下没准会分一个出来呢。双面维若尼卡?不是啦,分出来的不止你一个人,整个世界那会跟着分出去了,于是有两个互不相干的世界,其中各有一个一模一样的你,只是你们俩永远都不会碰到一起,也就无从知道对方的存在,这就是所谓平行宇宙了。   往高深里说,这牵涉到量子物理学,往浅显里说,估计大家小时候闲来没事也想到过这个。官方说法都不尽统一,平行宇宙(parallel universe),平行世界(parallel world),多重宇宙(multiverse),反正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就行啦。
举例
  比如迈克福克斯回到过去撮合老爸老妈的婚姻,哗,电光一闪,世界分裂,迈克回去的并不是自己原先的那个世界,而是另外一个一模一样的平行世界,这两个平行世界在迈克回来之前是完全一模一样,重合在一起的,迈克一出现,就桥归桥路归路了。在分出来的这个平行世界里迈克其实爱干嘛就干嘛吧,就算娶了本该当自己老妈的那个女人,也不会造成自己消失的。   这么一说时间旅行就讲得通了,回到过去并不能改变现在,而是创造出另外一个新的世界来。就算杀你祖母,杀的也是另一个世界里的祖母。不过这样一来阿诺回去杀琳达就没有道理了,因为就算他得手,也不干现在什么事,只是改变了另一个世界的发展走向。而且这样一来,很多英雄行为就缺乏动机了,难怪好莱坞不喜欢这样的理论。   不过有了理论,总会用得着,李连杰不就在《宇宙追缉令》的平行宇宙中来来回回赶了一通么。李连杰的平行宇宙称作"先置平行宇宙",就是说不管你玩不玩时空挪移,无限多个宇宙原本就存在,有本事你就可以在里面窜来窜去。相对来说还有一种理论就是"后置平行宇宙",只有你时空旅行,改变了历史,才会有新的平行世界分化出来(例子:著名的单机游戏《红色警戒3》的时空之所以形成,就是因为苏联人回到1927年抹杀爱因斯坦,才与原先红警1,2的时空分隔’)。说到底也就是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没什么可多争论的。

有谁能给我 大学里 要求写的 议论文的 范文吗

大学本科毕业论文标准格式

×××××三号黑体)

学 号:(××××××××三号黑体)

指导教师:(××××××××三号黑体)

专业:(××××××××三号黑体)

年 级:(××××××××三号黑体)

学 校:(××××××××三号黑体)

4.2摘要:摘要是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应以第三人称陈述。它应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即不阅读论文的全文,就能获得必要的信息。摘要的内容应包含与论文同等量的主要信息,供读者确定有无必要阅读全文,也供文摘等二次文献采用。

摘要一般应说明研究工作目的、实验研究方法、结果和最终结论等,而重点是结果和结论。摘要中一般不用图、表、公式等,不用非公知公用的符号、术语和非法定的计量单位。

摘要页置于封面页后。

中文摘要一般为300汉字左右,用5号宋体,摘要应包括关键词。

英文摘要是中文摘要的英文译文,英文摘要页置于中文摘要页之后。申请学位者必须有,不申请学位者可不使用英文摘要。

关键词:关键词是为了文献标引工作从论文中选取出来用以表示全文主题内容信息款目的单词或术语。一般每篇论文应选取3~5个词作为关键词。关键词间用逗号分隔,最后一个词后不打标点符号。以显著的字符排在同种语言摘要的下方。如有可能,尽量用《汉语主题词表》等词表提供的规范词。

4.3目次页:目次页由论文的章、节、条、附录、题录等的序号、名称和页码组成,另起一页排在摘要页之后,章、节、小节分别以1.1.1、
1.1.2等数字依次标出,也可不使用目次页

5.主体部分

5.1格式:主体部分的编写格式由引言(绪论)开始,以结论结束。主体部分必须另页开始。

5.2序号

毕业论文各章应有序号,序号用阿拉伯数字编码,层次格式为:

