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凯里学院学报2021年第五期

2023-02-23 08:5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凯里学院学报2021年第五期

凯里学院代码是10669,院校代号是全国各高校录取时为方便考生填报志愿而加注的由数字组成的代号串,即院校代码或学校代码。院校代码就如同是学校的一个身份证号,方便查询学校信息,教育部为高校编排的代码有5位(此代码全国通用),各省教育考试院为高校编排代码有4位(此代码一般作填报高考志愿用,同一所高校在不同省份代码也不一样),由于高校办学情况每年都有变动,所以高校代码也有变化。

学院简介:

凯里学院坐落在被誉为“森林之州、歌舞之州、神奇之州”的锦绣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州府——贵州省凯里市,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全日制公办本科普通高校,是贵州省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发展试点单位和贵州省“十三五”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实行“省州共建,以州为主”的管理体制。

凯里学院源于1958年成立的黔东南大学,1959年更名为黔东南师范专科学校,之后几经更名。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恢复重建为黔东南民族师范专科学校,1993年教育部批准更名为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2年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黔东南州人民政府与贵州师范大学合作共建贵州师范大学凯里学院,开展本科教育;2006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普通本科高校,定名为凯里学院 。

根据2021年10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占地1676亩,校舍建筑面积32.5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24亿元,馆藏纸质图书121.6万册、电子图书118万余册(其中镜像电子图书93万余册,硕博论文466万余册)。

历史沿革

凯里学院历史可追溯到1901年在镇远建立的“明德中西学堂”,其高等教育历史则应从黔东南历史上第一所综合性大学——黔东南大学算起。

黔东南大学于1958年8月正式成立。

1959年8月,改建为黔东南师范专科学校。

1961年7月,黔东南师范专科学校改建为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中学教师进修学校。同年9月搬迁至凯里,与贵州省凯里民族师范学校(1956年秋建校,后改称贵州省凯里师范学校)合并办学。

1975年12月—1977年间,在贵州省凯里师范学校同时设立贵州省黔东南“五·七”师范大学。

1977年,在贵州省凯里师范学校基础上举办贵阳师范学院凯里大专班。

1978年4月,在贵阳师范学院凯里大专班的基础上成立黔东南民族师范专科学校。

1993年6月,更名为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2002年5月,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由黔东南州人民政府与贵州师范大学合作举办贵州师范大学凯里学院,与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实行"一校两牌",开展普通本科教育。

2006年2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改建为本科层次的凯里学院。

2017年1月,贵州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新增为“十三五”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

院系概况

截至2022年4月,学校设有16个学院,56个本科专业 ,8个专科专业。

学科建设

根据2019年1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建有省级重点特色学科1个、省级重点学科3个、省级重点支持学科4个、省级特色重点(支持)学科8个 。

贵州省区域内一流建设培育学科(1个):民族学。

省级重点特色学科(1个):材料物理与化学。

省级重点学科(3个):生物学、民族学、旅游管理。

省级重点支持学科(4个):音乐学、设计学、园艺学、植物学。

师资力量

截至2022年4月,学校有教职工942人,其中,正高职称138人,副高职称353人;博士121人,硕士499人;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1人、贵州省核心专家1人、贵州省省管专家2人、贵州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2人、贵州省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贵州省“百”层次创新型人才1人;全国模范教师、省级“金师”(教学名师)共5人;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黔灵学者”、省甲秀文化人才、省百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对象、省千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对象等近30人;各级各类教学研究、科技创新团队13个。

根据2022年6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在编专任教师668人,教学管理人员42人,辅导员50人,双师型教师176人。我校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者386人,比例达到57.78%,其中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94人,占14.07%;副高专业技术职称292人,占43.37%。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根据2019年1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建有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综合改革专业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精品课程5门。

教学成果

2017年,该校共承担教学改革研究及建设项目133项,其中省部级以上研究目32项,结题教学改革与研究目29项,2017学年该校教师获省级以上各种奖共15项。

科研机构

截至2022年4月,学校建有各级各类教学、科研平台17个,其中,省级特色重点实验室3个,省高校特色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院士工作站1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级民族古籍研究基地1个,省级民汉双语服务基地1个,省高校产学研基地4个,另有黔东南侗学重点研究基地和州级智库“黔东南发展研究院”。

