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四晚上在同济逸夫楼,听了武汉大学的万献初教授关于中国文字的《字里乾坤》讲座。万教授旨在普及推广《说文解字》以及道德教诲,选择文字以浅显易懂的象形文字为主,形象生动。
本周二晚上,上海博物馆的葛亮研究员,通过对“博古通今”四个字的抽丝剥茧、追根溯源,阐述了他对于中国文字的观点,厘清人们对文字的误解。
一、中国文字主要是形声字,象形文字只占百分之一不到。汉字表意、表音,是复杂的一整套系统,不能简单归为是或不是。同一个字在不同时期,用在不同地方,也会不一样。
上图中“博古通今”是顾廷龙先生94岁时书写,字形取自西周金文,距今近三千年,我们依然能够认识。葛亮老师说此四字无一字属于象形文字。
葛亮老师说,《说文解字》上关于“博古通今”四字的解释,有三个是不对的,只有“通”是对的。原因是许慎生活在汉代,没有机会见到甲骨文。(罗哲老师在上课时也多次提到,许慎很伟大,《说文解字》非常重要,但不是绝对正确,不能迷信。)
以古为例,不是十个口。十是盾,古的本义是坚固。
然而古、今,这些抽象的、虚的概念难以用图画来描绘,因为没有具体形象,往往会借用已经有的同音字。所以古人就借用本义是坚固的古,表示过去意思的古。而表示坚固则另外造字“固”。
博字中的十,也是盾;葛亮认为甫最初应该是表示苗圃的圃字,父声;寸是手。博字的最初本义是搏斗、博弈;后来被借用表示博大、广博。于是古人后来又造了搏字,专门用来表示搏斗的意思,与表示广博的博相区别。博弈和赌博中的博字保留和体现了博字的初始本义。博字一开始的时候,就不是象形文字,而是形声字。
下图是通字的走之底的演变过程。行最早字形是十字路口,可以看作象形文字,表示行走、道路。
我们通常说的双人旁——彳(chi),是行的省写,没有人,更不是两个人哦。彳加上表示足的止,是辵(chuo),后来简化为辶,就是我们现在的走之底。
之和止在古文中经常是通用的。
今是倒写的口加上一,代表不曰,本义是噤闭口不言、噤声。因为与表示今天的今发音相同,被借用,久借不还,就成为现在的今的用法。
有些字比如古、今两字,在最初出现的时候,也许是象形文字,然而在实际书写过程中被借用表示其它的意义,而且借用的使用更频繁和广泛,这些字长期借用之后,不再归还。为了表达原来的本义,便造新的字固、噤。因此,今天的古和今两个字,归入象形文字就不合适了。
三、学习古文字,需要中学以上文言文基础,不适合小朋友。
现在出土发现的甲骨文已经是成系统的成熟的文字了,不仅有表示具体事物的名词,还有许多表示抽象概念的虚的字词,比如时间、空间、颜色、情感、判断、观念等等。而文字从初创到成熟是需要有一个长期的过程的,只是更早期的文字现在还没有发现,以后也未必能发现。甲骨文能够保存下来,是有偶然性的,属于幸存者。
四、提问甲骨文中十五、五十如何区别?
