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诗歌的论文题目

2023-02-24 13:5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诗歌的论文题目

  一篇好的古代文学论文首先是要选好标题,选准了标题就等于完成论文写作的一半,题目选得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古代文学 毕业 论文题目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题目(一)
  1. 论先秦儒家“乐”的思想之政治意义

  2. 论先秦儒家“中和”学说的形成

  3. 论先秦两汉时代游戏的文学表现

  4. 论先秦青铜器装饰艺术的美学思想

  5. 论先秦道家科技伦理思想

  6. 论先秦到汉代孔子历史地位的变迁

  7. 论先秦孝道观的演变

  8. 论先秦两汉诗歌的表演性

  9. 论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10. 论先秦儒家学习伦理思想

  11. 论先秦儒家治国理论的现代应用

  12. 论先秦义利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13. 论先秦楚乐的审美取向

  14. 论先秦民本思想的实质

  15. 论《诗经》中的玉 文化

  16. 论《诗经原始》之解《诗》主张

  17. 简论《诗经》中的女性思想

  18. 论《诗经·卫风·氓》在高中 语文教材 中的接受

  19. 论《诗经》中的天命信仰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题目(二)
  1.《诗经》的审美学特色

  2.论《诗经》中的征役诗

  3.论《诗经》中的婚恋诗

  4.论《诗经》中的史诗

  5.论《诗经》中的农事诗(其他类型,自拟题目)

  6. 论中国古代神话的演变

  7. 中国古代神话与原始观念

  8. 先秦诸子书寓言研究

  9. 先秦史传寓言研究

  10. 先秦史书寓言研究(其他类型,自拟题目)

  11. 先秦文学与理性精神

  12. 《吕氏春秋》与杂家

  13. 《诗经》的比兴与《楚辞》的象征

  14. 论《左传》的战争描写

  15. 论《左传》的妇女形象

  16. 《战国策》的艺术成就

  17. 《战国策》名篇研究

  18. 老子的思想

  19. 《老子》的艺术特色

  20. 《庄子》的艺术特色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题目(三)
  1、历史的界河——论先秦“礼崩乐坏”之“乐坏”

  2、论先秦两汉的颂、赞、箴、铭

  3、论先秦儒家道德 教育 思想及其对当代道德教育的启示

  4、论先秦“道”“势”关系与士人的精神超越

  5、论先秦道家教育思想对我国高校教学的启示

  6、论先秦儒家礼乐文化与当代社会公德教育

  7、再论先秦民本思想的实质

  8、论先秦儒家生命价值观

  9、论先秦法律文献中的和谐思想

  10、从“中和”准则到“平和”心境

  11、论先秦东夷文化分布范围的演变

  12、论先秦法家社会进化历史观

  13、论先秦礼治思想的演变过程

  14、中国早期铭文石刻新论

  15、论先秦文学的水意象

  16、浅论先秦儒家德治思想体系

  17、论先秦儒家“中和”学说的形成

  18、论先秦诸子的“以史为鉴”

  19、论先秦乐论与诗论的同构与分化

  20、论先秦儒家 散文 文学表现的历时性发展

猜你喜欢:

1. 有关古代文学毕业论文

2. 最全古代文学论文题目参考

3. 有关古代文学毕业论文选题

4. 古代文学论文题目

5. 文学论文题目大全

求古代文学毕业论文选题

1、中国古代神话所体现的民族精神刍议
2、论中国古代神话的演变
3、中国古代神话的美学意义
4、中国古代神话与原始观念
5、论《诗经》中政治讽谕诗所表现的忧患意识
6、论《诗经》的婚恋诗 7、论《诗经》中的妇女形象
8、论《诗经》的讽刺艺术试论
9、《诗经》大小雅怨刺诗之异同
10、孔子与《诗经》 11、先秦诸子书寓言研究 12、浅析《左传》中关于“梦”的叙述
13、论《左传》的战争描写艺术
14、《左传》与《战国策》行人辞令比较研究
15、《战国策》的寓言艺术
16、论《战国策》的纵横家形象
17、《孟子》与《庄子》寓言异同论
18、从《孟子》看孟子的人格魅力
19、《庄子》的神话意象
20、屈原与庄子浪漫主义的比较
21、《史记》人物塑造论 22、汉乐府叙事诗研究
23、汉乐府与《诗经》中
弃妇形象比较
24、汉乐府中女性题材作品研究
25、论《古诗十九首》中的生命意识
26、论《古诗十九首》的抒情艺术
27、从《氓》到《孔雀东南飞》──论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发展
28、陶渊明的田园诗(可侧重内容,也可侧重艺术特色)
29、三曹诗歌比较
30、论“正始诗风”与“建
安风骨”的关系 31、嵇康与阮籍诗歌风格
比较
32、南朝乐府特色及其成
因 33、陆机诗论与创作的关

