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厕所论文文献

2023-02-27 19:2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厕所论文文献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那要怎么写好论文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厕所是文明的尺度议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世界厕所组织曾做过这样一个统计:每人每天上厕所6—8次,一年约2500次,人的一生中约有3年的时间在厕所里度过。但据有关组织报导,目前,全球26亿人无厕所可上。

生活在地球上的人,吃喝拉撒,是物质生活的全部内容和过程,可是,我们往往只重视吃喝而不问拉撒,似乎那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尤其是在城市,不少人在关键时刻,想痛痛快快地“方便”一下而难以如愿。特别是老人,“找到厕所心中不慌”。有的人因“内急”找不到厕所而尿了裤子。前不久,某城市一位“的哥”因为急着到处找厕所而闯了红灯,接到一张500元的罚单,他向记者苦诉:“为了避免上厕所,每次出车前我连水都不敢多喝,有时实在不行了,只好将车开到天桥上或桥洞下行方便,时间久了,就患了‘恐厕症’。”

翻开历史,发现世界上有悠久的厕所发展史。早在公元前2500年,在印度哈拉帕文明时期,人们就已建了厕所,并拥有了一套完整的排水系统。公元2000年的埃及人、希腊人和罗马人也都用上了有蓄水池和排水孔的厕所。到了中世纪和近代,人们如厕又回到大街上,直到200年前,下水道、排水系统以及流动水才进入家庭。1597年,英国诗人约翰?哈林顿实现了马桶工艺的伟大变革,他发明的冲水马桶的“WC”,设计中包括了一个蓄水池,一个储水箱和一个启动冲水系统的把手。后来,这项“AIAX”的发明被安装在伊丽莎白一世的皇宫内。两个世纪后,普通百姓才开始享受到这一发明的成果。1775年,哈林顿的发明被亚历山大?卡明斯改进。1778年,塞缪尔?普罗瑟又为冲水马桶安装了球形阀门。随着时代和文化的发展,马桶已成为精美的卫生工具。现在的冲水马桶已经变成了一个巧妙设计、高科技和艺术造型于一身的物品,出现了“玻璃厕所”和“航天坐厕”等,表明了“厕所文化”的发展轨迹。

目前,在一些国家,“厕所文化”得到显著的发展,并且,有关组织在2011年举行的首届“厕所会上”决定:将每年的11月19日定为“世界厕所日”。在日本的城市和乡村,任何一个厕所无异味。在火车上,厕所里芳香扑鼻,并充满了诗情画意。因为日本式的厕所大都建在浓树绿茵和苔色青青的遮蔽之处,人们蹲在这样的环境“方便”,沉醉在无边的冥想遐思之中,此情此景,简直是一种精神享受和心理愉悦。日本的马桶科技领先全球,家里的马桶不但可以清洗身体,还推出了“智慧”马桶,它可以量血压、做尿液分析,还可以测量血脂肪。

在印度首都新德里,有一座苏拉伯厕所博物馆,这是世界上第一座厕所博物馆。馆内陈列着有4000多年历史的古印度砖砌便渠、中世纪的便壶、金碧辉煌的便池,还有在潜艇和太空船上使用的高科技马桶等。展品从古到今,应有尽有,简直是一部厕所发展史。到1970年,国际服务组织开展了这家博物馆,其目的在于向民众推广现代卫生理念,进而推进“厕所文化”的更快发展。

在英国伦敦中心,安装着一种新型厕所,每到夜间,这种厕所从地下徐徐冒出来,到了第二天,又被遥控放回地下。这种厕所使用方便,又清洁卫生,正在英国全面推广。

维也纳是奥地利音乐之都,就连地铁站里的厕所也充满了“音乐细胞”。如厕只要向墙上的播放装置里投个硬币,立即会响起美妙的乐曲,去厕所成了一件惬意的事。

德国政府明确规定,在城市繁华地段,每隔500米有一座厕所,一般道路每隔1000米建一座公厕。同时实行统一管理和收费,收据上标明时间、地点等内容,它能抵等值的现金在快餐店使用。

在美国,围绕厕所问题,通过了“厕所平等法案”,体现出对女性的人文关系的改善。纽约市议会在“厕所平等法案”中规定,纽约市新建或改建的公共大楼内,女厕马桶数量必须至少是男厕的.两倍,原因是如今有越来越多的女性从事办公,而她们每次使用厕所所需的平均时间是男性的两倍以上。