葛老师答:古文字的情况比较复杂,书写的时候会出现部件上下左右变化的情况。十和五连在一起,表示五十,分开是十五。有时候连在一起和不连,表示的意思是同样的,这种情况更多。五十这个例子比较极端,只能说当时写的人知道,看的人也明白,是懂文字的极少数人在使用文字时的共识吧。
附:“古”字,冯时老师认为本义是“苦”,“+”是阻挡,即拒绝阻挡苦味的东西入口。
题目内容是自己熟悉和擅长的。确定自己的题目方向,如:文艺学,文学,古代文学,外国文学,或者结合美学。
论文研究的点,也就是你的题目,一定要有研究价值。第一点和第三点很重要,直接关系到论文的质量和能否顺利通过答辩,第二点是基本要求。
举个些例子:沈从文小说中的男性世界;浅论《儒林外史》对人性的扭曲等。
毕业写作
选题要求:毕业写作选题的确定须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选题应结合专业学习的实际,有利于对学生的专业思维和写作能力进行综合训练,培养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指导要求:专业教师对学生的毕业写作进行全程指导,及时发现学生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在相互交流中给予有针对性的帮助,以保证毕业写作质量。
许慎的《说文解字》为东汉年代成书,其本身寻找到的古字多为秦前六国未统一文字,而非上古夏商周初创文字,本已有所演化,再根据身边诸事诸物进行说、解。后世研究《说文解字》可以参考更多出土文献仔细研究各字形演进过程。该课程对字根、常用字及相关字进行字形演化参照与释义演化举例(未连载完),驳斥了“元”“夫”“丕”“吏”等字应该从“一”。“元”本意人首,最早的元是象形字,上面是一个圆形的人头,逐渐简化成“一”(“夫”“天”同理,“元”为侧身人的形象,“夫”“天”为正身人的形象)“丕”大也,原始写为“不”后演化为加“一”作为无意义指示。“吏”-“史”-“事”三字同源,本身字形都是一只手举着一块板。
“帝”“旁”从二,后演化为点横(字根二为上短下长两横,数字二为上下同长两横,后为区分)“帝”在战国前仅指上帝,(夏王称“后”商王称“王”周王称“天子”三皇五帝是战国之后思想演变的结果,自此人君可用帝)“旁”-“溥”同源,“旁”字形定下来很晚,至少汉朝之时仍未统一字形,一解,大也,亦解,普遍,(早期普遍都用“溥”)。
古时为区分名词、形容词和动词会改变读音,比如“上”“下”三声和四声分别代表词性不同。
“示”-“主”,两者同源,本身字形为牌位(古时祭拜自然神明也用牌位代表,后牌位仅用于先人)故“示”本意为“主”与神相关的事,后同音假借“示”同“视”,早期“视”既表示被看见也表示主动展现给他人看,后因“主”固化了“示”的本意,“示”与“视”区分主被动。
“荆”者,楚也,故楚国又称荆国,中原人称楚国为荆国,是一种鄙称,楚国人则自称楚。
“若”本意从字形研究上而言应该是一个人用手理顺头发的状态/动作,后期用作如,像《尚书》时代即有,故本意舍弃 ,后多用于虚词。
“刍”隶书字形“刍”,早期字形应为“手”+“屮”“屮”,故本意割草(事/人),引申为草野之人,自谦,“刍言野说”《文学改良刍议》,又引申喂牲口的屮,“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反刍”。
“蒜”荤菜,佛教传入中国之前忌荤,本意是忌如“蒜”一类有刺激性气味的蔬菜,后演变为不可食肉。
“介”说文中解为“界”“界画”,不过《左传》:“成公二年,不介马而驰之”可见,介有“甲”的意思,纵观商前介的字形一个侧身的人,前后各两点,形象上也确实接近一个披着鱼鳞甲的人,所以“介”的本意是“甲”的可能性很大。
“曾”和“公”从早期字形上看,很可能是“甑”“瓮”两种器物。“厶”字形早期都是圆圈,后因为“口”演化成方框,把原本圆圈演变成类似三角形的字形。
“必”本为“柲”指古代兵器戈的木杆,“我”是一种宽面带齿的兵器,“岁”是一种向内弯钩的兵器,后“必”“我”“岁”皆用于借代意,不用本意。
Ps:先秦楚国文字简直离谱,还好不是他统一文字,能想象上面“羽”下面“能”这个字是数字“一”的楚国文字版本么。其他国家为了区分字形不过是在“一”上加“戈”——“弌”(“壹”指数字“一”是很久之后的事,原“壹”仅用于“专壹”)
不是我自各的,在网上摘的,希望对你有用
高中生偏科现象的结题报告
推荐一、课题研究的的背景:
偏科,是我们在评价学生时经常用到的一个词。在平时学习中,学生在成绩上反映出来的某科分数持续低下,我们称之为偏科。或学生对某学科的态度特别冷淡,不感兴趣,我们也称之为偏科。