34、《玉台新咏》所选宫体诗研究
35、从《世说新语》看西晋文人的心态
36、论魏晋六朝的志怪小说
37、论唐人的咏马诗
38、王孟山水田园诗(可分别写王、孟,也可分写山水、田园)
39、中唐山水田园诗(可选某一、二个作家,也可以比较研究)
40、李白诗与酒的关系 41、论李白的古题乐府 42、杜甫咏史怀古诗研究
43、论李商隐诗歌的朦胧多义性
44、唐宋咏物诗之比较(也可着眼于一个朝代,或者某一主题)
45、论柳宗文散文风格的发展变化过程
46、论白居易诗歌艺术的演变过程
47、论李贺与李白诗歌想象艺术的异同
48、论中晚唐咏史诗的艺术

有关顾城诗歌的论文选题

——浅谈顾城诗歌的民族内蕴
   以辩证综合与直觉体悟来观照宇宙人生的思维方式

  顾城的诗并没有在题材的历史性、精神的原始性等方面做过追求,总是呈现童话般的纯净。而在这纯净之中,同样具有民族性,这在思维方式上就体现为辩证综合与直觉体悟。

  辩证思维的基本特点是:认为宇宙间存在着普遍的联系。中西方在辩证思维上也存在差异。西方辩证思维强调对立双方的斗争和排斥,以一方消灭另一方作为矛盾的解决方式。而中国的辩证思维最主要的特点在于:“体认世界本身便是一和谐或和谐历程,其中所有事物之间的差异与冲突均无本体上的真实性。”⑾“看重对立双方的依存与调和,以动态平衡为目标”⑿。因此更强调整体性,注重综合,轻视分析。

  《杨树》是顾城八岁的诗作,其中就已透露出诗人的辩证思维:“我失去了一只臂膀/就睁开了一只眼睛”凡物必有消有长,失去一个方面,必在别的方面得到相应的补偿。这与古人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往返循环、运动变化的观点有着潜在的联系。而这种认识对诗人来说并不是经过分析得到的,而是形象地,在自然层面上的领悟。到了《我的幻想》:“我在幻想着,/幻想在破灭着,/幻想总把破灭宽恕,/破灭却从不把幻想放过。”诗人通过幻想与现实的矛盾对立传达无可奈何的心情。可以说这种辩证思维更具情感性,是在人生层面上的表现。而《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其中的辩证思维则是哲理的,是辩证思维在社会层面上的进一步发展。至于后期诗作中的《小说·X》:“地球是一滴蓝色的水/中间住着微弱的火焰”辩证思维又回归到自然原始层面上了。

  虽然我们不能说辩证综合思维或是其他什么思维更能接近真理,但是作为一种思维形式,它往往能使诗歌在情感的共鸣之外还具有哲理性的领悟,达到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没有理性作为深层意蕴的感性,将是单薄的。同时这种思维形式使诗浸染着民族的色彩,与遥远的古中国文明遥相呼应。

  直觉体悟也是我国民族思维形式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其特点是主体直接渗入客体。”⒀主张直觉地把握世界,而不是通过概念、判断、推理来认识世界。刘长林在《中国系统思维》中指出:“中国美学根据阴阳五行的宇宙一体论理论,认为自然界与人有相互联系,有同构性、同型性,因而确信自然景物能够寄寓人的心性情感,能够在自然中发现人本身。”这就启示我们,与其说直觉体悟是类比推理的广泛运用,勿宁说这是体认到自然与人之间存在“异质同构”关系的结果。顾城认为:“诗人在感知和表达时,并不需要那么多理性逻辑、判断、分类、因果关系。他在一瞬间就用电一样的本能完成了这种联系。”“诗人总是通过灵感——彻悟的方式去发现世界和人所未有的、新的、前所未知的联系。”⒁并举了“太阳是甜的”这句诗的形成为例。诗人是这么认为的,也是这么做的。“有些灯火/是孤独的/在夜里/什么也不说”(《有些灯火》)由灯火的孤独沉默体悟到人的孤独、人的不被理解的精神处境。“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远和近》)从“你”、“我”、“云”之间物理距离、心理距离的转换,从而体悟到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戒备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一层层拉开树枝/你看树站着睡觉”(《桥》)由树与桥的关系,体悟到人生态度的多元性。“人们拒绝了这种悲哀/向天空举起彩色的盾牌”(《雨》)由雨天打伞体悟到拒绝的姿态。而雨——悲哀、伞——盾牌、举起——拒绝的对应呈现出复合跳跃的关系。

