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矛盾研究论文

2023-02-24 09:4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矛盾研究论文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根源是矛盾。但矛盾并不一定意味着不和谐,因为同一性与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根本属性,同一性与斗争性对于事物发展的推动作用是结合在一起而实现的。但不正视矛盾,不正确而有效地解决矛盾,必然要导致不和谐。在新形势下,社会矛盾不是没有了,而是更错综复杂。所以正确处理社会各种矛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这里所说的矛盾,不是指违反形式逻辑的矛盾律所造成的思维中的自相矛盾,也不是人为的矛盾,而是指辨证矛盾。辨证矛盾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这种矛盾的存在具有客观性。人们既不能主观随意地制造本来不存在的某种矛盾,也不能主观随意地抹杀本来客观存在的某种矛盾,只能正视矛盾。二是矛盾的性质、地位、作用也是客观的。谁也不能想当然地混淆矛盾的不同性质,颠倒矛盾的主次地位。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对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产生的原因特别是深层次 原因的分析……健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式方法,及时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因此,通往和谐的正确路径是按唯物主义的原则去对待社会生活中的辨证矛盾,分析这些辨证矛盾,从而解决这些辨证矛盾。
在我国进入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这一时期的一个显著特征——黄金发展期与矛盾凸显期并存。学习唯物辩证法,正确认识对立统一规律,坚持矛盾分析方法,研究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对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特殊意义。凸显,是目前形容我国社会矛盾状态的术语,我理解这一术语包含两层含义:一是量的扩大。1957年毛泽东同志提出“人民内部矛盾”概念,主要是指思想政治上的矛盾,而现阶段的人民内部矛盾扩大到各阶层的各个方面,除了思想政治上的,还包括经济利益的、长远利益与短期利益之间的、整体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地区之间的等;二是复杂程度加大。由于我国处于社会经济转型期,人民内部矛盾纵横交错,异常复杂,有经济运行的矛盾、社会运行的矛盾、文化建设中的矛盾等等。
人们谈和谐问题,往往把和谐归为三大种类:人与自然的和谐、社会内部各系统之间的和谐(政治、经济、文化) 、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但我们不能忽视了“看不见的和谐”,即个体自我利益层面、精神层面、心理的和谐及价值认同的和谐。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法国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卡缪曾在哲学意义上揭示了这样一个现象:当一个人发现,没有任何美好崇高的目的可以填补他自身和他的命运之间的鸿沟,在这条鸿沟上没有架起任何一座通往天堂或人间乐土的桥梁的时候,反抗的精神便油然而生。卡缪给了我们重要的启示:社会和谐的微观基础不容忽视,个体内在心理和谐不容忽视。个体内在心理和谐不仅取决于物质生活的满足,还取决于对个体的理想信念构建的重视。人若没有了理想或信仰,就没有了生存的意义。所以,赫拉克利特说:“看不见的和谐,比看得见的和谐更好”,我们还要补充说:看不见的和谐,比看得见的和谐更重要。使个体达到内在的和谐,需要在“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和之以乐”等方面做大量的工作。

以矛盾为题的800字议论文

人与自然的冲突人类诞生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人类与大自然是最亲密的朋友,可是,近几十年来,大自然和人类矛盾冲突日渐增多,几乎达到水火不容的地步,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事件一:长江事件由于地球上人口越来越多,耕地逐渐不够用了,人们就想方设法增加耕地。我国长江流域的人们把上游的树木砍伐,将洞庭湖水抽去让湖底露出,可人们没想到,这样一来反而物极必反,长江每年汛期大量的水会涌向洞庭湖,避免江水淹没两岸的农田及庄稼,可人们把洞庭湖面积缩小了,长江水无处可去,开始作恶多端,殃及了周边的百姓。事件二:亚马逊森林事件亚马逊森林是地球上现存最大的原始森林,那可有着不可计数的林木,被称为“地球之肺”的原始森林已失去了昔日的风采,由于人们的私欲,这片森林被大片大片的砍伐,变为耕地,而变为耕地的土地又失去活力变为荒漠。这样的事层出不穷……唉,人类和大自然难道还要继续冲突下去吗?这样下去,造成的恶果迟早由我们人类自己品尝,让我们一起来解决矛盾,和大自然握手言和,重归于好吧

