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芳华论文文献

2023-02-27 15:1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芳华论文文献

财务分析的参考文献

财务分析的本质是搜集与决策有关的各种财务信息,并加以分析和解释的一种技术。以下是我J.L为大家分享的2017年关于财务分析的参考文献范文。

[1]王锐兰.我国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2]朱小平,杨妍.公益型非营利组织绩效预算与绩效评价的理论探讨[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6(3):66-70.

[3]马迎贤.基于新制度主义的非营利组织理事会研究[J].商业时代,2007(31):69-71.

[4]颜克高.公益基金会的`理事会特征与组织财务绩效研究[J].中国经济问题,2012(1):86-93.

[5]马作宽,王黎.组织绩效管理[M].中国经济出版社.64-65.

[6]马迎贤.从代理理论的角度谈非营利组织治理[J].财会月刊,2006(11):15-17.

[7]宗文龙,胡红霞,段倩.非营利组织平衡计分卡的设计与应用[J].财会月刊(综合).2008(8):15-16.

[8]李培林,徐崇温,李林.当代西方社会的非营利组织一美国、加拿大非营利组织考察报告[J].河北学刊.2006(2):71-80.

[9]郑功成.现代慈善事业及其在中国的发展[J].学海.2005(2):36-43.

[1]陈冬华,陈信元,万华林.国有企业中的薪酬管制与在职消费[J].经济研究,2005(2):92-101.

[2]欧阳瑞.多元化、公司业绩与总经理变更[J].管理科学,2012(2):44-51.

[3]皮莉莉,Lowe,J.Connor,C中国上市公司业绩与总经理变更分析[J].甘肃社会科学,2005(3):203-206.

[4]柳玉珍.财务困境、股权结构与管理者变更一一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特区经济,2009(11):95-97.

[5]杜兴强,周泽将.高管变更、继任来源与盈余管理[J].当代经济科学,2010(1):23-33.

[6]李金早,许晓明.高阶管理理论及其完善与拓展[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8,(10):42-45.

[7]薛有志,周杰,顿曰霞.多元化战略的实施对总经理变更机制的影响研究[J].天津商业大学学报,2010(3):4-8.

[1]埃弗雷特.M·罗杰斯着,辛欣译.创新的广散[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2]毕新华,余翠玲.信息技术吸纳能力及其过程模型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12):42-46.

[3]戴金平,谭书诗.美国经济再平衡中的制造业复兴战略[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1-10.

[4]邓朝华,鲁耀斌,汪曼.基于IDT/TTF整合模型的企业移动服务釆纳实证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8(3):104-110.

[5]陈国宏,王丽丽,蔡猷花.基于Bass修正模型的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扩散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10(5):179-183.

[6]陈文波,黄丽华.组织信息技术采纳的影响因素研究述评[J].软科学,2006(3):1-4.

[7]陈X.基于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7.

[8]陈子凤官建成.我国制造业技术创新扩散模式的演化[J].中国软科学,2009(2):20-27.

[9]杜纲,郭均鹏,潘敬华等.企业集团内部绩效评价的综合分析模型[J].天津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2):114-117.

[1]陈信华财务报表分析技巧[M]上海钇信会计出版社1994

[2]张新民.企业财务报表分析[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

[3]吴唐青.MBA典型案例精华读本[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2

[4]阎达五、耿建新企业集团会计管理[取]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

[5]库林特·辛德,尼汀潘加卡.战略管理-竞争与全球化[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6]王芳华.企业战略管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0

[7]程干祥企业理财目标新探《财会月刊》2001

[8]赵华关于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系统思辩《财会月刊》2000

[9]斯蒂芬.A.罗斯公司理财[M]吴世农、沈艺峰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关于青春的议论文作文素材

青春是有限的,但热情是无限的,让我们用热情点燃青春!这样,我们就不会有“白首方悔读书迟”的遗憾,我们的青春才会开放出更加灿烂的光彩!