  正如道家主张以“坐忘”来保持心境的纯静,从而直接与道契合。当顾城进入“无我”状态,他与世界联系的最主要方式也就只剩直觉体悟了。而这种体悟就体现得更跳跃、更直接。

  直觉体悟与辩证综合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如《杨树》,在辩证综合的同时也是一种直觉体悟,在失去臂膀——睁开眼睛与物的消长规律之间无法用逻辑来分析,它是不可论证的,是顿悟。同样,《远和近》在直觉体悟之中也充满辩证的色彩。“你”与“我”的空间距离是近的,心理距离却很远。“你”与“云”的空间距离是远的,心理距离却很近。

  谢冕称“新诗潮”中涌现的诗人为“崛起的一代”。“崛起”正是因为有着坚实的土壤,这便是中国几千年民族文化的深厚积淀。同样西方文化的影响也总是植根于传统文化之上的一种接纳与融合,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可以接受西方的生活习惯,但是他精神中最本质的东西却永远不会被取代。诗贵在创新,但没有基础,创新无从谈起;没有背景的创新只是一种标榜。顾城的诗正是在民族文化肥沃的土壤中开出的一朵朴素而美丽的小花。他诗中的“万物与我为一”的自然观使他的诗具有孩童般的天真、纯净;而从道德境界向天地境界升华的价值取向又使诗挣脱权威话语,实现本质的回归;至于以辩证综合与直觉体悟来观照宇宙人生的思维方式,使诗在时空转换、意识流手法等外来的艺术手法之中发散着民族文化的浓郁芬芳。 转帖来的。

有关古代文学毕业论文选题

  古代文学不仅成就了一代代文人雅士,也缔造了中国五千年璀璨的文明史;不仅有着极高的文学欣赏价值,历代政治家、文学家、哲学家乃至普通人还源源不断地从中吸取营养,提高社会文明的步伐,提高个人的修养。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有关古代文学毕业论文选题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有关古代文学毕业论文选题(一)
  1. 浅论《史记》的游侠精神