我国同世界其他各国一样,也有悠久的“厕所文化”史。历来讲求“厕所风水”,对于厕所的方位和设置是有要求的,同时,对厕所的设施也是讲究的。早在上个世纪,康有为在他的《大同书》里这样描绘“大同社会”的厕所:“以机激水,陶荡秽气,花露喷射,花香扑鼻。”在1987年我国就颁布了“城市公共厕所规划和设计标准”,规定位于主要繁华街道的公厕间距为300——500米,位于一般街道公厕间距为750——1000米。但由于规定落实的欠完善,厕所问题仍相当突出。从现实讲,我国已拥有了上海、北京这样的超级国际大都市,但仍然难以拥有没有臭味的厕所。在许多大城市,虽然已有了新一代免冲智能化厕所,但绝大多数厕所仍在“曲径通幽”处,难解路人燃眉之急。于是,在温州街头出现了新行当——“导厕员”,“找厕所,跟我来!”旅游有“导游员”,行船有“导航员”,现在上厕所有了“导厕员”。最近还发现在常州闹市推出了男女同厕这个“创举”,男男女女同在一个“龙凤厕”内方便。“龙凤厕”只是一个大房间隔成了几间“小包间”,方便时,彼此的声响清晰可辨。同时发现,为体现“男女平等”的人文关系,西安市首座女性站立小便公厕日前投入使用。难道这就是“厕所文化”的新发展吗?

人们逐渐认识到,一个文明社会的标志和内容,包括公德心、科技水平、生活习俗、审美情趣等,全在厕所里暴露无遗。因此,在世界上出现了超智能和需要脱鞋的日本厕所,美国的“安全厕所”,德国的原子厕所,我国香港的“金厕所。”“厕所文化”在我国已逐渐引起国家和民众的注意。央视曾以《北京解决“一号”问题》为题,报道了北京城市公厕建设文化展览和北京公厕设计大赛的优秀作品在北京的建设落实情况,被称为我国的第一次“公厕革命”。同时,在北京“世界厕所峰会”上,我国有关专家同15个国家的有关专家围绕厕所问题提出了一系列主张和建议。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北京街道规划拥有530个厕所供人享用。针对市民反映如厕难问题,重庆市规划勘测部门于日前绘制出了主城区首张《导厕地图》,并将向部分市民和出租车司机免费赠送。据了解,重庆主城区《导厕地图》对各区每个厕所的位置都用“蓝红标记”进行了标注,共有428座公厕的位置信息和周围的交通信息。

《导厕地图》不仅仅是一张简单的地图,还蕴含着文化,背面印刷有与厕所有关的知识,有厕所的发展历史以及世界各国使用的厕所符号、象形的有趣标识等。该图编制出版后,曾免费向市民赠送了余份,同时还将向主城区8000多辆出租车每车免费赠送一份。

在2010年11月1日人口普查中,调查表格中,其中一项包括有没有独立卫生间、抽水马桶的内容,以掌握市民现代化生活水平情况。

厕所虽然非大雅之堂,然而却是社会文明的一个标志,不少文人墨客写下诸多有关厕所的楹联,读来趣味无穷,令人捧腹,如:

畅通上下;雅集东西。横批:新陈代谢。

静坐觅诗句;放松听清泉。横批:清纯世界。

来前百步紧;出后一身轻。横批:愉悦心身。

适合低吟浅唱;不宜滥炸狂轰。横批:讲究卫生。(此楹联专指环境肮脏的厕所)

小坐片刻,便会放松意念;清闲须臾,即成造化神仙。(此楹联乃专指环境清洁幽雅的厕所)

注得实效,忌恨屁多尿少;讲究卫生,欣欢源远流长。横批:广辟肥源。(此楹联专指旧式积肥公厕)

效率为生命,踞蹲务必审时度势;时间是金钱,排泄理当夺秒争分。横批:只争朝夕。

欢迎领导常来蹲点;喜接平民复往净身。横批:廉洁卫生。(此楹联乃专指乡村公厕)

世界上有个预言家曾预言:“未来人类急待解决的一大难题,便是厕所问题”。“厕所文化”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印证了预言家预言的正确性和可信度。时代要求我们必须提高“厕所文化”的意识和自觉性,紧紧跟上世界先进国家“厕所文化”发展的步伐,提高城市设施建造分布的科学性和紧迫性,以“厕所文化”带动和促进全民族文化的健康发展。