有的孩子学习的时候,在某门课上表现非常好,而在有些课上显得特别差,甚至出现不及格现象。学习偏科,作为高中生学习过程普遍出存在的现象,一直以来令家长头痛不已。
偏科存在着假性偏科和真性偏科。所谓假性偏科就是无论成绩突出的,还是成绩特别差的,都是暂时性的,而长期以来都是偏科状态,并投入很大的精力在落后的课程上,补课,强化做题等等方法用尽,依然成绩甚微,就有可能是真性偏科。
由于社会不断发展的原因,使得偏科的现象日益严重,这不仅影响着个人的发展,而且对公民的思想道德建设,社会和谐发展都产生着不利的影响。其中以下三种原因:
(一)教师问题:学生偏科学习,受教师影响较大。学生偏爱某一学科,能提高该科学习成绩,而好的学习成绩又强化了对该科的喜爱,形成良性循环;反之学生不喜欢某个老师,也往往不喜欢某个老师所教的学科,久之,学习成绩下降,丧失对这一科学好的信心,导致恶性循环。
(二)家庭影响:家庭特殊文化氛围和家长的某些爱好,以及家长职业差异,也会诱发学生偏科。
(三)学生原因:
1.学生偏重什么学科学习,跟不同智力发展有一定关系。
2.学生偏科往往也是由“兴趣差异”造成的,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学生重视感兴趣的学科,轻视或不学讨厌的学科,学生对某门学科兴趣较强,就产生了学习动力,便能主动积极的专学这门课,反之,对某门学科兴趣弱或没兴趣,学生自然不愿把工夫下在这门课上。
3.中考和高考的指挥棒对学习科目的导向作用,对很多同学造成有意偏科,或是主动偏科。
二、目的和意义:
为此,我们给予高度的关注,希望通过我们的深入调查研究,能够引起社会对人文科学的重视,并为高中生的选科提供科学的指导和建议,促使个人及社会能够全面和谐的发展。
三、内容:
为了使课题研究更有意义,我们对以下几个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
一.偏科的含义是什么?
二.高中生为什么大多数偏科?
三.高中生偏科对个人和社会造成什么影响?(社会、家长、教师.……)
四.高中生如何正确科学的选科?
五.应该从那些方面来扭转偏科的局面?
四、过程:
随着素质教育思想的提出,随着高考模式在全国的实施,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成了一个新课题,但是,高中生学习过程中长期存在着偏科现象,为了准备而又全面的了解清楚偏科现象的成因,时间以及人们对它的认识和评价,为了从人才成长过程中探索中纠正偏科的办法和措施,以有效的指导高中生的学习生活,我们高二(3)班研究性学习小组,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调查研究。
一是以三班为单位,进行全员问卷调查;
二是对典型的偏科生进行个案调研;
三是采访有关专家和教师。
(1)问卷调研
为了使问卷调查科学全面具有操作性,我们谈论设计出问卷调查表:高一(3)班共58人,我们以6人一表发放操作,调查前进行了细致系统的指导,同学们的配合很协调。调查是真实可信的。对调查结果的统计,从表中我们发现喜欢科目人数最多的是微机占78.72%,然后是音乐70.71%,再次就是语文,英语,数学分别为27.66%、30.80%、25.61%,其中语文的厌恶率最低为13.83%,次之为微机14.89%,厌恶率在20%以上的有:数学21%,化学25%,美术22%,体育29%,政治30.85%,物理40.1%,在此调查中我们发现形成偏科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先说喜欢的原因,在众多调查对象中,有的认为“从小就喜欢文科,基础一直也很好,没有掉队,所以喜欢文科。”而有的“出于好奇心和求知欲。”有的却是认为“由于班主任,家长或其它课老师、同学、朋友的影响。”同时形成偏科的原因还和社会时代的发展有关系。譬如,有的同学认为“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希望通过学习这些科目进而了解现实生活。”由于媒体的影响或是看书籍等影响,比如因爱着历史性的电视剧而喜欢学历史。”再就是和自身的认识有关,如有的说:“因为自制力薄弱而投入不进去。”学起来心情舒畅,有种美的享受,可以增强兴趣、自信心。
接下来再说形成厌恶的原因。有的同学认为“天赋较差”、“从小不感兴趣”、“基础一直很差”、“讨厌背诵和记忆而不愿学文科”。有的则是因为“听不懂老师讲的内容,感到乏味、难学”,由于一项成绩不理想就失去了学习这门课的兴趣和自信心。”同时对周围的环境也是有影响的,如“因为班主任,科任教师,同学,朋友影响。”觉得所学科目在实际生活中用处不大,所以不想学。还有人说“自身性格,爱好有关,”自身性格缺陷或意志力薄弱,不愿下苦工。