陈独秀说:“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

青春向阳,不负芳华,现在过的每一天,都是余生中最年轻的一天。

梁启超说:“青年人是时代的希望,祖国崛起强大会伴随无数青年人的前仆后继以及那些青春激昂的希冀与梦想。”

青春就是要见山见水,独善其身,兼济天下,除了诗与远方,还有家国天下。

李大钊说:“人失其青春,则人无元气。”

青春不在于年龄,而在于心境;青春永不会散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1.青春的力量无可压抑,即使是地狱也能变成天堂。——余秋雨《行者无疆》

适用主题:有关描写激昂的青春,年轻即是未来,心态永远年轻等立意。如2009年天津卷《我说九零后》,2014年江苏卷《关于不朽的理解》。

示例:“青春的力量无可压抑,即使是地狱也能变成天堂。”高考就像一场修行,要相信没有到不了的明天,才能摆脱心灵的羁绊,释然走过这段艰苦而充实的时光。

2.世间万物有盛衰,人生安得常少年。

适用主题:适用于月难常圆,珍惜少年时光、莫虚度青春等作文立意,如2011年浙江卷《我的时间》,2014年江苏卷《关于不朽的理解》。

示例:明代民族英雄于谦曾有一言曰:“世间万物有盛衰,人生安得常少年。”万物盛衰有期,青春仅此一次,过了便不再来。正如西塞罗所说:“春天是自然界一年里的新生季节,而人生的新生季节,一生中只有一度的青春。”

散文:但愿不负芳华

  岁月如歌,时光像流苏,似水流年的日子静静地淌过,流失了青春韶华,流失了历历往事,积淀下甜蜜,思念,孤独,还有一些身不由己。道道深浅不一,或新或旧,或全或缺的记忆,伴随着前行的脚步,日积月累,成为心里中无法卸载的永恒记忆。

  在人生旅途上,熙来攘往中有幸结识芸芸众生,一个个擦肩而过的身影,大多成了窗前匆匆不回头的过客,然而,一段特别的缘份,在特别是时候来了,从此当你是心肝宝贝儿,从此将把你藏在心里最重的,最柔软的地方,将你渐渐融入到我的生命里,经过日久的洗礼,我将这份情感,酿成一杯魂牵梦萦的醉,留作自己日日甜蜜蜜的品饮。

  天天看手机中你那帧倩影,看你的青春活力,看你的'风姿绰约,看你那份高贵优雅,将这些统统都绚丽成一道美丽的彩虹,刻在我心里,想你那娇媚姣容,想你莺声燕语,想你的颦笑牵怀,想过你,艳过我那枕边的一帘幽梦,忘不了那双眸子,含情脉脉,电光石火交错间,一股电流瞬间穿身,继而,喜欢上默默地呼叫一个名字,那熟稔的一次次落在键盘上,让她蝶化成满屏暖心的昵称。

  日月相伴,步履匆匆,茫茫人海里寻寻觅觅,不经意间蓦然回首,灯火阑珊处,让我怦然心动的你天使般翩翩降临,我的心潮难以平静,涌起阵阵波涛,冲破了禁锢情感的闸门,万分惊喜中,耳畔似乎传来一个声音,鲜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敞开心扉吧,去轰轰烈烈的迎接这一千年频频回眸才等来的缘份吧,于是,驻足掸尽风尘,整理好零乱的心绪,骑上一匹白马,一路向北,以最纯净的,最热情的方式迎迓心中的女神。

  春草觉暖献碧绿,雨露知遇润花香,只有心有所属,意最真,情最深,宠爱才有了名份,就这样,被你的娇蛮紧紧牵引,一瞥惊艳中,我终于读懂了高山流水的曲韵,不知不觉中,甜醉然中毒已深,人被我虏,心被你偷,形为你消,忧伤着你的忧伤,快乐着你的快乐,幸福着你的幸福,慢慢地靠近,用关爱,体贴,呵护紧紧把你围裹,将幸福传递给你,将天天快乐用心给你,用真爱增添你的美丽,你以涅磐成凤,面对我,请放下你的矜持,接受我无怨无悔的付出,不待来世,就在今生。

  那天以前, 缘份树下,孤独了谁的背影,花好月圆,枉饰了谁的痴情,繁花世界,百媚千娇,弱水三千,只取一瓢,今世能够遇见你,我如获至宝,诚拜苍天所赐,从此有你,我复何求。

