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届硕士研究生南昊为第一作者的一篇论文引起了朊病毒研究人员的注意。因为南昊所在的许晓东课题组第一次在病毒中发现了朊病毒,而在此前,朊病毒只在植物、动物、真菌和细菌中被发现过。
这项研究的相关论文在线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
对朊病毒的研究侧重两个方面。其一,朊病病毒本身的分子结构、遗传机制、增殖方式、传递的种间屏障、毒株的多样性等其二,朊病病毒的致病机理及治疗方法等。其中对有些问题已有了实质性的进展。如测定了一些朊病毒蛋白分子结构,建立了分子模型;测定了PrP基因的结构及编码蛋白的序列,并比较了人、仓鼠、小鼠、绵羊、牛、水貂之间PrP的同源性均高于80%;已测定的25种非人灵长类动物和人PrP序列的同源性为92.9%~99.6%;建立了朊病毒的疾病谱;1994年又发现了新型克一雅氏综合症(vCJD);1997年WHO TSEs专家会议提出了各种人朊病毒的诊断标准,诊断方法也时有报道,如生物测定法、单克隆抗体法等;2000年2月,美国政府宣布,在用老鼠做实验后发现,环四吡咯(cyclic tetrapyrrole)可用于治疗和预防“疯牛病”及相关疾病。尽管朊病毒的研究取得了许多成绩,但还有许多问题尚待解决。例如,朊病毒一个感染单位是许多PrPsc分子的聚合物还是若干个PrPsc分子混合物中为数不多的某种特殊分子;PrPc和PrPsc的精确结构及其在转变中产生的结构变化;体外试验产主的PrPc有无感染性;毒株多样性形成的机制;PrP的生理机能;朊病毒进入脑的通路和其与脑病变的关系;朊病毒病的诊断标准、防治药物、流行趋势预测等。
英国华威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标题长度与文章引用率息息相关。论文的标题越短,它越有可能被引用。
生物通报道 每年有大量的科学论文发表,有一些引起广泛关注,而有一些则几乎被忽视。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有很多,但英国华威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标题长度与文章引用率息息相关。论文的标题越短,它越有可能被引用。
在这项发表于英国皇家学会开放杂志《Royal Society Open Science》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分析了Scopus数据库中2007至2013年发表的论文,每年2万篇,总共14万篇,并确定了标题的字数。他们发现,标题越短,引用率越高。
论文引用率是学术界评估科学家工作的一个重要指标。引用率也决定了期刊的地位,期刊发表引用率较高的论文,就能获得较高的“影响因子”。然而,若要了解影响引用率的因素,却也不那么容易。引用需要数年的时间来积累。
研究人员发现,对于2007和2008年发表的文章,短标题和高引用次数之间的关联是比较强的。不过,对于2012和2013年发表的文章,这种关联逐渐变弱,因为积累引用的时间还不多。
然而,在关注整本期刊的引用率,而非每篇论文时,这种差异基本上消失。总的来说,他们发现发表短标题论文的期刊每年获得了更多的引用。不过也有一些例外,在《柳叶刀》以及子刊上发表的医学论文尽管标题很长,但引用次数很多,而一些物理学杂志上发表的短标题论文也并非被大量引用。
文章的第一作者,华威大学的数据科学家Adrian Letchford表示:“我的理论是,文章标题越短,它越容易阅读,越容易理解。”不过,他认为可能也有其他的解释。一个是高影响力的期刊可能更严格地限制标题长度。另一个是描述阶段性进展的研究可能以较长的标题发表在不太著名的期刊上,使得引用次数较少。
最具说服力的例子可能是2010年发表在《Science》上的四篇论文。两篇标题最长的论文,分别引用了68和67次。相比之下,两篇标题更简洁的论文,“Quantum walks of correlated photons”和“A draft sequence of the neandertal genome”,则分别引用了253和700次。
史上标题最短的论文之一,是2011年发表在《Cold Spring Harbor Perspectives in Biology》上的“Prions”,仅有6个字符。这篇文章是对朊病毒的一般性介绍,因此作者觉得没必要加上额外的词语。不过,文章的作者是诺贝尔奖得主Stanley Prusiner,这可能增加了它的引用次数。目前,它被引用了103次。
不过,Letchford也承认,这项研究的限制在于它只分析了论文总数的2%。因此,即使是最低引用率的论文也有16次引用,这可能倾斜了样本,因为有很多论文没有任何引用,而不论其标题长度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