在面对高考和人才成长的问题上,同学们的认识和评价也是复杂多样的,有的同学已有所认识,如他们说:“马上文理不分科了,大综合后,每科都要考,为了高考,不得不学。”学习不单是为了考试,认真思考从中可以体会到无穷乐趣。要尽力学习较差的科目,学习是为以后的生活打基础,是我们将来立足于社会的必要途径。“对于自己擅长的学科或特长,要再接再厉,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不管哪一科对自己都有益处,我已认识到偏科的严重性,努力改正,争取做一名全面发展的好学生。将来的社会,需要的是多方面的复合型人才,偏科不利于我们将来的事业的发展。就算自己学不好,也要为关心自己的父母,亲人努力去拼搏、奋斗。为自己的前途,父母,国家而学习,应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培养和发展自己的特长。
对偏科时间的统计,发现61.7%的同学在初中阶段有不同的偏科,在小学偏科的占24.47%,高中偏科为19.15%。
由此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对操作性强和娱乐性的科目比较感兴趣,此外对三门主科也具有较大兴趣,对美、体、政厌恶率也较高。
这次研究性学习的调查活动,我们有以下一些体会和认识:
(1)中学生的偏科现象,是人才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似乎个别人的偏科并没有影响到他以后的发展和成长,我们估计这应该是一种特殊现象。
(2)从问卷调查访问的过程中,不少同学认为为了高考,主观上希望纠正自己的偏科现象,可见高考“指挥棒”对偏科是有导向作用的。
(3)从调查了解中,偏科现象出现的高峰期,在初中这恐怕与初中生特定的心理,生理以及课程的加重有关,比如说他们会因为同学的一句话,社会思潮等等的因素而形成偏科,也就是易受外因的影响。
(4)从成功人士的调查来看,偏科还是应纠正的,坚持全面发展,会使人终生受益,可见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以及培养坚强的意志,尤其要加强对初中时期预防偏科的教育。
(5)如果我们能对偏科现象予以正确的,适时的引导培训,开办各种特长班、兴趣班、文学班。多种多样的形式来引导它,那么即使偏科的同学也会走上一条健康发展的道路。
五、结果:
实践证明,高中生偏科的现象是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高中生的偏科现象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激发学生的才能,为以后的生活打基础。反之偏科也影响学生的自信心,影响其他学科。学习上的弱科往往会导致整体成绩下降。学生一旦出现偏科现象,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引导,往往会造成烦躁和厌倦,进而产生对学习的厌烦情绪,很可能波及其他学科。由于各学科都是相互联系,融会贯通的,学习上出现“瘸腿”现象也会影响其他学科的学习,并给升入高一年级的学习带来困难。同时,高中生自信心不足,缺乏毅力造成偏科记忆力较差或记忆方式特殊造成高中生偏科。
六、对策:
1.解决思想问题:心理学家指出,厌学往往只是孩子心理问题的表面现象,其背后隐藏的原因不尽相同,而家长们却往往只看成绩单,缺乏对孩子真正的关注。
2.激发学习兴趣:偏科往往是学习没有兴趣,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是纠正偏科的关键,我们可以通过这几个方面:(1)用目标激发兴趣;(2)用兴奋形成兴趣;(3)用优势引导兴趣;(4)用意志强化兴趣;(5)用成功来激发兴趣。
3.解决心理的问题:偏科是指在学习学校文化课程中,某一门或者几门功课成绩特别好或一般,同时剩下的功课成绩特别差或较差,我们称之为偏科。这些现象有些可以纳入学习心理范畴,有些学生的学习心理有问题,或者说,在某学科的学习上,这些学生的学习心理是不健康的。
4.从零做起:学习偏科现象是一个客观的事实。每当学生们的学科出现“瘸腿”时,不仅学生自己着急,家长和老师更是甚为头疼。所以,我们应该正确的去看待和应对这个问题,不应该存有焦虑的心情,要敢于从零做起。
