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广西巴马论文研究

2023-02-27 20:3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广西巴马论文研究

广西不仅是一个 旅游 大省,有丰富的 旅游 资源,而且还是一个长寿之乡。截至到2019年,经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认定的全国长寿之乡有76个,其中广西就有25个,长寿之乡名副其实,其中最出名的还属巴马。

巴马县隶属于广西河池市,在秦时属象郡及桂林郡,汉时属郁林郡广郁县,1956年成立自治县。

这些年巴马的名气如日中天,现在是世界闻名的长寿之乡了,其实巴马人长寿的 历史 源远流长。

清朝时,嘉庆皇帝闻知巴马境内 (后经考证是宜州市) 有一个 142岁的高寿 老人名叫蓝祥, 特 题诗曰“烟霞养性同彭祖,道德传心问才聃”。 清光绪戊戌年,光绪皇帝钦命广西提督冯子才为这里的长寿老人邓诚才题赠"惟仁者寿"的匾牌,现该匾为邓家的第四代孙保存至今。

1960年的时候,国内有关专家就根据广西区提供的线索,首次到巴马作了长寿考察,巴马的长寿现象开始引起国家关注,1982年人民日报曾就巴马长寿乡做了专题报道,新华社用各种语言向世界播发,引起世界的广泛关注与重视,先后有路透社、美联社等30多个国家媒体记者和医学专家慕名到巴马访问、研究、观光。

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巴马百岁以上老人有50人,占当时总人口的2.06/万。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百岁以上老人有69名,占当时总人口的3.08/万。

现在巴马名气最大的还属甲篆镇的 巴盘屯,一个过去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现在已经是是巴马唯一的一个用长寿村来冠名的村子了,巴马有很多长寿村,为何唯独这个村会火?因为该村有人口515人,百岁以上老人最多的时候 达7人,是国际上“世界长寿之乡”标准的近200倍,在五个被国际自然医学会认定的世界长寿之乡中,这个记录也是长寿乡之首。

1991年9月, 国际自然医学会 会长森下敬一率领考察团一行6人开始了对巴马巴盘屯等村子的长寿情况进行考察。并在国际权威刊物《自然医学》杂志上连续刊载了考察巴马的调查报告、学术论文和大量照片。2003年11月, 国际自然医学会 将世界第五个长寿之乡称号授予巴马。

消息一公布,巴马立马开始热闹起来,巴盘屯,这个昔日异常安静的小山村,开始失去往日的宁静,这里的空气、水、阳光、磁场都成了宝。空气中含有大量的负离子,可以止咳化痰,还可以改善神经衰弱,降血脂,饮用这里的水,可以增强体质,延缓衰老,这里的磁场,提高人体免疫力,甚至可以治疗癌症,全国各地的老人们开始慕名而来,各路地产商、商家也嗅到了商机,也开始蜂拥而入进入。

巴盘屯,这是一个具有喀斯特地貌的小山村,静谧,淳朴,群山环抱,清澈的盘阳河在村边欢畅地流过,山上的甘泉世世代代滋养着这里的村民。

今天的巴马已经被完全商业开发了,从开始两三千一平的房子,到现在一万多一平,还有商人无孔不入的各种概念,巴马的水、食材等等都被夸大神化,能治百病,能延绵益寿, 路两边都是店铺,卖巴马矿泉水、巴马汤足浴粉、巴马 健康 食品的,还有 养生 馆之类的地方。

巴盘屯周边的小村庄都搞起了地产开发,盖起了楼房租给来巴马 养生 的外地人。这是离巴盘屯不远的坡月村,一个看着不像村子的村子,很多酒店,饭馆,商店,市场,银行,慕名而来到长寿村而来的很多人都住在这里,一居室的房间在600-1000多元。

巴马过去很原始,环境很优美,现在很现代,很商业化。

每天早上, 巴盘屯 的榕树下就聚满了人,这些来此地打水的人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候鸟”,也有来自四面八方的来养病的人,他们坚信这种在地下经过五进五出后富含矿物质的所谓“小分子水”,生喝能治病。