省级特色重点实验室(2个):发酵工艺优化研究实验室 、微介孔纳米材料制备与应用重点实验室。

省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贵州省苗族侗族文化传承与发展2011协同创新中心。

省级产学研基地(3个):雷公山山区高效生态养羊技术示范基地、凯里市舟溪镇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凯里酸汤发酵加工关键技术研发基地。

省级院士工作站(1个):凯里学院院士工作站。

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个):原生态民族文化研究中心。

科研成果

根据2019年1月学校网站信息显示,几年来学校获立项各类科研项目共计2143项。其中,纵向项目623项、横向项目44项、校级项目1476项。纵向项目中,国家级项目31项、教育部项目21项、其他省部级项目143项、地厅级428项。发表学术论文3649篇,其中核心期刊及CSSCI收录论文共890篇,SCI、EI等国际权威学术文献收录75篇;受理及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1项;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44项,地厅级科研成果奖65项。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21年12月,凯里学院图书馆有纸质文献1257362册,镜像电子图书1148230册,镜像博硕论文4625450册,光盘3000余张;有“凯里学院特色馆藏文献数据库”“清水江文书全文数据库”等5个自建数据库,购买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超星学术视频数据库、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未来学堂-中小学资源及案例系统、壹教师精品示范课、CNKI中小学数字图书馆、EBSCO ASP+BSP 外文数据库等使用权数据库26个;在线使用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贵州省科技文献共享平台的各种数字资源,参与国家科技文献中心(NSTL)、CALIS等文献中心的文献传递服务。

学术期刊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创刊于2009年2月,季刊,由贵州省教育厅主管,凯里学院主办公开出版发行的民族学、人类学专业学术期刊;以发表民族学、人类学专业的文章为主,栏目设置有特稿、理论视野、学术争鸣、本土知识与生态建设、清水江流域文化、民族民间习惯法、文化与旅游经济、艺术人类学研究、民族民俗研究、传承与保护、田野调查、乡土中国等。2012年被评为“全国民族地区优秀期刊“,2014年9月被评为“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2014年11月被评为“全国地方高校精品期刊“。

《凯里学院学报》是凯里学院主办并由凯里学院学报编辑部出版发行的教育类科研期刊,属省级学术刊物,双月刊;主要刊载高校教育、教学的科研成果和中小学教育教学的科研成果;是新闻出版总署首批公布的出版规范合格期刊,2012年获“第二届民族地区优秀学报(期刊);是《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收录期刊、CEPS中文电子期刊服务数据库。

学校荣誉

根据2019年1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先后获“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全国第一批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学校”、“全国示范院士专家工作站”、全国首批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全国职工教育培训示范点”荣誉称号;是贵州省第一批“绿色大学”、贵州省首批“特色文化学校”。

2021年1月17日,凯里学院团委被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授予“全国红十字模范单位”称号。

2022年4月,凯里学院团委被评为2022年“贵州省五四红旗团委”。

合作交流

根据2019年1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与黔东南州及各县市建有20多个产学研合作共建项目,与中国科学院有共建院士工作站项目,与杭州师范大学、同济大学、北京建筑大学、西南民族大学、济南大学、台湾万能科技大学、大叶大学、嘉南药理大学等中国国内高校建有本科生交流项目,与美国佩斯大学、泰国苏南拉里理工大学等多所高校有国际学生交流项目和大学生夏令营项目等。

谈农村中学英语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

谈农村中学英语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

论文关键词农村中学 英语教学存在问题 对策

论文摘要本文主要从教师、学生、教学方法、教学环境等诸多方面深入探讨当前农村中学英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为提高农村中学英语学质量做出努力。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水平的不断提高,新形势需要我们对外语进行普及,中国教育更需要不断提高中学外语教学水平。但由于我国存在地区差异和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中学英语教学质量参差不齐,部分地区教学质量差,学生学习英语主动性不强等问题依然存在,农村中学英语教学受到多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教育教学质量令人担忧。笔者将根据多年教学经验探讨农村中学英语教学存在问题及相应对策。