1××××(三号黑体,居中)
××××××××××××××××××××××(内容用小四号宋体)。
1.1××××(小三号黑体,居左)
×××××××××××××××××××××(内容用小四号宋体)。
1.1.1××××(四号黑体,居左)
××××××××××××××××××××(内容用小四号宋体)。

例子


原子核和强相互作用物质的相变[1]刘玉鑫,穆良柱,常雷
1.北京大学物理系, 北京100871
2.北京大学重离子物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871
3.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理论核物理中心,兰州730000

摘要:简要回顾原子核和强相互作用物质的相结构及相变研究的现状。说明原子核和强相互作用物质的相结构和相变的研究是原子核物理、粒子物理、天体物理、宇宙学和统计物理等领域共同关心重要前沿领域,到目前为止已取得重大进展,但无论是具体实际问题还是研究方法等方面都需要系统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原子核物理;强相互作用物质;相与相变

1 引言
100年前,爱因斯坦通过分析充满空腔的辐射系统的熵与充满空腔的气体系统的熵,提出电磁辐射由光量子组成[1,2],从而建立了光子的概念,吹响了引导人们探索微观世界的冲锋号。进一步的深入研究表明,组成物质世界的粒子可以分为强子和轻子两类,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分为引力作用、电磁作用、弱作用和强作用4类。参与强相互作用的粒子或具有强相互作用的系统统称为强相互作用物质(包括强子物质、夸克物质等)及其特殊形式——原子核(由有限个强子组成的系统),对原子核和强相互作用系统的相结构及相变的研究,对于认识强相互作用系统的相结构、相变,了解宇宙的起源和演化至关重要,并且可能是有限系统的统计物理的检验平台。因此,近年来关于原子核和强相互作用系统的相变的研究不仅是原子核物理、天体物理、宇宙学及粒子物理等领域研究的重要前沿课题,还引起了有限量子多体系统领域和统计物理学界的极大关注。本文简要介绍原子核及强相互作用系统的相及相变研究的现状。
2 原子核的相及相变
2.1 原子核的单粒子运动与集体运动
原子核是有限数目的强子组成的束缚系统,其中的核子(质子和中子)自然具有单粒子运动,并建立壳模型成功的描述原子核的相应性质。实验上对原子核的能谱和电磁跃迁等的研究表明,原子核还具有整体运动,并建立了原子核具有形状和振动、转动等集体运动模式的概念。人们通常利用将核半径按球谐函数 展开来描述原子核的形状,并将相应的形变称为 极形变(如图1所示)。已经观测到和已经预言的原子核形状多种多样[3,4],比较重要的是四极形变,实验上已经观测到的最高极形变是16极形变[3,4]。按照壳模型和集体模型的观点, 幻数核多为球形, 而偏离满壳的核则为形变核,形变核可以细分为长椭球形、扁椭球形、三轴不对称形、梨形、香蕉形、纺锤形等。同时原子核还可能有形状共存现象。