  2. 论乌江流域民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

  3. 论乌江流域竹枝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

  4. 论乌江流域古代贬谪文人的诗歌创作

  5. 论乌江流域民间故事的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

  6. 乌江流域历代碑刻文学艺术价值略论

  7. 论王维山水诗田园的诗情与画意的交融

  8. 论李白诗歌与道家精神的关系

  9. 杜甫夔州行迹及诗歌创作考论

  10. 负重生活下的自我寻求——从杜甫诗歌看其性格

  11. 杜甫成都诗与夔州诗的差异比较

  12. 试论李清照的词学观及其创作

  13. 浅谈苏辛词风之异同

  14. 论苏轼的出世和入世

  15. 论高适诗歌深沉悲凉的风格特色及其成因

  16. 试论杜诗中的“哭”字诗

  17. 试探陆游的“梅”情结
  有关古代文学毕业论文选题(二)
  1. 论李商隐爱情诗中的缺失性体验

  2. 杜牧、李商隐咏史诗比较

  3. 论李商隐诗歌创作中的内转倾向

  4. 论宋元时期的李商隐研究

  5. 论李贺诗歌的神秘美及其成因

  6. 论禅修队苏轼词境的影响

  7. 论宋元明清时期黄庭坚诗歌的传播

  8. 苏轼、黄庭坚诗歌艺术特征比较

  9. 论黄庭坚诗歌对杜甫诗歌的继承与创新

  10. 论通俗小说的历史发展轨迹

  11. 论《金瓶梅》中的民俗描写

  12. 论李贽对明后期文学创作的影响

  13. 元代少数民族作家研究
  有关古代文学毕业论文选题(三)
  1. 从乌台诗案探苏轼政治悲剧的根源

  2. 论李商隐爱情诗中的朦胧意境

  3. 李白、王昌龄七言绝句比较

  4. 论李白诗歌中的英雄主义精神

  5. 李白、李贺浪漫主义诗歌比较研究

  6. 论李白诗歌的现实主义因素

  7. 论李白的咏侠诗

  8. 李白、苏轼的人生态度和诗风比较

  9. 李白和杜甫对诗歌创作的贡献与影响比较研究

  10. 李白诗歌中的自我形象及其演变

  11. 李白浪漫主义诗风探源

  12. 论尚侠思想对李白诗歌的影响

  13. 杜甫夔州时期的诗歌创作及其审美观照

  14. 论杜甫咏怀咏史诗的超前意识和批判精神

  15. 论杜甫人文精神的构成要素

  16. 论杜甫的律师成就

  17. 论白居易的闲适精神及其思想根源

  18. 论李商隐咏史诗对杜甫咏史诗的突破创新
猜你喜欢:
1. 古代文学论文题目

2. 古代文学论文选题方向

3.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

4. 浅谈古代文学论文

5.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范文

论文题目:从汉朝到唐朝的诗歌发展特色

汉代,出现了为配合音乐而歌唱的诗即“乐府诗”。

在语言上有四言,五言,杂言,但多数是五言的。

这以后曹操父子以及陶渊明为首的文人们发展了五言诗。

同时,七言诗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乐府诗的代表作<<孔雀东南飞>>,<<陌上桑>>在诗歌历史上有很大的文学价值。

汉魏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转型时期。

汉(末)魏六朝在政治上是中国历史上的乱世和黑暗时期,但在思想文化艺术史上却非常重要,其影响之深远,直达现今。

在魏晋南北朝以前,诗的格律和声韵还没有形成大家共同遵守的规律,只是由作者按照个人的内容需要和声韵感觉来进行写作。

到了魏晋,由于受到了印度(古称天竺)的梵音学的影响,我国的声韵学得到了发展。

齐梁的周喁和沈约总结了汉字的发音规律,提出了“四声”“八病”之说,使诗歌创作由自然的声律发展到讲究追求声律,出现了作诗要注意平仄和韵律的性质,形成了格律诗的主要内容。

说起汉魏诗学,我们不得不提起建安文学。

建安文学成就的主要代表是三曹父子兄弟以及孔融、王粲、刘桢、阮瑀、徐干、陈琳、应暘等。

这些人被称为“建安七子”。

后人称这一时期是“结束汉响,振发魏音”,它标志着汉代文学风格样式的结束,开创了一个新的文学时代。

唐代李白有诗赞扬“蓬莱文章建安骨。

中国自孔子以后相当一个时期里,文学崇尚理性,以说理,叙事为主,所以有“诗言志”、“文以载道”的说法,成为传统。

但三国时期却出现了“缘情”的主张,与“言志”并提。

“缘情”大体相当于今天所说的抒情。

象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曹丕的“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等等,就是这样的诗歌。

汉魏诗学除了建安诗体外,还有一继承了《诗 国风》“民间自然性情之响”的诗歌体裁,即“汉魏乐府”。

继《诗经》《楚辞》之后,两汉乐府诗成为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又一壮丽的景观,作为一种新的诗体,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汉乐府以其匠心独运的立题命意,高超熟练的叙事技巧,以及灵活多样的体制,成为中国古代诗歌新的范本。

例如格调自由,情感真切的《古歌》;坦露女子对爱情的忠贞誓言的《上邪》;形式齐整,言词优美隽永的《迢迢牵牛星》;以及故事曲折起伏,人物性格鲜明,言语明快简洁的叙事类民歌《陌上桑》、《孔雀东南飞》。

受汉乐府的影响,汉魏诗学经历了由叙事向抒情,又模仿民歌到作家独创的转折。

列如传承至今的《古诗十九首》即是出自汉代文人之手。

而建安文学的创作,则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徒诗的转变。

中国传统诗歌也由此迈入雅文学的行列。

此外,诗歌从四字一句的“四言诗”发展到今天仍然很通行的五字或七字一句的“五言”、“七言”诗体,也是在汉魏之际确立的。

一般认为,曹操的《观沧海》、《龟虽寿》等四言诗是前代诗歌的“压卷之作”,也就是说四言诗中最后出现,却又是最好的作品,而曹丕《燕歌行》的灵活自由的七言诗,则为后来的七言律诗开创了一个新时期。