1 农村中学英语教学存在问题

1.1 教师师资水平不高、数量不足;教学方法落后、教学设施简陋;教师队伍不稳定、面临的难题

(1)农村中学英语教师师资力量薄弱,教师的整体素质较低。通过近些年多种形式的师资培养和在职培训,农村中学英语教师的师资水平,虽然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与新课改的要求仍在差距,他们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仍存在很大欠缺。英语教师在课堂上照本宣读,实行填鸭式教学普遍存在,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诉求长期得不到满足,英语教育基本形成“哑巴英语”,学生英语运用能力依然很差,“听不懂、认不出、读不准、写不好”等现象普遍存在。

(2)农村中学英语教学方法落后,教学设备简陋。由于受到教学方法的束缚,加之农村教学设施的简陋和缺乏,许多农村中学英语教师在英语课堂上以中、高为导向,大讲特讲中学英语教材中的语法知识,忽视了英语教学中“听、说、读、写”等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新的教学理念和思维得不到很好的贯彻,旧的教学观念和模式反而在他们的头脑中形成了教学定势,最终教学目的和任务在规定的时间内得不到很好的完成,教学效果不得不大打折扣。事实证明,英语教学要想达到新课标规定的要求,需要加大适量的教育经,并配备一定数量的电教设备,如语言实验室、多媒体教室、录音机、语言机等。学生可根据不同需求适当购买一些必要的英语学习电子设备。

(3)农村环境差,条件十分艰苦,农村中学教师队伍外流或改行现象十分严重。农村中学教学任务重,福利待遇又得不到有效提高,导致农村中学英语教师特别是优秀的英语教师流失现象十分严重:有专门从事家教有偿服务的;有农村挤进城市的;有从内地流向沿海发达地区的;有改变现状考研深造外出的;更有暂时无法改变现状则“得过且过,听之任之”的。

1.2 农村中学教学环境不适应时代要求

(1)教育主管部门领导认识不到位,措施不力。首先体现在学校制定的培养目标偏离,评价体系不当。不少学校在推广现代教育技术时存在一定误区:一是“用”,根本目的是为了“评优质课”、岗位竞争或晋升职称,功利思想明显;二是“不用”,大部时间学校的教学设备束之高阁,无人过问,依然是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笔、一块黑板支撑着课堂教学;三是“不会用”或“用不好”。部分教师甚至用不好或根本不想用现代化教学设备,从根本上无法发挥电教设备的教学优势。

(2)家庭和社会问题依然严重。许多农村中学的学生家长对于孩子学习英语不够重视,无法为孩子提供相应的语言环境。在广大农村地区,由于家长教育程度较低,一定程度地存在着“学英语无用”的思想,始终抱着将来反正是出去打工的落后思想。另外,农村文化基础(方言等)和语言环境也对学生学习英语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1.3 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

由于“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重知识、轻能力;重分数、轻素质”的现象普遍存在。大多数学生以做习题为主,重“笔头”练习,而轻“口头”练习,有的教师认为在课堂上给学生时间思考,不仅浪费时间,而且学生的`结论往往不全面,甚至会给其它学生造成误导;还有的教师怕学生说不出或说不准,担心让学生任意说控制不了课堂,怕耽误时间完不成教学进度,就索性将答案或结论直接告诉学生。因此在教学中,本该由学生自己去思考、归纳和总结的知识,全部变成教师“直接灌输”。长期下去,学生有了依赖感,不愿自己动脑去思考,更不想开口“说”英语,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已基本丧失。

2 农村中学英语教学对策与建议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注重师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农村中学教师的整体素质。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师德教育,鼓励一部分优秀教师扎根农村,献身农村教育事业。想方设法制定一些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切实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尽可能地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同时,还要为农村中学在岗教师提供更多在职深造培训机会,在评职评优上多给他们创造机会,努力提高他们的福利待遇。