以生活中的矛盾为话题写一篇800字议论文

生活中充满了矛盾,但面对矛盾,我们一要辨明方向,二要知晓利害,三要分清是非。面对生活中的种种矛盾,我们要以自信的心态去勇敢面对,要以持恒的意志去努力破解,要以宽容的度量去点滴消融。直面生活中的矛盾,需要用勇气坚定自己前行的方向;直面生活中的矛盾,需要用坚强守卫自己不灭的梦想;直面生活中的矛盾,需要用毅力铸造自己人生的成功。 面对生活中的种种矛盾,请不要畏惧退缩,搪塞推脱,而应抱之以乐观与自信;面对生活中的种种矛盾,请不要狂暴急躁,感情用事,而应抱之以理智与坦然;面对生活中的种种矛盾,请不要唯我是尊,偏执自私,而应抱之以感恩与博爱。面对高官厚禄与为民请命的矛盾,我选择“为民请命”;面对屈从厄运与艰难抗争的矛盾,我选择“艰难抗争”;面对个人生死与国家大义的矛盾,我选择“国家大义”。面对与父母的矛盾,我们要学会交流与沟通;面对与朋友的矛盾,我们要学会信任与宽容;面对与社会的矛盾,我们要学会融合与正气。 矛盾就如同生活中的一把把枷锁,锁住了我们的沟通,锁住了我们的信任,锁住了我们心扉。面对这一把把枷锁,我们要用理性、用责任、用爱心砸破这矛盾的枷锁。放下冷漠,用宽容之心去面对矛盾;放下卑劣,用感恩之心去面对矛盾;放下失意,用从容之心去面对矛盾。人生如路,矛盾就是路上的坑洼和荆棘,“如影随形”,这就需要我们学会乐观与坚定;人生如河,矛盾就是河中的暗流与礁石,“随波逐流”,这就需要我们学会自信与机智;人生如山,矛盾就是山间的峭壁与雾瘴,“漫山遍野”,这就需要我们学会理智和从容。 生活中充满了矛盾,取与舍,得与失,义与利,爱与恨,等等。面对诸如此类的矛盾,我们要坚持不懈,用信念敲破矛盾的坚冰,无私奉献,用爱心驱散矛盾的阴霾;恪尽职守,用责任消散矛盾的迷雾。

求关于矛盾的议论文

矛盾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老聃认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正如老子所说,一切事物都包含着既统一又对立的两个方面。
  一位天文学家在黑夜的旷野上观察星空,边走边看,不料一脚踩空,掉进一口枯井里。于是大声呼救,一个农民走过来,把他拉了出来,问他:“你是怎么掉下去的?”他说:“我因只顾看天,没有注意脚下。”农夫说:“唉!地都没看清,怎么看起天来了!”这是一个极为平常的例子,然而他蕴含着一个深刻的哲理:事物存在和发展是矛盾,倘若果真像材料中农夫所说的那样。看天之前必须先看地,试问如此广阔的土地何时才能看得完?那么何时才能去看天呢?而作为一名天文学家不看天却做着地质勘探工作,瞧瞧这里有没有个坑。看看那里有没有个洞。这岂不是本末倒置,而舍本求末吗?
  都说存亡由天定,其实不然,历代历朝不是在矛盾中兴盛、衰亡。再拿隋朝来说吧!在世人眼中隋朝无疑是个腐朽的政权,然而隋文帝在位期间却也出现了“开皇之治” 的盛世。而且隋炀帝为下江南而修的北达涿郡,南至余杭的京杭大运河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可见京杭运河为沟通南北贡献颇大。因此唐人们“尽道隋亡为次河,至今千里赖通波”也不无道理。繁华的背后是无尽的灾难“飞蝗蚕食千里间,不见青苗空赤土”因此,在农民讨伐隋炀帝的文告上就有了“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看来,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指出“相互排斥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无独有偶,唐朝侍人五籍的《入若耶溪》中的“蝉躁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成为千古绝唱,就绝在五式看到了事物存在的相对性,从动衬静,达到最纯朴的和谐。而王安石在《钟山绝句》中写到“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在王安石眼中,绝对的静才是真正的宁静,而世上并无绝对的静,所以说亡王安石建立了一个脱离实际的理论。这里不妨化用清代的文字狱中的诗词“介甫不识理,何必乱改诗。”那么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的,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这个世界是矛盾的世界。我们要懂得应用辩论的思想,科学地认识事物,正确的解决问题,处理好事物之间矛盾的关系。

人与自然矛盾的论文如何写

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水资源短缺,沙尘暴,非典等接踵而至。人类终于领略了它的报复,于是人类开始思索人与自然不和谐给他们带来的危害。
  所幸的是,不焚林而猎”的古训,这里有美妙的大气层,那浓浓的绿荫给人以抚慰和舒畅……可以说。因为自然和人类一样是个有限的生命体,这便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篇章了。所以,我们要携手让和谐永存;没有了它,人类再也无法冲浪。
  然而,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人类将越来越多的污染抛给了哺育他们的成长的母亲——自然。黑烟笼罩的天空中不见了鹰击长空的雄姿,污浊不堪的河水终结了鱼翔浅底的身影,人类再也无法奔驰;和谐是帆船那种伸展的白矾,地球是一个活跃着生命的精灵,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其实,他发怒了。于是;和谐是汽车那提供动力的发动机;没有了它,鸟兽鱼虫上演着自由的生活,花草树木散发着醉人的芳香,已经有一些明智的国家政府和人民,没有了它,人类再也无法飞翔,在为自己幸福生活努力奋斗的同时也在为子孙后代做着长远打算。于是有人提出了要对自然资源珍惜,要使人与自然达成和谐,而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和谐是鸟儿那坚硬的翅膀的  几十年前,保卫我们美丽的家园,它更是要警钟长鸣不绝于耳。它告诉我们对水、对森林、对鱼虫鸟兽、对一切的自然资源的利用都要持长远的有所保留的态度,与日俱增的人口使城市变得臃肿不堪,各种现代化的机械争着吵着要主宰这个世界。
  终于有一天,大自然负荷不了如此的伤害,气候变异,水土流失,用到今天这个生态危机四伏的社会,两千多年前韩非子就给人类留下了“不涸泽而渔,有冷暖适宜的气候,有清新湿润的空气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