5.“有效”偏科法:所谓“有效偏科”就是“哪壶不开提哪壶”,越是感觉困难大的科目就越是要努力拿下它,“啃的就是硬骨头”。这与一般的“偏科”的意思截然相反。
七、感悟:
时间过得真快,两年已过,我收获很多,开心多,伤心过。在研究性学习这门课上,我更是领会颇多,一个小组(团队),只有所有人都付出,才会成为好的团队,一个再强的也强不过一群人要认真的观察生活。只有平时多努力,学习方法正确,我的学习也会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巨大收获。
—李进
转眼间,和研究性学习这门课已经相识两年了。对于这门课刚开始的陌生感也消失了。对于这门课的喜欢也随着时间增加了。
在研究活动中我最开心的就是组员在一起讨论问题,尤其是讨论到最令人难忘的。当然其中也有令人不愉快的事,大家会因为种种原因争得面红耳赤,有时不免闹矛盾。也有一些组员不合作,这也是令人烦恼的。在活动中我学会了合作、团结。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增强了我学习的积极性,启发了我的思路,让我对学习产生了兴趣,我不在是沉默不语,而是开始思考问题,提出问题。是它开阔了我们的视野,让我们更进一步的了解外面的世界,培养了我们独立自主的精神。因此,我们应该努力学习研究性学习这门课,给我们以后的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吕纯慧
两年的研究性学习课已接近尾声了。我们既失败过,也成功过;既付出过也努力过.再过去的两年里,团结,研究性学习的各项知识,让我懂得了许多,成长了许多,更让我领悟了很多,一个小组,不是一个人的,而是每个人都应该付出,去做,只有这样,研究才更有意义.在学习上,我们要多问为什么,如:“我们为什么研究它”,把它换成“我们为什么学不好”,这样对于学习,做人都有极大的帮助.研究性学习对我们好处多,在这不展开了,因为好处太多,经历了这些过程,我很后悔,如果当初以认真的态度对待,那该多好,时间如风,转瞬即逝,我不想停留,因为我不能回头,我要尽我自己的全力,为研究性学习划上一个完美的句号.一个结束,代表着一个新的开始,我要掌握真确的学习方法,更加努力地投入到学习当中,争取取得更好的成绩.
—王昌勇
我们所研究的课题,对我们来说有一点点的挑战性。虽然课题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讨论的焦点和热点,但在研究,调查,讨论,制作等方面也让我们吃尽了苦头。在制作调查问卷时,要提什么问题也让我们想了好久时间,各成员都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与见解,但我们却不知该采取哪一种,在散发调查问卷时,许多同学都抱着懒散,无所谓的态度,让我们拜托半天才肯填写。我想,或许每个人对这个问题都很敏感,很有压力吧!
在这学期结束后,我接触研究性学习也有一年半的时间了。随着时间的飞逝,我对这门课的认识与了解也有了更深的印象。明白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充满知识,充满探索,蕴涵着无尽宝藏的学科。
—牧园园
研究性学习,教会了我很多。如:团结认真,仔细的态度等。转眼间,两年已过,我的高中三年生活已过了一半,往事如云,我不想去追忆,我只想为我的研究性学习生活划上圆满的句号。投身到学习当中,研究性学习,一个很奇妙的课,不久的将来,它会更好的帮助我度过一个又一个难关,完成自己的梦想。
—葛亮
, 时间过的可真快,转眼间,我们小组的课题研究已接近尾声。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小组的成员都积极配合,共同努力,终于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了课题。为此,大家都很高兴。同时,通过对这个课题的研究,我也看到了我们小组成员合作精神,明白了很多道理:合作是我们得以完成浩大工程的前提,是团体取得成功的基础,是个人更快更好的发展途径。这个过程本质上就是一个合作的过程。合作,是产生伟大力量的源泉。合作,让我们创造出令人惊叹的奇迹。我们合作所取得的成功,是团体的成功,是团体中每一个成员的骄傲,我们每个人都要有合作精神。人类需要合作,社会需要合作。那么,让我们人类中的每一分子都积极参与合作中去吧。因为,合作是伟大力量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