(2)利用农村学生的自身优势,增强他们的信心,提高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实践证明,大多数农村中学的学生普遍存在英语基础较差问题。根据本人多年教学经验,要想改变农村中学生英语基础差问题,必须从农村中小学英语教育抓起,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公开招聘一些高素质的大中专毕业生充实到农村中学的教师队伍中去。利用农村学生能吃苦耐劳的特点,全方位引导和帮助他们树立学习英语的信心。教师在教学中更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端正学生对学习英语的态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英语学习表现出良好的积极的心理体验且促其产生愉悦的轻松的情绪的学生,只有对英语学习有着正确的态度、充满着对学习英语的好奇和兴趣,且保持着积极的学习情绪的学生,才可能学好英语。

(3)加大对农村中学教学设施的投入,改善教学环境。在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善农村中学的教学环境。要根据各地经济发展实际,分阶段逐步加大农村中学基础教育的投入,不断满足农村中学学生的实际需求。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努力为教师创造舒适的教学环境,大力弘扬人类灵魂工程师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只要我们重视农村中学的英语教育,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改进,就一定能全方位地提高农村学生的整体素质,全面提高农村中学英语教学质量和水平就能够实现。

参考文献

[1]姚伟.农村中学英语教学的困境.2009(6).

[2]米庆叶.目前农村中学英语教学的不良现状及应对[期刊论文].凯里学院学报,2007(2).

[3]晏小琴,倪亚音.农村中学英语教学现状及改革对策[期刊论文].农业考古,2006(6).

[4]李亚芳.浅析农村英语教育现状.2003(3).

徐晓光的简介

现为贵州师范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 贵州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贵州原生态民族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凯里学院学报主编。同时兼任西南政法大学法制史专业,贵州大学法理宪法学、经济法学专业和贵州民族学院刑法学专业研究生导师。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带头人,省管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3年荣获“中国杰出中青年法学家”提名奖。曾担任中国法律史学会副秘书长,现任中国民族法学会理事,日本国际二宫尊德思想研究会常务理事。主要著作有《清代蒙藏地区法制研究》、《藏族法制史研究》、《中国少数民族法制史》、《苗族习惯法的遗留传承及其现代转型研究》、《清水江流域林业经济法制的历史回溯》;合著合译的著作有《法律多元文化视角下的苗族习惯法与国家法——来自黔东南的田野调查》、《苗族习惯法研究》、《羌族法文化研究》、《中国少数民族法制史教程》、《苗族法制史》、《法人类学基础》等;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一百一十余篇,编书20余种 。

苏轼被贬对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哪些影响?

贬谪对苏轼及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纵观苏轼一生,宦海沉浮,变幻莫测,但他却能处之泰然,胸怀坦荡,在逆境中更能闪现璀璨的光芒,实为难得。而他超然、坦荡人格的形成,内容丰富、颇具特色诗歌的大量创作,可以说与他遭受贬谪,身心得到历练密切相关。故研究贬谪对苏轼及其诗歌创作的影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苏轼独特的人格魅力、人生领悟及其诗歌创作。

一、贬谪对苏轼性情爱好的影响

苏轼少时即“奋厉有当世志”,仰慕东汉刚直的名士范滂,21岁便高中进士,踏上仕途,对北宋王朝太平景象背后潜伏的一系列内外危机有深刻的认识,提出课百官、安万民、厚货材、训兵革的改革措施。他从不“随人”,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和自己的见解来决定自己的言语行动。出仕之初,正值王安时变法,苏轼从当时的实际情况考虑,不同意王安石的一些措施,因而被放外任。后来,朝廷御史台有人居心不良,罗织罪名,诬陷他以诗讪谤朝廷,被捕入狱,是为“乌台诗案”。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后哲宗即位,高太后临政,苏轼因属“旧党”而被召回朝廷,官至中书舍人,但因其在贬谪期问了解到新法的许多好处,不同意司马光等人尽废新法的主张,于是又被外放,历任定州、杭州、扬州等地知州。高太后死后,哲宗亲政,“新党”重新执政,苏轼再次遭到迫害,先贬惠州,继而被贬琼州(今海南岛)。可以说,在“乌台诗案”前,苏轼基本上是比较单纯的儒家人格和书生人格,这一时期他思治天下,探询人生,虽然萌动着新的因素,但并未有所突破。而苏轼那种随遇而安、通脱坦荡的性情心态是在贬谪期问因生活困苦、处世艰难、身心得到历练后才最终形成的。