  幸福的禾苗刚刚发芽,现实的天空泼下了冷雨,相聚苦短,分飞却长,短暂的甜蜜恩爱,就是神伤的离别,无奈的思念,躲在一隅黯然苦苦的想,望着你上了车,望最那个载着你渐行渐远的车,一阵阵揪心的痛立即就弥漫全身,心随你而去,我已非我,只剩下一副浑浑噩噩的空皮囊,昧了节候,不辨晨昏,这是一场躲不过的劫数,抑制不住的伤感生根,思念在潜滋暗长,寂寞凝了一层厚厚的霜,从此,在千里之外,关注你的点点滴滴,关注你的笑容,关注你的心情,关注你的QQ空间,关注你的说说,逐渐成为了一种习惯,并且,你也是我唯一的上线提醒。

  喜欢独自一个人静静地回想,回想那两段美妙的时光,想你花儿一般娇嫩的脸,想你娇滴滴的千娇百媚,想你如兰的体香,想你飘逸的长发,想你的杏眼含春,想你含羞动情处的“哥哥......哥哥......哥哥......“,云想霓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在我心里,这也应当是对你最恰当的形容,你是那隔岸的烟火,你像云像雨又像风,从此点缀着我生命的色彩,充实着我平淡的人生,虽然人各一方,其实,距离并不遥远,因为你一直驻留在我心中,许多时候,有幅画面总是不断在脑海中浮现,期待在不远的将来,那个桥的桥北,一棵桃花盛开的树下,再次能与你重逢,我相信,心有灵犀你应知,美梦终会变成真,殊不知呵,这期间的等,却是一种幸福的痛。

  夜已深,人未眠,一杯清茶,一盏灯,几本诗书在案,随手翻阅吟咏:佳人彩云里,欲赠隔远天,相思无因见,怅望凉风前;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恨不生同时,日日与君好......

  掩卷沉思点烟心无倦,遂作此文献给你......

从《橘颂》看屈原的思想品格论文

从《橘颂》看屈原的思想品格论文

摘 要: 《橘颂》借橘写人,颂扬了诗人独立不迁的精神品格,横而不流、坚定不屈的人格,坚守信念、乐观开朗、昂扬奋发的精神。

关键词: 《橘颂》 屈原 人格 精神

屈原是伟大的爱国诗人,人们把他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人格光辉称为“屈原精神”或“屈子精神”,视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橘颂》是屈原早期的作品, 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咏物言志诗, 南宋诗人刘辰翁称之为“咏物之祖”。它以橘树比人,又将橘树人格化,反映了青年屈原的心态和个性。王逸《楚辞章句》注《橘颂》云:“美橘之有是德,故曰颂。”但橘只是自然界的一种植物,说橘有德而颂,显然表明“橘颂”实际上是颂人,是诗人的自喻。清代王夫之《楚辞通辞》评曰:“因比物类志,为之颂,以自旌焉。”林云铭在《楚辞灯》中说:“句句是颂橘,句句不是颂橘,但见原与橘分不得是一是二,彼此互映,有镜花水月之妙。”屈原自比于橘的这一特性也就鲜明地表现出来了。这首诗是围绕着橘树写的,但又处处体现着诗人自己的精神品格,把橘树与诗人融为一体,既颂橘,又颂人,体现了橘树和诗人光辉灿烂的艺术形象。橘所特有的品质正和屈原自身的品质相符,橘树成了诗人的化身。那么,诗人借橘颂扬了哪些思想品格?