图1 时原子核的 极形变的形状示意图(取自文献[3])
Fig. 1 Sketch of the shape of a nucleus in -pole deformation with ( taken from Ref. [3] )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在较高激发能和较高角动量情况下,原子核的集体能谱消失,即出现带终结现象[5],这表明发生了由集体运动到单粒子运动的相变。
2.2 原子核的形状相变
原子核形状的研究一直是原子核结构理论中一个重要的问题,这是因为原子核形状与原子核组成成分及其两种运动形式--集体运动和单粒子运动、中子质子比、角动量、激发态能量和核环境的温度等都密切相关。例如,集体模型中计算单粒子运动时常用的变形平均势就和核形状有关,不同形状原子核的集体运动模式各不相同[6];同时原子核的形状由所有核子的空间分布决定,而且随集体运动模式的不同而变化[7]。另一方面,原子核的形状和一定的动力学对称性相联系[4],核形状变化与原子核的动力学对称性的破缺相联系。原子核的形状发生变化表明其状态和性质发生了变化,也就是发生了相变。因此,原子核的形状相结构和相变的研究是原子核结构研究的重要内容。由于形状共存可能是单粒子运动和集体运动较强耦合的结果[7],因此形状共存也是核形状研究中关注的焦点[8]。
早期对于原子核形状相变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一系列同位素或同中子素的基态[4,9],基态核的形状相变普遍存在于各个质量区[3],近年来关于临界状态对称性和三相点的研究[10-16]以及对超重核的形变和形状共存的研究[17],极大地丰富了基态和形状相变的研究内容。另一方面,由于实验上g-射线探测器阵列技术的进步,使得我们不仅可以对原子核基态的形状进行研究,而且可以对激发态、尤其是高自旋态的核形状进行研究。激发态核的形变则更富含物理内容, 如超形变带、回弯现象、同核异能态等都和形变直接相关;2003年观测到的沿Yrast带出现的集体振动模式到定轴转动模式的变化表明低激发态中可能存在转动(或角动量)驱动的由球形(振动)到长椭球形(定轴转动)的形状相变[18]。
对于原子核基态形状的研究通常采用的理论模型有集体模型[6]、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IBM)[4]、Hartree-Fock-Bogoliubov(HFB)方法[19], 另外还可以使用热力学统计理论[20]。而对于原子核激发态的形状的研究则采用Landau相变理论[21]、有限温度推转HFB[22]、推转IBM[23]等。在这些方法中,集体模型有比较直观的几何图象,但是缺乏微观机制;而微观理论没有直接的几何图象。由于IBM既有较好的微观基础[24],又可以由相干态理论建立直观的几何图象[4],所以IBM理论在原子核的形状相变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早期利用IBM对原子核基态的形状相变的研究可以归纳为Casten三角形[4],近年来Iachello利用几何模型对原子核基态形状相变的研究将Casten三角形扩展到四面体[25],如图2所示。图中三个顶点对应IBM的U(5)、SU(3)、O(6)三种对称性极限,另一个顶点对应SU*(3)对称性(将SU(3)的生成元 中的 替换为 )。由相干态理论知,U(5)、SU(3)、SU*(3)、O(6)对称性分别对应球形、轴对称长椭球形变、轴对称扁椭球形变、g-不稳定形变[4]。并且,沿球形到g-不稳定形变的相变为二级相变,临界点附近的核态具有E(5)对称性[10];从球形区到长椭球形变区的相变为一级相变,临界点附近的核态具有X(5)对称性[11];还存在球形、长椭球形和g-不稳定形变三相共存的三相点[15,16]。此外,长椭球形变与扁椭球形变之间的临界点附近的核态具有O(6)对称性[12]、Y(5)对称性[13],也有人认为长椭球与扁椭球形状相变临界点附近的核态还可能具有Z(5)对称性[14]。理论上发现形状共存和各种临界点对称性之后,很快就在实验上找到了对应的原子核。如152Sm可能有形状共存现象[26], 与E(5)对称性对应的原子核有134Ba[27]、108Pd[28]、130Xe[29]等,与X(5)对称性对应的原子核有152Sm、154Gd、156Dy和其他N=90的同中子素链[30],与Y(5)对称性对应的原子核有166,168Er[31]等,与Z(5)对称性相对应的原子核有194Pt等[25]。同时,类似Iachello四面体的工作很快被推广到区分质子玻色子和中子玻色子的IBM-2[32],同样成功的找到了各种极限对称性之间的相变。

图2 扩展的IBM的对称性间的演化图(取自文献[25])
Fig. 2 Extended sketch of the symmetries and their evolution in the IBM ( taken from Ref. [25] )