在贬黄州、惠州、琼州期间,生活尤其艰难,但也正是在这种艰难环境中才使得苏轼性情变得更加通脱和坦荡。初到黄州,苏轼贫病交加,穷困潦倒。他两次说自己“穷到骨”,在给友人的信件中也多次说到自己右目病笃,卧病半年,并“杜门斋僧,百想灰灭。”特别是被贬岭南时生活尤其窘迫。在惠州条件委实艰苦,除了从朝廷一直延伸到地方无所不在的压力(屡次搬进又迁出合江楼)外,年老多病、物质生活的困乏、岭南地区相对落后的人文环境以及流行的瘴疠等等,都在威胁他的生存。他的《和陶贫士》云其生活窘迫:“岂知江海上,落英亦可餐。典衣作重阳,徂岁惨将寒。无衣粟我肤,无酒 我颜。贫居真可叹,二事长相关。”诗人垂老贬谪,流落江海,衣食困窘,饥餐落英。又有《和陶岁暮作和张常侍》云其欲以米酿酒,米亦竭,以无酒为叹。可见其生活相当窘困,温饱已成问题。特别是贬到海南时,生活条件更加恶劣,东坡给友人的信中说到:“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然亦未易悉数,大率皆无耳。”其恶劣程度可见一斑。除此外还年老多病,在儋州作《纵笔》有“寂寂东坡一病翁,白须萧散满霜风。小儿误喜朱颜在 一笑那知是酒红!收稿日期:2009—07—08作者简介:王晓暖(1971一),男,福建尤溪人,三明学院生态文化研究中心,硕士,中学高级教师。第5期 王晓暖:贬谪对苏轼及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 北船不到来如珠,醉饱萧条半月无。明日东家当祭灶,只鸡斗酒定脂吾。”这些都充分表现出苏轼在贬谪期间生活贫病交迫的处境。

面对困境,东坡并未因此而消沉,他给人印象最深刻之处莫过于他的善处逆境。如到黄州后,他寄居定惠院,至全家迁居至临皋亭时,大有生活饥寒之忧,只好痛自节俭。后书生马正卿替他向官府请得一块数十亩的荒地,他便亲自耕种,植了些粳稻枣粟之类,以此来稍济困窘。这块地便是“东坡”。这时候自称“东坡居士”的苏轼已过上“躬耕”的生活了,对于如何开荒种植已有些经验和合理安排,他时常和老农交流。然而,苏轼又决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农民,纵观《东坡八首》,其基本情调是一种恬淡的愉悦,没有感伤,没有抱怨,更没有哀愁,倒是从劳动中获得了一些过去不懂的知识和前所未有的感受,不矫情,而是发自内心,所以才那样纯朴和清新。在久旱逢雨或农忙来临时,他总是带着一种欣喜的心情来描述:“昨夜南山云,雨到一犁外。泫然寻故渎,知我理荒荟。泥芹有宿根,一寸嗟独在。雪芽何时动,春鸠行可脍。”细腻与爽朗和谐地融为一体。这些清新而充实的诗句,既没有陶潜诗“悠然见南山”的道家气,也没有王维诗“空山不见人”的禅家味,而是既执著于现实又超越现实,苏轼不但对现实孜孜以求,对生命深情热爱,又能摆脱世俗的偏见,从现实生活中去感悟生命本体的存在。在苏轼看来,这种劳动既不同于一般道家的归隐田园式,也不同于儒家落魄潦倒时不得已而为之的局促人生,而是一种安时初顺、任其自然的人生经历,脱离世俗功利和肉体痛苦的生命活动,因此初步具有了形上本体的意义,为他在岭南时期审美的人生境界开辟了途径。