一、受命于天,故土难离,恪尽职守的使命感

橘“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晏子春秋六杂下》载:“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徙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可见橘忠于生养它的`土地,具有不可迁移的本性,橘生于江南,不可迁徙,是因为它受命于天的固有本性,扎根深厚,不可移易,橘的这一根本习性便成为一种人格的象征。屈原生于楚,长于楚,对楚国有着深厚的感情,不忍离开楚国,而且他把这一信念铭记于心,从不变更。屈原正是以橘树来自比自己的品质的,作者既是写橘,又同时写自己的宗国之情和乡土之恋,这也是屈原在其作品中屡次表明他不愿远走的原因。也正由于秉承天地所赐的重任,他恪尽职守,忠实于楚国,为楚国的富强努力。《橘颂》作者借歌咏橘树故土难离之天性,鲜明、生动地表达了自己热爱祖国绝不远逝的坚定志向。

二、理想远大,崇尚“独立”,坚定不屈的人格追求

屈原在《离骚》中,曾以“羌无实而容长”,表达过对“兰”、“椒”等辈“委其美而从俗”的鄙弃。橘树却不是如此,它年岁虽少,即已抱定了“独立不迁”的坚定志向;它长成以后,更是“横而不流”、“淑离不淫”,表现出梗然坚挺的高风亮节;纵然面临百花“并谢”的岁暮,它也依然郁郁葱葱,绝不肯向凛寒屈服。“愿岁并谢,与长友兮”一句,乃是沟通“物我”的神来之笔。顿使傲霜斗雪的橘树形象,与遭谗被废、不改操守的屈原自己叠印在了一起。而后再以“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收束全篇,在古今志士的遥相辉映中,前文所赞美的橘树精神,便成了身处逆境、不改操守的伟大志士精神之象征。

怀抱远大理想,追求高尚人格,是屈原精神之精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以道自任,重人格修养是一种精神。战国时期多游说之士,他们朝秦暮楚,可以为任何肯任用他们的诸侯服务;而屈原则是乡土观念、国家观念极重的人,所以特别重视“受命不迁”,强调“苏世独立”、“横而不流”,这种品格是屈原一生的信仰和精神支柱。《橘颂》是屈原高尚人格和个性的一个缩影。屈原不随波逐流,始终坚持自己正确的人生方向,克服常人难以克服的压力不断求索,去实现自己助君强国的伟大抱负。正如其在《离骚》中所言“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意思是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我则喜欢以加强自身修养为乐。即使粉身碎骨也不动摇,难道我的心会害怕受到惩罚而改变?屈原总是时时鼓励自己,相信自己的选择与未来。诗人对橘树由外貌到内质进行了热情的赞美,但诗人最看重的还是其“独立”的节操,表现了屈原对“独立不迁”、“深固难徙”、“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品德精神的敬仰和爱慕,充满着热爱祖国的情怀和坚贞不渝、绝不同流合污的精神。屈原坚信“芳与泽其杂糅兮,羌芳华自中出。纷郁郁其远蒸兮,满内而外扬。情与质信可保兮,羌居蔽而闻章”(《思美人》),即使芳草与污秽混杂在一起,芳香的花也自能从中显出。

三、信念坚定,乐观开朗,斗志昂扬的精神风貌

《橘颂》全篇以乐观开朗、昂扬奋发的格调,表现出对现实自足、对未来自信的饱满积极的情绪特征。全篇通过咏唱橘树的外形、内质等,以拟人化的方法,抒发诗人主观的情感志向。犹如初踏征途的旅人,对未来的目标充满坚定的信念,但对未来的艰险尚无切身的体验;在理性上已做好献出一切甚至生命的准备,但在感性上还没有真实经受到种种磨难灾祸迎顶压来时内心所产生的痛苦、悲哀、愤怒和绝望。作为屈原早年的言志作品,《橘颂》以其明朗开阔的情感基调,华丽绚烂的辞章句式,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不仅在《楚辞》中,乃至在中国文学史上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作品通过类比联想,托物言志,纷繁美盛的“后皇嘉树”与英姿勃发的青年屈原叠印,独立不迁、深固难徙的自然本性与屈原的完美人格统一,客观事物与主观心理巧妙融合,其所确立的“苏世独立,横而不流”,“秉德无私,参天地兮”的宏大志向以及“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的自我勉励绝不是纨绔子弟与庸常之人可比的,全诗没有忧伤愤懑的情绪,相反,它充满着意气风发的昂扬情调。《橘颂》体现了屈原坚定的信念和清醒处世的人生态度,他深知“路漫漫其修远兮”,但仍要“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王峰霞.《橘颂》中的屈原形象[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2).

龚红林.橘与屈子精神——重读《橘颂》[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4).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