对于角动量变化可能引起的原子核形状相变,早期的研究主要基于液滴模型[19]。近年来,人们开始利用Landau相变理论[21]、有限温度推转HFB理论[22]、推转IBM[23]、推转无规位相近似[33]以及IBM框架下考虑角动量投影的相干态方法[34,35]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即使是核的低激发态也可能存在各种形状之间的相变,并说明低激发能谱中出现振动到定轴转动的相变的机制可能是,随着角动量升高,振动逐渐减弱,转动逐渐加强,临界点以后成为很好的定轴转动。另一方面,直接从核子层次对原子核形状相变的研究也已取得进展[36]。
3 强相互作用物质的相变
3.1 原子核的液气相变
早在20世纪30年代,根据实验观测到的原子核的性质,人们就对原子核的结构提出了费米气体模型和液滴模型。这说明在某些条件下,原子核呈液相,或者说其某些性质表现为液相的性质;而在另一些方面,原子核表现为气相。在这一层次上,所谓的“液相”和“气相”只是作为原子核的不同性质的唯象表述,根本没有关心这两种相之间的演化。
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中高能核核碰撞研究的深入,人们研究了核核碰撞形成的系统的温度与其中核子的激发能之间的关系,最早的由德国GSI报告的结果[37]如图3所示,这一关系显然与通常物质处于液相、气相及其间相变中温度与单粒子平均能量间的关系相同,从而说明发生了液气相变。由于相变通常由热力学函数和状态方程出发进行研究,原子核的液气相变自然成为研究核物质状态方程、进而研究核天体状态及其演化的突破口。于是,美国Brookhaven国家实验室、Lawrence国家实验室、Michigan州立大学、德州农机学院、俄罗斯的Dubna、德国的GSI、法国的GANIL和LNS Saclay、意大利的del Sud国家实验室等国际大型实验室的核物理学家系统研究了中高能核核形成的系统的温度与单粒子激发能的关系、热容、高碎裂多重度、集体膨胀、有限尺寸及Fisher定律标度等[38~41],理论上发展了核玻尔兹曼方程[42]、有限系统费米子-分子动力学[43]、全反对称分子动力学[44]等方法、并利用渗渝理论[45]对这些系统进行研究,结果都表明,在一定的条件下,中高能核核碰撞形成的系统中都会出现液气相变,并说明该相变的机制是失稳分解。事实上,这些研究还都有待深化,尤其是相变的序参量、同位旋依赖性、相变的临界温度、对核天体的结构和演化的影响等都是目前研究关注的重要问题。
图3 核核碰撞形成的系统的温度与单核子能量的关系(取自文献[37])
Fig. 3 Relation between the temperature and the energy of single nucleon of the system formed in nucleus-nucleus collision (taken from Ref. [37])3.2 强相互作用物质的相变
强相互作用物质是由强子(包括重子和介子)组成的强子物质和由夸克、胶子组成的夸克物质的统称。因此,对强相互作用物质的组分、性质、相结构及相变的研究是当代原子核物理、粒子物理、天体物理和宇宙学等领域共同关注的重大课题。
我们已经知道,强子由夸克和胶子组成,并且可以形象地将之比喻为束缚有夸克和胶子的口袋,口袋内的夸克、胶子的相互作用与强相互作用真空内的作用之间的差异提供的袋常数常被用来描述束缚的强度。随着强子物质系统温度的升高,强子无规则运动的能量和其内部夸克、胶子无规则运动的能量都会升高,压强会增大;系统密度的增大也会引起压强增大,当系统的真空压不能平衡强子内部的压强时,强子将消失,夸克和胶子将成为夸克物质,也就是可以发生退禁闭相变。退禁闭形成的夸克物质可能以等离子体状态存在,从而形成夸克胶子等离子体(QGP)。另一方面,描述强相互作用的基本理论是量子色动力学(QCD),QCD具有渐近自由的性质(上述退禁闭相变正是渐近自由的结果和表现),并且零质量的费米子(夸克等)具有左旋和右旋的等价性,这种等价性称为手征对称性。然而,现实的强子世界处于低能区域,夸克是禁闭的、有质量的,并且不具有手征对称性。但当退禁闭相变发生以后,手征对称性可能恢复,从而发生手征恢复相变。再者,我们知道,由于电声作用的相互影响,声子可以为电子之间提供一个较弱的吸引力,从而形成电子库珀对,出现超导现象;由于夸克之间的特殊的相互作用道本来就是吸引的,因此夸克之间也可以形成夸克库珀对,由于夸克具有3种颜色,3种色混合或一种色与其反色混合形成无色的强子,但两个夸克形成的对却带有颜色,因此由夸克库珀对形成的凝聚状态称为色超导态[46]。根据色超导态的夸克库珀对的色味结构,色超导态具有两味色超导、色味锁定色超导等多种相(有时简单地统称之为色超导相)。目前的研究表明,强相互作用物质的相图如图4所示。
图4 强相互作用物质相图(取自)
Fig. 4 Phase diagram of strong interaction matter (taken from )