除了自己借地亲自躬耕以解决物质生活困境外,更重要的是要身体健康、精神乐观,而其方法就是修身养气、参悟佛理。到黄州的当年,他就给人写信说,借了天庆观的道堂三间,准备冬至后入室,闭关修炼四十九日。(《答秦太虚七首》之四)同时又说“闲居未免看书,惟佛经以道日。”当时佛教界最为兴盛的为禅宗,苏轼在禅门被归为临济宗黄龙派的弟子,其实他与云门宗甚至禅宗以外的僧人也颇有交往。虽他接触佛、道不始于贬谪时期,但贬谪生活确实加深了他在这方面的修养,对他的心理调适很有帮助。创作了许多用佛禅语入诗的诗,讲述佛禅道理。如“区区欲右行,不救风轮左”及“何处低头不见我,四方同此水中天。”里的“风轮”、“水天”皆为《楞严经》里的词。还与长老、道士交好,从《次韵定慧钦长老见寄八首》、《和郭功甫韵送芝道人游隐静》等诗篇中可看出他与长老、道士时常往访,共同悟道。特别是在惠州、海南时,面对恶劣的生活环境,使得他对佛老思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以佛教关于生命空虚的学说来自脱于痛苦,保持理智的清醒,而使人生富有诗意;又以道教的长生久视之术来佐助养生,并返视生命的本源,自觉守护高贵、纯洁的人格。这就很好理解他为什么那么追企陶渊明的人生和诗歌境界了。他创作了大量的和陶诗,共100多首,原希望尽和其诗乃已耳,用黄庭坚话来说就是“饱吃惠州饭,细和渊明诗。”如《和陶贫士》、《和陶还旧居》、《和陶九日闲居》、《和陶归园田居》、《和陶拟古九首》、《和陶止酒》、《和陶劝农六首》等等。总的看来,苏轼处于逆境中生活窘迫等与渊明有许多相似之处,其和陶之作,让我们看到了他对陶渊明人生和诗歌境界的向往,在和陶诗中也得到了许多安慰,使自己在逆境中能更好地保持高贵、纯洁的人格。

贬谪期间,生活闲适,心中抱负无法实现,只好饮酒自娱。苏轼对酒的热爱与陶潜、阮籍有相似之处。从他的诗篇中经常看到他常使自己沉浸在醉意中:“饮中真味老更浓,醉里狂言醒可怕。”还常常独自饮酒:“酒醒梦觉起绕树,妙意有在终无言。先生独饮勿叹息,幸有落月窥清尊。”诗人虽洒脱,但从另一方面也让我们看到了他的孤独和寂寥:“起舞三人漫相属,停杯一问终无言。”他还自己酿酒,在黄州学会酿蜜酒后他写道:“拨雪披云得乳泓,蜜蜂又欲醉先生。稻垂麦仰阴阳足,器沽泉新表里清。晓日着颜红有晕,春风人髓散无声。人间真一东坡老,与作青州从事名。”由于苏轼饮酒过多,病情加重,苏辙劝他止酒,故有“从今东坡室,不立杜康祀。”不久他又喝起来了,并且自酿“天冬门”酒,漉酒的时候竞一边漉一边品尝,结果大醉一场。总的看来,酒是苏轼不可或缺的伴侣。

总之,正因艰苦的贬谪生活使得苏轼的性情渐趋通脱旷达,“幽怀”破散,不再汲汲于世俗功利和恪守传统的价值标准。他融汇了儒、道、佛三家,创造出了新的生活方式,吸取了儒家的执著于现实的一面,扬弃了其追求功利的一面;吸取了道家通脱旷达、追求心灵自由的一面,扬弃了其懒散无为的一面;吸收了佛教的感悟人生、追求心灵超脱的一面,扬弃了否定人生的一面。于是,苏轼就这样一步步地从现实人生走向审美人生,把现实人生的苦· 98· 凯里学院学报 第27卷难化解于无形,不走向矫情的寂灭,而是对苦难人生领之如怡,最终走向生命的完成。

