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美育论文知网

2023-02-24 19:4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美育论文知网

美学向人们的日常生活靠近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德国古典美学之前,西方美学主要是一种形而上的美学,以探求审美现象背后的本质作为主要目的,关注的是远离生活世界的美、美感、艺术的自然的或认识的本原,美学家们孜孜以求的就是:美是什么?美感是什么?艺术是什么?尽管美学家们得出了汗牛充栋的抽象结论,然而对于人们实际的审美活动、艺术创造和欣赏却没有直接的作用,往往显得隔靴搔痒,无法解决人们所迫切要求解决的实际审美和艺术问题,好像是天堂里的声音,难以在现实中引起回响和共鸣,更无法在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之中予以实施。到了十八世纪中期,在德国古典美学内部引发了“实践话语的转向”,从康德开始,要求美学成为“自然向人类生成”的中介,席勒更是把美学及其研究的美、审美、艺术当作了使人类恢复“人性完整”和解放人类、批判现代性、使人得到自由的手段。然而,这种回到生活世界的苗头却被窒息在黑格尔的庞大的、严整的形而上学的哲学体系之中。但是,美学的感性的、现实的、生活的本根却并没有完全被掐断。在费尔巴哈—车尔尼雪夫斯基对黑格尔的批判中生活的本根又得到了复苏、萌发,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是生活”就是其明显的标志。真正把美学和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进行思考的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明确地指出:“劳动创造了美”,“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人不仅象在意识中那样理智地复现自己,而且能动地、现实地复现自己,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人不仅通过思维,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只是由于人的本质的客观地展开的丰富性,主体的、人的感性的丰富性,如有音乐感的耳朵、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总之,那些能成为人的享受的感觉,即确证自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觉,才一部分发展起来,一部分产生出来。……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所以,是马克思把美学研究的根基奠定在了以物质生产劳动为中心的社会实践之上,使美学研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的关系密切起来。并且,马克思这一思路以极大的影响力影响了后来的现代派和后现代美学家,从叔本华、尼采的唯意志主义、克罗齐的直觉主义、柏格森的生命哲学美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美学、胡塞尔等人的现象学美学、萨特和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美学,到卡西尔和苏珊·朗格的符号论美学、理查兹的语义学美学、维特根斯坦的分析美学、俄国形式主义美学、英美形式主义美学、法国结构主义美学,都把美学问题与人、人类社会、人的社会生活联系起来进行研究。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