公共厕所的发展历程

中国进入奴隶社会才开始出现茅坑。中国古代最早提到公共厕所的文献是《周礼》。根据考古资料,在夏商时代城市之中就有了公共厕所,春秋战国时代的厕所排粪池颇深,所以有人不慎跌入厕中身亡的例子,《左传》载晋侯某跌入厕中而死。秦汉时称为“厕”、“圊” “溷”、“清”、“轩”、“更衣之所”等, 南阳东汉墓中,不仅男女两个厕所左右并列,且其中一个便坑前有尿槽,另一个没有,形制与现代已无区别。明清时期,中国的厕所和浴室更加普及,基本上一建房都要同时配建厕所。 厕所的进化是从茅坑演变到茅房、厕所、卫生间、洗手间,从无到有,从私有到公共,从单一功能到集生理代谢、卫生调整、休息乃至审美、商业、文化等多功能,厕所革新一步步从文明走向进步。1852年英国伦敦修建了世界第一座抽水马桶的公厕。中国公厕收费最早在清朝庆丰年间《燕京杂记》“京师四藩入者必酬一钱”。1994年上海市开始实行了沿街单位厕所对外开放。世界厕所协会,是继世贸组织、世界旅游组织之后又一国际组织,并把每年的11月19日定为世界厕所日,2001年11月19日在新加坡召开了第一届世界厕所峰会,2004年11月19日在北京举行世界厕所峰会。城市里的厕所是城市基础设施的必要组成部分。可方便人们生活、满足生理功能需要;是收集、贮存和初步处理城市粪便的主要场所和设施;作为城市建筑的公厕设施本身是人文景观之一。公厕是社会的一种文化符号,无论对待厕所的态度、使用方式,还是建筑设计方面,都体现了不同国家和民族的风俗习惯、伦理标准。从生理代谢的简陋随意场所,到兼有生理代谢、卫生整理、休息乃至于审美、商业、文化等多种功能,本质上构成了人的生活观念和环境意识的变革和进步。公厕已成为现代城市文明形象的窗口之一,体现着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水平。