二、贬谪对苏轼诗歌表现内容、创作手法的影响

首先,贬谪给了苏轼游历山河、名胜古迹及其了解、融入各地风俗民情的机会,使他在感慨身世沉浮、山河秀美的同时,留下了许多题材丰富、体裁多样的诗篇。

在去贬所的途中,他一边游历一边留下抒怀之作。如初次贬谪到黄州的途中暮宿淮南村时有《过淮》篇,抒发了“黄州在何许,想象云梦泽。吾生如寄耳,初不择所适”的感慨,对于未来不可预测的茫然感油然而生。在游净居寺时,竞有“愿从二圣往,一洗千劫非”的想法,过春风岭时见梅花,在描写“的喋梅花草棘间”后,便抒发“何人把酒慰深幽,开自无聊落更愁”的感慨,以幽独的梅花来自况。后在贬惠州、海南等地时,其途经之作就更为丰富了。过慈湖夹有“卧看落月横千丈,起唤清风得半帆。且并水村欹侧过,人间何处不峻岩”的感觉,这与作者当时累遭贬谪,历经艰险相符合。经湖口时有《壶中九华诗》云:“清溪电转失云峰,梦里犹惊翠扫空。”见异石而思故乡,自念孤绝,反说“念卧仇池太孤绝,百金归买碧玲珑”。足见其超脱之处,但苏轼在旅途中心情基调仍是比较忧郁的,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感使他无法完全超越出来。如过南康时看到长湖“萧条万象疏”,发出了“许国心犹在,康时术已虚。岷峨家万里,投老得归无”的感慨,年迫桑榆,却无匡时之术,退归故里的想法油然而生。这种通过外界事物来抒发感慨之作在这段游历问屡屡可见,但是忧郁的感叹,及感慨身世飘零终是无用也是无奈的,虽有像“惶恐滩”那样险恶的环境,但终将振作,使自己有更好的心态来面对险境。在过大庾岭时有“一念失垢后,身心洞清净。浩然天地间,惟我独也正。”以此来激励自己。总的看来,在去贬所的途中,苏轼游历山河、古迹,更加看清现实、倍感身世飘零,最终以诗人的独特表现手法使之付诸笔端。

到达贬所后,向他展开的是一幅全新的生活画面,以罪臣的身份到达贬所,是要一直当百姓下去还是有所展机,不得而知。苏轼是以颇为复杂的心情去面对的,但对生活的热爱也使得他很快就可以融入到新生活中去,使内心渐趋平静,用超然的态度去面对,创作了许多表现当地物产、风貌的诗篇。初到黄州时有“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开始喜欢当地的物产、生活。到惠州时感觉更为亲切:“仿佛曾游岂梦中,欣然鸡犬识新丰。吏民惊怪坐何事,父老相携迎此翁??岭南万户皆春色,会有幽人客寓公。”一路行来,途中不断有人向他介绍惠州的风土人情之美,到达惠州又有官民的欢迎,使他觉得放佛找到了归宿。岭南有丰富的物产,苏轼在此品尝了因博得贵妃一笑而闻名的荔枝。“海山仙人绛罗襦,红纱中单白玉肤。不须更待妃子笑,风骨自是倾城姝。不知天公有意无,遣此尤物生海隅。”吃荔枝也吃出另一番兴致,荔枝在其笔下是多么的美丽而高洁,其“厚味”和“高格”正是苏轼的人格像喻,远离朝廷、没有风霜打击的南方,才是苏轼真正的归宿之地。在生活闲暇之余,自然时常到周围闲步,观赏周围的景色。如《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有“参差玉宇飞木末,缭绕香烟来月下。江云有态清白媚,竹露无声浩如泻。已惊弱柳万丝垂,尚有残梅一枝亚”。春意浓浓,诗人虽担心欢意年年谢,想“闭门谢客对妻子”,但也不得不被这浓浓的春意所吸引。特别是描写雨后四望亭的情景云:“雨过浮萍合,蛙声满四邻。海棠真一梦,梅子欲尝新。拄杖闲挑菜,秋千不见人。殷勤木芍药,独自殿馀村。”将春末夏初、雨后天晴的景象描写得真切如绘,颇具韵昧。

(具体请下载)

英语论文关于英语词汇中的性别歧视现象的研究的文献综述是什么啊?怎么写呢??

文章写好了文献综述应该不难啊,其实就相当于你论文的第二章。常用的套路可以分四段写,第一段引言,介绍这个命题研究的目的意义之类的,第二段写国外对这个现象有哪些研究,评述其中重要的几个人或几个角度,第三段写国内的研究,这两段一般都按时间由远及近,第四段是一个小结,评述一下前人的研究贡献和不足之处,提出建议。其实也不用一定按照上面的来写,不过要注意一点就是要突出你自己的评述和见解,不要只是简单罗列或引用。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