巴盘屯 另一个所谓的“长寿秘诀”是地磁,在百魔洞里,这种高低不一的岩石,就是所谓的“磁疗区”。

这些人带着凳子、垫子在这里接受地磁疗,巴马百魔洞充满了各种神奇的传说,这里的空气清新的沁人心脾,百魔洞的泉水更是清冽甘甜,这些对人的 健康 是有益的,但说磁场治病却缺乏科学依据,目前经过科学家证实的是磁场对人体 健康 分别有着正面和负面的效应。

巴马的走红,也改变了这些长寿老人的生活方式,这些百岁长寿老人成了道具和“景点”,每天等着到访者合影,送红包。

知道了长寿村的变化,让亲自将巴马送上“世界长寿之乡”席位的森下敬一也叹息地说:“再也不想去了。”

每个人都想活得再更长,要长度,也要有厚度。活得久和得到的多,似乎不可兼得。

巴马的长寿源于当地的自然生态、巴马人的生活习惯和巴马人的精神状态,而不是靠什么“神水”、磁场作用的所谓传奇。巴马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享受安宁,“耕作不辍,平淡寡欲,无为而乐”。

巴马的长寿老人以素食为主,常以玉米粉辅以青菜、豆类和薯类,煮成糊,以茶籽油和火麻仁粉煮菜。,食粥长寿是巴马与其他四个世界长寿乡最大的区别。

巴马的老人为何会长寿?空气、水质洁净无污染, 健康 而简单的生活方式,五谷杂粮的膳食平衡,民风淳厚,与世无争,心态平和,早睡早起,坚持劳动,没有垃圾食品,没有地沟油,没有大气污染和高浓度的雾霾 ,优质的遗传基因,这些才是长寿的源泉。

长寿老人习惯饮食简单,以玉米粥和蔬菜为主,常吃火麻油、茶油、南瓜、白薯等富有营养的有机食品,这些食物粗糙、能量不高,不会造成营养过剩。

长寿村的真正意义在于提供了一种有价值有远见的生活方式,让人们重新认识自然,与自己内心对话,需要调整的是自己的心理,少些贪心杂念,口腹之欲,慵懒之欲。深处闹市,精简于心,也就是俗话常说的,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

对于生病者而言,巴马不是医院,来这里或许只是一种心理暗示和一种仪式感,其实信念和开心更重要,多看看这里的美景,让心境浸润在这片青山绿水之中,游山玩水,怡然自得,对身心确实是大有益处。

百鸟岩位于甲篆镇漠斋山下,别名龙虎洞,因洞内燕子栖集,蝙蝠掠飞,又名百鸟洞,

盘阳河是巴马的母亲河,从烈屯漠斋山的百鸟洞奔流而出,两岸奇峰峻峦,村屯错落。

巴马不仅有美景,这里也是特产丰富,有珍珠黄玉米、油茶、火麻、复活草、油鱼、黑山羊、麻鸡、银鱼、香猪等特色产品。其中,巴马油鱼体肥肉嫩身骨细软,煎时香油四溢同时。巴马香猪奇特的功效没有,但好吃到心醉,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含量低,含有不饱和脂肪酸,肥胖、三高的人群食用也不用担心。

小贴士

一、交通

1、巴马不通火车,需要自驾,或者从南宁和百色或是乘坐大巴前往。百色到巴马3个小时,南宁到巴马4个小时

2、长寿村,也就是 甲篆镇巴盘屯, 距离巴马县城26多公里, 巴马县城 汽车 站 有公交车,也有很多私人的小面包车。此村 知名度最大,住宿也最贵。

二、住宿

除了上面说的长寿村外,在附近还有3个村落可住宿。

1、坡纳村,距离长寿村12公里,这里有度假村,也在盘阳河边,配套齐全,价格适中。

2、坡月村,村子比较大,房源也多,高中低价格都有,距离长寿村4公里,距离百魔洞约3公里。

3、百魔屯,距离百魔洞很近,方便吸氧,但这里住宿较少,配套一般。

欢迎关注慕士塔格的季风,让我们一起去看世界 。

广西巴马长寿村老人长寿的秘诀?