魏晋时期,其诗歌产生了一种特殊的“魏晋风度”。

它包含有“狂饮”、“放诞”等狂放的行为,有“清谈”、“隐逸”、“拟古”一类奇特的风气,也有儒、道、佛混杂的思想。

在题材上,汉魏六朝的诗歌除了“缘情”之外,又产生了“山水”、“田园”和“玄言”等不同诗派;在诗风上,则出现了自然清新,明白晓畅的主流;在形式上,则共同趋于五七言的整齐,进而形成了完整严密的格律。

三、盛唐诗风

如果把中国诗歌流变的历史,譬作九曲黄河,那么究其源始,犹如雪水消融,点点滴滴,接下来则如轻溪泻地,随意流转,灵动自如,终于在汉魏六朝间进入了一个汇湾,吸纳他源,积蓄能量,汗漫浩荡。

直至隋唐则突然变化为飞瀑万卷,声势浩大,奔腾不息,从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天地。

对唐诗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是怎么估价都不算过分的。

鲁迅答杨霁云函锐:“我认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作完。

此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圣’大甘而不必动手。”(《鲁迅书信集》

唐朝是我国诗歌的黄金时代,约300年中,流传下来的诗歌就将近5万首,比西周到南北朝的1600多年留下的诗篇多出2倍多。

唐诗内容丰富,风格多样,以大诗人李白、杜甫的诗歌成就最高,达到诗歌创作的高峰。

令后世诗人豪士可望而不可及。

这是中国诗歌的宝藏,也是中国诗歌的丰碑!

陈子昂在理论上提出了风骨与兴寄两大主张。

陈子昂的诗歌鲜明的表现了他的理论,无论是积极方面与消极方面都是如此。

形式上都是五言古诗,内容表现是多方面,十分丰富的。

陈子昂所追求的是风骨,与他大致同时的张若虚,却在创作中追求明丽纯美。

他的一首《春江花月夜》达到了纯美的极至。

闻一多在《宫体诗的自赎》中总结《春江花月夜》说:“向前替宫体诗赎清了百年的罪,因此,向后也就和另一个顶峰陈子昂分工合作,清除了盛唐的路”。

盛唐之后,国力由盛而衰,而诗歌的格调也身受其影响。

如冷落寂寞的大历诗风。

此后,诗人们着力于创新,创作出大量极富新意的各体诗歌。

尤以韩孟诗派为盛,其代表人物有“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古今之穷”的韩愈等。

韩愈致力于诗歌创新,主张“不平则鸣”。

陈寅格先生称其诗“既有诗之优美,复具文之流畅,韵散同体,诗文合一。”

与韩孟诗派同时稍后,中唐诗坛又崛起了以白居易元稹为代表的元白诗派。

这派诗人重写实、尚通俗。

二者虽背道而驰,但实质却都是创新,取途虽殊而归趋则同。

步入晚唐,社会衰败,政治黑暗。

诗坛又涌现出一批优秀的诗人。

如杜牧,贾岛,隐士诗等。

而晚唐诗歌的集大成者乃属李商隐。

李诗艳而不靡、凄美浑融、情调幽美、意象朦胧,最为杰出的则是其以无题为中心的爱情诗。

唐诗是唐人的是一种生存和竞争方式,也是唐人的一种思维方式。

他们状物言情,或者表达曲折微妙的情绪,索性直接以诗为言,信手拈来。

研究唐诗兴盛之由的著作如林,但除了从经济政治立说的“反映论”外,我们似更应该注意文化的因由。

我们谈“唐诗”,不应该离开“唐风”。

四、诗的低谷

“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是经历了盛唐之后宋元明清的诗歌的最贴切的写照。

随着诗歌在唐代达到鼎盛之后,诗歌在文坛中的地位逐渐衰落,本来桀傲不驯的诗歌洪流,在此之后一变而为一副循规蹈矩,安详驯顺的模样了。

经历了隋唐盛世,封建社会在浩瀚的中国历史中逐渐发展到了顶峰。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