求环境影响评价相关英文期刊或论文文献一篇,要求翻译成中文字数在3000字至5000字左右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李云峰
  环境问题一直是困扰着国际社会的全球性问题之一。环境问题普遍出现是由于人类过于片面的追求经济发展,从而导致资源枯竭、污染加剧带来的恶果。人类谋求发展必然带来自然资源的消耗,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对环境产生破坏。自20世纪中叶开始,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世界经济的迅速增长,人类改造自然的行为遍布全球,人类活动逐渐成为地球不能承受之重,环境问题也逐渐从地区性问题发展成为波及世界各国的全球性灾难,出现了一系列引起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环境问题制约了人类的发展,开始逐渐受到重视。人类对于环境问题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一开始人们觉得环境问题的出现是由于科技的不发达造成的,寄希望于科技进步来消灭环境问题。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老的问题解决的同时新的环境问题又摆在了人们面前,并且更复杂和棘手。人们逐渐意识到环境问题不仅是一个科技的问题,也是围绕着政治、经济、哲学等多方面的综合体。基于这种观念,国际社会在经济、政治、科技、贸易等方面形成了广泛的合作关系,期以通过多种手段和渠道来解决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环境影响评价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应运而生。
  环境影响评价(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简称EIA)也称环境预断评价或环境未来评价,是环境质量评价的类型之一,是指在从事建设项目或国家制定规划、政策和法律时,应当在计划阶段或正式实施前,就其对环境可能产生影响的范围和程度,事前加以调查、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相应的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意见和对策,并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是环境保护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
  环境影响评价可以实现环境管理模式由末端控制到全程控制的转变。环境影响评价的特点首先在于它的预测性,它强调在做出有关经济开发活动,如有关的规划、计划、政策或拟建项目之前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预测和评价,是一种预测性的工作。希望通过人类已经掌握的有关环境问题产生原因和规律的认识,自觉控制自身行为的不良环境后果,实现合理规划和科学决策。
  环境影响评价(EIA)是我国从外国引进的一项制度,是在吸收了西方国家先行开展的环评制度,又结合了我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经过概念引入、尝试性研究与实践、制度化及法制化等几个阶段川,成为源头控制、推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重要工具和手段。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国家通过法定程序,以法律或者规范性文件形式确立的对环境影响评价活动进行规范的制度12J。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最早是于1964年在加拿大召开的国际环境质量评价会议上提出来的。1969年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的颁布标志着世界首个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建立。
  我国在1979年9月颁布了《环境保护法(试行)》,标志着环境影响评价从立法上开始建立。到了2002年,《环境影响评价法》正式通过并于2003年9月1日起实施,我国环境影响评价进入了新的阶段。经过30余年的发展,我国已建立了一套有特色的环境影响评价立法体系。完善的立法体系为实现环境影响评价促进决策科学化与民主化、为科学发展保驾护航这个更高层次的功能提供制度保障。
  公众参与(Public Participation),是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指具有公共利益、兴趣的社会群体对政府涉及公共利益事务的决策的介入,或者提出意见与建议的活动。公众参与的概念和内容学界众说纷纭,目前理论界对公众参与主要有三种观点。1、“分享论”,即认为公众参与是社会上绝大多数人或大众对国家事务或公共事务的分享或参加。该种观点把公众参与环境保护视为公众对国家事务的一种分享行为。2、“赋权论”,即认为公众参与是公众及其代表根据国家法律、法规赋予的权利,参与公共事务的管理。3、“制衡论”,即认为公众参与的作用是体现是权利约束权力。
  公众参与是项目建设方或者环评方同公众之间的一种双向交流,建立公众参与环境监督管理的正常机制,可使项目影响区的公众能及时了解关于环境问题的信息,有机会通过正常渠道表达自己的意见,对建设方案的决策及顺利实施是非常必要的。让公众帮助辨析项目可能引起的重大尤其是许多潜在环境问题,了解公众关注的保护目标或公众最关心的问题,以便采取相应措施,使敏感的保护目标得到有效的保护。
  环境影响评价作为行之有效的环境管理制度,在中国环境保护历史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从其运行多年的经验来看,能够预防和减轻因建设项目和规划的实施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同时也保证了建设项目选址和布局的合理性,有利于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促进了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并促进了一些环境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实施以来,围绕着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调整,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的方针,切实贯彻清洁生产、达标排放、以新带老、区域削减等原则,有效地控制了新建项目污染物排放总量,在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情况下,确保了我国环境质量总体没有恶化,局部地区还有所改善,尤其是在预防污染和保护生态方面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直至今日,我国己经建立和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的法律和法规体系。环境影响评价己经成为支持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成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是实现“以人为本”、促进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
  从南宁市江南区的环境影响评价执行效果特点出发,运用公共政策执行理论模型(史密斯过程模型),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执行过程中的政策质量问题、执行机关问题、目标群体问题、政策执行环境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思考这些问题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而提出科学有效的解决对策和改进建议,从而推动政策的有效执行,最终实现环境影响评价的公共政策目标。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江南区的实施取得一定效果,但实际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执行率和保障评价结论得以实现的“三同时一制度执行率还未达到制度要求,表现是对区域内产业结构调整的指导不明显、企业“先上车后补票一现象大量存在、因环评实施不当引发的环境投诉不断,环境压力不断增大。
  住宅小区建设项目的施工期一般较长施工期的环境影响持续时间也较长施工期的环境影响主要有施工扬尘施工废水和生活污水噪声固体废弃物光污染等。为预测小区建成后的环境质量须对拟建小区目前的环境质量状况进行背景调查和评价由于小区建成后即成为人群高度集中的居住区小区的环境质量现状数据最好全部来自实地监测尽可能不引用历史数据做报告表的小项目一般不要求实地监测但对于以下6 种情况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从保护小区居民健康的角度出发无论做报告书还是做报告表都应进行实地监测:
  1 若拟建小区附近有明显的大气污染源其污染物排放浓度和排放量均较高且位于主导风向的上风向则应进行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在北方地区监测时间应选择在冬季采暖期。
  2 若拟建小区居民的生活饮用水取自小区内或附近的地下水或地表水则应进行地下水或地表水水质监测。
  3 若拟建小区附近有较强的交通噪声源包括交通主干道高速公路高架道路铁路轻轨地铁机场和船舶航道等工业噪声源和社会生活噪声源则应进行噪声或振动监测但暂时性的噪声源除外公路附近还应进行环境空气质量监测PM10 CO THC 和NO2。
  4 若拟建小区内或附近有较强的恶臭污染源如垃圾处理场垃圾收集房污水处理厂公共厕所发黑发臭的地表水体产生恶臭的工业企业等则应进行恶臭污染物浓度或臭气强度监测。
  5 若拟建小区内或附近有电磁辐射污染源或放射性污染源如广播电视发射设施雷达及导航设备大型电力发电站卫星通信设施电气化铁道移动通信发射基站高压输变电设施放射性固体废物以及排放放射性废气废液的单位等并可能影响到小区居民身体健康和家用电器的正常使用时应进行电磁辐射或放射性污染监测。
  6 根据国家环保总局环办2004 47 号文关于切实做好企业搬迁过程中环境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的要求若拟建小区原为产生危险废物的工业企业如化工电镀等企业实验室和生产经营危险废物的单位则必须对土壤和地下水进行监测。
  强化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有关的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为开发区环境影响评价最终上升到战略规划层次铺平道路。鼓励开发区规划编制部门采取自我评价,遵循“早期介入”的原则,将环境影响评价纳入到规划编制过程中去,为规划方案的优选提供决策服务。应继续加强区域环境承载力的研究,不断完善环境承载力的理论、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尤其是环境承载力的空间分析技术和动态量化研究有待进一步地深入。
  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不断被赋予新的历史使命,相关立法也在不断完善。尽管我国目前的环境影响立法特别是战略环评的相关立法还存在一定缺陷,但可以看到众多学者、机构和部门仍在积极推动,相信经过实践和尝试,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立法定会有更大的突破,以更好的保障环境影响评价为科学决策服务的功能。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