一、水源富含矿物质

巴马的水,多是地下水和富含矿物质的山泉水,又称小分子水,更容易被人体细胞吸收,山泉水呈弱碱性,含有大量的微量元素,对健康有益。

巴马的水很细,极易进入人体细胞膜被人体吸收,用巴马的水泡茶,可以真正泡出茶味来。不少妙龄少女把巴马水作为柔肤水,肌肤有光泽,这就是小分子水的作用。

二、土壤有丰富优质的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

巴马的土壤有丰富优质的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专家公认,全世界最纯正、最原始的乳酸菌在巴马,巴马的土壤中含锰和锌很高,是其他地区的几十倍。

巴马土壤中含锰和锌都很高,农作物通过吸收土壤里的锰的锌,储藏在茎叶或果实里,人又通过食物吸收而进入人体。因此,巴马的百岁老人无心脏病和脑血栓,绝大多数都是无疾而终。

三、空气中的高负氧离子高

在巴马,空气的负氧离子很高,著名的水晶宫、百魔洞和百鸟岩等旅游景点,每立方厘米的负氧离子竟高达2万到5万个。盘阳河两岸达3000个以上,县城城区的负氧离子也高达2000个以上。

四、地磁高

地球的一般地区地磁约在0.25高斯,而巴马的地磁高达0.58高斯,是一般地区的一倍多。人们生活在恰当的地磁场环境中,身体发育好,血清清洁且循环好,心脑血管发病率低,身体免疫力高,能协调脑电磁波,提高人的睡眠质量。

五、日照时间短

巴马在高磁场的作用下,不仅日照时间平均5小时,而且80%以上是被誉为“生命之光”的4至14微米波长的远红外线。在烈日下,也不会感觉毒辣。远红外线不仅能激活水,更能不断地激活人体组织细胞,增强人体新陈代谢,改善微循环,提高人体免疫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巴马长寿村

巴马神水,地处广西巴马的五大优势

巴马外部环境因素造就巴马长寿现象是地磁、空气、水、阳光、食物。这五大因素与古代地理中的阴阳五行,即金、木、水、火、土相互对应。
  弱碱水成就长寿之乡
  研究发现,巴马人长寿与盘阳河的水的独特性密不可分。因其特殊的历史和地理条件,盘阳河的水都是小分子团、负电位、弱碱性还原水。
  地磁万物之源
  巴马有一条断裂带,直接切过地球地幔层,导致地磁增强。这条断裂带就在盘阳河地下,断裂带把巴马一分为二,即西山、凤凰、东山三个乡为石山地区,其余七个乡镇是土坡丘陵地区。有科学考证:人们生活在恰当的地磁场环境中,身体发育好,血液清洁且循环好,心脑血管发病率低,身体免疫力高,能调协脑电磁波,提高人的睡眠质量。
  空气负氧离子“长寿素”
  在巴马空气负氧离子很高,在著名的水晶宫、百魔洞和百鸟岩等旅游景点每立方厘米的负氧离子达20000—50000个/cm2、盘阳河两岸达3000以上、县城城区达2000以上。
  微波紫外线改善微循环
  在巴马在高磁场作用下,不仅日照时间长,而且80%以上是被誉为“生命之光”的4至14微米波长的远红外线。你在烈日下,不会感觉到毒辣的。远红外线它能不断地激活人体组织细胞,增强人体新陈代谢,改善微循环,提高免疫力。
  土壤,孕育生命
  巴马的土壤有丰富优质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同时含锰和锌很高。在百岁老人头发中,含锰是其它地区十倍。WHO认为锰对血管有保护作用,是人体多种酶的激活剂,对血糖、血脂、血压均有影响。