由于QCD具有渐近自由的性质,因此,对于高能区的场和粒子性质,可以利用微扰QCD进行研究,并得到了很好的结果。但对于低能区域,QCD的求解问题尚没有解决,于是人们发展了QCD因子化和重求和(硬热圈展开和硬密圈展开)方法[47],并利用QCD的非微扰有效场论模型方法和唯象模型方法(Dyson-Schwinger方程、瞬子模型、整体色对称模型、手征模型、孤立子模型、夸克介子耦合模型、NJL模型、袋模型)[48~54]等对强相互作用物质进行理论研究。近年来,随着对基本原理的扩展和计算方法的发展,利用格点QCD对强相互作用物质的研究已有重大进展[55]。实验上,人们利用高能核核碰撞对强相互作用物质及其相变进行研究。目前,美国Brookhaven国家实验室的AGS和RHIC、欧洲核子中心的SPS等大型高能核核碰撞装置都已为强相互作用物质的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即将开始运行的欧洲核子中心的LHC和正在兴建的德国GSI的SIS将为强相互作用物质的研究揭开新的一页,我国在兰州兴建并即将运行的CSR装置也将为强相互作用物质的研究谱写新的篇章。尽管对强相互作用物质的相结构和相变的研究已取得丰硕成果,但仍有很多重大基本问题(例如手征对称性破缺和恢复的机制、过程和准确信号、费米子质量的起源、QGP的准确信号和鉴别、强子物质和夸克物质的状态方程,等等)需要研究。
4 小结
综上所述,原子核和强相互作用物质的相结构和相变的研究是原子核物理、粒子物理、天体物理、宇宙学和统计物理等领域共同关心的重要前沿领域,尽管已取得重大进展,但无论是实际问题还是研究方法都需要系统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1] EINSTAIN A. Ann. Phys[J]. 1905 (17): 132-148; G. N. Lewis, Nature [J]. 1926 (118): 874.
[2] ZEILINGER A., WEIHS G., JENNEWEIN T., ASPELMEYER M., Nature[J]. 2005 (433): 230.
[3] LUCAS R. Europhysics News[J] 2001(31).
[4] IACHELLO F ,Arima A. The interacting boson model[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5] AFANASJEV A V,FOSSAN D B, LANE G J, RAGNARSSON I., Phys. Rept[J]. 1999(322): 1.
[6] BOHR A., MOTTELSON B. R. Nuclear Structure[M]( Inc.Massachusetts :W. A. Benjamin, 1975, 1-748.
[7] GREINER W, MARUHN J. A. Nuclear Models[M] Berlin:Springer, 1996, 47-53.
[8] HEYDE K, JOLIE J., FOSSION R., BAERDEMACKER S De, HELLEMANS V. Phys. Rev[J]. 2004( C 69): 054304.
[9] CASTEN R. F. KUSNEZOV D.ZAMFIR N. V..Phys. Rev. Lett[J]. 1999(82): 5000.

Phase Transitions of Nucleus and Strong Interacting Matter
LIU Yu-xin 1,2,3,MU Liang-zhu1,CHANG Lei1

1. Department of Physics,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China
2. The Key Laboratory of Heavy Ion Physics at Peking University, Ministry of Education, Beijing 100871,China
3. Center of Theoretical Nuclear Physics, National Laboratory of Heavy Ion Accelerator, Lanzhou 730000,China
Abstract: We review the status of the research on the phase structure and phase transitions of nucleus and strong interacting matter briefly. It shows that the related studies are the very active current frontier commonly interested by nuclear physics, particle physics, astrophysics, cosmology, statistical physics and other areas. A lot of significant progress has been made. However, not only concrete problems but also researching approaches need to be studied further.
Key Words: nucleus, strongly interacting matter, phase and phase transition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