长寿基因的研究的重点和热点

科学家们在不断预测人类的寿命极限:120、150……甚至有美国科学家预测本世纪末我们能活到200岁。这些预测,让很多人产生了这样的疑问:到底人类能活多久?怎样才能长寿?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国内外的科学家及研究机构,对世界长寿研究的最新进展做了初步了解。一般认为,人类的自然寿命在100岁以上是确切无疑的。人的寿命,主要通过内外两大因素实现。内因是基因,外因是环境和生活习惯。内因:基因研究逐渐明朗长寿研究近百年来才开始科学化;近10年来,长寿研究逐步取得突破。德国科学家用15年的时间,调查了576名百岁老人,结果发现,他们的父母死亡时的平均年龄比一般人多9—10岁。因此,科学家们认为,长寿的遗传因素非常重要。他说,目前,长寿研究已成为一个跨领域、发展迅速的研究科目。在欧洲科学家看来,衰老是一种多基因的复合调控过程,表现为染色体端粒长度改变、DNA损伤、DNA甲基化和细胞氧化等。这些因素综合作用,影响了寿命的长短。当前,科学家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寻找“长寿基因”。专家们主要谈到了两个研究方向。一是“4号染色体”。欧洲科学家认为,“4号染色体”上有长寿基因,如果能发明出刺激长寿基因的药物,就能减缓人类衰老的速度。在国内,科学家们也在做同样的研究。从2004年开始,他们在对广西巴马的长寿老人进行研究时发现,这些老人的4号染色体上可能存在长寿遗传基因。接下来,他们计划用2—3年的时间找到这些基因,并且研究它们的具体生理功能。如果成功的话,对整个中国人群都有借鉴意义。二是载脂蛋白E。这种基因分为2、3、4三种亚型,其中2型和3型均能延迟发病年龄,降低发病率,促进寿命增长。法国和意大利等国的科学家普遍认为,主要是载脂蛋白E2基因在对人的寿命起延长作用;在中国,杨泽教授等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长寿老人体内的载脂蛋白E3比较多,占到了80%—90%的比例,这也是巴马长寿老人的遗传标志。如何刺激它们更好地发挥作用,将是科学家们下一步的工作重点。除此之外,还有研究发现,用转基因技术可以增加人体细胞的增殖能力,延长细胞寿命;有的研究则显示,给老化肌肉注入新基因能让人恢复青春活力。三是抑制“减寿基因”。说到这一点,人们最熟悉的要算自由基了。老年医学研究所老年保健品功能评价室主任胡刚教授告诉记者,目前,国际上基本认定,自由基对人体的损伤是导致人类寿命变短的重要因素之一。自由基要是多了,就会导致细胞膜的通透性降低,甚至会破坏酶和DNA,使细胞逐渐“衰老”。除了自由基,前面提到的载脂蛋白E的4型,会促使老年痴呆症的发作,损害寿命。如何抑制它的表达,也是科学家研究的热点。外因:生活习惯的影响得到确认“内因”很关键,“外因”也不可忽视。在迪特·普罗格教授看来,环境和生活习惯在长寿上所起的作用甚至能达到66%。目前,在“外因”方面,科学家们提出,以下4点内容非常重要:一是饮食。欧洲的一篇研究报告说,少吃可以延缓衰老。德国海德堡素食研究会认为,素食者的寿命要长于没有饮食忌讳的人。杨泽教授在研究中也发现,巴马长寿老人每日人均摄入热量比国际长寿协会推荐的1500大卡还低,只有1400大卡。二是心理。英国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发现,旅游度假能够延长人的寿命。比起那些从不旅游度假的人来说,每年外出度假的人在未来9年中死去的可能性要低21%。“精神作用对寿命的影响也很大。”黎健教授说,他在瑞士时,看到很多老人的独立性都特别强,有的还在大街上当义工,这种积极向上的生活心态,对长寿无疑是有好处的。三是生活习惯。杨泽教授认为,人到30岁以后就应该注意保持生活规律,为以后的生活多积累一些能量。他说,人的一生其实是一个不断消耗的过程,熬夜、酗酒、过度运动等都会导致身体消耗过度。而身体可供消耗的就那么多,用一点少一点。记者在翻看普罗格教授提供的德国长寿医学研究中心的研究资料时发现,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导致人类死亡的头号原因。在欧洲,70%—80%的人死于“生活方式病”———心脏病、脑卒中、高血压。德国富尔达大学健康学教授彼得·埃克斯特甚至认为懒人更长寿,理由是活跃的身体会产生更多“自由基”,加快衰老过程。四是生存环境。在广西巴马,长寿老人有一些共同特点:性生活开始得晚、生育晚;多代同堂,不寂寞;膳食清淡,吃的都是完全天然、绿色的食物;住的都是土坯房,房子里也没有什么现代化装修材料。杨泽教授说:“有了这样的生存环境,对长寿肯定是大有裨益的。”在那样的环境当中,很多身体不好的人都会变得健康。杨泽教授告诉记者,社会要发展,但是一些传统的生活习惯真的不能丢。他希望,将来能把一些好的传统生活方式写进长寿指南中,供人们参考。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